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保护非物质遗产 发掘丰富沙田民歌文化内涵——打造职业学校
谈沙田民歌的传承与创新——以《斗门印象》为例
、
沙 田 民歌 的产 生 、 类 及 特 点 种
血液 就没有 多元 的节 目, 很难 创新 , 现在 大部分 都 是一些 旧歌 。” 近年来相关 文化部 门和媒体 等单位 为抢 救 、 挖掘 沙 田民歌采 取 了很 多措施 , 取得 一定
以《 斗门印象》 为例
●李 长青
[ 摘 要] 沙田民歌 又称 水 乡民歌 , 距今 已有 10多年的历史 , 7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 , 家人的生活增光添彩 。 为蛋 但随
着现代 多元 文化 的迅速发展 , 沙田民歌 出现 断层的局 面, 几乎 面临失传的危险 。沙田民歌 的歌词 、 曲、 谱
编曲及 演唱 等方面都 应在传 承的基础上加 以创新 , 才能使 沙田民歌重新焕发青春 亮丽的 色彩 。 [ 关键词 】 沙田 民歌 ; 挖掘保护 ; 创新发展
沙田 民歌流传 于广东珠海 沙 田地 区 , 又称 水乡
民歌 , 自蛋家歌 , 源 已有 10多年 的历 史 了。2 0 7 05
向消亡 。
唱, 也有 不同于其他 民歌的特点 : 内容情 真意切 , 通
2 1世纪是 世界多 极化 、 化多元 化 的时代 , 文 各
民 粳 民
民族 的音乐 文化相 互依 存 、 同发 展 , 们要 在吸 共 我 收世 界上其他 民族音乐文 化优点 的基础 上 , 展我 发
国的 民间音乐 文化 。对沙 田民歌创 作来说 , 是要 就
放, 泼辣 而具野性 ; 罾歌节奏 自由, 大 音调宽 广。蛋 家人世 代以打鱼 为生 , 在性 格 、 语言 、 服饰 、 居住 、 婚
化相互交融 的同时 , 田民歌却 没有跟 上时代 的步 沙
非遗传承谱写新章 匠心延续文化命脉——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开创非遗传承新局面
14OCCUPATION2018 05非遗传承谱写新章 匠心延续文化命脉文 / 沈 鸣 王 燕2017年11月18日下午,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以下简称非遗学院)揭牌仪式在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新校区隆重拉开帷幕。
江苏省及南京市宣传、教育、文化、文联等相关部门和处室的分管领导,以及国家、省、市级艺术家、非遗传承人、非遗大师代表、南京“非遗”政校行企研职业教育联盟(集团)代表、建邺区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南京多所职业学校的校长、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师生代表和媒体代表400多人参加了揭牌仪式。
现场古音袅袅,非遗项目展示区趣味横生,篆刻、扇面绘、南京绒花、惠山泥塑、洒金纸、雕版印刷、传拓技艺、古陶瓷修复等非遗作品以多样化形式展示着非遗的魅力。
揭牌仪式上,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孙百军宣读了“南京市政府关于成立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的批复”文件,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路宝和建邺区委书记张俊为非遗学院揭牌。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曹玉梅为非遗学院特聘专业导师发放聘书,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晏仲超、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谷平、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潘东标等领导为6家非遗学院实训基地授牌。
非遗学院的正式挂牌,标志着南京市乃至江苏省非遗事业的一大进步。
创新:非遗与职教“联姻”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后继乏人是目前最突出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不仅数量少、成才慢,而且知识结构窄、文化层次低,难以补充新鲜血液,因此已开设古籍修复、文物修复与保护(陶瓷修复方向)等专业的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莫愁中专)便担起了培养非遗传承人的重任。
这是南京市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的首次“联姻”,也是探索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南京职业教育特色的创新之举。
早在2001年初,莫愁中专就涉足非遗领域。
在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第二档案馆等文博单位的支持和协助下,学校率先开设了国内第一个古籍修复专业,成为该领域的拓荒者。
传承抗大精,打造责任人生——沙田举行开学典礼
传承抗大精神,打造责任人生——沙田举行开学典礼
发布:2013年09月02日10时20分曦榕浏览数:17关键字:开学典礼师生责任
没有领操台,也没有专门的操场扩音设备,在这样的条件下,沙田学校以“传承抗大精神,打造责任人生”为指导思想,在区业余大学教学点举行了新学期开学典礼,激发全校师生精神抖擞地投入新学期的各项工作之中。
为了确保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连续几天大队部作了精心准备,针对存在的客观困难,根据校长室的工作要求,从添置移动设备,到完成活动流程,乃至安全措施,提出了多个预案,在校长室的支持下,保证了全校师生在新学期第一天就拥有传递正能量的精神礼赞。
在这次开学典礼中,校领导也对暑期活动作出成绩的学生与老师进行了表彰,其中两位同学分别获得今年市中小学生“幸福生活·安全文化”创意大赛的童谣和征文大奖。
借助这一平台,本学期加盟该校的九位新员工还通过宣誓,表达了教书育人、敬业奉献的决心,校长眭定忠向全体学生发表了新学期寄语,语重心长地希望每一位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学业和综合素养方面上取得新的成绩。
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扎根
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扎根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教育是对人的学问、德行和信仰的培养活动。
学校教育需要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为其学问、德行和信仰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先哲一语中的,深刻阐述了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列举了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
创办于1903年的广东省江门市荷塘镇篁湾中心小学寻求着促进教育返璞归真的有效路径。
机缘巧合,我们在追溯教育本质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荷塘纱龙・龙舞”的传承教育基地,秉承“快乐篁竹,拔节成长”的办学理念,以纱龙、篁竹为主要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特色教育,致力于培养“外直中通、德才双馨”的“篁者”――龙少年、竹君子,打造出一个别样的“龙腾万里,竹立千秋”的现代化特色学校。
文化入骨育英才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学校、企业的发展都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
篁湾小学以“篁竹”文化为发展脉络,丰满师生智慧的羽翼,�他们能够逐梦于天空,自由翱翔……“篁”者,竹也,学校戴“篁”之名,行竹之教,宣扬竹的君子风范。
古往今来,竹以挺拔清秀、疏密有致、刚劲而富有韧性的形象,以人给艺术的享受,同时被赋予优雅、正直、虚心、奋进等品质。
学校从竹子精神中提炼出“快乐篁竹,拔节成长”的办学理念,将内涵丰富的“竹文化”“竹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出有理想、有气节、有风度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最好的发展。
学校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以篁竹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努力构建出富有内涵特色的校本德育模式。
在德育方面以竹的文雅、顽强、谦虚、正直等要求学生;在智育方面,以竹的诗词歌赋画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在美育方面,以竹的宁静美、生命力强等感染学生;在体育方面,以篁竹韵律操、竹高跷等运动项目强健学生身体;在劳动方面,积极利用竹资源,通过竹工艺品制作等方式锻炼学生。
特色育人处处春篁湾村拥有令人自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荷塘篁湾纱龙・龙舞”。
“荷塘纱龙”闻名四方,篁湾村委会更有一个成立很久的“龙会”。
湖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探析
湖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探析湖南省是中国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拥有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南省特有的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高校作为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承载着推动湖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将对湖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湖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湖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南省独有的文化资源,包括湘剧、土家山歌、湘南山歌、琴弦乐器、湖南民歌等众多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形式。
这些音乐形式传承了古老的民族传统,融合了湖南地域文化和民俗习俗,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地方风情,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传承湖南地域文化,弘扬湖南音乐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力量,对于传承湖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湖南省的许多高校都设立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相关专业,对于湖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一些高校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更注重理论性的教学和研究,而忽视了实践性的培养和传承。
学生只是关注乐理和音律的学习,而忽略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技艺和传统技法。
这导致了学生缺乏真正的传统艺术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
2.师资队伍短缺。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有专业的传承人员和艺术家,而目前湖南省的高校师资队伍相对匮乏,专业传承人才不足。
这导致了传承教学质量的不稳定,无法保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质量和水平。
3.产学研结合不够。
目前一些高校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缺乏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学校与传承社区、艺术团体的联系不够密切,无法将学生与实际传承场景相结合,使学生的传承专业技能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专业《工匠精神培育案例——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真懂真学真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模式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指委 2021-06-252021年6月,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正式揭牌。
2021年3月,我校申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获批〔广东首批、深圳唯一〕。
2021年深圳市曲艺培训表演基地在我校正式揭牌。
2021年我校申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获批。
学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研究基地为依托,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教〕学研究、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社团建设与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让学生真懂、课堂教学——让学生真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真用,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真懂真学真用的职业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传承模式。
一、主要做法首先,通过科学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当代青年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重点研究具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的形成历史、艺术特点、价值内涵,以增强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度、认同度。
深职院成功申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广东首批、深圳唯一〕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
以研究基地为依托,学校成功立项深圳市教育科学2021年规划工程、广东文化厅2021非遗研究课题、广东教育厅2021高职教改工程、深圳教育科学规划2021重大课题招标工程、国家职业研究院深圳分院2021年重点课题、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21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工程、深圳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2021课题、国家旅游局2021年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方案课题、团中央2021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广东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21学科共建工程、202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程、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21年度后期资助工程各1项,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开展专项资助工程5项、其他横向课题7项,共24项,研究经费超过400万元。
非遗传承困境及对策——以珠海斗门非遗为例
058文化纵横非遗传承困境及对策非遗的现状中国非遗传承中的问题现状,出现了传承人的老龄化、非遗项目濒临失传、非遗项目缺乏创新。
目前非遗文化还是以国家支持为主。
非遗项目较多是在乡村,由于青年受外出打工或创业的影响,传承群体趋向老龄化。
虽已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联动学校和社区重视非遗的教育与传承。
但长期参与群体较少。
非遗流传区域局限化比较严重,主要是在非遗项目起源地传承或者是非遗传承人居住辐射地[1],而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则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非物态化的特性,因而常以言传身教的传统方式进行承续,在如今现代化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载体、环境等皆面临着尴尬的处境[2]。
目前我国推动非遗传承的发展是多维的活化非遗传承的途径无外乎将新媒体与非遗相结合、科技与非遗相结合、高校教学与非遗相结合、非遗与旅游相结合、非遗与文创相结合以及非遗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等。
在新媒体时代,非遗传承大多借助科技的力量进行数字化传承与保护。
现今,非遗传承也往往融合了各类元素,“跨界”传承已是常态。
刘 娜 陈倩婷 彭金金 吴舒姗(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珠海 519090)摘 要:珠海斗门,以水上婚嫁为例拥有手工技艺、民间习俗、民间音乐多项,实地调研涵盖国家非遗名录到地方非遗名录共九项非遗。
根据实际调研发现珠海斗门地区的非遗项目缺少创新性,难以吸引年轻人,传承人老龄化,项目濒临失传,文化水平较低等较为严重的困境,并从非遗传承人、社区、乡村(区域)以及政府层面三维度给予了传承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非遗的困境;非遗传承;水上婚嫁通讯作者:吴舒姗(1987-)女,汉族,上海人,博士;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讲师,项目指导教师。
基金项目:本论文受2020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攀登计划)资助,课题编号:pdjh2020b1210-追溯斗门记忆——水上婚假节事活动对居民文化认同的影响研究。
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得到更好的传承,帮助当代非遗传承人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困境,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发扬,同时希望可以通过传播非遗文化来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从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发展。
传承“非遗”彰显学校特色
长足的发展。当一所 学校 的办 学水平 具有 一定 的质 量 , 够 上一 定的档 次 只有确立了自身独 特的办学 思路 , 才可能 形成 具有实 质意 义的特 色。 时, 要与时俱进 , 寻找新的“ 生长点 ” , 显然 , 通过特色学校建设 , 就会激活整 这就需要我们 把注意力放在 能够促 进师生尽快成 长、 学校快速 发展的最优 个学校向前持续、 快速发展的活力 , 以适应 时代 的需要 。
、
与 时俱 进 。 理 念 先行
化 的思路 上 ; 需要我们找准自身具备 的适应客观 发展要 求的 “ 生 长点 ” , 再
特色学校的教育要求教师具备为发 展而教育 的能 力, 这是教 师高素质 其一 , 具有获取有效信 息的能 力 , 能够 敏感地 捕捉信 息并 对信息进 行 其二 , 具有引导和研 究学生的能力。苏霍 姆林 斯基说得好 : “ 教育的最
特色, 创建特色学校 , 是增强学校 活力 、 提 高办 学效益 , 实 施 素 质 教 育 的 重 基于这样的认识和思考 , 也 基 于 人 文 素 养 和 科 学 素 养 在 人 的全 面 发 展
要举措 。学校 就要根 据所处的环境 、 学生的实 际情 况 , 通过创造 性劳动 , 逐 过 程 中 的 不 可 或 缺 性 , 我们 确定 了传承 “ 非遗 ” 文化 , 作 为我校 的“ 特 色 名 步 形成办 学特 色, 发展学校 的个 性。特 色学校就是在 优化教育 资源配置 的 片 ” , 经过 长 期 的 实 践 , 从而 完 成特 色 学 校 的构 建 。 同时 , 立足于全体 学生学习的需求 , 自主发展和优 化了学校 的个性特长 , 整 体 形成了独特 的、 稳定的办学风格和文化特征 的学校。新海 小学地处新 浦
传承保护非物质遗产 发掘丰富沙田民歌文化内涵
传承保护非物质遗产发掘丰富沙田民歌文化内涵作者:黄华欢冼培盛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4年第11期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18号文件《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下发,各地文化部门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积极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和保护工作。
流传在珠海一带的沙田民歌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
作为珠海一所注重技能和职教内涵发展相结合的职业学校,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重视承传特色优秀文化,积极打造沙田民歌教育示范基地。
一、实施背景1. 承传张扬水乡文化沙田民歌,又称咸水歌,是一种民间音乐。
在历史的沉淀中演变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域文化,它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和鲜明深厚的艺术内涵,但由于其口传方式、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错冲击与交融,使得沙田民歌渐渐为人们所淡忘。
承传这种特色文化,面临重重困境。
2. 拥有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沙田民歌起于汉代,展于元代,盛于清代。
主要分布、流传在珠三角的沙田水乡地区。
而斗门灯笼沙的水上婚嫁更是远近闻名。
学校地处沙田民歌植根的地域,很多研究人员自小就对沙田民歌耳濡目染,研究条件可谓得天独厚。
在丰富的资源中,学校更有信心去传承发展沙田民歌。
3. 校园文化发展的需求学校有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和本土优秀文化的责任与义务。
因此,珠海理工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强校的优势,通过沙田民歌的艺术教育,提高中职生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热爱本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
二、实施目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发掘沙田民歌文化价值,开发沙田民歌旅游价值,大力宣传推广沙田民歌,打造岭南特色文化教育基地,形成职业学校传承特色文化的示范。
1. 汲取精华,大胆创新,赋予水乡沙田民歌新活力。
2. 依托课堂,推广宣传,形成校园沙田民歌新氛围。
3. 多元并举,多头并进,构建沙田民歌新元素。
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作者:唐良勇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6年第9期摘要:地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要素,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作用,构建地方特色文化育人的新模式,对于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极大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从地方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入手,探讨地方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其运用。
关键词: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6)25-0222-0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地方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化的精髓同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高职院校作为弘扬、传承和发展历史传统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地域性特点,都受到属地历史文化的影响。
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便成为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中国幅员辽阔,各行政区域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著名历史学家、方志学家章学城说:地方历史文化“有裨风教”,特别是地方先哲名彦能使人“凛凛烈烈,有声有色,传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答甄秀才松年论修志第一书》)。
老一辈无产阶级家深谙此道,为我们树立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榜样。
早在长征、延安时期,毛泽东、胡耀邦等每到一地都要搜寻、学习当地的史志,用以“资治”、“教化”,即决策参考、教育群众。
高职院校非遗实训室建设的价值蕴意、核心内涵与发展路径
高职院校非遗实训室建设的价值蕴意、核心内涵与发展路径①张凤英(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高度重视,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强调了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
2013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公布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的通知》,要求职业院校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2017年,《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了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丰富校园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
职业教育在非遗传承工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与义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非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精华。
非遗是指经过长期时间积淀而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遗产,包括传统知识、技能、表演和实践等。
高职院校非遗实训室是非遗文化教学实践的重要空间与载体,承担着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责任。
推进非遗实训室的建设,将非遗融入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蕴意。
一、高职院校非遗实训室建设的价值蕴意为了保护、研究和推广这些珍贵的非遗传统文化,部分高职院校结合学院特色,设立了与开设专业相关的非遗实训室或工作室,用于传承和保护非遗传统文化,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创新。
非遗实训室是专门为非遗领域的教学与实践而设立的特殊实训场所,主要用于传承和培养非遗相关专业的学生,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非遗技艺,如传统手工艺、民俗表演等。
(一)传承与保护非遗的重要平台非遗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代表了一个民族或社群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变迁的影响,许多非遗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风险。
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
课程思政视域下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NON-LEGACY INTO ART DESIGN MAJOR IN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是提升民族凝聚力、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将其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是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1],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艺术教育各环节[2]的具体实践,将两者互融互通,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一、非遗融入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追求、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教育内容,是课程思政的不竭源泉,其内在的文化艺术价值对现代艺术设计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创意元素和艺术素材。
将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是实现非遗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其教学成果可以反哺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践行课程思政成效,如图 1 所示。
非遗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等教育追求的育人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两者存在教学内容的交叉性、育人功能的契合性和相互发展的依存性,将非遗融入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是必要且可行的。
二、非遗融入地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调查为了更好地了解非遗融入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情况,作者对云南省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云南省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情况如下:(一)学生问卷调查对象为云南省职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在校大学生,主要采取网络问卷的形式,发出问卷480份,收回有效问卷467份,数据反馈真实可信。
有效问卷中有64.49%的同学愿意将非遗植入专业课程,丰富设计素材,激发创作灵感,创新设计理念,提升文化内涵,有31.16%的同学表示视情况而定,而将非遗相关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占比仅为20%。
扬州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标识和宝贵财富,扬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和学校教育的改革,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工作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上全面评估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以期为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主题。
二、背景介绍扬州位于江苏省北部、长江下游古老的文化发源地之一。
扬州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西施、姑苏、王母、白蛇等传统民间文化传说与瑰丽故事源远流长,一马平川的大运河见证了扬州对外交通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地位。
扬州是一个以文化遗产为骨架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扬州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一背景下,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工作逐渐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融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前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优秀实践案例1.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课程设置在扬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的指导下,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创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课程内容中。
学校结合非遗项目的特点,设置了相关主题课程,如“扬州园林艺术”、“扬州传统戏曲”、“扬州民间音乐”等。
通过开设这些课程,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了解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观念。
2.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实践活动一些学校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到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
学校组织学生参观扬州的非遗基地,邀请非遗传承人来校进行讲座和示范,组织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实践等。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课程融合路径探究——以嘉兴地区为例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展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时代风采。
[1]”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铭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弘扬先进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嘉兴拥有世界级非遗保护2项,国家级非遗13项,省级非遗60项,市级非遗140项,已建成较为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当地非遗项目,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宣作用,扩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因此,本文以嘉兴非遗项目为例,探索非遗项目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更好地促进高职英语开展课堂革命,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让高职英语教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一、非遗融入高职英语课程的必要性1.课程发展需要非遗融入高职英语课程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程温度。
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限选课程,覆盖面广,跨度长,影响大,这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另外,英语学科本身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这赋予英语学科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还要传播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多数现存英语教材中英美文化相关知识占比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涉及少,致使英语教学中存在中华文化“缺席”现象,学生无法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也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这俨然成了学生知识架构中的“短板”。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英语学科要建设为一门思政教育的隐性课程,依据现有英语教学内容和资源渗入相关思政元素,并建设课堂内外全线贯穿的体验式育人模式[2]。
鉴于高职学生的学情,理论化的传统文化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发挥英语的应用性,而非遗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是以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活”文化,传播形式生活化,契合高职学生的“动态”学习方式。
湛江高校建立本土音乐非遗传承基地的策略分析
湛江高校建立本土音乐非遗传承基地的策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湛江是粤西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勤劳、朴实的湛江人孕育了千姿百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极具特色的、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悠久的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湛江音乐非遗种类概述雷州民歌,是流行于雷州半岛的汉族方言民歌。
这些民歌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而形成雷州半岛独特的音乐文化。
其特征在对歌、斗歌等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
雷州民歌是在人们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是雷州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雷州文化的一部分。
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的历史、文化传承、及民俗中体现的文化特质等都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雷州半岛流行的特色舞种主要为傩舞和人龙舞。
傩,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祀的产物,是古代盛行的一种以“驱鬼逐疫,祈福纳吉”为目的的祭祀仪式,活动于这一祭祀仪式中的舞蹈统称为“傩舞”。
湛江傩舞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吴川、麻章和雷州等地流传较广。
人龙舞始于明末清初,是流传300多年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
其结构分为龙头、龙身和龙尾,由大人与孩童结合而成,体现着中国“龙”文化的精髓。
雷剧是在雷州歌的基础上,融合粤剧及其他地方剧种的表演特色,历时三百余年,不断经表演艺人加工改造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品种。
其发展经历了“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大型班团以歌舞表演故事)。
雷剧成型于清嘉庆、道光年间,曾命名“雷州歌剧”,1964年后改称“雷剧”。
雷剧的传播辐射雷州半岛、粤西地区以及广西、海南等部分省区。
雷剧历史传承悠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目前保存有传统剧本有千余个,是研究雷州半岛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信仰以及社会心理的重要文献。
雷剧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探析
湖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探析湖南是一个民族众多的省份,不同的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
湖南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从曲艺唱腔、传统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到戏曲、舞蹈等等,琳琅满目。
其中,以湘剧、花鼓戏、土家歌仪、瑶族歌舞等为代表的湖南传统音乐,因其鲜明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备受世人瞩目。
湘剧是湖南的代表性剧种之一,被誉为“华夏艺术珍品”,它是湖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之一。
湘剧音乐粗犷豪放,情感深厚,极富表现力,是体现湖南土地精神、人民性格、审美趣味的重要文化符号。
花鼓戏是湖南南部地区的流行剧种,在保留了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花鼓戏的音乐具有清新明朗、富有活力和感染力等特点,它与湖南的山水人文相辅相成,彰显了湖南文化的独特之处。
土家歌仪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是土家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典型形式之一。
它的音乐美妙动人,歌词深情而含蓄,歌舞热情而奔放,是土家族人民赞美生活、颂扬祖先的重要表现方式。
瑶族歌舞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音乐舞蹈极具瑶族特色,色彩鲜明、动作热烈、节奏明快。
瑶族歌舞是表达瑶族人民愿望、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文化形式。
高校是湖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场所,高校可以通过开设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组织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和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湖南的传统音乐文化。
然而,目前湖南高校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湖南高校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高校对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光大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学生们对于这方面的了解和认识还较为单薄。
其次,湖南高校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许多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单一,没有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其中,导致学生们对于湖南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
最后,湖南高校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也需要改进。
传承非遗文化,丰富课后服务内涵
传承非遗文化,丰富课后服务内涵
傅若乔
【期刊名称】《教育家》
【年(卷),期】2024()9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全国各地区和学校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致力于减轻学生负担,并满足他们在课业和个性发展方面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依托“和·融”育人体系,构建了“非遗工作坊”的课后服务模式,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后服务内容,更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开辟了新路径。
【总页数】1页(P65-65)
【作者】傅若乔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传承保护非物质遗产发掘丰富沙田民歌文化内涵——打造职业学校文化传承示范基地
2.接力"非遗"传承,唱响文化自信——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以"非遗"文化为"媒",育核心素养之"魂"
3.“非遗”传承人群的“再教育”问题反思——以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为例
4.职业教育服务非遗技艺传承的探索与研究——以河湟地区“八瓣莲花”非遗技艺传承为例
5.非遗语境下民间歌谣的文化内涵及传承创新路径——以亳州地区民间歌谣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生小学沙田民歌
广生小学沙田民歌介绍广生小学是位于沙田地区的一所小学,以其丰富的文化,特色的教育和多样化的课程而闻名。
在这个学校中,民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民歌作为广生小学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还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才华和团队精神。
本文将详细探讨广生小学沙田民歌的历史、特色和在学校中的地位。
历史广生小学沙田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学校建立的初期。
自从学校成立以来,民歌就成为了广生小学的一项重要活动。
最初,民歌只是作为一个课堂活动进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广泛参与的校内活动。
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民歌资源和培训机会,以激发他们对民歌的兴趣和热爱。
特色广生小学沙田民歌有许多独特之处,使其在其他学校中脱颖而出。
1. 多样化的曲目广生小学沙田民歌的曲目非常多样化。
学校为学生准备了来自不同地区的民歌,包括南方的山歌、北方的曲调以及少数民族的传统歌曲等。
这样的多样性使学生能够接触和了解到更广泛的文化,并培养他们的音乐感知能力。
2. 学生参与广泛广生小学沙田民歌活动的另一个特色是学生的广泛参与。
学校鼓励每个学生都加入到民歌团队中,无论他们是否有音乐天赋。
对于那些有音乐才华的学生,他们有机会参加演出和比赛,展示他们的技能。
对于其他学生,他们可以在合唱团中共同唱响美妙的民歌。
3. 合作与团队精神的培养广生小学沙田民歌活动不仅仅是一项音乐活动,它还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在学唱民歌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相互配合,协作完成演唱。
这培养了他们的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共同努力,取得成功。
民歌在学校中的地位广生小学沙田民歌在学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唱歌的方式传达了教育内容,同时展示了学生的才华和学习成果。
1. 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参与民歌活动,学生们得以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他们学会倾听音乐,感受节奏和旋律,并学会发声和唱歌技巧。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音乐方面的发展,还使他们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提升德性 寻根筑梦——上海市沙田学校九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活动校本课程
提升德性寻根筑梦——上海市沙田学校九大爱国主义教育基
地寻访活动校本课程
丁月珍
【期刊名称】《现代教学》
【年(卷),期】2015(000)020
【摘要】上海市沙田学校以上海市九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阵地,从1998年开始,架构起适合各阶段学生年龄特点且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寻访活动。
经过17年的实践与发展,如今,这一活动已形成凸显学校特点、上海特色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校本课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丁月珍
【作者单位】上海市沙田学校,上海20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
【相关文献】
1.依托区域文化资源,推进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上海市徐汇区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访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J], 周丽芳
2.在开发校本特色中筑梦“和美课程”——连云港市赣榆实验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掠影 [J], ;
3.用担当助跑让大爱筑梦——襄阳艺高美术培训学校服务社会纪实 [J], 张永忠
4.筑梦、缘梦:学校服装设计社团活动刍探 [J], 柯静缘
5.迈向强国新征程军民共筑强军梦铸盾强防为人民——上海市开展2021年全民国防教育日宣传活动 [J], 浦玮;陈晶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沙家浜实验中学非遗文化教育宣传片文案
传承非遗文化·共建文明校园片头引入——文化,是一个国家源远流长的精神滋养。
文化,是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血脉历练。
沙家浜实验中学扎根素有“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美誉的大埔县,依托大埔深厚隽永的文化积淀,秉持着“敦品励学,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为核心,将非物质文化的精粹融入到校园文化之中,课堂教学之上、教材知识之间,以文化人,陶冶心灵,谱写出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杏坛新章!溯源千年历史,唱响非遗强音两千载文脉传承,汉族、蒙古、回、壮、满、瑶、土家、黎族等23个民族的融合发展,孕育出了大埔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时至今日,仍有14个大项80个小项非遗文化薪火传承,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客家山歌”广泛流传于梅县、大埔、兴宁、五华、紫金、博罗等客家人聚居地,其语言朴素生动、比兴韵脚整齐、曲调丰富优美,被誉为具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作为大埔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典范项目,沙家浜实验中学深入发掘埔北山歌、三河山歌、茶阳山歌、西河山歌等特色大埔客家山歌,将山歌引入校园,并组建大埔县沙家浜实验中学“客家山歌合唱队”。
在不断传唱中,学校对客家山歌进行了生态美学的解读,为发掘客家山歌特色继承与发展现代客家山歌作出了贡献,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特色品牌。
结合教育实践,铸就示范标杆传承古今文化精粹,探索非遗文化教学。
沙家浜实验中学,以至臻善美,传承文化精髓,启迪学子智慧,谱奏出一曲杏坛乐章。
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研究和“非遗教育”进校园活动,沙家浜实验中学深入研究与发展客家祠堂文化、客家大锣鼓、客家山歌和舞醒狮文化,在校园内成立醒狮社、锣鼓队、客家山歌合唱队,积极开展计家谱,专题讲座,诵读客家祖训家规各项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学子心灵,促进文化熏陶,掀开了传承非遗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提升文化自信的热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 立起 系统 而齐 备 的 档案 资 料 和数 据 库 ,让 原 本 只
有 声音 却 没 有记 载 的 “ 无 谱 ”沙 田 民歌 能 白纸 黑 字 地呈 现在 人们 面前 ,得 以学 习与传 承 。
时代 在 不断 地 前进 和 发展 .沙 田民歌 也 需 要适 应新 时代 的需 要 。学校 以原 生态 民歌 为基 础 ,从 时
二 、 实施 目标
传 承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通 过 发 掘 沙 田 民歌 文化 价 值 ,开 发 沙 田民歌 旅游 价 值 。大 力 宣传 推 广 沙 田 民歌 ,打 造 岭南 特 色 文化 教 育基 地 ,形成 职 业 学校
传承特色文化的示范。
1 . 汲取 精华 ,大 胆创 新 ,赋 予 水 乡沙 田 民歌新
学 校 有传 承 发扬 传 统 文 化 和本 土优 秀 文化 的责 任 与 义务 。因此 ,珠海 理 工 充分 发 挥 艺术 教 育强 校 的优 势 ,通过 沙 田民歌 的艺 术教 育 ,提高 中职生 综
合素 质 ,激 发 学生热 爱本 土文 化 ,弘扬 民族文 化 。
・
代 审美 与 价 值取 向方 面进 行 艺术 改 编 ,创 作 四十 多 首 新 民歌 。譬 如 ,创 编 民歌 的演 唱采 用广 州 方 言 和
沙 田民 歌 的数 量 、分 布 、 渊源 状 况 ,并 运 用 文 字 、 录 音 、录像 、数 字 化 多 媒 体 等 多 种 形 式 记 载 下来 ,
植 根 的地 域 ,很 多 研究 人 员 自小 就 对 沙 田民歌耳 濡 目染 ,研 究 条件 可谓 得 天 独 厚 。在 丰 富 的 资 源 中 , 学校 更有 信心 去传 承发展 沙 田民歌 。
2 . 整 编 、 出版 沙 田 民歌 乡土 音 乐 读 本 ,陶冶 学 生的 艺术情 操 。提 高修 养
学 校 为 了将 沙 田 民歌 承 传 、创 新 、发 展 下 去 , 在 沙 田民歌 教 学 中 ,除 了音乐 老 师 教 唱 ,还 邀请 民 间歌 手 与 师 生进 行 现场 演 唱 。分 享 和 交 流经 验 。宣
其 口传 方 式 、外 来 文化 和 现代 文 化 的交 错 冲击 与 交 融 ,使 得 沙 田民歌 渐渐 为 人们 所 淡 忘 。承 传 这种 特
色文 化 ,面临 重重 困境 。 2 . 拥 有得天 独厚 的研 究条件 沙 田 民歌 起 于 汉代 ,展 于元 代 ,盛 于清 代 。 主 要分 布 、流传 在 珠 三角 的沙 田水 乡 地 区 。而 斗 门灯
活力 。
2 . 依托 课 堂 ,推 广宣 传 ,形 成 校 园 沙 田 民歌新 氛围。 3 . 多元 并举 ,多头并进 ,构 建沙 田民歌新 元素 。 4 . 校企 合作 ,沟 通交 流 ,打 造 沙 田民歌 教 育示
范新 基地 。
海 市 理工 职业 技 术 学校 重 视 承传 特 色 优 秀文 化 ,积 极 打造沙 田民歌教育 示 范基地 。
2 0 1 4 年 第1 1 期
职 业教 育
传承保护非物质遗产 发掘 丰富沙 田民歌文化 内涵
打造职业学校文化传 承示范基地
黄华欢 冼培盛
2 0 0 4年 ,全 国人 大 常委 会通 过 了 “ 关 于批 准联 合 国 教科 文组 织 《 保 护非 物 质文 化 遗 产公 约 》 的决 定” ,2 0 0 5年 国务 院 办公厅 l 8号 文件 《 关 于加强 我
一
、
实施背景
1 . 承传 张扬 水 乡文化
沙 田 民歌 ,又 称咸 水 歌 ,是 一 种 民 间音 乐 。在
历史 的沉 淀 中演 变 成具 有 独 特风 格 的 地域 文 化 。它 有 强 大 的群众 基 础 和鲜 明深 厚 的艺 术 内涵 ,但 由 于
三 、 实施 过 程
1 . 学 习、研 究和 总 结 。吸取原 生态 民歌 的精 华 。 大胆 创新 沙 田民歌
国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保 护工 作 的意见 》 下 发 ,各地 文 化 部 门遵 照 “ 保 护 为 主 ,抢 救第 一 ,合理 利 用 ,继 承 发展 ”的方 针 。积极 地 开 展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调 查 、研 究 和保 护 工 作 。流 传 在珠 海 一 带 的沙 田民歌 被列 入 广 东省 非 物 质文 化 遗 产 的名 录 。作 为珠 海 一 所 注重 技 能 和职 教 内涵 发 展 相结 合 的 职业 学 校 。珠
普 通话 。这样 的创 新 冲破 了语 言 地 域 的界 限 ,使 得
8 8 ・ ・教学 Nhomakorabea式改革・
传承 保护 非物 质遗 产 发掘 丰 富沙 田民歌 文化 内涵
人 人会 唱 ,个个 能 听 ;采用重 唱 、小 组 唱 、歌舞 剧 、
乐 曲等方 式 ,避 免 了单 调 的独 唱 或对 唱 ;多种 表 演 方 式 的大胆 求新 ,让 沙 田民歌充 满 了时代 特色 。
传 教 育示 范 基 地 在 辐射 全 国的基 础 上 。还 与 常 闻 民 间歌 声 的横 山 中学 和横 山 中心小 学 、实验 小 学 、城 南 中学 、城 东 中学 携手 ,实 行校 校 合 作 ,壮 大 了 宣 传 民 歌教 育 队伍 。还 与生 态 旅 游 单 位 “ 十里莲江” 合 作 。传 承水 乡文 化特 色 ,使沙 田 民歌 的艺 术 魅力 深入 人心 .让 悠久 的沙 田民歌悠然 传 唱 。
笼沙 的水上 婚 嫁 更是 远 近 闻名 。学 校地 处 沙 田民歌
经 过 近几 年 来 的努 力 ,学 校 沙 田民歌 的研究 成 员在 不 断 地深 入 民间采 风 与调 查 中积 累 了大 量 的素
材 。一 共 挖 掘宣 传 十 五首 原 生态 的 民歌 ,并 掌握 了
沙 田民歌 的 1 1 个 种 类 ,包 括 咸 水歌 、长句 咸 水 歌 、 高 堂歌 、古 腔高 堂 歌 、大 罾歌 、姑 妹歌 等 ,研究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