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诗考辨

合集下载

欧阳修《七律·答丁元珍》千家诗鉴赏

欧阳修《七律·答丁元珍》千家诗鉴赏

欧阳修《七律·答丁元珍》千家诗鉴赏欧阳修《七律·答丁元珍》千家诗鉴赏欧阳修〔二〕春风疑不到天涯〔三〕,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四〕。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五〕,野芳虽晚不须嗟。

〔一〕丁元珍:丁宝臣,字元珍,时为陕州军事判官。

〔二〕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

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吉州原属庐陵郡,故自称庐陵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

景祐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

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

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知贡举,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的转变起了关键作用。

熙宁四年(1071)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退居颍州。

欧阳修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语言流畅自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

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

有《欧阳文忠公集》。

〔三〕春风疑不到天涯:即“疑春风不到天涯”,怀疑春风的来临。

天涯,天边,这里指地处边远的峡州。

〔四〕冻雷:早春的雷。

〔五〕洛阳花下客:作者自称,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祐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洛阳盛产牡丹,北宋时花园最盛,有“天下名园重洛阳”的说法,所以称“洛阳花下客”。

【点评】诗题一作《戏答元珍》。

这首诗写于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欧阳修于上年作《朋党论》为范仲淹辩护,结果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丁元珍作《花时久雨》诗赠他,欧阳修遂以此诗赠答。

诗歌借山城春迟迟不归寄予了被贬后的苦闷、失意和对故乡的思念,次联富于生机的景象暗含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同时表达了自我宽慰之情。

欧阳修《戏答元珍》译文及全诗赏析

欧阳修《戏答元珍》译文及全诗赏析

欧阳修《戏答元珍》译文及全诗赏析欧阳修《戏答元珍》译文及全诗赏析《戏答元珍》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戏答元珍》是欧阳修的律诗名作,此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欧阳修《戏答元珍》译文及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阳修《戏答元珍》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

天涯:极边远的地方。

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山城:亦指夷陵。

“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

冻雷:春天的雷声。

“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归雁:春季雁向北飞,故云。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感物华:为物华所感染。

物华:美好的景物。

“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冻雷:寒日之雷。

乡思:相思之情。

物华:自然景物。

译文: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已是二月这山城怎么看不见春花?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

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春色有感而发。

我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

赏析:宋仁宗景三年(1036),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作。

一本题为《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

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

全诗先是描写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接着抒发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最后则自作宽慰之言,看似超脱,实是悲凉,表现出作者平静的表面下更深沉的痛苦。

【名师讲题】欧阳修《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阅读训练及答案

【名师讲题】欧阳修《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欧阳修经年迁谪厌荆蛮,惟有江山兴未阑。

醉里人归青草渡,梦中船下武牙滩①。

野花零落风前乱②,飞雨萧条江上寒。

荻笋时鱼③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

[注]①青草渡与武牙滩均为峡州境内地名。

②乱,这里有飞舞之意。

③时鱼,即鲋鱼,为名贵食用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两联回忆,诗人深情赞美峡州的山水风物,并常在“醉里”“梦中”回到峡州。

B.颈联写景,到了冬天,峡州野花飘落,一片狼藉,江上飞雨,让词人特别感伤。

C.尾联抒情,诗人在享用当地物产的美味时,想起了好友,遗憾不能与好友共享。

D.这首诗的结构非常严谨,首联点明了题意,中间两联承接自然,尾联富有情味。

16.本诗和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都写到自己的“迁谪”,二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5.B16.①本诗写自己被贬官到峡州,虽然厌恶那里的习俗,但对那里的山光水色颇有兴味,表现出豁达乐观的思想感情。

②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迁谪”,是由琵琶女演奏悲愤的琵琶曲引起的,诗人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流露出的是一种被贬后的愤懑之情。

(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名师讲题:15.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一片狼藉”理解错误,诗句意思是“即使是冬天,峡州也有野花迎风起舞”;“特别感伤”不符合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16.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先通读这首诗歌,理解大意;然后结合两首诗歌的内容,分析鉴赏“迁谪”蕴含的不同感情;最后组织答案,概述作答。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赏析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赏析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赏析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

天涯:极边远的地方。

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山城:亦指夷陵。

“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

残雪:初春雪还未完全融化。

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归雁:春季雁向北飞,故云。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感物华:感叹事物的美好。

物华:美好的景物。

“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洛阳以花著称,作者《洛阳牡丹记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

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

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冻雷:寒日之雷。

乡思:思乡、相思之情。

物华:自然景物。

翻译: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

不然已是二月这山城怎么还看不见春花?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

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

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

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春色有感而发。

我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

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

赏析: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

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作。

一本题为《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

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

全诗先是描写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接着抒发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最后则自作宽慰之言,看似超脱,实是悲凉,表现出作者平静的表面下更深沉的痛苦。

写景清新自然,抒情一波三折而真切诚挚,感人至深。

开头二句起得超妙,欧阳修自己也颇为自得,他曾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

答丁元珍

答丁元珍
【宋】欧阳修
原文 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1)答丁元珍: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 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丁宝臣字元 珍,时为峡州判官。 (2)天涯:天边。 (3)山城:靠山的城垣。 (4)物华:眼前的景物。(5)花下客:当时的 洛阳园林花木十分繁盛,作者曾在那里做过留守 判官,所以叫花下客。 (6)野芳:野花。 (7)冻雷:指初春的雷,因为天气还很冷,故称 “冻雷” (8)不须嗟:不必叹息
Thank you
我疑心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 都已经二月了,这个山城里还未见有 花开。残雪压着枝条,树桠上尚留着 经过冬天的橘子,冷雷惊起地下的竹 笋,不久就要抽出嫩芽来;晚上听到 雁的啼叫声,勾起了无尽的乡思。病 中度过这新年,不免感叹时光流逝, 景物变迁。我曾经在洛阳的名花丛中 饱享过美丽的春光,山城的野花虽然 开得晚些,也不必叹息了。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 的政治革新而受牵连,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 县令。次年,任峡州(在今湖北省宜昌县)判官的友人 丁宝臣作《花时久雨》诗相赠,欧阳修便写了此诗作答。 首句破题,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和地点,描绘出山城 早春寒冷无花的特殊景象。都已经二月了,这里仍未见 有花开,诗人不禁怀疑春风能否吹到这边远的山城。暗 用唐人王之涣“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句意,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恶劣,实际上却充满着 政治乃至于人生上的感慨,饱含着无奈和凄凉,所秉承 的是中国古典诗歌一贯的“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

古代诗歌赏析欧阳修《戏答元珍》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欧阳修《戏答元珍》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①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②,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③惊梦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④。

曾是洛阳花下客⑤,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本诗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

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

②天涯:极边远的地方。

诗人贬官夷陵,距京城己远。

③冻雷:初春的雷声。

④物华:泛指万物。

⑤洛阳花下客:作者进士及第后曾任洛阳留守推官。

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牡丹尤其著名。

10 .本诗的体裁是______ 。

“冻雷惊笋欲抽芽”的修辞手法是_____ O16 .尾联“不须嗟”三字,有人认为表达了困境中的豁达之情,也有人认为这是反语,抒发了无奈和凄凉的政治感慨。

你更同意哪一种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 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提岀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民,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句写在秋日黃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山纯自然的景物写到人的活动, 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15.七言律诗(答“律诗”“近体诗”可以)拟人16•答案一:同意前一种,表达了困境中的豁达之情。

作者被贬夷陵,政治失意, 诗题以“戏答”为名,轻松谐趣。

首联和颔联写景,既有春风不到夷陵,初春花未开放的遗憾,暗喻个人政治失意,又写出了寒雪和冻雷中“橘”生枝头、“笋欲抽芽”等的生机,暗喻自己满腹才华,对仕途仍然充满期待。

《戏答元珍》阅读答案及赏析

《戏答元珍》阅读答案及赏析

《戏答元珍》阅读答案及赏析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不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元珍: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字元珍。

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时所作。

①首联的“春风”和“天涯”均有所比喻。

说说这两句诗的内在含义。

答:“春风”比喻朝廷的恩典,“天涯”比喻自己受贬远离朝廷。

内在的含义是:大概朝廷是不会关注到我这个远贬的人了,重新有所作为的希望很渺茫。

②颔联中“犹”字和“欲”两字用得好,包含着诗人对于自己处境的联想。

试联系作者感情分析这两个字的意思。

答:“犹”是“依然”的意思,写出风雪摧残不了美好事物。

“欲”字是想象之辞,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希望。

③尾联写了两种花,分别是洛阳花(牡丹)和野花。

末句与上文“二月山城不见花”有呼应效果。

④尾联两句有因果关系,诗人用两种花做比喻,实际意思是说因为我充分享受过春光(见过大世面),所以(不必为眼下小小挫折而嗟叹。

)二1.“冻雷惊笋欲抽芽”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4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两联作简要赏析。

(4分)参考答案1.运用了拟人手法。

前两联描写了虽然已是二月,但偏远山城依然春风难到,百花未开,残雪压着枝条,树桠上尚留着经过冬天的橘子,冷雷惊起地下的竹笋,不久就要抽出嫩芽来。

虽然自然环境恶劣,于料峭春寒中却依然见出盎然春意,颇然生机。

2.第三联写诗人夜不能寐,听到北归春雁的声声鸣叫,勾起了诗人无尽的“乡思”;病中度过这新年,不免感叹时光流逝,景物变迁,抒发了诗人远谪山乡,寂寞苦闷之情。

第四联由上联的寂寞愁闷一转而为坦然豁达,充满了向上的希望。

【解析】试题分析:1.运用了拟人手法。

残雪压枝,但夷陵还有鲜美的柑橘可以品味,意即尽管如此,但在山城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着,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突破严厉的压制。

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诗歌阅读(体裁分类):诗(含解析)

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诗歌阅读(体裁分类):诗(含解析)

诗歌阅读(体裁分类):诗(共18题)一、复合题(共18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两小题。

戏答元珍①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仁宗景佑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县令。

次年,朋友丁元珍写了一首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

(1) 颔联中“犹”“欲”两字传神地描绘出了早春怎样的景象?(2) 这首诗情感含蓄而绵细,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寄寓的丰富情感。

阅读《月夜忆舍弟》,完成小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月夜忆舍弟》写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此时身处异乡。

舍弟,指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禁宵的鼓声。

况乃:何况是。

(1)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首联的内容。

(2) 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普天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诗人却偏说“月是故乡明”,体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B.颈联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朴素的叙述中饱含着作者对弟弟深切的忧思。

C.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D.全诗前后照应,承转圆熟。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长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列两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B.“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1)

人教版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1)

人教版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这首诗是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29岁的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县令时所作。

元珍是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B.颔联中的“犹”是“依然”的意思,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

“欲”字是想象之辞,摹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情欲。

C.颈联触景生情,用“归雁”而生乡思,难以成眠;用“物华”多换而感时伤怀,真切地表达了被贬伤感之情。

D.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落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自己全不在意。

与首联有呼应效果。

(2)儒家诗教讲求“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中和之美,本诗是如何做到“愤而不怒”的?请做赏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练习题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这首诗是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29岁的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县令时所作。

元珍是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B.颔联中的“犹”是“依然”的意思,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

“欲”字是想象之辞,摹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情欲。

C.颈联触景生情,用“归雁”而生乡思,难以成眠;用“物华”多换而感时伤怀,真切地表达了被贬伤感之情。

D.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落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自己全不在意。

与首联有呼应效果。

(2)儒家诗教讲求“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中和之美,本诗是如何做到“愤而不怒”的?请做赏析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唐]来鹄①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宋]王安石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

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

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

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③屠苏:药酒名。

(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解析(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解析(1)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类型及其解题技巧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这首诗是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29岁的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县令时所作。

元珍是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B.颔联中的“犹”是“依然”的意思,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

“欲”字是想象之辞,摹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情欲。

C.颈联触景生情,用“归雁”而生乡思,难以成眠;用“物华”多换而感时伤怀,真切地表达了被贬伤感之情。

D.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落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自己全不在意。

与首联有呼应效果。

(2)儒家诗教讲求“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中和之美,本诗是如何做到“愤而不怒”的?请做赏析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咏怀(其四十三)(三国·魏)阮籍①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

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

朝餐琅玕②实,夕宿丹山际。

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

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

【注】①阮籍(210年-263年),三国魏人。

字嗣宗。

陈留(今属河南)尉氏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②琅玕: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树,其实似珠。

(1)本诗从体裁上看,属于____体诗。

以下不能作为本题判断依据的一项是()A.时代B.韵脚C.句数D.平仄(2)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鹄”两句使用了三个“飞”,描摹强调了鸿鹄群飞的景象。

B.“双翮”两句以“凌”和“须臾”,强调鸿鹄高飞远翔的姿态。

C.“朝餐”两句从食物与栖所两方面,写出了鸿鹄的现实习性。

D.“抗身”二句运用反问,语气强烈,收束了前面六句的描绘。

20XX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

20XX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

新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雪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这首诗是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29岁的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县令时所作。

元珍是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B.颔联中的“犹”是“依然”的意思,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

“欲”字是想象之辞,摹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情欲。

C.颈联触景生情,用“归雁”而生乡思,难以成眠;用“物华”多换而感时伤怀,真切地表达了被贬伤感之情。

D.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落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自己全不在意。

与首联有呼应效果。

(2)儒家诗教讲求“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中和之美,本诗是如何做到“愤而不怒”的?请做赏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一)①欧阳修春风二月三月时,农夫在田居者稀。

新阳晴暖动膏脉,野水泛滟生光辉。

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碧山远映丹杏发,青草暖眠黄犊肥。

田家此乐知者谁,吾独知之胡不归。

吾已买田清颍②上,更欲临流作钓矶。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回京,任翰林院修撰期间。

②颍:指颍州。

作者于皇祐元年由扬州移知颍州,第二年七月改知应天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开篇交代了春天农夫们的生活情状:忙于农耕者多,闲居者少。

B.诗人深知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家生活的美好,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心。

C.诗中“知者谁”和“吾独知之”自问自答,暗含远离官场归隐的意思。

D.诗人在颍州水畔种田为生,垂钓自娱,表达了悠闲生活的快乐与惬意。

(2)有评论者认为“鸣鸠聒聒屋上啄,布谷翩翩桑下飞。

欧阳修《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诗考辨--兼辨两人相识的时地

欧阳修《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诗考辨--兼辨两人相识的时地

欧阳修《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诗考辨--兼辨两人相识的时地许隽超
【期刊名称】《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5)006
【摘要】欧阳修<戏答元珍>一诗广被人口,而两人的相识时地和交往经过却鲜有人道及.周必大刻本<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认为两人的相识时地为景祐元年(1034)的京师.依苏轼<书欧阳公黄牛庙诗后>转述欧公晚年之语,两人本为"同年"进士,相识更在景祐元年之前.本文经考证认为,<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诗题有误,此诗实则是送朱处仁的.苏轼此文可证欧公晚年记忆之误.两人在景祐三年十月末始相识,地点在峡州夷陵县.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许隽超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7
【相关文献】
1.欧阳修《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诗考辨 [J], 许隽超
2.再论李白万州诗《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兼议万州应加强对码头文化的认识与发掘 [J], 欧阳玉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欧阳修《答丁元珍》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翻译

关于欧阳修《答丁元珍》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翻译

欧阳修《答丁元珍》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翻译答丁元珍【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宋仁宗年间,作者的好友丁元珍被降职到今湖北三峡一带为官,曾写一诗寄给作者,作者见了诗后以此诗作答。

作者当时被贬到峡州夷陵为县令。

(1)答丁元珍:这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时酬答丁宝臣的诗。

丁宝臣字元珍,时为峡州判官。

(2)天涯:天边。

(3)山城:靠山的城垣。

(4)物华:眼前的景物。

(5)花下客:当时的洛阳园林花木十分繁盛,作者曾在那里做过留守判官,所以叫花下客。

(6)野芳:野花。

(7)冻雷:指初春的雷,因为天气还很冷,故称“冻雷”(8)不须嗟:不必叹息天涯:极边远的地方,与下句中“山城”同指峡州小城。

洛阳花下客:洛阳是北宋陪都,以牡丹著名。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情感?答:对故乡的思念;谪居天涯的无奈、失意,虚度年华之感;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保持信念,依然充满希望。

(2)颔联中“犹”“惊”二字甚妙,请赏析它们的妙处。

答:“犹”是“仍然”,写残雪压枝,金橘经过一冬的风霜雪雨,仍然红得鲜艳;“惊”是“惊醒”,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竹笋被春雷惊醒,振奋精神,准备破土抽芽了。

这二字充分营造了春意萌动、生机盎然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守信念,对未来充满希望。

译文:我疑心春风吹不到这边远的山城,都已经二月了,这个山城里还未见有花开。

残雪压着枝条,树桠上尚留着经过冬天的橘子,冷雷惊起地下的竹笋,不久就要抽出嫩芽来;晚上听到雁的啼叫声,勾起了无尽的乡思。

病中度过这新年,不免感叹时光流逝,景物变迁。

我曾经在洛阳的名花丛中饱享过美丽的春光,山城的野花虽然开得晚些,也不必叹息了。

参考赏析:该诗是欧阳修十分自负的作品。

当时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丁元珍为峡州判官。

此诗答复友人之关心,并宽慰自己。

高三语文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易错试卷练习题及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歌,完成下面小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渡江云①周邦彦晴岚②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骤惊春在眼,借问何时,委曲③到山家。

涂香晕色,盛粉饰、争作妍华。

千万丝、陌头杨柳,渐渐可藏鸦。

堪嗟。

清江东注,画舸西流,指长安日下④。

愁宴阑、风翻旗尾⑤,潮溅乌纱。

今宵正对初弦月,傍水驿、深舣蒹葭。

沉恨处,时时自剔灯花。

【注】①宋哲宗执政,新党因政治局势的改变而被重新起用,周邦彦被召回汴京,途径荆州时作了此词。

②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

③委曲:曲折延伸。

④指长安日下:是指向北宋王朝的都城——汴京。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之古代诗歌鉴赏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之古代诗歌鉴赏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之古代诗歌鉴赏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①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元珍:欧阳修的朋友丁宝臣,字元珍。

当时任峡州军事判官。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中的“天涯”是指诗人被贬的夷陵,因其距京城非常遥远。

B.诗歌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夷陵早春欣欣向荣的景象。

C.诗歌颈联触景生情,诗人夜里听到归雁的鸣叫,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D.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在洛阳的美好时光,不为远离京都而憾,甘与野芳为伴。

2).诗题中的“戏答”二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辛弃疾人间岁月堂堂去,劝君快上青云路。

圣处一灯传,工夫萤雪边。

麴生风味恶,辜负西窗约。

沙岸片帆开,寄书无雁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前两句,词人感慨光阴易逝,要抓紧时间建功立业,表达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B.一灯传是说儒家精义薪火相传,体现了作者深谙文化传承精义,深通求学之道。

C.下阕西窗约运用典故,表达作者希望友人不畏仕途险恶,早日与其相聚的愿望。

D.下阕最后两句借用沙岸\片帆\雁等典型意象,点明送别之意,含蓄蕴藉。

2).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认为君子应“德才兼备”,本词也有劝勉友人曹君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之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章梓州橘亭饯成都窦少尹(得凉字)杜甫秋日野亭千橘香,玉盘锦席高云凉。

主人送客何所作,行酒赋诗殊未央①。

衰老应为难离别,贤声此去有辉光。

预传籍籍新京尹②,青史③无劳数赵张④。

【注】①未央:汉武帝赋:“惜蕃华之未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送丁元珍峡州判官》诗考辨——兼辨两人相识的时地许隽超欧阳修《戏答元珍》一诗,为多种宋诗选本和高校文科教材所选录,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广被人口。

诗作于景祐四年(1037)春,作者时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

诗中的元珍,乃时任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之字,是作者在夷陵期间的诗友。

在《欧阳修全集》(李逸安点校,中华书局2001年版)卷十中,另有《送丁元珍峡州判官》一诗,全诗为:为客久南方,西游更异乡。

江通蜀国远,山闭楚祠荒。

油幕无军事,清猿断客肠。

惟应陪主诺,不废日飞觞。

据李逸安校记,南宋周必大刻本(下简称“周本”)及《四部丛刊》景元刻本(下简称“丛刊本”)均注此诗为“景祐元年”作。

这就很容易使人以为两人在景祐元年便已经相识,在夷陵期间的酬答实为旧友重逢。

那么,欧阳修与丁元珍到底相识于何时何地?此诗是否真的是送别丁元珍的?实在很有仔细辨析的必要。

欧阳修于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旋充西京(今河南洛阳市)留守推官,景祐元年(1034)秩满回汴京,召试学士院,旋授监察御史、馆阁校勘,与修《崇文书目》。

据欧阳修于熙宁元年(1068)所撰的《集贤校理丁君墓表》(《欧阳修全集》卷二十五),丁元珍“景祐元年举进士及第,为峡州判官”。

两人在京师的诗酒高会上一见如故,元珍离京赴任之际,欧阳修赋诗惜别,这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

古人写赠别诗的惯例,是书其即赴之官名,而非已卸之官名。

此诗的后三联,与夷陵的地理及丁元珍的判官身份也是相吻合的。

但若进一步推究,则会发现这一结论与史实有许多抵牾不合之处。

如果将此诗系于景祐元年,则势必与丁元珍的生平以及两人的交往经过不符。

细玩首联的“为客久南方,西游更异乡”十字,作者当时所送别的显然是北人,其在南方为官多年,如今又将要迁官西去。

而丁元珍为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是南人而非北人也;此其一。

元珍景祐元年中进士后,旋出为峡州判官,时年二十五,刚刚步入仕途,这也与“为客久”、“更异乡”诸语相乖;此其二。

景祐三年五月,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即携家人自京师沿汴绝淮溯江。

九月中旬,舟次江陵之建宁县,丁元珍遣人致书,以表倾慕及慰问之意。

欧阳修旋作《回丁判官书》(《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八)以付来人,此信的抬头是:“九月十四日,宣德郎、守峡州夷陵县令欧阳修,谨顿首复书于判官秘校足下”。

措辞十分客气。

信中又云:“……今犹未获一见君子,而先辱以书待之厚意,以空虚之质当甚厚之意,窃惧既见而不若所待,徒重愧尔!”于此可见,两人在景祐三年九月时尚未觌面,真正的相识和交往则是在欧阳修十月末到夷陵之后的事,这也就排除了欧阳修在景祐元年作《送丁元珍峡州判官》一诗的可能;此其三。

如果将此诗系于守夷陵期间,仍与诸多史实不符。

景祐四年十二月,欧阳修移光化军乾德县令,次年有《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诗,这说明作者是先于丁元珍离开夷陵的,不可能在元珍迁官时去送别;此其一。

据《集贤校理丁君墓表》的记载,元珍在峡州军事判官任后的一段时间里,迁淮南(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节度掌书记、杭州观察判官,改太子中允、知剡县(今浙江嵊州市),徙知端州(治所在高要,今广东肇庆市)。

其离开夷陵后的为官诸所,均在东南地区,这显然与首联中的“西游”二字及颔联的摹写夷陵山川形势的诗句相忤;此其二。

要之,欧阳修在景祐元年及守夷陵期间,均不可能作《送丁元珍峡州判官》一诗。

如果此诗不是伪作,那它又是送给谁的呢?“周本”和“丛刊本”于此诗的诗题下均出校记云:“一作‘送朱处仁’”。

这实在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

检昌彼得、王德毅等编的《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知朱处仁“字表臣,营邱人。

少从苏舜钦游,长又同登进士第。

官泗州判官,监楚州。

”那么,欧阳修此诗的诗题若作《送朱处仁》,其与朱处仁的生平以及两人的交往经过是否相符呢?首先,朱处仁为营邱(在今山东淄博市)人,是北人而非南人,这与作者首联的叙述相一致。

其次,据沈文倬《苏舜钦年谱》,舜钦于景祐元年进士及第;而丁元珍和朱处仁亦于本年同登进士第。

丁元珍旋出为峡州判官,朱处仁亦旋出为峡州推官(说详后)。

推官和判官均是州郡的属官,协理长官治本州郡事,品阶亦同。

故此诗的后三联,与夷陵的地理及朱处仁的推官身份也是相吻合的。

“周本”和“丛刊本”将此诗系于景祐元年,很有可能是对的。

再次,欧阳修守夷陵期间,有《隆兴寺小饮呈表臣元珍》、《至喜堂新开北轩手植楠木两株走笔呈元珍表臣》、《新开棋轩呈元珍表臣》诸诗,见得当时三人交往颇密。

欧阳修作诗时常常将这两位友人的表字连署,则两人当系同僚。

作者的《夷陵岁暮书事呈元珍表臣》一诗,题中“元珍表臣”之下,“周本”和“丛刊本”均校云:“一本作‘元珍判官表臣推官’”。

离开夷陵的次年,作者又有《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诗以叙旧,诗题“元珍表臣”下,“周本”和“丛刊本”亦均校云:“一本作‘元珍判官表臣推官’”。

这正是朱处仁时任峡州推官的有力证明。

总之,欧阳修此诗的诗题若作《送丁元珍峡州判官》,显然很难站住脚;若作《送朱处仁》,则其中的诸多触忤之处均可得到合理的解释。

究其致误之由,朱处仁字表臣,丁元珍名宝臣,两人的名与字有些相近,使人容易混淆;两人又是同年进士,旋同到峡州为官,一为判官一为推官,职位相近,交往颇密。

这些也都是会使人莫辨彼此的。

关于欧阳修与丁元珍相识的时地,《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卷六十八《书欧阳公黄牛庙诗后》一文中亦有涉及,文曰:右欧阳文忠公为峡州夷陵令日所作《黄牛庙》诗也。

轼尝闻之于公:“予昔以西京留守推官为馆阁校勘,时同年丁宝臣元珍适来京师,梦与余同舟溯江,入一庙中,拜谒堂下。

予班元珍下,元珍固辞,予不可。

方拜时,神像为起,鞠躬堂上,且使人邀余上,耳语久之。

元珍私念,神亦如世俗,待馆阁乃尔异礼耶?既出门,见一马只耳,觉而语余,固莫识也。

不数日,元珍除峡州判官。

已而,余亦贬夷陵令。

日与元珍处,不复记前梦云。

一日,与元珍溯峡谒黄牛庙,入门惘然,皆梦中所见。

予为县令,固班元珍下,而门外镌石为马,缺一耳。

相视大惊。

乃留诗庙中,有‘石马系祠门’之句,盖私识其事也”。

元丰五年,轼谪居黄州,宜都令朱君嗣先见过,因语峡中山水,偶及之。

……按苏文所言“欧阳公《黄牛庙》诗”,今载《欧阳修全集》卷一,诗题作《黄牛峡祠》。

“周本”及“丛刊本”注为“景祐四年”作,即欧阳修到夷陵后的第二年。

苏文提到的“石马系祠门”,正是此诗中的第三句。

全诗凡十八句,以绘土人风俗及黄牛峡的山高水急,地势险峻。

作者于诗后自注:“语曰:‘朝见黄牛,暮见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言江恶难行,久不能过也”。

惜乎全诗及自注并未提及苏文中的这段往事,于考订两人的相识时地无所取资。

若依苏文中转述欧阳修之语,则两人本为“同年”进士,早就相识。

景祐元年元珍来京师时,两人已交往颇密了。

然揆诸史实,则多有不符。

欧阳修于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这在其身后的各种墓志、史传和年表中从无异说。

丁元珍于景祐元年(1034)中进士,这在欧阳修自己撰的《集贤校理丁君墓表》中也说得很明白。

二人并非“同年”,当是不争的事实。

欧阳修任西京留守推官秩满回京,旋充馆阁校勘,时在景祐元年。

而丁元珍本年始中进士。

苏文中“时同年丁宝臣元珍适来京师”云云,显然是与上述史实不符的。

笔者认为,在材料相互矛盾时,宜先取作者自述,次则他人转述。

在作者自述文字中,当时所撰文字的可靠性要高于后来追叙的文字。

细读苏轼此文,窃以为非子瞻转述之误也,实欧公晚年记忆之误也。

苏文中有“元丰五年”(1082)云云,见得此次谈话是在苏轼熙宁四年(1071)谒欧公于颍上时,这也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其时欧公年已六十五岁,次年便辞世矣。

人至暮年,对往事的记忆常有偏差,有时对某事记忆犹新,然对此事发生的年份却记得不准。

在苏轼此文中,欧公云:“不数日,元珍除峡州判官。

已而,余亦贬夷陵令”。

两事相距三载,而仅云“已而”,非老年健忘而何?窃以为欧公所云元珍之梦,当发生在景祐三年至四年,殆欧公甫至夷陵之时也。

可以肯定地说,欧阳修与丁元珍在景祐三年十月末始相识,地点在峡州夷陵县。

欧阳修在当年的九月十四日所作的《回丁判官书》,显然是两人当时交往经过的最有力证据。

(3400字)附:据南宋史能之纂修的《咸淳毗陵志》卷十七记载:丁宝臣“与兄宗臣具有文声,尤工于诗,号‘二丁’”。

其现存诗作,《全宋诗》卷三五四仅辑录八首。

其中的《次韵十五日菊》二首,乃从宋代史铸《百菊集谱》卷四辑出,颇可注意。

全诗为:秋香多日閟英华,霜脱离离抱彻斜。

趁节不随时俗眼,近冬真是岁寒花。

摛辞旧入骚人笔,载酒谁寻醉令家。

曾读南华齐物论,均无迟速可惊嗟。

寒芳开晚独堪嘉,开日仍逢小雨斜。

秋尽亭台凋木叶,月圆时节伴蓂花。

幽香不入登高会,清赏终存好事家。

黄蕊绿茎如旧岁,人心徒有后时嗟。

作者对友人丁元珍的劝慰,尚有《戏赠丁判官》一诗:“西陵江口折寒梅,争劝行人把一杯。

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

这与《戏答元珍》一诗也是相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