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14年第12期半月评论:改革当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 副本 (4)

合集下载

半月谈评论

半月谈评论

目录培育法治信仰,须根治违法行政 (1)2015,创新是你的主题词 ............................................................................. 2015年1月上3 反腐要做好“破”“立”文章 ..................................................................... 2015年1月下5田野上升起农耕文明新曙光 ......................................................................... 2015年2月上7改革,要落地生根 ......................................................................................... 2015年2月下9民生保障再出发 ........................................................................................... 2015年3月上11人性化:中国制造新境界 ........................................................................... 2015年3月下13创新的根基在文化 ....................................................................................... 2015年4月上15劳动是金色的 ............................................................................................... 2015年4月下17 放下包袱去战斗 ........................................................................................... 2015年5月上19劳动是金色的 ............................................................................................... 2015年5月下21劳动是金色的 ............................................................................................... 2015年4月下17劳动是金色的 ............................................................................................... 2015年4月下17培育法治信仰,须根治违法行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同步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半月谈》2014年第1-12期半月评论

《半月谈》2014年第1-12期半月评论

《半月谈》2014年第1-12期半月评论第一期: 2014,激扬中国力量 (2)第二期: 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 (6)第三期: 政务诚信一马当先 (10)第四期: 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14)第五期: 改革再发力 (17)第六期:改革公信力不得损害 (21)第七期: 把改革引入法治的轨道 (25)第八期:草木葱茏是生态 (29)第九期:高考改革要向更加公平迈进 (33)第十期:我们要做一根坚韧的芦苇 (37)第十一期:让职业的星空更加灿烂 (41)第十二期:改革当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45)第一期:2014,激扬中国力量我们走进了又一个朝气蓬勃的清晨。

2014的到来,是又一页日历的翻过,也是新一章历史的书写。

2013,中国人怀揣满腔的改革期待,感奋崭新的改革图景。

中央吹响集结号,中国改革再出发。

2014,中国人将焕发更大的改革热情,创造更多的改革红利。

一种更为充沛的力量在涌动,在凝聚,在激扬。

这力量,源自民族梦想的引领。

“中国梦”的民族宏愿,已推涌起中国人心底里最炽热的情怀,提升出老百姓生活中最美丽的憧憬。

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不是一种浪漫的想象,它是从辽阔的大地上蓬勃生长的希望的升腾,是从深邃的历史中奔流而来的精神的汇聚。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倾注丰润的价值滋养。

自然,历史并未终结。

我们并未一劳永逸地解决时代的课题,并非一成不变地应答人民的期待,并未一马平川地铺设发展的大道。

我们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现代化的行进中,道路还在开拓,理论还在发展,制度还在建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不仅需要负起历史使命:如何顺利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崛起和人民幸福?我们还当解答明日之问:将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发展空间、生存环境和圆梦机会?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僵化思想观念的禁锢和极端功利主义的崇拜中解放出来,建树起价值的支撑,从而在物欲的弥漫中眺望精神的灯火,在困难的重负中贯注前行的动力,在时尚的裹挟中拥有自强的定力。

2014时政热点:把改革贯穿明年经济工作始终

2014时政热点:把改革贯穿明年经济工作始终

军转干考试2014时政热点:把改革贯穿明年经济工作始终上周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为“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

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第三年定调为“稳中有进”。

所谓“稳”就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所谓“进”就是不断在各个经济领域深化改革。

“稳”与“进”相辅相成,只稳不进或者盲目冒进都容易出问题。

只有稳中求进,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使改革任务顺利推进。

如果经济大起大落,不仅会影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会影响改革的进程,增加改革的难度。

稳中求进的定调,表明我国经济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窗口期,也表明我国领导人期望明年的经济工作能够在稳定中进行改革破局。

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我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率保持在7%至8%区间,人均GDP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持经济增长的相对稳定,并在稳定的基础上大力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从国际经济环境上看,明年是金融危机之后的第五年,欧洲尚未从欧债危机阴影中走出,虽然美国和亚太经济渐有回升,但总体疲弱的国际经济要求中国经济保持稳定的增长。

与前两年相比,今年在稳中求进之外更加突出“改革创新”。

如果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为新一届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起点,2014年将是开局之年,很多深化改革的任务将在这一年开启,因此,“改革创新”必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主基调。

这从会议关于改革的描述的变化也看得出来: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是“要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而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进一步提升为“最核心的是要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要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从“重点领域”到“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变化,体现了近年改革形势的发展,表明了中央深化改革的决心。

此次经济工作会议还有很多表述令人印象深刻。

会议指出,要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寓改革于调控之中。

2014年时事政治:锐意改革寻突破——半月谈改革人物对话录

2014年时事政治:锐意改革寻突破——半月谈改革人物对话录

军转干考试2014年时事政治:锐意改革寻突破——半月谈改革人物对话录编者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月28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强调,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还有7年时间。

起跑决定后程。

今年工作抓得怎么样,对起好步、开好局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的首次全国两会,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主题。

围绕政府改革、农村改革、企业改革、教育改革、医疗改革、金融改革等领域,半月谈记者与改革人物展开了对话。

“政府的存在要像空气一样”对话人物许勤江苏连云港人,先后在兵器工业部、国家计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圳市委工作,2004年获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

现任广东省深圳市委副书记、市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深圳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深圳依然承担着为全国各地探索新经验、提供新示范的重大使命。

“如何看待政府在市场运行中的作用和角色”“转变职能究竟怎么转”“官员考核的指挥棒指向哪里”……围绕政府改革的热点话题,半月谈记者与深圳市市长许勤进行了对话。

定位准确至关重要半月谈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改革领域的热点话题。

据说深圳企业界流传这样一句话,“政府要像空气一样,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必不可少”。

作为深圳市市长,您怎么看待这句话,怎么理解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和角色?许勤:有的深圳企业将政府比作空气,这既是对我们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肯定,也是对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鞭策和期望。

军转干考试比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用政府权力的减少换取市场活力的增加。

2009年以来深圳先后4次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幅度达60%以上。

去年,深圳率先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形成了商事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相分离、审批与监管相统一、注册资本实行认缴制的商事登记管理新体系。

2014年9至12月半月谈时事政治小测试

2014年9至12月半月谈时事政治小测试

2014年9-11月半月谈时事小测验1 、教育部近日发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高校教育类课程教师深入中小学等兼职任教、挂职实践每年不少于1年。

A.3B.4C.52、截至9月24日,在火星轨道上工作的共有个探测器。

A.4B.5C.63、近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乡镇干部建设的若干意见》。

A.思想B.队伍C.廉政4.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年全面推进。

A.2016B.2017C.20185.美国近日宣布将对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实施系统空袭,包括对该组织在境内目标采取行动。

A.叙利亚B.利比亚C.索马里6.9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建立临时( )制度、为困难群众兜底线救急难。

A.医疗B.扶贫C.救助7.近日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次。

A.3B.3.5C.4.58.中国和东盟近日同意开始中国-东盟升级版谈判。

A.关税协定B.自贸区C.共同市场9.近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

这是预算法年来的首次大修。

A.15B.20C.2510.中共中央决定2014年10月20至23日,在北京召开以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为主题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届( ) 中全会。

A.一B.二C.三D.四11、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于2013年6月至2014年()月开展A.8B.9C.10D.1112、从今年中央巡视组第一轮巡视反馈情况看()等领域腐败多发,“一把手”频频涉案,“小官巨腐”等问题突出。

A.工程建设B.工商管理C.市政服务D.铁路管理13、近日出台的住房公积金新政策规定,职工连续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个月(含)以上,可申请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

A.6 B、9 C.12 D.1314、自11.1日起严禁在历史建筑、公园等公共资源中设立()会所。

社论

社论

主动适应新常态奋力开创新局面(社论)《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2日01 版)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中央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会议深入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认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尤其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这对于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做好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

面对种种困难与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沉着应对,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

全年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深化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

面对新常态,既要深化理解,统一认识,又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

如此,才能顺应经济发展大势,与时俱进抓好经济工作。

新常态要有新认识。

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后,需求、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与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已发生趋势性变化。

随着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正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结构调整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存量与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增长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新常态的认识和判断上来,提高对新常态的认识,增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自觉性。

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前提。

新常态要有新思路。

要充分认识到新常态下发展条件的变化,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要更加重视满足人民需要,更加重视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重视引导社会预期,更加重视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重视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重视全面创新,更加重视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更加重视生态文明。

2014改革论点

2014改革论点

2014年全国两会前瞻:改革之年政经十大热点距离2014年全国两会召开不足一月,政经走向尤为引人注目。

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的全面深化改革序幕就此拉开,在为65周岁的共和国注入动力的同时,将如何开启新一轮的增长周期?“改革新政”不仅让国内公众充满期待,国际社会也高度关注。

春节刚过,2014年全国两会前瞻就成为焦点话题之一。

当前的中国经济,改革与增长同行,短期因素与长期因素相互纠结,周期性影响与结构性影响并存,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相互作用,令宏观形势格外扑朔迷离。

在新的一年里,诸如收入分配改革细则、国企改革指导意见等多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改革方案将面世,民企参与混合所有制、养老金并轨等“硬骨头”有望获得积极进展。

在一个即便是回家过年也能构成“世界上最大规模迁徙”的国度里,任何细微的政策调整都会涉及庞大人群。

美国《时代》周刊在题为《对中国而言,2014年是成败攸关的一年》的文章中指出,在中国,2014年是马年。

对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来说,2014年也许将是中国年。

该国面临历史性转折点:要么改革其经济体系,处理好日益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让自己做好准备迎接下一个增长和稳定的十年(这将确保其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要么让2014年成为伟大的中国奇迹遭遇严重坎坷,并承受地震般后果的一年。

在全面深化改革序幕就此拉开的时候,推进改革又有哪些焦点?会给企业和整个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一年一度全国两会的召开,使得13亿国人都把视线聚焦于中国,聚焦于北京。

今年全国两会的聚焦点在哪里?我们着重从经济角度思考。

热点一新中国成立65周年:“中国梦”与“改革年”成为热词。

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梦”将成为代表委员频繁提及的热词。

大步向前的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梦工厂”。

十八届三中全会突破性地为中国改革“升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

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半月谈2014年第13期半月评论:综合施策营造改革好环境

半月谈2014年第13期半月评论:综合施策营造改革好环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对一揽子改革事项,无论中央部委还是基层政府都在积极落实中,但相比中央的要求和社会的期待,改革整体行动离“聚焦聚神聚力”还有不小的差距,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的改革出现“坐等观望”和畏难情绪,一些改革方案真正落实起来不那么容易。

这些情况急需引起高度重视。

改革是当代中国的历史抉择和伟大使命,只有勇往直前、步步登高,千方百计营造改革好环境,才能实现预期,不断推进。

改革从来就不是温室里的活动,而是现实条件下的社会实践。

今天的改革所面临的社会条件、利益土壤以及改革自身的机理结构都极具复杂性,中央制定的全面深化改革方案,正是基于对中国现实问题和未来挑战的把握,注重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实际上是从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级为改革撑起了一个大空间,营造了一个大环境,指明了一个大方向。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落实改革的具体环境还面临不少新挑战,要看到应对这些挑战的紧迫性。

凡属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是这轮改革的重大原则要求,这也从一个角度阐明了改革与法律的关系,“抢跑”“破法”都不是应有的举动。

正因为改革多了、改革全面了,及时明确改革需处理好与法律的关系,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在强调“于法有据”的同时,我们要高度重视为改革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要把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制定和修改与全面深化改革相关的法律,从法律制度上推动和落实改革举措。

我国目前仍有一些法律需要加快做出修改和调整,这些法律立法时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还有少数法律存在部门立法的痕迹,所以今天当改革面对它们时,有时会有一种“有劲使不上”的感觉。

营造改革好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快相关法律的修改和调整。

当前不少改革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光有精神状态,没有科学方法,几乎寸步难行。

30多年来的改革历程表明,敢于改革、锐意改革的精神状态在任何时候都丢不得,当下的改革更为复杂,因此对精神状态的要求就更高,但精神状态不是凭空来的,除了对改革事业的热爱之外,懂改革、会改革、能改革,是对改革精神状态的重要支撑。

2014国考申论真题及解答(副省级)

2014国考申论真题及解答(副省级)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副省级】给定资料1. 2013年10月10日为第2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健康障碍者,其中大多数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某心理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城市劳动力人口中亚健康人群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城市无业人员的心理亚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该心理研究所的Z博士说:“人的内心不稳定、不平衡会造成个人负荷加重,并累及社会适应能力,无形中拖累了社会发展的步伐。

”某社会学家也指出,社会的浮躁与焦虑,不仅易引发有害的聚合行为,且可能因之导致社会的某种断裂,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多发,竞争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速,使得部分国民心理疾患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

心理问题涉及面广泛,从发育的儿童、成长的青年,到空巢老人;从校园内的大学生、工棚里的农民工,到政府官员、企业精英,各阶层的人都可能面临各式各样心理问题的困扰,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对人们的危害绝不亚于心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

有统计显示,每年约有160万人因心理问题导致行为失常,甚至构成犯罪,给社会造成很大危害。

有观察家指出,破解这一问题,政府应承担营造“大环境”的责任。

改革开放30余年,在举世瞩目的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必须妥善解决心态失衡等社会问题,让民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过“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社会学研究员Y认为“制定政策时,政府还应充分考虑政策的科学性、连续性和社会影响,减少因政策的不连续性等因素导致民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减少对个体造成刺激和重大挑战”,“尤其是对于城市边缘人群和农村贫困人群,提高他们的积极情感、帮助其消解负面情绪,对于缓解社会冲突、减少人际间的矛盾与仇视,促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2.某网站发表文章指出,目前社会问题日渐增多,造成社会心理方面的若干“缺失”,并具有相应的表现形式。

2014年公务员时政热点:读懂77次“改革”背后的含义

2014年公务员时政热点:读懂77次“改革”背后的含义

2014年公务员时政热点:读懂77次“改革”背后的含义“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77次出现“改革”一词。

正如许多人大代表所强调的,“总理所做这份政府工作报告,…改革‟落笔之重超乎预料,无疑是一份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决心书。

”今年的两会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第一次全国两会。

去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改革任务“清单”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改革举措,而完成所有改革任务时间只有7年。

时间紧迫,时不我待。

而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其一举一动意义非凡。

改革由问题倒逼而生,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国发展的一系列难题,不深化改革不行,改革的力度小了也不行。

当前,无论是在化解过剩产能的实践中所遭遇的利益羁绊,还是在反腐败、改作风中引发的“官不聊生”的牢骚,无不告诉我们深化改革之艰。

因此,改革既考验着改革者的智慧,也考验着改革者的意志和决心。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政府工作报告铿锵有力,字字千钧,显示出政府推动改革的坚定意志。

改革千头万绪,从哪改起?“要从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朴实有力的话,指明了今年推进改革的重要导向,既宣示了改革的价值观,也阐明了改革的方法论。

医疗、教育、环境……每一个领域的改革,都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到公众的幸福感。

人们都盼望以改革为动力,构建一个美好的社会。

对此,政府工作报告一一回应了人民的关切。

针对看病贵、看病难问题,“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一件件,一项项,报告中提到的很多改革,都是从与人民群众利益关系最密切的地方改起,以扎扎实实的措施,实实在在的目标,列出了“改革红利”的分享清单。

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半月谈》2014年第7期半月评论

公务员考试备考资料-《半月谈》2014年第7期半月评论

《半月谈》2014年第7期半月评论:把改革引入法治的轨道■苏北“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对相关立法工作的协调,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

”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的改革宣示,也是新一轮改革深化的鲜明特征。

改革的路径选择,已由先破后立到先立后破。

30多年前,全社会举起解放思想的大旗,向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坚固堡垒和高度集中管理的僵化模式发起冲击,推涌起一波波改革开放的新潮。

当时的改革流行语,就是“敢闯敢试”,“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提着脑袋搞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民间还有“改革总是从违法开始”的说法。

如今,改革已进入另一片天地。

在中央的顶层设计中,方向已经明晰,框架已经构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时间表”已经赫然在目:到2020年,将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改革需有更加充分完善的合法性依据、更加科学可行的规范性指引和更加有效及时的制度性保障。

改革的难点突破,在调整利益关系,在重塑权力结构。

改革由此进入深度博弈阶段。

多年遗留、积累的问题大多触及深层矛盾,旧体制、旧习惯、旧利益格局的束缚依然难于消除。

在市场经济扭曲和权力资本勾结中做大的特殊利益集团,自然不会轻易转身,从此金盆洗手。

那些改革改到自己头上的政府权力部门,虽经历反腐败反“四风”的洗礼,在简政放权转换职能的改革中,也并非都能自觉地以历史担当精神自我革命。

改革的难点突破需要政治权威,同时还需要法治力量,更有效地凝聚社会共识,摧垮利益固化的藩篱。

改革的深层攻坚,使其风险也骤然加大。

“深水区”的改革,更为复杂敏感,既不能敷衍了事割韭菜,也不能颠来倒去翻烧饼,稍有不慎,改革者就可能闯入雷区,一当出现颠覆性失误,很可能覆水难收一泄千里。

如何保障改革的运行不被扭曲,改革的红利不被截留,改革的公信力不被损害?特别需要法治的引领和规范。

改革在催动立法,法治也在推进着改革。

半月谈2014年第12期半月评论:改革当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 副本 (6)

半月谈2014年第12期半月评论:改革当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 副本 (6)

官方网站: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公考咨询交流、公考资讯早知道、公考资料获取,尽在中公网辛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

这是对改革攻坚提出的新要求,即改革当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明确国资国企改革、启动资本市场改革、推动金融改革……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从年初开始,中央一系列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密集出台,彰显了中央深化改革的决心和意志。

当下中国的改革,总的看,改革势头较好。

但也存在着一些部门、一些地方囿于既有利益,不愿意真改;纠结于潜规则的束缚,不敢放手去改;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良策,不知如何去改的问题。

结果在一些地方和部分领域,改革雷声大雨点小,慷慨激昂高喊改革加油的人不少,埋头苦干真正为改革助力的人不多;避重就轻式的外围性改革官方网站: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公考咨询交流、公考资讯早知道、公考资料获取,尽在中公网多,刮骨疗毒式的根本性改革少。

因此,当下改革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是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实,着力提高改革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必须找准改革的着力处。

尽管今日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但全面深化改革不等于四面出击,不是平均用力,而是要有的放矢、抓住要害、切中肯綮,在根本性问题上、在关键性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这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必须一以贯之的基本遵循,也是当前解难题、办难事、克难关必须善于运用的重要方法。

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必须要进一步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如果不能进一步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全面深化改革就无法实现。

2014军转时政:北京——以深化改革破解城市病

2014军转时政:北京——以深化改革破解城市病

军转干考试2014军转时政:北京——以深化改革破解城市病开栏的话: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大城市转型压力与日俱增。

土地、淡水等资源约束加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的紧迫性前所未有,加之社会矛盾频发、阶层利益分化和管理能力建设的滞后,这些都在倒逼大城市发展转型。

这将是一条充满挑战的转型之路,也将是一条影响深远的转型之路。

本刊从本期开始,开设“大都市·新发展”栏目,聚焦并展示大都市在转型发展中的新战略、新举措、新亮点。

人口膨胀、雾霾频发、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环境恶化……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作为首都,北京已经全面打响了治理“城市病”的攻坚战。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表示,“城市病”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影响首都形象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必须痛下决心进行治理。

首都“不堪重负”人口持续多年的快速膨胀,让首都“不堪重负”。

这个2000多万人口的庞大城市步履蹒跚。

据官方统计,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北京市的城市总规模已经增加了50倍。

与此同时,人口也迅速膨胀。

尤其最近10多年来,北京市常住人口以年均60万人左右的速度增长,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达2069万人,远远超出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控目标。

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历史上伦敦发展最快时每年增加7万多人,纽约在城镇化最快时每年增10万人,东京最快时每年增加20万人。

相比之下,北京的人口增长速度惊人,也必然给城市运行带来难题,水资源紧缺、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

“坚决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这是解决交通、环境等许多问题的关键,也是中央对北京市提出的明确要求。

”在2013年12月下旬召开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北京市市长王安顺在部署2014年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时,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列在首位。

与此同时,作为北方缺水城市,北京的水资源短缺形势严峻。

据北京市水务局统计,2012年北京用水总量约为36亿立方米,而近年来北京市的水资源总量约25亿立方米。

热点时评改革重在监督落实

热点时评改革重在监督落实

热点时评:改革重在监督落实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春天已经到来。

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和地方陆续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后,今年两会期间,改革再度凝聚起各方力量,全面深化改革的实际行动正在各地展开。

蓝图十分恢宏,需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设计已经细致,需要“一步行动胜过纲领一打”。

夺取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胜利,重在监督落实。

“提低、扩中、控高”的分配体制改革能否有效推进,各种“双轨制”“待遇差”能否切实改变,关键看落实;深化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破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令国人“少求人、不求人”,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关键看落实;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打赢雾霾攻坚战,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依然要看落实。

落实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

“干一寸胜过说一尺。

”对于作风建设、简政放权等改变自身就能办到的问题,要立行立改、无条件地迅速落实;对于需要时间来协调各方利益、做好群众工作的棘手问题,则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计划一旦拿出,就需要一项一项抓落实,严格执行,适时调整,争取早日成功。

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实,既要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又要分清重点和关键。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15方面做了重点部属,我们更需要倾听民众呼声,倾听时代呼声,优先在产权与土地、财税与金融、司法与反腐、收入分配、国企改革等新兴关键环节,以及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社会保障等传统关键环节作出实质性的大胆突破,进行稳扎稳打的推进。

落实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统筹性和协同性。

中央及各地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是改革事业的领导者、监督者,要认真做好调研,抓好统筹,抓好方案。

各参与单位尤其是基层单位是落实改革的承担者,其执行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改革的成败。

2014年12月网评撰写参考题目

2014年12月网评撰写参考题目

12月份网评文章撰写参考题目1.别老拿“不方便说”忽悠老百姓太原市委常委李志江连续多日缺席重要会议,对于李志江的连续缺席,太原市委值班室工作人员表示不了解此事。

太原市委组织部工作人员则回应,‚无法提供‛、‚不方便说‛。

(12月8日澎湃新闻网)2.摒除特权意识,领导干部不能“割发代首”3.“权力任性”要不得4.党员干部要主动适应“新常态”5.为官有为,百姓日子方能殷实6.用抽查核实的武器,牵住干部监督管理的“牛鼻子”7.常打“预防针”,筑牢“防腐堤”8.“千人送蓝书记”尴尬了谁?据吉林省纪委信息: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松原市委原书记)蓝军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资料显示,蓝军先后在松原主政8年时间,离开松原时,在当时的市委广场、市政路,曾有‚千人送蓝书记‛的场面。

(12月9日第一财经日报)9.刘铁男育儿经学不得2014年12月1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因直接或通过其子刘德成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人民币3558万余元,被河北省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12月10日中国网)10.贫困县炫富问题出在哪?国新办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扶贫日和社会扶贫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在回应媒体提及,个别的国家级贫困县在脱贫之后不愿意摘帽,不愿意放弃这种既得的利益的问题时,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表示,贫困县脱贫以后不愿意摘帽,或者戴着贫困县的帽子炫富,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

(10月14日中国新闻网)11.莫让“圈子文化”成为新的官场“潜规则”在一个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的时代,有人形容说,‚圈子有多远,你才能走多远‛。

然而,如果在官场中也明目张胆地经营圈子,进而衍生出‚圈子文化‛,则蛊惑了世道人心、污染了政治生态。

正因此,‚广西、四川、江苏、河北存官场‘圈子文化’‛,第二轮中央巡视组的情况通报,迅速引爆了网络舆论。

时政评论:改革要有政治定力

时政评论:改革要有政治定力

1站在2015的新起点上,改革仍然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

2014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强调,气可鼓而不可泄,要巩固改革良好势头,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

新的曙光中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更足了,责任更大了。

回首过去一年,改革大潮强劲激荡,节奏却蹄疾步稳。

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农村土地改革等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深入推进,一些多年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来了。

改革呈现出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浇灌着每个人的梦想。

承前启后再出发,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

所谓“关键”,意味着今年是攻克改革难点的关键,是增强改革系统性、协同性的关键,是狠抓任务落实的关键,是确保改革质量和进度的关键,也是抓住机遇、以改革促发展的关键。

把握关键之年,尤需我们保持政治定力,有决心、有章法,统筹协调,把改革大业推向前进。

保持政治定力,就要坚守政治原则,把握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好走稳自己的路。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这决定了,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能全盘西化、犯颠覆性错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

保持政治定力,就要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在实践中处理好重大关系。

简政放权,如何做到不该管的坚决不管、应该为的务必善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怎样做到有机结合?国企改革,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如何与焕发活力相融共生?防治污染,怎样做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当前,改革的雁阵已经形成,没有孤军的改革,也没有单向的突围,既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彼此借力,相互支撑,才能持续向前。

半月谈半月评论:如何看待此次大部制改革

半月谈半月评论:如何看待此次大部制改革

半月谈半月评论:如何看待此次大部制改革四川省公务员考试将于4月13日举行,为帮助您更好的复习,公务员频道(www. /gongwuyuan)特意为您准备了相关的热点复习材料,希望能为您送去帮助。

查阅资料,这次大部制改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六次部制改革,其所属单位,由早先的100个精简为现如今的25个;我不知诸位听这则消息的感受,怎么看这次的大部制改革?网上说,这次大部制改革的好处有三: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2、有利于落实“问责制”,建设责任政府;3、有利于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和深化,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而我以为,特别是对基层及百姓而言:1、明确了职责,减少了扯皮;最起码,有些事审批起来,橡皮图章会少许多;2、衙门少了,官员自然会少,这对减少三公消费,反对职务犯罪会有实实在在的好处;3、这将是体制改革,也可以看成是政治体制改革,亦或政治改革的信号,必将让我们国家管理型政府逐渐转变成服务型政府,一改现如今的诸多官僚作风。

但比照其他国家政府的职能部门,我们不难看出,即便这次大部制改革动作很大,涉及及调整变动机构15个,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但其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仍未彻底改变,大部制改革之路任重道远。

还是那句老话,中央出台的许多政策及身体力行都是可圈可点的。

但这些政策落实到基层会不会走样,会不会再次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被各级挂羊头卖狗肉呢,我提醒制定这项政策的领导,应该高屋建瓴,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决心与对策,逐级精简机构,逐级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过渡。

再就是大部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但不照搬;结合本国实际,有减有增,有缩有扩,与时俱进地让各级政府真正成了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多服务的政府。

我相信这次的大部制改革不是两会中的画大饼,更不是第六次机构改革的总结概括。

相信它会是新一届领导人英明领导下的新征程,必将让中国越来越繁荣富强,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同时,正在使国富民也富成为现实。

2014年公务员申论热点听代表委员为改革建言

2014年公务员申论热点听代表委员为改革建言

2014年公务员申论热点:听代表委员为改革建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

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更多释放改革红利。

半月谈记者在代表委员驻地采访、旁听他们的小组发言,发现各项改革均是热议的焦点。

简政放权,政府的自我革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进一步简政放权,这是政府的自我革命。

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施芝鸿说,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比比皆是。

有些部门职权交叉,有好处就抢,有责任就推。

这些问题应该通过“政府的自我革命”解决。

“不仅中央要改革,地方各级也要改革。

不能中央放了,地方反而管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这就有违初衷。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说。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上饶市市长潘东军说,2013年,上饶市通过精简市级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30项,精简率10%,项目审批时间平均缩短35%。

今年,上饶提出要“打造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地区之一”。

为实现这一目标,上饶市提出,今年行政审批项目精简率力争达到70%以上,审批时限在法定的时间内再缩短一半,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转变。

“精简审批,让不正之风减少了,基层不必总是跑部进省,企业也不必总找政府官员搞宴请,由此也减少了因行政审批带来的文山会海和腐败现象。

”潘东军代表说,简政放权方便了基层和群众,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率,树立了政府新形象和良好公信力。

减下去的行政审批事项会不会出现反复?潘东军代表表示,上饶已着手将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建立权力清单,一律向社会公开公示。

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审批。

改革预算制度,打造阳光财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

着力把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

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要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

2014年公务员时政热点:立法引领改革 人大大有可为

2014年公务员时政热点:立法引领改革 人大大有可为

2014年公务员时政热点:立法引领改革人大大有可为立法的速度固然重要,但前提是保证立法质量。

立法引领改革,不仅要注重解决法律有没有的问题,还要切实解决法律适不适应、管不管用的问题。

在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首次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傅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一个很重要的职责,是要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用立法引领改革,该制定法律的就制定法律,该修订法律的就修订法律,该废止的就废止。

要让重大改革都于法有据,使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顺利地向前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此前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

全国人大作为立法机关,无疑重担在肩,而用立法引领改革,不外乎两个方面,即“破旧”和“立新”。

一方面,要将法律的清理修改工作再提速。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法律已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有的法律是不同时期制定的,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还有的法律规定较为原则,操作性不强,迫切需要对现有法律的制度设计和实施状况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完善,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以免阻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傅莹提到的行政诉讼法就是一个典型。

该法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已很难适应当下需要。

在制度设计上,该法规定的受案范围过于狭窄,使很多侵害民众权益的行为无法纳入司法审查范围;起诉门槛过高,客观上导致了公民告状难;对行政权力规制不够,导致了行政机关不愿当被告、不积极履行应诉职责、漠视法院司法权威等情形一直是行政审判自身难以克服的“顽疾”。

从实施效果上看,行政诉讼立法上的弊端集中体现为受案数畸低、行政机关败诉率低、行政案件服判息诉率低,而申诉上访率居高不下。

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在立法上加以完善和应对。

另一方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立法机关要有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并有所作为,才能真正实现让改革于法有据。

例如在公权的约束上,除了要修改许多法律以外,还需要加快许多法律的立法进程,使对权力的规制更加周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方网站: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公考咨询交流、公考资讯早知道、公考资料获取,尽在中公网
辛鸣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强调,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力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

这是对改革攻坚提出的新要求,即改革当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明确国资国企改革、启动资本市场改革、推动金融改革……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从年初开始,中央一系列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密集出台,彰显了中央深化改革的决心和意志。

当下中国的改革,总的看,改革势头较好。

但也存在着一些部门、一些地方囿于既有利益,不愿意真改;纠结于潜规则的束缚,不敢放手去改;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良策,不知如何去改的问题。

结果在一些地方和部分领域,改革雷声大雨点小,慷慨激昂高喊改革加油的人不少,埋头苦干真正为改革助力的人不多;避重就轻式的外围性改革
官方网站: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公考咨询交流、公考资讯早知道、公考资料获取,尽在中公网
多,刮骨疗毒式的根本性改革少。

因此,当下改革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是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实,着力提高改革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必须找准改革的着力处。

尽管今日中国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但全面深化改革不等于四面出击,不是平均用力,而是要有的放矢、抓住要害、切中肯綮,在根本性问题上、在关键性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改革要坚持从具体问题抓起,着眼于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这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改革必须一以贯之的基本遵循,也是当前解难题、办难事、克难关必须善于运用的重要方法。

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必须要进一步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改革如果不能进一步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全面深化改革就无法实现。

不合理的利益格局一旦形成就有一定的稳定性,获得利益多的群体会想方设法维持这一对他们有利的利益格局,这就会让改革在一些地方和领域推进起来不那么顺利。

即便是一些已经明确方向的改革,也存在着“议”了事,“决”了策,却没有“行”,没有“效”。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面对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但难题的另一面是机遇。

一旦破解了制约发展的关键性难题,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强的发展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提高改革的实效性不能回避改革的实际效果。

要想使改革真正取得成效,不仅要在“理论上讲得通”方面动脑筋,更要在“实践中如何做得到、做得好”方面下工夫,探索并遵循改革规律。

真正有实效性的改革,必须既有大局观,从宏观着眼,又能统筹好中观、微观,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妥善处理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等等。

综合了所有这些因素后,改革才是可复制、可推广、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制度创新。

更进一步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制度系统的变革,就需要对一些具有结构支撑作用的制度做出重大改革,优先推进一些基础性制度的改革,而不能隔靴搔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比如,正在推进中的财税体制改革,从表面看好像是为了解一时之弊,让地方政府不再依靠“土地财政”,抑制房地产泡沫,其实这项改革是着眼长
官方网站: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公考咨询交流、公考资讯早知道、公考资料获取,尽在中公网 远机制的系统性重构,这一现代财政制度确立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公平统一市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乃至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等重大问题的解决才会有基本制度基础。

又比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绝不是为了把农民手中的土地拿过来让城市有地可用,而是要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让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让现在的城镇常住人口都能分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全部内容,这既是实现亿万农业人口转移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一项重要制度准备。

责任是否明确,决定改革能否落实。

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要建立“改革责任机制”,只有真正做到明晰责任、明确分工,奖励尽责者,问责失职者,才能确保政令畅通、激励改革创新,防止消极懈怠贻误改革时机。

各牵头单位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加大年度工作要点的推进落实力度,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

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的成败。

只要我们敢于担当、积极有为,不断提升改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改革必将在中央的坚强领导和部门及地方的扎实努力下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