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二篇董氏奇穴重要穴位第十章十十部位(头面部位)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董氏奇穴目前在世界的许多国家及地区如韩国、美国、中国及台湾均已普及,可以说董氏奇穴是与十四经穴并立的针灸体系,而且许多地方比十四经穴的效果更好,精通十四经穴才能较好的掌握董氏奇穴,深入研究董氏奇穴对于十四经穴也会有更深的认识。
我们来看看董氏针法基本上与十四经穴有什么差异,各位都知道十四经针法在于通过经络治疗疾病:第一是循经取穴。
第二是表里经取穴。
第三是手足同名经取穴。
事实上十四经的高级针法也有很多是在远处扎针,《针灸大成.标幽赋》说:「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半取」。
左边有病针右侧,右侧有病针左边,头有病针脚,下面有病针上部。
各位知道,自古以来,高明的医师多半是不针患处的,左边有病针右边,这有平衡作用,上面有病针下边则有疏导的作用。
左上有病在右下方扎针,或右上有病针左下方,这就称做巨刺法,这种方法常用于活用十四经穴,在董氏奇穴中这种刺法也用的最多。
董氏针法最重要的核心内涵就是〈脏腑别通〉,例如肝与大肠通,大肠经走手,肝经走足,一在手一在足,一为阳一为阴,一为腑一为脏。
因能通上下左右而达平衡,治疗效果比本经取穴更佳。
就以曲池为例来看,大家知道曲池在大肠经上,因此曲池治泄泻效果甚佳,由于大肠与肝通,治疗眩晕症及头痛效果很好,也能降血压,并能治美尼尔氏症。
再举个例子,网球肘也可活用曲池穴治疗,在经穴学中曲池定位并未贴骨,针灸时稍往后贴骨效果既好又快,这种刺法就是董氏针法的第二重要理论的「体应针法」中的「以骨治骨」,即是贴骨刺或针刺抵骨可以治骨病,各位若读过《灵枢官针篇》,对这种针法就能有所了解。
曲池穴旁是尺泽穴,尺泽穴旁有一大筋,针刺尺泽穴贴筋进针,治疗五十肩特效,五十肩之肩臂不能举动可以说是筋病,这就是「以筋治筋」。
董氏针法的「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脉治脉」、「以肉治肉」「以皮治皮」的治疗效果是很大的。
在《董氏奇穴讲座──治疗学》中对「脏腑别通」法有详细的的介绍,「脏腑别通」原称「五脏别通」,系从《内经》而来,如再深入探索,就会了解此系从《易经》而来。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二篇董氏奇穴重要穴位第一章一一部位(手指部位)
浮间 外间 小间 中间
大间
下 1.0~2.5 分属肺分支神经。 中间穴
五间穴
定位 食指第一节正中央。 解剖 桡骨神经之皮下支、肺分支神经、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 心跳、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昏、疝气。 取穴 手心向上,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是穴。 手术 针深 1.0~2.5 分。 浮间穴 定位 食指第二节中央外开 2 分,在第三节横纹上 1/3 处。 解剖 桡骨神经之皮下支、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 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 1/3 处是穴。 外间穴 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 (偏向桡侧) 2 分,在第三节横纹上
第二篇
董氏奇穴重要穴位
喉蛾九穴 金肝 金阴 十二猴穴 金阳 金转 金焦 胃毛七穴
腑巢二十三穴
018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
DONGSHIQIXUEYUSHISIJINGXUELINZHENGZHIYAN
引 言
针灸穴位的发展是几千年来经过长期的实践,从无到有陆续发展而来 的。每一个穴位的发现到确定都经过了一定的过程、经大量的临床实践结果 《针灸资生经》 中所载穴位有 359 个,仅增加了 10 穴,到明代的 《针灸大成》 只增加了 2 穴,成为 361 穴,再一直到现在经穴几乎无变化。通过这个发展过 程来看,针灸穴位的确立是非常慎重的,非至成熟阶段,绝不轻易肯定,这 是一种认真严肃的治学态度。针灸学的发展并不是靠着新穴的出现而发展, 反而是对原有穴位深入的研究、明确穴性、知穴之属、辨穴之长、熟穴之 伍、明穴之用,以穴尽其用,充分发挥穴位应有的治疗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到今天穴位为什么增加得较少,其一个原因就是穴位发展到这些数目, 为数已是不少,已完全适应临床的需求,过多则难以评价其疗效,反而不利 于临床的发展。可是在董氏奇穴发展以来,穴位增加得越来越多。当年董师 写书就提出了 700 余穴,这些穴位已够多了。没想到的是董氏奇穴推广以 穴,且呈有增无减之趋势,让人处于目不暇接之现状。这种局面真是达到了 人身寸寸皆是穴之境地,此现象并不值得乐观,更令人担忧,使初学者望而 却步,已学习者无法适从。对于这种现象不但不能推广董氏奇穴,反而有损 于董氏奇穴的发展,如果不抵制这种不良现象,董氏奇穴的前途不堪设想。 慎重而又积极地创造新穴位,是实属必要的,时代在前进,针灸学要发 展,其中新穴的确立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真正新穴的确立是需要完整资料 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应用和观察,积累相当数量的病案,当成熟后方可推广 应用。董氏奇穴依然如此,不要随随便便地增添穴位,是科学严肃的治学 态度。 所以在这里我们并不推荐所有的穴位,只对疗效肯定、应用广泛、笔者 应用成熟的穴位加以介绍。对有些临床应用较多的穴位,笔者临床尚无经 验,只作引述,供大家参考。对于以下介绍的穴位多数都是笔者临床所用之 经验,结合已出版的董氏奇穴图书集合而成。对疗效模糊、作用混乱、尚无 经验的穴位未引入,以便在临床能够正确地学习与运用。 后,穴位增长之快、增加之多难以让人置信,在短短的几年就增长到千余 才确立下来。在晋代 《针灸甲乙经》 中载穴 349 个,到了宋代王惟一所著的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二篇董氏奇穴重要穴位第二章二二部位(手掌部位)
第二章二二部位(手掌部位)概述二二部位为手掌部,本部分总计11穴名,共26穴(注:穴名后括号内序号为穴位数)。
①重子穴(2);②重仙穴(2);③上白穴(2);④大白穴(2);⑤灵骨穴(2);⑥中白穴(2);⑦下白穴(2);⑧腕顺一穴(2);⑨腕顺二穴(2);⑩手解穴(2); 土水穴(6)。
二二部位如同一一部位,仍然很重要,临床中广用,是董氏奇穴中用之较多的一部分。
上述11穴组除了上白穴之外,其余10个穴组均为常用。
随着董氏奇穴在临床的普及运用,这一部位又增添了一些新穴,在这些增添的新穴中也有一部分穴位得到了临床的验证,目前在这一部位得到认可的新穴有小节穴、三叉一穴、三叉二穴、三叉三穴、反后绝穴、骨关穴、木关穴,在临床用之最多的是小节穴和三叉三穴,其余的用之较少。
由此可见,这一部位的穴位均为常用穴,下将这一部位穴位的临床运用进行扼要整理。
重要穴位的临床运用1.重子穴定位虎口下约1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有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取穴手心向上,当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1寸处是穴。
手术1寸针,针深3~5分。
2.重仙穴定位在大指骨与食指骨夹缝间,离虎口2寸,与手背灵骨穴正对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心细分支神经。
重子重仙重子、重仙穴主治背痛、肺炎、发烧、心跳、膝盖痛。
取穴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距虎口2寸处是穴。
手术1寸针,针深3~5分。
临床运用及说明(1)两穴常合并用之,因两穴针刺较痛,有时多取用一穴用之,当取穴时只扎此两穴连线中点一针,也就是虎口下1.5寸。
(2)两穴合用治疗肩胛骨疼痛特效,治疗阔背肌疼及颈痛有确实的临床疗效。
尤其对膏肓穴处疼痛甚效,若见此处病患针之均立见其效,经临床运用可见证其言不虚。
笔者的学生均赞其穴之功效。
(3)用此两穴配承浆治疗落枕则有佳效,笔者以此方案治疗多例均有其效。
【精品】董氏奇穴
【精品】董氏奇穴董氏奇穴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狭心症,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
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心绞痛治疗,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 740 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明心绞痛症1/ 3状心绞痛的治疗,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
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
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心绞痛治疗,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变异性心绞痛,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心绞痛的症状,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心绞痛治疗,仪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
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心绞痛的原因,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心绞痛的原因,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传之针术可比拟。
董氏奇穴虽不拘泥于补泻心绞痛的原因,然若能辅以董师所创之动气用倒马针法,则功效益宏。
史继霞董氏奇穴十十部位总枢穴
史继霞董氏奇穴十十部位总枢穴总枢穴[董师原文]部位:在头部人发际八分。
主治:呕吐、六腑不安项痛、心脏衰弱、霍乱、发言无声。
取穴:当头部人发际八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用三棱针最有效,尤其小儿。
注意:对本穴,一-般针深禁止超过三分,但失音者可针深至三分,使其发音恢复正常。
用三棱针出血时,应用手将本穴之肌肉捏起,而后刺之。
穴位定位[诠解发挥]穴名:此处是头至上背的活动中枢,头部总管人之心智活动,故此名为总枢。
定位及取穴:在头部人发际八分。
现代解剖:在枕骨和第一颈椎之间。
血管:有枕动脉分支及棘突间静脉丛。
神经:为第三枕神经与枕大神经分支分布处。
维杰新总枢穴:在风府穴与哑门穴中间取穴。
维杰新用:以维杰新总枢穴为主,可治疗梅尼埃病、中风后吞咽困难、中风后腿脚无力,皆甚效,以点刺为准。
解说与发挥:1.本穴人发际八分,介于督脉之风府穴与哑门之间。
一说即督脉之风府穴。
但风府据书载,则系人发际一一寸,在此处二分之差别意义不大,余则在风府、哑门中间取穴。
2.治疗上述各症以三棱针点刺确有特效。
以廿六号针施治效果亦佳,唯不宜刺人太深。
余则以验血糖之采血片刺血,既简单又安全,而且有效。
3.基于前后对应,能治前面之口喉病,如呕吐、发言无声甚效。
4.取穴在哑门、风府中间,兼两者之用,同“风'府穴,又系督脉穴,镇定作用甚强。
5.治疗梅尼埃病、中风后遗症(声音哑、吞咽困难)甚效,以采血片刺之,效佳,亦治听力不足。
还治急慢性胃炎。
6.治夏日中暑。
7.《肘后歌》说:“腿脚无力风府寻”,“足不仁兮刺风府”。
许多中风后半身不遂患者,在总枢穴治疗说话困难,吞咽困难后,腿脚亦随之有力。
董氏奇穴十十部位正会穴
董⽒奇⽳⼗⼗部位正会⽳正会⽳(图10.5[董师原⽂]部位:在头顶之正中央。
主治:四肢颤抖、各种风症、⾝体虚弱、⼩⼉惊风、眼斜嘴歪、半⾝不遂、神经失灵、中风不语。
取⽳:正坐,以细绳竖放头顶中⾏,前垂⿐尖,后垂颈⾻正中,另以⼀绳横放头顶,左右各垂⽿尖,此两绳在头顶之交叉点是⽳。
⼿术:针深⼀分⾄三分。
[诠解发挥]⽳名新释:在头部正中央,为多条经络之交会,故名。
定位及取⽳:即百会⽳,在头顶之正中央。
正坐,以细绳竖放头顶中⾏,前垂⿐尖,后垂颈⾻正中,另以⼀绳横放头顶,左右各垂⽿尖,此两绳在头顶之交叉点是⽳。
现代解剖:肌⾁:由⽪下组织通过帽状腱膜到腱膜下组织。
神经:布有枕⼤神经分⽀、前头神经及侧头神经。
⾎管:有左右颞浅动、静脉及左右枕动、静脉吻合⽹。
维杰新⽤:回阳固脱、平肝息风,能治疗昏厥、休克精神分裂症、癫病发作、舞蹈病、⼤脑发育不良神经衰弱、癔病⼼悸、征忡、失眠健忘、脱肛久泄、崩漏下⾎、⽉经过多⼦官下垂、胃下垂⼩⼉尿床⾜底痛头痛、眩晕及⾼⾎压。
解说及发挥:本⽳位置与督脉之百会⽳相符治疗上述各症确有特效。
本⽳与百会相重,为⾜太阳、⼿⾜少阳和⾜厥阴、督脉之会(因有三条⽤经和肝经、督脉共五条经脉会于此⽳),所以⼜名三阳五会。
督脉能温阳镇定肝主风,太阳主表,故主治疾病甚多。
本⽳主要具有急村救开窍、、健脑宁神温阳升提固脱、平肝息风的作⽤。
-般与前会或后会⽳倒马并⽤尤佳。
主要作⽤可有下⾯⼏⼤特点:1.急救开窍是抢救许多危急病症的重要脑⽳。
对于.此脑窍闭塞的危重疾患,如中风、昏厥惊风、休克等病症,,多取正会(百会)⽳急救治疗。
在本⽳点刺出⾎.效果更好,为治疗脑出⾎的特效⽳。
2. 健脑安神(1)健脑:临床上常⽤于治疗许多顽固的脑部疾患,具有显著的效果。
如编痫发作、舞蹈病、⼤脑发育不良等。
(2)安神:为治疗神经衰弱癔病⼼悸、征忡、失眠健忘的常⽤⽳,本⽳为诸阳经所聚之处,精神之疾多⽕热炽盛,灼津为痰,上涌清窍,耗精扰神。
对于阳热炽盛的精神疾患,刺之则泻⽕开窍,热除神安,脑清神明,治精神分裂有效。
董氏奇穴常见穴位
腕顺一穴 腕顺二寸
腕顺二穴 腕顺一穴
三三部位
1 三其穴 其门穴:在手背橈骨之外側上緣,距手腕横纹后两寸处
靠内侧一寸处。 其角穴:挠骨之外侧,距手腕横纹后四寸处 其正穴:挠骨之外侧,距手腕横纹后六寸处 手术:手背虎口朝上,臂側放,針斜刺約與皮下平行,
由橈骨上緣以十五度向外斜刺一寸至一寸半,貼骨進 針 主治1)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 2)脱肛,痔疮痛
手术:针深止五分,禁双手用穴
主治:(1)心脏炎,心跳胸闷(2)呕吐,霍乱 说明:本穴在小肠经上,小肠合穴附近,治疗心脏病有特效,
亦治大腿内侧痛,坐骨神经痛,尾骶骨痛以及内侧膝盖痛。
5 三士穴 人士穴
取穴:手平伸掌心向上、当腕横纹上三寸、前臂桡骨 外侧上缘处是穴
手术:斜刺从外向内,以15度角斜刺五分—一寸五分 主治:气喘、手掌痛、手指痛、肩臂痛、背痛、胸痛、 心悸、蛋白尿 地士穴 取穴:掌心向上、腕横纹上六寸,人士穴上三寸 手术:同人士穴 主治:气喘、感冒、头痛、肾亏、腰痛、心脏病、疝 气、便秘
点。 手术:五分针,针二至三分。 主治:各类妇科病
说明: 本穴位于无名指,与三焦经有关,通过理三焦、疏肝
胆之作用,治疗妇科病变颇有效验。 本穴配妇科穴,左右交替,治疗不孕症。 禁双手同时取穴
还巢穴
还巢穴
4木炎 取穴:掌面无名指第二节之中央线内开二分处
(D线),上穴距第三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三 节横纹六分六(三分点法),共二穴
手术:一寸半针,针五分至一寸深 孕妇禁针
主治:小儿气喘、高烧不退(特效)、急性肺炎、肺机 能不够引起的坐骨神经痛
说明:本穴配灵骨治疗甚广,凡属气滞血淤之症均有效。 若人气滞与气虚,则将导致血瘀血滞。
血瘀上焦则肺疾胸痺;血瘀中焦则为症瘕、血瘀下 焦则为少腹疼痛、妇女疾病;血瘀经络则关节痺痛、 风湿诸病、半身不遂;瘀血内蓄则性情变化而为神经 诸疾。所以取用灵骨穴、大白穴通气补气,而能散滞 消瘀。
董氏奇穴针灸取穴头面颈项部位
董氏奇穴针灸取穴头面颈项部位《》第一章头面颈项一、头部(一)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2.补灵骨,立可缓和疼痛。
3.背部五岭穴点刺,亦可立止头痛。
(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甚佳。
2.针中九里(风市),效果亦佳。
3.三重、四花外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亦可立止疼痛。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效果甚佳。
(三)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疼痛。
2.针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四)前头痛:1.针火菊立止疼痛。
2.四花中点刺,效果亦佳。
3.五虎四。
(五)头晕:1.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
2.贫血.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脑贫血的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六)脑神经不清:1.针正会,镇静,再在三重穴放血。
2.针下三皇效果亦佳。
1.三重、用倒马针法。
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八)脑瘤:1.先针州昆、州仑、火光,再在三重穴用倒马针法。
2.配上瘤穴,效果更佳。
(九)脑骨肿大:1.针正筋,配上溜穴,效果更佳。
(十)脑积水:1.针正筋,上瘤,有良好效果。
二、眼疾病(一)视力模糊:(视物不清)1.高血压引起的眼花,五岭穴放血。
再针下三皇。
(二)偷针眼:1.针灵骨,左右交刺,一二次即愈。
2.脾俞,胃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
(三)目赤(角膜炎):1.耳尖放血,效果甚佳。
2.背后肝俞点刺出血少许,效果亦佳。
3.加针上白穴。
效果更佳。
4.背部五岭穴点刺。
5.驷马穴。
(四)目干涩:1.针明黄有效。
2.配复溜(光明)效更佳。
(五)两眼睁不开:1.针叉三、火菊,即可睁开。
2.针光明、人皇。
1.脸骨皮上的红点,用针点刺出血,效果很好。
(七)视线模糊(视四指如五指):1.针明黄,留针,捻转即愈。
加针复溜,效更佳。
董氏奇穴临症歌诀
董氏奇穴临症歌诀侧三侧下三,取穴并肾关。
留针三刻钟,头痛应会痊。
五岭若点刺,即可立时缓。
耳痛偏头痛,四花外三重。
点刺出积血,豁然病无踪。
前头火菊用,顷刻见轻松。
头晕血压高,五岭血针通。
尔后针火硬,竖子去匆匆。
灵骨偷针眼,交刺效如仙。
双目瞑瞑闭,肾关火菊牵。
视物若模糊,明黄舞翩翩。
眉棱骨处痛,火菊指下捻。
夜盲医夜盲,其效不堪言。
见风如流泪,木穴见中天。
鼻部各处症,驷马皆流连。
若医酒糟鼻,正本血出痊。
外踝四周血,堪疗中耳炎。
耳鸣泻驷马,尔后补肾关。
梅核劳宫后,咽痛血耳先。
鱼骨倘刺喉,足下千金添。
颈疬从何治,三重并六完。
亦可三重血,承扶与秩边。
项痛与项强,正筋正宗兼。
痄腮耳背血,落枕重子前。
再针承浆穴,金针名下传。
手指有麻木,复溜与肾关。
若然食指痛,四花中穴添。
或取五虎一,亦见医名玄。
侧三侧下三,医者疗手酸,并治腕关节,疼痛复无言。
症见中指(趾)麻,通山与通关。
手指关节痛,五虎一堪选。
特效诚如是,兼疗腱鞘炎。
手臂不得举,对侧针肾关。
同侧四花中,疾恙去豁然。
手痛难握物,列缺功效罕。
亦可重子穴,倒马针重仙。
曾言左臂痛,特效在膝眼。
肘部关节痛,灵骨必有验。
或取四花中,济世将壶悬。
曾闻手抽筋,对侧针火山。
董氏奇穴临症歌诀(二)两手见拘挛,泻曲针肾关。
坐骨神经痛,灵骨大白兼。
若是大腿痛,金林血针连。
脚部常抽筋,正筋指下看。
足跟疼痛症,且将委中拦。
亦疗难行处,患者言腿酸。
复治踝扭伤,功效不等闲。
腿软兼心跳,肩中与通天。
脚麻外驷马,对侧肩中添。
膝盖疼痛久,三金结善缘。
或可针肩中,拂云见欢颜。
脚痛不履地,对侧九里玄。
大腿风湿痛,同在一针间。
脚痛背心血,双凤尤关连。
小腿胀痛酸,次白抱针眠。
精枝如放血,何惧疾恙顽。
背面倘出血,笑指两腿酸。
脚掌脚背痛,五虎四与三。
或是单背痛,重子与重仙。
常遇双背痛,正士搏球先。
背连下腿痛,马快水应验。
脊椎有疼痛,委中成方圆。
问症心绞痛,火包黑血灵。
心跳如过速,心门为俊英。
肝炎针肝门,明黄症应停。
董氏奇穴详解图文
• 董氏奇穴之命名有以部位命名者,如正筋、灵骨、正会、肩中、 侧三里、四花中、外穴等。有以效用命名者,这一类比例极大, 又分以五行命名者如土水、木穴、水金、木火、木斗、木留等, 以脏象命名者如明黄、天黄、肺心、心膝穴等。或径以主治所在 直名者,如妇科、脾肿、眼黄、肝门、肠门等。也有以部位与效 用结合命名者如手解、指肾等。还有以穴位之数字命名者如三重、 三江、双河、七里、五岭等。了解了董氏奇穴命名的方法,不但 对奇穴的位置易于控制,对于其应用更能掌握。
穴法特色
• 一、穴法特色
• 董氏奇穴号称七百四十穴,真正公开的尚 不足二百。分布在手指(一一部位)、手 掌(二二部位)、前臂(三三部位)、上 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 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 腿(八八部位)、双耳(九九部位)、头 面(十十部位)以及前胸、后背等十二个 部位,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 此外董师对神经学说的应用,也有特别的发挥。 神经解剖学知识指出,人体各部在大脑皮层上的 投射代表区的大小,与该部的功能繁简成正比, 手是劳动器官,足是运动器官,功能都很复杂, 它们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也就较人体其它 部位为大,如此,在大脑皮层上与其相联系的神 经元数量也就较多,其主要机能就较大,而有利 于临床的应用,董氏奇穴大部分布于肘膝以下, 就是此一原理的发挥。还有在手上脚上,拇指、 拇趾的功能都比其它的指趾复杂,疗效当然更为 广泛,这也就是董师何以乐用大敦、隐白、太冲 等穴并在拇指附近研创妇科、制污、止涎、五虎、 灵骨等穴的原因。
董氏奇穴图文汇编
上 资料来自网络参考供学习
目录
• 1---20图解 • 21---25.董氏奇穴针灸渊源与学术特色简介
董氏奇穴针灸对十四经穴主治病症
董氏奇穴针灸对十四经穴主治病症【心经】1.通里——治心经之大腿后坐骨神经痛。
本穴为别走小肠之络穴,有镇静安神、调心气的作用。
因之对心火,肾阳虚弱的坐骨神经痛颇具效果。
2.少府——晕针之解穴,及扎后之上身发麻(左麻用右右麻用左穴)。
景师有感于晕针及扎后之上身发麻,与心经有一定之关遂以有宁心调神性能之少府为手解穴。
【小肠经】1.前谷、后溪——治心经之头晕、耳鸣。
后溪为心经之俞土穴,能清神志、祛内热、通督脉、固表分,故有清热、祛风、醒脑、开郁、镇痛之功,以后溪为主穴,前谷为倒马,正以治心经之头晕、耳鸣。
2.肩贞、臑俞——治肺经之坐骨神经痛。
据各家载述,二穴为治肩凝、肩胛痛之主穴,景师由“金火制化”,“以阳治阴”悟入,以治肺经之坐骨神经痛。
3.腕骨——治眼痛。
为小肠经之原穴。
疏太阳经邪而清小肠实热,即具清热、发汗、散瘀、化湿之功,而于眼科可治白膜翳及目出冷泪生翳等之眼痛症。
4.肩外俞、曲垣——治小腿外侧痛。
据各家之载述,二穴为治肩胛痛之要穴,而景师以之治小腿外侧痛,乃“下病上取”原则之治疗法。
【膀胱经】1.通天、承光、五处——治手发抖、半身不遂。
通天可治口喎项强头晕,承光可医口喎眼斜,再加以有宜泄风热效用之五处,三穴合用,对脑部神经受损所致之手发抖、半身不遂等症,有一定之刺激疗效。
2.神堂、膏肓、魄户、附分、心俞、厥阴俞、肺俞、风门、大抒——用三棱针治血压高、重感冒。
放血所以刺激浅层皮层神经,而发生疏导作用也。
而效果相当满意也。
3.膏肓——用三棱针治膝盖关节炎。
一般取穴治膝盖关节炎效果不佳时,取膏肓及神堂、譩禧三穴(即奇穴之三金穴),以三棱针于患侧出血,再针奇穴之肩中穴或杨维杰善用之内关穴,则鲜有不立觉舒适者。
4.神堂、膏肓、魄户——治鼻炎、耳鸣、羊狗疯。
三穴皆能宣通肺气.益气补虚,尤其膏肓一穴、尤宜于慢性病之治疗,故合用有上述之效果。
5.三焦俞、肾俞——治脊椎骨弯曲。
对腰部脊椎骨弯曲,浅刺2-3分,共4针,数日内必收良效。
董氏针灸十部位探讨
董氏針灸十部位探討董氏針灸十部位探討二00九年五月二日王全民發表於明醫網董氏針灸中級培訓班在一九七三年董師親著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的導言裡,開宗明義即說:『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計設七百四十穴,分佈於手、臂、足、腿、耳及頭面等處,區分為十個部位,即:一,手指部稱「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稱「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稱「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稱「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稱「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稱「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稱「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稱「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稱「九九部位」。
十,頭面部稱「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個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後背部位」,此胸背兩部位多以三稜針刺之,無需毫針深扎。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董氏針灸的主要部位,即一一至十十的十個部位。
而最早談到這十個部位的資料,到目前為止,是陳渡人師兄的《景昌奇穴:針灸穴位及醫案》油印講義:『穴部區分:一部為十指,二部為掌手,三部為下臂,四部為上臂,五部為足趾,六部為足,七部為下肢,八部為大腿,九部為兩耳,十部為面頭,身上不取穴。
』所謂身上不取穴,即胸背兩部不設穴,因為胸背兩部位『多以三稜針刺之,無需毫針深扎』之故。
董氏針灸這十個部位的設穴思維,基本上與《針灸甲乙經》將四肢穴位歸經,其餘依腧穴所在分為頭面部輸穴,胸腹部輸穴及背部腧穴,是相類同的。
但問題是,為什麼要以一至十的數字來設定呢?筆者當年未曾當面問過董師,也一直提不出一個合理的答案來,直至最近,看了一本德國的針灸入門書及李建民的《發現古脈》後,找到一個合理的答案。
首先是這本德國的針灸入門書,Hans-Ulrich Hecker等四人合著的Practice of Acupuncture 英譯本(出版商:Thieme,2002年出版)談起。
這是一本圖文並茂的針灸入門書,用了大量的彩色圖片來說明中國的針灸,其中第二十頁的三陽軸線(The Three Yang Axes)及廿一頁的三陰軸線(The Three Yin Axes)圖文很有意思,筆者把三陽軸線圖意譯為三陽經交接圖:三陰軸線圖意譯為三陰經交接圖:這兩個三陽經及三陰經交接圖,不知讀者注意到什麼圖片設計上的問題沒?相信眼尖的讀者,已發現,原書作者為求手部三陽經能與腳部三陽經順利交接,以及手部三陰經與腳部三陰經交接,手部掌面向下的位置非常的蹩扭,也就是交接的似乎不是很順暢。
董氏奇穴准确穴位图
董氏奇穴准确穴位图火枝穴部位:在其黄穴上一寸半。
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主治:黄疸病、黄疸病之头晕、眼花及背痛、胆炎。
运用:明黄、火枝、其黄三穴同用治黄疸病胆炎。
火全穴部位:在其黄穴直下一寸五分。
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主治:同火枝穴,并治脊椎骨痛及足跟痛。
运用:火全穴配其黄、火枝穴下针,亦可治黄胆病、胆炎、胆结石止痛,火全穴单用治脊椎骨痛及足跟痛。
驷马中穴部位: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处向前横开三寸。
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主治:肋痛、背痛、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及腰痛、肺痛、肺病、胸部被打击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聋、耳鸣、耳炎、面部神经麻痹、眼发红、哮喘、乳房疼、半身不遂、牛皮癣、下肢扭伤。
驷马上穴部位:在驷马中穴直上二寸。
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主治:同驷马中穴驷马下穴部位:在驷马中穴直下二寸。
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主治:同驷马中穴。
运用: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单独取上、中、下三穴,其余各症两脚六针同时取之。
说明:①驷马上中下三穴位于膝盖骨外上缘这延伸线上,驷马中穴据经验,应于胆经风市向前(向阳明经)横开三寸半之穴点训宜;②驷马三穴治疗肺脏病候群之特效要穴,治疗鼻炎、牛皮癣、青春痘均有特效,对于各类皮肤病效果亦佳,另外治疗结膜炎、甲状腺肿亦有卓效。
三泉位置:膝关节外侧正中央直上二寸五分处为一穴点,该点直上二寸及四寸处各一穴点,计三穴点。
针深三分至一寸。
主治: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口眼歪斜。
运用:该组穴位治上述病症确有卓效。
与灵骨合用更佳,唯此穴位须单足(健侧)取穴为宜。
若伍地仓、颊车(方向对刺)益佳。
尚可治疗耳鸣、重听。
中九里位置:直立时手臂下垂,中指尖所触部位是穴。
一寸至二寸五分。
主治:腰背痛、肢颈痛、脊椎骨痛、头晕眼胀、手臂麻木、下肢无力。
运用:该穴即胆经风市穴。
治疗时可参阅风市之主症,本穴对于侧身病变极佳。
基于其祛风疏络作用,亦可用于头痛、神经痛,遍身骚痒等疾患。
明天分享(解穴火府双龙一穴双龙二穴三金精枝正会前会后会)已分享:董氏奇穴的7个穴位介绍(木穴心膝妇科穴还巢五虎穴二角明重子穴董氏奇穴(重子穴大白穴灵骨穴制污中白下白腕顺一穴腕顺二穴腕顺二穴三叉三穴木关骨关)董氏奇穴中的(上下高穴肠门穴肝门穴心门穴火串人士曲陵)解说董氏奇穴准确穴位和穴位的疗的病情解说(肩中穴背面天宗云白水愈三靈三穴心靈一穴)董氏正经奇穴特色疗法培训班董氏奇穴准确的穴位的位置图解(正脊三穴木妇火硬火主门金水曲正筋穴正宗穴)董氏奇穴准确穴位(正士搏球一重四花上穴四花中穴四花副穴四花外穴)董氏奇穴穴位准确位置(天皇穴天皇副穴地皇穴人皇穴侧三里穴侧下三里光明穴)董氏奇穴穴位的准确位置和治疗的病情详解(光明外三关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通肾穴通背穴)董氏奇穴穴位准确位置(光明外三关通关穴通山穴通天穴通肾穴通背穴)。
董氏奇穴经穴学
董氏奇穴经穴学第一篇◎经穴学绪论董氏奇穴为董师景昌绍衍祖学,研究发展,自成一派之一家之学,其效果与境界较之“十四经穴”尤有过之而无不及,若能与“十四经穴”相辅为用,当更能发挥针灸疗效,使针灸医术发扬光大。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计设740穴,分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区分为十个部位,即:一、手指部称“一一部位”。
二、手掌部称“二二部位”。
三、小臂部称“三三部位”。
四、大臂部称“四四部位”。
五、足趾部称“五五部位”。
六、足掌部称“六六部位”。
七、小腿部称“七七部位”。
八、大腿部称“八八部位”。
九、耳朵部称“九九部位”。
十、头面部称“十十部位”。
除以上十个部位外,尚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此胸背两部多以三棱针刺之,无需毫针深扎。
董氏奇穴虽有部分与“十四经穴”位置相同,然用法与治效完全不同,董师有独特创见者,概从董氏命名,并加以对比说明,以资区辨。
至于其它“解剖、主治、取穴、手术、应用、注意”等亦就原文照录,再分项说明,“解剖”部分与实际之神经解剖颇有出入,原书之意义系指该穴作用之部位及脏腑而言。
本文不做删补,读者可就该穴所在位置之解剖自行参考。
其它“手术、主治、取穴、应用”等有必要特别补充者,均详加叙述,无特殊作用或应用机会较少者,则暂且从简。
董氏针法与一般所传之针法相较,计有下列多项优点:一、在四肢、耳朵及头面部位取穴用针,足可治疗全身诸病,如必需刺胸腹及腰背部时,亦仅以三棱针浅刺即可,危险性少。
二、施针手术简便,仅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上转”“下转”“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斯望之治效。
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
三、董氏针术乃循“正经”之“奇穴”刺之,如诊断正确,认穴准确,手法精确,则奏效神速,立除沉疴,其治效之宏,非一般所传之针术可比拟。
董氏奇穴虽不拘泥于补泻,然若能辅以董师所创之动气用倒马针法,则功效益宏。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一篇董氏奇穴理论体系第二章董氏奇穴应用与注意事项
二、董氏奇穴适应证 董氏奇穴取穴少,见效快,凡能利用十四经穴治疗的疾病,均可用董氏 奇穴治疗。不但能够治疗多发病、常见病,而且对一些重症久治不愈的顽疾
第一篇 董氏奇穴理论体系 009
往往能立起沉疴。尤其是各种痛证,如各种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 痛、颈肩腰腿痛、四肢痛、扭挫伤、胃痛、胆道痛、非器质性胸腹痛等均有 良效,对中风后遗症、痿证、妇科病、消化系统疾病均有特效,可涉及临床 各科疾病。
三、董氏奇穴取穴特点与操作注意事项 (一) 董氏奇穴取穴特点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主要不同点在于按部位与经络的定穴,因这一取穴 的不同,董氏奇穴而有了自身的特点。虽然董氏奇穴是以按部位定穴,但是 董氏奇穴很多穴位的临床运用与十四经脉理论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董氏奇穴 的发现与经络理论有重要的关系。董氏奇穴穴位的发现与运用有一套完整的 系统的理论。下面将这一系统理论简述如下。 1. 从暗影与青筋上发展而来 当某脏腑或某经络有病变时,常会在身体某一个部位出现暗影 (称为发 乌)。这种现象的出现既可以帮助诊断疾病,又可以作为疾病的一个治疗点。 这种治疗方法作用强、疗效快,实属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暗影多在手 掌及面部出现,也可以在身体其他部位出现,只不过难以发现。 相同的疾病往往在同一个部位出现暗影,久而久之可形成了一个固定的 治疗点,经反复的临床实践证明了其作用功效,便确立为穴位点。如水金、 水通治咳喘,重子、重仙治肩背痛,用木火治疗下肢发凉,五虎穴治疗手脚 痛等,这些穴位的发现就是以暗影的运用。这一用法类似于十四经穴某些经 外奇穴的发现,如阑尾炎时会在阑尾点出现明显的压痛反应,胆囊炎时在胆 囊穴出现明显的压痛反应。两者的区别,一种是以体表颜色的变化而发现, 一种是痛点反应而发现。 青筋相当于静脉瘀,通常称为瘀络。这种瘀络多出现于肘弯部,腿弯 部,或四肢外侧。如脑震荡后遗症、更年期综合征多会在然谷部位出现瘀 络;久年胃病会在四花中穴出现瘀络;高脂血症多会在丰隆部位出现瘀络 等。某些久病、怪病、顽疾痼疾多会出现瘀络反应。若就瘀络点刺出血,多 可使疾病速愈,有些疾病,如不经刺血治疗,往往难以治愈,迁延不愈成为 顽疾,若能找到相关瘀络刺之,往往立起沉疴,使疾病霍然而愈。 2. 全息论在董氏取穴中的运用 在中医天人合一学说中认为,每一个局部与整体相关,每一个局部均能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
董氏奇穴董氏针灸详解火昌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火梁穴下三寸。
即在后腿横纹正中央(委中穴)直上四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脊椎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脑神经、肾分支神经、坐骨神经。
主治:脊椎骨骨刺、坐骨神经痛(特效)、颈椎骨骨刺(奇效)、腰痛、背痛、后脑部挫伤、脑神经痛、项紧痛、偏头痛、胸闷、肾脏炎。
痔疮(特效)、半身不遂、冠心症(特效)。
针刺法:直刺1——2.5寸或用三陵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木府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火府穴(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三寸。
)向内横开二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肝之副神经.脾之神经,闭锁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腰痛有背痛、头痛、肝炎、疵气、持疮、经痛、摄护腺肿大、骨刺、便秘、腹泻、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风湿开节炎,冠心症(特效)。
针刺法:直刺1—3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木梁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木府穴直下四寸。
即火梁穴向内横开二寸。
(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七寸。
向内横开二寸)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肝之副神经.脾之神经心绞痛的症状,闭锁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腰痛有背痛、头痛、肝炎、疵气、持疮、经痛、摄护腺肿大、骨刺、便秘、腹泻、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风湿开节炎,冠心症(特效)。
针刺法:直刺1—3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木昌穴(董氏七十二绝针之一)穴位:在火昌穴向内横开二寸,(后腿横纹正中央直上四寸)向内横开二寸,距膝横纹四寸。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肝之副神经.脾之神经,闭锁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腰痛有背痛、头痛、肝炎、疵气、持疮、经痛、摄护腺肿大、骨刺、便秘、腹泻、膀胱炎、尿道炎、腿痛、风湿开节炎,冠心症(特效)。
三棱针点刺出黑血立即见效。
针刺法:直刺1—3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立即见效。
金府穴穴位:在火府穴(臀下横纹正中央直下三寸)向外横开二寸,距臀下横纹三寸五分。
解剖位置:后大腿神经、肺之神经、心分支神经。
主治:肩臂痛、腰痛、坐骨神经痛(特效)、两胁痛、偏头痛、半身不遂、痿症、背痛、痔疮、急慢性肺炎、胸痛、冠心症。
董氏针灸十十头面部位
針深一分至二分,勿刺傷軟骨。用三稜針最有效。
定位
在鼻翼上端之溝陷中。
主治
眉酸骨痛、頭昏眼花、腎虧之神經痛、半身不遂、四肢骨痛、臉面麻痹、舌硬緊痛、偏頭痛、喉痛。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分至二分。
定位
在頭頂之正中央點向後五分處。即十四經百會穴後五分處。
主治
四肢顫抖、各種風症、身體虛弱、小兒驚風、眼斜嘴歪、半身不遂、神經失靈、中風不語。
定位
在州圓穴直前一寸五分。
主治
腦瘤及州圓穴主治各穴;右取左穴。
定位
在耳尖上一寸五分。
主治
心跳、風濕性心臟病、四肢無力及腰痛。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分至三分。
定位
在後腦枕骨之中央及其上八分,共二穴。
主治
腰部脊椎骨痛、下肢麻痹、神經無力。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分至三分。
定位
十十頭面部位
定位
在兩眉頭之間正中央上五分處。即十四經印堂穴上五分。
主治
神經錯亂、四肢發抖、兩腿酸軟、四肢神經麻痹、失眠、小兒夢驚。
針法與應用
針深一分至二分,由上往下扎(即皮下針)。
穴名
上里穴
四腑二穴
四腑一穴
定位
在眉頭內側直上五分。十四經攢竹穴上五分。
在眉毛之正中央點直上五分。
在眉毛外側直上五分。十四經絲竹空穴上五分。
主治
眼昏、頭痛、眼壓過高脹痛,顏面神經麻痹。
小腹脹、眼昏、頭痛。
小腹脹、眼昏、頭痛。
針法與應用
皮下針,針深一分至二分。四腑一穴、四腑二穴及上里三穴用三稜針同扎出血可治臨時頭痛。
定位
在外眥角直下至顴骨之下緣向外橫開四分處。即十四經之顴髎穴向外橫開四分處。
董氏奇穴十十部位
董氏奇穴十十部位第十章十十部位【正会穴】部位:在头顶之正中央。
解剖:脑之总神经。
主治:四肢颤抖、各种风症、身体虚弱、小儿惊风、眼斜嘴歪、半身不遂、神经失灵、中风不语。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经验:赖氏:1. 本穴有镇静作用,为治疗中风之要穴,中风手抖者用之尤佳;可配镇静穴、肾35关、上三黄等穴。
2. 本穴为诸阳之会。
血压上升,头痛眩晕乃火气逆于上,在本穴放血可使头部清爽。
3. *治痿症配后顶、通肾、通胃、通关;亦可配下三皇、肾关、足三里、阳陵泉、肩中等穴轮流使用。
4. *头部正会及其前之州圆、州昆、州仑、前会、镇静、上里、四腑二四腑一各穴皆可配上三黄以治神经疾病,如舞蹈病、帕金森氏病等,但须多扎数次,效果才能明显。
【后会穴】部位:在正会穴直后一寸六分。
解剖:脑之总神经脊椎神经主治:骨结核、头痛(轻度)、头晕、脊椎骨痛(对第十九至二十一椎最有效)、脑充血、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神经麻痹。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经验:赖氏:本穴对骶骨痛有效。
【总枢穴】部位:在头部入发际八分。
解剖:丹田神经。
主治:呕吐、六腑不安、头痛、心脏衰弱、霍乱、发言无声。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用三棱针最有效,尤其小儿。
注意:对本穴一般针深禁止超过三分,但失音者可针至三分,使其发音恢复正常。
用三棱针出血时,须用手将本穴之肌肉捏起,而后刺之。
经验:赖氏:1. 本穴即哑门穴,若取穴正确,其针感向牙龈或舌尖放射,惟须深针一寸半以上,无把握者切忌取用;因本穴与风府位置相近,而风府之深部为延脑,误刺风府深即延脑则有生命危险。
2. *治急慢性肠胃炎、夏日重属上吐下泻,三棱针点刺效佳。
【镇静穴】部位:在两肩头之间正中之上三分。
解剖:脑神经。
主治:神经错乱、四肢发抖、两腿发软、四肢神经麻痹、失眠、小儿梦惊。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由上往下扎(即皮下针)。
运用:本穴应与正会穴配针,才有疗效。
经验:赖氏: 1. 本穴可治前头痛。
2. 本穴配足跟失眠点及神门穴可治失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马金水与颧髎相近,马金水主要治疗肾结石,马快水主要治疗膀胱结石。 石之功。在临床中配用中封、中极、三阴交等穴,疗效更佳,多数患者下针即 效,临床屡用屡效。二穴合用还能治疗肩背腰痛在膀胱经第二行外侧处疼痛。 (2) 二穴合用治疗泌尿系结石作用甚效,不仅能有止痛之效,而且还有排
6. 六快穴
定位 在人中向外横开 1.4 寸处。 解剖 分泌神经。 主治 尿道结石、尿道炎。 取穴 从人中之中央向外平开 1.4 寸处是穴。 手术 针深 1~3 分。
第二篇 董氏奇穴重要穴位 081
第十章 十十部位 (头面部位)
概述 序号为穴位数) 。 十十部位称为头面部,本部位总计 25 穴名,共 44 穴 (注:穴名后括号内 ①正会穴 (1) ;②州圆穴 (2) ;③州昆穴 (2) ;④州仑穴 (2) ;⑤前会
穴 (1) ;⑥后会穴 (1) ;⑦总枢穴 (1) ;⑧镇静穴 (1) ;⑨上里穴 (2) ;⑩
这一部位的穴位在临床上运用仍然非常广泛,是临床上常用的一个部 ①正;⑦七快穴;⑧木枝穴;⑨水通穴;⑩水金穴;������ ������ ������鼻翼穴。 将 12 个穴点的临床功效扼要整理。 重要穴位的临床应用
本部分需将上述 12 个穴点的临床功用全部掌握,余穴仅作大体了解,下
一切需要镇静之病皆可用之,如失眠、痉挛、帕金森病、肝风内动之疾均有 良好的功效。 (3) 用本穴还可以治疗前额痛、热性病、眩晕,多用以点刺出血。 时针尖要向患侧鼻孔透之。 (4) 镇静穴还能治疗督脉急性腰扭伤,需强刺激;当用之治疗鼻子疾病
第二篇 董氏奇穴重要穴位 083
4. 马金水穴
定位 在外眼角直下至颧骨之下缘凹陷处是穴。 解剖 肾神经、肺之副支神经。 主治 取穴 是穴。 肾结石、闪腰、岔气 (呼吸时感觉痛 当外眼角之直下至颧骨下缘 1.5 分陷凹处
总枢
总枢穴
三棱针刺之,针刺时操作不宜过深,一般针深禁止超过 3 分。
(1) 穴近于风府穴,临床常以点刺放血为常用,操作时将此处捏起,以 (2) 用本穴治疗呕吐确有实效,可适用于各种呕吐,尤其对急性呕吐作 (3) 因本穴近于风府穴,所以对于各种因风有关之疾可治之。临床所用
用更效。用掐揉法也可有效,对小儿可用此法,笔者在临床常以此法而用。 可根据风府之效而用。
正会
正会穴
本穴即督脉百会穴,其功用与百会完全相同。主要功用是开窍宁神、平肝
082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
DONGSHIQIXUEYUSHISIJINGXUELINZHENGZHIYAN
息风、升阳固脱之效,临床主要以此为主,不再赘述。
2. 总枢穴
定位 在头项部正中入发际 8 分。 解剖 丹田神经。 主治 乱、发言无声。 取穴 当头部入发际 8 分处是穴。 临床运用及说明 手术 针深 1~2 分,用三棱针最有效,尤其小儿。 呕吐、六腑不安、项痛、心脏衰弱、霍
六快
七快
7. 七快穴
定位 在嘴角外侧 5 分处。 解剖 肺神经。 主治 面部麻痹、肺虚弱、尿道结石。 取穴 当嘴角外开 5 分处是穴。 手术 针从嘴角向外斜扎,针深 0.5~1.5 寸。
六快、七快穴
084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
DONGSHIQIXUEYUSHISIJINGXUELINZHENGZHIYAN
1. 正会穴
定位 在头顶之正中央。 解剖 脑之总神经。 主治 取穴 四肢颤抖、各种风证、身体虚弱、小儿惊 正坐,以细绳竖放头顶中行,前垂鼻尖, 风、眼斜嘴、半身不遂、神经失灵、中风不语。 后垂颈骨正中,另以一绳横放头顶,左右各垂耳尖, 此两绳在头顶之交叉点是穴。 手术 针深 1~3 分。 临床运用及说明
临床运用及说明 神经麻痹有效,左病取右穴,右病取左穴。 (1) 二穴所处位置应在手阳明经,七快穴与地仓穴相符,因此可治疗面 (2) 二穴合用治疗尿道结石作用效佳,并且对尿道炎也有治疗作用。这是
因为手阳明主津所生病,针六快穴,能分泌津液而用于结石病和尿道病的治疗。
8. 木枝穴
定位 在马金水穴向外上方斜开 1 寸。 解剖 肝胆神经。 主治 肝虚、胆虚、胆结石、小儿夜哭。 取穴 从马金水穴向外上方斜开 1 寸处是穴。 手术 针深 1~3 分。 临床运用及说明
马金水、马快水穴
马金水 马快水
楚) 、肾炎、鼻炎。
手术 针深 1~3 分。
5. 马快水穴
定位 在马金水穴之直下 4 分,约与鼻下缘齐处是穴。 解剖 肾神经、膀胱神经。 主治 膀胱结石、膀胱炎、小便频数、腰脊椎骨痛、鼻炎。 取穴 在马金水之直下 4 分,约与鼻下缘齐处是穴。 手术 针深 1~3 分。 临床运用及说明
������ ������ ������ 水通穴 (2) ; ������ ������ ������ 水金穴 (2) ; ������ ������ ������ 玉火穴 (2) ; ������ ������ ������ 鼻翼穴 (2) ; ������ ������ ������ 州火穴
水穴 (2) ; ������ ������ ������ 腑快穴 (2) ; ������ ������ ������ 六快穴 (2) ; ������ ������ ������ 七快穴 (2) ; ������ ������ ������ 木枝穴 (2) ;
3. 镇静穴
定位 在两眉头正中上 3 分。 解剖 脑神经。 主治 神经错乱、四直发抖、两腿酸软、四
镇静
肢神经麻痹、失眠、小儿梦惊。 取穴 当两眉头之间正中直上 3 分处是穴。 临床运用及说明 手术 针深 1~2 分,由上往下扎 (即皮下针) 。
镇静穴
分,扎针时自上往下扎 (皮下针) 。
(1) 本穴与印堂穴相近,穴处于督脉,故具有镇静之效。操作针深 1~2 (2) 镇静穴其意明确,具有镇静之意,临床用之确有其强大功效,对于
四腑二穴 (2) ;������ ������ ������四腑一穴 (2) ;������ ������ ������正夲穴 (1) ;������ ������ ������马金水穴 (2) ;������ ������ ������马快
(2) ;������ ������ ������州金穴 (2) ;������ ������ ������州水穴 (2) 。 位,常用的穴位有以下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