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教案
2020-2021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2课 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教案 岳麓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22课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把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
把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时期。
过程与方法:通过争辩等形式,培育同学的思辩力量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通过观看纪录片《大决战》片段,使同学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生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的成功,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毁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三大战役的成功表明,党中心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学习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学习难点:对于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确定优势的国民党军队快速失败缘由的生疏。
对渡江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的生疏。
【同学预习指导】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在课本勾画,补充即可。
留意做到要点化、序号化)一、“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1.土地改革的目的:解决__土地__问题。
2.实施:颁布__《中国土地法大纲》__,1948年底,解放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3.作用:满足了农夫的__土地__要求,极大地调动了他们革命和生产的乐观性,掀起了__参军参战__和____支援前线__的热潮。
二、国共大决战1.辽沈战役:__1948__年__9__月,__林彪__、__罗荣桓__发动辽沈战役,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__锦州__,乘胜攻克__沈阳__,东北全境解放。
2.淮海战役:__1948__年__11__月,__刘伯承__、__陈毅__、__邓小平__、__粟裕__、__谭震林__等,率领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以__徐州__为中心,发动淮海战役,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3.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__聂荣臻__指挥的华北解放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
初中历史八上第22课教案
初中历史八上第22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
- 掌握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
-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增强民族自豪感。
-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意义和原因。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情况。
2. 提问:同学们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吗?胜利的意义又是什么呢?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和意义。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强调这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2.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引导学生感受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
3. 教师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包括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国际援助等。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3.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抗日战争胜利是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意义和原因。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的历史意义。
2. 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字数不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展示、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时间、意义和原因。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2.面对日本对华政策的变化,中国各阶层持怎样的态度?(1)国民党:①亲日派:汪精卫公开叛国,1940年成立南京伪国民政府②顽固派:1941年1月,制造“皖南事变”。
(2)共产党:坚持抗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①1943年秋天,中央机关在枣园的书记处礼堂举行了纺线比赛。
②王震率359旅南泥湾开荒。
3.全民族抗战:各民族、各政党、各政治派别(求同存异,共同抗战)阅读课本105页第一段回答问题。
板块二:中共七大1.认真阅读课本105-106中共七大部分,完成表格2.日本投降视频3.日本投降的国际国内背景形势(1)国际: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德国在欧洲败局已定;②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遭到美国、英国的连续打击,节节败退,陷入困境;③美国投掷原子弹和苏联对日宣战中国军队对日寇发动全面反攻。
出示图片:(1)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2)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3)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战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
4.日本投降的过程(1)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
(2)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签字仪式在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举行。
出示图片:板块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1.合作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2)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
(3)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
(4)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
(5)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这一课主要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本课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文字和数据,生动展示了三大战役的战斗过程和伟大胜利。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解放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战争策略、战役影响等方面,学生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的历史背景、政治环境等方面可能了解不足,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双方及战争结果;认识三大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战争、解读史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结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双方及战争结果。
2.难点:三大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战争背后的战略思想和战术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战争背景、战役过程及战争意义。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战役基本信息。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役背后的战略思想和战术运用。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战役,分析战役特点及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战役图片、数据和战争背景。
3.教案:编写详细教案,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过程。
4.辅助材料:准备相关历史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和补充。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解放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大战役的基本信息。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战役图片、数据,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战役过程。
八年级历史上册 22《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课件 岳麓版
我还要努 力的
K12课件
26
意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
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
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
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K1。2课件
8
国共大决战
敌我力量对比表
194军8年队8月人
机 动
后
数
兵
方
力 士气
1946、6—
共 119340万8、上升8280万
14
淮海战役:
农民小车队为前线送粮食
中原逐鹿 六十万对 八十万
1948年11月4日, 华野司令部在曲阜发布 《淮海战役攻击命令》
,我军采取了“中间突 破、分段歼敌”的作战
方案,在徐州古战场淮展海战役中K12陈课件毅说:“我们的胜利是群众1用5 小车 开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决
陈毅司令员说: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司令员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课文,以具 体史实说明。
K12课件
23
探究问题:
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胜利的
原因有哪些?
1.国民政府腐败反动失 尽民心 2.中共党的正确领导赢 得民心
K12课件
24
三
大 战
辽沈战役“关门打狗”
役 与 全 国
淮海战役“中间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
突破”
消灭
平津战役“先打两头,后
解 取渡中江间战”
国民党统治结
放役
束
K12课件
25
我学到的 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等,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在以
次主力决战。
3.淮海战役的胜利,奠解定放了长_江__以__南_____________的基础
最新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学案
最新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学案【知识管理】知识点1“的天是明朗的天”土地改革: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影响:土地改革使长期遭受地主阶级压迫和剥削的农民翻身做了主人。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极大地调动了他们________和________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掀起了参军参战和________的热潮。
辽沈经过: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千里战线上_______。
结果: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22年的____________垮台。
国民党仓皇退居台湾,从此,一道浅浅的海峡将宝岛_______与祖国大陆隔绝开来。
【基础过关】知识点1“的天是明朗的天”1.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共产党决定解决千百年来劳苦大众最期盼的土地问题,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从而颁布了哪一纲领性文件()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土地法大纲》C.《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它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挺进大别山B.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土地改革D.发动三大战役知识点2国共大决战3.A.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4.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了一场战略大决战。
下列关于这场大决战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由刘伯承、陈毅、林彪等人指挥B.参加的部队有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C.发生在1947年11月D.基本解放了华东和华南地区5.三大战役是“一场战争史上空前的,也是战争史上罕见的大决战,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政府赖以依靠的主要军事力量,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说课稿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是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敌人主力,最终取得全国解放的历史事件。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三大战役的详细过程、意义以及全国解放的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深入理解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部队及战果;掌握三大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敬意,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全国解放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部队及战果;三大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的历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资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解放战争的视频,引导学生回顾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时间、地点、参战部队及战果。
3.合作探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战役,分析战役的特点、意义,并在全班进行分享。
4.讲授法:教师对三大战役进行总结,强调三大战役在中国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和意义。
5.提问法: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提问学生,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2课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简案岳麓版word版本
(2)范围
(3名称
时间
部队
指挥员
特点
歼敌数
意义
3、渡江作战
(1)时间
(2)南京解放的意义
五、后教——课文梳理
思考:一二九运动的精神是什么?
六课堂总结
七、教学反思
人民解放战争
【学习目标】
1、土地改革
2、战略决战
【教学重、难点】
1、两个战场的抗日活动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教学目标
四、先学
第一次先学后教:比知识点归纳、记忆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页到页,划出下列问题的答案要点,6分钟后,看谁回答的准确。
1、解放区的土改
岳麓历史八年级上册《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教案
《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教材分析《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一课主要介绍了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进入反攻阶段的史实。
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本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也是中国百年屈辱和内战不断的黑暗历程结束的一课,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明确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由弱变强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学目标1.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2.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3.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课前准备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内战刚刚开始的时候,蒋介石曾经自信的说过:“一切可能之条件,皆操之在我欲如何,即可如何。
”但是,短短三年之后国民党政权就土崩瓦解了!革命形势发展之快出人意料。
这个戏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二、进入新课(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
3、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
岳麓版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2课《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PPT教学课件
次超过国民党。
国
淮海 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 粟裕、谭震林
共
结果: 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
大
原地区。
决 战
时间: 1948年,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平津 战役
结果: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解放。
渡江 战役
时间: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
结果: 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 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淮海战役人民群众支前统计表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挑子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 8500只 9.6亿斤 20.6万副
陈毅说:“淮海战役 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 小车推出来的。”
张家口 新保安
平津战役
(1948.11.29--1949.1.31)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6、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7、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塞内加 8、无论是美女的歌声,还是鬓狗的狂吠,无论是鳄鱼的眼泪,还是恶狼的嚎叫,都不会使我动摇。——恰普曼 9、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朱熹 10、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430
决
万 人
130
373 万 195 人 万
360 280 多 万万 人人
战 时 机
万
人
成
人
熟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1948年秋
长春
黑山、大虎山
沈阳
锦州
廖耀湘
三大战役教案
三大战役教案【篇一:《解放战争》教案】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内战背景的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拥护。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与国民党在重庆谈判。
这一问题需要联系时代背景认识战后的政治形势和国共两党的意图,所以是难点之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须从本单元内容整体分析和认识,知识跨度大、理论性较强,学生不容易掌握,故又是一难点。
一、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 1、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合作探究1]运用课本内容,并适当补充材料,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和战争过程;2. 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3. 掌握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和牺牲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2.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三、教学难点: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牺牲精神;2. 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深入了解抗战精神。
四、教学方法:1. 组织讨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2. 活动式教学,通过游戏或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讲解式教学,以教师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抗日战争和胜利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讨论。
教师首先展示一组抗日胜利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问学生认为这些图片所反映的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如何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等。
2. 通过活动学习了解抗战精神。
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4-5人,组织一个名为“我是抗战英雄”的游戏,即每组学生从一个抗战英雄的角度出发,描述他(她)在抗战期间的经历和感受,体验到那个时代的历史传承行为构成,并明确该英雄所体现的抗日战争精神。
游戏结束后,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
3. 认识抗日战争的原因和胜利过程。
教师向学生讲解抗日战争的起因、胜利过程和意义。
其中包括:卢沟桥事变和七七事变、抗战全面爆发、长沙保卫战、百团大战、西安事变、武汉保卫战、八年抗战最后的胜利等。
通过回顾这些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
4. 分析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
让学生从人民战争的胜利、国共合作的成功、外援的支持、抗日统一战线的创建等方面来探讨抗日战争的胜利原因,加深学生对抗战胜利的理解,进一步了解抗战的历史贡献。
六、教学效果评价:1. 学生在游戏中深入体验了抗战英雄的历史传承行为构成,并明确了抗战精神。
2. 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胜利原因以及抗日战争的意义有了较深入的了解。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新课件教学
2、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A、上海
B、南京
C、武汉
D、北平
3、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人民解放
军攻占
A、北平 C、武汉
B、南京 D、上海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毛泽东写了一首诗: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津
黑山沈阳 营口
在平津战役
中,我军制定了
怎样的作战方
歼敌55.5万
针?
徐州 陈官庄 碾庄
双堆集
平
张家口 新保安
津 战
北平
役 示
天津塘 沽
意 图
人 民 解 放 军 举 行 入 城 仪 式
北平国民党守军出城 接受人民解放军改编
长春
歼敌47万
沈阳
张歼家灭口和新改保编安锦52州万
黑山 营口
解放军为什
行鞠躬礼,使用“先生”、“君”的称呼,反映 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总之,脱帽、靶 躬、握手、鼓掌等新礼俗逐渐成为中国通常的“文明 仪式”、“文明礼”,反映出社会礼俗的进步趋向。
西式食品引入
最早的时候,中国人将西餐分为三类,一曰大餐, 一曰番菜,一曰大菜。 早期天津的起士林餐厅,就很 有名气,大菜是针对小吃而言的。
黑山
战
沈阳
役
锦州
示
大虎山 营口
意
图
辽沈战役的 意义是什么?
沈阳市民欢庆东北全境解放
长春
歼敌47万 沈阳
张家口新保安锦州
黑山
营口
北平
天津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教案
《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够简述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统治覆灭的史实,理解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分析三大战役示意图,锻炼和提高阅读历史地图,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用表格归纳概括三大战役的概况,掌握归纳分析历史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北平和平解放的历史意义,增强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通过学习,树立对共产党的拥立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过程。
【难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使用多媒体展示毛泽东在1949年4月写的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提问:这首诗里描述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讲述的是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的事件,表达了中共领导人统一中国,维护国家独立的决心。
教师过渡,导入新课: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战役之前广大的江北地区又是如何取得解放的?环节二:新课讲授(一)三大战役1.背景教师播放解放战争纪录片视频片段,提问:到1947年,战争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随后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党军队的状况如何呢?请同学们继续观看视频。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国民党丧失了200多万精锐部队,困守孤城、被动防御。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中共中央认识到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
2.过程教师过渡:三大战役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观看相应的纪录片视频。
教师播放辽沈战役纪录片视频片段,提问: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视频,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战争的经过。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强调:时间是1948年9月~1948年11月,作战部队是东北野战军,指挥者是林彪、罗荣桓两位将军,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占的是锦州,随后攻占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人民解放战争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教案以下是一份以人民解放战争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历程和重要事件。
2. 引导学生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战役的过程和影响。
2. **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深层次原因。
三、教学准备1. 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
2. 制作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人民解放战争,大家知道解放战争是怎么开始的吗?生:好像是国民党先发动内战的吧。
师:对,国民党撕毁了和平协议,发动了内战。
那在解放战争中都有哪些重要的战役呢?生:老师,有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师:非常好,那这些战役都有什么特点和重要意义呢?谁来说说看。
生:这些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师:没错,这些战役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
那同学们想想,为什么最后是共产党取得了胜利呢?生:因为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师:对,人民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还有其他原因吗?生:共产党的战略战术也很正确。
师:很好,那最后解放战争是怎么结束的呢?生: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师:没错,那同学们对解放战争有什么感想呢?生:觉得共产党很了不起,能取得胜利很不容易。
师:说得很好,大家要记住这段历史,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较好地引导了学生思考和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相关内容。
但在讲解一些复杂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深入,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
今后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更深入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
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教案
(战略反攻和三大Zhan役)教案(战略反攻和三大Zhan役)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了解三大zhan役的根本概况;理解三大Zhan 役的战略战术。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商量和归纳三大zhan役的战略战术,提升历史问题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坚韧,以及为取得战挣胜利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和三大zhan役的概况。
(难点)理解三大zhan役的战略战术。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解放战挣)视频片段,提问学生通过视频能够得到哪些信息主要介绍了哪些事件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战略反攻1.原因教师展示毛泽东(解放战挣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片段,提问:〃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此时提出了〃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的任务材料如下:学生答复后,教师总结:〃内线作战〃是指解放区军民在解放区打击军队的进犯,属于战略防备性质的作战;〃外线作战〃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从解放区转向总揽区的进攻,属于战略进攻性质的作战。
原因是如不主动打出去, 〃敌人吃我们的小米〃和〃烧我们的房子〃的状况就会时时发生。
只有打出去, 才能减轻陕北和山东战场的压力,减轻解放区财力、物力的消耗。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教师出示战略反攻形势图,结合地图强调: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是战略反攻的序幕。
教师提问:中共中央为什么选定为战略反攻的主攻方向你对这种选择作如何评价学生以同桌为单位交流致辞。
教师总结:选择的原因有二,一是此地是军队兵力空虚之地;二是此地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可西扼武汉,东下南京,所以出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战略决战一一三大zhan役L教师请学生阅读教材正文局部和〃学思之窗〃的内容,思考:此时战略时机成熟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答复,教师补充总结:解放军由战略防备转为战略反攻的原因是土地改革的开展使解放区前方更加稳固,人民解放军的数量迅速增加,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这一切都使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大大增加,使战挣胜利的方向转向人民解放军;而军队的数量迅速下降,士气低落,尤其是发动的反人民内战,遭到广阔人民的强烈反对,处境十分孤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
教材分析
《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一课主要介绍了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进入反攻阶段的史实。
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先后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本课是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也是中国百年屈辱和内战不断的黑暗历程结束的一课,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明确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由弱变强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
2.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3.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部署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胜利的保证。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课前准备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内战刚刚开始的时候,蒋介石曾经自信的说过:“一切可能之条件,皆操之在我欲如何,即可如何。
”但是,短短三年之后国民党政权就土崩瓦解了!革命形势发展之快出人意料。
这个戏剧变化是怎样发生的?
二、进入新课
(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1、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
3、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掀起了参军参战和支援前线的热潮。
(二)国共大决战
1、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2、1948年9月,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探究1 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
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
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
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探究2 为什么要和平解决北平?
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
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
指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第二野战军。
陈毅、粟裕指挥第三野战军。
战线: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千里战线上,百万雄狮横渡长江。
1、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领域濒于崩溃。
2、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出示:《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
3、南京解放:1949.4.23,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1927.4.21——1949.4.23)
①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②革命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04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4、渡江后胜利进军
5.15解放武汉,5.27解放上海,接着向西南、西北和东南沿海进军,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逃台湾。
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
探究3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短短三年内就打败了国民党?
①国民党为了维护其独裁统治而发动的内战是非正义战争;中国共产党为了使中国走
上民主、和平、统一的道路而进行的解放战争是正义战争;
②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群众,
得不到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和拥护;
③中国共产党指挥正确,决策英明;国民党指挥不当,决策失误;
④人民解放军作战英勇,士气高昂;国民党军队无心作战,士气低落。
三、本课小结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建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着武汉、南京。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进行,基本上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打败国民党军队,用事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得民者的天下。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