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城市基础理论分析
14个城市综合体案例分析
玛丽城广场综合体地下广场有4层,最下层为地铁车站, 第2-3层为室内停车场和技术设备层,最上层是商业中 心
通过下部纵横的步行通道,玛丽城广场将商业中心同其 它零星商店群组成相互联系的地下网络,还与附近的好 运广场和维多利亚广场以及中央客运站等连成一个整体
整个项目的商业主要集中于底层,为日间 和晚间提供了高水平的活动空间
从业态配比与布局看,索尼中心娱乐型商 业成为整个商业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 索尼中心概念的关键部分
娱乐占整个项目商业部分的68%,其中未 包括电影之家内所包含的娱乐部分,而零 售只占32%
13
德国柏林市波茨坦广场 — 索尼中心(3/4)
新宿副都心的经济、行政、商业、文化、信息等部门云集于商务区,金融保险 业、不动产业、零售批发业、服务业成为新宿的主要行业,人口就业构成已接 近东京都中心三区
东京新宿CBD的中央核心商务区是以新宿站为中心、半径为7000米的范围内,聚 集了160多家银行,新宿已成为日本“银行战争”的缩影,是“华尔街”的翻版
21
香港IFC(3/4)
IFC项目是一个集酒店、办公、商业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主要由国际金融中心一、二期,国际金融中心商场以及四 季酒店组成,总建筑面积约54万平方米,车位1800个
在各类物业中,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办公和商 业为主;办公、商业以及由办公商业混合而成的电影 之家分别占50%、18%和13%,同时,该项目提供了 20%的高档住宅
12
德国柏林市波茨坦广场 — 索尼中心(2/4)
土地用途 办公(可出租净面积) 商业(可出租总面积)
基于组合评价的浙江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分析
《 计 科学 与 实践 》2 1 年2 统 0 2 期
DOI .9 9j s .6 4 8 0 . 1 .20 9 :1 3 6 /i n1 7 - 9 52 0 .0 0 . s 02
基 于组合评 价 的浙江省 城 市 可持 续发展 能力 实证 分 析
曾守桢 ’ 、陈佳 琴 、王赢政
人 均 G P( ) A D 元 1 人均财政收入 ( ) 2 元 A
续发 0 7 9 . 7 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 比重 ( ) 3 4 % A 展能 G P D 增长率 ( %) A 4
果有所 不 同,但三 者之 间总体上 具有 高度 的正相关性 。因此 ,采用这三 种评 价方 法为基 础的组合
评 价 模 型是 合 理 有 效 的 。
关键词 :组合评 价 ;可持 续发展 ;A ;熵权 法 ;主成分分析 HP
一
、
引 言
尽 相 同 , 有 时 甚 至 差 别 很 大 。 如 白先 春 等 ( 0 9) 和 谐 社 20 从
( 浙江万里 学院计 算机与信息学 院、2 1 浙江财经学 院金 融学 院 。浙江
宁波、杭州 3 1 0 1 0 1 、3 1 50 0 8)
摘要 :通过构建 层次分析 法、熵权 法及 主成分 分析 的组合评 价模型 ,对浙江省十 一个地级 市 的 可持 续发展能 力进行 综合评价 。结果显 示,杭 州市 毫无 争议 的登上 “ 头把 交椅” ,而其他地级 市也有 其相 应 的 “ 次”。 同时 ,也可 以看 出采用三种评 价方法对城 市可持 续发展 能力的评价结 座
28
从现 有文 献看 ,绝 大多数 文献 采用 的都 是单 一综 合评价 方 法
《 统计科学与实践 》2 1 年2 0 2 期
《城市总体规划原理》教案之城市总体布局
第XX讲城市总体布局(4学时)一、城市总体布局的含义在区域规划中的城市布局是把城市看作点,研究地区范围内城市的部署,是解决生产力合理分布问题的结果和反映。
而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布局或者城市总体布局,是把城市看作面,对其各组成部分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
具体地讲,城市总体指城市物质环境的空间安排,如城市功能分区、各区与自然环境(山、河湖、绿化系统)的关系,以及主要交通枢纽、道路网络与城市用地的关系等。
——城市总体布局通过主要用地组成的不同形态表现出来,综合反映了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工程技术与建筑空间组合等。
对于城市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存在的问题、自然和技术经济条件的分析、城市中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规律的研究(包括各项用地的功能组织)、市政工程设施的配置以及城市艺术风貌的探求,都要涉及到城市的总体布局,而对这些问题研究的结果,最后又都要落实在城市的总体布局中。
——城市总体布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发展纲要基本明确的条件下,在城市用地评定的基础上,对城市各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
城市总体布局要力求科学、合理,要切实掌握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按照城市建设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城市发展做出足够的预见。
它既要为城市远期发展做出全盘考虑,又要合理地安排近期各项建设,力求城市总体布局能够促进城市建设的有序性和带来经营管理的经济性。
——城市总体布局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而变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总体布局也是不断发展的。
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科学技术的及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交通运输的改进与提高、新资源的发现与利用、能源结构的改变与完善等等因素,都会对城市总体布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城市总体布局的核心是城市主要功能在空间形态演化中的有机构成,它是在研究城市各项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考虑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及其相关的城市网络、城镇体系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发展中的动态关系,分析城市用地和建设条件的基础上,将城市各组成部分按其不同功能要求、不同发展序列,有机地组合起来。
城市空间体系理论研究综述
城市空间体系理论研究综述(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摘要:分析城市体系理论研究的意义,城市体系相关理论发展过程以及其研究核心转变进行综合性回顾。
关键词:城市体系;城市群;都市圈早期城市体系研究集中于空间组织结构方面,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经济学家廖什创立的中心地理论,演绎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腹地市场等级(功能)联系规律。
此后,许多学者在中心地理论基础上实证探讨城市对其直接腹地经济的意义,一方面利用中心性表示经济联系强度,开展了对城市中心性的定量评价,主要通过批发和零售业,空间流量,来度量中心性。
另一方面,认识到城市对区域的经济联系作用强度存在距离衰减效应,城市与城市影响的边缘地带就可能成为城市间竞争腹地,探讨了城市联系的空间竞争。
在接下来的1950年代以至1960年代,“计量革命”极大的推动了城市经济联系的相关空间分析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增长极”与“增长中心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空间扩散理论”,为城市空间体系研究联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这时期,城市体系研究思想产生,伴随运输与信息网络化带动城市体系经济联系的加强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郊区化与土地扩展明显,大城市在优区位快速聚集,城市群体的现象大规模出现。
日本学者狄更生和木内信藏更是提出了城市体系地域分异的三圈层学说,之后许多学者不断延伸与发展建立城市体系的圈层结构理论,戈特曼则提出大都市带概念及区域空间组织发展理论,成为城市群空间结构组织理论的核心思想。
1970年代,学者开始强调城市群经济联系的复杂信与动态性研究。
利用居民出行流调查资料,分析了城市群的两种等级水平,一个是大都市带水平控制整个城市地区,一个是城市水平对邻里地区的控制。
且着重分析了城市群的技术等级扩散,认为在大都市层面技术扩散处于较高等级据着循环优势。
希腊学者更是大胆预测世界城市群发展将形成连片巨型大都市区。
城市设计的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 sommaire
一、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THEORIES FONDAMENTALES DE CONCEPTION URBAINE
二、不同类型分析方法的主要特点
PRINCIPES ESSENTIELLES DE METHODES DIFFERENTES
例如:圣彼得教堂广场柱廊、 香榭丽舍大街沿街建筑、上 海外滩建筑群。。。
C、 面——整体形态、肌理关系
例如:佛罗伦萨传统街区、巴黎传统街区、北京四合院传统街区
(3) 对于虚性和空间序列等。
包括重要建筑入口前庭、街廓内虚 体、街道及广场网格、公园、庭园 以及线性开放空间系统等。
(2)取向:视觉的唯美主义,精神
象征的体现,对轴线、轮廓、对景 等视觉效果的追求、崇拜,“城市 可作为一个艺术品来加工”。
例:东方:元代以后的北京城 西方:朗方设计的华盛顿规划
1. 视觉秩序分析 (3)古典城市美学派人物西特(Sitte)的观点
整个城市应是一种激奋人心的、充满情感的艺术作 品,城市设计者就是表达社会抱负、激情洋溢的艺术家。
(2)观点之二:
实与空间互异构成了城市不同的 空间结构,建立了场所之间不同的形 体序列和视觉方位,城市中“空”的本 质取决于其四周实体的配置。
同时,这种“图底分析”还鲜明地 反映出特定城市空间格局在时间跨度 中所形成的“肌理”和结构组织的交叠 特征。
(3)观点之三: 空间印象转变
A.传统城市空间---连续性的街道、 围合性的广场、 标志性的建筑 以及整体性的街廓;
一、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1 图底理论
(Figure---Ground Theory)
城市规划概论课件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规划
2、空间、土地、产业、 社会结构的整合
完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形象的魅力
1、城市功能与结构的高 度概括
2、映射城市发展的持续 与继承
3、鲜明的城市个性与景 观特色
1、政府的决策 2、功能的体现 3、市民价值观的变化
1、人与自然地和谐 2、传统与现代并存 3、物质与精神文明并进 4、城市设计的成果
二、分散式的城市总体布局 因受河流、山川等自然地形、矿藏资源或交通干道的分割,形成
若干分片或分组,就近生产组织生活的布局形式。 布局分散,彼此联系不太方便,市政工程设施建设和日常运营成
本较高。 大城市应当以分散式布局为主。
1、组团状 一个城市分成若干块不连续城市用 地,每一块之间被农田、山地、较宽 河流、大片森林等分割。 这类城市可根据用地条件灵活编制, 比较好处理城市发展的近、远期关 系,容易接近自然,并使各项用地各 得其所。 关键是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度”, 既要合理分工,加强联系,又要在各 个组团内形成一定规模,把功能和性 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 组团之间必须有便捷的交通联系。
4、环状 是带状城市在特定情况下的发展结果。一般是围绕着湖泊、山体农田呈 环状分布。 与带状城市相比,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较为方便。 中心部分的自然条件可为城市创造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除非有特定的自然条件,否则城市用地向环状的中心的扩展压力极大。 主要案例:浙江台州
5、卫星状 一般指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在其周围发展若干个小城市。中心城 市有极强的支配性。 外围小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与中心城市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等 方面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必须处理好小城市规模、配套设施以及与中心 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条件等问题。 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 受自然条件、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城镇形状以及中心城市发展水平与阶 段的影响。 主要案例:London、上海等。
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PPT-33张)
类型学设计方法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辨别提取——类型还原——形态重组
(一)肌理类型的辨别和提取
里弄、院落、沿街商住楼等建筑类型构成了街区中各种形态的街坊以及街巷,各个类型中又含有不同的形态变体——“亚类型”。 可借助图底分析的方法,它能简化并抽象地表达出城市空间的结构秩序,是选择提取空间类型和建筑类型的有效工具。
(5)整合创新原则 城市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原有肌理类型的分析后,重复这些类型,但会削弱了城市的多样性,使空间流于模仿。类型学思路的运用是一个整合创新的过程,最终目的乃是将归纳分类的建筑和空间类型转化为新的形式,并应用与城市设计。
应用实例:地块D 地块内有两处保留历史建筑,其余均可拆除,是一种无序组合的肌理类型。依规划用地功能的调整—将引入旅馆和办公功能,以及周边空间形态的变化—东侧已建高层居住小区,整合后形成一种围合感较强的院落型空间肌理,满足旅馆和办公功能的需要。
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方法
2023最新整理收集do
something
一、物质形体分析方法 1、图形—背景分析 2、视觉秩序分析 3、关联耦合分析二、场所—文脉分析方法三、相关线—域面分析方法
1、图形—背景分析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这种方法实际上是想通过增加、减少或变更格局的形体几何学来驾驭空间的种种联系。是一种简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秩序的二维平面抽象,通过它,城市在建设时的形态意图便被清楚地描绘出来。把墙、柱和其他实体涂成黑色,而把外部空间留白。
二、该区城市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保护建筑均衡散布, 不集中可开发用地不完整,规模小可开发地块如何保护整体风貌的延续性
三、类型学方法的运用
无论城市形态如何发展变化,一旦人们的建筑文化上记忆被某些类似性城市片段所触发,传统就能在个人的记忆中呈现出来。如何去触发人们的这种思绪,与类型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类型选择和类型处理息息相关。
城市经济学之城市空间结构(PPT 60页)
3、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 勒创立的,他在1933年出版的《德国南 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该理论。克里 斯泰勒采取类似于杜能的“孤立国”方 法,首先假定研究的区域或国家是平原, 人口均匀分布,对外部不发生联系,利 润的原则起着完全的支配作用。
在这些假设前提下,克里斯泰勒运用六 边形模型对城镇分布的“安排原则”, 即决定城镇数量、规模和分布的原则进 行了抽象的理论概括。
如把城市视为一个大圆他认为同一利用方式的土地通常呈扇瓣状从圆心中心商业区沿主要交通干线向外放射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线路的附加易达性最为敏感所以其用地逐步形成一个从市中心向外放射出去的扇形区而且不是一个平滑的扇形它可左右隆起
• 城市经济学
第四章 城市空间结构
本章将介绍城市空间结构的有关概念、 基础理论、典型模式和影响城市空间结 构的主要因素,并重点讨论我国城市空 间结构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综合了几乎所有社会经 济因素,概括了各个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 及分布规律。城市空间结构显示出的继承 性、综合性、动态性、内聚性、扩展性等 特征说明了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因素的复杂 性和多元性。其中有较大影响力的因素要 属政府行为、土地价格、社会结构及人文 类型等因素。
一、政府行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
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是在农业区位论、工 业区位论和中心地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 展起来。
1、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是研究农业空间经济活动的 组织和优化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不同的 农业活动在不同的地域范围内的最佳选 择。
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所首 创,他在1826年出版的名著《孤立国同 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 了因地制宜根据地域差异合理安排农业 生产,优化土地组合的思想。系统地建 立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成为农业区 位理论,甚至区位理论的鼻祖。
城市规划理论
让城市的明天更美好城市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劳动分工加深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如马克思所说,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发展动因和形成机制。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为“绝对集中”时期: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导致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随着工业化进入成熟的时期为“相对集中”时期:在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的同时,开始向郊区扩展,但城市人口的增长仍然高于郊区. 后工业初期为“相对分散”时期: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人口的增长开始超过城市人口的增长。
所以在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中主要有两大理论。
它们分别是城市集中主义和城市分散主义。
一、城市集中主义1922年,柯布西耶发表的“明天城市”的规划方案,从功能和理性角度出发阐述他对现代城市的基本构思。
规划的中心思想是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成新的城市概念,并为人们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柯布西耶尤其强调了城市交通的重要性,首次提出了立体交通的概念,及中心去的交通干道由三层组成:地下走重型车辆,地面用于市内交通,高架道路用于快速交通,市区和郊区由地铁和铁路线来联系。
1931年,柯布西耶又发表了“光辉的城市”的规划方案,在方案中,他明确提出,集中的城市才有活而不是霍华德的“城市中的花园”式的田园城市。
柯氏的“现代城市”理论自然有其局限性的一面,但是,这却丝毫不影响《明日之城市》一书应有的价值。
如果能够将这些不同的规划名著加以比较阅读,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思考,必定能够加深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需要承认,柯布西耶理性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活动。
例如,在城市中心采用立体式的交通体系,在市中心区修建高层建筑,扩大城市绿地,创造接近自然的生活环境等原则,已被许多城市的规划全部或部分地采用,最具有代表性的实例有昌迪加尔规划、巴西利亚规划和巴黎德方斯区规划等。
城市综合体设计全面解析
• 北京万达广场
• 主力店面积占比40-60% • 深圳花园城 • 1-2个主力店 • 伊藤洋华堂
• 核心商圈1公里 • 社区中心 邻里购物中心 • 不超过4万平米 • 次级商圈3公里 • 郊区 • 4-10万平米 • 核心商圈3公里 • 次级商圈6公里 • 三级商圈20公里
• 主力店面积占比40-60% • 华润万佳 • 3以上个主力店 • 主力店面积占比70-90% • 0-2个主力店 • 上海新天地 • 北京金源茂
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占地面积:14685㎡ 总建筑面积:146122㎡ 地上建筑面积:97638㎡ 办公楼:39128㎡(40%) 零售商场:29813㎡(30%,含地下一层:7754㎡) 服务公寓:26765㎡(27%,高档公寓和酒店式公寓) 会所面积:1913㎡(2%) 附属用房及停车场:48249㎡(610 个停车位) 标准层建筑面积:2303㎡ 建筑控制高度:90m 容积率(地上部分):6.6
•城市的发展突出按照 居住、工作、游憩和 交通等不同功能分区 建设的规划思想
•区域建筑发展偏向功 能单一化,相互之间 缺少必要的联系 •城市中心规模巨大化, 形成城市中心区,同 时出现人口过度集中、 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
•为应对城市规模积聚 扩张所带来的一系列 社会问题,伴随着汽 车时代的到来,城市 的发展出现了郊区化 趋势
必须营造齐备的生活系统
为满足城市精英阶层的居住、消费、休闲、娱乐、社交多种形态 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大型城市综合体建筑必须拥有齐备的生活系统,其 中必须具备一定规模的大型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和国际化写字楼。
三、案例分析:
1、来福士广场 2、三里屯soho 3、东京中城 4、洛克菲勒中心 5、时代天街 6、深圳万象城
都市圈组合形态-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都市圈组合形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都市圈是指由一个或多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组成的一个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区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圈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组合形态。
本文将围绕都市圈组合形态展开论述。
在概述部分,我们首先需要对都市圈组合形态的定义进行说明。
都市圈的组合形态是指不同城市在空间上的连接方式和关系。
这些连接方式和关系受到地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组合形态。
其次,我们需要介绍都市圈组合形态的发展背景。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依赖性越来越强。
为了实现经济的协同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各城市开始积极寻求合作与互利共赢。
在这种背景下,都市圈组合形态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接下来,我们还需要明确本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将从都市圈的定义和发展背景出发,系统介绍都市圈的不同组合形态。
随后,我们将对各种组合形态的特点进行总结,并分析都市圈组合形态的意义和影响。
最后,我们将展望未来都市圈组合形态的发展趋势。
最后,我们需要总结本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都市圈组合形态这一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结构和内容安排。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都市圈的不同组合形态,以期为都市圈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都市圈组合形态的相关问题:1. 引言:介绍都市圈组合形态的背景和重要性,概述本文的目的和论述框架。
2. 正文:详细探讨都市圈组合形态的各个方面,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2.1 都市圈的定义和发展背景:首先对都市圈这一概念进行阐述和界定,介绍都市圈的发展背景以及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
2.2 都市圈的组合形态一:探讨都市圈组合形态的第一个方面,可以从地理位置、经济特点、产业布局等角度进行分析,举例说明具体的都市圈组合形态。
2.3 都市圈的组合形态二:继续探讨都市圈组合形态的第二个方面,可以从人口结构、社会文化、交通网络等角度进行分析,揭示不同都市圈组合形态的差异。
第六章城市总体布局2
湘潭市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湘 潭 市 规 划 区 空 间 结 构 图
石家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发展和相关理论
1)、同心圆理论(Concentric Zone Theory) E.W.Burgess于1923年提出。 城市分成为五个同心圆区域: (1)中心商务区(CBD); (2)过渡区(Zone in Transition); (3)工人居住区; (4)良好住宅区(Zone of better residenses); (5)通勤区(Commuters zone)。
这些形态的城市多是位于地形较平坦,而对外交通便利的平原地
区。他们沿交通干线自发或按规划多向多轴地向外延展,形成放射性 走廊,所以全城道路在中心地区为格网状而外围呈放射状的综合性体
系。
莫 斯 科 城 市 总 体 规 划
围绕中心 核的放射形环 状结构模式。
星座型形态,城市总平面是由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主体团块
城市结构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 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 政治结构; 空间结构等。 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 地使用上的反映。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式一般从密度、布局、城市形态三个方面 表现。 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特点可归纳为四点: 第一,城市土地利用成组成团,形成各种均质区; 第二,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构成城市各级中心;
和三个以上较次一级的基本团块组成的复合式形态。
一些国家首都或特大型地区中心城市,在其周围一定 距离内建设发展若干相对独立的新区或卫星城镇。有的特 大城市在多个方向的对外交通干线上间隔地串联建设一系 列相对独立且较大的新区或城镇,形成放射性走廊或更大 型城市群体。
组团型形态,城市建成区是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 基本团块组成,城市用地被分隔成几个有一定规模的分区团块,有各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1.空间形式理论卡米诺·西特他最早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有序”理论,这种思想主要反映在《城市建设艺术》这本著作中。
提出了城市空间艺术原则,是基于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中,各实体要素之间功能关联及组合关系而得出的,其艺术原则的核心表现在注重整体性,注重关系,注重关联的内在性。
伊利尔•沙里宁他的“体型环境”设计观的代表作为《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和《形式探索:艺术的基本途径》。
他主张根据城市的功能和多种条件,把城市有机地分解和组合成城市的各个区域,各区由大小不同的建筑群体组成。
城市建设应是动态的,因而城市布局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有机体的生长。
他进一步认为,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是有机的集合体。
戈登•卡伦戈登·卡伦被视为是对基于形式主义的、抽象的、松散的理性主义现代城市理论的反对者,他将城市主义的基础建立在体验、感受和特定场所的特殊性上。
代表作为《城镇景观》。
埃德蒙·N·培根他认为美好的城市应是市民共有的城市,城市的形象是经由市民无数的决定所形成,而不是偶然的。
城市设计的目的就是满足市民感官可以感知的“城市体验”。
为此,他强调美学上的观察,特别是建筑物与天空的关系、建筑物与地面的关系和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代表作为《城市设计》。
芦原义信他注重空间设计手法,空间要素及其与人的视觉相关性的研究。
提出了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从空间的划分、空间的组成要素、空间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点出了人与空间的关系,指出外部空间设计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或是还原,或是使空间更充实更富于人情味的技术。
比尔·希列尔比尔·希列尔1983年提出空间句法理论是建立在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社区分析的基础上的城市空间分析方法。
通过对100多个城镇和城市设计方案的分析,希列尔证明,城市空间组织对活动与使用模式的影响主要涉及3个方面,即空间的可理解性,使用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
《建筑空间组合论》课件
流线顺畅
流线顺畅是建筑空间组合的重要原则 之一,它要求建筑物的交通流线设计 合理、顺畅,避免出现拥堵和交叉现 象。
在流线顺畅的基础上,应注重交通空 间的美观性和舒适性设计,提高使用 者的舒适感受。
流线顺畅应考虑建筑物的使用特点和 人员流动规律等因素,合理安排交通 流向和流量,提高建筑物的使用效率 。
题。
地下空间组合
总结词
指将建筑空间延伸至地下所组成的建筑 空间组合形式。
VS
详细描述
地下空间组合常用于城市中心或人口密集 区域,以缓解地面空间压力。其主要特点 是能够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实现空间的多 样化和高效利用。在地下空间组合中,需 要考虑地质条件、环境保护和安全等方面 的问题。同时,合理的交通组织和通风采 光也是地下空间组合的关键要素之一。
空间组合的立面设计
立面设计是指对建筑外部空间的 立面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设计,以达到美观、实
用、经济的效果。
立面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建 筑物的风格、材料、色彩、比例 等,以及如何将这些因素进行协
调和统一。
立面设计还需要考虑建筑物的功 能和使用要求,以确保设计的可
行性和实用性。
空间组合的剖面设计
剖面设计是指对建筑内部空间 的剖面进行设计,以达到空间 的高效利用和舒适度。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未来研究的方向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建筑空间组合的研究将更加深入和广泛。未来的 研究将更加注重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可持续性、生态 化等新理念的实践。
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
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包括:数字化技术在建筑空间组合中的应用研究;智能化技 术在建筑空间组合中的应用研究;可持续性和生态化理念在建筑空间组合中的应 用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建筑空间组合的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研究等。
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等多学科的交叉作用下,运用新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国外城市群的相关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着十分丰富的积累和成果。
(一)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出版了题为《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的论著,针对当时工业革命以后大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提出关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的设想,后被称作“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
其主要内容包括:(1)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国内外城市群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裘丽岚摘 要:本文对城市群的理论发展和研究成果做了概括性的回顾和梳理。
重点叙述了国外的圈层结构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区域规划理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大都市带理论、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核心—边缘理论,以及国内的点轴系统理论和双核(港城)模式,还对国内外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作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城市群 理论 实践【中图分类号】K90目前,联合国人类聚落中心将城市聚集区(Urban Agglomeration)用作衡量城市规模的标准,是指一群密集、连续的城镇所形成的人口居住区。
现在城市群的英文名称便来源于此。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1998)的定义,城市群(Agglomera-tion)是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1]。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群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国外城市群理论综述在地理、人口、交通、社会、经济、政治【基金项目】成都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1年项目《成都平原城市群产业分工转移和空间布局协调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SR11-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1年项目《成都平原城市群功能结构及区际协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SZYQN17。
组合城市及基本理论分析
关于组合城市的研究1组合城市内涵与优势组合城市概念现代城市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一个中心城市了,而是指若干个城市组成的群体,即区域性组合城市。
如美国的洛杉矶80年前仅仅是一个几万人的小城市,在后来的发展中,经过不断的组合,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由150多个城市组合成的、19万多k㎡、由数千万人组成的巨大的城市集群。
所谓组合城市就是从区域空间布局的角度,在特定的地域X围内,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借助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及通信联络网,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对两个或多个较大城市进行组合,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组合城市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城市职能分工和相互协作,建立一整套高效率、高速度、现代化、国际化的交通通信网络,强化城市之间的联系,提高其整体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城市组合的实质是由分散走向集中,谋求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共同发展。
实际上我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在着手考虑和规划城市组合工程。
例如,与XX 开始探讨实施双核心多中心组合城市战略,构建大地区组合城市。
其它如长沙、株洲、湘潭三城市一体化进程,厦门—漳州—泉州城市圈,南京与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滁州一小时都市圈,苏、锡、常城市连绵区等等。
1.2 组合城市优点(1)可以发挥整体优势。
组合城市中的每个城市有各自的优势,但分散开来,力量就不大。
如果能结合起来,就可以凸显优势。
例如,长沙、株洲、湘潭三城市,同处湘江中游,呈“品”字型分布,两两相距45km左右,有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运联通,经济联系紧密,产业各具优势。
长株潭是湖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素有“金三角”之誉。
与武汉三镇相比,三市的发展条件大体相似,三市GDP 与武汉基本持平。
通过推进长株潭城市组合,把长株潭三市的单项优势有机结合成整体优势,可使之成为带动湖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城市自身发展需要。
组合城市可以克服大城市发展中带来的一系问题,如发展空间局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_第19章_城市设计_归纳总结
第3节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1城市设计理论图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都市设计理论》中归纳出三种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城市设计理论,分别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
同时对应地将这三种理论又归纳为三种关系,即形态关系、拓扑关系和类型关系。
1.1图底理论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城市因图底关系的变化,从而分析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律和方向。
传统城市的三种实体形态分别为:①公共纪念物或机构②主要城市街坊外廊及场地③界定边缘的建筑物。
主要城市虚体形态:①私密空间和公共通道上的入口前庭②街坊内廊虚体则为半私密性过渡空间③与街坊内廊相对的容纳城市公共生活的街道和广场网络④与城市建筑形态相反的公园及庭院⑤与河流、河岸、湿地等主要水域特色有关的线形开放空间系统。
1.2 连接理论连接理论注重以“线”连接各个城市空间要素。
这些线包括街道、人行步道、线形开放空间或其他实际连接城市各单元的连接要素,从而组织起一个连接系统和网络,进而建立有秩序的空间结构。
连接关系建立可分为两个层面:物质层面和内在动因。
1.3场所理论是根据实质空间的文化及人文特色进行城市设计的。
“空间”之所以能成为“场所”的主要原因,是由空间的文化属性所赋予及决定的。
2城市设计的方法城市设计的方法大致可分为:①调查的方法。
包括基础资料收集、视觉调查、问卷调查、硬地区和软地区的识别②评价的方法。
包括加权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辨别法、列表法③空间设计的方法。
包括典范思维设计方法、程序思维设计方法、叙事思维设计方法④反馈的方法。
政府部门评估、专家顾问方式、社会评论方式、群众反映。
第4节城市公共空间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作用与类型概念狭义: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
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
广义: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如城市中心、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城市空间具有“物质”和“社会”的双重性。
1 公共空间的物质性,强调的是公共空间“质的成分”。
组合优化:理论与算法
《组合最优化:理论与算法》是一本值得所有对组合优化感兴趣的读者深入阅 读的书籍。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还激发了我们对 于这一领域的热情和好奇心。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 理解组合优化的内在逻辑,还能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
目录分析
《组合优化:理论与算法》是一本全面介绍组合优化理论及其算法的教材,其 目录结构严谨,内容覆盖广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该领域的深刻 理解。本书将对这本书的目录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编排特点和组织逻辑。
内容摘要
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组合优化问题的难度和解决策略至关重要。 书中还结合实际应用,探讨了组合优化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应用场景,如物流运输、金融投资、 生物信息学等。这些案例分析有助于读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 《组合优化:理论与算法》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组合优化的基本理论、算法和应用。通过阅读这 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组合优化的核心知识和前沿进展,提高解决优化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对 运筹学、计算机科学还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或学生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籍。
除了对理论的深刻讨论外,书中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文献和具有挑战性的习题。 这些文献和习题为读者提供了深入探索和研究的机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 和应用组合优化的理论。
当然,阅读这本书也让我深感挑战。组合优化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领域,其中 的理论和算法往往需要我们具备深厚的数学功底和严谨的逻辑思维。但正是这 种挑战性,使得我更加珍惜阅读过程中的每一次思考与探索。
则深入探讨了一些经典的组合优化算法,如贪心算法、分治算法、动态规划等, 通过对这些算法的详细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原理和应用。第三部分“前沿专 题探索”则聚焦于一些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如组合优化在大数据、人工智能 等领域的应用,以及一些新的算法和技巧的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组合城市的研究1组合城市内涵与优势1.1组合城市概念现代城市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仅仅是一个中心城市了,而是指若干个城市组成的群体,即区域性组合城市。
如美国的洛杉矶80年前仅仅是一个几万人的小城市,在后来的发展中,经过不断的组合,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由150多个城市组合成的、19万多k㎡、由数千万人组成的巨大的城市集群。
所谓组合城市就是从区域空间布局的角度,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借助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及通信联络网,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对两个或多个较大城市进行组合,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组合城市的根本目的是加强城市职能分工和相互协作,建立一整套高效率、高速度、现代化、国际化的交通通信网络,强化城市之间的联系,提高其整体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城市组合的实质是由分散走向集中,谋求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共同发展。
实际上我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在着手考虑和规划城市组合工程。
例如,北京与天津开始探讨实施双核心多中心组合城市战略,构建大北京地区组合城市。
其它如长沙、株洲、湘潭三城市一体化进程,厦门—漳州—泉州城市圈,南京与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滁州一小时都市圈,苏、锡、常城市连绵区等等。
1.2 组合城市优点(1)可以发挥整体优势。
组合城市中的每个城市有各自的优势,但分散开来,力量就不大。
如果能结合起来,就可以凸显优势。
例如,长沙、株洲、湘潭三城市,同处湘江中游,呈“品”字型分布,两两相距45km左右,有高速公路、铁路和水运联通,经济联系紧密,产业各具优势。
长株潭是湖南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素有“金三角”之誉。
与武汉三镇相比,三市的发展条件大体相似,三市GDP 与武汉基本持平。
通过推进长株潭城市组合,把长株潭三市的单项优势有机结合成整体优势,可使之成为带动湖南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2)城市自身发展需要。
组合城市可以克服大城市发展中带来的一系问题,如发展空间局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组合城市往往改单中心城市结构为多中心城市布局,可以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城市布置,从而能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例如北京目前在空间上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核心地区布置过密,城市设施与环境标准达不到国际大都市水平;另一方面城市发展局限在行政区划的界限范围内,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质量不高。
这些缺陷只有通过区域合作,京、津、冀联手才能克服,如果仅仅依靠城市自身无法解决,只有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产业、人口与资源的配置,才能消除城市在某个地域中的过度集中,为矛盾的解决提供出路。
(3)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一种规模经济建设,即投资的规模越大,惠及的地区越多越合算。
机场建设、电网架设、高速公路修建、污水处理均是越统一规划越节约投资,组合城市中的每个城市如果能够从总体的角度进行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既节约资金又提高效率。
如南京、镇江、扬州、马鞍山、芜湖、滁州六城市共建南京组合城市,可实现圈内资源共享,提高整体竞争力。
南京周边城市没有国际化机场和展览中心,商场也不够“特大”,融入“一小时组合城市”后这些城市不必重复建设,完全可以将南京的公用设施“为我所用”。
组合城市扩大了城市规模,就意味着用户基数越大,服务业商机越多。
如南京新街口商场销售额20%由周边五市消费者完成,如果交通“瓶颈”打破,这个比例还会大幅上升。
1.3 建设杭州湾组合城市意义环杭州湾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密切,交通便捷,上海至杭州180km,杭州至宁波150km,宁波至上海200km(经杭州湾大桥),是国内形成组合城市的又一个热点地区。
一般来说个体城市的经济总量GDP在1000亿元上下,地域自然、经济条件类同,空间距离接近,社会文化背景相似,城市功能互补,城市间相互联系密切的城市可以考虑整合成组合城市。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上海以及江苏省的苏、锡、常、扬、镇、宁、通和浙江省的杭、嘉、湖、甬、绍、舟等14个城市,是世界上第六大城市群,是21世纪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桥头堡。
环杭州湾城市占据了长江三角洲城市近一半,环杭州湾组合城市的形成对于加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育,促进上海国际性城市的建立,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对于浙江省来说,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尤其是缺少能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特大型城市,而环杭州湾集中了浙江省11个城市中的5个,人口超过2/3以上,其中杭州、宁波是全省规模第一、第二位的城市,因此,杭州湾组合城市建设能够加快浙江省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
2 环杭州湾两岸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杭州湾位于我国东部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东北部及上海市东南、钱塘江口外,湾顶在嘉兴市澉浦—慈溪市西三闸,断面宽约20km,湾口在上海南汇咀至宁波镇海,断面宽约100km,全长约70km,总面积约5000km[2]。
杭州湾海域由西向东拓宽加深,形成我国最大的喇叭口型海湾和世界著名的钱塘江涌潮景观。
环杭州湾地区历来是我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沿岸城市占据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数量一半,有特大型城市上海和大、中型城市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等,以及平湖、海盐、海宁、余姚、慈溪、上虞等6个县级市和158个建制镇,人口3000多万(附图)。
该地区既是我国现代经济的发源地之一,又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最具活力、发展最快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2000年,上述6大城市陆域面积和人口分别占中国大陆的4.75%和2.80%;GDP为8554.4亿元,占中国大陆的9.7%;人均GDP为22562元,为中国大陆平均数的3.19倍(表1)。
目前这里已成为重点投资地区。
全长40km的杭州湾巨型跨海公路大桥工程,国家计委已正式批准,定于2002年开工,大桥的建设使上海至宁波间的陆上交通距离缩短130多km。
上海将利用20年时间,发展世界一流洋山深水港,其中耗资人民币120亿元的首期工程,预计2005年完成。
舟山市计划静态总投资58亿元架设跨海大桥,在舟山与大陆之间建成全天候的通道,舟山大陆连岛工程路线全长32km,共修建跨海大桥6座。
在杭州湾两岸一批化工、钢铁、汽车等临港型重大项目正在洽谈和前期建设中。
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将对沿岸上海、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等城市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形成环杭州湾沪、杭、甬之间的“金三角”区,启动了环杭州湾城市密集地带开发序幕。
表1 2000年杭州湾两岸6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城市陆域常住人口GDP名称面积总数其中非比重总值人均年财政(k㎡)(万人)农业人(%)(亿元)(元)总收入口(万人)(亿元)上海63411321.6986.274.64551.234437498.0杭州16596621.6227.036.91382.622342142.9宁波9365540.9142.026.31175.821786143.2嘉兴3915331.378.623.7541.01635940.2绍兴7901432.780.718.7779.81804247.9舟山137198.428.428.9114.01158610.8合计454893346.51542.946.18554.425562883.0注:①非农业人口比重按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计算,需增加10~20个百分点;②资料来源:上海市、浙江省2000年统计年鉴。
杭州湾地区有以下几个特点:(1)深水良港密集。
杭州湾地区除了拥有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前10位的上海港外,还有货物吞吐量居中国大陆第2位的宁波港、发展潜力巨大的舟山港、乍浦港及拟建的洋山港。
上海港作为我国最大的港口,拥有远洋、沿海、长江、内河等各种运输方式,近年来,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连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
宁波港年货物吞吐量1.15亿t,集装箱吞吐量90.2万标箱的规模,形成了以上海港为中心的国际集装箱运输系统、以宁波港为中心的进口铁矿石中转运输系统、以宁波、舟山港为主的原油运输系统。
2000年整个杭州湾港口货物吞吐量就达到37891万t,占我国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的30.2%(表2)。
港口是杭州湾地区的一大资源优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表2 2000年杭州湾各港口货物吞吐量一览表合计上海宁波乍浦舟山全港货物吞吐量(万t)3789120440115479063189其中集装箱吞吐量657.5561.290.2-0.1(万标箱)(2)经济发展迅速,临港工业兴旺。
环杭州湾地区区位条件优越、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水乡泽国,河道纵横;乡镇企业兴旺发达,小城镇众多,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5%以上;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人均GDP达到25500元。
形成了一大批临港型能源、石化、钢铁等大型工业,如北仑电厂、秦山核电站、镇海石化、金山石化等。
有沿海开放城市2个(上海、宁波),各类国家级开发区密集,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多功能的开放格局。
外商投资领域也由早期的加工工业逐步拓展到农业、电力、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商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
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对外贸易额逐年上升。
城市从以原材料为重点的工业化前期阶段向以机械—电子一体化工业为重点的工业化后期阶段转化,上海则向高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工业方向转化,城市中心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正在向郊县和周围省市转移。
第三产业的规模和比重有所提高,上海、杭州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于第一、第二产业,一批高新技术园区的建设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现代化交通设施初具规模。
连接上海、杭州、宁波三大城市的交通线现有沪杭、杭甬铁路(杭甬铁路复线刚刚全线拉通),有沪杭、杭甬高速公路,以及拟建的杭州湾公路大桥,同时,现有大小机场7处。
河海港运输系统、铁路系统、公路系统以及现代高速公路、航空港和信息港网络系统一起构成环杭州湾交通走廊。
另外,上海与浙江正在筹划建造沪杭磁悬浮列车线,通车后杭州至上海运行时间只需半个小时。
(4)城市之间互补性强。
在早期,上海以其巨大的商业机会,吸引了宁波和杭、嘉、湖一带大量人才和资金,虽然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给杭州和宁波的人才和资金提供了巨大的活动空间和较高的盈利机会,促进了杭州、宁波一带商贸业的发展。
70年代和80年代,上海师傅风尘仆仆奔走于沪杭甬沿线,给当地乡镇企业带来了技术、信息、市场和管理知识,而杭州湾地区则向上海提供了建筑材料、农副产品、零配件加工能力、原材料购买订单等。
现在上海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龙头,正在向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发展;杭州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浙江省的省会;宁波是现代化港口城市,临港工业已初见雄姿,三市经济互补性强,人员、信息交流频繁,联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