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语文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主题单元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高二语文 杜甫诗歌中的愁思主题单元设计

高中高二语文 杜甫诗歌中的愁思主题单元设计

单元设计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

2、能通过品味诗歌语言,了解杜甫诗歌中营造宏大意境、利用传神的细节描写、采用直接抒情的手法达成的效果并能够鉴赏杜诗,写出赏析性文字。

3、能运用所学的方法鉴赏相关的诗歌并撰写评论性和赏析性文章。

过程与方法:1、通过理解感情,读准语音、语气,把握节奏,进而学会诵读诗歌的方法,并读出其中感情。

2、通过搜索网络,查阅书籍,搜集有关杜甫悲己悲人的相关资料,提升息技术素养。

3、通过拓展延伸,联系现实生活,加深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自己的情感体验感悟杜甫的悲悯情怀,认同古代知识分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生追求,增强民族使命感。

2、对人生苦难有更深刻的认识并能正确对待。

2.在品味、探究中肯定自身价值,增强合作意识。

对应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规定1.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标准》突出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以体现必修和选修课程的共同目标和价值。

注重优秀文化的熏陶和对中华文化的体认,强调阅读经典名著、优秀诗文,加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是高中语文课程所特有的魅力,体现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和广阔的人文视野。

4.中国文化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坚实基础,是使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绵延不绝的血脉之根,而中国文学记载着久远而优秀的中国文化,《楚辞》的诡谲奇丽,《诗经》的质拙朴实,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都通过文学语言显现出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蕴,体现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一脉中国气派。

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学,就是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使得它们与学生自己的文化保持着割不断的心理联系,形成健康的民族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情。

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 教案

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 教案

教案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教案一、引言1.1杜甫生平背景1.1.1生于唐朝盛世,经历安史之乱1.1.2仕途坎坷,关注社会现实1.1.3诗风沉郁,被誉为“诗史”1.1.4家国情怀贯穿其诗歌创作1.2杜甫诗歌的地位与影响1.2.1唐诗代表人物之一1.2.2诗歌内容广泛,反映社会现实1.2.3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1.2.4家国情怀成为其诗歌核心主题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帮助学生理解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1.3.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感1.3.3深化学生对杜甫及其诗歌的认识1.3.4提升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二、知识点讲解2.1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2.1.1沉郁顿挫的诗风2.1.2精湛的诗歌技巧2.1.3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2.1.4家国情怀的深刻体现2.2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2.2.1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2.2.2对战争和乱世的悲愤之情2.2.3对英雄和民众的赞美和同情2.2.4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2.3杜甫诗歌的鉴赏方法2.3.1关注诗歌的语言和形式2.3.2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2.3.3探究诗歌的情感和主题2.3.4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三、教学内容3.1杜甫诗歌作品选读3.1.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3.1.2《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1.3《北征》:“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3.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2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分析3.2.1《春望》中的忧国忧民之情3.2.2《登高》中的孤独悲凉之感3.2.3《北征》中的忠诚与坚定3.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社会理想和人文关怀3.3杜甫诗歌的教学活动设计3.3.1诗歌朗诵与品味3.3.2诗歌创作背景与情感体验3.3.3诗歌意象分析与讨论3.3.4家国情怀主题的深入探讨与反思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特点4.1.2阅读并理解杜甫的诗歌作品,分析其中的家国情怀4.1.3学习鉴赏杜甫诗歌的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4.1.4探讨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对当代的意义和价值4.2过程与方法目标4.2.1通过阅读和分析杜甫诗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4.2.2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4.2.3通过写作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4.2.4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杜甫诗歌,提高学生的历史和文化意识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3.1增强学生对杜甫及其诗歌的尊重和欣赏4.3.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4.3.3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4.3.4激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杜甫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特点5.1.2杜甫诗歌中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5.1.3杜甫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5.1.4学生对杜甫诗歌的深入理解和个性化解读5.2教学重点5.2.1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鉴赏方法5.2.2杜甫诗歌中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和意义5.2.3学生对杜甫诗歌的阅读和分析能力5.2.4学生对杜甫诗歌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知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准备6.1.1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杜甫诗歌的相关图片和视频6.1.2教学课件:包含杜甫诗歌的文本、背景介绍和鉴赏分析6.1.3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诗歌的重点内容6.1.4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杜甫诗歌的朗诵音频6.2学具准备6.2.1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诗歌内容和课堂笔记6.2.2杜甫诗歌选集:用于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6.2.3小组讨论材料:用于小组合作和分享6.2.4写作材料:用于诗歌创作和反思写作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利用多媒体展示杜甫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特点7.1.2引导学生分享对杜甫及其诗歌的初步了解和感受7.1.3提出教学目标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7.1.4分发杜甫诗歌选集和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7.2诗歌鉴赏与分析7.2.1学生自主阅读杜甫诗歌,标记生词和难点7.2.2教师讲解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特点,引导学生品味诗歌7.2.3学生小组讨论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分享个人理解和感受7.3教学活动与练习7.3.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7.3.2学生小组合作,创作诗歌并进行分享和展示7.3.3教师提供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7.3.4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感受7.4.2学生分享对杜甫诗歌的新认识和感悟7.4.3教师提供反馈和评价,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努力7.4.4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和发展的方向八、板书设计8.1诗歌创作背景与特点8.1.1安史之乱与杜甫生平8.1.2诗歌风格:沉郁顿挫8.1.3诗歌主题:家国情怀8.1.4诗歌影响:诗史地位8.2诗歌鉴赏与分析8.2.1《春望》解析8.2.2《登高》解析8.2.3《北征》解析8.2.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析8.3教学活动与练习8.3.1诗歌朗诵指导8.3.2创作练习:写一首诗8.3.3分析练习:意象与情感8.3.4讨论主题:家国情怀的当代意义九、作业设计9.1阅读作业9.1.1阅读杜甫的其他诗歌作品9.1.2分析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9.1.3写一篇关于杜甫诗歌的阅读感悟9.1.4准备下次课堂的诗歌分享9.2分析作业9.2.1比较杜甫与其他唐代诗人的风格9.2.2分析杜甫诗歌中的社会现实反映9.2.3探讨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9.2.4结合个人经历,写一篇关于家国情怀的短文9.3创作作业9.3.1以杜甫的诗歌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9.3.2绘制一幅与杜甫诗歌情感相符的画作9.3.3编写一个小剧本,展现杜甫诗歌中的场景9.3.4制作一份关于杜甫诗歌的电子杂志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理解程度10.1.2教学方法和活动的有效性10.1.3学生参与度和兴趣的提升10.1.4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2拓展延伸10.2.1探索杜甫诗歌的其他主题10.2.2研究杜甫与其他文学家的关系10.2.3比较不同时期的杜甫诗歌风格10.2.4结合现代背景,探讨杜甫诗歌的现实意义重点环节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与重点(五):这一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因为理解杜甫诗歌的语言和形式特点,以及深入挖掘家国情怀的内涵,是本课程的核心。

高中杜 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杜 甫诗三首教案

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高中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及诗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并背诵杜甫诗三首,包括《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杜甫诗歌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体会诗人在困境中仍坚守理想的高尚品质,激励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领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引导学生将诗歌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含义、艺术特色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视频,引出杜甫这位生活在唐朝动荡时期的伟大诗人。

提问学生对杜甫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甫简介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其家族世代为官。

他年轻时游历四方,希望能一展抱负,但仕途坎坷。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历经战乱,生活困苦,却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

他的诗歌广泛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被后世誉为“诗史”。

2、诗歌创作背景(1)《秋兴八首(其一)》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 年),当时杜甫寓居夔州。

《登岳阳楼》高二语文教案5篇

《登岳阳楼》高二语文教案5篇

《登岳阳楼》高二语文教案5篇《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岳阳楼》高二语文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登岳阳楼》高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由广景——个人——广景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诵读式感悟式自主式交流式点拨式讲析式比较式[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欣赏诗歌,就必须有一定的方法.因为诗歌作为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它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称.要想体味诗歌的魅力,就必须能准确把握诗歌内涵.今天,我们运用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之法来欣赏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二﹑知人论世,背景介绍1.学生出示自己查阅的作家作品简介,展示自己建立的作家小档案.2.教师做相关补充.三﹑学生整体感知,教师进行方法指导1.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抓关键字,感知字面意思,口头表述;3.联意象——学生发挥想像,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4.触摸诗人,知人论世,置身诗境;四.具体鉴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鉴赏)1.首联表面意境简单,其实寓含深意.运用〝知人论世〞之法,试作分析?方法:学生感悟,交流讨论(师提示性引导,可联系第三联来结合体会)【明确】:①重点抓住〝昔〞〝今〞②联系背景及诗人诗人用了〝昔闻〞告诉我们过去听说过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但由于战乱频繁,身世漂荡,这个愿望直到暮年才得以实现.通过〝今上〞写出了自己初登岳阳楼的喜悦之情,其实意在抒发自己早年抱负难以实现的苦闷!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至今却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还有喜悦?可谓百感交集!2.第二联是千古流传名句.请把本联与孟浩然的咏洞庭之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名句作一对比,看哪首诗的意境写得更好?(师可提示孟诗与杜诗的描绘洞庭景物的范围.胸怀).【明确】:孟浩然的诗句写出了洞庭湖湖水的气势和蓄势,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杜甫这一句诗的气象则更为阔大,其气度胸襟可说是〝雄跨古今〞.吴越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为东南两地,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浮荡着大地长天,一〝坼〞一〝浮〞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由自然之景写出自己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所以杜甫的更好!3.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试分析作者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师提示何谓宽阔到狭窄的意境).(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明确】:①由洞庭的广阔壮丽之景到个人的遭遇与境况.诗人写出了自己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②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落魄潦倒,黯然神伤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4.第三联中诗人把自己的身世经历融入里面,表达自己黯然凄凉的心境,诗人仅仅是因为自身的遭遇而心感悲凉吗?联系尾联作分析.(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法体会)【明确】:①通过个人而想到国家,(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②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孤舟,无人赏识,国家战事频繁,生灵涂炭,怎能不涕泗交流.意境由狭窄转为开阔!5.教师引导学生综合以上分析,把握本诗主旨(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通过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和对洞庭湖浩瀚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写,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五.延伸拓展训练,比较阅读比较阅读:请将杜甫这首诗与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进行比较,说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课后思考练习二) 方法:①学生讨论交流.分析②教师可提示相关内容,在学生讨论基础上点拨【师点拨】:①意境方面:李白的诗写于乾元二年(759),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头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接着写自己遇赦后的愉快心情,雁儿高飞,带走自己的愁苦之心;月出山口,仿佛君山衔来好月;然后浮想联翩,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人间一样,最后写楼上凉风习习.衣袖起舞,潇洒自如,这首诗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宏丽美好,人的心情轻快欢乐,交融成一个似真似幻的迷人境界,境界和杜甫的《登岳阳楼》的沉郁悲壮不同.②风格不同:杜甫的基本写实,意旨深厚又多变化,显得沉郁顿挫.李白的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显得豪放飘逸!六.教师引导学生在鉴赏基础上当堂成诵七.课堂小结:杜甫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通过情景相衬的方式写出了自己的苦闷心情和对国家百姓的担忧之情,从总体上看,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阔相交融,悲伤却不消沉,沉郁却不压抑.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和关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高尚的爱国诗人形象,这种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八.作业:1.将本诗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要求有文采)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学杜甫的《阁夜》《登岳阳楼》高二语文教案2《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注解】:1.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坼:分裂.2.乾坤:指日.月.3.戎马:指战争.4.关山北:北方边境.5.凭轩:靠着窗户.【韵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评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故乡, 触景感怀之作.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三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末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登岳阳楼》高二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2.领会《登岳阳楼》通过描绘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诗人感受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诗中的经典名句,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学案【方法指导】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2.诵读涵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抒发的情感)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联想和想象再造诗境,找出景语推测作者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4.鉴赏评价(赏析诗歌的语言和艺术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净化心灵,启迪智慧)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_--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作品:〝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其他:《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背景介绍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疏通字词句,整体感知诗歌.2.结合注释,理解大意,背诵全诗.3.翻译本诗,要求创设意境,表述连贯.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合作探究1.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怎样呢?这种情感是怎么表现的呢?明确: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用〝昔闻〞〝今上〞,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这两句中表现力最强的词语分别是哪个?(坼.浮)你能说说这两个词的妙处吗?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雄浑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表现对洞庭湖的礼赞,对个人身世飘零的感叹.对国家命运的担忧.3.〝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4.〝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此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在这一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此时的杜甫呢?他是〝穷也胸怀天下,胸怀百姓〞啊,他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你们还从他的哪些诗句感受到了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_iàn)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 ??成果展示1.分组交流讨论,选派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2.师生点评,归纳提升.巩固练习请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主赏析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完成后面的几个题目.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背景点击】开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阳楼楼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1.颔联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3.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什幺?抒发了诗人的什幺情感?4.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本诗第二联的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3.诗人笔下的岳阳楼最突出的特点是〝高〞.情感是欢乐喜悦,超脱豁达.4.〝诗眼〞分别〝引〞〝衔〞.〝引〞形象地写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带走的情境;〝衔〞形象地写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来,与诗人共享欢乐的情境.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本诗.《登岳阳楼》高二语文教案4第一课时一.导入示例这首五言律诗写于作者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他又有何想.有何感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登岳阳楼》,感受诗人那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二.简介作者及背景投影文字及图片:杜甫(公元7_-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_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_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杜甫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后来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中《杜工部集》.三.诵读.整体感知(一)疏解字词板书:坼chè乾坤qián kūn戎马róng mǎ轩_uān涕泗tì sì 解释:坼:分裂乾坤:指天地戎马:代指战争轩:窗户涕泗:眼泪.鼻涕(二)请学生听读,要求闭目静听,潜心感受.可以播放朗读材料,也可以教师配乐范读.(三)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出感情.(四)指名学生朗读,师生点评(指导学生从节奏.咬字.重音.感情等方面来评价).(五)朗读的节奏及重音处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六)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感知形象.四.研读赏析(一)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诗人对洞庭水大概是久闻大名,今日终于来到.运用的是记叙的表达方式,没有形容,没有夸张,不见抒情.2.似乎不见抒情,是否此句真的是大白话,不含真情?文字的朴素无华,并不代表情感的苍白.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今天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杜甫少时就有壮游名山大川的雄心,曾先东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岳阳楼是千古名胜,诗人早有尽兴一游的夙愿,无奈战乱频仍,身世漂荡,难以如愿.今日流落至此,方得以一饱眼福.3.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中内敛的情感是怎样的?是尽兴一游洞庭湖的夙愿得以实现的喜悦,还是历经漂泊流落于此的苦痛?这是需要仔细揣摩的,从文字的表面乍看之下,很容易从人之常情推测出诗人此时有着登楼的喜悦,清人仇兆鳌就认为〝‘昔闻’.‘今上’,喜初登也.〞(《杜诗详注》)但仅这样理解,就把杜诗原来的意境领会得太浅了.这里并不是写登临的喜悦,而是在这平平的叙述中,寄寓着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沧海桑田的许许多多的感触.从作者简介的环节中,我们知道,杜甫在当时的政治生活是坎坷的,不得意的,然而他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哪里想到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泡影!诗里的〝昔〞〞今〞两字自有其深深的媚力.4.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读这两句诗脑子中浮现的画面.萧瑟秋风,吹起洞庭湖层层波涛.远天无日,低空断云,冷雾凝霜,枯草横陈.岳阳楼上,一位老者凭栏而立.他鬓发如霜,衣衫破旧,但两只眼睛却深深地凝望着洞庭深处.岳阳楼上已无昔日的繁闹,冷冷清清.老人独立在岳阳楼上,周围没有一个人陪伴.他是谁?没人晓得.(二)颔联: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简要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吴楚〞,春秋时代的吴国和楚国.今湖北.湖南及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楚地;今江苏.浙江及江西的部分地区古属吴国.〝坼〞,分裂.诗的颔联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中一样.2.用了什么修辞,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动用想象,达到了这样宏伟和辽阔的精神空间.一个〝浮〞字,不着痕迹地把苍茫大地变得轻了,也把洞庭湖反衬的极目无垠而且深沉浑厚了.写出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下得深沉,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3.用自己的话描述读到这样的诗句会涌起怎样的想象?眼前这不可透视的浩瀚之中究竟隐藏着什么深沉的秘密呢?试想那不可思议的.开天辟地的一刻吧:或许只是由于造物者莫名其妙的偶然一念,两手轻轻一擘,于是就像是佛所预言的劫数陡然降临,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洪水滔天.天崩地解!(〝坼〞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惊天动地地断裂)尘埃落定之后,南中国的这片辽阔的疆土便成为今天遥遥相望的〝吴越〞和〝荆楚〞,两大板块之间的这条宽广近千里的巨大〝地缝〞,后来被人们称为八百里洞庭.这就是〝吴楚东南坼〞所传达出的言者的惊悸和敬畏!面对这无边的浩淼,他嗒然若丧其所守,仿佛一时丧失了灵智,惟一所能朦胧知觉到的只有〝动荡〞(浮)——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动荡!〞〞我〞所能意识到的一切和意识本身都被〝动荡〞所浮载.所淹没消融.久久的沉溺和困惑之后,诗人终于省悟到:这种不可思议的〝动荡〞其实就是〝宇宙〞本身——〝乾坤日夜浮!〞(三)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1.清代黄生《杜说》云:〝前半写景,如此阔大;五六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上下联中内容反差大,如何理解这样的反差?五.六句,转到自己身上.杜甫从760年开始,就度着〝漂泊大西南〞的艰苦岁月,。

2024年《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

2024年《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

2024年《杜甫诗三首》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唐代诗歌欣赏”,详细内容为杜甫诗三首:《春望》、《月夜忧思》、《登高》。

这三首诗均为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既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又表现出其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崇高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学习杜甫诗三首,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感受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

2. 掌握三首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杜甫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其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三首诗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杜甫诗三首原文及注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杜甫画像,简要介绍杜甫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人及诗歌的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齐读三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诗歌解析:(1)分析《春望》中的意象,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体会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解析《月夜忧思》中的表现手法,如“戍楼望辽阳,想象边塞辽阔之景”,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反思。

(3)探讨《登高》中的意境,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领悟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感悟。

4. 例题讲解:以《春望》为例,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偶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首诗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七、板书设计1. 板书杜甫诗三首2. 板书内容:(1)诗人简介及创作背景(2)三首诗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3)意象、意境及其表现手法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月夜忧思》中的意象,并阐述其作用。

(2)比较《春望》与《登高》的情感表达,谈谈你的理解。

《登岳阳楼》(杜甫)的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登岳阳楼》(杜甫)的教学设计(高二选修)

王晓燕
一.设计思路: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能力准备:通过了解作家相关作品和思想,让学生在预习所要上的篇目时能够主动思考,做到触类旁通,在教师教授期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难点的能力,达到课堂的实效性。

情感准备: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让学生感悟不同诗人所表现的爱国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四.学法指导:
2、反复吟诵,掌握诗歌节奏,把握诗歌的景与情,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感悟、讨论和讲析相结合的方法。

4、教师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体味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能力目标: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及“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诗歌内涵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杜甫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5 杜甫诗三首教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5 杜甫诗三首教案(1)
二)合作探究,鉴赏诗歌
1、任务一:写此诗时杜甫身困长安,却似乎能够看到远在鄜州的妻子望月思念自己,这是怎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想象,虚实结合
此处复习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境、《月夜》中的想象以及《哀江头》中对唐玄宗、杨贵妃奢靡生活的历史回忆都是虚写。概括来说,凡不是眼前所见之景、正在发生之事,那就都是虚写。包括了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2、已逝之景之境。3、设想的未来之境。运用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写法让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如“月夜”不说自己望月而忆妻,偏说妻子见月而思己,比起一般的直诉自己的情感的忆内之作,一开篇意思就深了一层。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又呈吴郎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4、任务三:有人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请简要说明理由。
『明确』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表现了妻子对诗人的忆念之深而“独看”之久,“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反照诗人看月之久,忆念之深的痛苦现实;“湿”写云鬟,“寒”写玉臂,表现诗人对妻子的情深爱切,思念之苦、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2023年《读杜甫诗歌、品杜甫遗韵》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3年《读杜甫诗歌、品杜甫遗韵》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3年《读杜甫诗歌、品杜甫遗韵》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收拾教学要求:1、养育学生对杜甫诗歌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背景,使之更爱慕古诗,养育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3、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具决定: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堆积杜甫诗歌制作杜甫诗歌小报活动决定:1、课前开展“走进杜甫”课外阅读实践活动。

2、CAI(内含杜甫诗意图、杜甫头像、杜甫诗歌名句集锦等)及古典音乐。

3、学生自制有关“杜甫诗歌小报”。

活动过程:一、创设古典诗词的意境,导入主题。

教师利用课件和语言创设情境:在刚刚结束的“杜甫诗歌阅读”活动中,学生们已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了唐代闻名诗人杜甫。

(课件出示杜甫头像特写]一个学期,我们朗读他的诗篇,追寻他的足迹,感悟他的心灵。

今天,在此时、此地,教师和大家一同来――“读杜甫诗歌、品杜甫遗韵”。

)(用古典音乐作背景,以古香古色的画面并辅以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古典氛围,将学生引进古诗的意境)二、汇报展示所收集的杜甫其人、其诗的资料。

1、为了使咱们互相了解各自的课外阅读情况,请大家首先汇报两个问题:(可附页)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到胜利的愉悦。

用古典音乐作背景,以古香古色的画面并辅以教师深情的诗化语言,营造出古典氛围,将学生引进古诗的意境;既让全体学生采纳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胜利的乐趣,提高其综合能力。

另外,引导学生赞赏古诗语言美转入旋律美,通过演唱《江南逢李龟年》、《绝句1》、《绝句2》、《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让学生欢笑、活泼的旋律产生共鸣,这对陶冶性情、养育高尚情操,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大有益处,同时养育学生的创作能力。

接着学生利用《外婆的彭勃湾》乐曲编《江畔独步寻花》来表演唱,让学生再次感触诗文的美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发明能力。

从学生的汇报中,我看出学生对诗意及意境有了深刻的领略,才干如此入情入境地诵读,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杜甫诗选忧国忧民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选忧国忧民教案教学设计

杜甫诗选忧国忧民教案教学设计I. 引言杜甫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作承载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与忧虑。

本教案旨在通过杜甫的诗选《忧国忧民》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感,培养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与思考能力。

II.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和特点;- 熟悉《忧国忧民》诗选并理解其主题和意义;- 掌握相关的诗歌鉴赏技巧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责任感;- 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思想品质。

III.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引入杜甫的生平和才华,帮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并了解他在诗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感。

可以展示杜甫的画像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探究与理解:-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首《忧国忧民》选中的杜甫诗歌。

要求小组成员一起阅读,探究和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意义。

- 指导学生运用诗歌鉴赏技巧,如寻找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节奏韵律等等。

引导他们分析诗句,展示各自的观点和解读。

3. 分析与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所研究的诗歌,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或补充观点,进行讨论交流。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感,和现实社会的联系。

并指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探究诗歌中的社会问题和诗人的思想。

4. 创作与表达:-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技巧和理解,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要求他们以杜甫的忧国忧民为主题,表达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切。

- 学生可以个别完成作品,也可以小组合作进行创作。

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和讨论,提升作品的质量。

5. 展示与分享:- 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展示他们的诗歌作品。

2023年杜甫诗歌三首教案

2023年杜甫诗歌三首教案

2023年杜甫诗歌三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九单元“古代诗歌欣赏”,详细内容为杜甫诗歌三首:《春望》、《月夜忧思》、《登高》。

通过对这三首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感受其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背诵三首诗歌,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对杜甫诗歌的情感理解和诗歌意境的把握。

2. 教学重点:三首诗歌的朗读、背诵、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杜甫生平简介,引发学生对杜甫及其诗歌的兴趣。

2. 朗读:学生集体朗读三首诗歌,感受杜甫诗歌的韵味。

3. 讲解:分析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4. 例题讲解:以《春望》为例,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讲解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5.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分析《月夜忧思》和《登高》两首诗,教师点评并指导。

6.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三首诗歌的共性与个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三首诗歌的题目及作者2. 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3. 诗歌背景、意境、情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三首诗歌;(2)分析三首诗歌的情感,写一篇心得体会;(3)查阅资料,了解杜甫其他诗歌作品,选择一首进行赏析。

答案:(1)见教材;(2)见学生心得体会;(3)见学生查阅资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杜甫诗歌三首,使学生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感受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延伸,如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组织诗歌创作活动等,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人教语文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案(2)

人教语文高中必修3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案(2)

《杜甫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其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技能目标: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目标:理解杜甫诗歌忧国忧民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探讨诗歌创作与时代的关系,了解诗人经历,从中感悟生活。

【教学步骤】一、文学常识1.了解作者及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 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杜甫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作品有《杜工部集》。

杜甫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2)困守长安时期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高二语文 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主题单元设计 教案

高二语文  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主题单元设计 教案

专题划分
专题一——走近杜甫(课外 1 课时) 专题二——阅读杜甫(2 课时) 专题三——评价杜甫(1 课时)
专题二
阅读杜甫
所需课时
课内 2 课时
专题二概述 (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
本专题是本单元主题的核心内容,主要是研读杜甫诗歌,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体会 作者的意图,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采取自读和合作学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想成自己比较成
3、 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 修养。
4、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主题单元问 题设计
1、 杜甫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他有怎样的经历? 2、 你认为杜甫诗歌中体现最明显的情感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3、 你是如何评价杜甫的?他的精神价值何在?
1/5
word
期是人的精神和气质之美。其中作为现实主义诗歌高峰的杜甫诗歌,更是内容博大精深,影响长久甚 远,尤其是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深刻的意义。希望通过对杜甫诗歌的研究, 感受盛唐时期诗人对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注,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了解杜甫诗歌的主要内容和鲜明 特色,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形成关注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情感。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唐代诗坛群星璀璨,无数的诗人尽显自己的才华,写下了 脍炙人口流出千古的诗作,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滋养着华夏儿女的心灵,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本单元主题“杜甫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属于高中新课程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第一单元“气 象恢宏的初盛唐诗歌”的内容 X 围。教材在本单元共选了李白、杜甫、X 若虚三位诗人的六首内容不 同风格各异的诗歌,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X 若虚的唯美,让人们从不同角度感受初唐和盛唐时

《走进杜甫》主题单元教案

《走进杜甫》主题单元教案

《走进杜甫》主题单元教案《走进杜甫》主题单元教案主题单元概述(简述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他的诗歌也是反应唐朝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的诗歌因此被称为“史诗”本专题围绕“走进杜甫”这一主题选取两个专题专题一:“杜甫的诗歌成就”专题二:“杜甫的诗歌艺术风格”通过阅读杜甫大量的诗歌来了解杜甫本人及诗歌的思想感情和杜甫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主题学习目标 (描述该主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坎坷命运2、了解杜甫的几个不同创作阶段3、了解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4、掌握杜甫诗歌的主要成就5明白杜甫“抑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过程与方法:1、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杜甫生平2、通过阅读杜甫诗歌了解诗歌中蕴含的杜甫之思想3、通过名家名作对杜甫的评价,了解世和后人人眼中的杜甫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如何在时代的变迁、时政的动荡面前保持自己的高洁情操2、激发学生向杜甫一样热爱生活和爱国主义情怀对应课标1、在阅读和鉴赏中,不断的深入对杜甫的了解,不断地从他的诗歌中汲取营养精华2、发展独立阅读诗歌的能力能通过各种信息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体会字词的传达效果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通过有效信息能独立鉴赏杜甫的作品,发展独立思考、丰富想象能力4、根据不同的阅读方式,攫取诗歌中传达的不同意向和情感,感受杜甫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5、要有正确的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心灵,涵养对古代文化的性情6、能通过诗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并从中有所启迪主题单元问题设计1、杜甫的生平经历对他诗歌有什么影响?2、杜甫的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3、杜甫的诗歌艺术风格有哪些?4、杜甫的诗歌对后人有什么影响?专题划分专题一:杜甫的诗歌成就( 2 课时)专题二:杜甫的诗歌艺术风格( 2 课时)专题一杜甫的诗歌成就所需课时2专题一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他写了大量的'流传千古的名篇通过阅读《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从而让学生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1、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诗歌被称为“史诗”2、了解杜甫是新乐府体例的开创人3、杜甫的七律在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方面积累了完整的艺术经验本专题问题设计1、杜甫的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杜甫的诗歌为什么被称为是唐代历史的一面镜子?3、面对网络上恶搞杜甫的现象,你有什么样的想法?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信息化资源多媒体投影设备常规资源苏教版高中必修四《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北河南》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教室其他《杜工部集》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1、通过一课时的作家和时代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情感对作品的影响以及时代在作品中打下的烙印2、通过名家的配乐朗诵、教师朗诵、学生的默读、诵读、赏读、品读,来把握诗歌的情感内容?3、通过阅读诗歌了解杜甫诗歌的伟大成就4、除了《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北河南》,还有哪些代表作?5、除了在诗作方面有较大的成就,其他方面是否还有杰作?6、假如你穿越到唐代,见到杜甫,你想对他说些什么?教学评价(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1、积极阅读,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准确的把握朗读中的情感2、发言积极踊跃,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3学生明确杜甫的诗歌言说着自己最真挚的情感,诗作是他精神追求的化身,也是他灵魂深处最真切的呐喊专题二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所需课时2专题二概述(介绍本专题在整个单元中的作用,以及本专题的主要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把《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风格推向顶峰,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沉郁顿挫”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他的这种风格与他的生平经历与他恪守的儒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章憎命达”在他身上发挥的淋漓尽致同时,学生还要了解杜甫诗歌“兼容并蓄”“内容深远”“炼字对仗”等特点,全面了解杜甫的伟大成就本专题学习目标(描述本专题学习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1、掌握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2、明确杜甫诗歌兼容并蓄的特点3、领悟杜甫诗歌内容深远的特点4、了解杜甫在炼字、对仗上的成就本专题问题设计1、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是什么?2、除了“沉郁顿挫”,杜甫诗歌还有哪些特点?3、杜甫诗歌风格是怎样形成的?所需教学材料和资源(在此列出学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支持资源) 信息化资源多媒体摄影设备常规资源苏教版必修四《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北河南?教学支撑环境多媒体教室其他《杜工部集》学习活动设计(描述本专题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1、通过名家的配乐朗诵、教师朗诵、学生的默读、诵读、赏读、品读,来把握词作的情感内容?2、杜甫在立意取向和表现方法上有什么特点3、《登高》这首诗,杜甫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抒发身世家国之感?4、后世是如何评书杜甫诗歌成就和风格的?5、假如让你给杜甫写一段颁奖词,你如何着笔?教学评价(列举本专题中要评价的学习要素和所使用的评价工具或方法)1、学生能积极阅读,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特点2、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更全面更具体3、通过学习和走进杜甫,感受杜甫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激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主题单元设计
的万方多难,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本首诗选自《杜诗详注》。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

石壕,也叫石壕镇,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

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

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

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