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高考聚焦专题贯通专题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与赋役政策的演变课件
2018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3讲 Word版含答案
主线一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主线二科学技术:内容上强调实用性,研究方法上侧重于传统经验总结、缺乏实验,应用上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大型工程,成就上以四大发明为典型代表,水平上领先于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线三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一、儒家思想由形成到独尊1.百家争鸣派别代表人物与主张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主张:“仁”“礼”学说;“德治”思想;创办私学;编订“六经”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思想;“性本善”伦理观代表人物: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学说;“君舟民水”思想;“性本恶”伦理观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张:“道”的本原论;“无为而治”学说;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代表人物:庄子主张:“自然无为”观;逍遥自得的思想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的集权观;厉行赏罚的法制观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2.汉代儒学(1)思想来源: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五行家、道家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3.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权力。
二、儒家思想由转型到扬弃1.宋明理学派别哲学观认识论程朱理学二程:“天理”本原论;人伦即天理“格物致知”。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课件:第一部分 古代篇 专题
3.吸收与改造 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纷争与融合,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 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 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体系。 明初理学官方化, 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 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专制集权制度的继承与创新 朝代 秦朝 汉朝 隋唐 中央机构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汉武帝设立中朝 三省六部制 地方机构 郡县制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 恩令”;刺史制 唐朝中期的藩镇
北宋
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 收地方权力,文官做知州,通判监 三司使) 一省制(中书省)、 宣政院 废丞相、设内阁 军机处 督;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行省制;宣慰司管理边疆事务 废除行省制,设三司 沿用行省制
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 (1)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 (2)主要内容:农本商末、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 (3)意义: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和中国社会的转型。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明清实行。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只准官方贸易。清朝还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 易,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
纺织业
商业的发展与对外贸易 时期 先秦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概况 “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 推行重农抑商;开通丝绸之路 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 使用“交子”;市坊界限打破的城市布局;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 发达 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专题讲座(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专题融会 贯通
(对应学生用书第 28 页)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网络(经典)
思想:黄、顾、王三大民主思想家,批判继承儒家思想。
文化科技:《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文人写意画(郑板桥《墨竹图》);徽汉合流,形成京剧。
2016届高三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网络(近代中国)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网络
(古代中国)
政治(含政治制度、政治局面、各种变法改革等)见必修一
经济(农、工、商、土地制度、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等)
思想、文化、科技见必修三
夏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见必修二)
商
分封制出现,继承制度为父;商业:商人出现。
洋纱、洋布输入→中国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萌芽结束→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西方文化渗入,衣食往行和风俗习惯变化
外国资本(船坞等)在中国出现→中国无产阶级诞生
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师夷长技)→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启蒙作用
农民阶级:洪仁干(《资政新篇》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缺乏社会条件而不能实行。
地方政制:前期郡国并行二制→郡县制;地方设十三州;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农业:赵过的耦犁和代耕法;犁壁、耧车、一年一熟,漕渠等
手工业:长安织室数千人、商业:海陆丝绸之路、抑制工商大贾
思想:黄老无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
文化科技:氾胜之书、黄帝内经、、赋
东汉
农业:在珠江流域推广耦犁牛耕法
工商业:水力鼓风冶铁(水排);
文化科技:《九章算术》(十进位值制);《伤寒杂病论》(医圣张仲景);蔡伦改进造纸术;赋
魏晋南北朝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二轮复习文档: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 第3讲
一、明朝(1368~1644年)1.中央(1)丞相制度废除: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2)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3)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4)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
2.地方(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2)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
二、清朝前期(1644~1840年)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限制。
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
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②专制程度空前强化。
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③体现了时代特征。
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2)影响①积极作用: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②消极影响:从目的看,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
从措施看,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对全国的统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这就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从而在根本上奠定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
[真题例证1]明代宦官读书识字与君主专制的强化(2017·课标全国卷Ⅱ,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高三2018级二轮复习通史
2018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讲义专题一中国古代史(1840年以前-----)【复习指导】1时间:2阶段:(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 3)封建社会:【内容总结】1、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2、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有:(1)政治上: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经济上: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以纺织业、陶瓷业、冶炼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辉煌的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绘画的发展、灿烂的文学成就、多姿多彩的戏曲有艺术。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约170万年前---前221年)【阶段特征】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知识梳理】1、政治上:(1)原始社会---禅让制(2)夏商西周:①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②商朝政治特点:③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推行变法,以秦商鞅变法为代表,打破了旧的权利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1.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1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周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
王位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分封
瓦解 作用
春秋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完全瓦解(根 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 源:生产力发展) 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 解,但其影响沿续至今 保证贵族特权,利于内部稳定与团结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最高执政集 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 (1)农业:以石器为主。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完全官营;商周青铜铸造水平高超;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3)商业:商朝职业商人产生;西周商业由官府统一管理。
(3)农业:井田制破坏,土地私有制形成;生产工具、水利和耕作方法改善; 重农政策出现。 (4)手工业: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并存。 (5)商业:官营局面被打破;抑商政策出现。 (6)重农抑商政策: ①含义:强调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②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③最早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 发展。
[整体感知]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中央对地方 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 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 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 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学兴起。
抓主干·通史整合·选修补遗
整合一 先秦时期(公元前 221 年以前) 一、夏、商、西周时期 1.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与宗法制: 项目 目的 内容 分封制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宗法制 保证贵族特权利益
最新-江苏省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专题1 第3讲 古
第3讲古代中国的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随着君主专制的强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在明朝中后期和明清之际,儒家思想表现出新的特征。
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思想家,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他们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促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2018年的高考中,江苏卷21、北京卷15、3、山东卷27、天津卷3等以此命题,其中江苏和山东还出了大题目,出现的频率较高。
(2018·天津卷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思路点拨】本题以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观点为突破口,考查了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新特点和学生对于有效信息的阅读和提取能力。
要用排除法,A、B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故选C。
儒家的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观的一项重要内容。
儒家认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对国家的盛衰兴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求执政者重视民心民意,制定政策要考虑到民众的利益和愿望。
从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以天意警告统治者不要实行暴政),一直到黄宗羲提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儒家的民本思想一直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对于传统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这种民本思想与现代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民主思想有本质的区别,它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
(徐州市2018~2018学年度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3)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以复古开新的模式完成了集古代思想之大成”。
所谓“复古开新”,主要体现在( )①先秦民本观念复兴②工商皆本思想提出③君主专制受到批判④经世致用思潮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明清之际的中国思想界的特征。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讲义—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超强)
中国古代史部分【通史综述】(1)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该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2)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该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时间领先地位。
(3)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907年):前者是我国封建国家长期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后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4)宋元时期(从公元907年至公元1368年):该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5)明清时期(从公元1368年至公元1840年):该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进一步巩固时期。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概览】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早期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两部分。
前者以宗法制、分封制为主体,后者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为核心。
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呈现族权和政权合一、家国一体的特点,表现为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以血缘关系维持的宗法制。
秦朝是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时期,表现为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从汉到元,是中央集权制度和君主专制的加强时期,表现为西汉削弱封国势力,北宋将地方权力收回中央,元朝开创行省制度,汉朝内外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制;选官监察制度的变化等。
明清时期,是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时期,表现为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南书房和军机处、实行密折制等。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被削弱。
【通史坐标】第一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基准考点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基础梳理知识整合】1.夏朝:“传贤”演变成“传子”,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家天下”由此开始。
2018高考全国卷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复习目标:掌握中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名称、内容、影响、演变过程和演变规律;复习时注意链接中国近代史上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解决土地的方案;新中国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对土地制度的影响;世界史上欧美主要国家英、法、美、俄、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采取的土地政策及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井田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二)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1、地主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战国时期,法律上正式确立的标志是商鞅变法。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起过积极作用。
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其自给自足、分散性的特点也是封建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其转让和买卖的特点造成了封建社会严重的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③废除:1950年—— 1952年,新中国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封建土地国有制①均田制。
始于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隋唐前期沿用。
唐朝中期,因的严重,国家支配的土地大大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下去了。
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国家要掌握大量可供支配的土地。
②王田制。
③屯田制。
(②③因未列入考试范围,故略)3、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如:更名田,1669年,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
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废除于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道路。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制度(土地政策)⑴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特点:绝对平均主义的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方案,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⑵资产阶级: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其民生主义思想即平均地权。
特点: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但是改良的土地纲领,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2018年高考冲刺历史学科考前指导
2018年高考冲刺历史学科考前指导第一部分重点知识提示(一)【中国古代史部分】1.我国古代四种地方制度分封制(西周确立、发展,至春秋时期瓦解),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秦朝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国并行制(西汉前期,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解决王国危机),行省制(元朝开始,为明清的行政区划奠定基础)。
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体现了任官原则由宗法血缘向行政任命的变化,标志着我国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郡县制向行省制的转变反映了行政区划的变化,行省制下设路、府、州、县,反映出地方区划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小,对地方的管理日趋严密。
2.区别封建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我国封建制度确立于战国,结束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则建立于秦朝,发展于西汉至元,明清得到空前强化,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这一制度最终结束于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皇帝下诏退位。
3.唐朝的中书省和元朝的中书省职能不同唐朝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政令草拟,元朝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4.明朝的内阁和英国内阁区别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服务的内侍机构,本身没有决策权,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英国内阁则是君主立宪制下最高行政机构,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它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5.有关一些工具曲辕犁(又称江东犁)——标志着我国古代传统步犁的成熟。
耧车——西汉播种工具。
翻车——三国曹魏时马钧发明的灌溉工具;高转筒车——宋代灌溉工具。
水排——东汉杜诗发明的鼓风冶铁的工具。
花楼机——明清时期丝织工具。
6.中国古代手工业从春秋战国开始形成了三种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从商周时期开始实行“工商食官”即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中国的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在明清以前占据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民营手工业:春秋战国开始曲折中艰难发展,民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供民间消费。
2018届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1.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3
专题整合突破
第三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
——明清(鸦片战争之前)
建体系·宏观概览·纵横贯通
[ 阶段特征] 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新的经济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与 世界同步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4.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的发展。 (2)明朝“海禁”:明太祖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 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3)清朝: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 外贸易。
整合三 思想文化:中国传统思想与科技文化的继承发展 1.思想 (1)王阳明心学: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 就是“理”, 主张克服私欲, “致 良知”。 (2)李贽的“异端”思想:主张破除对孔子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 由。
(2)维护国家主权: ①军事上:组织雅克萨之战。 ②法律上: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2.历史评价 (1)康熙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和发展。不愧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2)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 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
◎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1.主要活动与贡献 完成中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记载上千种药物,配有 1 000 多 幅插图,体系先进。 2.历史评价 (1)伟大医学成就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 之一。
2018届高中二轮复习历史江苏专版讲义:第一板块 第1步 一二轮衔接
第一板块中国古代史专题贯通(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理清发展线索][掌握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在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消灭。
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①分割相权。
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②转移相权及其机构。
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
(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朝设御史大夫。
[迁移应用]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
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刺史解析:选C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刺史在汉武帝时期才出现,故C项符合题意。
2.《新唐书》载:“给事中四人,正五品上……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
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
”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 A.制衡行政运作程序B.保障君主独断之权C.提高政府办事效率D.剥夺丞相行政权力解析:选A据材料“凡百司奏抄,侍中既审,则驳正违失。
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可知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制衡行政运作程序,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给事中“涂归”权力是来制衡行政运作程序,避免行政运作过程中的过失,保障君主独断之权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赋予给事中“涂归”权力的主要目的是制约丞相行政权力,而不是剥夺丞相行政权力,故D项错误。
2018届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专题复习课件:通史融会贯通(一)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1.政治 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三省体制逐渐形成;选官采用九 品中正制。 2.经济 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烧出 白瓷;出现“草市”。
3.文化 (1)形成了南北两种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形式:南方田园诗和北方 的民歌。 (2)书法发展成为一门艺术,王羲之(书圣)、王献之;钟繇、王羲 之对楷书的贡献;出现突显个性的文人画,东晋顾恺之不仅擅长丹 青,还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3)佛道传播,三教汇流;儒学危机。
二、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华文明的发展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 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 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 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 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集权遭到 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 面;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文化 (1)开创了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开始 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历史,结束了文化开放的历 史。 (2)开创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新时代:造纸术发明并得到改进,地 动仪发明、《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氾胜之 书》问世等。 (3)汉赋的繁荣:汉赋华丽的词藻描绘了气势恢宏的时代。 (4)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一方面,借助丝绸之路 的开辟,中华文化开始传播到西方,对西方影响深远;另一方面, 外来文化也开始传入中国,如佛教文化的引进和传播。
2.经济 (1)农业: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出现犁壁,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 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兴修水利,耕作技术进步(代田法);土地 兼并现象严重;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 (2)手工业: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 (官办);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南 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开辟丝绸之路,产品外 销。 (3)商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形成坊市制。
2018届高考历史(岳麓版)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古代部分)
高考历史高考重点内容复习提纲一、古代部分古代中国(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内服(商王直接统治的地方)和外服(除商王直接统治以外的地方)制度。
夏商的政治特点是王权具有神秘的色彩。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有:(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②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③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初期封国:齐、鲁、燕、卫、宋、晋等。
④作用: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社会等级序列。
⑤局限:诸侯国拥有较大的独立性,诸侯王权力过大,容易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⑥瓦解:生产力发展,诸侯国的相对独立性,实力增强,分封制逐渐被破坏。
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
(2)宗法制①渊源: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②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③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制度。
④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
⑤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在广大范围内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
(3)礼乐制度: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浓厚部族血缘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中央集权:指全国的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的政治制度。
2018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专题版)文档:(一)考前必知的8个图表
(一)考前必知的8个图表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解读](1)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从秦朝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历经汉、隋唐至宋元、明清,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2.民族资本主义的“三起三落”[解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作为近代中国新的生产方式在19世纪60、70年代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短暂春天”,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发展较快,全国抗战期间遭到空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三起三落”体现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的特点。
3.“西学东渐”对中国政治变革的影响[解读]鸦片战争,西方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地主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开始了“师夷长技”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提倡推行政治制度的改革,分别提出了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掀起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推动了政治的近代化进程;并且向封建正统文化宣战,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体现了思想近代化的渐进性、层次性和继承性等特点。
4.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解读]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体现了人类的思想解放,其历程是漫长的,经历了西方奴隶制时代人文精神萌芽——希腊思想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14至17世纪人文主义兴起和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所体现出的思想;17至18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弘扬——启蒙运动三个阶段。
人文思想成为反封建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前进。
5.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解读]在文艺复兴后,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和理性的风气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近代欧洲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就。
2018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浙江选考版课件:板块一 专题3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商业的产生和发展
(1)西周时期: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富足的巨商和许多
商品市场。
(3)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迅速;货币发展,出现了纸币(交子)。
(4)明清时期:出现会馆。会馆与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有关,如徽商、晋
商实力最为强大。
2.“市”在历代的发展——(d) (1)秦代:以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2)汉代:“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南北朝:出现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 (4)唐代:长安设东市和西市,“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夜市”繁荣。 (5)宋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 监管;“草市”已具有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6)明清:形成繁华的商业区,专门化商业市镇兴起。
(4)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
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接选考 1.(考向:主干知识——中国古代的重大水利工程史实) (2017· 11月浙江选考)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右图所示人物主持的 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 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这一水利工程是 A.灵渠 C.郑国渠 B.都江堰 √ D.白渠
(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
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多重影响 (1)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 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 达,一直影响至今。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 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 (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 业的发展。
最新 2018年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知识结构 精品
2018年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一、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二、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三、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①屯田制: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等实行过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无地农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均田制:始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后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唐玄宗时国家无地可分,均田制崩溃(这是实行两税法的原因之一)③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把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耕种人所有,叫“更名田”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其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四、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天朝亩田制度》①内容:a、土地问题: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分配问题: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②特点:绝对的平均主义③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以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这种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2、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①内容: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②评价: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1931年土地革命路线:a、内容: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的有制b、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②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一部分古代篇高考聚焦专题贯通专题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与赋役政策的演变课件【优质ppt版本
3.隋唐:租庸调制。 (1)原因 ①吸取隋亡教训。 ②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 (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3)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4)内容 ①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田租)。 ②交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户税)。 ③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④作用: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巩固,国家富强起来。
(3)影响 ①在租佃制下,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大大 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通过租种地主的土地,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收入,生活相对稳定, 有利于缓和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三、田庄经济 1.形成原因 (1)封建土地私有制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 (2)社会动乱,封建政权对土地与人民的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全国生产的能力大大 削弱;大批流民与欲寻求保护的自耕农纷纷投靠世家大族,成为依附民。 (3)豪强地主拥有政治与经济特权。
7.清朝: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1)措施: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 丁银。 (2)影响 ①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 步松弛。 ②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 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 ③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④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⑤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局限性 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 ②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农民负担 沉重。 ③不可能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唐朝的统治危机。 5.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1)募役法(类似于“庸”):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 人服役。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2)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官僚、地主 不例外。作用: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3)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与赋役政策的演变
考情统计 主干串讲
史料分析 高考链接
考情统计
知识点 小农经济发展 (2016·全国Ⅱ卷,26) 宋代的土地政策 (2014·海南卷,4) 北魏均田制 (2014·海南卷,26) 清代垦荒政策 (2013·全国Ⅱ卷,25) 宋代土地政策 (2012·全国新课标卷,24) 汉朝抑制土地兼并 (2014·全国Ⅱ卷,45) 南朝山泽管理制度 (2013·全国大纲卷,16) 明朝户役制度 (2013·全国Ⅱ卷·45) 唐朝两税法和租庸调制 考题角度
2.特点 (1)田庄经济实质上是大地产制,是土地兼并严重的表现。 (2)采用田庄式的生产规模进行经营,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劳动者多为投身于庄园寻求庇护的农民,还有不少是庄主的同姓同宗,他们 都受庄主的剥削,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3.影响 (1)地主田庄经济是与战乱时期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对维 持局部地区的生产起到积极作用。
“均田免粮”口号,清朝太平天国运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要求绝对平均
土地。
2.鼓励垦荒 (1)表现 ①春秋战国: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现许多私田。 ②西汉:全国耕地面积扩大。 ③三国:魏、蜀、吴都实行屯田,使荒地得到开垦。 ④南朝:江南土地大量开垦,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北方边疆得到开发。 ⑤隋唐: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开垦山地,围湖造田使 耕地面积增加。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三种类型:地主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 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1)地主土地所有制(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土地制度,占支配地位) ①确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商鞅变法规定: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影响: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 给自足的特点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
二、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 由于人口增长、土地兼并等因素,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封建国家为 了保证赋税收入,维护封建统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缓和这一矛盾。 1.土地兼并 (1)根源 ①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 ②生产力的进步,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和土地买卖现象。 (2)影响
①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激化。
⑥明清:鼓励垦荒,耕地面积增加。
(2)利:耕地面积的扩大,保证了农业正常有序的发展,促进人口的增殖。 (3)弊:过度开垦,造成自然植被的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
3.租佃关系 (1)原因 ①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
②造成农民普遍贫困,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农民与地主的矛盾激化,导致农民 起义。
③地主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 ④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 (3)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方案 ①封建政府通过调整土地政策,抑制土地兼并,确保自耕农利益,限制大地主利 益,以维系封建统治,保证国家稳定的财政收入。较为著名的有:北魏至唐朝前 期实行的均田制,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 清朝康熙年间的摊丁入亩制度。 ②农民阶级通过农民起义,实现自己的均田主张。如明末李自成起义提出了
土地制度与土地政策
赋税和户役制度
主干串讲
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
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2.商周时期:井田制。 是一土地国有制,实质是国王私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 非王土”,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 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井田制开始瓦解。
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③废除: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彻底废除了封建 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2)国家土地所有制: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曾出现过屯田制、均田制等 具体形式。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均田 制始于北魏,流行于隋唐。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 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 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3)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 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其特点是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2)发展历程
①战国时租佃关系已经产生。
②汉代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如东汉田庄的劳动者与田 庄主就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
③宋代,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
双方通过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④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3)影响 ①在租佃制下,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提高。大大 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通过租种地主的土地 ,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收入,生活相对稳定, 有利于缓和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三、田庄经济 1.形成原因 (1)封建土地私有制盛行,土地兼并的迅速发展。 (2)社会动乱,封建政权对土地与人民的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全国生产的能力大大 削弱;大批流民与欲寻求保护的自耕农纷纷投靠世家大族,成为依附民。 (3)豪强地主拥有政治与经济特权。
(2)地主田庄有私人武装,在平时起到了维护封建秩序,镇压人民反抗,保卫地
主田庄的作用。 (3)在中央控制无力的情况下,容易成为封建割据势力。
四、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1.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1)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私田, 按实有亩数收税。 (2)实质:承认土地私有制。 (3)影响: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 系转变。 2.汉朝:编户齐民。 (1)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资产多少征收赋税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 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口税、更赋、徭役、兵役等。 (2)特点:田租轻而人口税和更赋重;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 (3)影响 ①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②编户齐民赋税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