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废墟的召唤课文全解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教材课件语文版
1.阅读第一段,画出景色描述部分, 指出其作用。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 全文奠定了拟人句,说 明其作用。 (比喻句)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 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 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 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拟人句)依然寂寞地站着……这蒙受了 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 地停泊着。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 的荒凉景象,给人深刻的印象。
优选课件
第19段描写了太阳下山之后的 景色。此时的景色让作者想到了春 日的紫藤萝。春日的紫藤萝一朵朵 的小紫花汇成花的海洋,焕发出勃 勃生机。伟大的祖国富饶强大、兴 旺发达,同样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奉 献付出,尽到责任。这正是作者对 现实的思索。
优选课件
4.从文中找出作者与年轻人的辩论, 谈谈自己的理解?
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 最后篇末点题, 要记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 表明全文的主旨。 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因为它 能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 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
优选课件
1—3段中的哪些句子含蓄的表达出了 作者的写作意图?
1 2
3
含蓄地表达出圆明园废墟与 时代进程相去甚远。 表达了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 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 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 乎在这里停滞了,其中蕴涵着 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优选课件
这篇文章作者运用了怎样的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
废 墟 的 召 唤
优选课件
景 主旨
景
主旨
1—3 对圆明 含蓄的 园废墟的整 (背景与景——寂寥,荒凉) 表达出 体描绘 4—10作者直抒胸 臆,号召人们留 下来,改造凝固 景色的对比 的历史,“废墟 不愿,永久停滞”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第3课废墟的召唤课件语文版
•12
新课·讲解
1—3段中的哪些句子含蓄的 表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1 2 3
问 题 入 手 , 细
•精选
含蓄地表达出圆明园废墟与 时代进程相去甚远。 表达了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 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 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 乎在这里停滞了,其中蕴涵着 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9
整体·感知
融情于景 废 墟 的 召 唤
景 主旨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10
•精选
整体·感知
景
主旨
1—3 对圆明园 (背景与 含蓄的 废墟的整体描 景——寂寥, 表达 绘 荒凉)
4—10作者直抒胸 臆,号召人们留 下来,改造凝固 景色的对比 的历史,“废墟 不愿,永久停滞”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6
整体·感知
题目入手
《废墟的召唤》
指的是哪? 召唤了什么? 写了什么 你从哪读到的 内容?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7
整 体 感 知 , 心
•精选
整体·感知
“废墟”——圆明园的景 “召唤”——改革,振兴
情融 于景
•精选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8
整体·感知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 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 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 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课文中指铠甲和头盔 奇耻大辱: 极大的耻辱 嗫嚅:
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甲胄:
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凭吊:
•精选
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最新精品中小学课件
语文版3、废墟的召唤课件
表到达转向全社会的 呼唤,尤其是对青年
霞锦
人的呼唤。
号令全社 会的有志 之士,尤 其是青年 人。
再一次强调要留下这废墟,要记
最后篇末点题, 住废墟的召唤,因为它是一段历
表明全文的主 史的见证,因为它能激励一代又
旨。
一代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 奋斗。
新课·讲授
1—3段中的哪些句子含蓄的 表达出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整体·感知
题目入手
《废墟的召唤》
指的是哪? 召唤了什么? 写了什么 你从哪读到的 内容?
整体·感知
“废墟”——圆明园的景 “召唤”——改革,振兴
情融 于景
整体·感知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 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 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 期望改革,期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整体·感知
融情于景
废 墟
景
的
召
主旨
唤
整体·感知
景
主旨
1—3 对圆明园 (背景与
含蓄的
废墟的整体描 景——寂寥, 表达
画
荒凉)
4—10作者直抒胸
臆,号令人们留 下来,改造凝固
风景的对照
的历史,“废墟
不愿,永久停滞”
直抒
整体·感知
景
主旨
11—19 作者通过“我”
与的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第一 单元
废墟的召唤
课堂·导入
作者·简介
,女,散文家、小 说家。生于北京,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 学外文系,编辑主要作 品有:《弦上的梦》 (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 篇小奖),《三生石》 (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 篇小说奖,童话《总鳍 鱼的故事》(获首届全 国优秀儿童文学。《东 藏记》获茅盾文学奖。
3 废墟的召唤_课文分析
3. 废墟的召唤本文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从第1自然段到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第一部分,即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l自然段,作者对废墟的描写运用了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
“冬日的斜阳无力地”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对枯荷衰草的描绘,圆明园废墟就处在这样一个寂寥、凄凉的背景中。
一句“我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历史忽然倒退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含蓄地表达出圆明园废墟与时代进程相去甚远。
具体写废墟,作者用了一个比喻“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并用三十年前作者心中的念头和三十年后“它还是停在那里”的现实,表达了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滞,强烈希望变革的情绪。
在接下来的几个场景的选择和描绘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的情绪:“远瀛观的断石柱”“依然寂寞地站着”,“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作者用几个连词“还是……依然……依然……依然……还是……”,把废墟几十年中未能刻上一点时代运行的痕迹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此描写,必会使读者产生共鸣——是呀,太需要变革!第二部分,从第4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在这部分里,作者把自己在废墟前的感受、念头、经历、个人和历史、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争论,通通和盘托出,表现出那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渴望投身变革的激情。
第三部分,从第11自然段到第20自然段。
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到转而向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这里需要向学生交代清楚,这个对话情景是假设的。
但对话内容却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寄希望于青年一代,希望他们在时代大变革之际,积极投身变革,为民族、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热情。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废墟的召唤课文全解 语文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课文全解语文版本文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呼声。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墟(xū)璞(pú)廓(kuò)皱(zhòu)莽(mǎng)瀛(yíng)胄(zhòu)镂(lòu)怅(chàng)嗫嚅(niè rú)迤逦(yǐ lǐ)绮(qǐ)黛(dài)窸窣(xīsū)蘸(zhàn)2、形近字┏缀(zhuì)点缀┏镂(lòu)镂空┏绮(qǐ)绮丽┣辍(chuò)辍学┗楼(lǒu)楼房┗倚(yǐ)倚靠┗啜(chuò)啜泣┏嚅(rú)嗫嚅┏渺(miǎo)渺小┣儒(rú)儒家┗缈(miǎo)缥缈┗孺(rú)妇孺3、多音字┏(qiāo)静悄悄┏(bó)停泊┏(guān)观看悄┫泊┫观┫┗(qiǎo)悄然┗(pō)湖泊┗(guàn)道观4、词语解释【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或线条,也指事物的概括。
【宛如】好像。
【甲胄】盔甲。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欣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怅然凝望】若有所失的凝神观望。
【悄立】默无声息地站立。
【如泣如诉】像哭泣又像倾诉。
【暮色四合】形容天气变黑暗,多指夜幕降临。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然而充满正气。
【嗫嚅】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匹夫有责】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迤逦】曲折连绵。
【绮辉】美丽的光辉。
【宛在】宛然还在,好像还在。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5、文学常识真空(1)宗璞,现代__(性别)作家。
原名___,作品有小说____、_____等,其中作品____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_____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废墟的召唤》课件 语文版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12)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12
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 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 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 公顷),比颐和园大出近千亩。是清代 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 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 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 在此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 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 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 园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 掠焚毁。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拟人句: 依然寂寞地站 着……这蒙受了奇 耻大辱的废墟,只 管悠闲地、若无其 事地停泊着。
比喻句: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 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 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 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 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 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作用: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 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给 人深刻的印象。表达了作者 对这一段历史的凝固的沉痛 和遗憾,其中也隐含了改造 这凝固历史的渴望。
11
废墟 :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 (3)________
方。 (4)凝固: 比喻固定不变;停滞
迤逦 :曲折连绵。 (5)________ 嗫嚅 :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6)________ (7)凭吊: 。
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
(8) 如泣如诉 :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若无其事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 (9) 关心。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10) 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11)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题、试卷、课 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课件语文版
五、据义填词
(1)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2)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3)理直气壮:理由充分 ,因而说话有气势。 (4)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5)暮色四合:形容天气已变黑暗,多指夜幕降临。 (6)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并充满正气。
六、初识文本
本文主要写作者在冬日漫游圆明园遗址时的所见所闻,将 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描写中,运用对比手法表 达了作者渴望改革现实的迫切心情,也寄托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 憧憬。
四、字音字形
干皱 (zhò u) 海藻 (zǎo) 空隙 ( xì ) . . . 迤 逦( yǐ) 绮 辉(qǐ) 远瀛 观( yí ng) . . . ní nɡ(凝)固 chà nɡ(怅)然 轮 kuò (廓) 热 ché n(忱) 嗫 rú(嚅) 窸 sū(窣) 多音字例 (1)悄 悄 立(qiǎo) . 静悄 悄(qiāo) . (2)观 远瀛观 ( guà n) . 观 赏( guān) . (3)塞 充塞 (sè ) . 边塞 (sà i) . 瓶塞 (sāi) .
3.废墟的召唤
一、作家访谈
宗璞,原名冯钟璞,现代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 生石》《宗璞散文小说选》和《丁香结》。她的童话《总鳍鱼的故 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二、背景资料
本文写于 1979 年 12 月,时值改革开放的口号如春雷般响彻神州 大地。 作者借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 相融合,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
三、知识卡片
抒情性散文,是指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 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 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中作者将 感情寓于圆明园的废墟之上,赋予景物以生命 ,明写景,暗写情,通过 画面蕴含的意象,传达出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 废墟的召唤上课课件 语文版
文章第七段中第二次写到风吹过废墟发 出“留—留—” 的声音,是何用意?
通过写风吹的时间的绵长来暗示历史 的悠久,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 的情怀,而且召唤人们投身于改革开放的 大潮中。
面对废墟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作者意识到这废墟是最好的教科书, 它能让后人更清楚的认识历史,废墟的价 值就在于他能给后人以警示:只有祖国强 大了,屈辱的历史才不会重演。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一、(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 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废墟 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 渴望变革的激情。
二、(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 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 泊”。
三、(11-19段)作者通过与“年轻人”的对 话,有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向全社 会呼唤,尤其对青年人呼唤。 四、(20、21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阅读第一段景色描述给我们呈现出怎样的 一幅画面?有什么作用?
第一段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 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阅读文章第二段回答以下各题:
1.怎样理解“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 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这句话?
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圆明园已经成为 了废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历史已经在这 里停滞。
圆明园是废墟,是历史的见证,凭吊它,怎能不 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面对废墟作者感慨万千,她感
悟到了“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召唤”原意是号召人来,在这里有一种 警示的意思,一再告诫人们不要忘记祖国的 历史,只有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来,将祖国 建设富强,才不至于落后挨打,重蹈历史覆 辙。
2. 作者用三十年前心中的念头和三十年 后“他还是停泊在原野上”的现实,表达出 怎样的一种情绪?本段中还有那些场景的描 绘也表达出这样的情绪? 表达出一种不满于历史的停滞,强烈希 望变革的情绪。如此描绘必然使读者产生共 鸣——太需要变革了!
废墟的召唤课文原文及解析
废墟的召唤课文原文及解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废墟的召唤课文原文及解析《废墟的召唤》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凭吊、聆听,而思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3课《废墟的召唤》课件 (新版)语文版
部分来自《点拨》
3.找出(2-7段)中的比喻拟人句,说明其作用
【答案】
(比喻句)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 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
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拟人句)依然寂寞地站着……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 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作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这一带建筑遗址的荒凉景象,
部分来自《点拨》
5.嗫嚅: 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6.迤逦: 曲折连绵。 7.凭吊: 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8.慷慨激昂: 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例句:他 慷慨激昂踏上不归路,称不会无为而治。
部分来自《点拨》
9.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 例句:这件事不是他的错,所以他理直气壮地与妈妈理论 起来。 10.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例句:马年已经到来, 纵然我们无法预见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圈将发生什么,但从 过去一年里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中依然可以窥见端倪。 11.暮色四合: 形容天色变得黑暗,多指夜幕降临。例句:暮色四合时分,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文物“复活”了。
日斜阳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
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树。作者渲染这一派荒 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只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思 古之幽情,更多的是通过对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来抒发内心 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
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篇文章之中。
部分来自《点拨》
2.【难点探究】怎样理解“我”与年轻人的对话? 【答案】“我”与年轻人对话的情景是假设的,但对话内容却
是作者和当代年轻人的真实心境的写照。 对话是以年轻人的自言自语开始的,言语里隐含着悲苦与 无奈。而“我”则期待有人来改写废墟的耻辱史。年轻人提出 了疑惑:“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 个我尽责任?”仔细分析,这疑惑里面包含着没有目标、没有 方向的苦恼。面对年轻人的疑惑,“我”忽然获得灵感,“那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废墟的召唤》的解读
《废墟的召唤》的解读——凝重沉郁蕴藉深远入景是宗璞《废墟的召唤》的主要写作特色。
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作品的开篇,便用一种近乎凄怆的笔调,描绘了在冬日斜阳无力地笼罩下的圆明园废墟的概貌。
描绘了干皱的田地中点缀着的断石残碑,以及那枯荷衰草。
作者渲染这一派荒凉衰败的景象,绝不仅仅是凭吊这一历史的遗迹,发古之幽思,而是通过这荒芜景象的描写,抒发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作者渴望改变这一切,可以说,这种情感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
在描写“西洋楼”时,作者将这一带建筑遗迹比作“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她希望这只船快些沉没下去,好让出地方“建设新的一切”。
然而每次来到这里,这片寂寞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泊在那里,就像观水法石屏上的雕镂一样,多少年来“石波不兴,雕兵永驻”,没有丝毫的变化,似乎历史也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
在整个作品中,读者看不出丝毫作者个人身世的感慨,而完全表现的是对祖国的深沉的关切。
也正是由于这种深远的写作意旨,以及作品中的那种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因而使得作者笔下的景物,具有着诗一般的暗示和形象的张力。
作者描写路边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它似乎很想驮着那已经躺倒在土坡旁的石碑“尽自己的责任”。
形容风在小树林中呼啸,“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这些描写都有很深的寄托,它不仅表现了作者内心时不我待的情怀,而且是在召唤人们尽“每一个我”的责任,召唤人们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读来耐人思索。
文章后半部的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作者描绘了西山落日的景象:远处,“晚霞已到最艳丽的时刻,西山在朦胧中涂抹了一层娇红,轮廓渐渐清楚起来”,“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浅处如梦”;近处,“水已成冰,冰中透出枝枝荷梗,枯梗上漾着绮辉”,“岸边几株枯树,恰为夕阳做了画框”。
语文版《废墟的召唤》课文全解
3.废墟的召唤本文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呼声。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墟(xū)璞(pú)廓(kuò)皱(zhòu)莽(mǎng)瀛(yíng)胄(zhòu)镂(lòu)怅(chàng)嗫嚅(niè rú)迤逦(yǐ lǐ)绮(qǐ)黛(dài)窸窣(xīsū)蘸(zhàn)2、形近字┏缀(zhuì)点缀┏镂(lòu)镂空┏绮(qǐ)绮丽┣辍(chuò)辍学┗楼(lǒu)楼房┗倚(yǐ)倚靠┗啜(chuò)啜泣┏嚅(rú)嗫嚅┏渺(miǎo)渺小┣儒(rú)儒家┗缈(miǎo)缥缈┗孺(rú)妇孺3、多音字┏(qiāo)静悄悄┏(bó)停泊┏(guān)观看悄┫泊┫观┫┗(qiǎo)悄然┗(pō)湖泊┗(guàn)道观4、词语解释【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或线条,也指事物的概括。
【宛如】好像。
【甲胄】盔甲。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欣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怅然凝望】若有所失的凝神观望。
【悄立】默无声息地站立。
【如泣如诉】像哭泣又像倾诉。
【暮色四合】形容天气变黑暗,多指夜幕降临。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然而充满正气。
【嗫嚅】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匹夫有责】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迤逦】曲折连绵。
【绮辉】美丽的光辉。
【宛在】宛然还在,好像还在。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5、文学常识真空(1)宗璞,现代__(性别)作家。
原名___,作品有小说____、_____等,其中作品____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_____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童话___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遵义专版201X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废墟的召唤教材课件语文版
第19段描写了太阳下山之后的景 色。此时的景色让作者想到了春日 的紫藤萝。春日的紫藤萝一朵朵的 小紫花汇成花的海洋,焕发出勃勃 生机。伟大的祖国富饶强大、兴旺 发达,同样需要每一个中国人奉献 付出,尽到责任。这正是作者对现 实的思索。
4.从文中找出作者与年轻人的辩论, 谈谈自己的理解?
作者满怀爱国之心,也想为祖国的 振兴尽到自己的责任。她与年轻人的辩 论,反映了两代人的不同看法。辩论的 结果是意见达成一致,这正是这蒙受着 民族耻辱的废墟给后人的启示。
作者简介
宗璞,女,散文家、小说家。 生于北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 学外文系,曾在《文艺报》、 《世界文学》等刊做编辑。著作 有中篇小说《三生石》、童话集 《风庐童话》、《宗璞散文选集》 等。宗璞出生于书香门第,深受 中外文化的熏陶,有良好的文化 素养。孙犁评价她的散文说,明 朗而有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分,找出描绘夕照景色 的段落,说说每段景色描写的特点、含义。
第9段写粉红的天空与寒鸦,写晚霞的 艳丽、西山的娇红与天空中的寒意所形成 的鲜明的对比。
第14段中枯梗与绮辉,西山的鲜嫩润泽 与浅淡的光照下的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鲜明的对比之中更显出这天空、红日、西 山的美丽可爱,作者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写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 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 地回响。因而,本篇的主旨带有鲜明 的时代性,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 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 潮流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废墟的召唤本文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涵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呼声。
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墟(xū)璞(pú)廓(kuò)皱(zhòu)莽(mǎng)瀛(yíng)胄(zhòu)镂(lòu)怅(chàng)嗫嚅(niè rú)迤逦(yǐ lǐ)绮(qǐ)黛(dài)窸窣(xīsū)蘸(zhàn)2、形近字┏缀(zhuì)点缀┏镂(lòu)镂空┏绮(qǐ)绮丽┣辍(chuò)辍学┗楼(lǒu)楼房┗倚(yǐ)倚靠┗啜(chuò)啜泣┏嚅(rú)嗫嚅┏渺(miǎo)渺小┣儒(rú)儒家┗缈(miǎo)缥缈┗孺(rú)妇孺3、多音字┏(qiāo)静悄悄┏(bó)停泊┏(guān)观看悄┫泊┫观┫┗(qiǎo)悄然┗(pō)湖泊┗(guàn)道观4、词语解释【轮廓】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或线条,也指事物的概括。
【宛如】好像。
【甲胄】盔甲。
【奇耻大辱】极大的耻辱。
【欣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怅然凝望】若有所失的凝神观望。
【悄立】默无声息地站立。
【如泣如诉】像哭泣又像倾诉。
【暮色四合】形容天气变黑暗,多指夜幕降临。
【慷慨激昂】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然而充满正气。
【嗫嚅】形容想说话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匹夫有责】普通百姓都有责任。
【迤逦】曲折连绵。
【绮辉】美丽的光辉。
【宛在】宛然还在,好像还在。
【凭吊】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5、文学常识真空(1)宗璞,现代__(性别)作家。
原名___,作品有小说____、_____等,其中作品____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_____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童话___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框外____的西山,这时却全呈黛青色,___,一派____的模样,似与这黄昏全不相干。
(3)__如酒,__如梦。
那不浓不淡处使想起春日的___,这铺天的___需要多少个藤萝___啊。
【参考答案】(1)女冯钟璞《红豆》《桃源女儿嫁窝谷》《三生石》《弦上的梦》《总鳍鱼的故事》(2)娇红鲜嫩润泽雨后初晴(3)浓处淡处紫藤萝霞锦花瓣二、课文学习1、作者简介【明确】宗璞,现代女作家。
原名冯钟璞。
原籍河南省唐河县。
1928年7月生于北京。
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
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
曾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刊物编辑。
1981年调到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室。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写有《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等小说。
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为会员。
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为会员。
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经澳中理事会、英中文化协会邀请,于1981、1984年访问澳大利亚与英国。
现列入1986年国际名人录和国际著名作家名人录。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1978年12月《人民文学》),《三生石》(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宗璞小说散文选》(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丁香结》(198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等。
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2、背景资料【明确】本文写于1979年12月,时值党史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用这篇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的散文为改革开放摇旗呐喊。
3、题目解说【明确】文章的题目借“废墟的召唤”来暗示对改革的呼唤,也是呼唤人们为处于落后状态的祖国和民族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也号召人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结构分析(1)全文共21自然段,可划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对圆明园废墟的整体描绘。
第二部分(4-10):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
第三部分(11-19):通过“我”与年青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抒发,转向面全社会的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1):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5、“废墟的召唤”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了怎样一个废墟?“废墟”召唤的是什么?【明确】用拟人的写法写了一个百废待兴、渴望变革、期待尊重的“废墟”。
“废墟”召唤的是一种积极改革、弃旧更新、寻求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
三、深入探究1、写作特点探究:(1)融情入景,意旨深远。
析:作者将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思考一起融入特定的景物之中,并通过画面蕴含的意象,传达中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2)语言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
析:作者描写景物,笔力娴熟,妙手偶得,信手拈来,而又韵味无穷、充满了诗意,如“摸得着的寒意”,“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些表现了作者敏锐、准确的观察、捕捉景物的能力和较强的语言表现力,而且也巧妙地映衬了作者内心情感的奥妙变化与波动。
(3)叙议结合,对比鲜明。
析:作者叙写历史,描写景物,中间穿插了富有寓意的议论,如结尾处作者希望保留一部分废墟的议论,就是在告诫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悲剧,不要忘记现实的召唤,这都是有深远的写作用意。
文章前后部分的景物描写在情调和色彩都有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既传达了作者改变现实的迫切的情感,也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希望与憧憬。
2、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谈谈对“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更好地让每一个我尽责任?”这句话的体会?【明确】本文写于1979年,当时“十年动乱”结束不久,国家百废待兴,党中央发出改革开放的号召,人们渴望变革,但又不知道道路在何方,且心有余悸,这句话写出了青年面对时代的变革的迷惘与徘徊,表现了青年人在时代变革前的思索,也表现了人们对好政策的渴望。
3、仔细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它们的含义?(1)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明确】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
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2)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呈粉红色的西天。
【明确】本句从空中鸦噪与之静对比,写出废墟的空旷、寂寥。
“粉红色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既是写实景,又把人们的视线由地面引向透着美丽夕阳的空中。
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下带来的万千气象的向往和憧憬。
(3)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明确】“铺天的霞锦”象征着百废俱兴、重新腾飞的祖国前程。
这里作者用漫天的紫藤萝之美,来表达她的美好希望和赞美。
同时,作者用“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这一句,呼唤每一个人都要民族振兴之际做出自己的贡献。
(4)我想,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为什么呢?为了凭吊这一段凝固的历史,为了记住废墟的召唤。
【明确】“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废墟记录历史,更呼唤一切爱国之士,在不忘记历史的同时,更要响应时代的召唤,投身到伟大的变革中去,去奋斗,去建设新的一切。
4、如何面对圆明园的废墟?【明确】作者站在时代的前沿,面对废墟,发出召唤,传达出一种渴望改革、渴望振兴的时代呼声。
因为这是一片耻辱的废墟,它记载着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保留这片废墟可以把它当作催人奋进的长鞭,时刻提醒着我们,只有不忘过去,珍惜今天,才能够有美好的未来。
四、课内阅读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
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巧的方形的亭基。
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
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
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
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
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
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
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
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
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
我毕竟没有凝固——1、上文将一组建筑遗迹比作“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这样作比有什么效果?2、上文第一段末句说“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这句运用哪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3、“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这两问有何不同?又有什么关系?4、“凝固了的历史”是含蓄语句,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参考答案】1、这样作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的直观感受,又便于作者借此抒情。
2、这里用的是拟人修辞手法,为下文道出“废墟的召唤”作铺垫。
3、前一句是设问句,后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的反问正好回答了第一句的问题。
4、即历史的见证。
课外拓展曾经是“万园之园”——圆明园遗址圆明园遗址位于北京海淀区颐和园东,海淀镇北,原为清代大型皇家御苑,与长春园和绮春园合称“圆明三园”,占地约345公顷。
目前园中西半部沿未开发,主要开放了东部园景,开放面积200多公顷。
残存的大水法是圆明园遗址的标志。
此处原是闻名遐迩的“西洋楼”——园林化的欧式宫苑,将中国园林艺术与西式建筑巧妙地融在一起,中西合璧,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
遗憾的是,西样楼以木结构为主,在1860年英法联军的罪恶之火中焚烧殆尽,唯一残存的大水法因其为石制而得以幸存。
这两根依然不失精美的大石柱令人感慨万千。
园内还有介绍圆明园历史的图文资料展室;按原貌复制而成的“圆明园”微缩的模型;以及曾是皇家娱乐处——迷宫。
据说迷宫的游戏规则是:皇上坐在迷宫中心,众宫女从周边打着灯往前跑,谁最先跑到皇上身边谁就能得赏。
现在游人的兴趣则在:从入口进,七拐八绕,终于找到出口。
曾经笑傲万园的璨灿的圆明园建筑已经万劫不复,所剩的除了残碑伤石,更多的是对往昔的沉思,永远不灰飞烟尽的自然山水。
这是圆明园遗址最独特的风格:洗尽铅华,凝重质朴,笑看山水,淡以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