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的想象力何以可能_评吴飞的《重建巴别塔》
寻找传播学的“想象力”-精品文档资料
寻找传播学的“想象力”将一个学科和“想象力”联系起来,并不是笔者的原创,灵感来自美国的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
康德对“想象力”概念做了详细的阐述,他把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规定为人的一种直观能力,它能够表象即使不在场的对象,并依其是否具有创造性而划分为两种:一是“创制性的想象力”[1];二是“复制性的想象力”[2]。
很显然,莱特•米尔斯的“想象力”属于第一种,而笔者的“想象力”属于第二种。
一所谓“社会学的想象力”是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够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
”[3]这种“想象力”不仅是对社会中人的经典研究的核心智识支撑,也是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
任何一个学科要永葆其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发掘其思想理论上的创造力,而拥有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之动态过程永不间断的思维想象力,恰是社会学这一学科思想理论创造力永不枯竭的基本保证。
从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到马克思的“社会存在”,从涂尔干的“社会有机关联”到帕累托的“社会剩遗物”,从韦伯的“社会行动”到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以及从布迪厄的“社会场域和惯习”到吉登斯的“社会结构化过程”,概莫能外。
社会学的想象力恰如一种联结行动与结构及调控行动与结构之矛盾运动的融理性与感性为一体的精神直觉。
超越社会学学科的局限,米尔斯把眼光放到了整个社会科学领域。
他说,社会学想象力不为社会学所独有,“社会学想象力正成为文化生活的主要共同尺度和特征,这种心智品质可以在社会科学和心理学中发现,但它远远超出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这些研究”,在文学作品,以及政治学、美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中,甚至在新闻工作者中,都应该具有历史的和结构的视角[4]。
二如果说,“想象力”在米尔斯看来主要表现为一种普遍联系和视角转换的能力,我们就不难发现,传播学从诞生到不同阶段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贯穿着这种“想象力”的精神和价值取向。
触及科幻的巴别塔——论“语言”作为一种科幻叙事要素
根据《旧约》的记载,大洪水过后,上帝以彩虹为证,与大地立约,洪水不再泛滥,但诺亚的子嗣却开始怀疑上帝的誓言,造巴别塔,作为一条通往天堂的路。
塔身高耸入云,惊怒上帝——“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1]彼时的人们拥有共同的语言,上帝便将他们的语言弄乱,人们彼此交流有了障碍,逐渐四散各处,巴别塔和它那未完成的城便也被废弃了。
“巴别”意为“弄乱”,未建成的巴别塔,在《旧约》中是惩罚人类骄傲自大的“神迹”,标志着神和天堂“神圣不可侵犯”;但随着神权逐渐衰弱,残缺的巴别塔成为人类挑战至高权力的“人迹”,被解读为人类失落的荣耀。
围绕巴别塔的文学故事从未停歇,其中上帝搅乱人类语言的叙述出现在不同作家笔下,现实中语言隔阂造就的身份疏离和认同焦虑,由此引发的矛盾又总会在某种程度上重复巴别塔的故事。
指向无尽长空的巴别塔残迹,在科幻世界的赛博宇宙中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存在,当不同语言的交流已经不成问题,是否又到了诺亚后代们重建巴别塔的时候?而此时的巴别塔又将指向何方?青年作家王侃瑜的《语膜》(《收获》2019年第4期)和大头马的《全语言透镜》(《上海文学》2019年第1期),不约而同地将语言的重构作为展开科幻叙述的起点,把不同语言即时无障碍交流的那一天,提前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本文所及的“语言”,并非指作家的行文风格,而是指科幻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叙事要素,即对语言的处理,包括翻译、改造、重组等。
在此基础上,再借特德·蒋和苏赛特·哈登·埃尔金的相关创作,探讨科幻叙事中“语言”要素展开的多种可能。
一、语言的“隔膜”除去尾声,《语膜》规整地分为六段,语言教师伊莎的第一人称叙述和聚焦她的儿子雅克的第三人称叙述交织并行。
小说虚构了一个小语种——柯莫语,而伊莎则是一名资深的对外柯莫语教师,现在她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巴别公司的柯莫语语膜采集对象。
《巴别塔》:乌托邦与人类团结的梦想
巴别塔:乌托邦与人类团结的梦想概述《巴别塔》是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原名为《奇迹巴别塔》,由法国作家乌尔芬·布威诺编写并于1949年发表。
它描述了一个虚构的乌托邦社会,通过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大楼——巴别塔来实现人类团结和和谐共处的梦想。
故事背景在故事中,世界正处于一次全球大战后的重建时期。
为了摆脱战争带来的种族冲突和社会不平等问题,一群理想主义者决定联合起来,寻求建立一个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
建设巴别塔他们决定采取创新的方式建设巴别塔,这座超高楼宇不仅是物质建筑的象征,而且代表着人类意志与信念的统一。
在这座高楼里,每个层面都有特定功能,包括住宅、商业、教育、医疗等领域。
社会秩序与公平巴别塔社会建立了一个完全平等和公正的系统。
每个人都被赋予相同的权力和机会,无论他们的出身、种族或财富状况如何。
劳动分配也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能力来做出贡献。
科技发展与文化交流在巴别塔社会,科技发展得到了充分重视和推动。
各个领域的专家通过合作和信息共享,推动技术进步,并解决当时面临的环境、粮食和能源等问题。
此外,不同文化之间也进行着广泛的交流与融合。
团结与危机然而,在巴别塔社会中,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过多地追求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一些人对于权力产生了渴望,导致了内部纷争和冲突。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巴别塔社会必须以团结和尊重为基础来寻找解决方案。
结语《巴别塔》呈现了一个关于乌托邦与人类团结梦想的故事。
虽然这只是一个虚构世界,但其中深刻的思考与探讨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公平和和谐共处的反思。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实现乌托邦不仅仅靠理想主义,还需要持续的努力、合作与团结。
传播学的想象力何以可能_评吴飞的《重建巴别塔》
i
n g C a p
:
i
t
a l
Un
i
v e rs i t y o fE c o n o m
i
&B u s
i
n e s s P r e s s 2 7 3 p p I S B
,
N
¥ 36
.
K ey w o r d s
I
m ag n a tio n
i
,
的 学 术立 场
,
,
作者 提 醒 我们 重 新 确立 自 己
。
以 规 避 各 种 权 力 和 利 益 的 限 制 而 促进 知 识 体 系 本 身 的 发 展
在知 识
目
的 方面
,
芝 加哥学 派 的 社 会 互 动 论 认 为
,
,
只 有 当 人们 在 互 动 过程 中 定
:
义 并解 释 了 社 会 关 系 和 结 构
、
社会公 正 和 民 主
参 与 提供 理 论 和策略 支 持 吴 飞
学界
一 ■
20
1
2
:
1
般 认为
t
,
传 播研 究 有 二 大 路径
er
:
实 证 路径
(
t
he
p
o s i t i v i s t a p p r o a c h )
、
解释路径
(
(
h e i n t
p
re t
一
个街
丨
国 际新 闻 界
20
1
6 08
.
书 评
道 形成 的 社区
巴别塔文明的崩溃与重建
巴别塔文明的崩溃与重建人类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文明矗立于世,有些繁盛一时,骄傲地屹立于高峰,但在盛极必衰的规律下,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崩溃的命运。
而巴别塔文明就是其中一个鲜明的例子。
本文将探讨巴别塔文明的崩溃原因和重建过程。
巴别塔文明起源于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个文明源远流长,拥有独特而繁荣的社会和文化。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巴别塔文明逐渐陷入了内部和外部的种种问题。
首先,内部的社会不稳定性和不公平分配的问题使得社会阶级逐渐出现,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凝聚力和整体秩序逐渐崩溃。
同时,外部的军事威胁也成为巴别塔文明的一大困扰。
邻近的帝国对其构成了威胁,频繁的战争和侵略使得巴别塔文明无法集中精力发展自身。
巴别塔文明的崩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渐加剧的过程。
在社会内部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同时,自然灾害的频发更是雪上加霜。
干旱、洪水、虫灾等自然灾害的连续发生削弱了巴别塔文明的农业和经济基础,使得人们生活艰难,无法维持正常的社会运转。
加之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的分裂日益明显,最终导致了文明的彻底崩溃。
然而,崩溃并不意味着终结,对于巴别塔文明来说,它的崛起与重建成为了新的篇章。
巴别塔文明的崩溃令人们痛定思痛,重生后的文明开始寻找以往的失落,同时更加谨慎地对待社会的进程。
首先,文明开始了资源的整合,以确保经济和农业的发展。
此外,巴别塔文明渐渐摒弃了以往针对内部阶层的不公平分配,推行更加平等和公正的体制。
特别是对于贫困和弱势群体,文明开始开展社会救助和福利项目,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
同时,对外扩张和军队的建设也成为了重建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在巴别塔文明的重建过程中,教育和文化也得到了重视。
通过加强教育系统的建设和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们增加了对于文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种认同感的增强有助于加强社会凝聚力,促进文明的稳定和繁荣。
总结起来,巴别塔文明的崩溃与重建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内部社会矛盾的加剧、外部军事威胁的崛起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导致了该文明的逐渐衰败。
《巴别塔》:语言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巴别塔:语言与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概述巴别塔,又称巴比伦塔,是根据《圣经》中的记载而闻名于世的一座传说中的塔楼。
这个故事描述了人类在一起合作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塔,在上帝将他们的语言混乱后,导致人类无法继续沟通与协作。
这个传说引发了对于语言和文化之间联系与碰撞的深思。
语言多样性与文化传承不同的地区和社群拥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每种语言背后都包含着独特的历史、价值观和习俗。
通过语言,人们沟通、表达情感、分享知识,并且传承着自己所属文化中独特的思考方式、信仰体系和社会规范。
语言障碍与交流困境当不同语言使用者相遇时,可能出现无法理解对方意图或表达不准确等问题。
由于语言结构、词汇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跨文化交流面临重重挑战。
文化融合与新的创造然而,语言和文化的碰撞也可以带来创造力和新的视角。
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和融合时,他们可能产生全新的思维模式、艺术形式和科技发展。
这种文化交融促进了知识传播、创新以及全球化。
语言保护与文化多样性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一些小语种面临消失的危机。
保护这些语言不仅是对其文化遗产的尊重,也是为了拥有多样性和包容性社会。
通过制定政策、开设学校和提供资源支持等途径,可以帮助保护并传承这些濒危语言所承载的独特文化。
结论《巴别塔》这个古老传说提醒我们,语言是连接人类社群,并使得我们能够分享世界各地的思想、经验和故事的桥梁。
在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建立理解和共谋关系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
在国际交流中,尊重他人语言和文化背景,并致力于促进多样性和交流的平等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只有当我们能够超越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时,我们才能促进全球合作、共同繁荣并推动人类智慧的发展。
《巴别塔》:多角度解读与人类文明的态度
巴别塔:多角度解读与人类文明的态度1. 引言巴别塔是一座神秘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物,出现在《圣经·创世纪》中。
这个故事以其深远的影响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许多学者和研究者对其进行多角度的解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巴别塔的含义,并探讨其中体现的人类文明态度。
2. 文化与社会背景首先,我们将回顾巴别塔故事所处的文化与社会背景。
这个故事可以追溯到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那里有着大量宗教和文化传统。
了解当时社会的特点及人们对于建筑、宇宙观念等方面的认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巴别塔故事。
3. 建筑与科技角度解读巴别塔作为一座高耸入云的建筑,自然引发了人们对其结构、建造技术以及用途等方面的猜测。
我们将从建筑学和科技角度探讨巴别塔的可能性、技术限制和可能的用途,以及这些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4. 宗教与神秘主义解读巴别塔也是一个与宗教有关的象征。
它在《圣经·创世纪》中被描绘为人类对上帝的挑战,引发了上帝的愤怒,并导致人类语言的分裂。
我们将从宗教和神秘主义角度解读巴别塔,并分析其中可能包含的寓意和哲学思考。
5. 文化多样性与交流巴别塔故事中,由于语言分裂,人类无法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引申出对文化多样性、语言障碍以及跨文化交流重要性等问题的思考。
我们将探讨巴别塔如何反映了人类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并思考现代社会中如何应对和促进文化多样性。
6. 人类自傲与功利主义巴别塔故事还涉及到人类自傲和功利主义等方面。
人们试图通过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建筑来达到通天沟通上帝之目的,体现了人类的自傲和渴望成为神一般的存在。
我们将思考这种自傲和功利主义态度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观点。
7. 结论通过多角度解读巴别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故事背后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巴别塔不仅是一个建筑物,也是对于人类文明、社会互动以及宗教哲学等方面的一种探讨与思考。
通过学习与分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并反思并推动当代社会关注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
巴别塔读后感500字
巴别塔读后感500字巴别塔读后感巴别塔是一部由中国作家马原慎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和沟通的故事。
阅读完《巴别塔》后,我深受触动,对人类的智慧和欲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一个未来世界,人类社会面临着严重的通讯障碍,不同的语言使得人们无法有效地交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建造“巴别塔”这座通讯工程,希望通过巴别塔实现世界各地人们之间的通讯和理解。
小说中的巴别塔象征着人类文明的高度。
它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标志。
巴别塔的建设引发了人们对文明进步的期待和对统一语言的向往。
然而,文明的进步同时也引发了人们欲望的膨胀和争斗的激化,最终导致了巴别塔的崩塌。
通过阅读《巴别塔》,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类的智慧和欲望之间的复杂关系。
人类是一种拥有极高智慧的生物,正是因为智慧才使得人类能够不断进化、改变和创新。
然而,当智慧超越了一定限度,欲望就会占据上风,人类便会陷入自己建造的巴别塔中无法自拔。
正如小说中所揭示的那样,巴别塔的建设其实是人类对沟通和理解的追求。
然而,在人类世界里,语言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差异,使得有效的交流变得困难重重。
我们渴望理解他人,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却让我们陷入距离。
这种距离不仅是物理的,更是心灵的。
巴别塔的崩塌告诉我们,单一的语言并不能建立起真正的沟通与理解。
对我而言,《巴别塔》这本小说强调了沟通的重要性。
在现实世界中,我常常遇到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无法与他人真正地交流。
然而,通过读书,我渐渐懂得了交流的真谛不只是语言的相通,更是需要心灵的契合和思想的交汇。
我开始努力去学习他人的语言,了解他们的文化,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打破沟通的障碍,让交流更加顺畅和有效。
除了沟通,欲望也是《巴别塔》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人类的欲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驱使人类向前发展,又能导致自我毁灭。
小说中,人们对巴别塔的渴望和争斗,最终导致了巴别塔的破碎。
这让我深思人类的进步是否应该放慢脚步,是否应该更加谨慎地应对自己的欲望。
寻找传播学的“想象力”
寻找传播学的“想象力”摘要:对于一个学科来说,“想象力”主要表现为一种普遍联系和视角转换的能力。
传播学从诞生到发展,一直贯穿着“想象力”的精神和价值取向。
但是,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却失去了“想象力”。
本文在梳理中国传播学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了缺少“想象力”的危害并且尝试给出了寻找“想象力”的途径。
关键词:传播学;想象力将一个学科和“想象力”联系起来,并不是笔者的原创,灵感来自美国的社会学家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一书。
康德对“想象力”概念做了详细的阐述,他把这个概念的基本含义规定为人的一种直观能力,它能够表象即使不在场的对象,并依其是否具有创造性而划分为两种:一是“创制性的想象力”[1];二是“复制性的想象力”[2]。
很显然,莱特•米尔斯的“想象力”属于第一种,而笔者的“想象力”属于第二种。
一所谓“社会学的想象力”是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够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
”[3]这种“想象力”不仅是对社会中人的经典研究的核心智识支撑,也是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
任何一个学科要永葆其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持续不断地发掘其思想理论上的创造力,而拥有对社会运行和发展之动态过程永不间断的思维想象力,恰是社会学这一学科思想理论创造力永不枯竭的基本保证。
从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到马克思的“社会存在”,从涂尔干的“社会有机关联”到帕累托的“社会剩遗物”,从韦伯的“社会行动”到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以及从布迪厄的“社会场域和惯习”到吉登斯的“社会结构化过程”,概莫能外。
社会学的想象力恰如一种联结行动与结构及调控行动与结构之矛盾运动的融理性与感性为一体的精神直觉。
超越社会学学科的局限,米尔斯把眼光放到了整个社会科学领域。
他说,社会学想象力不为社会学所独有,“社会学想象力正成为文化生活的主要共同尺度和特征,这种心智品质可以在社会科学和心理学中发现,但它远远超出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这些研究”,在文学作品,以及政治学、美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中,甚至在新闻工作者中,都应该具有历史的和结构的视角[4]。
重建巴别塔_从哈兰德的_西方文论简史_谈中国文论史书写诸问题
通观《西方文论简史》笔者认为,哈兰德的出发点并不是 将从古到今的数百位哲人与千奇百怪的美学思想进行简单 地梳理。他的出发点与曾经的文论史书写者非常不同,哈兰 德从文论史的内部结构出发,着重以一种开放性与问题性的 态度,来内省作为文学理论的一种独特文化图景。实际上,笔 者可以感知到,哈兰德已经深切地发觉了之前文论史家对于 文论史归纳、总结所出现的困境与问题。相比之下,作为文学 史重要组成的作品史明显比文论史拥有更多更值得去阐述 的叙述空间。
- 12 -
打上了“后现代”的标签,就会出现“多元化”的景象,处于此 景象中的每一个理论“既不愿吸纳他者,也不愿被他者所吸 纳”。[1]仿佛后现代成为了导致当代文论史走向书写困境的桎 梏,这在之前任何一个时段都是没有过的。
如果把一切原因都归咎于后现代,这明显是不明智的, 也是有失公允的。因为我们在书写文论史的过程中就已经将 自己置于了一种悖论当中。一方面,我们力图描述新出现的 文论图景,一方面,我们又在为花样迭出的文论图景制作更 多的问题与桎梏。这种类型的文论史书写明显不利于文学理 论的进一步研究。在后现代伪命题面前,对于文学理论的解 读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策略,尽管这些从文论出发的策略 并非都指向文论本身,但它们却间接地指向“变异”后或是已 经被“书写”的文论结构。作为评论家的哈兰德,却能勇敢、果 断地打破以往文论史的书写原则,抛弃了后现代的叙述束 缚,将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与不同思想流派的文学理论予以 了重新的结构并在书中营造出全新的理论图景,这是尤其可 贵的。
修建巴别塔的书
修建巴别塔的书
【最新版】
目录
1.介绍巴别塔的故事背景
2.阐述修建巴别塔的意义
3.分析巴别塔修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4.探讨如何解决这些困难
5.总结修建巴别塔的经验和启示
正文
巴别塔,又称巴贝尔塔,源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
据《创世记》记载,当时人类联合起来想要修建一座通天高塔,以传扬自己的名,免得分散在各地。
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后,认为人类的行为狂妄自大,于是让人类的语言混杂起来,使得相互沟通变得困难,最终放弃了修建巴别塔的计划。
尽管巴别塔最终未能建成,但这个故事仍然具有深刻的寓意。
修建巴别塔代表着人类对团结、进步和创新的渴望。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修建巴别塔的故事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各国需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
如同修建巴别塔一样,人类需要克服语言、文化和地域等方面的障碍,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
其次,修建巴别塔的过程也反映出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在面对这些困难时,我们不能轻言放弃,而应该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这也正是巴别塔故事所传达的另一个重要信息:人类需要勇敢面对挑战,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巴别塔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将其运用到各个领域。
例如,在国际合作中,各国应该尊重彼此的差异,努力消除沟通障碍,共同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力量。
此外,我们还应该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追求卓越。
总之,修建巴别塔的书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人类需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巴别塔》:文化与语言的多样性的探讨
巴别塔:文化与语言的多样性的探讨概述巴别塔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传说,它涉及到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
根据圣经记载,在人类语言还是单一的时候,人们决定建造一座巨大的塔楼来接近上帝。
然而,上帝觉得人们过于傲慢,并对他们施加诅咒,使他们的语言变得不可理解,并使他们分散到世界各地。
这个传说成为了对于多样性和沟通障碍等问题的象征。
多样性的重要性文化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指不同社会群体拥有不同的语言、信仰、价值观和习俗等方面的差异。
这种多样性对于世界发展至关重要。
每个文化都拥有独特的视角和贡献,扩展了我们对世界认知和理解方式。
它促进了艺术、音乐、风俗等领域的丰富和交流。
语言多样性语言多样性指地球上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语言系统。
每种语言都是一种独特的表达和沟通方式,反映了不同文化内部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语言多样性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互动和理解,丰富了人类思考和沟通的方式。
巴别塔对语言多样性的影响巴别塔传说中,上帝惩罚人类并使他们分散到世界各地,并通过改变他们的语言来阻碍他们相互交流。
这个传说强调了语言在连接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作用。
语言障碍与交流困境巴别塔的传说象征着各种形式的沟通障碍,包括语言障碍。
当个体或社会群体使用不同的语言时,可能会导致无法有效沟通和理解。
这使得跨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困难,并增加了误解、偏见和冲突等问题。
文化认同与包容巴别塔也提醒我们重视并尊重其他文化背景下存在的不同语言系统。
通过接受并尊重他人的文化认同,我们能够建立更加包容和理解的社会环境。
跨越巴别塔:促进多样性共融语言学习与教育通过培养个人的多语能力,可以消除语言障碍并促进跨文化交流。
此外,教育系统应该重视教授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知识,以培养学生对多样性的尊重和理解。
多语种翻译与技术创新随着全球化的推动,多语种翻译和技术创新成为跨越巴别塔的关键。
通过机器翻译、即时翻译工具和智能语音助手等技术,可以实现实时、准确地沟通并建立各种文化之间的联系。
跨文化交流与共享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共享经验是消除巴别塔带来的分隔感的有效途径。
再造“巴别塔”——论古希腊戏剧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分析”行为
再造“巴别塔”——论古希腊戏剧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分析”
行为
邓颖波
【期刊名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46)003
【摘要】一般文学翻译以“文化分析”为方法的思路是否适用于研究古希腊戏剧
翻译值得商榷,因为古希腊戏剧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分析”行为.“文化分析”
的发生逻辑不同,决定了古希腊文学翻译的研究思路也就不同:以译者的主体意识为
中心,从译者的创作目的(起因)、翻译时的文化阐释(过程)和为读者提供新认知的意
旨(结果)来研究古希腊戏剧翻译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分析”的论述行为.
【总页数】5页(P70-74)
【作者】邓颖波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
【相关文献】
1.翻译——一种文化政治行为 [J], 陈瑜
2.文学翻译:一种文化构建行为 [J], 张祝祥;刘杰辉
3.再造巴别塔之梦:外语类院校面面观 [J], 聂俊; 徐磊; 吴楠
4.科幻小说翻译的现状与未来——“再造科幻巴别塔”高峰论坛 [J], 李雅婷;余泽
梅;汤黎
5.这些翻译服务试图再造巴别塔 [J], 子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别塔》阅读感想
《巴别塔》阅读感想最近读完了《巴别塔》这本书,无论是原版还是中文译本,都给我带来了深刻的阅读体验。
对照阅读时,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差异。
如果有人喜欢《你一生的故事》,那么《巴别塔》应该也会合你的胃口。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奇幻与历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对于熟悉虎门销烟和清末历史的中国读者来说,很容易产生共鸣。
作者是一位华裔女学霸,这让我对她的创作视角充满了期待。
故事的主角进入了牛津大学的巴别塔学习语言,这让我联想到了哈利波特中的学院。
在巴别塔的世界观里,大英帝国掌控着全球的魔法银条,而魔法触发的基本条件是,当两种语言中的两个词无法完全对应翻译时,词义会发生变形、扭曲或丢失,这些变形或丢失的部分会被白银捕捉并展现出来。
比如中文的“爆”和英文的“burst”,“爆”字带有火字旁,意味着暴力和愤怒,但“burst”却表示“爆发”,相对温和许多。
因此,中文的“爆”所蕴含的力量、愤怒和破坏力都被隐藏在了银条之中。
而足够熟练的译者可以通过翻译来召唤出这种强大的能力。
巴别塔的职责就是培养这样的人才,让他们运用魔法来实现大英帝国控制全球的目的,给人一种既魔幻又现实的感觉。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主角和他的朋友们在巴别塔学习的前三年。
这是一个保护塔,也是一座象牙塔,他们可以在这里心无旁骛地吸收各种语言。
对于语言的讨论、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和对世界的理解,都处于混沌且需要厘清的阶段。
因此,他们有辩论、探讨,也有误伤对方的时候。
读这一段时,我感同身受,因为我自己也一直处于不同语言的夹缝中,这种体验非常有趣,我也热爱着这些语言。
比如,老一辈的四川人说“左眼跳财右眼跳崖”是押韵的,因为他们会把“崖”读作“ai”,这与广东话是一样的。
而老一辈的四川人也会把“荣”读作“云”,与广东话的发音相近。
再比如,英文中的“typhoon”和中文的“台风”,没有谁翻译谁,更像是同源的兄弟,而这个“源”在广东话中。
此外,茶也很特别,我一直在想,茶叶最早起源于中国,发音应该类似“cha ca”,但后来发现,因为茶是福建的水手传播出去的,所以用闽南语来说就是“Teh”的发音,到了英国就变成了“Tea”。
重新审视开放与封闭——再建巴别塔
重新审视开放与封闭——再建巴别塔
田锋
【期刊名称】《《IT时代周刊》》
【年(卷),期】2011(000)013
【摘要】开放的IT生态环境中,软硬件市场发展生机勃勃,对当前IT产业的高成就功不可没。
但我们在牢记并继续发扬开放环境兼容并包、百花齐放优势的同时,也要记住凡事都是双刃剑,开放也正在带给我们麻烦,尤其是软硬件开发、测试、使用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巴别塔"的前两个字在希伯来语中有"变乱"之意。
据《圣经·创世记》第11章记载,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能通往天堂的高塔。
【总页数】1页(P66)
【作者】田锋
【作者单位】中兴通讯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四分法"理论的重新审视与我国高校分类的再思考 [J], 杨兴林
2.封闭公司控股股东对小股东信义义务的重新审视——以控股股东义务指向与边界为视角 [J], 周淳;肖宇
3.南海争端再升温促使中国重新审视南海战略 [J], 黄佳音
4.再析语文教育之弊端--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说重新审视语文教育 [J], 魏芳
5.重新审视《社区再投资法》的框架 [J],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金融研究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修建巴别塔的书
修建巴别塔的书
(最新版)
目录
1.巴别塔的起源与象征意义
2.修建巴别塔的目的与过程
3.巴别塔的实际作用与影响
4.巴别塔的现代解读与启示
正文
巴别塔,又称巴贝尔塔,源于《圣经》中的一则寓言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人们试图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塔,以便通往天堂。
上帝见状,认为这是人类的狂妄之举,于是让人类的语言混杂起来,使得相互沟通变得困难,最终人们放弃了建造巴别塔的计划。
这个故事象征着人类对知识的追求,以及上帝对人类骄傲的惩戒。
修建巴别塔的目的,按照《圣经》的描述,是为了传扬人类的名声,以免分散在各地的人们被遗忘。
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修建巴别塔演变成了一场人类的狂妄行为。
在现代社会,人们也会把追求卓越、挑战极限的行为比作修建巴别塔。
巴别塔的实际作用和影响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
首先,巴别塔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代表了人类对知识的追求和传承。
其次,巴别塔事件使得人类语言混杂,导致沟通困难,这也可以看作是对人类骄傲的惩戒。
最后,巴别塔的故事启示我们,人类应该保持谦逊,正确对待自己的成就和地位。
在现代社会,巴别塔的故事仍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人们应该克服骄傲与狂妄,保持谦逊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语言和文化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努力寻求理解和包容,以期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
总之,巴别塔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寓意丰富的寓言,更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深刻反思。
再造“巴别塔”——论古希腊戏剧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分析”行为
再造“巴别塔”——论古希腊戏剧翻译作为一种“文化分析”行为邓颖波【摘要】一般文学翻译以“文化分析”为方法的思路是否适用于研究古希腊戏剧翻译值得商榷,因为古希腊戏剧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分析”行为.“文化分析”的发生逻辑不同,决定了古希腊文学翻译的研究思路也就不同:以译者的主体意识为中心,从译者的创作目的(起因)、翻译时的文化阐释(过程)和为读者提供新认知的意旨(结果)来研究古希腊戏剧翻译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分析”的论述行为.【期刊名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46)003【总页数】5页(P70-74)【关键词】古希腊戏剧翻译;翻译理论;文化分析;对话与论述【作者】邓颖波【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基于文化分析的视角,本文采纳英国学者雷蒙·威廉斯对“文化”的定义,即“文化是对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描述不仅表现艺术和学问中的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现制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
\[2\](P125)文化分析则是阐明一种特殊生活方式和文化或隐含或外显的意义和价值。
翻译行为的语际性决定它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翻译不仅是不同语种文学交流中头等重要的现象,并且也是一般人类生活和历史中头等重要的现象,……翻译行为的本质是语际性,它是自然语言所形成的各个人类岛屿之间的桥梁”。
\[3\](P409)翻译的“跨越”表现为四个层次:一、文字的转换(语言);二、人类生活和历史的交流(文化);三、原作者的主体意识与译者的主体意识的转换(主体);四、原作与译本的文体转换(客体),这四者在地域的横轴与时间的纵轴上排列组合成多个研究视角,并被纳入“描写翻译学”的研究范围。
\[4\](P67-80)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巴斯奈特与勒菲弗尔主编的论文集《翻译、历史与文化》为标志,“描写翻译理论”出现了“文化转向”,“描写性翻译研究在研究翻译的过程、产物以及功能的时候,把翻译放在时代中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 : 10. 13495/j .cnki .cjj c . 2016. 08 .010
Rev
i
e w o f t he
T o wer
of Ba bel
R e built Wu Fei
:
.
Ex p o un ding
H U A N GQ n g
i
o n the I i on m agin a tion o f Comm unica t
st an c e
,
t
he o r e ti c a
l
p e rsp e c t i v e
Rev
i
e w
A u th o r
i
H uan g Q
Z h ej
i
n g
i
s a P o s
t
d o c to ra
l
re s
e a rc h e r a t C o l l e
展 开 了 相关 的 论述
。
—
“
、
生死迷局
“
”
:
回 到原点
”
,
第
一
篇名为
,
生死 迷 局
人类 社 会 的 生 与 死
(
:
(
或 曰 枯与 荣
。
)
无 疑 是 我 们探 讨
,
的 终极 问 题
也 是 传播 学 研究 的 永 恒 主 题 本 书
42)
对 于 传 播学 而 言
。
这意 味 着
g eo
f
Med
i
n a t o na l a an d I nt e r
i
Cu
lt
ur e i n
an g U ni v er sit y
.
E ma
i l
:
q
.
h u an 02 24 g
@ gm a
i l
.
co m
1
66
国 际新闻 界
20 1 6 0 8
.
书 评
在 主 流研 究 范 式 及 现 行 体 制 力 量 的 支 配 下
,
传播学 如 何 走 出 困 境 并 通 过 想 象 力
》
来 打 开 新 的 研 究 视域
旨
,
这是
《
重 建巴 比 塔
一
:
吴 飞 谈 传播 学 的 想 象 力
(
要 表达 的
,
一
个
。
意
。
诚然
,
传 播 学 自 诞生 之 日 起 就
Bo o k
T h e T o wer
.
of B ab el Reb u i lt W u Fei
:
Expo unding
on th e I magin at i on of
c s
Comm un ica tion
.
b y W u F e i B e ij 9 78 7 5 63 82 2 3 86 ,
i
n g C a p
:
i
t
a l
Un
i
v e rs i t y o fE c o n o m
i
&B u s
i
n e s s P r e s s 2 7 3 p p I S B
,
N
¥ 36
.
K ey w o r d s
I
m ag n a tio n
i
,
直受 到 功 能 主 义 的 影 响
B^ e n g r e n 1
9 83 )
虽 然 媒 介 的 作 用 在 于 影 响 个 体 和 社会
即 使K
atZ
(
,
但 功 能主 义 主 要 关 注 这 种作 用 的 短 期 效 果
(
。
1
98 3 )
力 主倡导 长 期 效 果 研 究
”
如 媒介 对 社 会文化 的 影 响
,
沟 通 在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中 所起 的 基 本作 用
这 才 是 传播 学 真 正 的 功 能
一
。
不然
,
,
舍本 求
末 只 会 陷 入功 能主义 的 狭溢 之地
的 四 个 篇 目 分 别 围 绕着
“
。
此 书 虽 是 作者 学术 随 笔 的
”
个结集
但前 后 连 贯
传播学 的 想 象 力
(
:
从 为 当 权 者服 务 的
的 转 向 为探 究 世 界 而 做研 究 本书
。
)
,
但 他也 依 旧
遵循
“
媒 介接 触 和 使 用 产 生 效 果
,
的 功能 思 维模 式
而且
,
现 实 中 的 传 播 研 究者 往
、
往 受 到 制度 性 因 素 的 制 约
特 定话题 的 限 制
力
。
,
如 考 评晋 升 体 制 的束 缚
、
基 金项 目 的 压 力
权 力 精英 对
,
如 何从 根本 上 去 理 解 传播 与 沟 通在人类 社 会 代 际 更迭 中 所 起 的 作 用
所以
、
我 们必
须返 本 溯 源地 回 到 传播学 的 原 点
和 研 究 路径
。
,
更 为 深 入 地 反 思 传 播研 究 的 学 术 立 场
一
知识 目 的
在此
,
作 者借 鉴 芝 加 哥 学 派 和 法 兰 克福学派 的
出版
27 3
页
,
I
SB N9 7 87 5 6 38 2 2 38 6
,
3 6 元 。
关 键词
想 象力
;
学 术立 场
;
理 论视 野
书 评 作 者简 介
黄清
,
浙 江 大 学传 媒 与
国 际 文化 学 院 博 士后
。
电邮
:
q
.
hu an 02 24
g
@gm
ai l c om
等等
《
。
这
一
系 列 因 素 都 在 有 形 无形 地 阻 碍 着 传 播 研 究 者 的 想 象
“
吴 飞 的 著 作借 用
圣经 》 中
。
巴比塔
”
的 典 故作 为 书 名
,
指 出 传播 的 本 义 即 沟
通
,
人 类 社 会 因 沟 通 而 存在
由 此 追 溯 到 传 播 学 应 研 究 的 最 根本 问 题是 理 解 传 播 或
书 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 际 新 闻界
2 01 6 0 8
.
传 播学 的 想 象 力 何 以 可 能 评吴 飞 的 重 建 巴 别 塔
《 》
:
黄清
书 籍信息
吴飞 社
,
(
2014
)
.
《
重 建 巴 比 塔 吴 飞 谈传 播 学 的 想 象 力
:
》
.
北京
:
首都 经济 贸 易 大学
。
些 观点
,
探 讨了 它们
对 于 提 升 传 播 学 想 象 力 的启 示 作者 认 为
,
芝 加哥 学派 和 法 兰 克福学派 的
。
一
个共 同 点 在 于 超越 功 利 主 义 而 坚 持
独立 自 主 的 学 术立 场
的 桎梏
,
在芝 加 哥学派 看 来
目
,
独 立 自 主 意 味 着 研 究 者 摆脱 权 力 和 利 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