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课后训练 第三单元8 寡人之于国也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作业含解析3
寡人之于国也[基础演练]1.下面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B.属予作文以记之C.数罟不入洿池D.才美不外见解析:A。
“涂”通“途”,B.“属”通“嘱”,D。
“见"通“现”.答案:C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河内凶.B.邻国之民不加.少C.勿夺.其时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解析:A。
古义:庄稼收成不好。
今义:心肠狠,暴躁。
B。
古义:更加.今义:增加。
C。
古义:耽误、错过。
今义:抢、强取。
答案:D3.下面各项对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A。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尽B.河内凶.凶:庄稼收成不好C.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D。
王无罪.岁,则天下之民至焉罪:罪过解析:罪:归罪,归咎。
答案:D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不入洿池(读shǔ,计算)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仅、只,副词)C.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违抗)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没有)解析:A。
读cù,密,细密;C耽误;D同“毋",不要。
答案:B5.下列各句中,对“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C.则移其民于.河东(在)D.寡人之于.国也(对于)解析:于:到。
答案:C6.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养生丧死无憾B.弃甲曳兵而走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生、死:活着的人,死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C衣:穿,名词活用为动词。
D王:称王,为王,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B7.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然,籍何以至此?A.非我也,兵也B.申之以孝悌之义C.未之有也D.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解析:“未之有也"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判断句,B状语后置句,D省略句:数口之家,可以(之)无饥矣。
答案:C8.名句填空。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8寡人之于国也+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DISANDANYUAN8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B.王好战,请以战喻.喻:做比喻。
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得罪。
项,“罪”,归咎、归罪。
2.下列对文中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由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B.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与之相似的君主的自称还有“孤”和“不谷”“不禄”。
C.“河内”“河东”的“河”都是指黄河,今天“河南”“河北”也大致是以黄河为分界线确定的政区。
D.“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名称。
商代的叫“序”,周代的叫“庠”。
在本文中指的是学校教育。
人教版 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word无答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三单元 8 寡人之于国也(word无答案)一、选择题(★★) 1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cù)洿池(wū)鱼鳖(biē)弃甲曳兵(gè)B.孝悌(tì)饿莩(fú)寡淡(guǎ)养生丧死(sāng)C.狗彘(zhì)鸡豚(tún)粟米(sù)庠序之教(xiáng)D.衣帛(bó)畜养(chù)遗憾(hàn)填然鼓之(tián)(★★) 2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邻国之民不加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B.则移其民于河东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D.材木不可胜用也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3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或百步而后止弃甲曳兵而走B.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申之以孝悌之义C.填然鼓之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D.则移其民于河东须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 .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数罟不入洿池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5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也”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②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③非我也,岁也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⑤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⑥女也不爽,士贰其行⑦臣之壮也,犹不如人A.①③/④⑤/②/⑥⑦B.①⑤/③④/②⑥/⑦C.③④/①⑤/②/⑥⑦D.②③/①⑤/④⑥/⑦(★★) 6 . 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B.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7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填然鼓之C.移其粟于河内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8 . 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是亦走也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非我也,岁也C.申之以孝悌之义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9 . 下列各句中,全部属于孟子认为“王道之始”采取的措施的一组是()①不违农时②谷不可胜食也③数罟不入洿池④鱼鳖不可胜食也⑤斧斤以时入山林⑥材木不可胜用也A.①③⑥B.①③⑤C.②③⑥D.②④⑤(★★) 10 . 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课后同步练习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躬行仁义方可“王天下”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曳.兵/拖拽.数.罟/蹴.踏洿.池/纨绔.B.鱼鳖./弊.端效.仿/发酵.空旷./粗犷.C.河豚./馄饨.狗彘./雉.鸡庠.序/搔痒.D.孝悌./兄弟.饿莩./俘.虏皎.洁/打搅.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穿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D.斯.天下之民至焉斯:这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黎民..不饥不寒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对下面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或百步而.后止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河东凶亦然.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相同。
5.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6.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二、一法一练——翻译句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祎,字子充,义乌人。
幼敏慧,及长,身长岳立,屹有伟度,以文章名世。
睹元政衰敝,为书七八千言上时宰。
危素、张起岩并荐,不报。
隐青岩山,著书,名日盛。
太祖征江西,祎献颂。
太祖喜曰:“江南有二儒,卿与宋濂耳。
学问之博,卿不如濂。
才思之雄,濂不如卿。
”太祖创礼贤馆,召置馆中。
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
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赐金带宠之。
太祖将即位,召还,议礼。
洪武元年八月,上疏言:“祈天永命之要,在忠厚以存心,宽大以为政,法天道,顺人心。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练习:8寡人之于国也+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DISANDANYUAN8寡人之于国也课后篇稳固提高随堂操练一、课内精读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第 1~4 题。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 ,悉心焉耳矣。
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专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孟子对曰 : “王好战 ,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尔后止,或五十步尔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 :“不可以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 ,则绝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 ,谷不可以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以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以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以胜食 ,材木不可以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能够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能够食肉矣;百亩之田 ,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能够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但是不王者 ,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 :‘非我也 ,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 ,兵也’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1.以下语句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
B.王好战 ,请以战喻喻 :做比喻。
.C.申之以孝悌之义申 :频频陈说。
.D.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罪 :冒犯。
.分析 D 项 ,“罪”,归咎、归咎。
答案 D2.以下对文中有关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 《孟子》由战国期间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B.寡人 ,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与之相像的君主的自称还有“孤”和“不谷”“不禄”。
C. “河内”“河东”的“河”都是指黄河 ,今日“河南”“河北”也大概是以黄河为分界限确立的政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习题 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
,[学生用书单独成册])一、基础考查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尽.心(jìn)鸡豚.(tún)饿莩.(fú)弃甲曳.兵(yè)B.鱼鳖.(biē) 孝悌.(tì) 牲畜.(xù) 庠.序之教(xiánɡ)C.寡.人(ɡuǎ) 狗彘.(zhì) 数.罟(shù) 数.口之家(shù)D.米粟.(sù) 衣帛.(bó) 洿.池(wū) 养生丧.死(sānɡ)解析:选D。
A项中“饿莩”的“莩”应读“piǎo”;B项中“牲畜”的“畜”应读“chù”;C项中“数罟”的“数”应读“cù”。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谷与鱼鳖不可胜.食胜:尽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憾:遗憾,不满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郑重解析:选D。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①河东凶亦然.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D.①寡人之于.国也②然后解而送之于.官解析:选C。
C项“之”,①②均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A项“然”,①代词,这样;②助词,形容词词尾。
B项“而”,①连词,表示转折关系;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D 项“于”,①介词,对于;②介词,给。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句子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D.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解析:选A。
A.尽心:费尽心思。
B.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C.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D.暴露:古义,指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今义,(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同步训练: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Word版含答案.doc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鱼鳖.(biē)数.罟(shǔ)庠.序(yǎng)王好.战(hào)B.曳.兵(yè)颁白(bān)鸡豚.(tún) 涂.有饿莩(tú)C.洿.池(wū)狗彘.(zhì)衣.帛(yī)养生丧.死无憾(sàng)D.饿莩.(fú)孝悌.(tì)胜.食(shèng)然而不王.者(wàng)2.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鱼鳖不可胜.食也胜:尽B.数.罟不入洿池数:密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检查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4.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①请以.战喻②以.五十步笑百步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申之以.孝悌之义⑤斧斤以.时入山林⑥皆以.美于徐公A、①②B、③④C、⑤⑥D、③⑤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树.之以桑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谨.庠序之教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6.下列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申之以孝悌之义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7.对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C.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自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3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王好.( )战弃甲曳.( )兵而走谷不可胜.( )食也数罟..( )不入洿.( )池养生丧.( )死无憾鸡豚.( )狗彘.( )之畜.( )然而不王.( )者涂有饿莩.(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本字,加以解释。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无失其时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对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加以解释。
河内凶.()或.百步而后止()是亦走.也()4.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体会词类活用情况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然而不王.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填然鼓.之5.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特点。
(1)。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斧斤以时进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2)。
未之有也6.文学常识填空:孟子,名轲,字,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与孔子并称为“”,称其为“”。
《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行的书,由编成,全书共7篇,是经典著作之一。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合在一起称“四书”。
二、探究解疑7.梁惠王向孟子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孟子怎样回答的?8. 试概括本文的结构。
9.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10.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
他的“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11.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王好.(hào)战弃甲曳.(yè)兵而走谷不可胜.(shēng)食也数罟..(cùgǔ)不入洿.(wū)池养生丧.(sàng)死无憾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 然而不王.(wàng)者涂有饿莩.(piǎo)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本字,加以解释。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
3.8《寡人之于国也》同步练习1.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曳兵(yè)数罟(cùgǔ) 洿池(wū)B.鸡豚(tún)狗彘(zhì)庠序(yǎng)C.孝悌(tì)饿莩(piáo)供养(gōng)D.衣帛(yī)王天下(wàng)不可胜用(shēng)2.下列加点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两项A.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B.直.不百步耳:只有,不过C.王无罪.岁:罪过 D.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加E.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出发 F.非我也,岁.也:年成4.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A.是.亦走也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无乃尔是.过与谷不胜.食也C.弃甲曳兵.而走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齐兵.乃出虎求百兽而食.之5.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A.七十者衣.帛食肉。
B.填然鼓.之。
C.王无罪.岁。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6、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7.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不可,直不百步耳。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8.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谨庠序之教9.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0、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斯天下之民至焉②鸡豚狗彘之畜③树之以桑④未之有也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②⑤/ ③/④B.①③⑤/ ②/④C.①②④/ ③⑤ D.①②⑤/ ③④11.下列句中加粗的“于”作“比”讲的一项是A.寡人之于国也B.移其粟于河内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树之以.桑A.王好战,请以.战喻 B.以.五十步笑百步C.斧金以.时入山林 D.申之以.孝悌之义13.选出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A.未之有也。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课时作业含解析3
课时作业8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基础巩固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走:逃跑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同“捡”,拾起D.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错过解析:“检"通“敛”,制止、约束.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尽心..焉耳矣B.弃甲曳兵而走.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解析:B项,“走",古义为“跑”,今义为“步行”;C项,“然而”,古义为“这样(做了)却",今义为转折连词;D项,“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为“保养身体”。
3.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则修文德以.来之申之以.孝悌之义B.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斯天下之.民至焉C.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项的“以”分别是连词,表目的;介词,把.B项的“之”分别是代词,他;助词,的。
C项的“如”分别是动词,像;连词,如果.D项的“然”都是代词,这样.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A.是.亦走也无乃尔是.过与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谷不可胜.食也C.弃甲曳兵.而走齐兵.乃出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虎求百兽而食.之解析:A项,代词,这;代词,你。
B项,战胜;尽。
C项,兵器,武器;军队。
D项,都是“吃”的意思。
5.下列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例句: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A.七十者衣.帛食肉B.填然鼓.之C.王无罪.岁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解析:例句与A、B、C项的加点字均是名词作动词,D项中的“生”是动词作名词,译为“活着的人”.6.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C)A.请以战喻B.寡人之于国也C.王无罪岁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解析:C项,罪,名词用作动词,归咎、归罪。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文档:第3单元+8 寡人之于国也+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39282016】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D.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解析】A项,“无罪”是两个词,不要归罪;现代汉语是一个词。
B项,“养生”指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指保养身体。
C项,“河内”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黄河以北”;今义是越南的首都。
D项,古今义均为“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答案】 D2.下列句子中,不存在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解析】A项,“鼓”,名词作动词,敲鼓。
B项,“衣”,名词作动词,穿。
C项,“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答案】 D3.名句默写。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________。
__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
(2)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2)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全文,完成4~7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寡人之民不加.多 加:增加 B .弃甲曳兵而走.走:逃跑 C .数.罟不入洿池 数:数量多 D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检讨【解析】 A 项,加:更。
C 项,数:密。
D 项,检:约束。
【答案】 B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寡人之于.国也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解析】 B 项均为介词,在。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8 寡人之于国也一、读准字音(1)曳.兵(yè) (2)数罟..(cù gǔ) (3)洿.池(wū) (4)鱼鳖.(biē) (5)鸡豚.(tún) (6)狗彘.(zhì) (7)庠.序(xiáng) (8)孝悌.(tì) (9)饿 (piǎo)(10)粟.米(sù) 二、辨识通假(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三、一词多义(1)数⎩⎪⎨⎪⎧①数.罟不入洿池(cù,形容词,密)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shù,数词,几、若干)③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动词,计算)(2)兵⎩⎪⎨⎪⎧①非我也,兵.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三国志》)(名词,战争)③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 (3)胜⎩⎪⎨⎪⎧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副词,尽)②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③日出江花红胜.火(《忆江南》)(动词,超过)④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优美的)(4)于⎩⎪⎨⎪⎧①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于)②则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在)(5)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②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词,凭)③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按照)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 四、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2)树.之以桑 (名词用作动词,种植)(3)七十者衣.帛食肉 (名词用作动词,穿)(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词用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名词用作动词,吃)(6)王无罪.岁 (名词用作动词,归咎、归罪)(7)请以战.喻 (动词用作名词,战争)(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动词用作名词,活着的人;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动词用作名词,死去的人)(9)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迁移)(10)谨.庠序之教 (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五、古今异义(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含答案
第三单元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他就是被称为亚圣的孟子。
【课内挖掘】课内素材1.《寡人之于国也》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文章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指出,作为统治者不能妨害百姓生产,要顺民养民;作为百姓,不能贪图眼前利益,否则会得不偿失。
[运用角度] “民生”“适时放弃眼前利益”“可持续性发展”“重视教育”“以民为本”等。
【课外运用】1.丹麦人去钓鱼时常会随身带一把尺子,将钓到的鱼量一量,然后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
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背后却蕴含着丹麦人的智慧,他们明白若是将河中的鱼无论大小全都捕回家,那么河流将会变成一潭死水;相反,若让小鱼在水中慢慢长大,那么河流中的鱼将永远繁衍生息,河流将充满活力。
其实,这种有远见的智慧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诞生。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这句话用捕鱼的道理生动形象地提醒了人们: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收获更多;贪图眼前利益,只会得不偿失。
生活中总是会有人汲汲于眼前的名利,以至于为“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懊悔不已;而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在别人鼠目寸光之时就看到了远方美景,然后向前迈进。
比尔·盖茨就是这类人中的典范。
2.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训练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斯天下之民至焉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填然鼓.之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树.之以桑D.谨.庠序之教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尽心..焉耳矣B.弃甲曳兵而走.C.然而..丧死无憾也..不王者,未之有也D.是使民养生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申之以孝悌之义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10题。
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其君而吊.其民吊:慰问,安慰。
B.徯.我后,后来其苏徯:等待。
C.天下固.畏齐之强也固:通“故”,所以。
D.反其旄倪.倪:小孩。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指代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齐人伐燕,取之.A.《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B.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D.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
①东面而征,西夷怨②南面而征,北狄怨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⑥是动天下之兵也A.①②③B.②③⑤C.④⑤⑥D.③④⑥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10.翻译下列句子。
(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2)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
”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
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取材于苏轼《仁说》)三、语言表达12.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全句的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
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
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11·重庆高考)下列图表是对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
请仔细阅读,完成后面的题目。
(1)从图中汉字“书写”的现状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要求:不出现数字,字数10~20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这一现状,请从社会和学校角度指出其产生的原因。
(要求:字数分别在10~20字)①社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答案:C解析:A项,“无”通“毋”;B项,“涂”通“途”;D项,“颁”通“斑”。
2.答案:D解析:A、B、C三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D项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3.答案:A解析:B项,“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C项,“然而”,古义为“这样(做了)却”;今义为转折连词,是一个词。
D项,“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为“保养身体”。
4.答案:D解析:A项,“以”,前者为介词,“按照”;后者为介词,“用”。
B项,“数”,前者为形容词,“密”;后者为数词,“几”。
C项,“而”,前者为连词,表修饰;后者为连词,表转折,“却”。
D项,“则”,都是连词,那么。
5.答案:D解析:D项为判断句,其他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6.答案:C解析:“固”应为“本来”的意思。
7.答案:B解析:例句与B项均指代燕国。
A项代商汤;C项代诸侯;D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8.答案:A解析: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
9.答案:A解析:B项,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项,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人兴兵问罪;D项,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桀,“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
10.参考答案:(1)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2)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
参考译文:齐人攻打燕国,吞并了它。
各国诸侯谋划着救助燕国。
宣王说:“有很多诸侯将要谋划攻打我,该怎么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凭七十里见方的土地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
没有听说凭着千里见方的土地还怕别人的。
《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国开始。
’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夷就埋怨;向南征伐,北狄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把我们放到后头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乌云虹霓一样。
(汤的军队到了一地,)赶集市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
百姓非常高兴。
《尚书》上(又)说:‘等待我们的君王,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
’现在,燕王虐待百姓,大王去征伐他,百姓都以为您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竹筐盛了饭,用瓦壶装了水浆,迎接大王的军队。
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那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
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抓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人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11.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解析:段首“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是对下文的总结,也是断句的重要提示。
第一个句段中“矣”是句末语气词,“乎、之、而、者”都可帮助断句。
第二个句段,“一法”“一病”“病尽”逻辑关系明显;“心不”“目不”句式结构整齐,可助断句。
12.参考答案: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发出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解析:只改变语序和句子结构,增删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遗漏内容。
13.参考答案:(1)写字机会少,提笔忘字多,书写能力堪忧(2)①电脑的普及使用、急功近利的浮躁意识及人们对书写的不重视②缺少重视书写的浓厚氛围,教师对书写要求低,学生得过且过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将图表转化为文字,必须对图表各部分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思考并整合答案。
首先要注意本图表是对汉字“书写”现状的调查这一主题,再注意图表由几个部分组成及各部分的数据,然后抓住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根据题干,由表及里地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