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种脉象
系统辨证脉学25种脉象要素
系统辨证脉学25种脉象要素系统辨证脉学中,常用的25种脉象要素包括:1. 脉搏频率: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
2. 脉搏强度:指脉搏的力度,分为弱、强、中等等。
3. 脉搏节律:指脉搏的有规律的节律。
4. 脉搏形态:指脉搏的形状,如细、滑、弦等。
5. 脉搏表面质地:指脉搏的质地,如滑、涩、濡等。
6. 脉搏长度:指脉搏的长度,如长、短等。
7. 脉搏宽度:指脉搏的宽度,如宽、窄等。
8. 脉搏深浅:指脉搏的深度,如浅、深等。
9. 脉搏位置:指脉搏的位置,如远、近、浅表等。
10. 脉搏压力:指脉搏的压力大小,如轻、重等。
11. 脉搏弹性:指脉搏的弹性,如缓、急等。
12. 脉搏滑动度:指脉搏的滑动度,如滑、涩等。
13. 脉搏跳动度:指脉搏的跳动度,如跳、不跳等。
14. 脉搏伸缩度:指脉搏的伸缩度,如伸、缩等。
15. 脉搏规模:指脉搏的大小,如大、小等。
16. 脉搏韵律:指脉搏的有规律的韵律。
17. 脉搏起伏:指脉搏的起伏度,如平、起伏等。
18. 脉搏速度:指脉搏的速度,如快、慢等。
19. 脉搏颤动:指脉搏的颤动度,如有颤、无颤等。
20. 脉搏延长度:指脉搏的延长度,如长、短等。
21. 脉搏紧张度:指脉搏的紧张度,如紧、松等。
22. 脉搏紧绷度:指脉搏的紧绷度,如紧、松等。
23. 脉搏寒热度:指脉搏的寒热度,如寒、热等。
24. 脉搏滚动度:指脉搏的滚动度,如滚、不滚等。
25. 脉搏颜色:指脉搏的颜色,如红、白等。
这些脉象要素可以通过触诊脉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病情,并用于中医辨证施治。
《医道捷径》-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
《医道捷径》------ 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手抄本2013-04-02 20:00:43|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本文转载自春风《【转载】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十二部简易诊脉法+ 手抄本《医道捷径》------ 脉诊+神奇脉诊,不说话便知病+把脉口诀》关于“寸。
关。
尺”分配脏腑,,,,目前关于寸关尺分配脏腑,多以下列为准: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右寸可候:肺与胸中。
左关可候:肝,胆与膈;右关可候:脾与胃。
左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尺可候:肾与小腹。
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1.时间: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因为清晨时间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
诊脉时要求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
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气血平静,诊室也要保持安静,以避免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病人情绪的波动,并有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2.体位:要让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背垫上布枕,以便于切脉。
3.指法:医生和病人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按诊病人的左手。
诊脉下指时,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较为灵敏。
布指的疏密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
部位取准之后,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称为总按。
为了重点地体会某一部脉象,也可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如诊寸脉时,微微提起中指和无名指;诊关脉则微提食指和无名指;诊尺脉,则微提食指和中指,临床上总按、单按常配合使用。
十二部简易诊脉法人发明的诊脉法以三个手指确定病情是非常科学的,它实际是一种经络信息的诊断法。
古人讲“医生不懂经络,开方动手便错”,一针见血地说明了诊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医脉诊
(19) 微脉
1、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2、临床意义:气血虚甚,阳气衰微。
36
切 诊
(20) 伏脉
1、脉象特征: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
比沉脉更深。
2、临床意义:邪闭、厥病、痛极(伏而有 力)
37
切 诊
(21) 牢脉
1、脉象特征:
实大弦长,沉取始得,坚牢不移。 2、临床意义: 阴寒内盛,疝气症瘕。
50
二、
按
诊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一)按诊的方法:触、摸、按、叩。 (二)注意事项 态度认真、举止大方,遵守医德; 手法轻柔、熟练敏捷,避免刺激; 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密切观察。
51
二、按诊的内容
按肌肤 按胸胁 按脘腹
按俞穴
52
1、按 肌 肤
辨寒热 肌肤热而喜冷——阳证、热证; 肌肤冷而喜温——阴证、寒证。 察润燥 肌肤湿润——汗出或津液未伤; 肌肤干燥——无汗或津液已伤。
2、临床意义:主阳明气分热盛。 正常人夏季脉较洪。
25
切 诊
(8) 细脉
1、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2、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 湿邪为病。
26
切 诊
(9) 滑脉
1、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 珠。 2、临床意义:主痰饮、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主妇人的孕脉 见于青壮年
27
切 诊
(10) 涩脉
55
3、按胸腹
(1)按虚里:虚里(心尖搏动处)
正常--动而不紧,缓而不急。 异常--微弱:宗气虚; 其动应衣:宗气外泄。
2、按胸胁:
56
(3)按腹部
辨疼痛:拒按——实; 喜按——虚;
濒湖脉诀27种脉象歌诀整理背诵版
《濒湖脉学》27种脉象背诵版作者:李时珍浮脉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命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
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
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
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
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2—沉脉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
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
主病诗:沉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
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力积并寒。
寸沉痰郁水停胸,关主中寒痛不通。
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痛。
—3—迟脉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
但把浮沉分表里,消阴须益火之源。
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
迟细而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
主病诗:迟司脏病或多痰,沉痼癥瘕仔细看。
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
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
尺是肾虚腰脚重,溲便不禁疝牵丸。
—4—数脉体状诗:数脉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
浮沉表里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
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
数而时止名为促,数在关中动脉形。
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
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
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
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降火汤。
—5—滑脉体状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
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
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
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
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癫淋看尺部。
—6—涩脉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
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
相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
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
中医把脉
中医把脉中医把脉左手把什么右手把什么脉怎么通过把脉了解人体健康状况中医脉学是比较复杂而主观的问题1、现在临床把脉多取寸口脉,即把双手桡动脉,分寸、关、尺,医生三只手指并排把于脉上,食指近腕端为寸,中指为关,拇指为尺。
寸口脉属手太阴肺经,肺朝百脉,故身体各个部位的状况都可通过经络反应到寸口脉上。
2、分候:历代分候不甚一致,而普遍公认的为左手脉候左半身状况,右手脉候右半身状况;寸脉候上焦(约为膈上),关脉候中焦(约膈下至肚脐),尺脉候下焦(约为脐下);左寸候心,左关候肝,左尺候肾,右寸候肺,右关候脾,右尺候肾(尺部亦有左候肾,右候命门之说)。
3、浮中沉:把脉时手轻按(举)为浮,中取为中,重按为沉。
这样三部九候都齐了。
在把脉的时候通过脉跳动的次数、浮沉、力度、宽窄、频律等等综合分析与正常脉象对比而得出异常脉象的不同之处,从而得出脉象所主病证。
如:一息(医生把脉时均匀呼吸一次)四至(脉跳动四次,偶有五次)为平脉(正常脉),一息三至为迟脉,多主寒证;一息六至为数脉,多主热证;举之有余、按之不足为浮脉,多主表证;重手按至筋骨乃得为沉脉,多主里证等等,这样的单种脉像就有二十七种,再加上复合脉像就更多。
通过这些就可以综合把握疾病现阶段的病位(表里)、病性(寒热虚实)等情况从而为医生判断病证提供依据。
诊脉传心诀诊家之要四般脉,浮沉迟数为之则。
浮沉轻重指端详①,迟数息中分缓急②。
浮而无力即为虚③,浮而有力便为洪。
脉沉而无力是弱④,微沉有力是为实。
迟而有力滑脉居⑤,迟而无力缓与涩⑥。
数而有力为紧弦⑦,数而无力为芤脉⑧。
浮迟即是表间虚,沉迟即是里冷极。
浮数原来表热真,沉数原来里热炎。
此言不出古人书,是我传心之秘识。
按:脉学讲的越繁琐,初学的人越难掌握。
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所谓"胸中了了,指下难明"。
本诀以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再从四脉的有力无力分出虚、实、洪、弱等十种脉象。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
中医常见的28种脉象详解!1.浮脉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特征:脉管的搏动在皮下较浅表的部位,即位于皮下浅层,轻取即得,按之稍减而不空。
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2.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特征:脉管搏动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之处,因此用轻指力按触不能察觉,用中等指力按触搏动也不明显,只有用重指力按到筋骨间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明显跳动。
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
亦可见于正常人。
3.迟脉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相当于每分钟脉搏60次以下)。
特征:脉管搏动的频率小于正常脉率。
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
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4.数脉买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每分钟90-120次之间)。
特征:脉率较正常为快,比疾脉慢。
意义:多见于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5.虚脉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
异食无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软弱,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无力。
意义: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6.实脉三部脉充实有力,其势来去皆盛。
亦为有力脉象的总称。
特征:脉搏搏动力量强,寸、关、尺三部,浮、中、沉三候均有力量,脉管宽大。
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
7.洪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
特征: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
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8.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特征:脉道狭小,指下寻之往来如线,但按之不绝,应指起落明显。
9.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特征:脉搏形态应指圆滑,如同圆珠流畅地由尺部向寸部滚动,浮、中、沉取可感觉到。
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
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
10.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均。
特征:脉形较细,脉势滞涩不畅,如“轻刀刮竹”;至数较缓而不匀,脉力大小亦不均,呈三五不调之状。
意义:多见于气滞、血瘀和精伤、血少。
脉象28种顺口溜
脉象28种顺口溜
1. 弦脉细如发,虚寒为关键。
2. 洪钟波浪声,实热当思量。
3. 多沉多软脉,湿热难舒畅。
4. 无力细沉脉,气滞贲门忙。
5. 濡乌流火光,痰湿脉中藏。
6. 李时中风脉,虚实兼见章。
7. 数动兴蛰伏,搜寻等时将。
8. 舌下黄苔厚,热毒藏其中。
9. 汗多无气力,阳虚有风凉。
10. 亮白无光泽,阴虚血少浪。
11. 红赤有蚤腧,阳明肠中藏。
12. 扁舌无苔胖,胃阳不分明。
13. 甘滑苔腻黄,阳虚有寒凉。
14. 红粉无草事,寒湿气郁藏。
15. 连绵力不持,病久经脉亡。
16. 脉缓薄瘦索,血瘀疼痛当。
17. 直呼有腰痛,风湿藏其中。
18. 样式转痛疾,痰瘀壅胸肺。
19. 寒风而舌红,胃中冷气藏。
20. 无痛实如弦,寒滞气沉长。
21. 唇边目赤痛,肝火有郁藏。
22. 弦细脉来虚,木火气血忙。
23. 冬天冷于水,脾肾水湿藏。
24. 鼓腹有结块,肠中积聚痛。
25. 脉象口燥痰,病在中焦藏。
26. 长痰滞气浊,元气饥渴争。
27. 临床阳寸说,正气口中轻。
28. 阳虚两虫绕,气血失和平。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1、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中医诊脉歌诀
中医诊脉歌诀脉诊歌诀概括如下: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1、首分浮沉什么是“首分浮沉”?现解释如下:①、首先区别脉象是浮脉还是沉脉。
因为切脉时手指是从浅表往深层逐渐探查的,首先轻触皮肤(即“举”),即可探出脉象是否浮脉;无浮脉则又加压(即“寻”),在这个层次可触到许多脉象;然后第三种力量即“按”,此时检查是否沉脉。
所以实际上“首分浮沉”是按照指头用力的顺序来探测脉象的位置。
②、在区别浮、沉过程中,可根据是否浮脉或沉脉来区别与浮、沉相关的脉象种类,它们是:浮脉类——浮脉、濡脉、革脉、芤脉、散脉;沉脉类——沉脉、牢脉、伏脉。
③、区别了浮脉类和沉脉类,在辨证诊断上可指明表证或里证。
2、二辨虚实什么是“二辨虚实”?现解释如下:①、在完成浮与沉两类区别后,既知道了病证是表证或是里证,还要知道正气和邪气的关系(虚证或实证),而实证和虚证在脉象上的区别就是虚脉和实脉。
所以探测脉象的第二步是区别脉象的虚与实(有力与无力)。
②、在区别脉象的虚或实(即有力与无力)时,又可区别与虚、实脉象相关的其他脉象。
虚脉类——虚脉、微脉、弱脉;实脉类——实脉3、三去长短什么是“三去长短”?现解释如下:①、长脉与短脉是两类在脉形上有十分明显特征的脉象,手指触及脉管即可区别是长或是短。
②、在作寸、关、尺三部探测时,首先区别出脉象的长脉、短脉,然后才能进一步探测寸、关、尺的脉象。
③、在区别长、短脉时,可以同时察知其他相关的脉象,如:长脉类——长脉、弦脉、细脉短脉类——短脉4、四算疾迟什么是“四算疾迟”?现解释如下:①、在确定好脉的脉位(脉位者左右辨长短弦细,上下看浮沉)和脉势(脉势者虚实也)后,接着就是脉搏的频率和节律问题。
②、与脉搏频率与节律相关的脉象有8种:脉率——数脉、疾脉、迟脉、缓脉脉律——促脉、结脉、代脉、散脉5、五察脉形什么是“五察脉形”?现解释如下:①、在完成以上四步探测后,即可区别23种脉象,余下的便是以脉形为主要特征的4种脉象,它们是:洪、滑、涩、紧。
舌诊脉诊
中医诊断学第一章:脉诊表格·1—常见脉象表格图表格·2—历代脉象着作及脉象数目:表格·3—常见相兼脉表格图—真脏脉表格·41、诊月经脉(1)妇人左关、尺脉勿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是月经将至。
(2)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者,月经多不利。
(3)妇人闭经,尺脉虚细而涩者,多为精血亏少的虚闭。
(4)尺脉弦涩者,多为气滞血瘀的实闭;脉象弦滑者,多为痰湿阻于胞宫。
2、诊妊娠脉(1)已婚妇女,平时月经正常,突然停经,脉来滑数冲和兼饮食偏嗜者,多为妊娠之征(2)妇人两尺脉搏动强于寸脉或左寸脉滑数动甚者,均为妊娠之征。
3、诊临产脉(1)临产妇人可出现不同于平常的脉象,其脉多浮,或脉数而滑或紧,称离经脉。
(2)孕妇在平时无脉的中指中节或本节的两旁出现脉搏跳动,即是临产之征。
4、诊小儿脉(1)诊小儿脉方法:一指定三关。
(2)小儿正常脉象特点:较成人脉软而速,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3)小儿病脉:①主要以脉的浮、沉、迟、数辩病证的表、里、寒、热。
②以脉的有力、无力定病证的虚、实。
③痰热壅盛或食积内停可见滑脉。
④湿邪为病可见濡脉。
⑤心气、心阳不足可见歇止脉。
诊脉概述1、三部九候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
上、中、下三部又各分为天、地、人三候,总称三部九候诊法。
2、仲景三部诊法:即人迎、寸口、趺阳三脉。
表格·5—寸关尺分候脏腑表1、诊脉方法:诊脉以平旦(清晨)最佳,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高度。
医者应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目,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2、脉有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
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
3、脉有神:可查精气之盈亏,并与胃气的盛衰有关。
指下脉律整齐,柔和有力。
4、脉有根:主要说明肾气的盛衰。
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第二章:舌诊1、我国最早验舌专着:《伤寒金镜录》2、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
伤寒论27种脉诊详解
伤寒论27种脉诊详解《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它对于研究中医脾胃病、肝病、风湿病、病毒感染等疾病有很大帮助。
其中,脉诊在中医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详细解释了《伤寒论》中的27种脉象,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1. 缓脉:脉慢而细软,如丝缕相连。
多见于气虚、血虚、胃虚等症。
2. 紧脉:脉紧而有力,如坚强之意。
多见于气郁、肝郁、血瘀等症。
3. 散脉:脉象散乱,无规律可循。
多见于寒热、水肿、肠胃疾病等症。
7. 局脉:脉象只在一处感受得到,如被框固定之意。
多见于外伤、损伤等症。
8. 虚脉:脉搏虚弱无力,象几乎失去之意。
多见于气虚、血虚、脾虚等症。
9. 实脉:脉象有力有力,坚实有力之意。
多见于实热、实寒、实症等疾病。
12. 添脉:脉象间断不连续,如有间欠之意。
多见于疲劳、过度劳累等症。
13. 促脉:脉搏加快,短促有力之意。
多见于急症、焦虑等病症。
15. 连脉:脉搏连续流畅,如水流不止之意。
多见于气血畅通、康复之时。
16. 阴脉:脉象细弱,只能在尺部感受到。
多见于阴虚内热等症。
17. 阳脉:脉象粗大,有力有气。
多见于阳虚、阳盛等症。
18. 革脉:脉象有点晃动感,如革质之间的摩擦之意。
多见于疟疾、清热解毒等症。
20. 衰脉:脉搏弱小,如逐渐消失之意。
多见于病程逐渐加重之时。
21. 继脉:脉搏有原有亡,如旧时相承之意。
多见于恢复阶段。
23. 虚实交错脉:脉搏时强时弱,不规律之意。
多见于阴阳失调。
24. 脏腑脉:脉象似有不同器官之感。
如心悸、神志不清等症。
25. 季节脉:脉象随季节而异,如春季多舌苔、夏季多出汗等。
26. 时间脉:脉象随时间而异,如清晨脉象略弱、午后脉象稍强等。
总之,《伤寒论》中提到的27种脉象,是通过中医悠久的历史和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
读者可以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脉象,对各种病症的诊断和治疗起到很大的帮助。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口诀
图解中医脉诊,28种脉⼝诀国学医养堂2020-05-10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
《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
要有效地治疗疾病,⾸先必须有正确的诊断。
现代医学利⽤科学技术的有关成就,诊断疾病的⼿段越来越多了。
但在古代,医⽣诊病主要靠眼望、⼝问、⽿听、⿐闻、⼿摸等⽅法。
这在古代世界许多国家⼏乎都是这样,⽽且各国都有⾃⼰丰富的经验。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采⽤的脉诊,是⼀项独特诊法。
脉诊⼜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也是辨证论治的⼀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图⽂解释脉象: 脉诊歌 1、浮脉:浮在⽪⽑,如⽔漂⽊;举之有余,按之不⾜。
【主病】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浮伤风,头疼⿐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便不利,⼤便秘涩。
【兼脉】⽆⼒表虚,有⼒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浮短⽓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伤,浮濡⽓败。
2、沉脉:沉⾏筋⾻,如⽔投⽯;按之有余,举之不⾜。
【主病】沉脉为阴,其病在⾥。
⼨沉短⽓,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与⾎。
关主中寒,因⽽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虚,有⼒⾥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息。
【主病】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迟上寒,⼼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衰,溲便不禁,或病腰⾜,疝痛牵阴。
【兼脉】有⼒积冷,⽆⼒虚寒。
浮迟表冷,沉迟⾥寒;迟涩⾎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4、数脉:数脉属阳,象为太过;⼀息六⾄,往来越度。
【主病】数脉主腑,其病为热。
⼨数喘咳,⼝疮肺 ;关数胃热,邪⽕上攻;尺数相⽕,遗浊淋癃。
【兼脉】有⼒实⽕,⽆⼒虚⽕。
26种脉象的鉴别方法
26种脉象的鉴别方法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其诊断作用不能互相替代。
其中,任何一种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都会影响对脉象的诊察,甚至影响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
因此,二十六种脉象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偏废,必须熟炼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技术。
在诊疗实践中,一般是以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概括临床错综复杂的脉象变化。
因此,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
否则,对脉象的诊察就缺乏依据。
比如,滑涩二脉都是诊察脉的流利程度,若不明确这一点,对滑涩二脉的诊察就没针对性。
再如动脉,其实际意义是诊察非窦性心律的脉形,若不明确这一点,对动脉所主病证的分析很容易与其实际意义相悖。
特别是代脉和革脉,由于近代脉书误解了这两种脉象的实际意义,对其所主病证的分析已离题太远。
这些实例说明,必须弄清每一种脉名是诊察寸口脉哪一方面的变化,才能充分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
脉的变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脉体的大小、脉的长短、频率、脉位、节律、气势、张力、幅度、流利程度、和缓程度等。
错综复杂的脉象,主要是这些方面发生变化。
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就是针对这些方面的变化。
其中,由一种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一个方面的变化。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条件构成的脉象,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变化。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再加相兼脉,基本上概括了对脉象进行诊察的主要方面。
因此,对错综复杂的脉象进行诊察,必须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方法,这是诊脉的入门技术。
最简便的方法是:根据每一种脉象的构成条件和脉形规范,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分别涉及寸口脉哪些方面的变化。
然后,按脉象的构成条件对寸口脉相关方面的变化逐一进行诊察。
对初学者来说,这是简便易学的诊脉方法。
1.察至数在察至数的过程中,主要辨别迟脉和数脉。
一般是用“呼吸定息”的方法。
一呼一吸为一息。
一息脉动四、至之间为正常。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9)
李玉宾老师讲解《四圣心源》(9)(转载)咱们今天接着一起学习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中医四诊里面望闻问切,切脉对很多人来讲可能是最难学,跟门槛一样,很多人迈不过去。
黄元御先生在第三卷《脉法解》里面给我们做了比较详细,成体系的讲解。
这一卷我们打算用两次时间来讲完。
今天晚上咱们主要讲一下诊脉的一些基础东西,诊脉最基本的道理啊,脉象的规律啊,今天不会讲具体那一个脉,讲一些基础性的东西,常识的一些东西,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下,第二次,就会针对具体的脉象,讲一些日常、结合临床,咱们常见的疾病,讲一些具体的脉象,讲的这些内容呢,跟《四圣心源·脉法解》原文的内容可能不完全一致,不会照着书上的内容挨着一个一个讲,可能会穿插着讲,所以要求大家对这一卷的内容,都要比较熟悉,如果还没有看的,看的不是很熟的,希望大家回去把这一卷都看一下、都看完。
我首先讲一下,诊脉咱们常用的是寸口脉法,摸手腕这个地方,太阴肺经这个脉,就是脉法解的第一小节,寸口脉法,讲的这个寸口脉法,诊脉的方法呢,或者诊脉的部位不同,有不同的诊脉方法。
从《四圣心源》这本书记载的有寸口脉法、寸口人迎脉法还有三部九候脉法。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我们现在在临床上用的最多的是寸口脉法,就是只是诊寸口脉,诊这个手太阴肺经的动脉,实际上一身所有的脉都可以诊,都可以去摸,所以的动脉,体表的动脉,能摸的到的,都可以摸,都能诊断出一身的脉气。
之所以寸口脉现在是用的最多,主要原因是它最方便,而且它能够体现出一身五脏六腑的脉气。
这其中的原因呢,就是内经讲的肺主气,朝百脉,百脉都入于肺也好,或者归于肺也好,用《四圣心源》的话来讲:十二经脉之气皆受之于肺。
因为在脉气它来源于中土,中土化源,化生气血,然后是上归于肺,肺气散布精微于全身,流通十二经脉,是这样一个过程。
所以说这个肺经这个脉气,它实际上是人体一身气血散布的一个聚散点儿一样,所有的脉气都在这儿聚集,然后又分散。
脉诊题库
1 第五章切诊【目的要求】 3.弦、紧、革、牢脉在脉象特征上的区分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
4.数、疾、促、动脉在脉象特征上的区分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
【重点与疑难点】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
(一)重点: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
1.诊脉在诊断上的作用。
5.掌握诊脉的方法。
2.寸口诊脉的理论依据、分部与所主脏腑。
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
3.正常脉象的胃神根及其变化的原因。
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
4.二十八种病脉的脉象与主病。
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
5.相兼脉象的临床意义。
9.了解诊脉之要点与如何进行脉象的鉴别。
6.脉症的顺逆及从舍。
10.熟悉诊妇女与小儿脉。
7.按诊的主要内容。
11.熟悉相兼脉象主病。
(二)疑难点12.熟悉脉证宜忌及脉症从舍。
1.遍诊法与三部诊法有无临床价值?13.了解按诊的方法。
2.寸口六部所主脏腑的依据是什么?14.熟悉按诊的作用与按诊的内容。
3.正常脉象之有胃气、有神、有根的特点。
【学习时数】 4.外界因素、内在因素对正常脉象的影响。
10学时 5.一脉主数病,在出现相兼脉时应如何判断?【概念辨析】 6.理解按诊中,虚里动高的原因并非仅为宗气1.大、洪、实脉在脉象特征上的区分外泄。
2.滑、数、动脉在脉象特征上的区分【本章小结】【单元自测】A型题1.脉象“有神”是指:A从容和缓 B节律一致 C柔和有力 D沉取有力 E不浮不沉2.“有根”之脉象是指:A不浮不沉 B节律一致 C不快不慢 D和缓有力 E沉取尺部应指有力3.由于气候对脉象的影响,平脉在秋天可以稍:A弦 B洪 C濡 D浮 E沉4.用不轻不重指力持脉,按到肌肉者叫做:A浮取 B总按 C沉取 D单按 E中取5.按脉时需重按推筋着骨始得为:A伏脉 B沉脉 C牢脉 D弱脉 E革脉6.虚脉的形象是:A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B沉细而软,应指无力 C极细极软,似有似无D脉体如线,软弱无力 E浮而细软,应指无力7.重按始得的脉象,以下除……以外均是:A沉脉 B伏脉 C牢脉 D革脉 E弱脉8.气滞血瘀的病证可见:A革脉 B虚脉 C涩脉 D疾脉 E实脉9.弱脉与濡脉的主要区别在于:A脉势 B脉态 C脉位 D节律 E至数10.一息五至以上的脉象,以下除……以外均是:A动脉 B促脉 C数脉 D结脉 E疾脉11.脉沉细而应指无力为:A濡脉 B微脉 C细脉 D弱脉 E虚脉12.浮紧的脉象主病常为:A表虚证 B表寒证 C表热证 D表湿证 E表证挟痰13.举之脉形浮大,稍用重力按之则无,称为:A濡脉 B芤脉 C革脉 D散脉 E洪脉14.轻取即得的脉象,以下除……以外均是:A浮脉 B濡脉 C洪脉 D牢脉 E芤脉15.实热证可以见:A濡脉 B革脉 C迟脉 D芤脉 E紧脉16.脉来极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称为:A弱脉 B虚脉 C涩脉 D微脉 E濡脉17.脉在皮肤,浮数之极,至数不清,称之为:A鱼翔脉 B虾游脉 C釜沸脉 D屋漏脉 E雀啄脉18.结脉代脉促脉,其脉象的共同点是:A脉来较数 B脉来时止 C止无定数 D脉来缓慢 E止有定数19.结脉的脉象是:A数而一止,止无定数 B数而一止,止有定数 C缓而时止,止无定数D缓而时止,止有定数 E止有定数,良久方来20.沉按实大弦长称之为:2 第五章切诊A长脉 B弦脉 C伏脉 D牢脉 E紧脉21.濡脉的脉象是:A软而沉细 B浮而细软 C来去怠缓 D浮大无力 E脉细如线22.牢脉的脉象是:A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B三部举按均有力 C脉长而弦硬D沉按实大弦长 E推筋着骨始得23.弦脉的脉象是:A端直而长 B脉来绷急 C浮而搏指 D沉按实大 E状如波涛24.滑脉的脉象是:A轻取即得 B往来流利 C三部举按有力 D来盛去衰 E厥厥动摇25.下列诸脉,除……外,脉位皆表浅:A浮脉 B芤脉 C濡脉 D散脉 E弱脉26.下列诸脉,除……外,皆主虚证:A浮脉 B迟脉 C微脉 D细脉 E濡脉27.下列诸脉,除……外,皆主痛证:A弦脉 B紧脉 C滑脉 D伏脉 E动脉28.下列诸脉,除……外,皆主痰饮证:A滑脉 B弦脉 C促脉 D结脉 E濡脉29.暴病见下列诸脉,除……外,均为脉症相应;A浮脉 B沉脉 C洪脉 D数脉 E实脉30.脉来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指的是何脉?A疾脉 B促脉 C结脉 D动脉 E代脉31.脉形浮大无力,按之中空,属于:A散脉 B虚脉 C芤脉 D革脉 E濡脉32.脉症相应为顺,指出下列何项为逆?A表证见浮脉 B里证见沉脉 C久病见浮脉D暴病见浮脉 E有余之证见实脉33.脉来如线,软弱无力,应指明显,称为;A弱脉 B濡脉 C细脉 D微脉 E散脉34.肝胆病痛证痰饮证常见的脉象为:A紧脉 B结脉 C滑脉 D弦脉 E促脉35.二十八脉中,具备沉弦长实大之脉象特点的脉是:A芤脉 B伏脉 C紧脉 D革脉 E牢脉36.弱脉与濡脉的共同特征是:A脉细如线 B细而无力 C浮而无力 D沉而无力 E脉来无力37.浮而细软的脉象是:A虚脉 B细脉 C濡脉 D微脉 E弱脉38.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的是:A浮脉 B虚脉 C散脉 D散脉 E绝脉39.表证有痰饮常见的脉象是:A浮脉 B浮缓脉 C浮数脉 D浮紧脉 E浮滑脉40.沉按实大弦长的脉象是:A革脉 B伏脉 C牢脉 D沉脉 E弦脉41.下列哪项不是涩脉的主病?A气滞 B血少 C血瘀 D精伤 E湿阻42.气滞血瘀精伤血少之证往往见:A涩脉 B实脉 C革脉 D弦脉 E促脉43.关于相反的两种脉象,哪一项是错误的:A迟脉与数脉 B浮脉与沉脉 C洪脉与弦脉 D滑脉与涩脉 E紧脉与缓脉44.浮滑脉的主病多为:A痰热互结 B饮食停滞 C湿热内蕴 D风痰 E风热袭表45.脉来去俱盛,三部举按均有力,是:A洪脉 B滑脉 C紧脉 D实脉 E弦脉46.滑数脉主病常为:A痰热痰火 B肝火挟痰 C气分热盛 D肝郁化火 E素体痰盛,又感外邪。
把脉与听诊
把脉与听诊把脉与听诊----大家看看文章,相信能能学到很多中医知识本贴收到2朵鲜花把脉与听诊熊光明中医看病时,首先用三个指头按摸病人手腕的挠动脉,叫做把脉、摸脉、诊脉或号脉,行话叫切脉。
而西医看病则先用听诊器去听病人的胸部,叫做听诊。
行外人也许会问,这把脉究竟是怎么回事,到底有多玄?如果让把脉和听诊PK,谁赢谁输?不要急,听我慢慢道来。
自古至今,民间对中医把脉有太多的神奇传闻。
戏剧舞台上,太医给娘娘看病,名医给贵小姐看病时,只用一根丝线系在病人的手腕上,牵出一丈多远,医生用手指触线把脉,称为“弹脉”。
如此一弹,就能知病情,决生死。
越剧“三看御妹”里,才子封家进假扮医生揭榜去给御妹刘金定看病,也用丝线弹脉。
御妹将线系在床架上,引出两人相见,私定终身,结为连理的佳话。
小说《红楼梦》中也有很多诊病把脉的精彩场面,都是一摸就准,病情全知。
真有这么灵吗?我是中医学徒出身,十二岁就参加工作,被zhengfu安排在一家中医联合门诊部学中医。
最早读的是李时诊的《濒湖脉学》,知道有26种脉象,死背“浮脉如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推筋着骨寻”等脉学口决。
前面背得好,后面太多背不了。
我发现老中医们也背不全。
就问老师,这诊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要怎样才能学好。
岂料老师说,我也胸中了了,指下难明。
脉学没有捷径,也没玄机,书也不要死背,只要认真看,用心领会,到时候你自然会明白。
出师临床以后,我又去省级医院进修了西医内科,学了西医诊病“视、触、叩、听”的基本技能,学会了用听诊器听诊。
在以后的长期临床中,我坚持中西医结合,慢慢地把脉少了,但听诊器却不离手。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成了主任中医师,江西省名中医,把过千千万万的脉。
回头一看,并没有发现和体验到民间传说中的那些玄妙,也没发现同行中谁有特异的切脉功夫。
获得的乃是不断积累的诊疗经验,以及诊脉时与病人一次次的心灵交流和临床体会。
三年前的一天,有一位农村中年妇女来我诊室候诊,我诊毕先来的三位患者后,才给她把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辨别方法在诊疗实践中,用二十六种常用脉象及其相兼脉,可以概括临床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脉象,基本上可以满足“辨证论治”的需要。
因此,对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基础。
对脉象的辨别,必须掌握正常脉象,并熟识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
这是最重要的依据。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娴熟的技术。
此外,有很多方法可灵活掌握。
比如,将脉象“分类”的方法、“互相对比”的方法、“知常达变”的方法、“察独”的方法等。
对脉象进行分析,涉及范围太广,内涵极其丰富。
但总的说,是根据脉象变化分析疾病的成因、性质、病位、发展趋势和病理机制等,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依据。
对脉象的辨别和分析,是脉诊用于临床的关键环节,是脉诊参与“辨证论治”过程的纽带和桥梁。
历代医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但是,由于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直接影响了脉象的辨别和分析。
比如,革脉和代脉,其实际意义,主要是对脉象的变化或转变进行辨别和分析。
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几乎未能发挥作用。
再如动脉,其实质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
然而,因其实际意义被埋没,并未发挥诊断非窦性心律的作用。
这些事实说明,对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方法与内容,都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据考证,古代医家精心筛选确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不仅反映了寸口脉变化的相关方面,而且反映了对复杂脉象进行辨别和分析的多种方法。
并且,这些方法很实用,既简便又准确。
因此,应该将这些方法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
1,辨别和分析反映脉位的脉象反映脉位的脉象分四类:一是浮脉,二是不浮不沉之脉,三是沉脉,四是伏脉。
其辨别方法是,首先确定将寸口部位“按之至骨”所用的指力。
然后,再用相应指力辨别寸口脉在哪一部。
根据寸口脉在“五部”的顺序,可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
为便于叙说,暂将“按之至骨”的指力称“总指力”。
根据“总指力”,可具体掌握对“五部”分别进行诊察的相应指力。
比如:辨别浮脉,所用指力不超过“总指力”的“五分之二”。
辨别沉脉,用指力大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三”。
辨别不浮不沉之脉,所用指力相当于“总指力”的“五分之二”与“五分之三”之间。
若用“总指力”不能触及脉体,需大于“总指力”才能触及的脉体,是伏脉。
用以上方法,可以准确辨别脉位的变化。
其他脉象若以脉位变化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
比如,“濡脉”是“细而软”兼“浮”,“弱脉”是“细而软”兼“沉”。
再如,“脉浮数”是“浮脉”与“数脉”相兼,“脉沉数”是“沉脉”与“数脉”相兼。
显然,这都是非常准确的辨别方法。
对脉位变化的分析,一般认为,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这是一般规律。
临诊时,表证脉不浮或里证脉不沉,其诊断作用更重要。
必须将脉位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意义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充分体现脉位变化的诊断作用。
比如,《伤寒论》第九十二条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者,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第三百零一条说:“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这两条所论都是“表证”,但其脉不“浮”而反“沉”。
这种情况下,对脉与症的综合分析非常重要。
前条所论,病有发热、头痛、身体疼痛,属太阳表证,其脉应“浮”而反“沉”,说明平素阳气不足,里虚较重,故用四逆汤救里,此为寓解表于回阳救逆之中。
这说明,《伤寒论》不因“脉症不符”而“舍脉从症”,从而体现了脉位变化对“辨证论治”的指导作用。
第三百零一条是太少两感证。
病在少阴,不应发热而反发热,故谓之“反”。
此“发热”,是外感风寒之邪在表。
此脉沉,是心肾阳虚不足以鼓动。
《伤寒论》不因“脉症不符”而妄行取舍,而是在脉象与病症的“常”、“变”之中辨析其病理机制,弄清脉位变化与症状不符的内在原因,寻求适宜的治疗方法。
其内在原因是平素心肾阳虚而复感风寒,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表里双解。
这些实例说明,对脉位变化的分析,应该拓宽思路,不能局限于“某脉主某证”的一般认识。
若脉症不符,更应该深入分析。
2,辨别和分析反映“至数”变化的脉象反映“至数”变化的脉象分三类:一是迟脉,二是正常脉的至数,三是数脉。
临床错综复杂的“至数”变化,不外乎这三类。
其他脉象若脉的“至数”变化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
比如,促脉是“数”脉再兼“时一止”。
再如,脉沉迟是迟脉与沉脉相兼,脉沉数是数脉与沉脉相兼。
“至数”变化最容易辨别,可用“呼吸定息”或“计时法”测定。
一般认为,正常脉的至数是一息四、五至之间。
一息三至或三至以下者,都是迟脉。
一息六至或六至以上者,都是数脉。
按计时法算,每分钟脉动50次以下为迟脉,正常的至数每分钟60~90次,若超过正常脉的至数则为数脉。
小儿脉的至数当另论。
对至数变化的分析,一般认为,数脉主热,迟脉主寒。
但是,这只是“迟数”二脉最一般的诊断意义。
实践证明,迟、数二脉对分析病证的寒、热确有很大实用价值。
除此之外,脉的至数变化还有更广泛的意义。
比如,心脏的器质性病变和功能性病变以及痛证、痰证、饮证等,都可通过脉的至数变化提供诊断依据。
特别是“脉症不符”的情况下,对至数变化的分析尤其重要。
如《伤寒论》第二百一十三条说:“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此条所论,其脉迟,非虚非寒,乃阳明腑实热证。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分析脉迟的成因,不能认为是“脉证不符”。
因实热壅结于里,气血阻滞,阳气受遏,也可导致脉迟。
因此,可用大承气汤攻下实热,荡除燥结。
这说明,中医对脉的“至数”变化有独特的认识方法,必须辨明成因、性质、病位、所主病证及其相互关系,综合分析病理机制,才能充分体现至数变化的诊断意义。
再如促脉,其实质,是在数脉的基础上又出现“时一止”的变化,表明“阳盛及阴”或“热极伤阴”,这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认识方法。
由此说明,虽然脉的至数只是心脏的搏动次数,但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脉的至数变化具有非常广泛的诊断意义。
因此,对至数变化的分析,既要体现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又要兼顾至数变化的实质是心脏搏动次数的变化,二者结合起来,更能体现至数变化的诊断意义。
3,辨别和分析反映脉体大小的脉象反映脉体大小的脉象分三类:一是正常脉体,二是洪脉,三是细脉。
临诊所能触及的脉体大小,不外乎这三类。
其他脉象若以脉体“大”或脉体“细”为构成条件,都是相兼脉。
比如,“虚脉”是脉体“大”再兼“迟、空、软”等条件。
“微脉”是脉体“细”再兼“软”。
脉体大小的辨别,以正常脉体为依据。
若比正常脉体“大”,都是洪脉。
若比正常脉体“小”,都是细脉。
正常脉体的标准因人而异,可参考划分“五部”的方法确定。
详见第六章,不另重复。
对脉体大小的分析,一般认为,洪脉主实主热,细脉主虚。
其实,这是洪细二脉主病的一般规律。
除此之外,这两种脉象都有非常广泛的诊断意义。
比如洪脉,《脉学阐微》说:“若病后久虚,或虚劳失血而现此脉,为阳盛阴竭之凶象。
”此脉象虽为洪脉,绝不是主实,可以肯定是“胃气已绝”的真脏脉,不然的话,则未必是“阳盛阴竭之凶象”。
这说明,对洪细二脉的主病不可一概而论。
必须结合兼脉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古代医家将虚实二脉确定为常用脉象,就是对洪脉及其主病性质进行综合分析的一个方面。
因此,在洪脉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辨别虚实,不能认为洪脉都主实证。
《伤寒杂病论》对脉象及其主病的分析方法,是很值得提倡的一种方法。
其方法是将脉、病、症、治并举,综合在一起,辨脉辨症与辨证密切结合,进行全面分析,并将脉诊灵活机动地用于诊疗实践。
这是最能体现脉诊诊断作用的重要方法。
4,辨别和分析脉的流利程度滑、涩二脉是反映脉流利程度的脉象。
脉的流利程度分三类:一是正常的流利程度。
二是较正常更流利的程度,即滑脉。
三是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即涩脉。
其中,正常的流利程度,是正常脉象的必备条件。
滑脉和涩脉,则是脉的流利程度发生了变化。
因此,可以根据正常脉的综合表现,体会正常流利程度的脉形,为辨别滑、涩二脉积累经验,提供依据。
滑涩二脉的辨别方法很难掌握。
这是因为,脉的流利程度,要根据脉的多方面变化来判断。
但是,其目的,并不是诊察脉的其他变化,而是专门针对脉的流利程度。
因此,辨别滑涩二脉比较困难。
其关键技术是,将指目按在寸口脉的脊部,细心体察脉管内血液运行的流利程度,然后,再结合其他方面的变化综合体会。
若脉管内的血液运行滑利,较正常流利程度更流利,则为滑脉。
若运行艰涩,流利程度不及正常,则为涩脉。
脉的流利程度没有具体指标,只难根据正常脉的综合表现反复体会,因此,必须加强基本功练习,多积累诊察正常脉流利程度的经验,才能准确辨别滑脉和涩脉。
对滑涩二脉的分析,一般认为,滑脉与涩脉是相对的,性质正相反。
但是,其所主病证和诊断意义,不能拘泥“相对”或“正相反”的形式。
有些脉书习惯用“相对”或“相反”的形式论述脉象及其主病,其实,这种作法便于区分脉形和性质,却不能准确表达脉象的诊断意义。
并且,若拘泥这种形式,则使机动灵活的脉法变得呆板僵化,不利于发挥脉诊的重要作用。
比如,主病的滑脉多属实邪为患,但涩脉的主病则有虚、实之分,不能因为滑脉主“实”而认为涩脉必然主“虚”。
并且,滑脉的主病,也未必都是主实证。
所以,对滑涩二脉所主病证的分析,必须根据脉的流利程度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5,弦脉的辨别和分析弦脉是反映脉体张力的脉象,其实质是脉体的张力增强。
若寸口脉的张力正常,一般认为是“微弦”,这是脉有胃气,其具体表现为脉弦而有“和缓”之象。
弦脉并不都是主病的,有主“平”、主“病”、主“死”的区别,主要取决于胃气的多少,可根据弦脉的“和缓”程度辨别。
主“病”的弦脉,即“胃气少”的弦脉。
主“死”的弦脉,表明胃气已绝,是“真脏脉”的程度,故主死。
弦脉的辨别方法是:先触及脉体,再对脉体进行按压,其指感特征是“按之如弓弦状”,若举指,其脉体不随手而起。
这是脉体张力增强的表现。
弦脉的出现率很高,历代脉书对弦脉及其主病都有很多记载。
一般认为,弦脉有生理性弦脉和病理性弦脉之分。
生理性弦脉是肝脉与春季相应的季节脉。
病理性弦脉多为疏泄失常、气机不畅、气血失和所致。
其主病,多为肝胆疾患或寒证、痛证、痰证、气郁、气滞、瘀血、癥瘕积聚、疝痛拘挛等。
除一些常见的病证外,支饮、悬饮、癖病、瘟热等,皆为弦脉所“主”之证。
《脉经》说:“疟脉自弦”。
《脉学阐微》说:“肝炎病脉多弦”。
这说明,古代医家对弦脉及其主病的分析,多与常见病或多发病密切结合,总是不断融汇新知,逐渐积累经验,并非拘泥“脉症对号”的一种形式。
6,紧、缓二脉的辨别和分析紧脉和缓脉性质正相反。
紧脉的实质是脉体“紧张”或“拘急”,缓脉的实质是脉体“舒缓”或“缓纵”。
这两种脉象都是病脉,没有“常脉”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