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手足口病宣传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一、什么是手足口病?答: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二、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是什么?答: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三、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流行的?答: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1)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传播;(2)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也可造成传播;(4)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可造成传播。
四、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答: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多在一周内痊愈,愈后良好。
部分病例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三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五,手足口病怎么治疗?答: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
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疫苗,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O版):(一)普通病例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重症病例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2.呼吸、循环衰竭治疗;3.恢复期治疗。
六、哪些手足口病病人可能发晨成为重症病例?答: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学校手足口病防治制度
一、制度背景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
学龄前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学校作为儿童聚集场所,手足口病的防控尤为重要。
为保障师生健康,预防手足口病在学校传播,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领导1. 学校成立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学校手足口病防治工作。
2. 班主任为班级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班级日常防控措施落实。
3. 校医为学校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技术指导,负责提供防治知识和技术支持。
三、预防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班会等形式,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高师生防病意识。
2. 做好晨午检:班主任每日对全班学生进行晨午检,发现疑似病例及时上报校医。
3. 落实因病缺勤登记制度:班主任对因病缺勤的学生进行登记,并跟踪了解病情,必要时上报校医。
4. 加强教室、宿舍等场所的通风消毒:每日对教室、宿舍等场所进行通风,定期进行消毒,减少病毒滋生。
5. 严格执行食品卫生制度:加强食堂、小卖部等食品经营场所的卫生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6. 增强学生体质: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7. 接种疫苗:宣传推广EV71手足口病疫苗,鼓励5岁以下幼儿接种。
四、应急处置1. 发现疑似病例:班主任发现疑似病例后,立即上报校医,并做好隔离措施。
2. 报告疫情:校医根据疑似病例病情,及时上报当地疾控中心。
3. 启动应急预案: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启动学校手足口病应急预案,采取隔离、消毒、停课等措施。
4. 跟踪病情: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治疗,跟踪病情变化,确保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五、监督检查1. 学校领导小组定期对学校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 对违反手足口病防治制度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六、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由学校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与国家、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相冲突,以国家、地方政策法规为准。
小学生手足口病防控知识PPT
保持室内通风
小学生应保持室内空气流 通,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 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定期清洁和消毒
小学生应定期对玩具、家 具、地面等进行清洁和消 毒,特别是接触频繁的物 品和场所。
避免接触病人
小学生应尽量避免接触已 经感染手足口病的病人, 如果必须接触,应佩戴口 罩和手套。
集体预防措施
加强晨检
庭环境卫生。
家长应避免让孩子喝生水、吃生 冷食物,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
集的场所。
学校预防教育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个人卫生习 惯的培养,教育学生养成勤洗 手、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等良好卫生习惯。
学校应定期对教室、食堂、宿 舍等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保 持环境卫生。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健康状况的 监测,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采取 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危害
手足口病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如脑膜炎、脑炎、心脏疾病等 ,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02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
小学生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特别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 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保持手部清洁。
避免揉眼、抠鼻等行为
小学生应避免用手揉眼睛、抠鼻子等行为,这些动作容易将病毒带 入体内。
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通过接触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粪便、 疱疹液、呼吸道分泌物及被污染的物 品传播。
孕妇感染后,病毒可经胎盘传染给胎 儿。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 过空气飞沫传播。
手足口病的症状与危害
症状
发热、咳嗽、流涕、厌食、口腔 黏膜出现疱疹或溃疡,并伴有手 、足、臀部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 。
社会宣传与教育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知识一、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5至7月为高发期..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是什么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病毒者都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以下3种途径传播:一是人群密切接触传播: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引起感染..二是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三是误饮或误食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其中人群密切接触者传播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三、人感染后多长时间发病从感染到出现症状通常是2至10天;最短12至24小时;平均3至5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四、患手足口病痊愈后还会再得这种病吗多种人肠道病毒可以引起手足口病..人感染后只获得某种型别肠道病毒的免疫力;而对其他型别肠道病毒的感染仍然没有免疫力;所以患一次手足口病痊愈后还可能再次患手足口病..五、手足口病能治好吗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至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但只有及时就诊、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病情可以明显好转..六、如何预防儿童手足口病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1看护人家长、保姆等接触儿童前要洗手、保持干净卫生;2儿童接触任何食物前均要洗手、保持干净卫生;3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5流行期可每天早晨起床时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预防手足口病宣传知识
预防手足口病宣传知识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勤换洗衣物和床上用品。
2.避免与感染手足口病的人密切接触,特别是避免与患有手足口病的儿童接触。
3.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食物,尤其是肉类和蛋类。
4.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和通风,定期用消毒剂清洁地面、桌面和其他常接触的物品。
5.注意儿童的卫生状况,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咬手指或咬指甲等。
6.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特别是手足口病流行期间。
7.及时发现症状,如出现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手足口病症状,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
8.注意家庭成员之间的隔离,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9.定期清洁和消毒家居环境,特别是公共场所,如幼儿园、学校、医院等。
10.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幼儿园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幼儿园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多发生在幼儿园和托儿所等儿童集中场所。
为了保护孩子的健康,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预防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
一、注意个人卫生
儿童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有必要加强个人卫生的教育。
家长要教育孩子勤洗手,特别是在进食前、上厕所后、外出回家后等重要时刻要洗手。
另外,幼儿园也应该加强对儿童的个人卫生教育,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保持室内卫生
幼儿园是一个人员密集的场所,卫生状况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
保持幼儿园的室内卫生非常重要。
幼儿园应该定期对教室和公共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通风,防止交叉感染。
三、饮食卫生
幼儿园应该加强对食品的管理,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
家长也应该给孩子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不要让孩子随便吃路边摊或者买不干净的食品。
四、避免接触病毒患者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毒患者传播。
因此,幼儿园应该加强对病毒感染的监测和管理,如果发现有病毒感染的儿童,应该及时隔离并进行治疗。
同时,家长要避免孩子接触感染病毒的人或物品,尽量不要让孩子去人员密集、卫生条件差的地
方。
五、及时治疗
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手足口病的症状,应该及时就医,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同时,家长也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总之,预防手足口病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个人卫生、保持室内卫生、提高饮食卫生、避免接触病毒患者和及时治疗都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内容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内容1. 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听起来像是个外星病种,其实它可是咱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麻烦。
它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最常见的就是柯萨奇病毒。
得了这病的小朋友,通常会出现口腔内的小水泡,还有手、脚上也会长一些小疙瘩。
没错,这可不是一场小儿科的“盛宴”,看着孩子难受,作为家长,心里那真是一个五味杂陈。
2.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这病可真是“粘人”,它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唾液、鼻涕、疱疹液等传播。
想想看,孩子们爱分享玩具,爱亲亲抱抱,这可就给病毒提供了大好机会。
你要是看到小朋友们一边玩耍一边用嘴巴撕开零食包装,那真是要警惕了。
这些病毒可像小偷一样,悄无声息地潜伏着,随时准备“出击”。
不过,家长们也别过于紧张,毕竟保持卫生、勤洗手,就能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2.1 防治措施那么,我们要怎么防治呢?首先,勤洗手是关键!记得孩子们吃饭前、上厕所后都要洗手,洗得干干净净。
再说,尽量让孩子们少去人多的地方,特别是在手足口病高发期,别让他们“闹场”。
而且,如果家里的小朋友不幸感染了,尽量让他们在家休息,减少与其他小伙伴的接触。
别忘了,保持家里的环境清洁也很重要,定期消毒玩具和生活用品,这可是小细节,做得好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的机会。
2.2 注意症状如果孩子真的不幸得了手足口病,家长们一定要注意观察症状。
起初可能只是发热,接着嘴巴里会长水泡,可能还会出现食欲不振、烦躁等表现。
这时候,给孩子多喝水,保持水分补充,能减轻症状。
同时,饮食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稀饭、面条等。
尽量避免让他们吃辛辣或酸的食物,以免刺激口腔。
孩子们的脾气就像小火焰,得了病会更加烦躁,家长们可要耐心陪伴哦。
3. 预防知识最后,家长们要记得给孩子讲讲防病知识。
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他们也能理解“洗手”的重要性。
你可以把洗手变成游戏,比如用洗手歌吸引他们的注意,让他们在快乐中养成好习惯。
此外,教他们不要用手去摸脸,这个习惯可得从小抓起,毕竟手上的细菌可不想成为他们的小伙伴。
幼儿园教师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教
幼儿园教师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宣教幼儿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着许多健康风险,其中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对幼儿园的教师和幼儿都存在一定的威胁。
幼儿园教师需要具备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识,并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宣教和预防措施,以确保幼儿园内的健康与安全。
1. 了解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幼儿园教师应该对手足口病有一定的了解。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和粪口传播。
患病后,幼儿会出现发热、口腔溃疡、手足部皮疹等症状。
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和症状有助于幼儿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发现和预防。
2. 加强宣教活动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手足口病的宣教活动,包括家长会、课堂教学、海报张贴等。
在家长会上,可以邀请专业医生就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识进行讲解,增强家长的防范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儿歌、故事等形式,向幼儿普及相关知识,并进行预防常识培训。
利用校园内的宣传栏、班级通讯录等载体,张贴有关手足口病的预防知识,提醒家长和幼儿随时保持警惕。
3. 加强卫生防护在日常工作中,幼儿园教师应特别重视卫生防护工作。
定期开展卫生保洁工作,保持幼儿园环境的整洁和通风。
在用餐、上厕所后,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幼儿做好手部卫生。
注意教室内的物品、玩具等进行定期消毒清洁,防止交叉感染。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从个人角度看,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尤为重要。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肩负着保护孩子健康的责任。
我认为只有加强对手足口病的宣教,提高预防意识,才能有效地保障幼儿园师生的健康。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了解了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和传播途径,了解了幼儿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加强宣教和防护措施。
我们也深入思考了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帮助幼儿园教师进一步加强对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确保幼儿园内的健康与安全。
5. 配合家长共同预防除了在幼儿园内加强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外,幼儿园教师还应该与家长共同配合,共同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保健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保健知识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手足口病预防宣传保健知识这档子事儿哈!你说这手足口病啊,就像个调皮的小捣蛋鬼,专爱找小朋友们的麻烦呢!它可狡猾啦,会通过各种途径钻进小朋友的身体里。
咱先说说怎么预防这个小捣蛋鬼吧!就好比我们出门要穿好衣服一样,小朋友们可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呀!勤洗手,那可太重要啦,就像给小手洗个干净的澡,把那些坏家伙都冲跑!吃饭前洗一洗,上完厕所洗一洗,玩完玩具也得洗一洗。
这洗手可不是随便冲冲就行,得认真搓搓,每个手指头都不能放过,就像给小手做个全面的按摩一样!还有啊,小朋友们的玩具、餐具啥的,也要经常消毒。
这就好比给它们洗个杀菌澡,把那些隐藏的小捣蛋鬼都消灭掉!可别偷懒哦,不然小捣蛋鬼就会趁机藏起来。
再说说环境吧,家里得保持干净整洁呀!垃圾要及时倒掉,就像把小捣蛋鬼的窝给端了一样。
房间要经常通风,让新鲜的空气进来,把那些坏气味都赶跑。
在外面的时候,也得注意呢!别让小朋友去人多又脏脏的地方瞎凑热闹,那可容易被小捣蛋鬼盯上哟!如果别的小朋友生病了,咱可得离远点儿,这可不是不友好,是为了保护自己呀!哎呀,你们想想,要是不小心让手足口病这个小捣蛋鬼得逞了,那小朋友得多难受啊!嘴里长泡泡,手上脚上也长泡泡,又痒又疼的,吃饭都不香了,多可怜呀!咱大人可得多长点心眼儿,多提醒小朋友们注意卫生。
这就像给小朋友们穿上了一层保护衣,让小捣蛋鬼没法轻易靠近。
咱可不能掉以轻心呀,要把预防手足口病当成一件大事来对待!这就跟保护咱最珍贵的宝贝一样重要呢!别觉得麻烦,这都是为了小朋友们的健康着想呀!反正啊,只要我们做好了预防工作,这个手足口病小捣蛋鬼就很难找到机会来捣乱啦!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吧,让小朋友们都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这难道不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吗?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教案(精选8篇)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教案(精选8篇)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教案篇1【活动目标】1、学习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知识。
2、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
3、正确对待手足口病。
4、了解多运动对身体有好处。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过程】1、传播途径(1)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
(2)主要通过粪口,飞沫和呼吸道传播。
(3)患儿摸过的玩具、图书;带有病毒的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4)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
2、症状潜伏期2—5天,初期:低热,困倦、头疼、咳嗽流涕,食欲不佳;之后粘膜出现疼痛性小泡。
并发症: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迟缓性麻痹、肺水肿。
3、预防(1)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
(2)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不吃生食。
(3)健康幼儿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等药物。
(4)少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5)少吃冷饮,不喝生水,瓜果洗净削皮,不吃变质的食品。
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能力。
(6)花卉:吊兰、龟背竹、满天星、芦荟、龙舌兰。
(7)艾叶煮水泡脚,患儿隔离2周。
水泡结痂,皮疹消退,热度消退。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教案篇2活动目标:1、了解关于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的知识。
2、教育幼儿注意个人及饮食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3、引导幼儿正确对待手足口病,不恐慌。
活动重难点: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和预防的措施。
活动准备:手足口病例图。
活动过程:一、谈话导入小朋友们,每天老师都会给你们量体温、检查小手和嘴巴,谁知道这是为什么?(请幼儿讲述)二、介绍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1、看来小朋友们对手足口病都已经有所了解,那手足口病都有哪些症状呢?(幼儿讨论)得出结论:症状:潜伏期2—5天,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很疼。
还会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病重的会并发脑炎、心肌炎、肺炎等,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应急预案
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应急预案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应急预案一、前言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通过口腔分泌物、便便等途径传播,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儿童是高发人群。
学校是儿童大量集中的地方,为减少疫情发生和控制学校传染,制定学校手足口病防控应急预案,对于保障学生健康和教学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校手足口病预防措施学校手足口病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环境卫生:要经常消毒、通风、清洗校园环境,保证卫生干净。
2. 食品安全:加强食品安全检查,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
3. 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洗衣物、保持个人卫生。
4. 加强宣传:通过校内广播、宣传栏、家长会等形式,大力宣传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增强家长和师生的防范意识。
三、发病状况检测和报告1. 任何师生或学校工作人员,如果出现发热、出现口腔疱疹、手、脚起疹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学校医务室,进行病情评估和监测。
2. 学校定期开展预防手足口病健康体检工作,发现患者要及时隔离治疗,同时通知家长和有关部门。
3. 学校应及时向当地防疫机构汇报相关疑似和确诊病例信息,做好疫情监测和数据汇总。
4. 如发现有集体发热和有手足口病疑似病例,学校应立即组织教职员工和学生停课,通知家长提醒防控。
四、疫情防控措施1. 学校应立即启动紧急预案,开展消毒工作,对学生、教室、办公室等地实行彻底的消毒。
2. 当学校发现有确诊患者后,要尽快与有关部门联系,组织专业队伍隔离治疗患者。
3. 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疫情监测和控制,对学校进行维持清洁和管理。
4. 学校要开展疫情宣传教育,分散学生,不得集中开会或集体活动,严禁与无关人员接触。
五、疫情后期管理和恢复1. 消毒工作必须要做好,减少病毒残留,加强对学生健康的管理,尽量减少病情复发的可能性。
2. 学校要开展电话、微信等多种形式咨询、培训,教育学生和家长掌握疾病预防和控制常识。
3. 科学管理和健康饮食,增强体质,保持身体健康。
学校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一、手足口病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预防措施
小孩注意卫生(洗手)幼儿园清洁,定期消毒加强监测,及早发现病例病例隔离对症治疗,防止并发症
四、学校及托幼机构手预防措施
(一)个人预防措施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学校手足口病预防与控制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引起暴发或流行。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手足口病知识和预防控制培训
标准晨间、因病缺勤病因追踪及消毒工作等记录。
(二〕幼托机构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3.隔离治疗。对确诊或疑似的手足口病患儿要立即隔
离治疗,未住院的轻症患儿,必须要求其居家隔离治疗。 管理时限为患儿被发现起至病症消失后1周。
托幼机构对患儿所在班级的其他儿童进行严密观察, 并较少发病班级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时机,在观 察期间不得进行分班、并班和接受新生。
不丧失,夏季是疫情高发季节。对紫外线和枯燥 敏感。
2.传染源
人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 患者和隐性病毒感染者为本病的传染源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为显性和隐性 感染后排毒期可达4-8周 各型感染之间无交叉免疫反响
手-口传播和皮肤粘膜接触传播为主
短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不能排除 在农村,粪便缺乏管理,无害化程度低,环境卫生差,
6.宣传教育:托幼机构要进一步加大手足口病防 控知识的宣传力度,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广泛宣传 和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区疾控中心印制了4万份宣 传折页和局部宣传画,将通过各社区卫生效劳中心、 托幼机构下发到全区6岁以下儿童家长手中,使其了解 手足口病的危害和早期病症,有效预防手足口病,并 能及时就医,倡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做
一旦有病毒污染,可持续传播病毒 生活环境卫生差患手足口病的风险增加3倍
(临床讲)
临床一般病例:
等部位出现皮疹 (四不象)或疱疹 临床重症病例: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 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 动障碍;无力或急性缓和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
三.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知多少
健康域公卫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通常发生在夏秋季节,幼儿园和托儿所等儿童集中场所更容易发生。
手足口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口腔疱疹、皮疹等,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因此,让儿童远离手足口病是非常重要的。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口腔、鼻腔、眼结膜等途径传播。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主要为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
大多数患者起病时有发热症状,口腔内可见散发的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
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多样。
首先,直接接触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当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口腔、鼻腔和眼结膜等分泌物中的病毒会通过飞沫进入周围空气中,其他人如果吸入这些病毒就可能感染手足口病。
其次,间接接触传播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患者的衣物、玩具和餐具等物品表面可能被病毒污染,其他人接触到这些物品后再接触自己的口腔、鼻腔和眼结膜等部位,也可能染上手足口病。
此外,水源传播也是一种可能的传播方式,手足口病患者的粪便中可能含有病毒,如果不及时处理干净,就会污染水源,其他人使用这些被污染的水后也可能染上手足口病。
因此,为了防止手足口病的传播,我们需要做好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和污染物,同时保持环境卫生,及时处理患者的粪便。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有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口腔疱疹和皮疹。
患儿常常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以上,这是因为病毒感染会导致免疫系统反应,从而引起体温升高。
患儿口腔内会出现疱疹,溃疡周围会有红肿现象,这些溃疡通常位于咽峡部、牙龈和口腔黏膜上,可能会引起疼痛和不适感。
另外,患儿皮肤上会出现红色疹子,疹子周围也会有红肿现象,这些疹子通常出现在手掌、脚底和肛门周围,有些病例甚至会出现在四肢等不典型部位,可能会引起瘙痒和不适感。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咳嗽、流鼻涕、喉咙痛等症状,但这些并不是手足口病的特异性症状。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预防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传播很快的一种儿童传染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
手足口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很容易交叉感染,现在还未研制出预防这种病毒的疫苗,所以一定要注意预防,特别是幼儿园里的孩子们要注意预防手足口。
一、聚集性病例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但不足5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二、传染病突发事件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发生10例以上或出现1例以上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三、停课的标准①托幼机构和学校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疾控中心报告。
②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聚集性病例时,建议病例所在的班级停课10天。
③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建议全校停课10天。
④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症状体征: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
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
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在手足的背侧面和手指(趾)背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
一般经过良好,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
预防步骤:1、卫生消毒。
清洗消毒:可用高温(>56℃)、漂白粉或紫外线照射进行消毒。
幼儿园要保持每天放学消毒一次,有条件的应该中午一次、晚上各一次。
孩子玩耍的教学玩具要用专门的消毒液浸泡消毒,通常使用的是84消毒液,一般把教学玩具浸泡一小时左右就可以。
地板和桌椅也要用84消毒液擦一遍。
孩子们一般都是在幼儿园里面吃饭,孩子们用的餐具也要专门的餐具消毒液进行刷洗,保证环境的卫生清洁。
手足口防治知识培训内容
手足口防治知识培训内容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
- 介绍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发病特点;
- 解释手足口病的症状、严重程度和并发症;
- 强调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易感人群以及传播的主要环境。
2. 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
- 强调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如勤洗手、保持手指短、勿用污染物品等;
- 讲解正确的咳嗽和打喷嚏礼仪,如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
- 推广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清洁、消毒等。
3. 患者和疑似患者的处理:
- 介绍患者和疑似患者的识别方法,如典型症状、接触史等;
- 强调患者和疑似患者的隔离措施,如居家隔离、避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等;
- 解释患者和疑似患者的就医流程,如及时就医、遵循医生建议等。
4. 公共场所的防控措施:
- 根据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讲解公共场所的消毒和卫生管理措施;
- 强调公共场所管理者的责任,如监测传染病信息、加强清洁消毒等;
- 推广公共场所人群密集时的预防措施,如佩戴口罩、勿分享个人用品等。
5. 家庭和社区的防控措施:
- 强调家庭成员的防护意识和措施,如避免接触疑似病例、保持室内通风等;
- 推广家庭的环境卫生管理方法,如儿童玩具的清洁、家庭物品的消毒等;
- 强调社区居民的互助与合作,如及时报告病例、共同维护公共卫生等。
培训内容可以通过讲座、宣传海报、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同时配合实际案例和图表以增加学习效果。
学校卫生管理制度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在学校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预防措施
1. 加强宣传教育:学校应定期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师生的
自我防护意识。
2. 严格执行晨检制度:每日对学生进行晨检,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并通
知家长。
3. 环境卫生整治: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保持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的清洁
卫生,定期进行消毒。
4. 食品安全:加强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确保食材新鲜、卫生,防止食物中毒事件
发生。
5. 病例隔离:一旦发现手足口病病例,立即隔离治疗,避免病情扩散。
6. 加强师生个人卫生:教育师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共用毛巾、餐具等。
三、应急处置
1. 发现疑似病例:学校应及时上报疾控中心,并按照相关规定采取隔离措施。
2. 传染病报告:发现手足口病病例后,学校应立即向当地疾控中心报告,并配合
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3. 环境消毒:对病例所在班级、宿舍、食堂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4. 健康教育:对全校师生进行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四、监督检查
1. 学校卫生部门应定期对学校卫生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 教师应加强课堂管理,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疑似病例。
3. 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健康管理,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
1. 本制度适用于全校师生及教职工。
2. 本制度由学校卫生部门负责解释。
3.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手足口病防控知识
手足口病防控知识认识手足口病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 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2.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可造成本病传播。
二、一般病例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三、落实预防控制措施1、设立疫情报告员,建立疫情报告制度。
2、开展晨检、午检及全日观察。
3、疫情报告4、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物品消毒5、向幼儿及家长宣传预防知识疫情报告员(一)学校疫情报告人的设置要求1、工作认真负责,责任心强;2、了解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专(兼)职卫生保健人员优先考虑;3、必须为学校或者托幼机构的在编人员。
(二)学校疫情报告人职责1、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2、协助本单位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发现及报告相关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3、定期对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4、负责指导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晨检工作。
各类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由学生到教师、到学校疫情报告人、到学校(托幼机构)领导的传染病疫情发现、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
开展晨检、午检、全日观察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当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
学校和托幼机构的老师发现学生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学校疫情报告人。
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将排查情况记录在学生因病缺勤、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患病及病因排查结果登记日志(见附表)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怎样预防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传播很快的一种儿童传染疾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
手足口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很容易交叉感染,现在还未研制出预防这种病毒的疫苗,所以一定要注意预防,特别是幼儿园里的孩子们要注意预防手足口。
一、聚集性病例指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以上,但不足10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个自然村/居委会发生3例及以上,但不足5例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二、传染病突发事件一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发生10例以上或出现1例以上手足口病死亡病例三、停课的标准①托幼机构和学校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疾控中心报告。
②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聚集性病例时,建议病例所在的班级停课10天。
③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建议全校停课10天。
④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症状体征: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
1~2天内口腔、咽、软腭、颊黏膜、舌、齿龈出现疼痛性、粟粒至绿豆大小水疱,周围绕以红晕,破溃成小溃疡,由于疼痛,常流涎和拒食。
同时手足亦出现皮疹,在手足的背侧面和手指(趾)背侧缘、甲周围、掌跖部,出现数目不定的水疱,除手足口外,亦可见于臀部及肛门附近,偶可见于躯干及四肢,数天后干涸、消退,皮疹无瘙痒,无疼痛感。
个别儿童可出现泛发性丘疹、水疱,伴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
一般经过良好,全病程约5~10天,多数可自愈,预后良好。
预防步骤:1、卫生消毒。
清洗消毒:可用高温(>56℃)、漂白粉或紫外线照射进行消毒。
幼儿园要保持每天放学消毒一次,有条件的应该中午一次、晚上各一次。
孩子玩耍的教学玩具要用专门的消毒液浸泡消毒,通常使用的是84消毒液,一般把教学玩具浸泡一小时左右就可以。
地板和桌椅也要用84消毒液擦一遍。
孩子们一般都是在幼儿园里面吃饭,孩子们用的餐具也要专门的餐具消毒液进行刷洗,保证环境的卫生清洁。
2、预防宣传。
幼儿园老师要对孩子家长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宣传工作。
孩子们回到家里以后,要让家长们多留意孩子的身体状况,在家里面如果孩子出现了发热、皮疹等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尽早的带孩子到医院做检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孩子没有痊愈的情况下一定不要让孩子接触其他的小朋友或者是上幼儿园上学。
3、卫生教育。
以洗手和消毒行动为宣传重点,教育家长做好洗手、消毒和开窗通风,并建议其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尽量少带儿童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到医院看病时尽量戴口罩。
幼儿园一定要加强在园孩子们的卫生教育工作,平时要教育孩子在吃饭之前、上完厕所以后都要用洗手液把手洗干净;教育孩子勤剪指甲的好习惯,指甲长了就容易在指甲里面隐藏细菌;还要教导孩子不能随便乱弄东西,特别是在人口集中的地方更不要乱摸东西。
教育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4、做好检查。
幼儿园在教学期间也要注意孩子们的身体情况。
如果发现孩子们在上学的时候有发热,出皮疹的状况的时候要立即通知孩子的家长,并把孩子及时隔离送医院检查治疗,再注意观察一下在一起上学的孩子们是否有疑似症状的发生,如果是在手足口病的高发期,必要时做好停课的准备。
5、成立预防小组。
幼儿园除了要做好卫生检查以外,应该专门为预防手足口成立一个预防小组,此小组最好与当地卫生部门联合起来办。
把每天入园孩子们的情况做好详细的记录。
从入园到出园都要做好详细记录,孩子每天的身体状况,饮食情况都注意。
每天进出幼儿园的教师或者其他人员都要做好消毒工作,保证在园孩子们的健康。
如果发现有感染的孩子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并及时的通报给当地卫生部门。
手足口病一、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
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二、病原学1.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
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2. 肠道病毒:湿、热环境下→适合生存抵抗力: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5%来苏儿→不能将其灭活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1mol二价阳离子→可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灭活病毒:紫外线、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等在50℃→可被迅速灭活低温环境: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
三、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四、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
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五、易感性: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各年龄组易感。
少数患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少数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大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
六、流行特征: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
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
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EV71疱疹特点:小、厚、硬七、医院消毒:对留观及住院的病人实施单独病房隔离治疗,不能与其他病种患儿住同一病房。
要保持诊室、治疗室、病室的空气流通。
专用诊室紫外线照射消毒至少每天上、下午各30-60分钟(室内无患者时执行),已安装动态空气消毒机的诊室在有患者时可开机运行。
对专用诊室、病室内经常被患儿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诊疗台、病床、桌椅、婴儿床栏杆等设施),定时用500-10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可每1-2小时一次。
病房对患儿的日用品、玩具、尿布等用500mg/L 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或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后备用。
医护人员诊治病人时实行标准预防,加强手卫生。
八、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在此期痊愈。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
脑脊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
脑脊髓CT扫描可无阳性发现,MRI检查可见异常。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可痊愈。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
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亦有认为EV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之一。
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WBC)升高,心脏射血分数可异常。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
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会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
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年龄以0-3岁为主。
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
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肺水肿不明显,出现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及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等。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九.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一般白细胞计数正常,重症病例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
2.血生化检查:部分病例可有轻度ALT、AST、CK-MB升高,重症病例可有肌钙蛋白、血糖升高。
CRP一般不升高。
3.脑脊液检查:神经系统受累时可有以下异常: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4.病原学检查:肠道病毒(CoxA16、EV71等)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
咽、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
应及时、规范留取标本,并尽快送检。
5.血清学检查: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EV71、CoxA16或其它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增高。
十、物理学检查1.胸片: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斑片状阴影,重症病例可出现肺水肿、肺出血征象,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
2.磁共振:神经系统受累者可有异常改变,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3.脑电图:部分病例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
4.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
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Q-T间期延长,ST-T改变。
5.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下降、左室收缩运动减弱,二尖瓣或三尖瓣返流。
十一、诊断标准需要与其它儿童发疹性疾病鉴别,如疱疹性荨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以及风疹等鉴别。
流行病学特点、皮疹形态、部位、出疹时间以及有无淋巴结肿大等可资鉴别,以皮疹形态及部位最为重要。
1.风疹:多见于冬春季,有与风疹病人接触史;皮疹1日内布满躯干和四肢,但手掌、足底多无疹;耳后、枕部、颈后淋巴结肿大明显;血清学检查。
2.水痘:疱疹壁薄,疱液透明,伴瘙痒;皮疹呈向心性分布,手掌、足底皮疹少,结痂。
十二、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年龄小于3岁。
持续高热不退。
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呼吸、心率明显增快。
精神差、呕吐、肢体肌阵挛、肢体抽搐或无力。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超过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高血糖,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8.3mmol/L。
高血压或低血压。
十三、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应住院治疗:①嗜睡、易惊、烦躁不安、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