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

合集下载

文言文之倒装句

文言文之倒装句
文言句式
倒 装 句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定)主─[状]─谓─ (定)─宾
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 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变式句)。文言倒装句主要有
以下几种形式:
一、宾语前置;
二、定语后置;
三、状语后置; 四、主谓倒置。
谓(动) ── 介词
──
宾 宾

──
谓(动)

──
介词
不知句读、 不解惑
结论三:用 “唯……是”或“之”把宾 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 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何以战?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项王项伯东向坐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何以战?
以何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项王项伯东向坐
疑问代词:何、谁、孰、胡、安、焉等。
A、豫州今欲何至?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忌不自信。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古之wk.baidu.com不余欺也! 句子的特点: 1、都是否定句,有否定词
不信自 未有之 不欺余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于 文言文倒装句

于 文言文倒装句

于文言文倒装句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语言,其特点之一就是经常运用倒装句结构。倒装句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交换,通常出现在文言文中的复句中,可以增加句子的语气,使文章更加生动。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运用非常普遍,可以说是文言文句式的一种特色。倒装句不仅可以表达作者的感情色彩,还可以在紧凑的语言中更好地表达意思。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结构:

一、常见的倒装句结构:

1.把状语提前,使句子更加生动:

如:“本朝圣祖,教化建基,德音洪播。”(《资治通鉴》)

2.在问句中常常出现倒装句:

如:“何以报德?”(《尚书》)

3.在表示条件的句子中:

如:“知之者乐,不知者苦。”(《论语》)

如:“东省,秦人固首倡火。”(《资治通鉴》)

如:“后来人,未有稽古者也。”(《汉书》)

二、倒装句的作用:

倒装句可以在句子中增加语气,使句子更加有力。比如:“未见其父,而见其母。”(《论语》)这种结构可以让读者更加关注句子中的主要信息。

2.节省篇幅,使文章更加简洁:

倒装句可以减少句子中的重复信息,使文章更加简洁。比如:“不怨夫亲,不怨鬼神。”(《尚书》)这种结构让读者更加明了作者的意图,避免了句子中的冗余信息。

3.表达作者情感,使文章更加生动:

倒装句可以表现作者的情感色彩,使文章更加生动。比如:“青天有日,皓月有光。”(《弟子规》)这种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倒装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之一,其作用主要是增强语气、节省篇幅和表达作者情感。在阅读文言文时,我们可以通过理解倒装句的结构和作用,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文章的重点,提高整体的阅读体验。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对文言文倒装句的理解有所帮助。【2000字】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以强调、突出谓语,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

⑴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下》——哭的人是谁啊?欤:同“与”正常语序应是:哭者谁欤?

⑵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览·重言》——过了不久,东郭牙来到。管子说:“主张攻打莒的,是你吗?”莒:古代国名,在今山东莒县。顺说应是:言伐莒者,子耶?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⑴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飘亮啊这房子。顺说应是:室美哉!

⑵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晋文公重耳真仁德啊!顺说应是:公子重耳仁夫!

⑶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子:李广。顺说应是:

子不遇时,惜乎。

⑷展矣君子。《诗·邶风·雄风》——君子真诚实啊!展:诚实。顺说应是:君子展矣。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⑴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你实在是太聪明啦。顺说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⑵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夷狄为害很久了。顺说应是:夷狄之为患也久矣。

⑶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啊!

文言文倒装句 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倒装句 用法及例句

文言文倒装句用法及例句

优质解答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 (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

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

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⑩楚人有涉江者(有涉江者楚人)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4. 开小门于大门之侧
5. 杀人以梃与刃
翻译:
1.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2.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wk.baidu.com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你太不聪明了!
练一练
指出下列各句为何种倒装:
1. 惟利是图
2. 尝射于家圃 3. 通计一舟,为人五, 4. 韩告急于齐 5. 何以战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介词的宾语前置)
翻译:
1. 微斯人,吾谁与归?
2. 子将安之?
3.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
1、宾语前置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何以战? 凭什么作战?
2、状语后置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 所以在去世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3、定语后置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富僧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富裕的和尚不能到南海,可是,贫穷的和尚却到了。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①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 (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 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详解

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详解

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详解

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详解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详解,一起来看看吧,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1)谓语提前句

谓语:谓语是对主语动作或状态的陈述或说明,指出做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谓语动词的位置一般在主语之后。

文言文中有的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这是句子的常式,但有时为了突出谓谏或表达某种感情,也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美矣哉,我少年中国;甚矣哉,为欺也!

(2)宾语前置句

宾语:宾语,又称受词,是指一个动作(动词)的接受者。

古汉语中的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具体条件是:以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如:且焉置土石? 微斯人,吾谁与归?

在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如:城中皆不知觉。

一般句子中,如果宾语需要前置时,必须在前置的宾语和谓语间加之或之为、是等作标志。

如: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定语后置句

定语:定语是用来修饰、限定、说明名词或代词的品质与特征的。

现代汉语的定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前,古文中有时为强调定语所表示的意义或使句子节奏短而鲜明,可以把较长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句的翻译,可在译文中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之前,使之

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但也可仍按原句式翻译,定语后置有两种作用,一是突出修饰成分,一是避免定语太长。可根据哪种作用为主,选择不同的对译方法,或者选择其它的对译方法。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结构图: (定)主+(状)谓+(定)宾 (补)

这是讲述一切语法知识的根本!

一、定语后置

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形式变为:主(定)+谓+宾或者:主+谓+宾(定)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

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

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分析: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例如:

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⑤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分析: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主谓倒装句文言文

主谓倒装句文言文

主谓倒装句文言文

主谓倒装句

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就形成了主谓倒装句。

①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贤哉回也!(译文:颜回很贤德啊!)

——《论语七则》

④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译文:百姓认为我舍不得是应该的啊!)

——《齐桓晋文之事》

语气上通常都是表示感叹的句子。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指句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通常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语而颠倒原有语序。根据倒装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完全倒装

谓语前置:主语+谓语+宾语

例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问说》)

宾语前置:(宾语)+谓语+(主语)+名词性偏正结构

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

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聊斋志异·促织》)

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后置:动词+以+宾语

例如:战于长勺。(《左传·庄公十年》)

2.局部倒装

定语前置:形容词性词语+之+名词

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前置:之+以+名词(短语)

例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特殊倒装

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例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宾语省略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

状语后置:在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子中,介词结构放在句末,状语放在动词之前。例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定语后置:在“之者”结构中,“之”起结构助词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者”起辅助性作用,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即定语后置。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4.固定结构中的倒装现象

在古汉语中,有些固定结构中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是以”结构(因此)、“虽然”结构(虽然)、“即使”结构(即使)等。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唐雎不辱使命》)/ 即使一人誉之,一人毁之,然终于无誉无毁。(《进学解》)

文言文倒装句(共五则范文)

文言文倒装句(共五则范文)

文言文倒装句(共五则范文)

第一篇:文言文倒装句

句式倒装

古今汉语句法成份的位置基本相同。在正常情况下,汉语句子成份是有一定顺序的。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饰限制语在中心词前,补充成份在谓语后。

但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在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现代汉语的位置顺序不一致。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谓语前面,定语可以放在中心语的后面,甚至有时候谓语还可以放到主语的前面等。

常见的倒装有以下的五种:

1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3状语后置4主谓倒装宾语前置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其类有三: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① 大王来何操?② 沛公安在?

③臣实不才,又谁敢怨?④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⑤ “许子冠乎?”曰:“冠。”曰:“ 奚冠?”曰:“冠素”。

⑥ 吾谁欺,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未有之)

• ②臣未之闻也(未闻之)

•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无诈尔…)

• ④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莫欺之)

•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例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 例如:• ① 宋何罪之有?

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

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

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

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

二、定语后置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式

文言文倒装句式

在文言文中有四种常见的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

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强调“甚矣”。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

正确语序是“我少年中国美哉”,强调“美哉”。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以下情况,宾语要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正确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正确语序是“沛公在安?”

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正确语序是“三岁贯汝,莫肯顾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正确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正确语序是“忌不信自。”

3、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之”没有实在意义。

何陋之有?——《陋室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没有实在意义。

唯余马首是瞻。——《左传》

正确语序是“唯瞻余马首。”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倒装句

文言倒装句

文言倒装句

第一篇:文言倒装句

文言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定)主------(状)谓-----(定)宾/补。【概念点】文言倒装句【类型】

(1)宾语前置句(2)定语后置句(3)谓语前置句

(4)介词结构后置句和多项修饰语

【概念点】宾语前置

【定义】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类型】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实例】(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2)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3)汝安从知之?(《汉书·黥布传》).[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

【类型】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重要特征】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实例】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2)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3)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类型】3.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重要特征】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实例】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状语倒装、宾语倒装和动补倒装。以下是每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倒装:

a. 谓语提前,主语后置。

b. 例句:飞花逐水容易别,落絮无情不觉春。

2. 状语倒装:

a. 状语或状语从句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宾语倒装:

a. 宾语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4. 动补倒装:

a. 动词+补语的结构中,补语位于句首,动词紧随其后。

b. 例句:不见此花人自寻,只闻寒雁叫西风。

这些例句中展示了不同的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常用于修辞或突出特定的表达方式。请注意,这里的例句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可能根据语境和内容的需要进行变化。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且频繁,它是指将句子的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后的句式结构。倒装句常被用来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强调语气或达到修辞效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倒装句结构:

1. 主谓倒装:在文言文中常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里的“何以解忧”中的“何”是疑问代词,“唯有杜康”中的“唯有”则是强调语气。

2. 以句首或句尾倒装:常见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条件的副词,比如“时至今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3. 将修饰词或状语倒置:例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里的“人心惟危”中,“惟危”是定语,倒装句体现了对“人心”的强调。

倒装句在文言文中常用于提高语言的华丽度和表达的修辞效果。这种句式结构不仅具有语法上的特点,还能突出句子的重点内容,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

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以强调、突出谓语,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

⑴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下》——哭的人是谁啊?欤:同“与”正常语序应是:哭者谁欤?

⑵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览·重言》——过了不久,东郭牙来到。管子说:“主张攻打莒的,是你吗?”莒:古代国名,在今山东莒县。顺说应是:言伐莒者,子耶?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⑴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飘亮啊这房子。顺说应是:室美哉!

⑵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晋文公重耳真仁德啊!顺说应是:公子重耳仁夫!

⑶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子:李广。顺说应是:

子不遇时,惜乎。

⑷展矣君子。《诗·邶风·雄风》——君子真诚实啊!展:诚实。顺说应是:君子展矣。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⑴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你实在是太聪明啦。顺说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⑵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夷狄为害很久了。顺说应是:夷狄之为患也久矣。

⑶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啊!

顺说应是:先生之言也,亦太甚矣。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⑴助哉!夫子。《史记·周本纪》——勉励啊夫子!助:xu,勉励。夫子:指司徒、司马以及蜀羌等族的将士。顺说应是:夫子助哉!

⑵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尸虫,你走前来!顺说应是:尸虫来!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这桃树长得多么美丽茂盛(夭夭yaoyao),开了一树鲜艳的花。这个女子要出嫁,一定会和顺他的丈夫及一家。夭夭:美丽茂盛的样子。灼灼(zhuo zhuo):鲜艳的样子。顺说应是:其花灼灼。之:这。归:出嫁。宜:和顺。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周南·》

——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的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窈窕:美好貌。淑:善。君子:贵族阶级男子之通称。好:男女相悦。逑:同“仇”,配偶。顺说应是:雎鸠关关。

③郁纡(yuyu)陟高岫,山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魏征:述怀》

——弯弯曲曲登上高山,遥望平原时隐时现;古树上寒鸟鸣,空山中夜猿啸。郁纡:弯曲萦绕。陟:登。岫:峰峦。应说:空山夜猿啼,古木寒鸟鸣。

主谓倒序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前进,各民族英雄的人们。

“主谓倒序”对于我们并非陌生,古今汉语的“主谓倒序”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古代汉语中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例如“谓宾倒序”的几种情况。这些特殊的词序是先秦著作中口语的常规形式。汉代以后,在口语中逐渐消失。但是在后来的文言文中,后人在语法结构上有意仿古,因此,这些特殊的词序也常出现在后代仿古的文言文中。因而也就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

2、谓宾倒序(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的前置。这种宾语前置是有一定的语法条件的,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主要有以下三条规律: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③宾语前置,用复指代词“之、是”等作标志的。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定要前置。

何为疑问代词?有三类:①指人的:谁、孰;②指物的:奚、曷、胡、何;

③表示处所的:安、焉、恶。

这些词作宾语时,宾语一定要前置。例如

①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这几句话,是楚王与晋国的知莹说的几句话。知莹在晋楚的一次战争中被楚国俘虏了。战后两国交换俘虏,楚王问知莹:“你怨恨我吗?”知莹回答:“两国打仗,我实在不行,被你们俘虏了,又敢怨恨谁呢?

“谁”在这里是“怨”的宾语,但却放在了动词谓语“怨”的前面。现代汉语不能允许这种现象出现。“谁敢怨”就是“敢怨谁”,将其与“子其怨我乎”相比较,就会发现:“我”是代词,但不是疑问代词,所以仍然放在动词“怨”的后面。而“谁”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动词“怨”的前面。这就是说:在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

②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左传·闵公三年》

——晋献公说:“我有许多孩子,不知道该立他们当中的哪一个来继承我的帝位呢?”

③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古代圣王有许多,我该效法谁呢?‘

正常语序应是:吾法孰焉?

④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隐公元年》——王这个名称是指哪一个呢?指周文王。

“文王”同是“谓”的宾语,但因为它是名词,所以放在了动词谓语“谓”的后面,而没有前置。

⑸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

——固车良马:好的车马。奴马四隅:质量差的车子。

注意:“将”是副词,不是助动词,所以宾语“何”位于“将”后。若是助动词,则“何”

将位于其前。

⑹吾谁欺?欺天乎?——这是两个并列的疑问句,同用一个动词“欺”,但作宾语的“欺”“天”的位置却不同。“谁”由于是疑问代词,故作宾语时前置。“天”由于是一个名词,故作宾语时没有前置,而是放在了动词“欺”的后面。(我欺骗谁,欺骗老天吗? ) 从上可见:在古代汉语中,只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才前置。其它代词作宾语时仍然同现代汉语一致。还要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不仅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且还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如“又谁敢怨”。如果动词前面是用副词作状语时,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要放在副词后面,动词前面。如“子将何乘?”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①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

②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身体的各个部分我与哪个更亲近呢?

③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

④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孟子问陈相)许行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呢?

⑸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君子离开了仁,从哪儿成就名声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