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六单元 专题二
人教版高中生物 专题2 植物细胞工程
3.体现全能性的标志: 细胞 → 完整个体
4.全能性大小的比较:
(1)细胞分化程度和分裂能力是什么 关系?图中哪种细胞的全能性更易体现?
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则细胞的分裂 能力越低,细胞的全能性越难体现。 (2)根据全能性的高低给体细胞、 受精卵、生殖细胞、胚胎干细胞排序。
人参皂甙干粉
20~30天
发酵罐
思考:从植物组织培养哪个阶段获得细胞产物? 愈伤组织培养
脱分化
分散开 细胞
外植体
愈伤组织
悬液
分离提纯
细胞产物
讲完啦,下课
代孕母猴 迟发型AD 病猴
核移植技术 动物细胞培养
概念
细 胞 工 程
分类
应用的原理和方法 操作的水平 研究的目的
植物细胞工程
动物细胞工程
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
细胞整体水平或细胞器水平
按照人们的意愿来改变细胞内 的遗传物质或获得细胞产品
2.1 植 物 细 胞 工 程
含有植物激素、无机盐、糖 类等培养液
透水、透气、耐压、有韧性、对胚状 体无毒害作用。 (2)胚状体是通过什么技术获得的?你 能说说大致过程吗? (3)人工胚乳中应该加入哪些物质?
养分、无机盐、有机碳源、以及农药、 抗生素、有益菌、植物生长调节剂。
(二)作物新品种的培育
举例:利用高杆抗病DDTT和矮杆感病ddtt品种培育矮杆抗病ddTT品种
随堂练习:
大册子: P14 例1 例2 P15 例3
思考:
1.通过传统有 性杂交能否实现, 为什么?
2.如果能够实现, 有什么好处?
3.通过什么方 式可能实现?
高级中学生物必修二第6章知识点.doc
2017高中生物必修二第6章知识点高中生物必修二第6章第1节知识点高中生物必修二第6章第2节知识点一、基因工程1、概念:基因工程又叫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
通俗得说,就是按照人们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原理:基因重组3、结果: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品种。
二、基因工程的工具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1)特点:具有专一性和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2)作用部位:磷酸二酯键(3)例子:EcoRI限制酶能专一识别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间将这段序列切开。
(4)切割结果:产生2个带有黏性末端的DNA片断。
(5)作用:基因工程中重要的切割工具,能将外来的DNA 切断,对自己的DNA无损害。
【注】黏性末端即指被限制酶切割后露出的碱基能互补配对。
2、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1)作用:将互补配对的两个黏性末端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DNA分子。
(2)连接部位:磷酸二酯键3、基因的运载体(1)定义:能将外源基因送入细胞的工具就是运载体。
(2)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三、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1、提取目的基因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四、基因工程的应用1、基因工程与作物育种:转基因抗虫棉、耐贮存番茄、耐盐碱棉花、抗除草作物、转基因奶牛、超级绵羊等等2、基因工程与药物研制: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溶血栓剂、凝血因子、疫苗3、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超级细菌五、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两种观点是:1、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不安全,要严格控制。
2、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应该大范围推广。
高中生物必修二知识点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高中生物专题复习二图表分析题
专题二曲线、柱形图和表格题一、解题方法及例析(一)曲线图题坐标曲线题实质就是借助曲线、折线或直线来分析解释生命活动中某些现象、原理和规律。
通常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
解此类试题的一般方法:(1)先仔细阅读题干,掌握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注意观察坐标曲线,理解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找出纵、横坐标的关键,也就是纵、横坐标各代表什么意思,再结合教材,联系相应的知识点。
(2)找出关键的数,即重要的点(起点、转折点、顶点、交叉点和终点).这些特殊的点各表示了什么生物学意义。
(3)分析坐标曲线的形,即变化趋势及其含义,如每一曲线的含义是什么?这一曲线是怎样升降的?为什么升?为什么降?与此曲线代表的生命现象相关的因素有哪些?怎样相关的?谁是因?谁是果?主要原因又是什么?(4)总结规律,做出解答。
根据纵、横坐标的含义可以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随“横坐标量”的增加,“纵坐标量”逐渐增加或减少;超过一定范围后,随“横坐标量”的增加,“纵坐标量”减少或增加,或者达到某种平衡状态,或者说明了“横轴”对“纵轴”的什么影响,或者是教材中的结论性的语言。
【例1】如图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面积上植物叶面积数量。
此值越大,表示植物叶片交错程度越大)。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生理过程和森林合理开采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 )A.吸收矿质元素的量,8B.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4C.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量,6D.蒸腾作用失水量,2[答案] C[解析] 设叶面积指数为6所对应的光合作用实际量变化曲线的点为A,所对应的干物质量变化曲线的点为B。
由图可知,达到A点后,随着叶面积指数增加,光合作用实际量不再增加。
OB段,干物质量不断增加,到达B点后,随着叶面积指数增加,因呼吸作用不断加强,干物质量不仅不再增加,反而下降。
因此,叶面积指数为6时,为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最佳时期。
(二)表格题表格类选择题中常见的表格图有两种,一种是对现象或过程的分析,另一种是对数据的分析。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复习
• 8.中国科学家陈炬成功地把人的抗病毒干扰素基因 植入烟草的细胞中并“嫁接”到其DNA分子上,使烟 草获得了抗病毒的能力。试分析回答: • (1)人的抗病毒干扰素的化学本质是 。 • (2)在该实验操作过程用到的工具酶有 和 。 • (3)人的抗病毒干扰素基因之所以能“嫁接”到植物的 DNA分子上去,是因为 。 • (4)烟草有了抗病毒的能力,这表明烟草体内产生 了 。这个事实说明,人和植物共同有一 套 ,蛋白质的合成方式 。 • (5)这个事实也说明,现代地球上的生物是由共同的原 始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进化而来,它们之间有着或 远或近的 关系。
杂交育种 原 理 常 用 方 法 优 点 基因重组
诱变育种 基因突变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变异 (成倍减少) (成倍增加)
秋水仙素 处理
杂交
花药离体培养 用物理或化学 →单倍体→秋 方法处理生物 水仙素处理→ 纯种 提高变异频率 加速育种进程 明显缩短育种 年限,育种时 间较短。
使位于不同 个体的优良 性状集中于 一个个体上
原理:基因突变
方法:辐射、激光诱变,化学诱变,太空育种等。 优点:能提高突变率,产生新基因;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 的优良变异类型。 缺点:难以控制突变方向,无法将多个优良性状组合;有利 变异少,须大量处理实验材料。 应用:太空作物的培育 、青霉菌的选育等。
练习 :请写出下面各项培育方法:
(1)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加倍得到烟草新品种的方法 是 单倍体育种 。
各种器官大、 营养成分高、 抗性强
与杂交育种 有利变异少, 缺 技术复杂,需与 配合;获得 育种时间最长 需大量处理供 的新品种发 点 杂交育种配合 试材料 育延迟
• 1.通过改变原有基因结构而导致新品 种出现的方法是 • A.杂交育种 B.单倍体育种 C.多倍体育种 D.诱变育种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练习题及答案解析高中生物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下面店铺给高中生带来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第六章练习题及答案1.(2009•上海)下列技术中不能获得抗锈高产小麦新品种的是( )A.诱变育种B.细胞融合C.花粉离体培养D.转基因[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育种方法的实际应用。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的是单倍体,一般高度不育。
2.依据基因重组概念的发展,判断下列图示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普通椒人凝血因子基因抗虫基因初级卵母细胞培育, 转入, 插入, 形成,太空椒羊的受精卵大肠杆菌质粒次级卵母细胞A B C D[答案] A[解析] 基因重组有三种类型,自由重组、交叉互换重组、通过基因工程实现的人工重组;A选项属于诱变育种,利用的是基因突变。
3.下列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的是( )A.棉株中含有杀虫蛋白基因B.大肠杆菌中具有胰岛素基因C.土豆含有抗病毒的基因D.酵母菌中提取到了干扰素[答案] D[解析] 基因完成了表达说明可以获得目的基因产品,A、B、C三项只是涉及基因,还没有表达出相应的产品;干扰素是外源的干扰素基因在酵母菌体内表达的产物。
4.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工程经常以抗生素抗性基因为目的基因B.细菌质粒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C.通常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用另一种处理运载体DNAD.为育成抗除草剂的作物新品种,导入抗除草剂基因时只能以受精卵为受体[答案] B[解析] 细菌质粒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
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是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可以是抗生素的抗性基因,也可以是其他基因如抗除草剂基因、胰岛素基因等,故A错;C选项应当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和运载体DNA,以便于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的连接;D选项也可以把除草剂基因导入到基他细胞,再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发育为完整的抗除草剂植物。
_高中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三课件新人教版选修
(三)是否进行了及时细致的观察与记录
培养12h与24h后的大肠杆菌菌落的大小会有 明显不同,及时观察记录的同学会发现这一 点,并能观察到其他一些细微的变化。
人教版 选修一
专题二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课题背景
微生物研究和应用的前提: 防止杂菌入侵,获得纯净的培养物 如何获得纯净培养物? ①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 ②确保其他微生物无法混入
一 基础知识 (一)培养基
1.概念: 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 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4.在倒平板的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将培养基 溅在皿盖与皿底之间的部位,这个平板还能 用来培养微生物吗?为什么?
答:最好不要用这个平板培养微生物。 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可能在皿盖与皿底之
间的培养基上滋生。
5.怎么确定所倒平板未被杂菌污染?
无菌检查:将灭菌的培养基放入37℃的温室 中培养24~48小时,观察是否有菌落存在以 确定是否被污染或灭菌是否彻底。
2.类型:
按物理性质划分: 按化学成分划分: 按用途划分:
(1)按物理性质划分:
固体培养基
有无 凝固剂琼脂
液体培养基
分离 鉴定
工业 生产
菌落
1.定义: 单个
固体培养基上 子细胞群体
或少数菌体 大量繁殖
2.特征: 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透明度等。
3.意义: 鉴定菌种的重要依据
(2)按化学成分划分:
(二)纯化大肠杆菌
菌落
1.定义: 单个
固体培养基上 子细胞群体
或少数菌体 大量繁殖 (肉眼可见)
2.特征: 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透明度等。
(二)纯化大肠杆菌
高中生物 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案(含解析)高二生物教学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1.纤维素(1)化学组成:(2)含量: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3)分布: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此外,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2.纤维素酶(1)组成: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 1酶、C X 酶和葡萄糖苷酶。
(2)作用:纤维素C 1酶、C X 酶,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葡萄糖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原理: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能分解刚果红和纤维素形成的红色复合物,使培养基上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2.方法:刚果红染色法⎩⎪⎨⎪⎧ 方法一: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方法二: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三、实验流程四、纤维素分解菌的进一步鉴定1.为确定得到的透明圈中的菌落是纤维素分解菌,需要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发酵方法有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两种。
2.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采用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 1.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 酶和葡萄糖苷酶等组分。
2.纤维素酶的作用:纤维素――→C1酶、CX 酶 纤维二糖――→葡萄糖苷酶葡萄糖 3.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4.以纤维素为主要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培养可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5.分离后,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进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实验。
进行定量测定。
1.寻找纤维素分解菌应到( )A.湿润的环境中 B.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C.富含无机盐的环境中 D.池塘中解析:选B 在寻找目的菌株时,要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因此寻找纤维素分解菌应到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
2.在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的菌落是( )A.分解尿素的细菌 B.硝化细菌C.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D.乳酸菌解析:选C 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能将纤维素分解,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高中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课件选修1
生长 因子
生长必不 可少的微 量有机物
酶和核酸的组成成 维生素、氨基酸、碱
分
基等
营养 要素
含义
在生物体内含量 水 很高,在低等生
物体内含量更高
作用
主要来源
不仅是优良的溶剂, 而且可维持生物大分 子结构的稳定
无机 盐
为微生物提供除 碳、氮元素以外 的各种重要元 素,包括某些大 量元素
细胞内的组成成分, 生理调节物质;
A.制作固体培养基必须加入琼脂 B.加入青霉素可得到放线菌
导学号 06350102
C.培养自生固氮菌不需氮源
D.发酵工程一般用半固体培养基
[答案] C
[解析] 固体培养基需加入凝固剂,琼脂是常用的,但不
是唯一的,青霉素可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生长,发酵工程一般
用液体培养基。自生固氮菌能够将空气中的氮还原成氨,故培
二、无菌技术
1.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__杂__菌____的入侵。 2.消毒和灭菌 (1)消毒,常用方法有__煮__沸____消毒法、___巴__氏___消毒法和 __化__学__药__剂___消毒法。 (2) 灭 菌 , 常 用 方 法 : ___干__热___ 灭 菌 、 ___灼__烧___ 灭 菌 、 高__压__蒸__汽__灭菌。 三、纯化大肠杆菌的无菌操作 本实验使用__固__体____培养基进行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可 分成_制__备__培__养__基___和___纯__化__大__肠__杆__菌____两个阶段进行。
某些化能自养菌的能 源,酶的激活剂
(4)配制原则 ①目的要明确(根据微生物的种类、培养目的等)。如培养 基可由简单的无机物组成,生产用的培养基内可加入化学成分 不明确的天然物质,而分类鉴定用的培养基内必须加入已知化 学成分的物质。 ②营养要协调。注意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 ③pH要适宜。各种微生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不同,如细 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最适pH分别为:~、~和~。
高中生物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11
专题2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
一、课题目标
1.知识目标
a.了解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
b.了解消毒和灭菌方法。
2.能力目标
a.进行无菌技术操作。
b.进行微生物培养。
3.情感目标
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课题重点
无菌技术操作。
三、课题难点
无菌技术操作。
四教学流程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
问题2:从细胞的化学元素组成来看,培养基中为什么都含有这些营养成分?
C、H、O、N、P、S是构成细胞原生质的基本元素,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以上。
【小结】共同归纳培养基的基本成分和主要来源。
(2)特殊成分和条件
提醒学生培养基还需要满足不同微生物生长对PH、氧气、特殊营养物质的要求:如乳酸杆菌时需要添加维生素,霉菌需要将培养基pH调节为酸性,细菌时需要将pH调节为中性或微碱性。
(二)无菌技术
讲解:无菌操作泛指在培养微生物的操作中,所有防止杂菌污染的方法。
强调无菌操作是培养微生物成功的关键。
1.主要方面
讲解无菌技术主要方面:
(1)对实验操作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
(2)将培养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
(3)为避免周围微生物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旁进行;(4)避免已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
2.消毒与灭菌的比较
列表让学生进行比较。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2)
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1、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有丝分裂:体细胞增殖2、真核细胞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增殖无丝分裂:蛙的红细胞。
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缍丝和染色体变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3、有丝分裂体细胞的有丝分裂具有细胞周期,它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此,包括分裂间期期和分裂期。
分裂间期分裂间期最大特征是 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为分裂期作准备的阶段。
分裂期(1)前期:核仁、核摸消失,纺锤体和染色体出现,染色体排列散乱。
(2)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赤道板上,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
(3)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向细胞两极运动。
(4)末期:染色体、纺锤体消失,核仁、核模重新出现,细胞一分为二。
★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区别植物细胞动物细胞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染色体复制,中心粒也倍增体复制)前期细胞两极发生纺缍丝构成纺缍体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缍体末期赤道板位置形成细胞板向四周扩散形成细胞壁不形成细胞板,细胞从中央向内凹陷,缢裂成两子细胞★有丝分裂特征及意义:将亲代细胞染色体经过复制(实质为DNA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在亲代与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稳定性,对于生物遗传有重要意义。
4细胞的分化、癌变、衰老(1)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分化程度:体细胞>胚胎细胞>受精卵细胞全能性是指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的特性。
细胞全能性的大小:受精卵>胚胎细胞>体细胞通常情况下,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细胞、组织,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
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生物必修二第六章是以细胞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章,也是生物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章,其中包含了许多生物学中的核心知识和新概念。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章节的重点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重要内容。
一、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人类、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等所有生命体均由细胞构成。
本章节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等重要结构和生物膜、细胞器、细胞代谢等核心功能。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细胞的基本特征和生物体内各种生化过程的本质。
二、细胞生物学在细胞生物学这一领域中,关注的是细胞如何进行生长、分裂和分化等过程的细节。
本章节将介绍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过程,同时还需要了解细胞内染色体的结构与基因组的特点、DNA复制、遗传信息的传递等基本知识。
这些知识的掌握对于了解细胞生命的基本过程非常有帮助。
三、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生理学在生物学中,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生物体内信息传递的过程,它将细胞外界的信息传递到细胞内部,对细胞的生长、发育、代谢和运动等进行调控。
本章节将介绍一些膜受体的物质作用、信号传导通路和大分子结构等专业知识,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机制。
四、免疫细胞学和细胞生物战免疫细胞学和细胞生物战是本章节中新的领域。
它包括有关免疫系统的基本知识、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如何感染细胞、如何入侵、摧毁细胞,以及细胞如何通过免疫应答等进行自我保护的研究。
本章节还包括了癌症细胞的生物学研究。
这些知识对于我们了解细胞发生异常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的来说,生物必修二第六章是生物学中最重要的一章,涉及到很多基本的概念、原理和实验技术。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让我们掌握生物学的核心内容,更好地理解生物体内的自然过程和生命现象,对于深入研究各种重要的生命科学问题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教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第六章 生物的进化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1)第3节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5)第1课时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 (5)专题七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方法 (12)第2课时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5)第4节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8)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1.达尔文生物进化论2. 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典例1] 一个古生物学家研究岩石层中的化石后,鉴定出一个物种。
他认为这个物种在一个较长的历史年代中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位古生物学家的依据是( )A.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的岩石层中B.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新的岩石层中C.该物种的化石出现在较老和较新的岩石层中D.该物种的化石在岩石层中从未出现过答案 C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典例2] 蓝细菌的出现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蓝细菌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生物由异养型开始逐渐进化出自养型B.蓝细菌的出现,逐渐使原始还原性大气进化为氧化性大气C.蓝细菌的出现,为厌氧型生物进化为好氧型生物创造了条件D.蓝细菌的出现,为陆生生物向水生生物的进化创造了条件解析蓝细菌的出现,使原始大气中逐渐出现了氧气,通过3O22O3的反应,使大气圈逐渐进化出臭氧层,能够有效滤过紫外线的辐射,为水生生物登陆创造了条件,所以D错误。
答案 D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典例3] 同物种的个体在形态特征上常有些差异,而形态有差异的个体,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上也会有些不同。
如图为某地三种不同植物的叶面积与个体数目的关系图,若此地遭遇干旱,则下列叙述最合理的是( )A.在干旱时,乙物种比甲物种适应能力强B.在干旱时,丙物种比乙物种适应能力强C.在干旱时,甲物种比乙物种适应能力强D.在干旱时,甲、乙两物种适应能力相同解析根据题图分析可知,在干旱时,乙与甲相比,个体数目最大时,甲对应的叶面积更小,因此甲的适应能力更强,A错误;结合乙、丙曲线可知,长期干旱,叶面积较小时,乙的个体数目相对较多,因此乙的适应能力比丙强,B错误;结合甲、乙曲线,甲曲线峰值靠左,叶面积小时,曲线整体偏左,因此甲的适应能力比乙强,C正确、D错误。
高中生物第6章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常用方法 优 点
杂交
操作简单,目 标性强
辐射诱变、激 光诱变等
提高突变率, 加速育种进 程
秋水仙素处 理萌发的种 子或幼苗
操作简单,且 能在较短的 时间内获得 所需品种
缺点
代表实例
育种年限长
矮秆抗病 小麦
有利变异少, 需处理大量实 验材料
高产青霉 菌株
所得品种发育 迟缓,结实率 低;在动物中 无法开展
高中021/4/17
高中生物第6章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1
本章整合
2021/4/17
高中生物第6章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2
2021/4/17
高中生物第6章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3
育种方法的比较
方法 原理 杂交 基因 育种 重组
诱变 基因 育种 突变
“京花 1 号”小麦
能定向改造 生物的遗传 性状
有可能引发生 转基因
态危机
抗虫棉
2021/4/17
高中生物第6章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5
2021/4/17
高中生物第6章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 修2
6
2021/4/17
高中生物第6章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 修2
7
无子西 瓜、八倍 体小黑麦
2021/4/17
高中生物第6章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4
方法 原理
单倍体 育种
染色 体变 异
基因工 基因 程育种 重组
常用方法
花药离体培 养成幼苗后, 再用秋水仙 素处理 将一种生物 特定的基因 转移到另一 种生物细胞 中
优点
缺点
代表实 例
明显缩短育 种年限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考点专题训练(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考点专题训练单选题1、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B.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答案:B个体甲的变异属于缺失,会影响表现型,A错误;个体乙发生的变异是倒位,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呈“十字型”,B正确;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一般是败育的,故其后代一般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但发生倒位,可能导致表型异常,D错误。
2、过度繁殖是生物的一种能力,即可以产生大量后代的能力。
如果条件适宜,产生的大量后代会占满整个地球。
下列关于过度繁殖的叙述错误的是()A.繁殖能力强的生物才具有过度繁殖能力B.繁殖能力的强弱与生物的遗传因素有关C.生物繁殖较慢与环境因素有关D.过度繁殖有利于物种的延续答案:A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AD、达尔文认为过度繁殖有利于物种的延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A错误,D正确;B、繁殖能力的强弱与生物的遗传因素有关,一般繁殖能力强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存活并产生后代,B正确;C、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生物繁殖较慢与环境因素有关,C正确。
故选A。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描述,正确的是()A.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B.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C.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答案:B分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带答案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带答案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单选题1、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
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
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是()。
A.1/88B.1/22C.7/200D.3/8002、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化石证据可作为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B.鲸的鳍和蝙蝠的翼手在外部形态、功能上不同,说明它们是由不同的祖先演化而来C.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可以用人和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D.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在细胞代谢、DNA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共同特征越多3、家蝇对某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如图表示对甲、乙、丙三个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的频率分别为12%、20%、8 .5%B.由图可知,甲、乙、丙地区家蝇种群所有的抗性基因构成了基因库C.杀虫剂能使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使用杀虫剂是一种人工选择,这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之一4、人与黑猩猩是从大约70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两个物种成体的血红蛋白均由α和β两种肽链组成,但α链的相同位置上有一个氨基酸不同,据此不能得出()A.这种差异是由基因中碱基替换造成的B.两者共同祖先的血红蛋白也有α链C.两者的血红蛋白都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D.导致差别的变异发生在黑猩猩这一物种形成的过程中5、香蕉的原始种是尖苞野蕉和长梗蕉两个野生芭蕉属品种,尖苞野蕉味甜但多籽,长梗蕉软糯但酸涩。
科研人员利用这两个品种培育出五个新品种。
(图中A、B分别表示不同的染色体组)。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FHIA-02蕉只能通过低温或秋水仙素处理尖苞野蕉的种子获得B.大麦克香蕉品种无子的原因是其原始生殖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C.尖苞野蕉和长梗蕉不具有生殖隔离,属于同一种生物D.五个新品种香蕉的糖类和蛋白质等物质含量可能增多6、在某一地区存在着两种体色的蛾类,下表为该物种在地区建立工厂以前、不久以后和很久以后,不同体色虫的数量。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考点题型与解题方法单选题1、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
比如铜绿假单胞杆菌引起的泌尿系统的感染。
如图为在一固定容器内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铜绿假单胞杆菌并测种群数量,其中在a点向培养中添加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b点更换了培养液(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以下分析合理的是()A.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后,种群数量是下降是因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抑制铜绿假甲单胞杆菌的DNA复制,导致其不能生长B.从图分析可知,a之后,该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使该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升高D.该过程中铜绿假单胞杆菌频率虽变化,但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答案:C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在a点向培养中添加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a点到b点体现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结核杆菌的选择过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A、由图无法判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抑制铜绿假甲单胞杆菌的机理,A错误;B、变异在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在使用抗生素后铜绿假单包杆菌中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被选择下来而存活,B错误;C、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不断使用,将具抗药性的个体选择出来,使该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升高,C正确;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D错误。
故选C。
2、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
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C.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D.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5.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6.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Ⅱ)。
状元笔记1.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2.生态系统中三大功能类群的作用(1)生产者: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分解者: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
3.生态系统三大功能“关键词”(1)能量流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范围为食物链各营养级。
(2)物质循环:元素反复利用、循环流动,范围为生物圈。
(3)信息传递:往往具有双向性,范围为“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无机环境”。
4.理解生态系统的两层面“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可理解为“抵抗干扰,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可理解为“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而恢复力的稳定性一般越低。
状元反思1.细菌一定是分解者吗?提示:不一定。
只有“腐生”型细菌才是分解者。
“寄生”型细菌为消费者,而化能合成型及光合型细菌(如红螺菌)则为生产者。
2.提高能量利用率等于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吗?提示:不等于。
(1)能量传递效率:能量沿食物链流动,以“营养级”为单位,传递效率约为10%~20%。
(2)提高能量利用率强调“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多级利用”(即废物资源化如建沼气池、蘑菇房等)。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2016·全国课标卷Ⅲ,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解析鹰迁入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黄雀的数量减少,这导致蝉的天敌(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细菌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即细菌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B错误;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
答案 C2.(2015·课标Ⅱ,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答案 B3.(2016·全国课标卷Ⅲ,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由于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酶活性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所以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
(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传下的能量过少时将不足以维系该营养级生命之需,所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不会很长。
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4.(2014·全国卷Ⅱ,31)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
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回答下列问题:(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__。
(3)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具有信息传递等功能。
碳对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碳在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
解析(1)(2)根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可知,戊的能量最多,为生产者;其次是乙、丙,因两者能量值相差较小,两者应处于同一营养级,为初级消费者;甲为次级消费者;丁为三级消费者。
(3)生态系统的功能:①物质循环;②能量流动;③信息传递。
碳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答案(1)(2)捕食消费者(其他合理答案也可)(3)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群落无机环境(其他合理答案也可)本考点属于课标Ⅱ、Ⅲ卷高考热点,考查内容涉及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等,考查题型多样,内容丰富,近年高考依据情境信息自行构建食物网及能量分流模型考查更多。
课标卷对本考点的考查常常渗透种群及群落相关内容。
1.把握生态系统结构的3个方面(1)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甚至可能不属于同一物种。
(2)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
(3)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2.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过程分析由此可见:(1)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
(2)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量。
(3)一个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的同化量,而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一部分。
(4)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3.信息传递的“三种类型”与“三类功能”(1)巧辨信息种类①通过行为(肢体语言)传递——行为信息②通过色、声、磁、温度等传递——物理信息③通过化学物质(或气体)传递——化学信息(2)速记信息传递功能①对“个体”——强调生命活动所必需②对“种群”——强调“种群繁衍”所必需③对“生态系统”——强调“调整种间关系”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命题点1生态系统成分与营养结构1.(2017·云南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影响,共同进化B.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物理信息D.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解析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影响,共同进化,A正确;发展生态农业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采食的物理信息,C正确;建立植物园、动物园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D正确。
答案 B2.(2017·经典高考)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
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
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 1 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两类不同纲的生物:________。
解析(1)建立于已有部分物种的“矿区”基础上的演替应属“次生演替”。
(2)图示信息表明,昆虫一方面被杂食性鱼类捕食,另一方面又与杂食性鱼类共同争夺“水草”,故昆虫与杂食性鱼类存在着捕食与竞争关系。
(3)“叫声”依赖“声音”传递信息,应属物理信息,沿岸边调查“卵块”密度,宜采用样方法中的等距取样法。
(4)水草腐烂将为浮游生物类腾出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故可引发后者快速增殖。
(5)图中杂食性鱼类若以水草为食应为初级消费者,若以昆虫为食,则属次级消费者,而底栖动物和滤食性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若所食浮游生物为植物,则底栖动物和滤食性鱼类为初级消费者,若所食浮游生物为动物,则底栖动物和滤食性鱼类为次级消费者;自然界中以蛙为食且又可被猛禽捕食的生物有多种,如蛇、肉食鱼、鼠等(注意所列举生物应为“不同纲”)。
答案(1)次生(2)捕食和竞争(3)物理等距取样(4)浮游生物类(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命题点2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典例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所含能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
图2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1中丁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图1中存在的食物链(网):乙ABDCC.图2中B表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图1中生物D色彩绚丽,形状怪异,在市场上非常名贵,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慧眼识图·获取信息]答案 C对点小练1.(2017·河北衡水大联考)大闸蟹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甲壳类,因其味道鲜美而被大量养殖,如图为养殖大闸蟹的阳澄湖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A.流经阳澄湖该养殖区域的总能量为aB.植物到大闸蟹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b+2)×100%C.图中d代表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该区域由于有人工的管理,生态系统稳定性一定比自然区域高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饲料中含有的能量,即a+7,A错误;由图可知c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而b为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B错误;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大闸蟹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正确;人工生态系统通常组分少,食物网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通常人工生态系统要比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低,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