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人类史上奇迹---万里长征

合集下载

读《万里长征》有感

读《万里长征》有感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
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峡谷激流,雪山沼泽,鸟飞不下,兽铤亡群;教条主义桎梏,分裂主义挑衅。两万五千里,步步是险境、处处关生死,红军在难以想象的艰险中克关夺隘,绝处求生。记得毛泽东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是世界战争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以弱胜强、挑战极限的奇迹。
读《万里长征》有感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二十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壮丽史诗。长征是民族精神史上的不朽丰碑,是坚强意志、革命勇气的传奇。悬殊的敌我力量、恶劣的自然环境、严峻的党内斗争,历史将三重考验一古脑抛给这支年轻的队伍。

万里长征,红色经典

万里长征,红色经典

万里长征,红色的经典曾几何时,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畔,响起了红军“嗒嗒”的马蹄声;曾几何时,峰峰如剑,直入云霄的娄山关前,流传着红军可歌可泣的故事!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

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道。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著。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

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前面有人冻死了。

”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著。

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著。

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

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他的眼睛湿润了。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

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有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

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从岷山到草地,从遵义到延安,二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像这样感动和震撼的故事还有很多,在茫茫的沼泽地,多少红军将士相继倒下、却义无反顾,他们的信念从不曾动摇;枪林弹雨中,多少革命前辈扎紧伤口重赴疆场,勇往直前,他们的灵魂永存。

他们是英雄,是路标,他们是丰碑!万里长征路,是人类超越自身极限的经典。

近代史--万里长征

近代史--万里长征

万里长征万里长征,漫漫长路,路途的艰辛与困苦不言而喻.然而,中国工农红军战胜了一切的苦难,挣脱了敌人的道道封锁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爬雪山,过草地等等让我们佩服的事迹.长征的胜利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1.长征前夜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转战农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对其进行了多次”围剿”, 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前四次”围剿”在毛泽东的”反围剿”策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游击战原则,”诱敌深入,避实就虚,乘胜追击”等的指导下取得了胜利,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对毛泽东和他在红军中实行的战略战术原则进行错误的批评和指责.中共临时中央决定毛泽东回后方主持临时政府工作. 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德国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

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

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

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王明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使得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对中国革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危害.使得中国红军不得不退出南方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长征.2.长征开始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

万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材料

万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材料

万里长征的英雄事迹1打开泛着墨香的语文书,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朗读着,心中有感而发。

《长征》这篇课文篇幅很短,但内容很多。

这首诗是长征胜利后,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在行军途中,我们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他们经历了千山万水终于达到了陕北,在行军途中,他们相互搀扶,相互鼓励,奋力拼搏,顽强前进,在途中有时还遇到敌人的袭击。

可是,我们中国工农红军并没有被吓倒,在遵义会后,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还采取了机智灵活的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最后还向全世界宣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我知道这么多长征事迹后,想到我做为一名少先队员,却没有尽自己应尽的天职——学习:一遇到数学上的奥林匹克题就不做了,想到跑操的时候,总是觉得跑步没有好处,心里老想着偷懒,没有红军叔叔顽强的毅力,自从学了这篇课文,我感到非常的惭愧与自责。

学了《长征》这篇课文,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蒙混过关是不长久的打算,只有把心放正了,向中国工农红军那样,有着大无畏精神和乐观主义态度以及顽强的毅力,才能从失败的基础渐渐走向成功。

万里长征的英雄事迹2在这个世界上,我喜欢的东西有很多。

我喜欢音乐,因为它能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我喜欢体育运动,因为运动可以锻炼身体;我喜欢电脑,因为它能查出我所不知道的中国奥秘;但是我喜欢的经典作品还非《长征》莫属了。

《长征》这本书主要讲的内容是:我们的红军是可爱的,是英勇的,是不可战胜的。

在这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战士既要对付蒋中正的围剿,又要面对雪山,草地这种恶劣的环境,有时红军一天就要行走一百多公里啊,而且都是山路,还有敌人的阻挡,这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

可是呢我们可爱的红军做到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红军飞夺过卢定桥啦,红军爬在几根光光的铁链上,你看那桥底下的江水,奔腾汹涌,如果一不小心掉下去,那性命没有啦。

万里长征从哪一年到哪一年

万里长征从哪一年到哪一年

万里长征从哪一年到哪一年红军长征是从1934年开始,1936年结束。

红军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中共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等领导人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共八万六千人从瑞金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江西瑞金出发——渡过于都河——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万里长征从哪一年到哪一年 2红军长征一共经过两年,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到1936年10月,最终到达陕北。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

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

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人类战争历史上的奇迹;长征精神,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象征。

来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纪念70周年。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的开始,红军就遇到了长征中最残酷的一仗:湘江战役。

装备单一的红军战士们要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抵挡住敌人的飞机大炮,战争的残酷可想而知。

但是战士们不怕困难,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湘江战争胜利后,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以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红军战士们过草地、翻雪山,经过了种种困难,终于获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创举。

想想红军们从江西到陕北,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12座城市。

就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红军战士们写下了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

他们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只这么大的军队和它的辎重要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平均的速度,可以说近乎奇迹了。

红军战士们可以克服困难,越过雪山、爬过草地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

那么,我们为何不能呢?让我们在学习道路上创造一次“二万五千里长征”吧!
70年前的今天,红军踏上万里长征路;70年后的今天,我们颂
扬长征精神!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万里长征的故事

万里长征的故事

万里长征的故事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

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万里长征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万里长征的故事篇一长征途中,干部团打的第一场恶仗便是力挽狂澜的生死之战。

1935年1月24日,红1军团进占土城。

27日,当红军主力全部抵达土城一带时,川军4个团尾追而来。

中革军委遂决定发起土城战斗,消灭追敌。

谁知,最初的战斗很不顺利。

川军依托有利地形,在优势火力掩护下发起反扑,步步进逼土城,甚至一度突破了红军防线,一直攻到了白马山红军总部指挥所前沿。

虽然红军打得英勇,伤亡却不断增加,进攻成效也不大。

土城之战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仗,成败关系全军士气。

为扭转不利局面,毛泽东把手里的最后一张王牌拿出来,急令干部团投入战斗,实施反击。

陈赓临危受命,亲作动员,令特科营重机枪掩护,1营担任主攻。

这场恶仗打得异常激烈艰苦,1营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接近山头时,与敌人纠缠在一起,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干部团当时装备了冲锋枪和钢盔,敌人从没见过戴钢盔的红军。

更令他们害怕的是,干部团前仆后继的精神和一刻不停的反冲锋。

毛泽东在看到川军凶猛的进攻被干部团压下去后,兴奋地称赞道:"这个陈赓行,可以当个军长!'然而,这一仗,干部团损失不小,伤亡近百人。

宋任穷向毛泽东汇报:"干部团的'学员都是连排以上的干部,培育一个干部不容易,这样使用代价太大了。

'毛泽东也非常惋惜地说:"对啊,对干部团的学员用是要用的,但这样用不行。

以后要注意哩!'万里长征的故事篇二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爷爷,爬雪山,过草地,他都坚持下来了,再苦再累也没有哭过。

可是,有一次,因为一匹马,他哭了。

那是在过草地的时候。

草地上的泥沼非常多,稍微不小心就会陷下去,几秒钟就能把人吞没。

当时大家都累得没有一丝力气,双腿发软,走着都能睡着。

万里长征故事

万里长征故事

万里长征故事长征,那战胜一切困难的气概,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辉煌未来前进。

那你知道万里长征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万里长征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万里长征故事:四渡赤水出奇兵1935年1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地区。

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时,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2、6军团会合,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

1月中旬,薛岳兵团2个纵队8个师尾追红军进入贵州,集结于贵阳、息烽、清镇等地,先头已进至乌江南岸;黔军以2个师担任黔北各县城守备,以3个师分向湄潭及遵义以南的刀靶水,懒板凳进攻;川军14个旅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2个旅已进至松坎以北的川黔边境;湘军4个师位于湘川黔边境的酉阳至铜仁一线构筑碉堡,防堵红军东进;滇军3个旅正由云南宣威向贵州毕节开进;桂军2个师已进至贵州独山、都匀一线。

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上述情况,决定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在四川省泸州西南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一起实行总的反攻,争取赤化四川。

如渡江不成,则暂时留在川南活动,并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1月19日起,红1、3、5、9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前进。

黔军随即占领遵义、湄潭;川军以一部兵力防守宜宾、泸州,以8个旅分路向松坎、温水、赤水、叙永等地推进。

24日,红1军团击溃国民党军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

28日,红3、5军团、军委纵队、干部团、红1军团一部在土城、青杠坡地区对尾追的川军2个旅发起猛攻,予以重创。

此时,川军后续部队4个旅迅速增援,毛泽东等遂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万里长征的现实意义

万里长征的现实意义

万里长征的现实意义摘要:一、引言二、万里长征的历史背景三、万里长征的现实意义1.提升民族自豪感2.弘扬艰苦奋斗精神3.增强团结协作意识4.激发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动力四、结论正文:尊敬的读者,当我们提及万里长征,那段充满激情与拼搏的历史瞬间浮现眼前。

长征,这个伟大的壮举,为我们这个民族留下了无尽的财富。

时至今日,万里长征的现实意义依然深远。

首先,万里长征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我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屈不挠地进行长征。

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这种英勇顽强、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们为之自豪,也为之振奋。

其次,万里长征弘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们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经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我们民族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去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去实现我们的梦想。

再次,万里长征增强了团结协作的意识。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们紧密团结,互相支持,共同战胜困难。

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有着极大的启示。

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最后,万里长征激发了我们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的动力。

那段历史告诉我们,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努力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今天,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每一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万里长征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奋发向前,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努力拼搏。

万里长征观后感400字

万里长征观后感400字

万里长征观后感400字《万里长征》是一部展示中国革命历史的伟大作品,通过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事件,以及其中的英雄人物和艰辛困苦,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那段艰难而壮丽的时代。

观看完《万里长征》,我不禁对中国人民的勇气、智慧和担当心生敬佩,同时也对革命道路上的坎坷和困难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影片以红军长征为主线,通过一系列战斗、追逐、躲避和越过险恶地形的场景,生动展示了当时红军艰苦奋斗的生活和艰险的战斗。

“永远有一个山是在长征”这句经典台词贯穿始终,让人们明白长征是件多么艰难卓绝的事情。

不论在草地、荒漠、雪山还是峡谷,红军总是能够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展现出顽强拼搏的精神。

尤其令人难过的是在那个艰难的时刻,红军领袖毛泽东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做出了艰难的决策,最终留在了大别山。

这种为了革命事业而付出一切的精神令人痛心又敬佩。

《万里长征》不仅仅是一部英雄史诗,还通过展现人性与情感,赋予了作品更深层的内涵。

在长征中,红军不但要与敌人战斗,还要克服自然环境的艰苦,情感之间的纠葛也时常出现。

例如,影片中展现了红军战士与当地百姓之间亲情的牵挂,表现了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

同时,红军领导人的智勇谋略也让人望而生畏。

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他们能够灵活应对,寻找出路,最终成功渡过了许多险阻,这种智慧和勇敢值得我们学习和钦佩。

观看《万里长征》不仅仅是一次电影的观赏体验,更是一次对中国革命历史的了解和思考。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伟大的革命过程,令人对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和革命先烈们深感敬佩。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稳定和繁荣,不忘初心,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通过观影,我们要汲取革命先辈们的精神力量,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建设祖国、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万里长征观后感50字

万里长征观后感50字

万里长征观后感50字
《万里长征》是一部通过影像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红军的长征历程。

影片结构合理,语言流畅,充分展现了军民鱼水情深。

片中大量的台词、画面和音乐元素加深了观众对于历史的感知。

电影中详实地描述了长征过程中的艰辛和磨难,更传递了红军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红色精神。

动人的画面和音乐元素更是让观众陷入其中,感受到了那种严寒中的忍耐、饥肠辘辘中的抗争、坎坷路途上的坚守。

作为一名观众,我深感赞叹和感动。

这部电影,让我对于长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从中我认识到了长征给我们留下的珍贵财富,从单纯的革命战斗,到唱红军的歌谣,都彰显着长征过程中的英勇无畏和智慧。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在今天快速变革的年代里,红军精神更是需要被我们继承和发扬。

总之,《万里长征》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章。

它为我们展示了那段峥嵘岁月中红军创造历史、铸造辉煌的过程,让我们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启发。

长征—人类历史的伟大奇迹

长征—人类历史的伟大奇迹

56CULTURE 文化中等城市核心期刊·长征·责任编辑丨龚 琴Z'Magazine 丨2020丨长征—人类历史的伟大奇迹文一■ 王继凯力量对比悬殊、多次面临全军覆没的绝对劣势中,绝地反击,斩关夺隘,起死回生,反败为胜,犹如一个战争神话,很多经典战例也因而具有不可逾越的象征意义。

从过程看,长征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长时间、高强度行军作战。

中央红军平均每天要走88里,进行重要战役战斗380多次,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

从结果看,红军在最为艰难的斗争和磨难中不仅取得最后胜利,站稳脚跟,而且锻造了一支享誉世界的人民军队。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军事奇迹。

长征创造了人类政治史上的奇迹。

红军长征面临国民党大兵压境、党内“左”倾教条主义、右倾分裂主义三大政治危机,各种危机接踵而至、相继叠加,这种困境可想而知。

同时,如何处理好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处理好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也是一个历史难题。

但是党和红军依靠自己的力量一一解决了这些历史难题,在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极端危险中厘清了政治发展的正确方向和前进道路,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也有力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全中国全世界相信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创造了人类战胜自然和超越生存极限的奇迹。

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各种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高山激流、雪山草地,无衣无食,流动作战,无一不在考验着红军的决心、毅力和生存能力。

尤其最遵义会议陈列馆中的突破乌江雕塑(龚琴/图)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长征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认识长征,是汲取长征精神伟大力量、走好新的长征路的重要基点。

毛泽东同志在中央红军长征刚一结束时自豪地指出:“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一些西方人士也将长征称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将“永远流传于世”。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来源: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准备与二、六军团会合,沿途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兵力损失过半。

12月,黎平会议后,红军改变会合计划,向贵州腹地进发。

1935年1月,红军攻打娄山关,占领遵义城,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

会后,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

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开始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作斗争,左路军走过人迹罕至的草地。

随后,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攻克天险腊子口,翻越六盘山,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

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小资料: 承长征精神兴中华大业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公元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离开江西瑞金进行战略大转移,至1936年10月止,红军走过了赣、闽、粤、湘等十一个省,经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行程达两万五千里。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在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极其伟大。

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

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

万里长征_万里长征的意思_成语词典

万里长征_万里长征的意思_成语词典

万里长征


wàn lǐ cháng zhēng简拼wlcz 近


千山万水反义词




褒义词成语结构偏正式




征:远行。

上万里路的远行。

形容极摇远的征程。





唐·王昌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
例子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文翻译long trip <the long march of twenty-five thousand li (made by china red army)>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诗人王昌龄漫游河西一带,亲眼目睹北方契丹人南下骚扰边疆,弄得民不聊生。

他写《出塞》表达自己的不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希望朝廷派得力干将镇守边关。

万里长征短语结构

万里长征短语结构

万里长征短语结构
(实用版)
目录
1.万里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2.万里长征的短语结构
3.万里长征的历史意义
正文
一、万里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万里长征,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是指 1934 年 10 月至 1936 年10 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这次战略转移的背景是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

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红军在反“围剿”作战中遭到严重损失,不得不实施战略转移。

二、万里长征的短语结构
万里长征短语结构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描述行动的动词短语,如“跨越”、“突破”、“攻占”等;二是表示距离、地域的名词短语,如“千里”、“万里”、“草地”、“雪山”等。

通过这些短语结构,可以生动地再现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苦卓绝和英勇顽强。

三、万里长征的历史意义
万里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首先,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把红军从国内战争中解放出来,为抗日战争准备了力量。

其次,长征播撒了革命火种,通过长征,共产党和红军的信仰、精神传遍了全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最后,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努力。

综上所述,万里长征短语结构不仅反映了红军战略转移过程中的艰苦卓绝,还体现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意义。

万里长征读后感

万里长征读后感

万里长征读后感《万里长征》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部具有革命气息的小说,讲述了一支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通过艰苦的长征,最终突围脱险的故事。

看完这本小说,我深受震撼,产生了很多感慨。

首先,我被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所深深打动。

他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不畏艰险,始终保持着一颗为人民解放事业而燃烧的火热心灵。

无论是在湘江战役中的紧急转移,还是在雪山草地上艰苦行军,红军战士总是凭借着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信和对胜利的渴望,坚持不懈地战斗下去。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书写了一曲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英雄赞歌。

其次,我被红军指战员的忠诚和团结所震撼。

在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巨大的苦难和危险,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严明的纪律,坚决服从指挥,始终保持着战斗士气。

红军战士们互相扶持、真诚团结,为了共同的目标,甘愿付出一切,这种为了正义事业而不顾个人利益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

最后,我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所感动。

小说中描述了共产党对红军的正确指导和支持,以及共产党的有力组织和领导能力。

正是有了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红军才能战胜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政党,只有具有正确的理论和强大的组织领导能力,才能够引领人民走向光明的未来。

通过阅读《万里长征》,我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这部小说中,我看到了勇敢无畏、舍生忘死的红军战士,也看到了广大劳动人民对于解放事业的热情支持。

同时,我也看到了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他们始终站在人民的一边,带领人民战胜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和挫折,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万里长征》这本小说激发了我对于革命的思考和对英勇战斗精神的向往。

我深深体会到,只有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民族独立和个人自由。

同时,我也深信,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人民事业胜利的关键所在。

只有有了一个正确的领导,我们才能够团结一心,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

总之,阅读《万里长征》让我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万里长征读后感

万里长征读后感

万里长征读后感《万里长征》是一部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纪实性小说,作者是鲁迅文学奖得主龙应台。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情感内核,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和红军战士们的坚韧不拔。

同时,也深刻领会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小说以红军长征为主线,通过对红军战士们的生活、情感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长征途中的艰辛和磨难。

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依然坚韧不拔,顽强奋斗,为了理想和信仰,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书写了一曲曲壮丽的长征史诗,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红军战士们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他们的人性光辉。

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面对困难和挑战,他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展现了人性的高尚品质。

在生死面前,他们不离不弃,同甘共苦,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力量。

这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描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红军战士们的高尚情操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在小说中,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通过对红军长征的描写,展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画卷。

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历经千辛万苦,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这段历史充满了悲壮和英雄主义,展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画卷。

同时,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展现了高尚的人性品质,他们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同甘共苦,展现了人性的伟大力量。

通过对《万里长征》的阅读,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伟大和红军战士们的坚韧不拔。

同时,也深刻领会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这部小说不仅展现了长征途中的艰辛和磨难,更展现了红军战士们的高尚情操和坚韧不拔的品质,是一部值得深入品味的伟大作品。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性的伟大力量。

希望通过这部小说的阅读,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勇往直前,不畏艰险,坚定信念,追求理想,展现人性的高尚品质。

万里长征的故事

万里长征的故事

万里长征的故事万里长征是世界军事史最伟大的创举,改变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命运,留下了无数壮怀激烈的感人故事。

下边以长征时间线为顺序,整理分享六个最经典长征故事。

一、四渡赤水时间在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主席、周、朱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三个月的时间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红军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二、巧渡金沙江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

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

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

他们二话不说,翻山越岭180里,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

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

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意。

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

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

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

从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

担任后卫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绕圈子,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

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1935年5月9日在渡过了金沙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人类史上奇迹——万里长征
关键词:长征围剿红军遵义会议革命的基干力量革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分裂主义
摘要: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长征的胜利预示着中国工农红军成功突破国民党的包围,成功抵达抗日前线,形成一支战力部队,从而使全国抗日事业达到顶峰,预示着中华民族即将迎来抗战的胜利。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

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她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一曲《七律长征》道出了红军万里长征的艰辛以及为革命奋斗的决心。

震古烁今的长征使世界震撼,是什么样的民族能创下如此的伟业?中华民族用长征的胜利表达了自己不屈的奋斗热情,告诉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是打不到的,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

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战士英勇奋战,努力突破敌人的包围圈,从而贯彻中央下达的指令,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没日没夜的浴血奋战,红军主力最终成功渡过湘江,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干预下,独立自主地从组织上进行了改组,增选了毛泽东同志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

会后不久,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同志代替博古同志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同志负责军事。

在行军途中,又组成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同志参加的三人指挥小组。

从此,毛泽东同志便成为红军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

这是我们党的英明选择,是党在这一时期的重大成就。

自此以后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艰苦长征,在毛泽东等人的英明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三度赤水,飞夺泸定桥,穿过茫茫草原,翻过绵绵雪山,最终在陕西成功会师,完成了世界上无法想象的万里长征。

然而漫漫长征路而是残酷艰苦的,无数的英魂断送在长征路途上,据数据统计红军长征从江西根据地出发时,有10万人,到渡湘江时,还有8万人,湘江之战过后,损失惨重,牺牲5万将士,红军领教了中国战斗力最强悍的,湖南湘军和广西桂军的厉害。

沿途所经之处,红军到处打土豪分田地,吸引大批穷苦人加入红军补充兵员,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后,中央红军长征后仅剩7000多人。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诗句,这是毛泽东当时悲哀心情的真实写照,共产党闹革命死里逃生。

也许对于政治家而言,长征最终的战略是成功的,而且培养了一大群吃苦耐劳的红军基层干部,然而对于一些普通的百姓而言,这无疑是失败的,无数的红军战士再也没有从雪山草地里爬出,无数的家庭失去了自己最亲的亲人,这样的胜利的代价太昂贵了,但历史告诉我们无数的革命先烈没有白白牺牲,他们用血与肉铸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长城。

他们坚强的意志传递给后人,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认识到长征胜利的可贵,以及让蔑视中国人的日本侵略军胆寒。

长征过后的红军虽然人数上锐减,但精神上却更加丰富。

长征的胜利预示着中国工农红军成功突破国民党的包围,成功抵达抗日前线,形成一支战力部队,从而使全国抗日事业达到顶峰,预示着中华民族即将迎来抗战的胜利。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

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

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战略大转移。

长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

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正当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这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起中国革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职责而在西北会师,这无疑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

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她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

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纯朴敦厚……,“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吗?或者说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呢?直接查证“长征精神“是不是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组成部份,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找出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其他组成部分的联系确是现在就可以作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