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电磁拓扑的干扰路径分析方法
解决电磁干扰的常用方法
解决电磁干扰的常用方法
解决电磁干扰的常用方法
1. 电磁干扰产生的原因
•电磁波的辐射
•电子设备的互相干扰
•外部电磁场的干扰
2. 消除电磁干扰的常用方法
使用屏蔽材料
•在电子设备周围使用屏蔽材料,如电磁屏蔽罩、屏蔽膜等,阻挡外部电磁场对设备的干扰。
•屏蔽材料可以减少电磁波辐射,避免设备之间互相干扰。
优化电磁场布局
•合理规划电子设备的位置,避免电子设备之间距离过近而产生干扰。
•在设备周围设置适当的距离,减少电磁场间的相互影响。
使用滤波器和隔离器
•安装滤波器可以过滤电力供应中的电磁干扰,保证设备正常工作。
•使用隔离器可以将电子设备隔离开,避免互相干扰。
接地和屏蔽技术
•良好的接地系统能够有效降低电磁干扰的产生。
•使用合适的屏蔽技术,如屏蔽箱、屏蔽线等,阻断电磁波的传播路径。
选择抗干扰性能好的设备和材料
•在选购电子设备和材料时,优先选择具有抗干扰性能好的产品,以减少干扰的可能性。
3. 总结
•以上列举了解决电磁干扰的常用方法,包括使用屏蔽材料、优化电磁场布局、使用滤波器和隔离器、接地和屏蔽技术,以及选择抗干扰性能好的设备和材料。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达到降低电磁干扰的目的。
网络拓扑发现与分析的方法与工具
网络拓扑发现与分析的方法与工具概述:在当今高度互联的网络环境中,了解和分析网络拓扑结构是至关重要的。
网络拓扑指的是网络中各个节点及其之间的连接关系。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网络拓扑发现与分析的方法与工具,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网络拓扑。
一、网络拓扑发现的方法1. 基于网络扫描的方法:网络扫描是一种常用的网络拓扑发现方法,它通过向网络中的各个节点发送探测包,从而获取节点的信息。
常用的网络扫描工具有Nmap、Angry IP Scanner等。
这些工具能够主动探测网络中的设备,并提供各种有用的信息,如IP地址、MAC地址、开放的端口等。
2. 基于路由协议的方法:在大型网络中,路由协议被广泛使用来实现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
通过收集路由协议的信息,可以得到网络拓扑的信息。
常用的路由协议有BGP、OSPF等。
这些协议可以提供有关节点之间路径的信息,包括节点的IP地址、子网掩码、下一跳等。
3. 基于网络流量的方法:网络流量分析是一种被动的网络拓扑发现方法,它通过监控网络中的数据流动,获取网络拓扑的信息。
常用的网络流量分析工具有Wireshark、tcpdump等。
这些工具可以捕获网络中的数据包,并提供有关源和目的IP地址、端口号等信息。
二、网络拓扑分析的方法1. 图论方法:图论是研究图和网络结构的数学分支。
在网络拓扑分析中,图论常用于分析网络中节点和连接之间的关系。
通过使用图论的相关算法,如最短路径算法、连通性算法等,可以计算出网络中的关键节点、网络的直径等指标,从而更好地理解网络的结构和性能。
2. 社交网络分析方法:社交网络分析是一种用于分析社交关系网络的方法。
在网络拓扑分析中,社交网络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网络中节点之间的影响力和传播能力。
常用的社交网络分析工具有Gephi、Cytoscape等。
这些工具可以可视化网络拓扑,并提供各种分析指标,如中心性、聚类系数等。
三、常用的网络拓扑分析工具1. Cytoscape:Cytoscape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开源网络拓扑分析工具,它提供了丰富的插件和算法,用于可视化和分析各种类型的网络。
芯片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分析技术有哪些创新
芯片设计中的电磁兼容性分析技术有哪些创新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芯片作为电子设备的核心组件,其性能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而电磁兼容性(EMC)是确保芯片在复杂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不干扰其他设备且自身不受干扰的关键因素。
随着芯片集成度的不断提高、工作频率的增加以及应用场景的日益多样化,传统的电磁兼容性分析技术已经难以满足需求,因此一系列创新的技术应运而生。
一、三维全波电磁场仿真技术传统的电磁兼容性分析方法大多基于二维模型或简化的三维模型,这在面对日益复杂的芯片结构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三维全波电磁场仿真技术的出现是一项重大创新。
它能够精确地模拟芯片内部的电磁场分布,考虑到多层布线、过孔、封装等复杂结构的影响。
通过这种技术,设计人员可以更准确地预测电磁干扰的产生和传播路径,从而优化芯片布局和布线,提高电磁兼容性。
例如,在高速数字芯片设计中,信号的传输速度越来越快,信号完整性问题变得尤为突出。
三维全波电磁场仿真可以帮助分析高速信号在传输线上的反射、串扰等现象,从而合理地设计匹配电阻、端接电容等,减少信号失真和电磁辐射。
二、电磁拓扑分析方法电磁拓扑分析方法是将芯片及其周边环境看作一个由多个电磁单元组成的网络,通过分析这些单元之间的连接关系和电磁耦合特性,来评估整个系统的电磁兼容性。
这种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能够将复杂的电磁问题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子问题,从而降低分析的难度和计算量。
在芯片设计中,电磁拓扑分析可以帮助确定关键的电磁耦合路径,针对性地采取屏蔽、滤波等措施。
比如,对于电源分配网络,通过电磁拓扑分析可以找出容易产生噪声的节点和路径,进而优化电源滤波电容的布局和参数,提高电源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三、多物理场协同仿真技术芯片在工作过程中会同时受到电磁场、热场、力场等多种物理场的作用,这些物理场之间相互影响。
多物理场协同仿真技术的创新在于能够同时考虑这些物理场的耦合效应,从而更全面地评估芯片的电磁兼容性。
以芯片的热效应为例,温度的升高会导致材料的电导率发生变化,进而影响电磁性能。
电磁干扰排除的方法与技巧
电磁干扰排除的方法与技巧电磁干扰是指由电磁波产生的对电子设备正常工作造成的干扰。
在现代社会中,电子设备的普及和频繁使用使得电磁干扰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安全传输,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电磁干扰排除的方法与技巧。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方法和步骤。
1.了解电磁干扰的种类和来源。
了解电磁干扰的种类和来源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电磁干扰可以分为外部干扰和内部干扰。
外部干扰包括雷电、无线电波、电力设备等。
内部干扰主要源自设备本身,如触发电路、供电线路等。
2.选用合适的设备和材料。
选用合适的设备和材料是减少电磁干扰的关键。
比如,在设计和选购电子设备时,应选择有较好的电磁兼容性能的产品。
合适的材料可以起到屏蔽和隔离电磁波的作用。
3.正确布置和连接设备。
正确布置和连接设备是防止电磁干扰的基础。
首先,要根据设备的特性和功能合理布置设备,避免设备之间的互相干扰。
其次,要正确连接设备,保证连接线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合理设计和规划电源系统。
合理设计和规划电源系统有助于减少电磁干扰。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电源设备,如稳压器、滤波器等,来保持电源的稳定性。
其次,要规划好供电线路,避免线路过长或过近引起的电磁干扰。
5.采取屏蔽和隔离措施。
采取屏蔽和隔离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电磁干扰。
屏蔽主要是利用金属或导电材料来阻挡电磁波的传播,如金属屏蔽罩、电磁屏蔽隔间等。
隔离主要是将设备进行物理隔离,减少干扰的传播路径。
6.增强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增强设备的抗干扰能力可以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以通过使用高品质的元器件、合理设计电路和信号处理算法等方式来实现。
7.及时排查和解决干扰问题。
及时排查和解决干扰问题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关键。
当出现电磁干扰问题时,应立即进行干扰源定位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
8.定期维护和检测设备。
定期维护和检测设备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干扰问题,保证设备的正常工作。
可以定期进行设备清洁、通风、接地等工作,并使用专业的测试设备进行干扰检测和调试。
复杂系统的电磁拓扑法分析
2 杂系统的拓扑结构 .复
电磁拓扑的荃本思想是将一个复杂电子系统 按其物理结构在空间划分成不同的子空间, 每个空 间都有体和面, 层 ( 不同 屏蔽层) 也就按实际系统 的屏蔽层从外部向内 部进行划分, 称为电 磁屏蔽拓
二. 几 1
扑结 (ltmgec e i Tpl y, 构 E coa t Sid g o g) 如 er n i h ln o o
应用意义。
入射电 阴场
关键词:电磁拓扑:电磁藕合;混合方法
1 .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代电子设 备边变得越来越复杂, 各种人为和自 然界产生的高 能电磁波对系统的电磁干扰也日 趋严重, 因此, 如 何保证各种电子设备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具有较 高的杭干扰能力, 并对系统进行电磁兼容 (M ) EC 分析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 电磁拓扑理论为研究复 杂系统的电磁祸合提供了系统化分析方法。 电磁拓 扑概念 最早由CE am在 7 .Bu . 0年代提出1 [ l ,并与 1 .u . Ts 一起推导了电 .L 和F e h Li M. c 磁拓扑理论著名 的 MI方程,随后,许多学者对电 T 磁拓扑理论进 行了研究,如非均匀传输线网络的电磁拓扑法1 2 1 电磁兼容 (M )分析中的电磁拓扑法[ EC 3 1 等。 本文利用拓扑理论从系统的观点对复杂系统 的拓扑结构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采用混合方法对系 统的不同性质的藕合问题进行近似数值计算。
FT D D法 。
4 .结论
本文利用电磁拓扑法对复杂系统进行了分析 并建立了 其拓扑结构图, 提出了采用混合数值计算 方法对系统进行近似计算, 由于电 磁拓扑理论已 在 实际电 磁祸合分析中 得到了 有效的应用。 此, 因 对 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天线耦合干扰对系统电磁效应的电磁拓扑分析
XI AN G Zhe n—y u,T AN Zhi in —la g
(ntue f l t s t Istt o e r t i Eet ma nt rt t n S iah ag0 0 0 , hn ) i E c o ac& l r g e c oe i , h i u n 5 0 3 C ia co iP co jz
收稿日期 : 0 - 4 0 21 0—7 O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 ( 0 7 0 1 59 7 9 ) 1 者简介 : q E 向振宇( 9 3 )男 , 家族 , 18 一 , 土 湖南溆浦人 , 硕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 向为电磁防护技术 、 电磁拓扑方法。
・
1 2・ l
生 。在 电 磁 干 扰 预 测 中 , 于 受 试 设 备 尺 寸 的 增 方 法 。笔 者 运 用 电磁拓 扑 方 法 , 立 了受 干扰 传 输 由 建 加 , 算 量 成 级 数 增 加 , 计 算 机 系 统 计 算 能 力 和 线 网络 B T 程 , 而通 过 较 少 的计 算 量 解 决 了计 计 受 L方 从
Ab t a t s r c :Elcr ma n t fe t ft n miso n ewo k u d ra t n a c u l d i tre e ssu id Th t o o et o g ei e f c a s si n l e n t r n e n e n o p e n e fr swa t d e . e me h d t c o r i
第7 卷 第5 期 2 1 年 1 月 00 O
装 备 环 境 丁 程
E UP E T E V R N N A E G N E I G Q IM N N I O ME T L N IE RN
混合动力总成台架CAN总线干扰分析
。 +粤尺 。 : + Rf+ R2 。~ L
(、 9)
OPC干¨H(:LJ共接地点 F扰 源为电机控制器 PEU和油 泵控制器 ()PC,{皮 F扰 对象为整 控制器 HCU
= _+ +i尺c_+_— 。 D
(10)
n
I1
式 (9)、式 (10)中,R .为蒂 电池 电源 lI 傲到
冈 2中,一 般将 l2 v直流 电源升压成 l5 V直 流开关 电源驱 动 逆 变器 IGBT的栅极 。由于 开关 电源的 变压器 存在 原副边耦 合 电容 CT,电压 通过 IGBT栅极集 电极的结 电容 再 经 C 传 到 12 V 直 流电源上 ,产生类似 图 1(h)所示 的干扰谐波 。
图 2 逆 变 器 等 效 电 路
共模 十扰 等效 电路 如图 3 .冈 3中 , 是 l5 V栅极驱 动开 关电源 的 干扰源 ,c 是开关 电源 91散热片对地寄生 电容
图 3 油 泵控 制 器传 导 干 扰 共 模 等 效 电 路
68 SAFETY& EMC No.4 2018
电磁仿真 一
实际测 试时 ,逆 变器 IGBT的栅极驱 动电源 的干扰 PEtJ未 考 虑 。 油 泵 控 制 器 ()Pc 的 共 模 十 扰 等 效 抗 为
源 以 及 G 埘 整 车 12 V 电 源 影 响 不 大 , 可 以忽 略 . z ,整 车控制 器 HCU等效 为负载阻抗 ;f{1 控 制
振荡频率 为 :
1
,
/一 2兀√
(【4)J
由式 (3)知 , 是振 幅按指数 规律 e 衰减的正 弦函数 。回 路 中电阻的存 在 ,使得 电感 磁能和 电容电能相互转 化时存 在能量损 耗 .形 成衰减的振荡 。系数 决定 了衰减的快慢 ,∞’为电路 的 同有 振荡角频率 。
基于知识图谱的电磁干扰源定位方法
第20卷第4期2022年4月Vol.20,No.4Apr.,2022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Journal of Terahertz Science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Technology基于知识图谱的电磁干扰源定位方法张清,刘楚川,薛彦聪,黄宏程(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重庆400065)摘要:为解决现有电磁大数据管理手段单一,无法充分利用电磁数据的弊端,引入分区管理的概念,采用聚类算法将电磁数据按地理属性进行分区,利用图数据库对电磁数据进行管理,将电磁聚类后的结果转化为知识图谱实体,抽取实体之间的关系,发掘电磁数据间的潜在关联。
针对电磁干扰源定位难、效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了以知识图谱为基础,大数据实时处理技术为辅助的改进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定位算法,并实验仿真了真实电磁数据下干扰源定位的过程,分析了单目标干扰源和多目标干扰源下定位的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的基于知识图谱的电磁干扰源定位方法较传统RSSI定位方法效果更显著,误差更小。
关键词:电磁分区;知识图谱;RSSI定位;干扰定位中图分类号:TN972文献标志码:A doi:10.11805/TKYDA2021149Loc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ource based on knowledge graphZHANG Qing,LIU Chuchuan,XUE Yancong,HUANG Hongcheng(School of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400065,China) AbstractAbstract::The existing electromagnetic big data management method is single and unable to make full use of electromagnetic data.The concept of partition management is introduced.The electromagneticdata is partitioned by geographic attributes using a clustering algorithm and managed by the graphdatabase.The knowledge graph entities are transformed from the electromagnetic clustering results,andthen the entity relationships are extracted to explore potential relationships among electromagnetic data.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the difficulty and low efficiency of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ourcepositioning,an improved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positioning algorithm based onknowledge graphs and big data real-time processing technology is proposed.The experiment simulatesthe process of interference source location under real electromagnetic data,and analyzes theperformance of single-target interference source and multi-target interference source positioning.The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for locatin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ourcesbased on the knowledge graph is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traditional RSSI locating method,and its error issmaller.KeywordsKeywords::electromagnetic zone;knowledge graph;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 positioning;interference location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电磁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电磁环境愈加复杂[1]。
电磁干扰分析与排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电磁干扰分析与排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无线通信的需求越来越高,以及各种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电磁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电磁干扰也越来越严重。
电磁干扰对无线通信、电子设备、航天、军事、交通等行业的正常运作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对电磁干扰进行分析与排除。
一、电磁干扰的种类电磁干扰是指在电磁环境中,发生在一些电磁场有源和被动元器件中,造成电磁场或设备性能的失真、损害,使其不能按照原设计的被干扰对象正常工作,从而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电磁干扰的种类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自然干扰:如电离层闪烁、太阳黑子、地质电磁现象等。
2. 人造干扰:如电视发射、移动通信、雷达、无线电台等。
3. 内部干扰:在一些仪器或系统中可能产生自身干扰,如振荡电路的相互干扰、现代数字电路的互干扰等。
二、电磁干扰分析的方法电磁干扰分析的目标是确定干扰源、干扰途径、干扰接收器、干扰物等相关因素,从而减小电磁干扰的影响。
根据干扰源所处的环境,电磁干扰分析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电磁干扰分析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理论分析法:在电磁干扰的研究中,使用计算机仿真和数学模型等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电磁干扰的相关参数,发现干扰源和干扰途径的关系,从而对干扰进行预测和控制。
2. 实验测试法:通过仪器和设备对各种电磁环境进行测试,分析干扰源的特性、干扰途径的性质和干扰接收器的响应等,从而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3. 经验分析法:根据过去的经验,总结出现有电磁干扰的相关特点和规律,提供实际的做法和指导,以尽量减少电磁干扰的影响,提高电磁兼容性。
三、电磁干扰排除的技术在进行电磁干扰分析后,需要对其进行排除,防止它对系统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电磁干扰排除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降幅技术:在现有设备和系统上加装降幅频率电路、滤波器和其它辅助电路,降低干扰源的电磁辐射水平和频带宽度,以减少电磁干扰的影响。
2. 屏蔽技术:采用屏蔽材料对设备和电路进行屏蔽处理,防止电磁辐射和电磁波的穿透和干扰。
整系统电磁脉冲响应的电磁拓扑分析方法研究
整系统电磁脉冲响应的电磁拓扑分析方法研究整系统电磁脉冲响应的电磁拓扑分析方法研究摘要:电磁脉冲(Electromagnetic Pulse,简称EMP)是一种突发的短脉冲电磁波,具有极高的能量和频谱宽度。
由于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EMP对现代社会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它的产生和影响不仅对军事国防至关重要,也对民用领域的电子设备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对整系统电磁脉冲响应的电磁拓扑分析方法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电磁脉冲;电磁拓扑分析;整系统;响应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电磁脉冲事件的出现使得电子设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EMP是突发的短脉冲电磁波,带宽广、能量高,对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干扰甚至损坏,因此对整系统的电磁脉冲响应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磁脉冲的特点和对整系统的影响电磁脉冲是一种带宽极广的无线电波,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高能量的E1脉冲和长持续时间的E2脉冲。
其中,E1脉冲是由高能量核爆炸或大气电离导致的,对电子设备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极短的上升时间和强电磁场强度上;E2脉冲是由核爆炸后的电离层电流引起的,对电子设备产生的影响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电磁辐射、电流感应和场强变化等。
电磁脉冲对整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设备故障和损坏:电磁脉冲的高能量和强电磁场可能导致电子设备的元器件瞬时过载和损坏。
2. 数据丢失和错误:电磁脉冲的作用下,数据可能会遭受干扰、篡改甚至丢失,从而对整个系统的数据完整性和可靠性产生负面影响。
3. 系统降级和停止运行:电磁脉冲导致的设备故障和数据错误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降级,甚至引起系统的停止运行。
4. 安全性和保密性受到威胁:电磁脉冲可以被用作攻击工具,通过感应、干扰和破坏电子设备,威胁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三、电磁拓扑分析方法的研究为了有效地应对电磁脉冲对整系统的影响,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电磁拓扑分析方法,以预测和评估电磁脉冲事件对系统的潜在风险。
电磁波干扰分析方案
电磁波干扰分析方案1. 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一种电磁波干扰分析的方案,以帮助解决与电磁波干扰相关的问题。
2. 分析步骤下面是电磁波干扰分析的简要步骤:2.1 收集数据首先,收集与电磁波干扰有关的数据。
这包括干扰现象的发生时间、地点以及干扰源、受干扰设备等相关信息。
2.2 确定干扰类型根据收集的数据,确定干扰的类型。
可能的干扰类型包括电磁辐射、电磁耦合、电磁感应等。
2.3 分析干扰源对干扰源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干扰源的特性、输出功率、频率范围等。
还可以通过使用频谱分析仪、磁场探测仪等工具来获取更多信息。
2.4 确定受干扰设备确定受到干扰的设备,包括设备的类型、工作频段、敏感度等。
可以通过与设备操作人员交流、检查设备规格等方式进行确定。
2.5 分析干扰路径通过分析干扰源和受干扰设备之间的物理路径,确定干扰传输的途径、距离、强度等。
对于不同传输路径,可能采取不同的干扰抑制措施。
2.6 影响评估评估电磁波干扰对受干扰设备的影响程度。
这包括设备性能下降、通信中断、安全风险、法规合规等方面的分析。
2.7 制定对策基于上述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对策方案。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干扰抑制措施、设备屏蔽、路径优化等。
3. 结论电磁波干扰分析是解决电磁波干扰问题的关键步骤。
通过收集数据、确定干扰类型、分析干扰源和受干扰设备、分析干扰路径、评估影响和制定对策,可以有效地应对电磁波干扰问题。
请注意: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请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验证。
拓扑排序与关键路径分析
拓扑排序与关键路径分析拓扑排序和关键路径分析是项目管理和图论中常用的两种技术,用于分析和优化活动的执行顺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两种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实施方法。
一、拓扑排序拓扑排序是一种用于有向无环图(DAG)的节点排序方法,使得图中的每条边的起始节点都排在终止节点的前面。
在拓扑排序中,节点表示活动,边表示活动间的先后关系。
拓扑排序的实现可以通过深度优先搜索(DFS)或广度优先搜索(BFS)来完成。
DFS方式会将所有可能的路径都遍历一遍,直到没有后续节点为止。
而BFS方式通过从源节点开始,按广度优先的顺序依次处理各个节点,直到所有节点处理完毕。
拓扑排序在项目管理中被广泛应用,用于确定活动执行的先后顺序,确保项目按计划有序地进行。
通过拓扑排序,可以发现项目中的关键路径,进而对项目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和时间安排。
二、关键路径分析关键路径分析是项目管理中用于确定项目完成所需的最短时间的方法。
关键路径是指项目中的一条从起始节点到结束节点的路径,其上的活动紧密相连且没有松弛时间,任何活动的延误都会导致整个项目的延误。
关键路径分析需要确定每个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最晚开始时间、最早完成时间和最晚完成时间。
通过计算差异,可以找到关键路径上的活动和总体项目的最短完成时间。
关键路径分析在项目管理中对决策和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确定关键路径,项目经理可以对重要活动进行优化和调整,以确保项目按时完成。
此外,关键路径还可以用于资源的分配和调度,以提高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三、拓扑排序与关键路径分析的实施方法要实施拓扑排序和关键路径分析,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确定项目的活动和其间的依赖关系。
将活动表示为节点,依赖关系表示为边。
2. 使用拓扑排序算法,对活动进行排序,得到一个合理的活动执行顺序。
3. 计算每个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最晚开始时间、最早完成时间和最晚完成时间。
4. 根据计算结果,找到关键路径上的活动,确定项目的最短完成时间。
物理实验中电磁干扰排除技巧
物理实验中电磁干扰排除技巧在物理实验中,电磁干扰是一个广泛存在的问题。
电磁干扰可以源自实验设备本身,也可以来自周围环境中的其他电子设备或电磁波干扰。
为了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排除电磁干扰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物理实验中排除电磁干扰的技巧。
首先,正确地连接和放置实验设备对排除电磁干扰至关重要。
要确保设备的接地线连接牢固且良好接地,以确保电荷能够稳定流动,减小电磁干扰。
同时,还应注意将实验设备与其他电子设备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相互干扰。
此外,在进行实验时,应合理安排实验装置的布局,避免电磁波在空间中相互干扰。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使用金属屏蔽箱或屏蔽室来阻挡外部的电磁波,以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
其次,选择合适的电磁干扰检测和排除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验室中,常用的工具包括电磁干扰分析仪、频谱分析仪和电磁屏蔽器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检测和排除电磁干扰源,并提供实验环境的稳定性。
例如,电磁干扰分析仪可以通过检测电磁波的信号强度和频率分布来确定干扰源的位置和强度,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扰排除。
此外,在实验过程中,合理选择合适的工作频率和信号强度范围也是非常关键的。
根据实验需要,仔细选择合适的频率和信号强度范围,避免与其他电子设备产生干扰。
尽量选用不受其他设备干扰的频段,并调整信号的强度使其处于适当的范围内,以减少干扰的可能性。
同时,对于一些特殊的实验装置,还可以采取一些专门的措施来排除电磁干扰。
例如,在磁场实验中,可以使用超导材料制作磁屏蔽箱,以阻隔外部的磁场干扰。
在高频电路实验中,可以使用低传导材料制作电磁屏蔽罩,以减小电磁波的传导和辐射。
最后,及时更新和维护实验设备也是排除电磁干扰的重要步骤。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实验设备的性能也会不断提高。
因此,在进行实验之前,应定期检查和更新实验设备,确保其各项参数符合要求,并能够满足实验需要。
同时,对于老化或故障的设备,应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种基于电磁拓扑的干扰路径分析方法刘海滨1菅春晓1李高升1徐钟2(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工程学院,长沙410073)1、(中国人民解放军91630部队2中队,广州510320)2摘 要:本文论述了电磁兼容在现代电子设备与系统中的重要性。
针对系统器件间相互耦合的现象,将遗传算法与电磁拓扑中的干扰路径概念相结合,提出一种求取前k条最短干扰路径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电磁兼容、电磁拓扑、遗传算法、干扰路径An Analytical Method of Interference Path Based on Electromagnetic T opology LIU haibin, JIAN chunxiao, LI gaosheng, XU zhong(College of Electronic Science & Engineer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1(Squadron 2 of 91630 PLA, Guangzhou 510320)2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EMC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in the modern electronic device and system application.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coupling effect ion of appliances in the system, by the GA (Genetic Algorithm) and the concept of the interference path in EMT (Electromagnetic Topology), it was also investigated the method of the first k shortest interference paths.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Electromagnetic Topology; Genetic Algorithm; the Interference Path1 引言当前电子设备的应用环境已经变得日益严峻,特别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混合越来越多,电路的工作频率越来越高,导致电路之间干扰严重,而来自设备外部的电磁场的威胁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强制执行电磁兼容标准。
电磁兼容(EMC)是指设备或系统在所在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其他设备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
因此对设备进行电磁兼容分析非常必要,同时电磁兼容指标也已成为电子产品必须通过的法制性指标之一。
而电子设备内部的复杂程度也给其电磁特性分析提出了新的挑战,许多原有的经典算法对于当前问题所要求的精度显得难以令人满意。
以FDTD为例,当研究大型飞机内部某舱室对外部环境的电磁兼容性质时所进行剖分建立的网格将与线缆尺寸相当,如此产生的结果是整个飞机所产生的网格数量是极其惊人的,而解决此问题所需的计算时间和计算资源也是无法接受的。
2 系统的逻辑拓扑图上世纪70年代由C.E.Baum提出的电磁兼容理论为研究复杂系统的电磁耦合提供了系统化的分析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将空间分解为不同的区域,这样整体问题的研究就可以通过对特定区域的分析来实现,当解决分体问题后再将其组合,给出最终的结果。
由此可知,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的第一步就是将整体系统进行合理的划分,根据文献[1],一般系统拓扑模型包括几个基本组成部分。
即一定空间上的体积V;体积间的屏蔽层S;屏蔽层上的非理想孔缝及连接子系统的传输线等。
体积V和屏蔽层S 的下标编号遵循一定的规则:屏蔽层由外向内依次为S1、S2、S3。
体积最外者,即包含系统的无限大空间编号为V0,依次内推。
对于大体积下的小体积,由编号的第二位表示。
例如,V1,2代表V1下的第二·1664··1665·个分体积。
由于屏蔽的非完整性造成的孔、缝、槽等用体积之间的屏蔽开口表示。
这样就可将具体形态的系统用抽象的图形符号表示。
应用电磁拓扑原理在分析的过程中一般认为始终满足GSA(good shielding approximation)假设[2]。
即上一个层次的输出作为下一个层次的输入,对其进行影响。
而反方向,下一层次对上一层次没有作用。
不同层次间的联系具有单向性这样的假设使得问题的分析解决得到很大的简化,而问题的主要矛盾也得到保留。
而到了系统的最后一个层次时,则认为联系是双向的。
根据上述的编号规则和GSA 假设就能将大型系统的具体结构转化为逻辑拓扑图。
一般为树形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实线表示单向联系,虚线表示同一分体积内的双向联系。
图1 系统逻辑拓扑图示例可以想象,当系统复杂程度很大时,从其外部V 0和V 1的开口处开始,终于某一敏感仪器设备,将存在多种耦合途径。
我们将其中的一种称为一条干扰路径。
虽然理想状态下的屏蔽是切断全部耦合途径,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孔缝不可彻底消除,只能尽量减少外部电磁场的渗入。
所以找出对设备影响较为显著的干扰路径是对系统设备整体进行准确分析,进而通过改进达到要求指标的重要环节。
系统逻辑拓扑图的干扰路径与图论中一般图的联通路径有着很强的对应关系。
众所周知,Dijkastra 算法是图论中得到两点间最短路径的经典方法[5]。
文献[3]正是以此为依据,应用Dijkastra 算法求取最短干扰路径,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以往的文献资料没有指明屏蔽系数这一概念,使得系统逻辑拓扑图内边上的权值无法具体定量标示。
同时将Dijkastra 算法用于电磁学中有如下不妥当之处:1. 电磁场领域内的“相加”,一般指的是矢量间的叠加,其中相位是重要信息。
而Dijkastra 算法只是针对标量求和,难以满足应用。
2. 用Dijkastra 方法时,必须事先确定一个起点和一个终点。
当系统最外屏蔽层有多处源时,虽然可以将其效果等价为一个虚拟“源”的作用,但是由此将带来不必要的计算量。
3. 原方法求次短路径时的思想是破坏先前的“最短路径”,寻找新的“最短路径”,为串行方法,效率难以提高。
经过研究,不难看出系统逻辑拓扑图具有层次化和网络化的特点。
在众多领域中,人们常用S 传输矩阵来描述网络行为。
如图2所示,当其他端口完全匹配时,用S 表示端口1的输入和端口2的输出之比。
同时由于网络的移相作用,S 参数常常为复数,包含相位信息。
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将网络的S 参数定义为下文讨论所需的屏蔽系数。
2211a图2 屏蔽系数 (S 参数)定义示例3 遗传算法及其应用遗传算法[4](Genetic Algorithm )是模拟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学机理的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是一种通过模拟自然进化过程搜索最优解的方法,它最初由美国Michigan 大学J.Holland 教授于1975年首先提出来的,是一类可用于复杂系统优化的具有鲁棒性的搜索算法,与传统的优化算法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1. 遗传算法以决策变量的编码作为运算对象。
传统的优化算法往往直接决策变量的实际值本身,而遗传算法处理决策变量的某种编码形式,使得我们可以借鉴生物学中的染色体和基因的概念,可以模仿自然界生物的遗传和进化机理,也使得我们能够方便的应用遗传操作算子。
2. 遗传算法直接以适应度作为搜索信息,无需导数等其他辅助信息。
3. 遗传算法使用多个点的搜索信息,具有隐含·1666·并行性。
4. 遗传算法使用概率搜索技术,而非确定性规则。
下面将遗传算法的一般步骤与本例相结合,讨论如何应用此算法得到符合条件的干扰路径。
编码:根据系统逻辑拓扑图和网络特点,为每层的每个屏蔽系数(S 参数)分配代码,并将相应值存储起来。
例如第二层网络有3各入射端口和4各出射端口,即可用四位二进制编码表示。
0110可代表S 32(特指第3个出射端与第2个入射端之比),以此类推。
生成初代:编码结束后根据其结果随机生成长度适合的二进制序列。
由于系统逻辑拓扑图满足GSA 假设,忽略下一层次对上一层次的影响,因此无需担心生成的序列含有环路。
此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剔除不符合拓扑图连接的序列,重新产生并筛选,直至初代数量达到事先根据问题规模所要求的个体数n 为止。
评价适应度:对每一个序列(染色体)指定一个适应度的值。
这里可以选择将干扰路径的每个分段屏蔽系数进行幅度值相乘,相位值相加,最终进行求实部运算,将此结果()i real S 作为衡量标准,以概率()()1i i ni i real S p real S ==∑保留自己到下一代。
繁殖:根据上一代所得的概率i p 组成新的一代,然后进行配对和交换基因。
在交换的过程中,应根据分层情况合理选择交换部位。
具体来说就是不能跨越固有的层次进行码字交换,如此可以提高效率。
在交换完毕后再以某一小概率m p 进行变异。
与初代生成一样,此时应该进行序列的有效性检验,除去无意义的序列,重新生成合格的序列。
以上即为一次完整的算法。
在第一次完成后,根据适应度的大小将所有n 条路径编码存储起来。
此后不断循环算法,用新的一代所得结果对上一次结果进行更新,如图3和图4所示,直至前k 个序列排列位置不再发生变化,此时就得到最终结果。
要指出的是,遗传算法使用非确定搜索规则,而不是遍历解空间。
对于小规模系统未必能显示出它应有的优势。
同时和多数应用遗传算法的例子相同,要防止算法进入“早熟”阶段,即搜索区域落在解的某一局部最优点附近,此时仅能得到次优解。
另外对于问题的复杂程度大小和至少得到一次最优解所需的繁殖代数之间关系目前还缺乏相应认识,这是下一步需要进行的研究工作。
LL LL LL LL LLLL图3 第4次结果更新前序列41st 2nd 3rdkthnth184179174115454,23,j 3,14,n4,1LLLLLL图4 第4次结果更新后序列4 总结本文根据系统的逻辑拓扑图,将遗传算法与多层系统的电磁屏蔽效能相结合。
利用此算法可以找出由不同的源出发,到敏感设备为止,前k 条干扰作用显著的耦合路径,为改进系统电磁屏蔽提供了一定指导。
但此算法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未知领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
参考文献[1] Frederick M. Tesche, Topological concepts for internal EMP interac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1978[2] Jean-Philippe Parmantier, Numerical Coupling Models for Complex Systems and Results, 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 2004[3] 戴丽谢政罗建书陈挚李传胪, 多层电磁屏蔽的电磁拓扑图分析方法,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4] 玄光男程润伟, 遗传算法与工程优化,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5] 王朝瑞, 图论,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作者简介:刘海滨,男,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电磁兼容;菅春晓,男,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电磁场数值算法、电磁兼容;徐钟,男,学士,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电子、通信;李高升,男,讲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电磁兼容;·1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