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 实验与探究(一) 生物探究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案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案

初中生物探究式教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生物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能量和氧气的过程。

2. 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3. 理解光合作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二、探究过程:1. 实验一:观察植物光合作用过程材料:一盆绿色的植物、水、太阳光步骤:a. 将植物放置在阳光充足的位置。

b. 观察植物叶子表面的气泡产生情况。

c.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观察气泡产生情况,看是否有变化。

2. 实验二:光合作用影响因素材料:两盆绿色的植物、水、太阳光步骤:a. 将一盆植物放置在充足的阳光下,另一盆植物置于阴暗处。

b. 观察两盆植物叶片气泡产生情况。

c. 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

3. 实验三: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材料:幼苗、水、太阳光步骤:a. 将幼苗放置在阳光充足的位置。

b. 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和叶片颜色。

c. 比较观察结果,探讨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三、总结与讨论:1. 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探讨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2. 学生思考光合作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作用,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地球上生命的基础过程。

四、拓展延伸:1. 探究植物吸收光能的机制。

2. 探讨植物光合作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3. 研究光合作用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五、思考问题:1. 人类如何更科学地利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2. 光合作用为什么是生命的基础过程?3. 未来如何保护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和生态平衡?六、作业:1. 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方法、结果和结论。

2. 分组进行讨论,展示探究结果和对光合作用的理解。

七、评价标准:1. 实验记录准确完整。

2. 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深入透彻。

3. 能够深刻探讨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专题十 综合题——实验探究题

专题十  综合题——实验探究题

(3)棉田要适时松土、稻田遇到涝害要及时排水都是为了使 植物的根得到充分的 氧气 。 (4)在不同的细胞、不同的生命时期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差别。
如花比叶的呼吸作用 强
(填“强”或“弱”)。
(5)要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我们应该怎样做? 植树造林,爱护环境 。
5.如图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其中的A、B、C、D
6.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从“葡萄、花生仁、核桃仁、小西红柿”
中选取“花生仁、核桃仁”,按如下实验装置探究食物中储
存的能量,重复三次,记录并计算,数据如表.请回答: 实验次数 1克花生仁燃烧放出的 1克核桃仁燃烧放出的能 能量(单位:千焦) 量(单位:千焦)
1
2 3
9.58
9.85 9.76
12.39
13.86 13.86
时,再将植物置于光下几小时。
(4)这样处理后,摘取一片部分遮光的叶片,除去不透光纸
后,将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酒精逐渐变为绿色溶液,你
认为是什么物质溶于酒精? 叶绿素 。 (5)用清水漂洗脱色叶片后向叶片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叶 淀粉
片中是否含有

(6)滴加碘液片刻后,再用清水洗去碘液。预期叶片遮光部
是小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探究的问题是: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吗? (2)针对此问题,假设是: 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
(3)你要准备的材料用具如下:不透光的纸、一个大小恰当
的纸盒、适量的潮湿的土、适量的干燥的土、正常鼠妇30只。
(4)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纸盒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分别标上甲和乙.其中甲部分
幼体和成体小白鼠哪个学习能力强 ?根据上述数据,你得出
的结论是: 小白鼠有学习能力 。

高中生物--最后一课

高中生物--最后一课

25、基因工程
必修一
必修二
选择性 必修一
选择性 必修二 选择性 必修三
21年山东卷
1、细胞器的功能和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6、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 21、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3、细胞的分化
4、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5、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6、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应用;伴性遗传 22、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3题:内环境稳态(动物和植物)
3、免疫调节:免疫系统的组成,三道防线,免疫系统 的功能,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免疫细胞名称及 作用,二次免疫,免疫失调(过敏、自身免疫病、免疫 缺陷病),免疫学的应用(疫苗,器官移植)。 4、植物激素调节:生长素的实验(材料的选择胚芽鞘、 琼脂快、云母片),两重性的理解,生长素作用曲线分 析不要把最适浓度误认为促进和抑制作用的“分水岭”, 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解释;实验考察:最适浓度,探 究某作用,两种激素的关系:协同或拮抗;其他激素的 作用(常有图表、曲线、直方图分析),产生部位,各 种激素共同作用,相互协调,根据图形判断哪个时期哪 种激素起主导作用。
高考题型
1、单向选择:1-15题(选择最佳答案) 2、不定向选择:16-20题(做完就涂卡) 3、非选择题:21-25题(规范答题,
不留空白)
考前嘱咐
1、发下试卷的五分钟,先在规定的地方写好姓名和准 考证号,检查试卷是否缺页,卷面是否清晰。然后整体 浏览试卷,看哪些题目简单,哪些较难,做到心中有数, 以便尽早定下答题方案。
22题:遗传
1、判断遗传方式,显隐性,基因的位置(常染色体、 性染色体、XY、ZW);概率计算注意表型,尤其显性 性状一定时的概率,如 2/3,3/5等,即 Aa/AA+Aa 2、推导基因型:隐性纯合突破法;后代概率计算时注 意 1/3AA,2/3Aa,1/2XAXa,1/2XAXA(调整比例);同 形隐,异形显的应用。 3、实验设计:验证(探究)遗传定律,两对基因位于 一对(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判断变异类型,一般两种 方法:自交和测交(视情况而选择),一般用倒推法, 即认为假设正确推出应有的实验结果,再反过来叙述。 4、注意解题方法:a.分支法,b.配子法,c.棋盘法 d.相乘原理:一般要一对性状一对性状的计算

专题十《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专题十《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

2014高考生物专题训练十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选择题1.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有关这两个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都选用结构简单的生物作为实验材料,繁殖快、容易观察因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变异B.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C.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R型菌+S型菌DNA会得到S型菌”,因此用S型菌+R型菌DNA也会得到R型菌D.赫尔希和蔡斯用32P、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研究DNA 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2.有关35S标记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细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所使用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35S的培养基中培养出来的B.35S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沉淀物中也不排除有少量的放射性C.采用搅拌和离心手段,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D.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3.下列关于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B.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到了R型细菌中C.噬菌体侵染细菌并经离心后,含32P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离心管上清液中。

D.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能够证明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4.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如下实验: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一段时间后进行离心,检测到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依次是( )A.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C.沉淀、上清液、沉淀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5.噬菌体是一类细菌病毒。

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侵染过程的“合成”阶段,噬菌体DNA作为模板,而原料、ATP、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提供C.为确认何种物质注入细菌体内,可用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D.若用32P对噬菌体双链DNA标记,再转入培养有细菌的普通培养基中让其连续复制n次,则含32P的DNA应占子代DNA总数的1/2n -16.生物兴趣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理论上,b中不应具有放射性B.b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②过程中搅拌是否充分有关C.若b中含有放射性,说明与①过程中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D.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7.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则小鼠体内S型、R型细菌含量变化情况最可能是( )8.下列有关人类对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采用了物质提纯、鉴定与细菌体外培养等技术C.赫尔希和蔡斯的实验证明了DNA是生物界中主要的遗传物质D.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的实验证明了蛋白质和RNA是遗传物质9.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对这两个实验的研究方法可能有:①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②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两者都运用了①和②B.前者运用了①,后者运用了②C.前者只运用了①,后者运用了①和②D.前者只运用了②,后者运用了①和②。

高中生物课堂实验探究教案

高中生物课堂实验探究教案

高中生物课堂实验探究教案实验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探究光照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1. 小苗(如小麦、豆类等)2. 盆土3. 不同光照条件的光源(如日光灯、荧光灯等)4. 容器或花盆实验步骤:1. 将小苗种植在盆土中,确保每个小苗的生长环境相同。

2. 将小苗分成几组,每组放置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例如一组放置在有光照的地方,一组放置在暗无光源的地方,一组放置在日光灯下等。

3. 按照设定的光照条件,每天记录小苗的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数量、叶片颜色等。

4. 每组实验持续一周,比较不同光照条件下小苗的生长情况。

实验问题:1. 不同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有何影响?2. 光照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是什么?实验原理:光合作用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过程之一,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

光照充足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生长。

实验结论:经过实验观察和数据记录,可以发现光照条件对植物生长具有重要影响,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植物生长更加旺盛,叶片颜色更加翠绿。

光照不足则会导致植物生长受限,甚至生长畸形。

拓展实验: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波长的光线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比较红光、蓝光等不同波长的光线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评估方法:根据实验记录和结论,学生进行实验报告撰写,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方法、结果、结论等内容。

通过实验结果和结论,评估学生对植物生长和光照关系的理解能力。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每组小苗生长环境的一致性,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 实验中要注意小苗的生长情况,避免造成植物受损。

3. 实验结束后要做好实验设备的清洁和归档工作。

探究实践初中生物教案

探究实践初中生物教案

探究实践初中生物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2. 掌握调节植物生长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实验能力。

教学重点:1. 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2. 调节植物生长的方法。

教学难点:1. 探究植物生长的机制;2. 运用实际例子解释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1. 实验用小植物盆;2. 不同条件下的植物生长实验用土壤;3. 各种生长因素(光照、温度、水分等)的控制器;4. 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简要介绍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二、实验观察(15分钟)1. 学生根据老师指导,分组进行植物生长实验,控制不同的生长因素(如光照、水分、温度等)。

2. 学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三、讨论总结(15分钟)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哪些因素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

2.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调节植物生长的方法,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概念解释(10分钟)老师解释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并引导学生理解植物生长的机制。

五、课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六、作业布置(5分钟)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植物生长的思考和认识,并进行实际观察或实验。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探究,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深入理解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增强了自己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希望学生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继续探索和发现更多关于生物的奥秘。

中考科学 专题十 实验与探究(一)生物探究复习测试(含解析)-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自然科学试题

中考科学 专题十 实验与探究(一)生物探究复习测试(含解析)-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自然科学试题

专题十实验与探究(一) 生物探究[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将浸泡后的玉米种子从中央纵向剖开,并在剖面上滴一滴碘液,被染成蓝色的部位是( A )A.胚乳B.胚根C.胚芽 D.子叶【解析】玉米种子的营养贮存在胚乳中,胚乳中含有较丰富的淀粉,故滴加碘液变蓝色的部分是胚乳。

2.如图Z10­1所示为截取人体某部位连通的三种血管的片段,其中的血液依次流经( C )图Z10­1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③→①D.③→①→②3.[2014·某某]如图Z10­2所示为生物常见的物质交换模型,以下说法不合理的是( C ) A.若X为组织细胞,Y为毛细血管,则②可表示为营养物质和氧气B.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图Z10-2 C.若X为叶肉细胞,①为水,则Y为叶脉中的导管D.若X为根毛细胞,①为水,则Y可表示输导组织4.[2014·某某]马铃薯露出地面的部分常常会变成绿色,而地下部分则不会。

这个事实直接说明( C )A.叶绿体中含叶绿素B.光合作用能制造淀粉C.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合成D.叶绿素在光下才能进行光合作用5.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气体中总是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其根本原因在于( D )A.肺泡内的气体交换B.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C.气体在呼吸过程中的扩散D.组织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6.[2014·某某]图Z10­3为人体内某结构的血流情况示意图,乙代表某结构,甲、丙代表与其相连的血管,箭头代表血流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若乙表示毛细血管网,则丙内流静脉血B.若乙表示小肠,则丙内含氧量增加图Z10-3 C.若乙表示肾小球,则丙是静脉血管D.若乙是胰岛,当血糖增多时丙内胰岛素会增加【解析】如果乙为肺部的毛细血管,甲是肺动脉,流静脉血,丙是肺静脉,流动脉血;若乙表示小肠,经过小肠后的血液含氧量减少,养料增多;若乙为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甲、丙分别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胰岛属于内分泌腺,能够分泌胰岛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再汇集到静脉流出。

高中的探究性生物实验教案

高中的探究性生物实验教案

高中的探究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探究不同条件下细胞膜的渗透性,了解渗透压对细胞的影响。

实验材料:
1. 鸡蛋
2. 盐水
3. 清水
4. 杯子
5. 塑料袋
6. 尺子
7. 手套
实验步骤:
1. 将鸡蛋放入清水中,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 将鸡蛋放入盐水中,观察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 利用尺子测量鸡蛋在清水和盐水中的大小。

4. 将实验结果整理并分析,探讨细胞膜在不同渗透压条件下的变化。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戴手套,避免盐水对皮肤的刺激。

2. 注意实验安全,切勿将盐水直接接触眼睛或口腔。

3.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实验环境整洁,避免发生意外。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可以发现,在高渗透压条件下,细胞膜会发生收缩,细胞体积变小;而在低渗
透压条件下,细胞膜会膨胀,细胞体积变大。

这说明渗透压对细胞的生长和功能有重要影响。

深入研究细胞膜的渗透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细胞内部的生物学过程。

专题十猜想验证探究类实验题解题技巧-解析卷

专题十猜想验证探究类实验题解题技巧-解析卷

专题十猜想验证探究类实验题解题技巧猜想验证探究类实验题是每年必考的题目,探究试题涉及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或假设、收集证据(主要包括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以探究为形式或情景,可考察考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测试考生解决化学问题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主要靠的内容有物质成分探究和物质性质、变化规律探究等。

类型一:物质性质、变化规律探究首先要能根据题干信息提出问题,并联想到相对应的化学知识。

第二,作出猜想或假设时,要从化学的视角作出科学的猜想或假设。

第三,设计探究(实验)方案,要围绕寻找特征反应作为(肯定或否定)的依据,同时应注意控制单一变量。

第四,对探究问题作出解释与结论时,要根据题目中实验的现象、数据等,以事实为依据,应用化学原理进行分析推理,不能随意编造,牵强附会。

【例题展示】例题1(2017•徐州)某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探究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按如图装好药品、连好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

其中A装置的作用是提供水蒸气。

(2)加热一段时间后,灰色铁粉逐渐变黑,吹泡器连续吹出气泡,且气泡向上飞起;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泡,能产生爆鸣。

该气体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 。

(3)同学们讨论后认为: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固体是“铁的一种氧化物”,玻璃管内的黑色固体中还可能含有“过量的铁”。

【查阅资料】铁有三种氧化物(FeO、Fe2O3、Fe3O4),其中FeO接触到空气会立即由黑色变为红棕色,铁的三种氧化物都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实验探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倒出玻璃管中黑色固体,平铺于白纸上。

黑色固体不变色黑色固体中一定没有氧化亚铁和氧化铁(填物质名称)。

取上述黑色固体少许,装入试管,加入足量硫酸铜溶液黑色固体部分溶解,且有红色固体出现黑色固体中一定含有铁和四氧化三铁【探究结论】铁与水蒸气发生置换反应,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是3Fe+4H2O(气)Fe3O4+4H2。

高中生物实验与探究教案

高中生物实验与探究教案

高中生物实验与探究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了解细胞的组成和功能。

实验材料:
1. 显微镜
2. 玻璃平板
3. 盐水
4. 細胞標本
实验步骤:
1. 将一滴盐水滴在玻璃平板上。

2. 取一小块细胞标本放在盐水中。

3. 将盐水和细胞标本放在显微镜下。

4. 调节显微镜镜头,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5. 记录观察到的细胞结构,并描述其形态和功能。

实验探究:
1. 你观察到的细胞有哪些结构?这些结构有何作用?
2. 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有何不同之处?
3. 通过观察细胞结构,你能得出什么关于细胞的功能和组成的结论?
4. 你认为如何利用细胞结构的知识来解释细胞的生存和功能?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并对细胞的生存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和功能影响着生物体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对细胞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初三中考化学专题10 《科学探究》精选试题及答案

初三中考化学专题10 《科学探究》精选试题及答案

中考总复习分类专题训练化学(十)(内容:科学探究)班级姓名学号成绩说明:1、满分100分,考试时间4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第1-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正确的实验操作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基础。

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用少量液体B.过滤C.闻气味D.稀释浓硫酸2.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A.实验室制取气体,要先对装置的气密性进行检查B.可燃性气体点燃前必须检验其纯度C.给玻璃器皿加热时都需垫上石棉网D.实验产生的废液应倒入指定的容器内3.下列有关仪器用途说法不恰当...的是( )A.温度计代替玻璃棒用于搅拌B.烧杯用于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C.试管用于装配简易气体发生器D.胶头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4.下列实验中,测得的实验数据合理的是()A.用托盘天平准确称取35.85g食盐B. 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水的温度为25.6℃C.用100mL量筒准确量取8.56mL蒸馏水D. 用广范PH试纸测得某酸性溶液的pH为4.5 5.下列各组物质对应的鉴别方法正确的是( )A.硬水和软水——观察是否澄清B.合成纤维和羊毛——用手触摸C.黄金和假黄金(铜锌合金)——滴加稀盐酸D.食盐水和白糖水——观察颜色6.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收集、验满、验证性质的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7.化学学习小组做实验时记录了下列实验现象,其中正确的是( )A.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黑色固体生成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红色的火焰,产生大量白色烟雾C.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于水可得到浅绿色溶液D.在滴有石蕊的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颜色由蓝色逐渐变成红色8.右图是实验室里一瓶标签破损的白色粉末状固体。

小明同学取出少量该固体放入一洁净试管中,加水振荡后固体溶解,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继续加入少一盐酸,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

该固体可能是()A.Na2SO4B.NaClC.NaOHD. NaHCO39.用右图所示的密闭实验装置,能够使气球先膨胀,过一段时间又恢复到原状的一组固体和液体是()A.固体:硝酸铵;液体:水B.固体:生石灰;液体:水C.固体:碳酸钠;液体:稀盐酸D.固体:氯化钠;液体:水10.某同学对下列4个实验都设计了两种方案,其中两种方案都合理的是()全部选对的得3分,漏选得1分,错选不选得0分。

专题十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讲义)新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

专题十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讲义)新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

必修一专题十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复习目标:1、掌握实验原理与操作,会做出必要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2、能够在原型实验基础上,进行实验原理、器材的创新。

夯实考点考点一原型试验实验目的、器材、原理、步骤、数据处理注意事项、误差分析1.实验目的: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2.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测力计(两个)、橡皮条、细绳、轻质小圆环、三角板、刻度尺、图钉(若干)、铅笔。

3.实验原理:1.合力F′的确定:一个力F′的作用效果与两个共点力F1与F2共同作用的效果都是把橡皮条拉伸到某点,则F′为F1和F2的合力.2.合力理论值F的确定: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和F2的合力F的图示,求出合力的理论值F.3.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比较F′和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4.实验步骤及数据处理:①.在方木板上用图钉固定一张白纸,如图1甲所示,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挂上轻质小圆环.②.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钩住小圆环,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将结点拉到某位置O,用铅笔描下结点O的位置和拉线的方向,并记录两弹簧测力计的读数.③.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将结点拉到同一位置0,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拉线的方向.④.如图所示,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按适当的比例作出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拉力F1和F2的图示以及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时的拉力F′的图示,以F1、F2为邻边画出平行四边形,并画出对,并画出对角线F.⑤.比较F与F′的大小和方向,看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内是否相同,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演示:5.注意事项:①.结点:(1)定位O点时要力求准确;(2)同一次实验中橡皮条拉长后的O点必须保持位置不变.②.拉力:(1)用弹簧测力计测拉力时要使拉力沿弹簧测力计轴线方向;(2)应使橡皮条、弹簧测力计和小圆环位于与纸面平行的同一平面内;(3)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θ不要太大或太小.③.作图:(1)在同一次实验中,选定的比例要相同;(2)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作图法作出平行四边形,求出合力.6.注误差分析:①.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没调零会造成误差.②.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的弹簧和外壳之间、指针和外壳之间或弹簧测力计的外壳和纸面之间有摩擦力存在会造成误差.③.两次测量拉力时,橡皮条的结点没有拉到同一点会造成偶然误差.④.两个分力的夹角太小或太大以及F1、F2数值太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时,都会造成偶然误差.经典例题[典例1](2023秋·广东潮州·高三潮州市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1)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一个轻质的小圆环,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把橡皮筋一端的小圆环拉到某一确定的点“O”时其合力用F表示。

初中探究性生物实验教案

初中探究性生物实验教案

初中探究性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变化,探究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

实验材料:小型植物(如豆苗、小麦苗等)、几盆土壤、水壶、不透光布、阳光或灯光。

实验步骤:
1. 将几盆土壤填满,依次种下相同的植物种子,确保每盆土壤中植物的生长环境一致。

2. 将这几盆植物放置在相同的环境中,然后将一盆用不透光布遮住,让其完全不受到光照。

3. 将另一盆放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中,可以放在阳光下或用灯光照射。

4. 天天观察被遮挡和光照充足的植物的生长情况,比较它们的高度、颜色、茎叶的状态等。

5. 结合观察结果,讨论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以及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实验要点:
1. 在进行实验前,要保证植物的生长环境一致,以便观察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

2. 实验过程中要确保植物有足够的水份,以保证其正常生长。

3. 在观察结果时,要综合考虑植物的不同表现,比如高度、颜色、茎叶状态等,从而得出
结论。

4. 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安全,注意灯光使用、植物的护理等问题。

扩展实验:
1. 观察不同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 探究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观察室内光照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从而深入
探讨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其观察和实验能力。

2019广东中考生物专题十 综合题——实验探究题

2019广东中考生物专题十  综合题——实验探究题
植树造林,爱护环境 。
返回
生物 5.如图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其中的A、B、C、D 表示四个实验步骤。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返回
生物 (1)描述D步骤加碘液后的实验现象:蓝色更深的试管是
1。 (2)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 2 号试管内的变化相似。 (3)本实验向两组试管加的清水和唾液都是2mL,这是遵循 单一变量 原则。
返回
生物 6.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从“葡萄、花生仁、核桃仁、小西红柿” 中选取“花生仁、核桃仁”,按如下实验装置探究食物中储
存的能量,重复三次,记录并计算,数据如表.请回答:
实验次数 1克花生仁燃烧放出的 1克核桃仁燃烧放出的能 能量(单位:千焦) 量(单位:千焦)
1
9.58
2
9.85
3
9.76
12.39 13.86 13.86
返回
生物
③.将两装置置于 相同 且适宜鼠妇生活的环境中。
④.过1小时后清点甲、乙两处鼠妇个数,并记录。
⑤.重复此实验5次。
(5)实验结束后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 1
2
3
4
5
甲 0只 1只 2只 0只 2只 乙 30只 29只 28只 30只 28只
返回
生物
(6)在本实验中,甲乙两组起到 对照 。 (7)表中共有5组数据,对此5组数据我们应取其 平均值 。 (8)实验步骤E中“重复此实验5次”,原因是:
返回
生物 (4)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可信度,测试者重 复上述实验三次,并将所测数据 平均 取值作为该实验的 最后结果。 (5)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饮酒的量越多,人体动作 的准确度越 低 (填“高”或“低”)。
返回
生物

2018中考化学专题十、实验探究

2018中考化学专题十、实验探究

专题十、实验探究重难点突破题一:同学们发现NaOH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产生疑问: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通过以下探究过程证明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1)实验准备①查阅资料: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②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NaHCO3、NaOH和Na2CO3。

(2)实验过程【实验1】证明反应生成了Na2CO3同学们选用上表实验中的药品,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先在NaHCO3溶液中加入A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NaOH溶液,溶液变浑浊,则A溶液是________。

有同学提出这个实验不足以证明有Na2CO3生成,其理由是________。

为了证明有Na2CO3生成,需要继续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

【实验2】证明反应后NaHCO3不存在同学们参考上表中的实验,又设计了一个实验,虽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但可以证明反应发生了,该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反思通过实验1和实验2说明,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两个角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解题思路金题精讲题一:小华同学实验中发现:把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放入同样一杯水中,有的溶解快,有的溶解慢,是哪些因素影响着物质溶解的快慢呢?请你和他一起利用硝酸钾来完成下列探究。

【提出问题】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建立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一、探究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因素方法总结:物质变化的条件和影响物质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多种,探究其中一个条件或一种因素对变化的影响时,要注意保持其他因素是相同的。

即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解决问题。

题二:为了探究影响锌与盐酸反应剧烈程度的因素,某学习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B.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盐酸的浓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C.对比实验②和③,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D.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温度对反应剧烈程度的影响题三:化学课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桌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塞橡皮塞,征得老师同意后,开展了以下探究:[提出问题1] 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呢?[猜想与假设]猜想1: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专题十 科学探究与设计专题

专题十   科学探究与设计专题

专题十科学探究与设计专题一、科学探究问题科学探究的目的在于发现并描述物体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探究活动包括观察、提问、实验、比较、推理、概括、表达、运用等过程。

科学探究的内容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物理学基本概念和规律;(2)物理学探索性实验;(3)与物理学有关的多学科综合性问题;(4)现实生活中的物理学问题;(5)科学前沿中的物理学问题。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学生的探究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

科学探究渗透在内容标准的不同部分。

下面对科学探究的要求作一些说明。

1.提出问题要求通过对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的分析思考,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用文字表述自己发现的、可探究的、具体的问题。

2.猜想与假设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所探究的问题成因、探究方向、可能的结果等提出有一定依据的猜想和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求从操作的角度把探究的问题具体化、程序化。

能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探究的要求,确定最好的方法,根据已确定的方法确定需要什么器材,按这些方法的逻辑联系构思出操作的步骤。

在实验探究中,依据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性能和操作要求、实验基本知识等选择实验器材,提倡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器具来进行实验。

会考虑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采用控制变量的操作方法。

能分析探究的计划,寻求计划中的不当之处,并预料它在探究中所产生的不良后果。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会使用天平、弹簧测力计、量筒、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等简单的实验仪器,了解它们的使用要求和操作要领;辨明仪器的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正确观察仪器的读数,读取仪器所显示的读数,并设计绘制记录数据的表格,简单明了地在表格中填入数据。

有关注仪器测量范围的意识,有对实验结果的安全性预先考虑的意识,使用易破、易碎的器材时有谨慎操作的意识。

从信息所反映的科学概念上评估信息的科学性问题。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案

初中生物实验探究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记录甲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食物选择,探究甲虫的食性和适应性。

实验材料:
- 甲虫(可以用蚂蚁或者甲虫代替)
- 不同种类的食物(比如糖水、蔬菜、水果、面包屑等)
- 实验箱或容器
- 记录表格
- 放大镜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材料,将不同种类的食物分别放置于实验箱中,每种食物放置在不同的区域。

2. 将甲虫放置在实验箱中,让其自由选择食物。

3. 观察和记录甲虫在不同食物间的选择情况,包括频率和时间。

4. 使用放大镜观察甲虫在选择食物时的行为和动作。

5.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甲虫对于不同种类的食物有何种选择偏好?甲虫如何适应不
同种类的食物?
6. 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步骤、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实验箱内的甲虫,避免外力干扰或损害。

2. 实验完成后要及时清洁实验箱,防止食物滋生细菌或其他有害物质。

3. 定期观察甲虫的生长情况,确保其生存和健康。

拓展实验:
1. 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种类甲虫或昆虫在食物选择上的差异。

2. 可以比较不同环境条件下甲虫的食性和适应性,如温度、湿度等因素对甲虫的食物选择
的影响。

实验评价:
本实验通过探究甲虫在不同食物选择上的行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生物适应性和生态环境的认识。

初中生物探究教案

初中生物探究教案

初中生物探究教案教案主题:人体的呼吸系统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的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了解呼吸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3. 掌握人体呼吸的过程。

教学重点:1.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 人体呼吸的过程。

教学难点:1. 呼吸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2. 理解肺部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模拟人体呼吸系统的模型;3. 实验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你每天会呼吸多少次?为什么要呼吸?呼吸与其他生命活动有什么联系?二、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5分钟)1. 通过教学课件介绍呼吸系统的组成:鼻腔、喉部、气管、支气管、肺部等。

2. 讲解每个部位的功能:鼻腔和喉部负责吸入氧气,气管和支气管将氧气输送到肺部,肺部负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三、呼吸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联系(10分钟)1. 通过模型演示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的联系:肺部吸入氧气,氧气通过血液输送到全身,同时将二氧化碳运回到肺部排出。

2. 引导学生思考呼吸系统与其他系统如何相互配合。

四、人体呼吸的过程(20分钟)1. 通过实验演示呼吸的过程:鼻腔吸入氧气,气管将氧气送至肺部进行气体交换,肺部排出二氧化碳。

2. 分组讨论人体呼吸的过程,并整理成学习笔记。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呼吸系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己的呼吸情况。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观察家庭成员的呼吸情况,了解在不同情况下呼吸的变化。

写一篇关于呼吸系统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树立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实验与探究(一) 生物探究实验与探究(一)生物探究[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2016·潍坊]为证明黄栌叶片变红与温度变化的关系,需将黄栌盆景放置在不同温度的恒温箱内进行处理,这种生物学探究方法是(D)A.观察法B.调查法C.测量法D.实验法2.[2016·盐城]下列有关证据和推测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严密的是(C) A.一度干涸的池塘一旦有水就会出现各种生物,说明生物是从非生命物质中自发产生的B.菜豆种子在冰箱里不能萌发,说明菜豆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C.把经过消毒的肉汤密封存放时不会变质,但打开盖子后就会变质,说明导致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瓶外而非来自肉汤本身D.将点燃的小木条放进盛有萌发种子的瓶子中,小木条立即熄灭,说明种子呼吸时产生二氧化碳3.如图所示为生物常见的物质交换模型,以下说法不合理Array的是(C)A.若X为组织细胞,Y为毛细血管,则②可表示为营养物质和氧气图Z10-1 B.若X为肺泡,Y为毛细血管,则血液流经Y后,含氧量增加C.若X为叶肉细胞,①为水,则Y为叶脉中的导管D.若X为根毛细胞,①为水,则Y可表示输导组织4.[2016·日照]据报道,英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叫“固氮醋杆菌”的特殊固氮菌,把这种固氮菌的固氮基因植入到某些农作物植株内,能使这些作物的细胞具有固氮能力,从而能“捕获”空气中的氮。

研究人员已经用西红柿成功完成实验,目前正用小麦、玉米等进行更大规模实验。

该技术一旦推广运用,将大幅减少氨肥的使用,降低能源消耗,缓解环境压力,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B)A.固氮醋杆菌和根瘤菌结构相似,都属于真菌,都能固定空气中的氮B.将固氮基因植入农作物植株内,所运用的生物技术是转基因技术C.西红柿和小麦、玉米的种子的主要部分都是胚,由受精卵发育而来D.生产氮肥时形成的PM2.5依次穿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血液中5.[2016·娄底]如图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甲、乙两瓶内装有等量的同种肉汤,甲瓶煮沸,乙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丙图),数日后,瓶中的肉汤也变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B)图Z10-2A.未打断瓶颈时肉汤变质的是乙瓶B.乙瓶和丙瓶中的肉汤变质的根本原因不相同C.此实验证明肉汤中的细菌是由空气中存在的细菌产生的D.甲、乙形成了对照实验6.如图为人体内某结构的血流情况示意图,乙代表某结构,甲、丙代表与其相连的血管,箭头代表血流方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图Z10-3A.若乙表示毛细血管网,则丙内流静脉血B.若乙表示小肠,则丙内含氧量增加C.若乙表示肾小球,则丙是静脉血管D.若乙是胰岛,当血糖增多时丙内胰岛素会增加【解析】如果乙为肺部的毛细血管,甲是肺动脉,流静脉血,丙是肺静脉,流动脉血;若乙表示小肠,经过小肠后的血液含氧量减少,养料增多;若乙为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甲、丙分别是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胰岛属于内分泌腺,能够分泌胰岛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再汇集到静脉流出。

胰岛素的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促进血糖合成糖元,降低血糖浓度。

人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所以血管丙内的胰岛素含量明显升高。

7.[2016·宁波]下列实验或活动中,目的与步骤或方法不相符的是(A)8.以下是利用幼小蝌蚪和甲状腺激素探究甲状腺激素作用的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D) A.实验组饲料中添加甲状腺激素,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B.实验组与对照组应饲喂等量的同种饲料,放在相同的环境中饲养C.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饲养环境应适合蝌蚪的生长和发育D.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蝌蚪数量应相同但大小和发育程度可不予考虑【解析】两组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甲状腺激素,实验组中放入了甲状腺激素,对照组中没有加入甲状腺激素;设置对照实验的关键是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这样才能看出实验结果与变量的对应性,实验组与对照组应饲喂等量的同种饲料,放在相同的环境中饲养;饲养环境应适合蝌蚪的生长和发育;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蝌蚪数量应相同,并且大小和发育程度也应相同。

9.[2015·东营]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量筒内盛放的是澄清石灰水。

当向锥形瓶中注入清水后,量筒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

由此可以判断锥形瓶中的绿豆是( C )A .煮熟的B .已经死亡的C .正在萌发的D .烘干的10.[2016·黄冈改编]如图可以反映某些生理过程或现象,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C) 图Z10-5A .A 曲线可以表示随着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B .B 曲线可以表示种子萌发过程有机物含量的变化C .在食物链为“草→羊→狼”的封闭草原生态系统中,若过度放牧,A 曲线可以表示短时间内狼的数量变化D .A 曲线可以表示血液流经小肠过程中血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的变化【解析】 在“草→羊→狼”的食物链中,若过度放牧,导致羊的数量骤减,狼的数量会随着羊的减少而减少。

二、填空题(每空格2分,共58分)11.李明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并绘出如图Z10-7所示图像。

图Z10-6(1)他首先判断出B 处是毛细血管,你认为他的依据是__红细胞单行通过__。

(2)如果要进一步科学地判断出A 和C 的血管类型,还要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的__流动方向__。

12.回答下列有关实验的问题:(1)如图甲所示为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选用的是绿豆的幼根,第一天,先对所选幼根进行标记,标记的方法是__用钢笔(或其他容易着色的方式)自幼根尖端向上等距离画4条线(关键词:根尖端、等距离)__。

通过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__伸长区__。

图Z10-7(2)在验证植物呼吸作用时,将燃烧的蜡烛放入乙装置内,蜡烛熄灭,说明__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或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或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吸收氧气等)__,该实验在设计上的明显不足是__没有设置对照实验__。

13.阅读下列资料并分析回答问题。

资料一:蚯蚓和小白鼠都是昼伏夜出的动物,它们都能经过训练形成一种新的行为。

某兴趣小组训练蚯蚓和小白鼠走“T”形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结果表明,蚯蚓大约经过200次尝试,才能学会直接爬向食物。

资料二:把一块牛肉分成大小相同的三块,分别放在相同的甲、乙、丙三个广口瓶中,然后做如下处理和保存。

根据资料一回答:(1)从行为的发生(获得途径)看,蚯蚓和小白鼠昼伏夜出的行为属于__先天性(或本能)行为__。

(2)兴趣小组训练蚯蚓和小白鼠走“T”形迷宫,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实验法__。

根据资料二回答:(3)若要证明“细菌能分解有机物”,则只能选择__甲__组与__乙__组进行对照实验,原因是__甲、乙两组存在单一变量__。

(4)甲、乙、丙三组中,牛肉块会腐烂的有__乙组、丙组__。

14.[2016·滨江区二模]据研究发现,当土壤干旱时,植物根细胞会迅速合成某种化学物质x,有人推测根部合成的x运输到叶片,能控制气孔的开闭,以调节植物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从植株剪取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4片叶片,分别将叶柄下部浸在清水和三种不同浓度的x培养液中,以分析叶片中x物质浓度与气孔开放程度之间的关系,一段时间后可以测得有关数据。

(1)将叶柄下部浸在清水的实验目的是__作对照__。

(2)以上方案有一处不完善的地方,请指出来__实验叶片数量太少、容易有偶然性__。

(3)方案完善后,经过实验测得如表所示的有关数据:由表格信息可以推测:__随着叶片中x相对浓度的增大,气孔开放程度降低__,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15.在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基本结构时,需制作临时装片,并使用显微镜观察。

如图所示为显微镜结构示意图和视野中看到的口腔上皮细胞图。

图Z10-8(1)制作装片时,刮取口腔上皮细胞前,应在载玻片中央滴的液体是__生理盐水__。

(2)对光时,左眼注视[③]__目镜__,同时双手转动[__⑤__]反光镜,将光线反射到镜筒里,直到整个视野呈明亮的圆形为止。

(3)观察时,看到的物像如图甲所示,应将装片向__右上__方移动后才能达到乙图的效果。

(4)此时显微镜目镜和物镜的读数分别为“5×”和“10×”,则物像被放大__50__倍。

16.[2016·绍兴]材料一:国际微生物学界有一个科赫法则,主要包括:Ⅰ.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Ⅱ.要从宿主中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该微生物;Ⅲ.上述培养出的微生物接种到健康宿主中,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Ⅳ.从试验发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

如果进行上述4个步骤,并得到确实的证明,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即为该病害的病原体。

材料二:沃伦和马歇尔猜想幽门螺杆菌可能是引起胃溃疡的原因。

为此,他们进行探究:①在100例胃溃疡患者中,都找到了幽门螺杆菌;②从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③无胃溃疡症状的马歇尔当众喝下从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出现胃溃疡症状,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恢复健康;④招募10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大规模的试验,将从患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的幽门螺杆菌接种到部分志愿者,出现了胃溃疡症状。

回答下列问题:(1)马歇尔自己吞下幽门螺杆菌培养液,出现胃溃疡症状的行为,想证明科赫法则的第__Ⅲ__步骤,体现了科学家__为科学献身__精神。

(2)当时医学界有很多人都不认同马歇尔自己喝培养液的行为与观点。

推测他们的理由是__样本数量太少,结论不具说服力,具有偶然性__。

(3)要证明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是__从接种后患胃溃疡志愿者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__。

最终,沃伦和马歇尔证明了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由此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7.[2016·沂水模拟]雨后,小军看到一位爷爷在花园给花“浇水”,不禁好奇的问:“爷爷,刚下过雨,怎么还给花浇水?”爷爷笑道:“我不是在给花浇水,是用水冲掉叶片上的泥土,这样有利于花的生长。

”“为什么冲掉叶片上的泥土有利于花的生长?”针对这个问题,小军进行了如下探究。

图Z10-9(1)根据学过的知识:“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通道”“植物的某些生理作用过程中有气体进出叶片”,小军作出了假设。

他作出的假设应是__气孔堵塞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__。

(2)为验证假设,小军设计了一个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A、B分别表示套在两个叶片上干燥透明的塑料袋,塑料袋的袋口扎紧。

分析此装置可知,小军设计的实验的变量是__气孔是否堵塞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