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第三节柳宗元研究

合集下载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下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下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一、引言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文学创作辉煌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迎来了独特的发展机遇,促使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的涌现。

本文将对隋唐五代文学进行综述,旨在系统梳理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和作品,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隋唐五代文学的特点隋唐五代文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风格多样在隋唐五代时期,文学创作形式多样,涵盖了诗、词、曲、赋、文等多种文学体裁。

其中,诗歌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唐代诗的繁荣尤为显著。

除了传统的乐府诗和风雅诗之外,唐代还出现了律诗和绝句等新形式,开拓了诗歌表现力的新境界。

2. 多样的主题内容隋唐五代文学的主题内容涉及广泛,既有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物生活的田园诗,也有表达个人感情和社会风貌的抒情诗。

同时,一些作品还涉及社会时事和政治批判,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3. 独特的意象和表现技巧隋唐五代文学以其丰富多样的意象和独特的表现技巧而闻名。

诗人常常利用鲜明的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三、隋唐五代文学代表作品在隋唐五代时期涌现了众多杰出的文学作品,以下是其中几部代表作品的简要介绍:1.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隋唐五代文学的先驱之作。

它由诸多诗歌组成,内容丰富多样。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并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长恨歌》《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巨匠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长达千字的叙事诗以歌咏杨贵妃的悲剧命运为题材,既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深情厚意,也抒发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与不满。

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一首诗,以送别朋友出任官职为题材,通过描写久别重逢的情景,展现了友情之深和离别之难。

诗中的意象生动,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四、隋唐五代文学的意义和影响隋唐五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具有深远的影响。

大历十才子综述

大历十才子综述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杜晓勤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而且这一时期诗歌的时代特征也比较明显,加上出现了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诗人群体,故而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近一百年来更产生了一批确有开拓的研究成果,使得大历诗歌研究整体上前进了一大步。

一、大历诗风及十才子诗歌综论本世纪上半叶本世纪上半叶,人们对大历诗歌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一些文学史、诗歌史以及唐诗综论等著作中,而且大多比较肤浅、简括。

如胡适《白话文学史》在论述大历诗人时只探讨了元结及其《箧中集》中诸诗人和顾况的诗作,郑宾于《中国文学流变史》虽然也将大历、元和诗人放在一起论述,但较之胡适要细致和深入一些,他谓元结与后来的韩愈等人同属于“矫古的诗人”,将韦应物与后来的柳宗元、刘长卿、秦系等人划到一派,称之为“后期的田园诗人”,然后论述了“大历十才子的台阁体”。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对大历时期诗歌成就的评价似乎又稍高些,他说:“照老规矩是,一种文体,极盛之后,便难为继。

但五七言诗体却出于这个常例之外。

经过了开、天的黄金时代,她依然是在发展,在更深邃,更广漠的扩充她的风格的领土。

继于其后的是大历时代。

大历时代的诗人们很不在少数,其盛况未亚于开、天。

”苏雪林的《唐诗概论》则探讨得更细、更深,如她将大历诗人的作品分为三派:一派是与杜甫相鼓吹的人生派,如元结、顾况;一派是表里王维、孟浩然的田园派,以韦应物为代表;一派以研练字句,工秀幽隽,借五七言律绝称长的小诗派,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

她对大历诗人的总的看法是:“大历诗人不为不多,不过天才都算在第二三流以下,其作品婉转清扬纤绵秀丽如春鸟秋虫,幽花野草,令人可爱,但只能说是’优美‘而不能说是’壮美‘”本世纪上半叶对大历诗人研究得最深入细致的,要数闻一多。

他从纯文学的立场高度肯定了大历十才子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他认为“大历十才子是唐代最享盛名的一批诗人”,并认为“他们的诗是齐梁风格而经张说所提倡改进过的,虽时髦而无俗气,境界趣味完全继承了张说这一派”,“从时间来说,盛唐中唐之相接也依此为联系,并远承谢康乐的传统不断,十才子的地位和价值也由此可见。

【2016年】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概观【文化研究论文】

【2016年】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概观【文化研究论文】

文化研究论文-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概观【内容提要】隋唐五代文学,唐代为主干。

20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成果集中显现在唐代文学研究上:全面观照各体类文学,努力把握文学现象间整体联系,系统收集与考证资料,更新观念,讲究科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隋唐/五代十国/整体/实证/马克思主义历史理念/结构主义/原型批评隋唐五代(581-960)这380年间,在中国文学史上习惯地被视为一个发展段落,但若细加区划,又可以分解为隋代(581-618)、唐代(618-907)和五代十国(907-960)三段,其中唐代独占290年之久,自然构成整个隋唐五代文学的主干。

为方便起见,我们这里先分别简力量地介绍隋代文学和五代十国文学的研究情况,再着重考察唐代文学,并将有关隋唐五代文学总体情况亦一并在唐代文学研究中交代。

隋王朝虽是独立的王朝,但国运短促,仅37年时间,文学上未能有突出建树。

况且在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平陈以前,南北政权还处在分裂的局面下,那时的文学严格说来只是北朝文学的一部分,不能笼括整个文坛。

故而文学家也常将隋代文学归之于北朝文学的尾声,附在南北朝文学的时段里叙述。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20世纪的文学史研究中很少出现隋代文学的专题性探讨,迄今未见一部著作问世,少量论文亦多是关系到具体作家如薛道衡、卢思道等,罕有对隋代文学的宏观把握。

1963年第1期《文学评论》上载有汪之明和余冠英的学术通讯,就“隋代文学是北朝文学的尾声,还是唐代文学的先驱”问题交换意见,惜未作进一步展开。

1988年第2期《淮阴教育学院学报》上章壮馀《试论隋唐的诗风》,1997年第2期《齐鲁学刊》上曹道衡《论隋代诗歌》,同年第2期《唐都学刊》上康震《历史的追溯——对隋代诗歌的文化阐释》,以及2000年第4期《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张采民的《隋诗在文学发展史上的价值》,可能是仅存的几篇隋代文学专论,虽有隋代文学(主要是诗歌),一般特色的阐发,而讨论的重心却共同地落到隋代作为六朝向唐过渡的承前启后作用上,足以见出学界注目之所在。

柳宗元柳州诗文研究综述

柳宗元柳州诗文研究综述
第3 2卷 第 1 期 玉 林 师 范学院 学报 ( 学社 会科 学 ) 哲 V 1 2 No1 o. . 3 21 0 1年 J OURNAL OF YULN I NORMAL UNI E I Y ( hlsp y& S c l c n e V RST P i o h o o i i c ) aS e
柳 宗元柳 州诗文研 究综述
口张 陈 呈
( 中共 柳 州 市委 党校 ,广 西 柳 州 5 5 0 ) I 4 0 6
[ 摘 要 ]2世纪7 年代以来,国内史学界、文学界关于柳宗元柳州诗文的研究主要集中于 O O
诗文意识形态、风格的变化及原因分析、诗文个体分析等几个方面,文章对此作 了简要的梳理,
柳 宗 元 一生 留诗 一 百六 十 三 首 ,其 中 ,在柳 州 四年 ( 括 来柳 途 中 ) 留诗 将近 六 十 首 。在 到达 柳 包
州 后 ,柳 宗元 登 上柳 州 城楼 ,写 下 了N ̄ ' 后 的第 PH J 、

分析 了柳州 诗 歌 中哀 怨之 气 的 由来 , 以及这 股 哀 怨 之 气 对 他诗 歌风 格 的影 响 。最后 ,文 章 对柳 宗 元哀 怨诗 歌 作 出 了评 价 : 1 、柳 宗 元 诗 歌 中的 哀怨 并不
司 马 ,史称 二 王八 司 马事 件 。柳 宗 元被 贬 为永 州 司 州 诗文 创 作之 中 。因此 ,大 多数 学者 都 从他 诗文 的 马 , 十年 后 ( 和 十年 ( 1 年 ) 月 ) ,他 满怀 希 风 格 、形 式 、情 感 角度 进行 了探 讨 ,而在 这 一研 究 元 85 二 望 地 回 到 了京 城 长 安 。不料 ,元 和 十 年 ( 1 年 ) 8 5 六 领 域 内 ,也是学 者 成就 最 多的 。 较 早 较 全 面 从 这 一 角 度 进 行 研 究 的学 者 是 李 月 ,柳 宗元 被 外放 N ̄ J 任刺 吏 。元 和 十 四年 ( 1 P、 ' H 89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对隋唐五代文学,尤其是对唐诗的研究,向来是中国文学研究的“显学”之一,在逼近世纪之末的1996—1997 年,这片经过多少代学者深耕细作的学术良田,又结下了累累硕果。

百余位学者面对五万五千余首诗歌,两万馀篇散文和其它各类文体,围绕各自关心的课题,在不同的研究层面上,或梳理,或审订,或甄辨,或批评,可以说,无论质量,还是数量,他们在两年间所取得的成绩都十分可观。

以下分别就研究专著和研究论文两方面加以综述。

研究专著两年间,除100 余部普及性、通俗性书籍外,共有50余部学术性的研究专著和20 余部作品集整理类书籍在海内外出版。

这里主要就50 余部学术性的研究专著加以评述。

傅璇琮主编的“唐诗研究集成”在1996 年推出四部子集:傅璇琮等《唐人选唐诗新编》、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和佟培基《全唐诗重出误收考》。

〔1〕与《唐人选唐诗(十种)》〔2〕相比,《唐人选唐诗新编》补充了《翰林学士集》《丹阳集》《玉台后集》《珠英集》四种,删去了似为抄录而非编选的敦煌写本唐诗,共计收录三种唐人选唐诗。

《新编》在底本上改选了较好的版本:如《河岳英录集》用接近殷璠原编的宋刻二卷本,而不用后起的明刻三卷本;《中兴间气集》《极玄集》亦改用时间较早的影宋钞本。

在根据有关版本及材料考订基础上所作的校记中,改正了不少原书或过去刻本中的讹误。

在各集之前皆写有“前记” ,扼要说明编撰者生平、成书时代、价值及存在的问题、版本流传及此次整理情况。

到目前为止,《新编》是一部反映唐人选唐诗情况的集大成之作。

诗格类著作由于种种原因,久被视为小道,问津者寡,而问题重重。

宋人陈应行所编的一部汇集初唐至北宋诗格诗论的总集《吟窗杂录》影印本〔3〕的出版,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影印本由王秀梅整理校勘,书后附录张伯伟《论吟窗杂录〉》一文。

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校考》则对现存28 种初唐至北宋的文献进行校考。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绪论第一章隋代文学研究第一节综合研究第二节作家作品研究第二章唐代文学综合研究第一节唐五代文学综合研究第二节唐诗综合研究第三章初唐文学研究第一节初唐诗歌综合研究第二节初唐君主、王后文学成就研究第三节王绩研究第四节初唐四杰研究第五节陈子昂研究第六节沈佺期、宋之问研究第七节文章四友研究第四章盛唐诗歌研究第一节盛唐诗歌综合研究第二节盛唐边塞诗派研究第三节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研究第四节二张和吴中四士研究第五节王昌龄研究第六节高适研究第七节岑参研究第八节元结及《箧中集》诸诗人研究第九节其他盛唐诗人研究第五章中唐文学研究第二节大历诗歌研究第三节刘禹锡研究第四节李贺研究第五节顾况、张籍、王建和李绅研究第六节孟郊、贾岛、姚合和皇甫湜研究第七节中唐其他作家研究第六章晚唐五代诗歌研究第一节晚唐诗歌综合研究第二节杜牧研究第三节韦庄研究第四节皮日休、杜荀鹤、罗隐、陆龟蒙、聂夷中研究第五节晚唐其他中小诗人和五代十国文学研究第七章王维、孟浩然研究第一节孟浩然研究第二节王维研究第八章李白研究第一节二十世纪李白研究概述第二节李白生平研究第三节李白性格和思想研究第四节、李白诗文研究第五节李白词真伪问题的讨论第六节李白诗歌的艺术渊源和影响第七节李白作品集和研究资料整理第八节李杜比较第九节小结第九章杜甫研究第一节二十世纪杜甫研究概述第二节杜甫生平研究第三节思想研究第五节杜集版本研究和杜诗学史第十章元稹、白居易研究第一节元稹研究第二节白居易研究第十一章李商隐、温庭筠研究第一节李商隐研究第二节温庭筠研究第三节温李之比较第十二章唐代古文运动和韩柳研究第一节唐代古文运动研究第二节韩愈研究第三节柳宗元研究第四节韩柳比较第十三章敦煌文学研究第一节二十世纪敦煌文学研究概述第二节敦煌变文的整理与研究第三节敦煌赋和其他讲唱艺术研究第四节敦煌诗歌的整理与研究第五节王梵志诗歌整理与研究第十四章唐五代词研究第一节二十世纪唐五代词研究概述第二节唐五代词史的研究第三节唐五代词艺术综论第四节《云谣集》和敦煌曲子词研究第五节温、韦、冯词研究第六节《花间词》研究第七节南唐二主词研究第八节张志和、白居易和韩偓词研究第十五章唐代小说研究第一节二十世纪唐代小说研究概述第二节唐代小说史的研究第三节唐代小说的综合研究第四节唐代小说作家、作品研究第十六章隋唐五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一节综合研究第二节隋唐五代著名文论家和文论名著研究第三节司空图与《二十四诗品》研究第四节《文镜秘府论》的整理和研究后记。

民国时期柳宗元研究专论概述

民国时期柳宗元研究专论概述

收稿 日期 :2 0 1 5 —0 6 —1 5
基金项 目: 2 0 1 5 年湖 南省 大学生研究性学 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 目 “ 民 国时期 的柳宗元研究文献辑校”( 湘教通[ 2 0 1 4 1 8 4
‘ 号) 。 作者简介 :彭二珂 ( 1 9 9 2 一),女 ,湖 南湘西 人 ,湖南科技 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学生 。

王佐 才 《 读柳 宗 元 ( 答 韦 中立论 师道 书 )》
王佐才 读柳宗元 < 答 韦中立论师道书 >》 是 民国时期可见资料 中唯一 篇探讨柳宗元与 “ 师道” 之关系的文章 。本篇 侧重探 讨了韩柳虽 同处一时 ,志气相投 ,但却 在为师之道态度遇异 的原 因。 王佐才认为韩、柳两人在 “ 为师”方面表现为韩愈好 为人 师而柳宗元不 以人师 自居 。并且 文章开篇提出问题 “ 退之之所 以为固能恢宏师道 ,然子厚与退之 同时,有志圣人 之道 ,而不欲为人师 ,是又何 故?”接着 ,作者从柳宗元 《 答韦 中立书》 得 出答案 ,认为 韩、柳两者在为 或不为 “ 师道” 中有 以下几点原 因 :一是韩 、柳立论点不 同。韩以 “ 从 师”为立论点 ,意在 说明人人都有择师而从之的必要 , 而柳 以 “ 作师”为立论点 , 所论 是为人师取其实 , 而不 必虚 有其名。二是柳宗元个人的 “ 循 例”和 “ 避嫌” 。循例是指 非例 不为也 ;避嫌是 指柳 宗元不是不想为人师 ,而是不想 因为好为人师而 “ 树大招风”,所以不 欲担 “ 师道 ”之名 。三是韩、柳个人地位、情志不 同。此外 ,王佐 才还肯定 了韩 、柳 二人在古文运动 中的作用 ,认为 : “ 王 杨骆庐出 ,始 以精切 豪厉相 尚 ;子 昂燕许 出,文乃一变而之雅驯 ,渐入于精絮宏茂之一途 ;燕许之后 ,又有元结独孤及 ,大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三、中晚唐综论中晚唐的论文有吴在庆《中晚唐苦吟之风及其成因初探》〔354〕、徐青《中晚唐时期的诗律特点》〔355〕。

综论盛中唐的论文有吴相洲《论盛中唐诗人构思方式的转变对诗风新变的影响》〔356〕。

孟二冬《意境与禅玄: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357〕认为,从理论上明确提出诗歌“意境”的概念,并对之加以探讨的是中唐时期的一些作家和诗歌理论家,它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正式诞生,这与前人及同时代的文艺创作、文艺理论、学术思想、哲学理论观念,尤其是禅玄有密切的关系。

吴湘洲《论唐肃宗黜华用实主张对诗风新变的影响》〔358〕研究安史之乱以后,唐肃宗逐步确立黜华用实的用人方针,对士人行为风范主动加以改造,使之由高华走向沉实,诗风亦随士风发生变化:帝王师式的人物风范不见了;尚言谈议论变为勤于吏事了;率性任诞的作用逐渐消失了。

有关晚唐的综论性文章在两年间呈上升趋势,袁文丽《晚唐诗人内向心理探因》〔359〕结合晚唐的衰微国势、政治生活空间、士大夫文人生活、宗教哲学对晚唐诗人的影响,以及文学思想的转变,探讨晚唐诗人内心幽微心理产生的原因,并进而分析内向心理带来的诗歌特色:冲淡玄远、含蓄委曲。

赵山林《晚唐诗境与词境》〔360〕认为,由于时代风气及诗人审美心理的变化等原因,晚唐诗歌表现出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1.深情与苦调,即浓厚的感伤情绪与悲剧意识。

2.艳体与曲笔,即以浓艳之辞写儿女之情,在很多场合下又借儿女之情寄托身世之感。

3.细意与静境,即描写对象细小,艺术结构细密,而境界趋于静谧深邃。

晚唐诗歌的这些特色对于处在形成与发展中的词的特殊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总《论唐末社会心理与诗风走向》〔361〕认为,宣宗大中末以后四十余年的诗坛,咸通十哲、芳林十哲等已形成一定的诗人群,但未能构筑足以前期比配的时代性特征与艺术价值观念,诗歌主题表现只是前期的余波遗绪:一,承续元白一派政教文学观而着重描写民生疾苦并指陈时弊,如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聂夷中;二,承续温李一派唯美倾向而着重描写艳情声色,如韦庄、吴融、郑谷、韩偓;三,承续姚贾一派清淡诗风而着重抒情写避世心理与淡漠情思,如曹邺、于濆、方干、司空图。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概观(一)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概观(一)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概观(一)【内容提要】隋唐五代文学,唐代为主干。

20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成果集中显现在唐代文学研究上:全面观照各体类文学,努力把握文学现象间整体联系,系统收集与考证资料,更新观念,讲究科学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隋唐/五代十国/整体/实证/马克思主义历史理念/结构主义/原型批评隋唐五代(581-960)这380年间,在中国文学史上习惯地被视为一个发展段落,但若细加区划,又可以分解为隋代(581-618)、唐代(618-907)和五代十国(907-960)三段,其中唐代独占290年之久,自然构成整个隋唐五代文学的主干。

为方便起见,我们这里先分别简力量地介绍隋代文学和五代十国文学的研究情况,再着重考察唐代文学,并将有关隋唐五代文学总体情况亦一并在唐代文学研究中交代。

隋王朝虽是独立的王朝,但国运短促,仅37年时间,文学上未能有突出建树。

况且在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平陈以前,南北政权还处在分裂的局面下,那时的文学严格说来只是北朝文学的一部分,不能笼括整个文坛。

故而文学家也常将隋代文学归之于北朝文学的尾声,附在南北朝文学的时段里叙述。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20世纪的文学史研究中很少出现隋代文学的专题性探讨,迄今未见一部著作问世,少量论文亦多是关系到具体作家如薛道衡、卢思道等,罕有对隋代文学的宏观把握。

1963年第1期《文学评论》上载有汪之明和余冠英的学术通讯,就“隋代文学是北朝文学的尾声,还是唐代文学的先驱”问题交换意见,惜未作进一步展开。

1988年第2期《淮阴教育学院学报》上章壮馀《试论隋唐的诗风》,1997年第2期《齐鲁学刊》上曹道衡《论隋代诗歌》,同年第2期《唐都学刊》上康震《历史的追溯——对隋代诗歌的文化阐释》,以及2000年第4期《南京师范大学学报》上张采民的《隋诗在文学发展史上的价值》,可能是仅存的几篇隋代文学专论,虽有隋代文学(主要是诗歌),一般特色的阐发,而讨论的重心却共同地落到隋代作为六朝向唐过渡的承前启后作用上,足以见出学界注目之所在。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上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上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前言自南北朝瓦解后,历经隋唐两代和五代十国混战,中国自然形势、文化交流、文学风貌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文学是人类的思想感情表达的一种方式,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因此,对于隋唐五代文学的研究,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文化,更可以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影响进行思考。

本文就对隋唐五代文学的研究进行一些综述。

隋唐文学唐诗唐朝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

唐朝诗歌创作的领域涉及山水田园、咏物抒情、抒怀志向、写人皆有卓绝成就。

唐诗与时俱进,新文化与旧文化交汇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

诗人杜甫具有极高的文学成就。

《三吏》、《登高》、《将进酒》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成为鲜明的形象和精神的符号。

杜甫的作品多面向社会,多涉及到朝政民生,其“直言敢谏”的精神,对于我们当代自由思想的开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唐散文唐代散文以李商隐和韩愈的文学成就较高。

李商隐对文学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上者大雅,中者小雅,下者儿歌,散文近之”的见解。

以《玉蝉梦》、《北船南楫》、《锦瑟》等作品为代表。

韩愈则以《师说》、《进学解》、《祭妹文》等文章著名。

对于散文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是晋唐之际的骈文,骈体散文表述欧式风骨清爽、紧凑,堪称百花齐放的文学鼎盛期。

唐曲唐曲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个分支,它在中唐时期独领风骚,曲种繁多,盛行于上层社会,影响较为广泛。

主流曲种有乐府、律吕、新体、长短句等,其中乐府民歌是唐朝乐府诗演唱的曲调,深受广大民众喜爱,是当时流传最广的唐曲之一。

唐传奇唐传奇是唐代小说的一种,以小品形式,以鬼怪神仙、人间仙境、美男佳女等为题材,是一种后期说话体小说,流行于唐代和五代十国期间。

《马丹阳传奇》、《虬髯客传》、《青楼梦》等作品,均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同时也为后世小说创作提供了灵感和文化积淀。

五代文学五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阶段,发生在唐朝之后、宋朝之前,期间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第三节柳宗元研究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第三节柳宗元研究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第三节柳宗元研究本世纪的柳宗元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和散文创作两方面,比较而言,柳诗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要逊色一些,柳宗元的生平研究取得的进展则更小。

就时间而言,本世纪上半叶的柳宗元研究成果寥若晨星,无论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极有限;五六十年代柳宗元研究如旭日东升,生平、思想、文艺理论以及创作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革期间,几无学术可言,柳学文章和著作虽然不少,但是谈不上什么学术积累,所以柳学研究实际上处于一个低谷;经过七十年代末的学术反思和柳学复苏,八十年代以后的柳宗元研究可谓灿若繁星,这二十年中,不仅生平、思想、散文理论和创作、文集整理等传统柳学课题在持续、稳健地向前发展,而且柳宗元性格和心态研究、诗歌研究、柳学史研究等新领域也成绩斐然。

一、生平研究生平研究概说本世纪上半叶柳宗元生平研究的成果只有王韶生的《柳柳州年谱补订》,该文是对清人杨希闵的《柳柳州年谱》的订补。

五六十年代,柳宗元生平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先后发表了三个相关成果,即施子愉的《柳宗元年谱》、严薇青的《柳宗元世系补正》、吴文治的《柳宗元年谱》。

其中施子愉谱是对宋人文安礼所撰《柳宗元年谱》及张敦颐《柳先生历官记》的补正,但此文于旧谱旧注之疏失未能一一举辨,而是径书己见,未免使人难以了解其发明所在。

另外,此文对柳宗元的诗文尽量作了编年工作。

文革之中,也出现了三部柳宗元年谱,即山西师院中文系7207班编的《柳宗元年谱》、柳州拖拉机厂工人理论小组、柳州市博物馆写作小组合编的《柳宗元年谱》、山西大学历史系柳宗元编写组编的《柳宗元生平大事记要》,这三部年谱均无多少学术进步。

八十年代以后,陆续出现了一些柳宗元传记和评传,但这些著作的着重点多在对柳宗元思想和文学成就的评述上,对柳氏生平、行年和重大事迹的突破则不太多。

同样,这二十年中,专门研究柳氏生平行事的文章很少,提出的新见解也不甚多。

其中,人们讨论得较为集中的问题主要有:家世和籍贯关于柳宗元的籍贯,学界有“今山西永济县”和”今山西运城县”二说。

柳宗元诗文语言学研究述论

柳宗元诗文语言学研究述论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柳宗元诗文语言学研究述论邓若瑜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摘 要:柳宗元是我国中唐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但目前学界从语言学角度对柳宗元文学作品的研究尚显薄弱。

除柳宗元诗文校注外,一般散见附属于文学、思想等其他方面的研究中。

究其原因,是对仿古文言及柳宗元作品的语言学价值认识不足。

本文将概述柳宗元诗文的语言学价值及研究现状,并据此提出研究展望。

关键词:柳宗元诗文;语言学;研究现状;展望作者简介:邓若瑜,女,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72-02柳宗元诗文哲思高远,简古峻切。

身为“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成就文大于诗,开一代文风之先。

目前学界在柳宗元生平、接受史、思想、文学理论、诗文创作、文学成就、作品考订和文集整理、柳学的建立等各方面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对柳宗元文学作品的语言学研究尚显薄弱,除柳宗元诗文校注外,一般散见附属于上述其他方面的研究。

究其原因,是对仿古文言及柳宗元作品的语言学价值认识不足。

一、柳宗元诗文的语言学价值(一)仿古文言的语言学价值及研究现状通常,魏晋以后模仿周秦书面语所写的文言文被称为仿古文言文,唐宋八大家散文是代表作。

过去偏重仿古文言的文学和思想价值,忽视其语言学价值,导致唐宋八大家文学作品在文学史和汉语史中的地位相差甚远。

汉语史研究以偏口语性的书面材料为主,西汉以后的崇古等思想导致书面语和口语开始分离为两套体系是学界共识。

仿古文言既崇古又无法脱离现实,导致书面材料文白夹杂。

因此,中古口语语料缺乏,研究出现断层。

但事实并非简单如此,王宁指出:“唐宋仿古文言虽然是对先秦书面语的模仿,但受到当时口语的影响,又受到唐宋散文文体的影响,在书面语的发展上,与先秦语言已经有了较大的差别,进展显而易见。

考察这种语言,对汉语史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近十年来柳宗元诗歌研究

近十年来柳宗元诗歌研究

近十年来柳宗元诗歌研究综述摘要:中唐时期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在诗文方面有突出成就。

但长期以来,人们大都关注于其寓言和山水游记,对其诗歌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以近十年来柳宗元诗歌研究为切入点,主要从其诗歌创作成因、接受、对比方面做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柳宗元诗歌研究一、二十世纪研究状况建国以前是柳宗元研究准备期。

研究方法较落后,同时也产生新方法,主要集中对柳文研究。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开始是其研究的发展期。

这一时期诗歌研究受到较多学者关注,马茂元《柳宗元的诗——读书札记之二》、陈友琴《关于柳宗元的诗及其评价问题》、姚奠中《柳宗元的诗歌——柳宗元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之二》等文章都对柳宗元诗歌创作及诗歌艺术特点进行探索,肯定柳宗元诗歌成就。

文革十年是其研究扭转期,集中于其哲学思想研究。

改革开放是鼎盛期。

80年代初学术研究转型,使其研究全面繁荣。

1977—2004年共出版各类专著40多部,发表论文1787篇,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学术会议召开,催生一大批研究成果;新研究领域也不断得到探索;形成柳州、永州两个研究中心;年轻学者成长比较迅速,一批博、硕研究生将柳宗元作为研究对象,为其研究深入发展积蓄力量,但只有鼎盛时期对诗歌研究较丰富。

二、柳宗元诗歌创作成因研究1、佛学影响。

关于佛学方面对柳宗元影响,卢宁《论柳宗元山水诗的复与变—兼及佛教对其审美理念的影响》,王树海《“贬官禅悦”与柳宗元的诗歌创》作》,柳宗元自幼好佛,其独特创作个性在风光景物地域化色彩、执著郁结情感体验及佛理与山水融合方面独树一帜。

《柳河东集》正集四十五卷诗文中,佛教碑文约占两卷,有关游访寺庙、赠答僧侣文字各近一卷。

此外,《晨诣超师院读禅经》、《赠江华长老》、《翼公院五咏》等都是佛理与情采相融佳篇。

此类作品大部分作于南贬之后,脱离政治旋涡和思想上极为消沉,大量时间花在读书出游上,柳诗更多呈现出一种“人造自然”风格。

柳宗元研究报告

柳宗元研究报告

柳宗元研究报告柳宗元研究报告摘要柳宗元(773年-819年)是中国唐代的一位重要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的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流传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柳宗元的生平和思想进行研究,探讨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贡献。

1. 引言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他的作品独特而丰富。

本文将对柳宗元的生平、文学作品和思想进行分析和探讨。

2. 生平柳宗元于773年出生于河南洛阳一个书香世家。

他自小聪颖好学,深受父亲的熏陶。

后来,柳宗元考取了进士,进入朝廷任职。

柳宗元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而且在文学创作领域也有杰出的成就。

然而,由于一次得罪了权贵,他被贬到了偏远的地方任职。

尽管如此,柳宗元仍然坚持他的创作和研究工作,直到他去世。

3. 文学作品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以散文为主,风格独特。

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批评了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捕蛇者说》和《永州草堂怀古》。

《捕蛇者说》是柳宗元写的一篇记叙文,通过描绘一个捕蛇者的形象,表达了对社会伪善和人们盲目跟从的批评。

柳宗元以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荒诞的现实中,引发人们对社会和自身行为的反思。

《永州草堂怀古》是柳宗元的一篇散文,通过回忆自己曾经的草堂生活,表达了对逝去岁月和故乡的深深怀念。

文章中透露出柳宗元忧国忧民的情怀,对于政治上的失意和社会的动荡,他表达了自己的忧虑与无奈。

4. 思想贡献柳宗元的思想开拓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新领域。

他的文学作品、政治理念和哲学思考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柳宗元提倡道家思想,主张人性本善。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问题出在环境和教育上。

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柳宗元非常关注社会议题。

他通过他的作品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病,表达自己对社会的关切和对社会改革的期望。

他的社会批评对后世的社会改革运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柳宗元的文学作品展现了他的人文关怀。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生活意义的追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第三节柳宗元研究本世纪的柳宗元研究主要集中在思想和散文创作两方面,比较而言,柳诗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要逊色一些,柳宗元的生平研究取得的进展则更小。

就时间而言,本世纪上半叶的柳宗元研究成果寥若晨星,无论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极有限;五六十年代柳宗元研究如旭日东升,生平、思想、文艺理论以及创作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文革期间,几无学术可言,柳学文章和著作虽然不少,但是谈不上什么学术积累,所以柳学研究实际上处于一个低谷;经过七十年代末的学术反思和柳学复苏,八十年代以后的柳宗元研究可谓灿若繁星,这二十年中,不仅生平、思想、散文理论和创作、文集整理等传统柳学课题在持续、稳健地向前发展,而且柳宗元性格和心态研究、诗歌研究、柳学史研究等新领域也成绩斐然。

一、生平研究生平研究概说本世纪上半叶柳宗元生平研究的成果只有王韶生的《柳柳州年谱补订》,该文是对清人杨希闵的《柳柳州年谱》的订补。

五六十年代,柳宗元生平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先后发表了三个相关成果,即施子愉的《柳宗元年谱》、严薇青的《柳宗元世系补正》、吴文治的《柳宗元年谱》。

其中施子愉谱是对宋人文安礼所撰《柳宗元年谱》及张敦颐《柳先生历官记》的补正,但此文于旧谱旧注之疏失未能一一举辨,而是径书己见,未免使人难以了解其发明所在。

另外,此文对柳宗元的诗文尽量作了编年工作。

文革之中,也出现了三部柳宗元年谱,即山西师院中文系7207班编的《柳宗元年谱》、柳州拖拉机厂工人理论小组、柳州市博物馆写作小组合编的《柳宗元年谱》、山西大学历史系柳宗元编写组编的《柳宗元生平大事记要》,这三部年谱均无多少学术进步。

八十年代以后,陆续出现了一些柳宗元传记和评传,但这些著作的着重点多在对柳宗元思想和文学成就的评述上,对柳氏生平、行年和重大事迹的突破则不太多。

同样,这二十年中,专门研究柳氏生平行事的文章很少,提出的新见解也不甚多。

其中,人们讨论得较为集中的问题主要有:家世和籍贯关于柳宗元的籍贯,学界有 "今山西永济县"和"今山西运城县"二说。

吴文治《柳宗元评传》说:"现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在唐代叫作蒲州,也就是唐以前的河东郡,这是柳宗元祖祖辈辈所居住过的家乡。

"孙昌武《柳宗元传论》在认为柳宗元的祖籍在"唐代的蒲州解县(今山西运城县西南)",柳宗元的叔父曾"邑居虞乡","虞乡本来是解县异名,到唐时才分别设县"。

柳宗元学术研究会考察组《考察活动汇报》通过实地考察和对有关地理沿革的分析,认为柳宗元的祖籍为今山西永济县虞乡镇。

1996年,周庆义发表了《柳宗元家世与籍贯考》,再次提出了柳宗元的祖籍应是唐时解县即今运城市解州镇的说法,批评了"抓住'邑居于虞乡'五字"认定柳宗元祖籍是虞乡是一种"歪曲的记载"。

针对周文,谢汉强等又发表了《"河东解人"与"邑居虞乡"是统一的――柳宗元祖籍小考》,认为柳宗元集中所说的"河东解人"和"邑居虞乡"是统一的,"解"是指汉晋时的"大解县",并非唐时的"解县",柳宗元在此是沿袭历史旧称,而"邑居于虞乡",是"指明了变化了的现实的建置",即其"祖籍在今永济市虞乡镇"。

此外,在山西省地方上还有"夏县说"和"永济西文学村"之说,但这些说法多无太多的依据,只是口口相传。

婚配和子女涉及这一问题的文章主要有:董明的《关于柳宗元的遗孤周六》、周凤章的《柳宗元事迹的一点辩正》、吴文治的《驳正〈柳宗元事迹的一点辨正〉――谨答周凤章先生》、李浩的《柳宗元婚配与子女考》、王辉斌《柳宗元妻室中的几个问题》等。

其中周凤章文根据《全唐文》中柳宗元所撰的《亡妻弘农杨氏志》一文,断定"杨氏系杨凝之女,柳宗元的岳父是杨凝,而非杨凭"。

吴文治文针对周凤章文关于柳宗元婚娶的观点,指出周文所提出的问题,从宋、明、清至近代,经许多学者论证考订,早已取得共识,而周文并没有提出新的材料,其观点难以成立。

李浩文认为柳宗元夫人杨氏并非死于"足疾",而是死于"孕而不育"的妇科病;贞元十五年杨氏去世至永贞五年,宗元在长安长达六年未婚娶,但在贬永刺柳期间,却反复诉说私生活之不幸与续娶之艰难,且先后与数名非婚女子同居,其中或有人所未知的隐情;刘柳唱酬诗中所提及的"殷贤",当为宗元之女,咸通四年登进士科的柳告(字用益),当为"周六"。

王辉斌文指出,柳宗元一生凡两娶;贞元十二年在长安与杨氏结婚为第一次,元和六年在永州与吕氏结婚为第二次。

杨氏无子;吕氏生双胞胎二女及周六兄弟。

柳宗元的第二次结婚具有明显而强烈的继嗣意识。

交往和其它关于柳宗元一生交游的文章主要有卞孝萱的《试释"二十年来万事同"――刘禹锡与柳宗元交游小考》、萧平汉的《吕温和柳宗元》、周寅宾的《柳宗元在衡湘以南的弟子》、周陆军的《武元衡不是使柳宗元远贬的参与者》、《武柳之间裂痕实在――与谢汉强同志商榷》、程志的《关于柳宗元与王叔文结识的时间》、杨慧文的《柳宗元和吕温》、何书置的《春风无限潇湘意――柳宗元在永州的交往录》等。

此外,涉及柳宗元生平其它方面的文章还有谢汉强的《柳宗元柳州事迹考》、程志的《柳宗元任官一辨》、罗继祖的《柳宗元蓄妓》、杨竹邨的《从柳诗探求柳宗元来柳路线》、王良志的《柳宗元从桂林到柳的路线考析》、〖日〗户崎哲彦的《柳宗元生卒时间辨》等。

二、思想研究本世纪柳宗元思想研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本世纪上半叶,未见关于柳宗元思想研究的专著和专论,但人们在柳学著作和论文中探讨了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潮。

五六十年代,学界则对柳宗元世界观的本质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其政治倾向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保守的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激烈的争论。

文革之中,柳宗元研究又被卷入"评法批儒"运动中,其思想被划定为"法家"思想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赞扬"。

文革之后,学界除了对柳宗元的政治思想、世界观的本质、文学观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之外,还从柳宗元与佛教之关系、美学思想、教育思想、历史观等方面对柳宗元丰富而复杂的思想作了新的研究。

政治思想和倾向周荫棠的《读柳文》是本世纪较早对柳宗元的政治思想进行探讨的文章,作者于古仁人志士、文学家中尤推重柳宗元,说"夫文学结晶,乃柳之不期而获,其专心致志,实在于政,则其政治学说不可不知也。

"他认为,柳宗元的政治学说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曰,辟神权也;二曰,武力说也;三曰,德治也。

"柳氏以为国家之成,君主之立,非受命于天,乃得之于人,原始人类,日以杀为事。

必也强有力者出,威足以摄之,智而德者出,政足以怀之,于是人民相约而归心,政府用是而安定,力与德者,国家之要素也。

"五六十年代,学界曾经对柳宗元的政治倾向和思想进行过讨论。

黄云眉是较早用阶级分析和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对柳宗元政治倾向和思想进行深入探讨的专家,他于1954年发表了《柳宗元的文学评价》,后来又出版了《韩愈柳宗元文学评价》一书,他在文中首先对宋代以来许多人一直认为柳宗元因为依附了攘夺政权的小人王叔文所以政治品德低下的传统观点进行批驳,他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分析了柳宗元所参加的政治集团的进步意义,他认为柳宗元及王叔文党人在政治上代表新兴的中小地主,所以柳宗元的政治品德也同样是积极的、进步的。

稍后,张岂之的《柳宗元的社会思想》、王永兴的《关于柳宗元的政治思想》也对柳宗元的政治思想进行了类似的讨论。

文革后期"评法批儒"运动中,柳宗元被说成是有唐三百年间最大的法家思想家,而定柳宗元为法家的依据主要是他在《送元十八山人序》中指出过申不害、商鞅的刑名之说"皆有以佐世"。

在这种调子下,人们又大张旗鼓地褒扬了柳宗元反分裂、反儒等"法家"思想。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文革中出版的章士钊的《柳文指要》则几乎未受当时"儒法斗争"的影响,系作者数十年研读柳文的结晶,他在柳宗元思想研究方面,赞赏柳"取唯民主义以为政本",该书在行文和用语等方面均与当时之思潮、运动格格不入。

文革之后,学界除了对"评法批儒"运动进行拨乱反正,还对柳宗元的政治思想、政治品格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剖析和研究,产生了一些言之有物、持论辩证的文章,如高海夫的《柳宗元"以生人为主"的政治思想》、孙昌武的《试论柳宗元"生人之意"的社会思想》、鲍叔的《柳宗元的政治品质》、《试论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及主张》、郭瑞林的《试论柳宗元政治上的软弱性》、金言的《谈柳宗元并无"生人之意"这一提法――与孙昌武同志商榷》、孙昌武《柳宗元有"生人之意"这一观念》、郭绍明等的《柳宗元民论研究》等。

其中高海夫文认为,"和韩、李主要着眼于恢复、强化封建的等级名分和专制主义统治不同,柳宗元、吕温等认为,要缓和当时日趋激化的阶级矛盾,挽回唐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主要应当'以生人为主'来革新政治,既不应威之以怪,借助于天命鬼神的愚弄,也不可一味强调恢复儒家传统的礼乐刑政,强调强化封建的等级和专制主义的统治,否则,其后果将会是适得其反。

"文章还指出,柳宗元依据自己"以生人为主"的政治思想,对中唐政治的一些重大问题给予抨击和批判,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第一,反对宦官弄权;第二,反对藩镇割据;第三,主张刷新吏治;第四,主张均赋。

孙昌武文指出,柳宗元在《贞符》里提出了一种以"生人之意"为动力的历史发展观,这是一种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有创见的进步理论,客观上表现了他对人民群众的意志和人民历史作用的重视。

孙昌武在《柳宗元传论》中也曾指出,柳宗元把自己的进步的历史观运用于观察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又提出了一系列积极进步的思想政治主张:第一,他从"生人之意"的理论出发,有力地论证了统一和中央集权的进步历史作用,批驳维护分裂割据的各种反动观点,提出了制止藩镇割据,达到天下"理平"的要求;第二,他从满足"生人之意"的要求出发,提出了"用人唯贤"的主张,强调改革吏治的重要性;第三,他从肯定"生人之意"的合理性出发,要求关怀民间疾苦,注意民生问题,保证人民起码的生存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