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数与频率表格式教案

合集下载

频数与频率教案

频数与频率教案

频数与频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和频率。

3、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统计数据,制成各种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判断的主动意识。

2、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把数字信息、图形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并作出合理推断。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

教学难点: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先对本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体育运动项目做调查,教师制作好课件。

设计思路:通过学生交流各自调查的结果,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也体会到其必要性;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各种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统计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投影显示问题)提问:你们喜爱球类体育运动吗?请从下面几项中选出你最喜爱的球类运动项目。

A、篮球B、排球C、足球D、羽毛球E、乒乓球(每小组分别请二号同学到小黑板上进行统计,将每位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用字母表示出来。

通过活动,使学生再次经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二、想一想(投影显示问题)问题:1、从上面统计情况来看,你能很快说出全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吗?2、你们认为这种数据统计方式好不好,能否设计出比较好的表示方式?(此问题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复习数据表示的几种方法)三、活动与探究(学生交流各自课前对本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统计的方法,教师对参加交流的同学加以肯定并作出适当的点评。

)本问题除了课本上给出的列频数颁布表、频率颁布直方图外,还可以提醒学生用数据的其他表示方法进行统计,如画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几道关于频数与频率计算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关注学生解题方法的正确性。
3.学生互相批改练习,讨论错误原因,教师点评并讲解正确解法。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如何将频数与频率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3.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分层教学,使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5.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总结规律,提高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6.针对重难点内容,设计专题讲座和课后辅导,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
2.作业中遇到问题,要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积极寻求帮助。
3.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按时提交作业。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与频率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数据中抽象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以及如何处理数据中的特殊情况,如分组数据的频数计算。
2.重点:运用频数与频率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将频数与频率的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境相结合,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决策。
3.引导学生观察身高数据的频数分布表,探讨频数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4.讲解如何利用频数与频率分析数据,解释数据背后的信息。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份关于学生成绩、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等数据的调查表。
2.小组讨论:如何计算这些数据的频数与频率?它们能反映出哪些信息?

苏教版频数与频率教案

苏教版频数与频率教案

苏教版频数与频率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频数与频率教案一、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它们来描述事件发生的次数和概率。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频数和频率的含义;2. 掌握如何计算频数和频率。

三、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相关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2. 教具:投影仪、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引入频数与频率的概念:频数是指某个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次数,频率是指该事件发生的概率。

2. 举例说明频数与频率的应用场景,如投篮练习中命中次数的频数,随机选取卡片的某个单词的频率等。

步骤二:概念讲解1. 利用投影仪展示相关教材内容,介绍频数和频率的定义和含义。

2. 分析频数和频率的计算方法:- 频数的计算:对某个事件发生的次数进行计数。

- 频率的计算:某个事件的频数除以总次数,用来表示该事件发生的概率。

步骤三:例题演练1. 提供一系列例题,引导学生计算频数与频率。

2. 带领学生分析例题,确保学生理解频数和频率的计算过程和应用情景。

步骤四:拓展应用1. 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尝试根据所给数据计算频数与频率。

2.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场景下,频数和频率的变化规律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

步骤五:小结总结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场景,并强调它们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使用频数和频率的概念进行更多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 培养学生对于数据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六、课堂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2. 思考并记录两个日常生活中频数与频率的例子。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发学生对频数与频率的理解和思考,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此概念。

同时,教师应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确保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概念,掌握频数和频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感和统计观念。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频数和频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频数和频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频数和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频数和频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出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问题:在一组数据中,数字3出现的次数是多少?这组数据中3出现的频率是多少?2. 新课讲解:a. 频数的定义:某个对象出现的次数。

b. 频率的定义:频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c. 频数和频率的计算方法:频数 = 某个对象出现的次数;频率 = 频数÷ 总次数。

3.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实例1:调查50位同学喜欢的篮球明星,统计各个篮球明星的频数和频率。

实例2:一组数据中,数字3出现的频数和频率。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频数和频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问题:如何利用频数和频率来解决实际问题?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频数和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频数和频率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频数和频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课后作业1. 巩固频数和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

2. 运用频数和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频数和频率的知识,提高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统计方法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效果。

频数与频率的教案

频数与频率的教案

频数与频率的教案教案标题:频数与频率的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这些概念。

2. 能够使用适当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描述频数和频率。

3. 能够利用频数和频率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教学资源: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2.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3. 学生课本或其他相关教材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在白板上写下“频数”和“频率”两个词,并请学生讨论他们的理解和定义。

2. 解释频数是指某个事件或现象发生的次数,而频率是指某个事件或现象发生的频繁程度。

教学主体:3. 通过例子解释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例如,让学生统计自己每天使用手机的次数,并计算出频数和频率。

4. 引导学生思考频数和频率的关系。

指出频数可以直接表示某个事件发生的次数,而频率则需要将频数与总次数进行比较计算。

5.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例子,让他们自己计算频数和频率,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练习活动:6.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进行频数和频率的练习。

练习内容可以包括给定一组数据,要求学生计算频数和频率,或者给定频数和频率,要求学生推算出对应的数据。

7. 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进行讲解和讨论,纠正他们可能存在的错误,并解答他们的疑问。

拓展活动:8. 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并计算出相关的频数和频率。

例如,学生可以统计班级同学每周做运动的次数,并计算出频数和频率,然后与其他同学的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

9. 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或在线工具进行数据可视化,将频数和频率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进一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总结:10. 对频数和频率的概念进行总结,并强调它们在数据分析和比较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1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并尝试应用频数和频率的概念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教案评估:12. 分发小测验或练习题,检查学生对频数和频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3.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讨论,评估他们对频数和频率的掌握程度。

频数频率优秀教案

频数频率优秀教案

频数频率优秀教案教案标题:频数频率优秀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使用频数词汇和频率副词。

2. 学生能够描述日常活动的频率。

3. 学生能够使用频数词汇和频率副词进行交流和表达。

教学重点:1. 频数词汇的使用。

2. 频率副词的运用。

3. 描述日常活动的频率。

教学难点:1. 区分频数词汇和频率副词的使用。

2. 正确运用频率副词描述日常活动的频率。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笔记本。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新知识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日常活动频率的思考。

2. 教师利用PPT或多媒体设备展示频数词汇和频率副词的表达方式,并解释其含义。

Step 2: 学习频数词汇和频率副词1. 教师通过示范和学生参与的方式,教授常用的频数词汇和频率副词。

2. 学生跟读和模仿教师的发音和语调,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Step 3: 练习频数词汇和频率副词1. 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频数词汇和频率副词填空或造句。

2. 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进行练习,并相互检查答案,教师进行梳理和解答。

Step 4: 描述日常活动的频率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描述日常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用所学的频数词汇和频率副词描述这些活动的频率。

2. 学生在小组或全班中进行对话练习,运用所学词汇和副词进行交流。

Step 5: 拓展练习1. 教师设计更复杂的练习题,让学生在更多的情境中运用频数词汇和频率副词进行表达和交流。

2.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并展示自己的成果。

Step 6: 总结和评价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所学的频数词汇和频率副词,强调其在日常交流中的重要性。

2. 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听歌、看电影等方式进一步熟悉和巩固频数词汇和频率副词的使用。

2. 学生可以设计自己的问卷调查,了解周围人的日常活动频率,并用所学词汇和副词进行描述和分析。

示范教案一531频数与频率(一)

示范教案一531频数与频率(一)

5 .3 频数与频率[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统计数据,制成各种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2.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把数字信息、图形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并作出合理推断.(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教学重点]频率与频数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教学难点]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各自优缺点.[教学方法]合作探讨法[教具准备]挂图或小黑板[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并探讨了抽样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大小.(2)样本的代表性.(3)样本的广泛性.使所抽取的样本尽可能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中反映数据出现频繁程度的两个量频数与频率.Ⅱ.讲授新课1.例题讲解同学们,你们平时最喜爱的体育运动是什么?你最喜爱的体育明星是谁?下面是小亮式是什么?你能设计出一个比较好的表示方式吗?小组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出示挂图(二) [师]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生]简单明了,一眼可以看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师]此种表示方式的优点是什么?[生]直观,一目了然.不仅可以很快判断出哪个最多,哪个最少,还可比较出差别是否悬殊很大.[师]从上表可以看出,A 、B 、C 、D 出现的次数有的多,有的少,或者说它们出现的频繁程度不同.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

.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

如:A 的频数为23,A 的频率为5023. B 的频数为8,B 的频率为254. C 的频数为13,C 的频率为5013. D 的频数为6,D 的频率为253. Ⅲ . 1、做一做:(课本 P186)2.议一议:(见课本 P186)小明、小亮从同一本书中分别随机抽取了6页,在统计了1页、2页、3页、4页、5页、6页的“的”和“了”出现的次数后,分别求出了它们出现的频率,并绘制了下图图5-1[生]频率在0.05至0.06之间变化的字是“的”字.“了”字的频率在0.005至0.015之间变化.[师]你认为该书中“的”和“了”两个字使用的频率哪个高?[生]我认为是“的”字.Ⅳ.课时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下内容.1.频数与频率两个基本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并会选择合理的表示方式来表示数据.例用频数分布直方图、图表、扇形区域分布图等表示所收集的数据情况.Ⅴ.课后作业习题5.3 1.2.[联系拓广] P188 第 3、4 题[教学反思]。

频数与频率教案

频数与频率教案

频数与频率教案这是频数与频率教案,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频数与频率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2.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3.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二)能力训练要求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2.数据收集与处理.教学难点1.决定组距与组数.2.数据分布规律.教学方法交流探讨式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师]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生]1.首先通过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2.收集有关数据.3.选择合理的数据表示方式统计数据.4.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计算.根据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设计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并不断实施与改进方案.[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你能否帮卖雪糕的李大爷设计一种方案,确定各种牌子的雪糕应进多少?[生]首先应开展调查.统计一下李大爷每天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频数与频率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2.会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与频数分布折线图.3.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二)能力训练要求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通过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大胆设计,勇于探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会得出一组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频数分布折线图.2.数据收集与处理.教学难点1.决定组距与组数.2.数据分布规律.教学方法交流探讨式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师]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如何收集与处理数据.[生]1.首先通过确定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2.收集有关数据.3.选择合理的数据表示方式统计数据.4.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计算.根据特征数字,估计总体情况,设计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并不断实施与改进方案.[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你能否帮卖雪糕的李大爷设计一种方案,确定各种牌子的雪糕应进多少?[生]首先应开展调查.统计一下李大爷每天卖出的a、b、c、d、e五个牌子雪糕的数量.频数与频率教案第3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可以掌握的概率模型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问题没有理论概率只能借助试验模拟获得其估计值,一般而言,它是一个纯粹的现实问题;第二类问题虽然存在理论概率,但其理论计算已经超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只能借助试验模拟获得其估计值;第三类问题则是简单的古典概型,理论上容易求出其概率。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频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感受频数与频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频数与频率的定义。

2. 频率的计算方法。

3. 频数与频率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频率的计算方法。

2. 难点:频数与频率的关系,运用频数与频率分析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初步感受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频数与频率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关系。

3. 实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掌握频率的计算方法。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问题。

5.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频数与频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频数与频率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布置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频数与频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频数与频率的关系。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

3. 运用数形结合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4. 采用分层教学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等。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频数与频率教案初中

频数与频率教案初中

频数与频率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 学会计算频数与频率。

3. 能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 计算频数与频率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关系。

2. 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数据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频数与频率,这是统计学中的重要概念。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统计数据的情况?比如调查问卷、考试分数等。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频数的定义:频数是指落在不同小组中的数据个数。

2. 讲解频率的定义:频率是指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

3. 举例说明:假设有一个数据集,共有100个数据,其中落在小组1的有20个数据,那么小组1的频数为20,频率为20%。

4. 引导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关系:频数表示数据在各个小组的分布情况,频率则表示数据在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给定一个数据集,让学生计算各个小组的频数与频率。

2. 引导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如调查问卷中的数据处理等。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哪些实际问题可以用频数与频率来解决?3. 拓展知识:频数与频率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数据分析、概率计算等。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练习计算给定数据集的频数与频率。

2. 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如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通过课堂练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关系,并能够灵活运用。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频数与频率教案

频数与频率教案

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频数、频率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频数与频率.(二)能力训练要求1.通过统计数据,制成各种图表,增强学生对生活中所见到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处理和评判的主动意识.2.培养学生利用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把数字信息、图形和语言之间相互转化,并作出合理推断.(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提高学生的责任心与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教学重点频率与频数的概念,选择数据表示方式.教学难点各种统计图表的绘制,识别各种图表所含的信息,各自优缺点.教学方法合作探讨法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数据的收集,并探讨了抽样调查时要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大小.(2)样本的代表性.(3)样本的广泛性.使所抽取的样本尽可能准确地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初步中反映数据出现频繁程度的两个量频数与频率.。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2个课时)精品教案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2个课时)精品教案

频数与频率(2个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频率的概念。

2.会计算频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例子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决策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观察、对比、交流和讨论的数学活动中发掘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

重点:频率的概念难点:频率的计算教学流程:一、知识回顾1、将一批数据分组后,各组的频数是指数据落在各组内的个数。

2、将发生的事件按类别分组,这时的频数是指各类时间发生的次数。

3、反映数据分布情况的统计表叫做频数统计表,也称为频数表4、列频数分布表的一般步骤如下:(1)找出数据最大值跟最小值,计算极差(2)选取组距,确定组数(3)确定各组的边界值(4)列表,填写组别和统计各组数量二、导入新课为了了解数据分组后各组频数的大小在总数中所占的份量,常常需要求出各组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

每一组数据频数总数的比叫做这一组数据(或事件)的频率,频率×100%即为百分比。

例如,上节课新生婴儿频数表中,新生婴儿体重在3.55-3.95kg 这一组的频数为6,数据总数为20,频率为6÷20=0.3;血型频数中,9A型的频数为9,频率为9÷20=20想一想:各数据组的频率之和等于几?二、例题讲解例1:下表是七年级某班20名男生100m跑步成绩(精确到0.1秒)的频数表:(1)求各组频率,并填入上表;(2)求其中100m跑的成绩不大于15.5秒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解:(1)2÷20=0.1,5÷20=0.25.类似地,可得其余各组数据的频率依次为0.35,0.2,0.1.(2)表中自上而下第一、二、三组的累计频数为2+5+7=14。

14÷20=0.7。

答:其中100m跑步成绩为15.5秒或小于15.5秒的人数为14人,所占的比例为70%。

练一练1、体育老师对七年级一班的50名学生进行一分钟跳绳次数测试,测试所得数据(单位:次)如下:88 90 92 96 99 102 106 108 110 112113 115 115 117 118 120 120 123 125 127130 132 134 134 134 135 136 137 138 138139 141 142 142 143 144 145 146 148 149150 152 153 157 160 162 162 165 168 172(1)记跳绳次数为x,补全下面的频数分布表:(2)该班一分钟跳绳次数不低于120次的学生有多少人?所占的比例是多少?【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数据,按一分钟跳绳次数的范围进行分类即可,然后根据所分类的数补全统计表(答案如下图)(2)一分钟跳绳次数不低于120次的学生人数为:16+13+6=35人,所占的百分比是:5035×100%=70%例2:某袋装饼干的质量的合格范围为50±0.13g.抽检某食品厂生产的200袋该种饼干,各组质量的频数表如图。

九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教学设计
-提问:“如何从这些数据中了解我们班级的整体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数据背后的信息。
2.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对数据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兴趣基础。
-唤起学生对已有统计知识的回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结合导入环节的数据,引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分别表示什么含义。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学会用数学知识为社会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
6.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数据,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成绩等,让学生初步感受数据的作用。
-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频数与频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阐述利用频数和频率估计总体分布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2.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关系。
-培养学生利用频数和频率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需要统计数据的情况?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2.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学习自信心。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

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第一章:频数与频率的概念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频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符合条件的个数。

2. 频率的定义:一组数据中符合条件的个数与数据总和的比值。

3. 频数与频率的关系:频率= 频数÷数据总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难点:如何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关系。

2. 利用实例演示,让学生加深对频数与频率的理解。

3.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频数与频率。

2. 讲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关系。

3. 演示实例,让学生加深对频数与频率的理解。

4.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1. 让学生学会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如何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2. 难点:不同情况下频数与频率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2. 利用实例演示,让学生学会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3.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

2. 讲解利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 演示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4.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频数与频率的图形表示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图形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绘制频数与频率图形的技能。

1. 条形图表示频数与频率。

2. 折线图表示频数与频率。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

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频数与频率》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掌握频率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2. 频率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 频率的计算方法。

2. 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演示频率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

3.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相关案例,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4.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对频数与频率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学生反馈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为下次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频数与频率在统计学中的应用,如概率计算、数据分析等。

2. 鼓励学生探索频数与频率在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如市场调查、科学研究等。

九、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频数与频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十、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课时,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频数与频率的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注意与前后课程的衔接,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确保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使学生、教师和家长都能清楚了解本节课的学习要求。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

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教案标题:初中数学频数与频率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2. 能够计算给定数据集的频数与频率;3. 能够应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频数与频率的概念;2. 频数与频率的计算方法;3. 频数与频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运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复杂实际问题;2. 理解频数与频率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白板、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实际数据集;2.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与概念解释(5分钟)1. 教师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考试成绩,引发学生对频数与频率的思考;2. 教师简要解释频数与频率的概念:频数是指某个数值在数据集中出现的次数,频率是指某个数值在数据集中出现的相对次数。

Step 2:频数的计算与实例演示(10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统计班级学生考试成绩为60分的人数,引导学生计算频数;2. 教师再通过另一个实例,如统计班级学生考试成绩的频数分布表,展示频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Step 3:频率的计算与实例演示(10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实例,如统计班级学生考试成绩为60分的人数所占的频率,引导学生计算频率;2. 教师再通过另一个实例,如统计班级学生考试成绩的频率分布表,展示频率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Step 4:频数与频率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通过实际问题,如统计某个城市一周内不同天气情况的频数与频率,引导学生应用频数与频率解决实际问题;2. 教师提供更多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或个人进行解答,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Step 5: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2. 教师提供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频数与频率问题。

教学延伸:1. 学生可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进行频数与频率的计算与分析;2. 学生可通过编写程序来实现频数与频率的计算。

频率与频数教案

频率与频数教案

频率与频数教案教案标题:频率与频数教案教案概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频率与频数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和数据收集,学生将学会如何计算频率和频数,并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适用于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

教学目标:1. 理解频率和频数的概念;2. 能够计算给定数据集的频率和频数;3. 运用频率和频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实际数据集,如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家中的宠物种类等;2. 准备黑板、白板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3. 准备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

教学过程:步骤1: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数据集,如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你们中有多少人喜欢踢足球?- 你们中有多少人喜欢打篮球?- 你们中有多少人喜欢游泳?步骤2:讨论频数(10分钟)教师解释频数的概念,即某个特定数值在数据集中出现的次数。

教师使用之前的数据集示例,引导学生计算每个运动项目的频数,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在我们班级中,喜欢踢足球的人有多少?- 在我们班级中,喜欢打篮球的人有多少?- 在我们班级中,喜欢游泳的人有多少?步骤3:讨论频率(10分钟)教师解释频率的概念,即某个特定数值在数据集中出现的比例。

教师使用之前的数据集示例,引导学生计算每个运动项目的频率,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在我们班级中,喜欢踢足球的人占总人数的多少?- 在我们班级中,喜欢打篮球的人占总人数的多少?- 在我们班级中,喜欢游泳的人占总人数的多少?步骤4:练习与应用(15分钟)教师发放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让学生在小组或个人完成以下练习:1. 根据给定的数据集,计算每个数值的频数和频率;2. 根据给定的问题,运用频数和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5:总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并进行简单的评价。

教师可以提问以下问题:- 频数和频率有什么区别?- 如何计算频数和频率?- 你能举一个实际问题,运用频数和频率进行解决吗?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行收集数据,计算频数和频率,并与其他同学分享结果;2. 学生可以运用频率和频数的概念进行更复杂的统计分析,如制作柱状图或饼图。

初中数学优质课教案《频数与频率》

初中数学优质课教案《频数与频率》

频数与频率(2)教学目标:1、理解频率的概念2、理解样本容量、频数、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会计算频率。

3、了解频数、频率的一些简单实际应用。

4、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的过程,初步作出合理的决策,提高学生处理问题、决策问题的能力。

教学法重难点: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频率的概念。

难点:例2第(3)题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引例:为了了解全班同学的出生月份情况,对全班35名同学的出生月份进行统计分析,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对35名同学的出生月份绘制一张频数分布表扔。

(师生共同完成,平等交流)请分析哪一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多?所占的比值是多少?哪一个月份出生的人数最少?所占的比值是多少?我们把这个比值就叫该小组的频率,由此引出课题。

(引例的讲解对上一课时频数、频率分布表有关知识进行了巩固,同时引入新课,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讲授新课1、由引例归纳出频率的概念:一般地,每一组频数与数据总数(或实验总次数)的比,叫做这一组数据(或事件)的频率。

由此可知:(1)数据总数频数频率= (2) 频数=频率×数据总数(3)频率频数数据总数=; 2、针对引例中的频数分布表,把“比值”改写“频率”,师生共同完成其他10个月份的频率计算。

3、练一练:填写右面这张频数分布表未完成的部分。

三、例题讲解1、例1 表3-3是208班21名男生100m 跑成绩(精确到0.1秒)的频数分布表;208班21名男生100m 跑成绩的频数分布表(1)求各组频率,并填入上表;(2)求其中100m 跑的成绩不低于15.5秒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 ◆(3)若成绩在13.55以内可能在校运动会上取得名次,我们班获胜率为多少?(每班两名运动员参加,共20名)注:不低于15.5秒是指大于或等于15.5秒2、随堂练习:车站实施电脑售票后大大缩短了购票者排队等候的时间,一名记者在车站随机访问了25名购票者,了解到他们排队等候的时间分别为(单位:分)1,2,2,2,1,3,4,2,2,2,2,3,1,3,4,5,3,2,1,2,2,3,2,3,2。

初中数学频数教案

初中数学频数教案

初中数学频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会利用频数分布表和频率分布表整理数据。

3. 能够运用频数和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频数分布表和频率分布表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1. 频数与频率的转换方法。

2. 利用频数和频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数据集(如学生成绩、身高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利用学生熟悉的成绩、身高等数据集,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分布情况。

2. 提问:如何描述这些数据的分布情况?引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

Step 2:讲解频数与频率的概念1. 讲解频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落在每个小组的数据个数称为该组的频数。

2. 讲解频率的定义: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值称为频率,频率反映了各组频数的大小在总数中所占的分量。

Step 3:频数与频率的关系1. 引导学生理解频数与频率之间的关系:频率 = 频数 ÷ 总数。

2. 讲解如何进行频数与频率的转换:根据数据集的实际情况,确定组距和组数,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各组的频率。

Step 4:制作频数分布表和频率分布表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集制作频数分布表:将数据分组,统计各组的频数。

2. 引导学生根据频数分布表制作频率分布表:将频数除以总数,得到各组的频率。

Step 5:应用实例1. 利用频数和频率解决实际问题,如:某班级有40名学生,将他们的身高分成4组,在160~165cm区间的有8名学生,求这个小组的人数占全体的百分比。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问题。

Step 6:总结与反思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提问:如何运用频数和频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反思所学内容。

Step 7: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选择一组数据制作频数分布表和频率分布表。

2. 请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频数和频率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描述?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集,引入频数与频率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实例解决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频数与频率(第一课时)
山西省阳泉市郊区三郊中学范志清
教学目标:
1、理解频数、频率等概念,会对一组数据进行统计,并列出相应的统计图表。

2、能根据数据处理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与预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并绘制出相应的统计图表,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难点:正确列出统计图有。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先对本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体育运动项目做调查,教师制作好投影片或课件。

设计思路:
通过学生交流各自调查的结果,使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也体会到其必要性;再通过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各种统计数据的方法,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统计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投影显示问题)
提问:你们喜爱球类体育运动吗?请从下面几项中选出你最喜爱的球类运动项目。

A、篮球
B、排球
C、足球
D、羽毛球
E、乒乓球
(每小组分别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统计,将每位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用字母表示出来。

通过活动,使学生再次经历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
二、想一想
(投影显示问题)
问题:1、从上面统计情况来看,你能很快说出全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吗?
(如果统计结果非常明显,教师可做适当改变或转移到课本第159的例子)
2、你们认为这种数据统计方式好不好,能否设计出比较好的表示方式?
(此问题目的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必要性,帮助学生复习数据表示的几种方法)
三、活动与探究
课本习题第1、2题(学生交流各自课前对本班同学最喜爱的球类运动统计的方法,教师
对参加交流的同学加以肯定并作出适当的点评。


本问题除了课本上给出的列频数颁布表、频率颁布直方图外,还可以
提醒学生用数据的其他表示方法进行统计,如画扇形统计图、折线统
计图等。

四、讲解概念
1、频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

2、频率: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在讲解这两个概念时,切忌不要生搬硬记,要结合上述具体情况加
以分析,让学生体会其意义,如有25人喜爱篮球运动,则把篮球的
频数记为25,再用25除以全班总人数即得喜爱篮球运动的人的频率)
五.做一做
对课本158页“读一读”进行统计,看看哪个汉字的使用频率最高?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频数、频率的意义)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
1、学会用正确的统计方式表示一组数据。

2、理解频数、频率。

(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小结)
八.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