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倒装句

合集下载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

简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一)一、主谓倒装句,即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形成谓语——主语的语序,突出谓语。

如: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3.痛哉斯言!《原君》以上三句的主语分别是“百姓之为我爱”、“汝之不惠”、“斯言”,谓语分别是“宜”、“甚”“痛”。

这种倒装句有两个特点:一是语气上,谓语后用语气词“宜”的,增强了夸张的语气;用语气词“哉”、“乎”的,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

二是谓语一般是形容词,句子属描写句。

二、动宾倒装句,即把宾语提到动词前边,形成宾语——动词的语序,突出宾语,又分三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谓语前面成倒装句。

如:(1)何伤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沛公安在?《鸿门宴》(3)微斯人,吾谁于归?《岳阳楼记》宾语分别是疑问代词“何”、“安”、“谁”,动词是“伤”、“在”、“与”。

这种倒装句两个特点:一是句子都是疑问句;二是宾语一定是疑问代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形成倒装句。

如:(1)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2)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共西华侍坐》(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宾语分别是代词“我”、“吾”、“之”,动词分别是“顾”、“知”、“御”。

这种倒装句也有两个特点:一是句子一般是否定句,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而且否定词必须是能直接放在代词前边的,宾语才能前置。

3.用助词“之”、“是”隔开动词,将宾语提到前面形成倒装句。

(1)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2)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芋老人传》宾语分别是“何陋”、“何芋”,动词是“有”、“甘”,用助词“之”、“是”隔开。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分类及例句我们把文言文中句子成分的排列语序跟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子叫倒装句。

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

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

主要包括: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主语后说)(1)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愚公移山》(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3)“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

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

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

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宾语前置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

例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张衡传》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论积贮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之人不欺余也《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例如: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赤壁之战》②沛公安在——沛公在安《鸿门宴》③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鸿门宴》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

例如:④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

例如: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哉《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孜孜焉唯急进修《问说》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文言文的倒装句有哪5种形式?

文言文的倒装句有哪5种形式?

文言文的倒装句有哪5种形式?什么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3)贤哉,回也!《论语》(4)谁欤,哭者?《礼记》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c.“以”字的宾语常常放在介词之前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d.“唯...是....”结构率师以来,为敌是求《左传》唯利是图(成语)e.“之为”结构唯弈秋之为听《孟子》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寺夜游》4.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词组等用在谓语后面(如果谓语后面有宾语,则用在宾语后面)。

是单音节词的,前面无语音停顿,书面上不用逗号隔开;是多音节词或词组的,前面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隔开。

意义上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就是状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

(《史记·项羽本纪》)分析:“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1. 主谓倒装呀,“甚矣,汝之不惠”,这不就是把谓语“甚矣”放在主语“汝之不惠”的前面嘛,就好像本来应该说“你真不聪明啊”,结果说成了“真的太过分了,你不聪明”。

2. 宾语前置呢,“何陋之有”,这里把宾语“何陋”提到了动词“有”的前面,就好像说“有什么简陋的呀”,而不是正常的“有何陋”,多有意思呀!
3. 定语后置也有哦,“马之千里者”,把定语“千里”放到了中心语“马”的后面,这不就像在说“能跑千里的马”,而不是“千里的马”,是不是挺神奇的?
4. 介宾短语后置也常见呀,“于我如浮云”,正常该是“于我如浮云者”,就好像说“对我来说像浮云一样的东西”,倒置一下感觉还不一样了呢。

5. 还有状语后置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把“于蓝”这个状语放在了动词“取”的后面,多特别呀,就好像说“青是从蓝中取得的,而且比蓝还青”。

6. 再来一个状语后置,“具告以事”,把“以事”这个状语放到了“告”的后面,不就是在说“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而不是“以事具告”嘛。

这些文言文倒装句真的是太奇妙了,能让句子的表达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呢!我的观点就是:文言文倒装句真是充满了魅力呀,让我们对古代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你知道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句式中的倒装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 三 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 • • • • • 1.动词谓语+介词结构(以“于……”的格式) (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2.动词谓语+介词结构(以“以……”的格式) (1)乃取……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2)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 四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
文言文倒装句
一 宾语前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 • • • •
• • • • • • • • •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谓语前。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未之有也; (3)世浑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常见的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毋、无”,或不定代词 “莫”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1)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常见的疑问代词为“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重语气。 (1)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2)句读只不知,惑之不解。 (3)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唯……是……”的格式: 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
• (二)介词宾语前置
• 1.疑问代词作宾语,这个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面。 • (1)王问:“何以知之?” (2)微斯人,吾谁与归? 这种情况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 等。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 的前面,其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1)余是以记之。 (2)一言以蔽之。 (3)夜以继日。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这个宾语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1)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 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二 Nhomakorabea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指句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通常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语而颠倒原有语序。

根据倒装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倒装谓语前置:主语+谓语+宾语例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问说》)宾语前置:(宾语)+谓语+(主语)+名词性偏正结构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

(《聊斋志异·促织》)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后置:动词+以+宾语例如: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2.局部倒装定语前置:形容词性词语+之+名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前置:之+以+名词(短语)例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3.特殊倒装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宾语省略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状语后置:在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子中,介词结构放在句末,状语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定语后置:在“之者”结构中,“之”起结构助词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者”起辅助性作用,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即定语后置。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4.固定结构中的倒装现象在古汉语中,有些固定结构中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是以”结构(因此)、“虽然”结构(虽然)、“即使”结构(即使)等。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即使一人誉之,一人毁之,然终于无誉无毁。

(《进学解》)这些倒装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和文意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常见的倒装句式外,还有一些较为少见的倒装现象,如主谓之间有停顿的句子、省略句、判断句等,也需要适当了解。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包括以下几种:
1.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例如在《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

2. 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在《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

3. 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 状语后置或者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此外,还有谓语和宾语同时前置的倒装句式,例如在《陋室铭》中的“吾谁与归”。

除了上述几种倒装句式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倒装句式,如语气词前置的倒装句式等。

这些倒装句式丰富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让文言文更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至关重要。

此外,还有被动句式。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式通常通过使用“被”、“为所”等词语来表达。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另外,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省略句、连动句、兼语句等。

这些句式的理解和分析需要借助上下文和语境,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同样至关重要。

总之,掌握文言文中的各种倒装句式和特殊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含义和深层意思,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1. “何陋之有?”这不是很经典的倒装句嘛!就像我们平常说“这有啥简陋的呀”,但在文言文中就成了“何陋之有”,多有意思啊!
2. “微斯人,吾谁与归?”哇,你看,这不是在说“没有这个人,我和谁一道呢”,用这种倒装的方式说出来,是不是感觉很特别呀!
3. “不吾知其亦已兮。

”哎呀呀,这不就是“不了解我也就罢了”的意思嘛,这样一倒装,立马就不一样了呢!
4. “忌不自信。

”这不就是说“邹忌不相信自己”嘛,文言文中这样一倒,还挺好玩的呢,对吧?
5. “宋何罪之有?”这就好比在问“宋国有什么罪过呀”,用倒装句表达,感觉好新奇呀!
6. “全石以为底。

”其实就是“以全石为底”,也就是“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这样的倒装是不是让你眼前一亮呢?
7. “孔子云:何陋之有?”就像我们会说“孔子说:有啥简陋的呢”,但古人就是这么有创意地用倒装来表达,神奇吧!
8. “吾谁欺?欺天乎?”这是不是在问“我欺骗谁?欺骗天吗?”,用这种倒装的句式,真的很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呀!
9. “大哉问!”这不就是“这个问题真大呀”的意思嘛,用倒装来强调,真的很有感染力呢!
10. “沛公安在?”就好像在问“沛公在哪里呀”,这样的倒装句,真的会让我们对文言文更感兴趣呢!
我觉得倒装句在文言文中真的是很独特的存在呀,让文言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呢!。

《文言文倒装句》课件

《文言文倒装句》课件

宾语前置
将宾语放在动词之前,通常是为了强调宾语的意义。例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定语后置
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的结 构,以强调定语的意义。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状语后置
将状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形成“中心词+后置状语”的结 构,以强调状语的意义。例如:“战于长勺。”(《曹刿 论战》)
SUMMAR Y
01
什么是文言文倒装句
定义
定义
文言文倒装句是指句子成分的顺 序与常规语序不同,从而形成一 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解释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通常是指谓 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等几种情况。
分类
谓语前置
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通常是为了强调谓语的意义。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如何学习与掌握文言文 倒装句
多读多背文言文
总结词
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背诵,可以培养对 文言文的语感,加深对文言文倒装句 的理解和运用。
详细描述
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章进行阅读 和背诵,如《左传》、《战国策》等 ,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记忆,逐渐掌握 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突出强调语义
总结词
文言文倒装句通过改变语序,将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子的前面或后面,从而突出强调语义 。
详细描述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可以将重要的信息放在句子的前面或后面,使读者更加关注 这些信息。这种强调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并更好地把握作者所
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丰富语言修辞手法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状语倒装、宾语倒装和动补倒装。

以下是每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倒装:
a. 谓语提前,主语后置。

b. 例句:飞花逐水容易别,落絮无情不觉春。

2. 状语倒装:
a. 状语或状语从句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宾语倒装:
a. 宾语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4. 动补倒装:
a. 动词+补语的结构中,补语位于句首,动词紧随其后。

b. 例句:不见此花人自寻,只闻寒雁叫西风。

这些例句中展示了不同的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常用于修辞或突出特定的表达方式。

请注意,这里的例句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可能根据语境和内容的需要进行变化。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且频繁,它是指将句子的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后的句式结构。

倒装句常被用来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强调语气或达到修辞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倒装句结构:
1. 主谓倒装:在文言文中常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何以解忧”中的“何”是疑问代词,“唯有杜康”中的“唯有”则是强调语气。

2. 以句首或句尾倒装:常见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条件的副词,比如“时至今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3. 将修饰词或状语倒置:例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里的“人心惟危”中,“惟危”是定语,倒装句体现了对“人心”的强调。

倒装句在文言文中常用于提高语言的华丽度和表达的修辞效果。

这种句式结构不仅具有语法上的特点,还能突出句子的重点内容,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文言文句式倒装句在文言文中有四种常见的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者主语后置。

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

但是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确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强调“甚矣”。

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正确语序是“我少年中国美哉”,强调“美哉”。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以下情况,宾语要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正确语序是“微斯人,吾与谁归?”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正确语序是“大王来操何?”沛公安在?——《鸿门宴》正确语序是“沛公在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正确语序是“三岁贯汝,莫肯顾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正确语序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正确语序是“忌不信自。

”3、用“之”或者“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之”没有实在意义。

何陋之有?——《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之”没有实在意义。

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正确语序是“唯瞻余马首。

”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

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其两膝相比者。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其相比两膝者。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正确语序是“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即“居高庙堂”,“处江湖之远”即“处远江湖”。

文言文倒装句的翻译

文言文倒装句的翻译

一、宾语前置
1. 原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翻译: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2. 原文:吾友子房,智谋绝世,善用兵,且不骄不躁。

翻译:我的朋友子房,智慧谋略超绝古今,擅长用兵,而且不骄傲也不急躁。

二、定语后置
1. 原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翻译: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开始的。

2. 原文:其志不可测也。

翻译:他的志向不可测度。

三、状语后置
1. 原文:公将战,曹刿请见。

翻译:鲁庄公将要作战,曹刿请求去见。

2. 原文: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翻译:孔子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四、主谓倒装
1. 原文:河伯欣然自喜。

翻译:河伯非常高兴。

2. 原文:孤王有难,谁能解忧?
翻译:我王有难,谁能解除我的忧愁?
五、谓语前置
1. 原文:吾欲观古人之象,愿闻古人之言。

翻译:我想观察古人的形象,愿意听古人的言论。

2. 原文: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能攻城。

翻译:公输盘为我制作云梯,一定能攻下城池。

通过以上翻译,我们可以看出,文言文倒装句在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韵味。

它们既体现了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又增强了句子的修辞效果。

学习文言文倒装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和表达方式。

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倒装句,使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地点也和现代汉语中同样,一般放在主语以后,但有时为了重申解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叹息句中,就把谓语提早到主语前方 1 子耶,言伐莒者?(言伐莒者,子耶?)2甚矣, xx 之不惠!( xx 之不惠!甚矣!)3xx 室!(室 xx!)4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5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6何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何在也!“在安”,宾语前置)7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以后,但在必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种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何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种类的句子重点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 xx、曷、 xx、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便不是疑问代词,也能够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此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种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能否认句(一般句中一定有“不”、“未”“毋”、“无”、“莫”等否认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当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早取动词前,以突出重申宾语。

这时的“之”不过宾语前置的标记,没有什么实在乎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能够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 的格”式。

如:“利欲熏心”、“俯首贴耳”等。

1.否认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②三岁 xxxx,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③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④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朕欣见庶民有才者,能言善辩,致帝国兴旺繁荣,则庶几之心,甚感庆幸。

于是,朕乃下榻于城南,以东为寝宫,召集天下贤良,以求国家之益。

人南面而立,对于朕曰:“皇上之所以能全民安居乐业,乃是因为您让万民各司其职,官吏贤才之人皆任其所长,使国家富强。

”然而,朕又问曰:“官吏贤才之人已任其所长,却尚有何所不足之处?”人即回答曰:“虽然官吏贤才之人已经尽其所能,但是仍有不肖之辈混混噩噩,压迫百姓,教唆动荡。

故,唯有严惩不贷,以维持国家安宁。

”朕闻之,不禁叹服,心中暗想:“此人口才不凡,见解深刻,乃是我所期待之贤人也。

”于是,朕即刻任命此人为文官之长,以为天下之上官,兼顾吏治与民生,以期万民安之。

然而,如此之举,引来了不少质疑,有人批评道:“皇上如此任用文官之长,岂非不顾武备之事,不虑边境危难?”朕闻之心生疑虑,不知所措。

这时,又有一人来向朕献策:“陛下,若是心虑边疆之事,何不派遣重臣北上边疆,巡视边防,以保国家安稳?”朕闻之大喜,并命此人为副将,率兵北上,保障国家安宁。

过了一年,副将回朝,向朕禀报:“国家北疆安宁无事,侍卫精锐,边境防窜谔谔,民不待旦。

”朕大为欣慰,深感他的忠诚之心,遂升他为一品宰相,鼓励他勤奋工作,力求国家的富强与繁荣。

如此,经过文武贤才的共同努力,国家终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万民安居乐业,人民幸福安康。

当时的国家状况并不理想,朕深感责任重大,必须尽心竭力去改善。

于是,朕对贤良们说:“国家之事,非朕能独力完成,需要天下贤才同心协力。

只要我们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国家必将大有作为。

”贤良们纷纷表示赞同,并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

其中,一位知名贤士提议:“现今天下之事,外患内忧,人民求得稳定与安宁。

如此,必需加强军备,提高国防水平,防范外族侵略。

”朕深以为然,立即命令重臣加强军务,加派兵力,提高士兵培训,加强边境防线。

同时,朕还广泛征集各地贤才,推广各类技艺,加强文化建设,推崇美德,增加人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古代汉语的倒装表示法

古代汉语的倒装表示法

古汉语倒装句古代汉语常见倒装句主要有四种:一、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例:“惜惜乎,子不遇时。

”——《史记·李将军列传》谓语前置,译为“可惜呀,你没有赶上好时候。

”二、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表示否定的句子。

必须有否定词,古代汉语中否定词可以是副词“不”、“弗”、“毋”、“勿”、“未”、“否”、“非”,)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范仲淹“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b.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是疑问代词,“之”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三、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所表达的意义,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以强调、突出谓语,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⑴谁欤?哭者。

《礼记·檀弓下》——哭的人是谁啊?欤:同“与”正常语序应是:哭者谁欤?⑵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

”《吕览·重言》——过了不久,东郭牙来到。

管子说:“主张攻打莒的,是你吗?”莒:古代国名,在今山东莒县。

顺说应是:言伐莒者,子耶?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⑴美哉!室。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飘亮啊这房子。

顺说应是:室美哉!⑵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晋文公重耳真仁德啊!顺说应是:公子重耳仁夫!⑶惜乎!子不遇时。

《史记·李将军列传》——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

子:李广。

顺说应是:子不遇时,惜乎。

⑷展矣君子。

《诗·邶风·雄风》——君子真诚实啊!展:诚实。

顺说应是:君子展矣。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⑴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汤问》——你实在是太聪明啦。

顺说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⑵久矣,夷狄之为患也。

《史记·匈奴列传》——夷狄为害很久了。

顺说应是:夷狄之为患也久矣。

⑶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

《战国策·赵策》——唉,先生的话也太过分了啊!顺说应是:先生之言也,亦太甚矣。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⑴助哉!夫子。

《史记·周本纪》——勉励啊夫子!助:xu,勉励。

夫子:指司徒、司马以及蜀羌等族的将士。

顺说应是:夫子助哉!⑵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尸虫,你走前来!顺说应是:尸虫来!(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①桃之夭夭,灼灼其花。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周南·桃夭》——这桃树长得多么美丽茂盛(夭夭yaoyao),开了一树鲜艳的花。

这个女子要出嫁,一定会和顺他的丈夫及一家。

夭夭:美丽茂盛的样子。

灼灼(zhuo zhuo):鲜艳的样子。

顺说应是:其花灼灼。

之:这。

归:出嫁。

宜:和顺。

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周南·》——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的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窈窕:美好貌。

淑:善。

君子:贵族阶级男子之通称。

好:男女相悦。

逑:同“仇”,配偶。

顺说应是:雎鸠关关。

③郁纡(yuyu)陟高岫,山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魏征:述怀》——弯弯曲曲登上高山,遥望平原时隐时现;古树上寒鸟鸣,空山中夜猿啸。

郁纡:弯曲萦绕。

陟:登。

岫:峰峦。

应说:空山夜猿啼,古木寒鸟鸣。

主谓倒序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前进,各民族英雄的人们。

“主谓倒序”对于我们并非陌生,古今汉语的“主谓倒序”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古代汉语中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例如“谓宾倒序”的几种情况。

这些特殊的词序是先秦著作中口语的常规形式。

汉代以后,在口语中逐渐消失。

但是在后来的文言文中,后人在语法结构上有意仿古,因此,这些特殊的词序也常出现在后代仿古的文言文中。

因而也就成为我们学习的重点。

2、谓宾倒序(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的前置。

这种宾语前置是有一定的语法条件的,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主要有以下三条规律: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③宾语前置,用复指代词“之、是”等作标志的。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定要前置。

何为疑问代词?有三类:①指人的:谁、孰;②指物的:奚、曷、胡、何;③表示处所的:安、焉、恶。

这些词作宾语时,宾语一定要前置。

例如①王送知莹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实不才,又谁敢怨?”——这几句话,是楚王与晋国的知莹说的几句话。

知莹在晋楚的一次战争中被楚国俘虏了。

战后两国交换俘虏,楚王问知莹:“你怨恨我吗?”知莹回答:“两国打仗,我实在不行,被你们俘虏了,又敢怨恨谁呢?“谁”在这里是“怨”的宾语,但却放在了动词谓语“怨”的前面。

现代汉语不能允许这种现象出现。

“谁敢怨”就是“敢怨谁”,将其与“子其怨我乎”相比较,就会发现:“我”是代词,但不是疑问代词,所以仍然放在动词“怨”的后面。

而“谁”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动词“怨”的前面。

这就是说:在古代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

②公曰;“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

”《左传·闵公三年》——晋献公说:“我有许多孩子,不知道该立他们当中的哪一个来继承我的帝位呢?”③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古代圣王有许多,我该效法谁呢?‘正常语序应是:吾法孰焉?④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王这个名称是指哪一个呢?指周文王。

“文王”同是“谓”的宾语,但因为它是名词,所以放在了动词谓语“谓”的后面,而没有前置。

⑸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择焉,子将何乘?《墨子·鲁问》——固车良马:好的车马。

奴马四隅:质量差的车子。

注意:“将”是副词,不是助动词,所以宾语“何”位于“将”后。

若是助动词,则“何”将位于其前。

⑹吾谁欺?欺天乎?——这是两个并列的疑问句,同用一个动词“欺”,但作宾语的“欺”“天”的位置却不同。

“谁”由于是疑问代词,故作宾语时前置。

“天”由于是一个名词,故作宾语时没有前置,而是放在了动词“欺”的后面。

(我欺骗谁,欺骗老天吗? ) 从上可见:在古代汉语中,只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才前置。

其它代词作宾语时仍然同现代汉语一致。

还要注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如果动词前面有助动词,那么这个疑问代词,不仅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而且还要放在助动词的前面。

如“又谁敢怨”。

如果动词前面是用副词作状语时,作宾语的疑问代词要放在副词后面,动词前面。

如“子将何乘?”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①子归,何以报我?《左传·成公三年》②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身体的各个部分我与哪个更亲近呢?③水奚自至?《吕氏春秋·贵直》④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许行》——(孟子问陈相)许行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呢?⑸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君子离开了仁,从哪儿成就名声呢?以上例句中的疑问代词“何、谁、奚、恶”是介词“以、与、自、为、乎”的宾语;“恶乎”的“乎”等于“于”,是介词,“恶乎”的意思是“于恶”,即在哪儿,这些介词结构都是用作谓语动词的状语。

总之,疑问代词作宾语,无论是动词的宾语,还是介词的宾语,都要前置。

这条规则在先秦是比较严格的,可以说是没有例外,可能有人说:我们就经常见到“如何”这个词,为什么“何”作宾语而没有前置呢?——把“何”当作宾语来处理,这是个误解。

在“如何”这个结构中,“何”是个“谓语”,而不是宾语,自然就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必须前置这条规律的制约了。

“如何”这个结构,实际上是“如之何”的省略,宾语‘之’省略了。

在这个结构中,“何”作谓语。

如①“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协力和互相勉励,对这个应该怎么办?疑问代词“何”作描述性的谓语。

“如”加“之”一种介宾结构作状语,“何”作谓语。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办呢?“如太行、王屋”是个介宾结构,作谓语“何”的状语。

“如之何”中的“之”可以省略,代词“如”的宾语“之”省略以后,“如之何”就变成了“如何”。

可见,“如何”这种结构形式正是“如之何”的紧缩和凝固的形式。

“何”在“如之何”的结构中,本来不是宾语,而是谓语,所以就不受这条规律的制约了。

由此可见,“如何”与“何如”的来源是不一样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汇合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如何”和“何如”这两种说法(凡是在“如何”这种结构形式中,都可以在中间加上一个“之”字,构成“如之何的形式)。

再如③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敌人受了伤而没有死,怎么不可以再伤害他一次呢?④与不谷同好,如何?在这些结构中,虽然“如何”可在在中间加进一个宾语代词“之”,但是这种分析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如何”与“何如”已经凝固成了一个固定的结构形式,意思已经不是表示“象什么”,而是表示“怎么样、怎么、怎样”的意思。

在句子结构中也只能作为一个成分来分析,不能拆开来作为两个成分来分析。

如:⑸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战国策·赵策》——我听说北方的国家都害怕昭奚恤,果真怎么样呢?“昭奚恤”是楚之名将,这是楚王问群臣的话。

⑹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何如”——怎么样的意思。

“何如”如“如何”一样,也没有必要拆开解释,因为它已经凝固成了一个固定的结构形式,表示“怎么、怎么样”,所以没有必要再拆开解释了。

同“如何”“如之何”相类似的固定结构还有“奈何”“若何”“奈之何”“若之何”,见教材⑺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人之志,若何?《左传·僖三十三年》——这是晋襄公的母亲对晋襄公说的话。

晋襄公的母亲本来是秦国的女子,嫁给晋文公作妻子。

晋文公死了以后,秦国与晋国打了一仗,在秦晋崤之战中,晋襄公打败了秦国,俘虏了秦国的三个大将。

这时,晋襄公的母亲叫晋襄公把秦国的三个大将放回去。

说“让他们回到秦国去,接受诛戮,以便能使我秦国的君主能够泄愤,怎么样呢?”奈何“也是一个固定结构,在这里作谓语,也不能拆开解释。

⑻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奈何”也是一个固定的结构,作谓语,不能拆开解释。

⑼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兵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乃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奈何”是个固定结构,作头一句“骓不逝”的谓语,“奈若何”中的“若”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