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荒背后潜藏的巨大危机

合集下载

“钱荒”背后的危机

“钱荒”背后的危机

动机 ” 的政府 和作 为 “ 助推器 ” 的市 场 , 用海 量投 资拉 动两位 数 以上 的增长 。这个 省前 年 的全 社会 固定 资产投 资 是本 地 G D P 的9 4 % , 去年 则 是 本 地 G D P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l 1 4 名 。根
全面深化改革的时机
那 么 ,是 不是危 机就 不 能防止 呢? 当然 不是 这 样 。这 取 决 于 我 们 能 不
随时还有 可能爆 发新 的危机 。 在 我看 来 ,这 样有 可 能会 放 大危机 , 这 就不是 中央 银行 所能解 决 的 了的 。问题 的根源 ,在 于我们 的经济 增长 的模 式发 生
了问题 。
低 杠杆 ,相 反进 一 步杠 杆 化 了。
警惕引发 系统性危机
问题在于 , 这种办法也愈来愈不灵了。
Col um n l 祭 l
‘ ‘ 钱 荒’ ’ 背后的危机
文 /吴敬 琏 l 世纪 以来,改革先是放慢,后
效 率提 高的集 约发展 的 “ 转型” 。之后 的 五 年计 划和规 划也都 有提 到,但始 终没 有 解 决 ,并变得越 来越严 重 。 粗 放 增 长 在 宏 观 经 济 层 面造 成 的 问 题 ,是货 币超发 、债 务积 累 ,最 后导致 宏 观 经济 波动和 增长减 速 。 由于 没有从根 源
的 宣 扬者 说 ,这 种 模 式 的主 要 特 点 就 是
而 一个 沿海 的地 级市 在 去年 第 3 季度 提 出了 “ 大干 1 0 0 天 ,大投 资 、大建 设 、 大发展 ”的 口号 ,组织 了 l 8 个城 投公 司, 融入 巨额 资金 ,进 行 大拆 大建 ,希望 以此 来保 持 经济 繁 荣。采用 这样 的方式 ,地 方 政府 的资产 负债表杠杆 率就 变得愈来愈高。 这 些 投 资 中相 当一 部 分 是 回报 率很

谈钱荒的真相

谈钱荒的真相

谈钱荒的真相:先来谈一个最基础的问题,为什么会有钱荒?这不是钱荒这么简单,这不是今年6月份才发生的事儿,而是从2008年就开始了,中国为了应付金融海啸,从2008年底到2009年年初开始推动了一个4万亿,各级政府打着“4万亿”的旗号,疯狂地搞建设、拉动GDP,要“保八”,这就是这一次钱荒的前奏。

人民币贷款加理财产品就叫做社会融资总额,从2004年到2013年,前五年与后五年相比,后五年2009年到2013年,贷款增加了2.65倍,更可怕的是理财产品竟然增加了5.26倍,这非常可怕,因为央行所有的货币政策只能针对银行信贷,理财产品基本是失控的。

更可怕的是到了2013年1到5月份最新数据公布,这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理财产品的金额超过了正规的银行信贷,1到5月份,理财产品高达4.66万亿,而同期间的银行信贷只有4.2万亿,当然了,我是用前五个月的数据推算出全年的预估数据,这当然会有误差,你知不知道爆发一个什么可怕的结果?在第一阶段,2004年到2008年的时候,当时投入1块钱可以创造1块钱的GDP,到了2009年到2013年这个阶段,尤其是今年,投入4块钱才能创造1块钱的GDP,这说明我们大量的社会融资,包括信贷、包括理财产品这么宝贵的资金都透过地方政府投资在最低效的建设,投入4块钱只能创造1块钱的GDP。

可地方政府为什么乐此不疲呢?比如说你搞个高速公路根本赚不到钱,搞机场都是赔钱,你为什么还要做呢?就是创造GDP,有些人还搞个人的寻租空间。

今年6月10日,审计署公布了一个可怕的数据,它们对36个地级市做了调研,结果发现这36个地级市负债总额高达3.85万亿,而其中16个地级市,包括9个省会,负债比例已经超过100%,也就是说44%的地级市可能已经发生了可怕的债务危机,那么,地方政府不可能自己搞建设对不对?谁帮它搞?谁去做真正的建设?谁去施工?以国企为主的企业施工,当然了,你也把国企给拖累了。

所以去年的资料为例,我们发现,我们的股市十大亏损企业全部是国企,十大国企的亏损金额高达497个亿,国企也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冬”。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化,国家面临着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危机。

1857—1904年间的“钱荒”危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货币危机,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社会动荡。

该危机的成因涉及政府政策、外国侵略、经济结构等多方面因素。

政府政策的失误是“钱荒”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政府自1840年以来,一直在进行对外贸易和国内经济的开放和调整,但是其财政政策却并不得当。

政府为了填补财政空缺,频繁地发行银两、纸币等,导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清政府还长期实行高额的赋税和苛捐杂税,导致农民负担加重,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政府在财政政策上的失误,使得经济持续不稳定,最终导致了“钱荒”危机的爆发。

外国侵略也是“钱荒”危机的成因之一。

自1840年以来,外国列强侵略中国,不仅造成中国经济资源的大量外流,更重要的是,外国列强在中国建立了殖民地和租界,将中国经济领域的控制力逐渐丧失,使得中国经济体制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系统遭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财政困难不断加剧,进而催生了“钱荒”危机。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也是“钱荒”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清朝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但受到了严重的地租剥削和官府赋税的影响,农民的生产热情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由于农村经济的不景气,加之城市商业活动的低迷,使得整个国家经济长期停滞不前。

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国家财政陷入困境,货币流通不畅,最终导致了“钱荒”危机的爆发。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府政策的失误,外国侵略的影响,也包括国内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这次危机的爆发,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社会动荡,充分暴露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的薄弱性。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和改革的历程,以期带领中国摆脱陷入的困境,实现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货币政策和钱荒问题探析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货币政策和钱荒问题探析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货币政策和钱荒问题探析随着全球贸易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金融领域也变得愈加复杂和深邃。

金融领域内的各种问题也日渐凸显,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货币政策和钱荒问题。

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货币政策和钱荒问题成为了各国政府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因为地域、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差异而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

本文将从全球范围内对货币政策和钱荒问题的定义和解释开始,接着探讨这两个问题在全球金融危机下的表现和应对,最后分析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货币政策和钱荒问题可能面临的新问题和挑战。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对经济活动和金融市场进行调控和管理的行政政策。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和之后,各个国家和地区对货币政策的理解和应对方式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各国经济和社会的差异。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许多国家采取了放松货币政策的做法,以刺激经济增长。

例如,美国通过不断降低联邦基金利率,来鼓励企业和消费者增加投资和消费。

然而,放松货币政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等。

同时,货币精益管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动态变化也使得货币政策面临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和政府财政部门加强协调,共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应对新的经济形势。

例如,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中央银行通过实施量化宽松政策,购买大量国库券和其他资产,以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增长。

同时,一些国家也开始实行“负利率”政策,即中央银行向银行提供的存款产生负利率,以鼓励银行扩张信贷和投资。

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取决于各国经济的具体情况和实施政策的调整速度、幅度、深度等因素。

钱荒问题钱荒问题是指由于货币市场紧缩或者资金流动性紧张,导致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无法获得所需资金的现象。

钱荒问题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尤为突出,其影响不止局限于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性的。

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发生了大规模的资金流动性危机和信贷风险问题。

“钱荒”背后的金融黑洞

“钱荒”背后的金融黑洞

“钱荒”背后的金融黑洞摘要:若大量资金不能进入实体经济,却不断卷入金融投机“黑洞”,中国经济30多年来千载难逢的高速增长将付之东流2013年6月20日值得关注。

近年来平均3%左右的中国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在这一天创下历史记录:最高达30%,7天回购利率最高达28%,多家大型基金公司不得不“出血”卖债。

有经验的货币基金经理称: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货币基金将崩盘。

虽然上述异常情况没有持续下去,但中国金融界又一次出现“钱荒”,却是事实,这次甚至有了“钱慌”的感觉,惊动全球。

分析此次“钱荒”,常见解释是:房地产等高利润率产业的资金周转需求、放贷规模超出了监管机构的限制、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失当等等。

实际上,包括中国房地产业在内,没有任何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可以承受这样的“高利贷”。

6月22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表示:过去几年商业银行随心所欲扩张自己的业务规模,比如贷款增加过猛;银行面临季末考核对资金需求较大;监管部门强化理财监管以及加大对跨境套利交易的监管,导致各银行需要增加资金以满足合规要求。

每年6月金融机构闹“钱荒”,可能与债务集中到期有关,比如约13万亿元的理财产品中很大一部分将在6月到期,负担高利贷总胜过违约、支付高额违约赔偿或“被平仓”。

但今年“钱荒”的背后,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金融“黑洞”有多大?最近几年,中国总体上流动性充裕,隐患和黑洞也在不断扩大。

截止2013年5月底,中国的广义货币M2余额104.21万亿元(同比增长15.8%)。

几乎相当于中国年度GDP的两倍,远高于美国和日本的同一比值,说中国是世界上货币发行量(M2)比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并不为过。

同时,中国资金市场存在规模巨大的“相对过剩资本”。

截至2013年5月底,中国人民币存款余额99.31万亿元,贷款余额67.22万亿元,存贷差32.09万亿,相当于存款余额的32.31%。

也就是说,中国的相当过剩资本规模接近1/3,总体上并不缺钱。

钱荒的产生原因及后续冲击

钱荒的产生原因及后续冲击

钱荒的产生原因及后续冲击作者:潘向东来源:《债券》2014年第01期最近半年多以来,“钱荒”两度成为金融市场的焦点词汇。

2013年6月,货币市场利率急剧飙升,当时虽然存在财政存款集中交付、外汇占款负增长和银行表外业务监管加强等因素,但市场舆论最终将钱荒的原因归结为央行的“去杠杆”操作和没有立即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12月,货币市场利率再次快速攀升,尽管央行采用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投放了流动性,但市场似乎没有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利率继续沿着自有的轨道攀升。

由此看来,央行在之前当了一次“替罪羊”。

从国内货币环境来看,14%以上的M2增速仅维持7.7%左右的GDP增速,这足以显示货币政策是稳中偏松的。

年中的钱荒可以归结于财政的集中缴款,但年末并不存在这一问题。

2013年二季度确实出现了国际资本的流出,这也作为6月份钱荒的解释理由之一;但三季度以来,外汇占款已经出现了持续的增长(参见图1),而同期利率中枢却在不断上移,因此去责怪是美国QE退出导致外汇的流出,很难圆其说。

随着主管部门对银行表外业务监管的不断加强,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在2013年三、四季度与上半年相比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参见图2),认为是银行表外业务的快速扩张引起了钱荒,似乎与下半年的数据情况并不相符。

由此看来,原有解释钱荒的理论和分析框架,可能已经失效。

需要市场去探讨钱荒背后的故事——究竟是什么原因演绎出每半年一遇的钱荒?图1 外汇占款走势数据来源:Wind资讯,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编辑注:左轴上加上“百万元人民币”,去掉图中的“(单位:百万人民币)”,图例中的“FDI”改为“外商直接投资(FDI)”)图2 全社会融资规模走势数据来源:CEIC,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编辑注:左轴上加上“十亿元人民币”,去掉图中的“(单位:十亿人民币)”)钱荒产生的真正原因笔者认为,产生钱荒的根本原因,是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通常所理解的利率市场化,是央行的存贷款利率放开管制。

宋代经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

宋代经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

宋代经济“钱荒“问题及其成因(一)什么是“钱荒”?“钱荒”即货币量在流通中不能满足商品交易需要而产生的短缺现象。

“钱荒”现象最早出现在唐代, 在封建通知的后期曾经广泛地出现,而宋代可谓是“钱荒”问题最严重的朝代。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四川地区“铜钱已竭,民甚苦之”,熙宁年间(1068—1077年),“两浙累年以来,大乏泉货(货币),民间谓之钱荒”,熙宁八年(1075年)在铜钱供给部门任三司使的张方平写道:“乃自比年以来,公私上下,并苦乏钱”;元祐元年(1086年)间,“浙中自来号称钱荒,今者尤甚”,南宋时,更是“钱荒物贵,极于近岁, 人情疑惑,市井萧条”,到了宋理宗(1234—1264)时,台州更是“绝无一文小钱,在市行用”,宋代的“钱荒”问题已经成为了贯穿这个朝代始终的问题。

(二)“钱荒”问题产生的原因那么,宋代“钱荒”问题为什么会如此严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铜钱的需求量大增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宋代,政府对于商人的限制已经减少了许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商业活动,开封城内“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

所谓花阵酒池,香山药海”,足见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

商品经济的繁荣随之带动了人们的需求的上涨,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自然也会随之上涨,于是自然而然地出现了铜币供应不足的情况,宋代政府也随之做出了改变:增大铜币铸币量和发行纸币:交子。

2、大量铜钱被蓄积与收藏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逐渐富足,官僚、富商也层出不穷,而在商品经济如此发达的当时,铜币无疑是财富的象征,于是,以官僚和富商为首的人争相囤积铜币,王旦曾说“京城百万者至多, 十万而上比比皆是, 然则器皿之用, 畜藏之货, 何可胜算?”,可见当时贮藏货币之风之盛行。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贮藏铜币,货币的供给量就会大幅度减少,从而引起“钱荒”。

3、铜钱的大量外流宋代之特殊,还体现在外交上,宋代是历史上第一个签署割地赔款条约的朝代。

商业银行钱荒原因报告

商业银行钱荒原因报告

商业银行钱荒原因报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商业银行的发展日趋成熟,各种经营手段丰富多样,但随之而来的是商业银行钱荒的频繁发生。

商业银行钱荒,指的是商业银行面临资金短缺,无法满足其业务的正常运转和资金储备的现象。

针对商业银行钱荒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商业银行放贷规模过大商业银行的放贷规模过大,超出了自身负担能力的范畴,导致银行的资金积压与周转不畅。

当放贷增加时,商业银行需要出现越来越多的不良贷款以应对不良贷款压力。

而大规模的不良贷款也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财务体质,导致对外融资难度增大,从而增加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形成钱荒。

二、银行间利率波动商业银行之间的借贷互通,都是依赖于反应市场需求的利率水平。

当银行间利率波动明显时,为了保持市场竞争,银行一方面会选择提高其存款利率(而不是降低贷款利率),另一方面就要增加短期融资的成本。

这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链环节就受到影响,之前的预算也会失去支持,从而再次形成钱荒。

三、银行互联网化改革带来的冲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银行业务的普及以及移动支付等跨界业务不断涌现,传统的银行业务遭遇了严峻的挑战。

银行互联网化改革使得银行业务更加便捷,投资者可以进行更快捷的交易,但同时也让传统业务的营销周期加长,资金吸收速度变慢,整体收益下降。

由于没有办法及时地应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的资金积压使得银行面临资金荒的危机。

以上三种情况,是当前商业银行面临资金荒的主要原因。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一、加强资产管理加强资产的管理和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应对资金荒的必要途径。

在资产管理的过程中,银行不仅应该增加风险防范的投入,密切监控各类不良贷款的发展,及时停止损失的扩大,同时需要积极扩展资产,加快流动性的提高,增强银行资本运作的办法。

二、合理调整利率调节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与存款利率的比例,是解决银行资金荒的重要方法之一。

银行应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与利率规律,充分体现风险差异和市场竞争的情况,通过合理地调整利率比例,有效地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钱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钱荒”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钱荒,指的是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

随着货币政策不断加大紧缩力度,“钱荒”从银行体系内萌生、在资本市场被放大,而利率市场“冰火两重天”的现状则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

钱荒,一面是资金“饥馑”,一面是游资“过剩”,中国式不对称“钱荒”,折射出的是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匹配。

银行业“钱荒”的出现,对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都带来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股市、房地产以及中小企业等,面临“钱荒”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一、“钱荒”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一)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股市资金面持续偏紧有三方面的因素:第一,央行货币政策偏紧,从源头上遏制了宽松货币投放格局,将货币投放总量减少。

第二,银行在吸取以前钱荒经验教训后,会更加注意本身资金保存量,出借给市场的资金将减少。

第三,对于股市‘钱荒’对其影响是巨大的。

对于股市来说‘钱荒’的到来对其影响是巨大的。

因为股市是一种频繁拆借的金融行业,很多机构手中并没有过多的现金资源,不断的和银行形成战略合作关系是必然,尤其是很多机构并非只赚不亏,特别是大的机构要想控制住一只个股的流通盘远不是几个亿的资金,因此频繁的拆借便为银行提供了放贷的机会,而如今股市的低迷并没有让机构获利丰厚,股市的‘缺血’运行是必然,国家的货币政策‘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对于股市来说增量资金是不太现实的,实体经济并没有显现复苏迹象。

随着新股重新开闸,市场将源源不断被抽血。

源头上流入资金减少,而新股发行将再度抽血,股市资金面将持续偏紧。

市场层面来讲,股市很难有大的变动。

自从货币政策从紧格局确定以后,资金增量将减少,流入股市的资金也将减少,对行情推动产生影响;由于权重指标股多处于传统产业,而传统产业信贷投放又更加受限,基本面更加难以乐观。

(二)对房地产的影响房地产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钱荒的出现,带来地产行业融资的紧张,这种背景下,房地产行业资金链有可能出现断裂,或者出现资金的流动性紧张,市场中的投资者不看好地产股,使得地产股暴跌。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
1857年至1904年,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钱荒”危机。

这些危机的成因很复杂,主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外贸逐渐增加,进口商品不断增加,外汇逐渐流出。

同时,清政府为了筹措战争经费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大量借外债,增加国债。

这些因素
导致了中国的财政不稳定,增加了流通资金的压力。

其次,19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中国铜银贸易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导
致大量银币流向国外,国内市场大量缩水。

此时,铜银交易方式也比较原始,缺乏现代金
融工具的支持,这也影响了铜银贸易的良性发展。

第三,由于清政府银本位货币制度的限制,银币供应不足,或者银的贬值,导致市场
信用紧张,生产者、商人和民间借贷者的借贷活动受到了限制,这也为“钱荒”危机的爆
发埋下了伏笔。

第四,在农民起义的影响下,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大规模发行不稳定的纸币。

清政府经常在无法筹措足够财政收入时通过大量发行纸币来注入市场资金,这加剧了通货膨胀和信用崩塌的危机。

第五,19世纪90年代末期至20世纪初期,列强在中国日益扩大其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这导致了中国财政压力的加大,境内市场进一步收缩,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总之,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财政不稳定、外汇流失、信用崩塌、纸币发行等复杂因素构成了多次“钱荒”危机的成因。

这些因素互相影响、相互强化,给中国的金融、经
济和政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中国尤其是晚清时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留下了沉重的
遗产。

“钱荒”事件回顾透析

“钱荒”事件回顾透析

“钱荒”事件回顾透析长期以来,中国金融机构对利率并不敏感。

一方面是,利率长期受到管制,银行通过息差即可获得巨额收益。

中国银行业2012年高达1.2万亿的天量利润中,大部分来源于此。

另一方面,部分金融机构利用利率管制良机,使自己“低风险、高收益”。

经济规律不会让这一“高低”组合恒久持续。

高收益必然对应着高风险。

之前,由于央行不断兜底,高风险被短期压成了低风险。

进而,部分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激进冒进,让实质性的债务风险越垒越高。

问题是,中国宏观经济业已进入中速增长新阶段,业已无需维系高增长的货币放水。

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盘活存量”,正是推动结构调整的有利推手。

沉淀于过剩产能中的资金,有望逐渐释放。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将有效引导资金从低效率的部门流向高效率的部门。

经济有望加快出清,经济将因此下行,但经济有望变得更具质量。

经济出清的同时,土地、财税、金融、国企等供给端的变革已刻不容缓。

过去一段的经济形势表明,需求端的发力,正在面临边际收益递减的难局。

而供给端的管制,隐然已形成横亘多年的路径依赖,拖累着整个宏观经济的转型。

决策层和金融机构的一场掰手腕竞赛,在5天之后,也就是6月25日,以决策层的适度安抚,结束了第一回合。

但是,历经这一回合,市场已经相信,金融市场的洗牌,才刚刚开始。

见“死”不救6月19日,周三,银行间市场推迟半小时关闭,被称之为“九级地震”的金融震荡由此开始。

银行间市场由同行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构成。

银行间市场有调节货币流通和货币供应量,调节银行之间的货币余缺以及金融机构货币保值增值的作用。

银行最核心的问题是流动性问题,并通过流动性管理,保证支付。

如果银行流动性短缺,则需同业拆借,银行间市场成为首选。

自2008年以来,大多数银行持有的现金头寸极为充裕,即使贷款偿付的现金流入极少,也能够很容易偿还短期债务。

但是,随着存款增长放缓、存款准备金率持续上调,这种情况出现了变化。

从光大违约门中探究钱荒

从光大违约门中探究钱荒

从光大违约门中探究钱荒钱荒是近年来经济领域中的一个常见现象,钱荒通常指的是出现资金短缺或流动性紧缩的情况。

由于各种原因,金融机构的资本或流动性不足,导致资金无法流通,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运转。

近期,光大银行违约事件引起全体人员的关注,有的媒体称其为光大违约门。

在探讨光大银行违约事件的同时,我们也要关注钱荒这个社会现象的缘由。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光大银行违约事件。

光大银行是中国的五大上市银行之一,该银行出现资金链断裂的问题,如此一来就打破了光大银行的高风险防范系统。

最终,光大银行不得不宣布违约。

造成此事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最终原因是由于资金链断裂导致的。

光大银行在融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了资金链的断裂。

因为公司的资金链断裂,它无法按时偿还债务,只能选择违约。

这个违约事件在国内市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以至于全国的银行都感到了压力。

然而,光大银行违约事件可能并不是钱荒问题的唯一案例。

在中国的银行体系中,经常出现如此情况,它可能是由于缺乏外部支持而引起的缺乏资金链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往往会选择违约,以弥补自身的流动性缺失。

因此,违约可能已成为了银行解决资金链中断的一种常见方式。

钱荒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信用危机。

信用系统的失衡通常会导致一些银行违约,导致资金紧缩和流动性不足。

在一个基于信任和信用的金融体系中,一旦它被破坏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就会出现问题。

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银行融资成本的上升,制约了经济体系的稳定发展。

另一个导致钱荒的原因是金融市场的波动。

金融市场的波动常常导致各种资产的价格大幅下跌,这会使投资者失去信心,从而减少了整个市场的流动性。

例如,在投资中国股市的时候,一些投资者在股市崩溃之后怀疑市场的长期前景,并因此减少了投资,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

再者,钱荒还与政策有关。

例如,严格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导致银行不愿意借出钱来,因为政府规定要求他们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应对突发事件。

这样就不能向企业和个人借款,造成流动性不足,出现钱荒。

什么是钱荒

什么是钱荒

一、什么是“钱荒”“钱荒”是指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

二、“钱荒”形成原因第一,资金外流。

美联储正在筹划退出QE的策略,加上美国经济复苏数据的日益走强,美国对全世界资本的吸引力增强,造成新兴国家资金外流。

第二,国家外汇管理局5月5日发布的《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迫于外币纳入贷存比考核的压力,一些银行可能已经提前开始买入美元补充外汇头寸,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银行间资金面紧张状况。

第三,今年以来,随着杠杆率的不断放大,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超额备付金在逐渐下降,超额备付金太少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下降。

第四,6月底之前,银监会将针对8号文的落实情况展开检查,迫使银行将表外非标资产转移至表内同业资产,直接挤压同业拆借额度。

三、“钱荒”对债市和股市的影响“钱荒”会导致债券持有人卖出债券以获得资金流动性,或者债券型理财产品客户赎回以投资其他高收益的渠道,所以导致债券二级市场价格下降,同时推高了即将发行的债券理财产品的收益率。

针对股市,“钱荒”导致股市抽血,从而股市下跌。

四、目前“钱荒”未来可能持续的时间从季节性因素来看,6月份是商业银行考核二季度贷存款规模的时点,为降低银行贷款与存款的比例,银行需吸收资金或回笼资金导致市场资金更加紧缺,资金成本上升在所难免;加上6月底7月初又恰好是准备金缴款和财政缴款的时点,流动性上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市场的资金紧缺。

因此,如果央行近期没有安排大力度的释放流动性措施出台,“钱荒”至少要延续至7月初。

五、“先锋2号”受到的影响根据“先锋2号”的一季度报告显示,“先锋2号”54.78%的资产配置在买入返售金融资产,28.87%的资产配置在股票,9%的资产配置在银行存款,且没有投资债券市场。

近期“钱荒”对“先锋2号”的影响主要通过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和股票两项内容。

在本轮A股下跌的过程中,从5月31日到6月25日,沪指下跌了14.8%,期间“先锋2号”跌了5.7%。

“钱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钱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钱荒”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如果不是这两天股市的暴跌,“钱荒”俩字还进不了普通百姓的耳朵。

央行的术语叫“流动性不足”,其实就是老百姓常讲的“钱荒”。

中国还能有“钱荒”?中央财政钱多得一塌糊涂,不行就印票子,有钱人富得流油,怎么会缺钱?中国印了这么多票子,中小企业却贷不到款,印的那么多票子都跑那儿去了?中国的“钱荒”,是一种结构性的,说白了就是该用钱的地方没人给钱,印出的票子大部分去了不该去的地方。

这其中的罪魁祸首,就是以银行为代表的中国金融业。

如今的银行都学聪明了,打着金融创新的幌子,热衷于玩空手道,都不愿往实体经济投钱,赚着赚不着钱不说,整天担惊受怕,出了不良贷款,头上的乌纱帽就丢了。

绑着政府、大国企,弄点信托、虚拟票据啥的,赚钱快,自己还没风险。

最典型的就是五花八门的银行理财产品。

地方政府想出政绩拼命上项目,可是缺钱。

以土地出让金为抵押,利用地方的融资平台找银行融资,然后把它包装成信托产品,通过银行渠道销售就成了收益很高的理财产品。

央行印的票子本来是要支持实体经济的,经过银行与地方政府的一倒腾,就又投向了房地产等基建项目。

这就是房地产历经这么多年的打压仍然如火如荼的深层次原因。

最近一段时间,约有一万亿以上的理财产品即将到期,银行资金吃紧,就到银行间的拆借市场去借,致使隔夜拆借利率飙升。

当利率高于理财产品收益时,现金就“倒”不动了,这就是央行说的所谓“流动性不足”。

以前下面缺钱,央行就印票子,表面光鲜亮丽、一派和谐。

可是李克强总理新官上任三把火,提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金融政策,与温家宝时代央行当奶妈、谁哭就给谁奶吃的做法大相径庭,央行屡次表态:不放水。

于是股市大跌。

央行再次强硬表态,《人民日报》也发表署名文章:“证监会央行都不是奶妈”。

于是股市再次大跌。

这一跌,有人坐不住了,央行急忙释放流动性,股市由绿翻红实现百点大逆转。

这就是这两天发生的故事。

谁坐不住了?不是哪个人,而是整个执政团队。

对李克强的新一届政府来说,面对中国的经济现状有两个抉择:一是把泡沫接过去,精心维护,能维持个三到五年,顺利的话十年八年也差不多。

理性剖析“钱荒”之谜

理性剖析“钱荒”之谜
配 。据央行统计 ,企业存 款和 储蓄存款 中的活期 比重居 高 不下 ,近年来通 常在5 0 % 以上 ;而在监管和调 控作用 下 ,贷款期 限增 量结构尽 管有所改善 ,存量结构 中却仍
力。 此外 ,中国外 汇交 易中 , b 5 月出 台债 市新 规 ,禁 止
22 l 中国国情国力 I 2 0 1 3 . 0 9
内,S h i b o r 历史数据显示 ,往年 即便是现金最 紧张 的6 月
末 ,S h i b o r 最 高时不过 为2 0 1 1 年6 月2 2 日到达过7 . 4 7 % 的高位 ,其余年份 虽有波动 ,但都不到4 %。 2 . 近期出台的加强流动性管理规范文件引发 “ 钱荒” 2 O 1 3 年上 半年 政 府监 管部 门先后 出 台 了几份 能直 接 影响银行 间流 动性 的规范 文件 ,分别针对 银行理财 产
品、外 汇 占款、债券 市场和 票据 业务 等。t . u 5 月 外 管 局
行业务结构 失衡 及其背后 的金融改革滞 后、经济结构 失
衡问题 。 1 . 银行拥有充足的成本流动性
我 国长期 低利率 乃至负利 率背景下 的信 贷 刺激政策
以及居民和企业基于 各种原 因形 成的极高 的储 蓄率 为银 行 提供 了充足 的低成 本流动性 。与此相对应 ,较高 的存
显而 易见的是 ,以往面对 这种情况频 繁使用定 向逆 回购注 入 资金 的央行 此 次却 作 壁上 观 ,这 是 本次 “ 钱 荒 ”的直接原 因。在稳健 货币政策的指 引下 ,央行不仅 没 有释 放流动 性 ,还 于5 月重 启暂 停 已久 的央 票发行 回 笼资金 ,即便在 银行 间流动性 已十 分紧张 的6 月1 8日和 2 0日,央行还 分别发行 了额 度为2 0 1 ' L 元的三 月期央票 , 数额不大 ,却足 以显示央行毫不妥协 的决 心。 信贷拉动模式下的银行业务结构失衡 “ 钱荒 ”背后 的深层 次问题 ,是 信贷拉动 模式下 银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中国的“钱荒”危机指的是1857年至1904年间中国经济出现的一系列货币供应不足、信用紧缩和金融危机。

这一时期,中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钱荒”危机是其中之一,其成因复杂且多方面的原因都在其中起到了作用。

本文将对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进行分析。

1857—1904年间中国“钱荒”危机的一个重要成因是清政府对货币的管理不善。

清政府长期实行了“银本位”和“纸币的货币化”政策,这导致了货币供应不足和通货膨胀。

清政府在货币发行和管理上也饱受腐败之弊,各种形式的贪污腐化和浪费严重,导致了国库亏空和财政困难。

这些问题都直接导致了“钱荒”危机的爆发。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之一是国际贸易失衡和外汇紧缺。

在此期间,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进行殖民扩张,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导致了大量的洋货进入中国市场,导致中国的出口贸易的不平衡。

中国的进口商品主要依赖外国货币结算,导致外汇储备不足,这也加剧了中国的“钱荒”危机。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还包括金融机构的薄弱和信用体系的不健全。

在此期间,中国的金融体系尚未完善,金融机构如银行和票号普遍存在着信用不足、转贷不灵、互保等问题。

这使得金融体系无法有效地进行信用调控,信用链条容易断裂,金融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从而削弱了中国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政治因素也是造成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重要原因。

清政府长期实行的排外政策,如对西方思想的排斥、对外国技术和制度的封闭,导致了中国的经济难以与国际接轨,失去了与世界市场对接的机会。

清政府内部腐败严重,政府管理体制僵化,导致政策执行效率低下,无法有效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还包括一些社会因素。

在此期间,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社会,社会阶层固化,生产力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在这种社会结构下,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低下,使得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的阻碍和困难。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

1857—1904年中国“钱荒”危机的成因分析
中国的“钱荒”危机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时期,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以下是该危机的成因分析:
1. 外国侵略与不平等条约:1850年代至1900年代期间,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外国侵略,包括英法联军的侵略和义和团运动带来的混乱。

这些侵略导致了大量的金钱和财富流失到外国,加剧了中国的经济困境。

2. 鸦片战争和赔款问题: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其中包括了赔款的条款。

这些赔款导致了大量的财富外流和金融压力,加剧了中国的财政危机。

3. 清朝政府的财政管理问题:清朝政府在管理财政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

官员的腐败和贪污行为导致了财政资金的浪费和不合理分配,使得财政状况更加恶化。

4. 封建土地制度的问题:中国在19世纪中叶仍然采用封建土地制度,这种制度使得农民无法真正享有土地的所有权。

这导致了农民对土地的利益感和承诺不足,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增长。

5.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问题: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人口迅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

这造成了食品和资源的短缺,导致了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加剧了财政危机。

6. 外国银行的掠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衰落,许多外国银行和商人进入中国,利用财政危机购买廉价资源和土地,并通过高利贷和剥削手段掠夺中国的财富,加剧了财政困境。

进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钱荒”危机是由外国侵略、不平等条约、赔款问题、清朝政府的财政管理问题、封建土地制度、人口增长和城市化问题以及外国银行的掠夺等多重因素共同导致的。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中国的经济陷入了困境,加剧了财政危机。

解读“钱荒”背后的中国货币流动性问题

解读“钱荒”背后的中国货币流动性问题

解读“钱荒”背后的中国货币流动性问题解读“钱荒”背后的中国货币流动性问题摘要:中国式“钱荒”引发的银行业危机生动地呈现了中国银行业眼下的资金困局,凸显了调整货币流动性结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对“钱荒”问题的解读,本文从货币空转、同业业务、地方政府举债、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等四方面入手分析了其背后存在的风险及成因。

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政府、银行和企业的角度指出应对资金错配、恢复经济结构平衡的措施。

关键字:“钱荒”;资金错配;债务风险;风险与对策一、“钱荒”始末“钱荒”指的是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

2013年6月以来的中国式“钱荒”创造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数据纪录,堪称我国银行业经历的最严重“钱荒”。

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一路狂飙,各金融机构在市场中挣扎,生动呈现了中国银行业的资金困局。

每年6月末商业银行要面临年中考核和信息披露,银行的资金会比较紧张。

随着近年来贷款增长加快,且贷款结构中票据相关业务增多,继而对银行自身的流动性产生了很大压力。

同时,5月末和6月末是重要的税收清缴期,缴税意味着资金从企业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转移到国库在央行的存款,相当于银行间市场资金回笼,直接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降低。

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缴存也让银行捉襟见肘。

此外,大量理财产品在6月底集中到期,在7月份新发理财产品之前银行也需要进行短期融资,而银行需要用钱的地方还很多。

5月份外汇占款大幅骤降也是此次“钱荒”的重要原因。

外汇占款是指一个国家的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

对中国来说,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

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入相应的人民币资金,这就形成了外汇占款。

一段时间内,外汇占款是人民币流动性增加的重要来源。

5月外汇占款大幅下降,从此前的每月3000亿元左右降至669亿元。

这是自去年12月份以来,单月新增外汇占款首次降至1000亿元以下。

资金从大量流入到大量流出的逆转,给银行间市场资金供给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紧张。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荒背后潜藏的巨大危机转发直播2013年08月04日 04:50 来源: 2013年6月24日,长期疲软的中国股市突然急速下跌,最受人关注的沪指重挫3.8%后,“兵不血刃”地击穿了1900点,然后“高歌猛下”,连续跌破“建国底”1949.46点,直达“光绪底”1887.77点。

在一周的时间中,中国股市几乎每天都在创新低,跌得毫无底限,跌得一泻千里,只留下了哀鸿遍野的无数中国股民。

这次中国股市的“跳楼”为什么势头如此之猛?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股市孤立的问题呢,还是整个金融,甚至经济全局的问题?对于今后的投资理财有什么样的影响?要回答清楚这些问题,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股市的暴跌只是结果,而非原因,只是症状,而非症结,那么,它的原因是什么,症结是什么呢?直接原因是中国银行业从2013年5月底蔓延开来的“钱荒”。

所谓“钱荒”,就是指由于流通领域内货币相对不足而引发的一种金融危机,通俗地说,就是银行没有可以马上用的钱了,从而导致暂时的资金链跟不上,进而产生了金融危机的风险。

“钱荒”并不是新鲜事,往年的年中,银行都会遇到类似的流动性紧张问题。

在银行遇到“钱荒”的时候,央行会及时向市场输送流动性资金,只是在今年“钱荒”已经持续了近两个月,各大银行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等央行送米送水的时候,后者却迟迟没有动作,因此市场上的恐慌情绪越来越严重,最终爆发了“6·24股灾”,其中下跌最严重的都是银行股。

面对这次银行的“钱荒”和股市的“灾难”,很多人恐慌之余不知所措,对这场金融领域的动荡无所适从,那么这场中国金融领域“脑震荡”的来龙去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要解释清楚“钱荒”,先要从“影子银行”说起。

“影子”凶手“影子银行”,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的简称,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

“影子银行”的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

这种信贷关系看上去像传统银行,但却仅仅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而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机构,也不受传统银行监管系统的制约,类似传统银行的一个“影子”存在,故而得名“影子银行”。

其中,规模较大、涉及面较广的是“银信合作”,这种方式属于直接融资,筹资人直接从融资方吸取资金,不会通过银行系统产生派生存款,这样就降低了货币供应的增速,通俗地讲:就是银行通过信托理财产品的方式“隐蔽”地为企业提供贷款。

同时,银行通过银信合作将资本移出表外(出表),减少了资本要求,并规避了相应的准备金计提和资本监管要求。

这些就是银行的“表外业务”。

这种表外业务的贷款主要流向了房地产行业和各级政府基建项目(其实也是房地产)。

例如,某房地产商开发房产项目资金短缺,银行因监管等政策原因贷款额受限而不能直接向其贷款,信托公司便以中间人角色出现,以房地产商待开发项目为抵押,设计基于该项目现金流的理财产品,其周期一般为1年到1年半,并委托银行代销,由投资者购买,房地产商获得项目资金,项目开发完毕并销售,房地产商支付给银行托管费、信托公司服务费以及投资者收益。

虽然银行的这种金融行为被包装成一种金融理财工具,而不像贷款,但是它实际上就是一种贷款,而且利润远比银行一般的贷款要高。

只不过通过银信合作,银行可以不采用存款向外发放贷款,而通过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并向企业贷款。

由于信托理财产品属于银行的表外资产而非表内资产,可以少受甚至不受银监部门的监管,在高额贷款利息的诱惑下,中国的商业银行疯狂进行表外业务,导致“影子银行”野蛮扩张,因为这些资金大多数流向了房地产行业和政府基建项目,导致风险集中,一旦项目自己跟不上,或者政府违约,马上就会造成银行流动性紧张。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6个月银信合作产品较2009年前6个月增加2.37万亿元,这使得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失效,银行通过银信合作的创新方式释放出了大量的资金。

尽管2011年银信合作产品的资金总量在减少,但其仍是“影子银行”中最大的资金释放来源。

2013年,银监会曾经出台制约银信合作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8号文),但是银行、信托总能通过新的方法规避政策,银信合作水平只在4月份短暂下滑,从3月份的9536.35亿下降到5935.97亿,但是5月份则快速回暖,升到了8302.06亿元,各项指标均基本恢复到“8号文”公布前的正常水平。

相比美国或者其他国家,中国的“影子银行”仍然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有人用很浅显的词汇来形容中国的“影子银行”——“简单粗暴”,也就是说其实中国的“影子银行”并没有美国等成熟发达国家的杠杆或者证券化水平,就是简单的准信贷功能。

就是这样的准信贷功能给中国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问题,首先是扩大了金融系统风险。

中国的“影子银行”很大程度上就是银行信贷业务出表。

在出表的过程中,银行原本应该是对于风险进行监测和管理的主体,现在则变成了不再负担此责任的中间人。

从金融中介理论来说,银行本来拥有风险管理的规模经济、集约化、信息优势等特征,但放弃了这一主体地位之后,对于整个金融体系来说,很可能存在负的净福利效应。

与出表导致风控减弱相比,“影子银行”更大的风险在于高杠杆和期限错配。

世界银行和IMF以及多家金融机构都已经指出中国私有部门在过去几年当中经历了快速的加杠杆过程,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包括民间信贷、小额信贷、信托等在内的影子银行体系。

正常年份,高杠杆率能够起到乘数作用撬动经济快速发展,一旦到达明斯基时刻(即资产价值崩溃时刻),它就会演变成为危机的加速器;期限错配是更加明显的风险,“影子银行”的打包、捆绑对于风险的识别和监管是一种障碍,而借短投长也会显著地积累流动性风险。

如上所述,银行通过其影子银行体系,将理财客户的资金借出去放贷,这样就有期限错配的危险,一旦理财产品到期,而项目贷款又收不回来,银行只能向其他银行借款,以填补暂时的资金缺口,于是向它提供资金的银行便有一个利率,这就是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

当市场上的所有银行都疯狂进行表外业务的时候,就导致市场上的大多数银行都产生了向同行进行借款的需求,这就必然推升拆借利率。

自2013年6月底以来,中国的银行间市场拆借利率一路飙升,甚至创出了骇人听闻的30%的隔夜利率水平,这么高的拆借利率,昭示着银行大规模“钱荒”的出现。

“钱荒”的爆发,生动地证明了“影子银行”对金融领域所造成的风险绝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活生生的、就在我们眼前的风险,而且这种风险是中国商业银行盲目扩张的必然后果。

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以前就说过,国有银行“疯狂地吸收存款,疯狂地放贷,疯狂地制造不良资产,疯狂地处置不良资产”。

其实现今中小商业银行业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良资产是银行业追求规模扩张的结果,有时制造不良资产就是实现规模扩张的手段。

而新的改革举措、监管的放松和新的市场工具出现,无不在第一时间被用来实现银行业的规模扩张。

可以说,正是“影子银行”一手酿成了不久前肆虐中国金融市场的“钱荒”,但是这种“钱荒”背后还有更大的危机潜伏着吗?答案是:有。

政银博弈商业银行绕开政府的监管,疯狂放贷,追求利润,不仅仅超出了道德的底限,而且对中国的整体经济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但是商业银行自恃有中国央行的支持,对自己行为的风险从来没有正视。

中国政府的想法却和这些商业银行不是太一样。

银行关心的是它们自己的利润,而中央政府关心的是中国整体的GDP增长。

由于经济周期性走软迹象和近期中国金融状况收紧,高盛发布报告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速预测。

高盛将中国2013年第二季度实际GDP增速预测从7.8%下调至7.5%,并将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从原来的7.8%下调至7.4%,2014年经济预测从8.4%下调至7.7%。

可见,金融动荡势必会影响到总体经济的状况,中央政府对这点再清楚不过了。

另一方面,银行的资金去了不该去的地方。

从年初的信贷规模高企,但实体经济增速低于预期来看,某种程度上确实证明了“流动性在金融体系空转”,而参与空转的很大一部分机构都处于“影子”当中。

所以商业银行这群“金融版李天一”的胡搞,严重地危及到经济总体增速和实体经济,中央政府对此自然不悦。

最近,一个笑话在坊间广为流传:有个富二代叫银行,他有个大老婆叫贷款、年长色衰,前几年他勾搭上一年轻漂亮的二奶叫信托,后来又勾搭上小三券商、小四基金,一来二去把她们肚子都搞大了,一堆孩子都要富二代负责。

他爹央行不干了大骂他:赶紧给我过本份日子,不然我打断你的腿。

然后……就出现了最近的“钱荒”。

事实上,在过去几个月中,中国新一届政府无时不在暗示自己解决中国金融业结构性问题的意愿,并通过抑制信贷周期早期阶段的扩张,以减少中期内低效投资,降低财务成本。

这些政策调整会对中期经济增长有利,但这也意味着中国将经历更多的“短期阵痛”,势必会对疯狂放贷的商业银行造成巨大的冲击。

这场股灾和钱荒是这次中国金融危机的明线,而中央政府和商业银行的博弈则是二者的暗线,我们能从诸多迹象中发现一些线索。

相信所有人都对“6·24股灾”爆发之后一篇媒体的表态记忆犹新,那就是一直是中国政策导向的《人民日报》发表的《证监会和央行都不是“奶妈”》的激烈评论。

该文认为“救市”和“托市”都是扬汤止沸之举,不是帮了股市,而是害了股市,只会加剧资本市场的积贫积弱,而丝毫无益于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

此文一出,立刻激起了轩然大波,除了股市受此影响继续大跌之外,还说明了中央政府和商业银行的博弈已经开始走出暗箱,变成了明刀明枪的对局。

很多人都好奇在《人民日报》发表这篇评论之后的“钱荒”走向,结果仅仅一天之后,便峰回路转,据称,为保持货币市场平稳运行,央行不得不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一些自身流动性充足的银行也开始发挥稳定器作用向市场融出资金,货币市场利率开始回稳。

央行这一表态,让那些头上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商业银行彻底松了口气,因为它意味着中央政府最终还是决定妥协,向金融系统输送流动性以解决“钱荒”的问题。

这一妥协,看似是中国政府对自己的否定,但是事实远非如此简单。

6月27日,人民网又刊载了《向以钱炒钱的资金游戏开刀》,这让近日扑朔迷离的政府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变得更耐人寻味。

这篇评论的出现,是中央政府为了挽回自己的颜面呢?还是为了传递更丰富的信号?可能两者皆有。

毕竟6月24号和25号,中国政府竟然在两天之内态度急转弯,头一天还指责商业银行,怒斥它们勿将央行当取款机,结果第二天央行便放水,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了,这让广大民众怎么看?所以,这篇文章肯定有向公众表明政府立场,挽回颜面的目的。

这篇评论的重心是“把钱用在更合适的地方”,向“货币空转”、“资金错配”和“脱实就虚”等现象开刀,以支撑起“中国经济升级版”!央行进行流动性的支援是“要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稳定市场预期”,以做到“稳中有进、稳中有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