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备课课时练习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doc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课时作业 岳麓版必修2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课程标准] 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2.探讨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1.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1)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________________国家,也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2)到1978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仍位列很多发展中国家之后。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
2.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中国经济总量的排名,1990年为世界________,发展中国家中第二;2001年为世界第六,发展中国家中________;2006年为世界________,超过法国和英国。
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人民的生活水平开始向________迈进。
(2)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奋斗目标。
(3)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1.含义:指人口、用地和经济、________、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____________的过程。
2.进程(1)改革开放前,进程十分缓慢。
(2)改革开放后,进程加快。
(3)进入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002年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________________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
3.倾向(1)特点: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如________________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北京城市群。
(2)作用: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提供依托。
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原因(1)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2)政府大力支持。
(3)社会的发展特别是________________技术的进步。
2.表现(1)________年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
历史ⅱ岳麓版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练习
历史ⅱ岳麓版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练习(时刻: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中国GDP的迅速增长,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同时期的亚洲新兴国家,要紧得益于()。
A.“一五”打算的实施B.三大改造的完成C.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明白得能力。
通过各时期中国GDP增长的情形对比能够发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最快的。
答案 D2.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都市化进程。
1978年我国都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都市的增长最为迅速。
这要紧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进展C.沿海港口都市的开放D.都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解析经济学上从工业化的角度来定义都市化,确实是农村经济转化为都市化大生产的过程。
依照定义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城镇进展最快的是农村经济改革和大力进展乡镇企业的结果。
答案 B3.“送嫁妆”是我国专门多地区的特色民俗。
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
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D.嫁妆保留了传统特色,表达了时代特色解析从材料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嫁妆越来越现代化,但仍保留了被褥,“红包被”等传统特色;而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西式婚礼与中式婚礼的区别,故选A项。
答案 A4.“时尚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2005年首次推出的一档大型时尚节目,是央视继《CCTV模特电视大赛》之后推出的又一大型时尚类电视活动。
“时尚中国”的标志有()。
①“时刻确实是金钱”的观念②穿着装扮个性化③“装修热”④流行语言的变化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时尚中国”指的是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在方方面面发生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这些变化包括思想观念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流行语言的变化等。
答案 D5.右图是当今互联网上最受大众欢迎的QQ谈天交友场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套备课课时练习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
”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
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B.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C.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国,受到国女性的追捧D.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答案】B【解析】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不是当时欧洲主要的经济形态,受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超短裙不会广泛流行,故A项错误;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资本主义经济为心的世界经济也会发展,超短裙会流行,故B项正确;20世纪60、70年代,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主,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不会出现超短裙传入国受到国女性的追捧现象,故C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利用“新经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应该流行超短裙而不是长裙,故D项错误。
2.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写道:“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单调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①经济全球化影响②国加入世贸组织③改革开放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1989年随着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世界服装的潮流也影响到国,①③④正确,2001年,国加入世贸组织,与题干时间“1989年”不符,排除②。
故选C 项。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导的,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案-word文档
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的第四课,由“从国内生产总值看沧桑巨变”、“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时尚中国”四部分内容组成。
在前面,学生学习了中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十一届三种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紧接着学习这一节课。
本课在第四单元知识结构体系中属于从属地位,更注重的是培养同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情分析】1.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但需要一个由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的过程。
加之中学生叛逆心理较强,不易被动接受现成的结论,所以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感性材料。
2.学生知识能力现状:虽然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3.常规课堂上,学生的思考交流范围较窄,课堂参与机会少,有很多同学平日有积极参与动机,但没有机会或勇气在课堂发言。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居民衣着、住房追求的变化,以及人们流行语言的变化,切实体验改革开放后在中西文化交汇、碰撞下中国的现代生活。
(2)以我国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3)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认识改革开放的巨大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搜集史料、情景再现的方法,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本地区或社区、家庭经济发展某一方面的变化。
通过图表的解读、问题探究等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现代社会生活巨变发生的原因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搜集和体会生活中体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各方面例证,增强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悟,培养历史论证能力;认识到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经济的腾飞,促进了社会主义文明,使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是进入现代化的重要道路。
【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难点】全面归纳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变的原因和影响【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运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历史,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高中历史必修2(岳麓版)课时对点练习: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国际消费总值简称GDP,它是权衡一个国度或地域经济总量的重要目的之一。
以下有关国际消费总值变化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开展水平相当低B.到1978年,中国人均国际消费总值仍位列很多开展中国度之后C.革新开放以来,中国国际消费总值的增长增加了同兴旺国度的差距D.2021年,我国国际消费总值跃居世界第三位,在开展中国度排名第一答案 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021年,我国国际消费总值跃居世界第六位,故D项错误。
2.中国GDP的迅速增长,其速度超出兴旺资本主义国度及同时期的亚洲新兴国度,主要得益于() A.〝一五〞方案的实施B.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C.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答案 D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革新开放,使中国GDP迅速增长。
3.修建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
20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理想。
其主要缘由是()A.国度财政已能提供富余的资金B.革新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C.国度已具有自主设计施工的才干D.国度加快经济开展的迫切需求答案 B解析大规模工程的修建是以国度财力为后台的,而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力的开展有赖于革新开放。
A项是直接缘由,B项是主要缘由。
4.历史变迁往往可以经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
以下选项中能反映我国由方案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是()A.粮票→股票B.大人→先生C.法币→人民币D.臣民→公民答案 A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物资比拟匮乏,国度实行凭票供应的方案经济体制;革新开放以来,我国物资日益丰厚,国度逐渐取消票证制度,同时在企业革新进程中实行股份制企业制度,逐渐树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应选A项。
5.观察以下图,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缘由是()A.人民公社化运动B.加出生界贸易组织C.城市化速度加快D.革新开放答案 D解析图中数据反映了我国人均GDP迅速增长的趋向,其主要缘由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革新开放。
老教材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案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1.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1)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也不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到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位列很多发展中国家之后。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
2.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1)1990年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十,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二。
(2)2001年,跃居世界第六,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第一。
(3)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
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人民生活水平开始向小康迈进。
(2)2002年,“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2007年, “十七大”提出,增强发展协调性,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情境在线】20世纪70年代,中国老百姓家庭的生活水平可以说是百元级的,当初有个叫法是“三转一响一咔嚓”。
“三转”是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一响”是收音机;“一咔嚓”是照相机。
到了80年代,中国老百姓家庭的生活水平升级,升到了千元级,那时候有个说法叫“三机一箱”,也就是电视机、洗衣机、录音机和电冰箱。
到了90年代,中国老百姓家庭的消费水平又继续升级,升为万元级,我们简称为“两电一调”,也就是电脑、电话和空调。
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中国家庭消费达到了百万元级的水平,汽车、住房成为很重要的生活必需品。
这些变化发生的首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改革开放的进行。
二、城市化进程加快1.含义: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
2.进程:(1)改革开放前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以来进程加快。
(2)21世纪以来,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2002年提出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
3.趋势:出现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了城市群的雏形。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试题: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含解析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年、1959~1964年、1970~1975年、1979~1984年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79~1984年相对应的是( )解析:D 1978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故此题应该选择D项。
2.(2017·陕西宝鸡期末)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图,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B.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解析:C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是在1985年。
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而城市的改革才刚刚起步,所以城市居民收入增加不快,导致城乡差距缩小。
C项正确。
3.下列关于城市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B.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C.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顺利发展D.我国城市化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解析:C 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相当缓慢,C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4.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这表明互联网的积极作用是( )A.消除传统习惯影响B.决定社会发展进程C.重构社会发展秩序D.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解析:D 材料反映出互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表明互联网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D项正确。
5.(2017·山东济南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
材料主要反映了( )A.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B.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C.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D.“左”倾思潮死灰复燃解析:C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乡镇、街道的改名体现了政治变革的影响,近年的改名体现了经济观念对历史传统的影响(徽州、大庸市改名体现了旅游业的影响,思茅市改名体现了特产的影响),两者共同体现出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C项正确,A、B两项表述片面;前者体现了“左”倾思潮的影响,后者则不是“左”倾思潮的死灰复燃,而是经济观念的影响,D项错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案
学案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课标要求】课程标准将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放在一起,规定了课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根据这一课程标准,本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属于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范畴,并且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内容,所以本节课课标应是“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及社会生活的变化,剖析其原因。
”【预习学案】基础知识(一)、经济腾飞1.从GDP看沧桑巨变(1)概况:① 1990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到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位,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位。
2006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位,已经超过法、英国。
(1美国,2日本,3德国)②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
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影响: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向迈进。
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城镇化进程的加速(1)含义:城镇化又称,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转向的过程和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2)进程: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和,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
②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阶段。
③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
走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3)特征:①进程快,城镇化的道路多样。
②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雏形。
③协调发展,初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二)、社会生活巨变1.互联网时代(1)原因:①的到来;②的大力支持;③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2)概况:上网用户不断增加;应用领域越来越广。
(3)影响:①打破时间、空间界限,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
②改变着中国的方式。
还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了人们的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
2.时尚中国(1)思想观念上:改革开放30年,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成为很多中国人行动的指南。
精品解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同步练习(解析版)
汇聚名校名师,奉献精品资源,打造不一样的教育!
1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一、选择题
1.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下列有关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
B. 到1978年,经济取得很大进步,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位列很多发展中国家之后
C.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超过同时期亚洲新兴工业国家的年均增长率
D. 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三位,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
【答案】
D
点睛:一套试卷都是难题的试卷不是好试卷,每套试题都应该有一定数量的基础题,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对,再有大约一半左右的中档难度试题,还有约20%左右的难题,这样的试题设计才有一定的区分度和效度。
所以考生在考试过程之中,要争取把容易题和中等难度的题都做好,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难题尽量争取即可。
千万不能看清基础题,在这样的题上不丢分就等于得分。
这一题就属于基础题,或者说是送分题,得不到就可惜了,可见注重基础有多重要。
2. 导致出现上述重大变化的原因,包括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②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
③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
④中国社会环境的安定。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案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教案名师说课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总量的变化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史实是课标要求掌握的基本点,分析物质生活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学情分析教材前两课从对内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对外开放,融入世界经济的角度,展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政策的变化,这为学生学习本节课做好充分的铺垫。
有助于学生理解经济和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搜集具体资料和分析概括资料的动手能力以及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提高能力还有待进一步训练。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2.联系现实生活的变化,结合相关的图片。
使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巨变形成直观感受,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进而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方法1.采用课前预习法,泛读教材,初步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变化和生活变化的史实。
自己动手搜集图片资料或撰写小文章,展示自己身边社会生活的变化,加深对变化的体会。
2.合作探究法,在教师安排的探究问题的引导下,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理清思路,形成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的基础知识(1)改革开放后GDP增长的原因(2)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城市群。
(3)城市化战略。
2.理解和运用分析改革开放前后GDP、城市化的不同态势,树立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核心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1.情境再现法:在教学过程中展示1978年以来的相关图片,再现当年的历史事实,加深学生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评价。
2.列表比较法:比较改革前后GDP的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
3.利用教师提供的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研究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学案
第二十二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课标要求:以我国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知识目标:①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腾飞的情况②认识因经济腾飞而引起的生活巨变,以及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一、从国内生产总值看沧桑巨变1、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1978年——1995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高达,远远超过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超过同期亚洲新兴的工业国家。
到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
2、目标:2002年“十六大”提出到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翻的宏伟目标。
3、影响: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生活水平开始向迈进。
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1、含义:又称,是指和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
2、城镇化道路:(1)进程加快:1978—2000年,城镇化水平由提高到。
(2)道路多样:异军突起,成为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
(3)倾向:出现了的倾向,形成了、等城市群的雏形。
(4)战略:走和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发展:自从年全面开展因特网业务以来,由于支持,发展很快,应用领域越来越广。
2、影响:(1)使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3)改变了人们的以及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四、时尚中国1、条件: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2、表现:(1)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
(2)生活方式的时尚化:①穿着的时尚化: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②居住条件的改善以及由此引发的“装修热”;③流行语言的变化:的变化、的创新,生动体现了社会生活时尚的更新。
山东省泰山中学高一历史组教学案必修二第二十二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88页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远远低于当时印度及亚洲人均国民收人水平。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学考指导习题(含解析)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
与下图现象直接相关的是()新中国初期城镇总人口的变化A.“一五”计划实施B.“大跃进”运动开展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D.工业化基本实现2.改革开放后,我国电讯产业快速发展,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影响包括()①促进了经济发展②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③束缚了人们思想④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3.1993年4月1日起,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新时代”是指()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B.人民公社化时代C.计划经济时代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4.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A.粮票→股票B.集中管理→分散管理C.父母官→人民公仆D.自由放任→国家干预5.目前已具规模的城市群有以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
这表明()A.出现了城市区域化倾向B.小城镇迅速崛起C.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D.城市化进程出现曲折6.顺口溜是民生诉求的重要反映,往往凸显出重要事件的影响、老百姓的期盼。
顺口溜“百货商店频打折,超市购物有赠品;不如网上淘淘宝,鼠标一点廉价美!”突出反映出“第四媒介”具有()A.传播信息的功能B.学习、办公的功能C.娱乐的功能D.高度互动,双向传受的功能7.“黄金周”假日出游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它透出的主要历史信息是()A.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B.旅游业、餐饮业的快速发展C.假日经济是一种新经济D.是几千年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改革开放前材料二改革开放后(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2)通过两个时期漫画的对比,谈谈你的认识。
岳麓版必修二复习学案: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学习目标】1′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以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达成途径】1′1.阅读课本94-95页掌握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史实,认识其变化影响。
2.阅读课本96-97页全面认识互联网,以及其传播给中国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自主学习】15′【巩固目标】27′要点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1.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原因有()①新中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②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③GDP增长迅速④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中国现代化报告2019》课题组指出:“事实上,以人均GDP、农业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等三个指标来比较,2019年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水平只是美国1892年的水平。
”对这一结论的正确理解是() A.1892年美国就拥有了中国2019年的生产工具与技术B.2019年中国的生产总值才相当于美国1892年的水平C.2019年中国的农业劳动人口数相当于美国1892年的农业劳动人口数D.2019年中国的经济现代化的综合水平相当于美国1892年的水平要点二:城市化进程加快1.我国目前已初具规模的城市群有()①长三角城市群②珠三角城市群③大厦门城市群④以京津为中心的北京城市群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要点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自2019年我国全面开展互联网业务以来,互联网发展迅速,其产生的影响包括()①使信息和知识更迅速、更便利地传递和共享②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③现代生活方式彻底取代了传统生活方式④我们的价值观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发生了变化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要点四:时尚中国1.流行语言丰富的原因是什么?2.近年来人们的流行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如KTV、因特网、数码相机等新词汇,根本原因是()A.高科技产品的问世B.大量新事物涌现C.改革开放给经济带来巨大变化D.人们追求时尚练习提升:阅读下列图文材料:材料一据联合国统计,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而当时印度人均国民收入是57美元,亚洲人均国民收入是44美元。
岳麓版必修二 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练习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如下图为1978-2007年中国GDP及其增速示意图。
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我国A.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确立 B.农业与工业呈现了协调发展态势C.国民经济的结构和布局趋于合理 D.改革开放事业在调整中不断发展【答案】D【解析】这一时期改革开放事业在调整中不断发展,D项正确。
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确立是在新中国初期,A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BC两项表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
2.据于根元、刘一玲主编的《汉语新词语》编年本(自1991年起始编),新词语以每年数百条乃至上千条的速度递增,如下岗、炒家、个体户、农民工.股民、巴士、迷你裙等。
这反映了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改革开放推动时代变迁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社会生活时尚的不断更新【答案】B【解析】第一轮下岗潮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国有企业占据经济的绝对比例,然而由于管理落后等诸多原因一直效率低下,众多国有企业面临改革开放后带来的一系列冲击,不得已进行重组后的必要改革措施而引起的职工下岗。
上世纪80年代国门开放,外来词语大量“进口”,如“巴士”(bus)、迷你裙(miniskirt),材料中现象显然是改革开放推动的结果,B正确;材料中属于人们思想观念变化,不是生活水平的提高,A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21世纪初,C错误;社会生活时尚的不断更新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合,D错误。
3.下图为我国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变化统计图。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我国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工业生产技术发展C.改革开放成效显著D.居民消费结构完善【答案】C【解析】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远远高于改革开放初期,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主要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A表述不准确,排除;材料反映我国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的变化,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我国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耐用消费品的变化,无法体现居民消费结构是否完善,排除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1.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泰勒提出“裙边理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
”一个时期的时尚和流行因素是当时时代特征的反映和缩影。
下列时尚现象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超短裙在欧洲广泛流行B.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超短裙成为引领全球的时髦装束C.20世纪60、70年代,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D.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流行色彩灰暗的长裙【答案】B【解析】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不是当时欧洲主要的经济形态,受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超短裙不会广泛流行,故A项错误;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以资本主义经济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也会发展,超短裙会流行,故B项正确;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主,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不会出现超短裙传入中国受到中国女性的追捧现象,故C项错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利用“新经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应该流行超短裙而不是长裙,故D 项错误。
2.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写道:“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单调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有()①经济全球化影响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③改革开放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1989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世界服装的潮流也影响到中国,①③④正确,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题干时间“1989年”不符,排除②。
故选C项。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导的,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
”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
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我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D.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答案】D【解析】轿车生产不是技术落后,故A项错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但这与轿车生产没有明确的联系,故B项错误;轿车生产与我国是农业国联系不大,故C项错误;轿车生产滞后主要是基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国情考虑,也就是需求不足,故D项正确。
4.教科研协作体高三3月联考·3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50年代流行列宁装,60年代初期流行“人民装”,“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
这种变化体现出()A.外来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冲击B.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C.政治制度决定服饰取向D.爱美实用是人们的天性【答案】B【解析】“文革”时期流行绿军装,服饰受到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无关,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服饰改变了之前的单一样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反映出人们生活观念的个性化需求,故B项正确;政治制度影响服饰取向,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故C 项错误;人们的服饰更加丰富多彩,是爱美天性的体现,但与实用性无关,故D项错误。
5.读图2,图中人口结构变化()①与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②严重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③折射出户籍制度改革滞后④成为全国移民浪潮的缩影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C【解析】统计图体现了深圳从1984年后无户籍人口数目超过户籍人口数目,与改革开放有关,故①正确;统计图体现了大量农村剩余人口进入深圳,不会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故②错误;无户籍人口数目不断增加,说明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故③正确;仅从深圳人口数量不能说明全国的移民浪潮,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6.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原有的票证供应物资逐年减少,1993年粮票全部取消,结束了50年代以来近半个世纪的短缺时代。
这一变化主要说明()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B.计划经济在我国终结C.国家全面放开商品市场定价D.物质生活不断地丰富【答案】D【解析】到21世纪初,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在我国终结”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在资源配置上用市场配置为主的方式取代行政计划配置为主的方式,“国家全面放开商品市场定价”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票证、粮票是50年代以来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缺乏的产物,由“票证供应物资逐年减少”“粮票全部取消”可知,这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物质生活不断地丰富有关,故D项正确。
7.下表依据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相关内容编制。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下列对表格内容解读正确的是()①当代家庭规模不断缩小②逐渐以二人户和三人户规模为主③一人户的一直呈上升趋势④经济发展、居住条件改善是其变化的原因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材料表格中“五人及五人以上户”的比例逐渐缩小,说明当代家庭规模不断缩小,故①正确;表格中二人户和三人户比例在21世纪稳定在28%和37%,说明逐渐以二人户和三人户规模为主,故②正确;表格中一人户在1990年下降然后上升,故③错误;表中人口比例变化主要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有关,故④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8.1978年后的最初几年里,香港和广东之间的交际语言是粤语,然而到1980年代末时,普通话渐渐成了新的通用语言。
这种语言上的变化反映了()A.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B.广东和香港间的经济交往密切C.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D.说普通话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答案】C【解析】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材料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知粤港两地交流语言由之前的粤语到普通话,可知两地经济交流密切,但不能反映材料的本质,故B项错误;粤港两地交流语言由之前的粤语到普通话,可知两地经济交流日益密切,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结果,故C项正确;普通话成为时尚材料无从反映,故D项错误。
9.1966~1976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1966年为583元,1976年为575元,有小幅下降。
全国职工工资总额'1966年为296亿元,1976年为489亿元,增长65%。
这说明() A.人民生活水平长时间未得到明显改善B.人口的急剧增长抵消了发展成就C.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D.政府保证了城镇人口的充分就业【答案】A【解析】文革期间,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有小幅下降,说明人民生活水平长时间未得到明显改善,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发展成就的抵消,故B项错误;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有小幅下降,职工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没有提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充分就业的信息,故D项错误。
10.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浑身伤病的“体操王子”李宁只得到最后一名,一些报道谩骂李宁?为“体操亡子”。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战胜中国女排,新华时评认为?“郎平依然为国争光”。
下列关于中国人体育情结变化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中美建交关系改善B.改革开放不断深入C.思想观念更加开放D.民众心态趋于理性【答案】A【解析】中美建交关系改善不适合谩骂李宁?为“体操亡子”的例子,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人思想观念改变,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思想观念开放导致评判体系变化,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评价体系变化,体现民众心态趋于理性,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1.《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材料中促成“我”婚姻态度转变的社会条件不包括()A.社会制度的变革B.社团组织的支持C.法律保障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1950年9月”可知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革,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中“加入家庭妇联”“加入学习班”可以看出社团组织的支持,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新婚姻法的颁布”可知有法律保障,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提及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2.读1982—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构成(%)表(表3),对此解读准确的是()表3A.小家庭式样趋于单一化B.大家庭逐渐消失C.家庭规模不断缩小D.家庭观念日益淡薄【答案】C【解析】由材料所给数据显示到2005年二人户和三人户成为主要模式,小家庭式样并不是趋于单一化,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大家庭所占比重逐步减少,但并没有消失,故B 项错误;材料显示家庭规模逐步缩小,由四人户以上占半数以上到二人户和三人户占六成,故C项正确;家庭规模的变化体现不出家庭观念的变化,故D项错误。
13.“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
”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答案】A【解析】材料中“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等制服大行其道,开始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符合向1949—1956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故A项正确;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时期,这些制服已经出现,60年代流行绿军装,故B项错误;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流行绿军装,故C项错误;1976年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服饰不再这样单一,而变得丰富多彩,故D项错误。
14.服装作为一种独特的物质文化载体,不仅折射出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而且反映出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从图1到图2的服饰变化本质上是()A.社会政治观念的变化B.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C.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D.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答案】B【解析】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政治观念上,一直是以社会主义政治观念不变,故A项错误;服饰的变化体现出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变化,其本质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故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在社会意识形态上,我国一直是保持社会主义思想不变,故C项错误;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的变化是服饰变化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