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期末复习讲解与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同学们对《河中石兽》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石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石兽的关注,这一点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文言文的理解,部分同学仍然感到吃力。在讲授过程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对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此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解读,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举例:譬如“侥幸”、“侵蚀”等词汇的用法及其在文中的含义。
2.教学难点
(1)文言文阅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克服。
-举例:如何正确断句、理解一词多义等问题。
(2)修辞手法的运用:理解并分析课文中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举例:分析“石兽,形势生动,令人神往”中的比喻手法,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比喻来描绘石兽的形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一词多义和古代文化背景,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石兽文化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石兽在古代社会的意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课文中的描写段落,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词பைடு நூலகம்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
《河中石兽》注释、文言现象、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课内简答题】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亦颠.乎:②棹.数小舟: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④渐沉渐深耳.:⑤尔辈不能究物理..:⑥二石兽并.沉焉:⑦阅.十余岁:⑧是.非木柿:⑨盖.石性坚重:⑩但.知其一:⑪求.石兽于水中:⑫转转不已.:⑬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一词多义:之:①闻之笑曰: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③一老河兵闻之:④其反激之力: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众服为确论: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④以为.顺流下矣:3、判断文言句式:①棹数小舟。
②一讲学家设(于)帐寺中。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④……求二石兽于水中。
⑤是非木杮。
⑥当求之于上流:⑦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⑧求之(于)地中:三、课内简答题: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3、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4、写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句,并概括主题。
参考答案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部编版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含答案))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河中石兽》选自,作者:,字,代文学家。
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形式写成的小说。
二、内容概说。
本文选自清代著名学者纪昀的名著《阅微草堂笔记》,是一则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是故事的缘起,写寺庙门前石兽沉入河中十余年,寺僧乘舟曳铁钯,寻之下游而不可得。
第二段是“讲学家”的观点,认为石兽会“渐沉渐深”,当原地深求,众人以为高论。
第三段是“老河兵”的看法,认为水会“啮沙为坎穴”,石兽会不断倒向上游。
按照他的说法,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的河中找到了石兽。
第四段是作者的感慨,由这一故事推及天下之事,强调“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的危害,引人深思。
三、字音字形河干( ) 圮( ) 棹( ) 曳( ) 铁钯( ) 木杮( )湮 ( ) 啮( ) 坎穴( ) 溯流( sù ) 臆( )断欤( )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1.临:2.干:3.山门:4.圮:5.并:6.阅:7.棹:8.设帐:9.究:10.物理:11.木柿:12.湮:13.颠:14.河兵:15.啮:16.坎穴:17.如:18.臆断:(二)通假字:(1)不亦颠乎(2)曳铁钯(三)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四)古今异义(1)一寺临河干(古义:;今义::)(2)阅十余岁(古义:;今义::)(3)阅十余岁(古义:;今义::)(4)是非木杮(古义:;今义::)(5)如其言(古义:;今义::)(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五)一词多义为:(1)以为顺流下矣(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众服为确论(4)啮沙为坎穴(六)虚词用法。
于:(1)山门圮(pǐ)于河(2)求石兽于水中(3)湮(yān)于沙上(4)当求之于上流(5)必于石下迎水处(6)果得于数里外其:(1)其反激之力:(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之:(1)闻之笑曰(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其反激之力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果得于数里外。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与理解能力,提高文学素养;通过分析课文内容,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体会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关注学生合作交流,提高人际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阅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必要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如“捞”、“稽”、“颠”、“次”等。
-内容理解:分析河中石兽的沉浮原理,理解作者通过对石兽沉浮现象的观察所表达的哲理。
-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石兽沉浮原理和文言文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图示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大家理解。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物体沉浮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浮力实验。这个操作将演示物体沉浮的基本原理。
-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可能难以将观察到的现象与背后的原理联系起来,需要教师引导。
-观察力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类似现象,并将其与课文内容相结合,是教学的难点。
举例解释:
-对于文言文词汇与句式的掌握,可以设计一些词汇卡片,让学生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加深记忆。
-在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的运用上,教师可以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为什么石兽会在河中沉浮?”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实验等方法,逐步找到答案。
举例解释:
-在文言文阅读中,重点讲解“捞”字的不同用法,结合课文语境,使学生理解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已:停止。
溯流:逆流。
求:寻找。
如:按照。
译文:一个巡河、护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件事,又嘲笑说:“凡是 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 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 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 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 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 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精神失常了;在原地深处寻 找石兽,不是更精神失常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 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寻找沉落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事情的发 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 推想,说明了仅有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 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 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 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 子安能为之足 D. 一人饮之有余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第24课 河中石兽(第2课时)
1知识1.理解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一寺临河干.中 (2)阅.十余岁. (3)尔辈不能究物理.. (4)是.非木杮 (5)渐沉渐深耳. (6)转转不已.(7)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8)盖.石性坚重中 2.理解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参考答案1.(1)干——古义:水边,河岸。
今义:与湿相对。
(2)阅——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岁——古义:年。
今义:年龄。
(3)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指物理学,一门。
(4)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
(5)耳——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6)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7)但——古义:只。
今义:但是。
(8)盖——古义“发语词。
今义:遮住。
2.(1)棹:名词活用作动词,划船。
(2)暴涨:动词活用作名词,河水。
重点1.如何看待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在打捞石兽这件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22.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基础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二石兽并沉.焉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坎穴中C.石必倒掷..D.可据.理臆断欤2.下列加点词的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阅.十余岁B.尔辈不能究物理..C.是.非木杮D.一老河兵闻.之3.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
3圮.于河()棹.()曳.()铁钯.()木杮.()湮.()啮.沙()溯.()臆.断()4.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两处)沧州南/一寺/临河干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3)尔辈不能究物理。
《河中石兽》注释、翻译、阅读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训练】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三、课外文言文阅读:大言赵有方士好大言,艾子戏问之曰:“先生寿几何?”方士曰:“余亦忘之矣。
忆童稚时与群儿看伏羲①画八卦,见其蛇身人首,归得惊痫,赖伏羲以.草头药治,余得不死。
女娲之世,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余时居中央平稳之处,两不能害。
②,因举一指伤其额,流血被.面而遁。
舜为父母所虐,号泣于天,经余门,劳而觞③之,力辞不饮而去。
姜家小儿钓得小鱼,时时相遗.,余以饲山中黄鹤。
”艾子唯唯而退。
俄而..赵王堕马伤胁,医云:“需千年血方可治之。
”下令求千年血,不可得。
艾子言于王曰:“此有方士,不啻数千岁,杀取其血,其效当愈速矣。
”王大喜,密使人执方士,将杀之。
方士拜且泣曰:“昨日吾父母皆年五十,东邻老姥携酒为寿,臣饮至醉,不意言词过度,实不曾活千岁。
艾先生最善说谎,王其勿听。
”赵王乃叱.而赦之。
(取材于明代陆灼《艾子后语》)【注释】①伏羲: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一,蛇身人首。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阅读:课文《河中石兽》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词汇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捞”、“寻”、“溯流”、“顺流”等,以及它们的用法和词义。
-句式运用:特殊句式的掌握,如“何以……为”、“不知其……也”,并能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使其能够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文化自信,激发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意识。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会推理、论证,形成批判性思维。
4.提。
首先,对于文言文断句这一难点,虽然我在课堂上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感到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分组练习来掌握断句技巧,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语感。
其次,在讲解古代文化背景和石兽象征意义时,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代文化了解有限,导致难以理解石兽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物图片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石兽的文化内涵。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中讲述的故事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这篇课文通过寻找河中石兽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方法论。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推理和实践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如“捞”、“溯流”等。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用语和古代文言文,以及举例说明来帮助大家理解。
《河中石兽》注释、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带答案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9、【设帐】设馆教书。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1、【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5、【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6、【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7、【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9、【坎穴】坑洞。
20、【不已】不停止。
21、【遂】于是。
22、【溯流】逆流。
23、【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二、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亦颠.乎:通假字,“颠”通“癫”,疯狂。
②棹.数小舟: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④渐沉渐深耳.:古今异义,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⑤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今异义,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⑥二石兽并.沉焉:古今异义,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⑦阅.十余岁:古今异义,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阅读。
⑧是.非木柿:古今异义,代词,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⑨盖.石性坚重:古今异义,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⑩但.知其一:古今异义,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
⑪求.石兽于水中:古今异义,古义:寻找。
《河中石兽》注释、翻译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2、【山门】3、【圮】4、【阅】5、【求】6、【竟】7、【棹数小舟】【棹】8、【曳铁钯】【曳】9、【设帐】10、【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究】【物理】11、【是非木柿】【是】【木柿】12、【湮】13、【颠】14、【众服为确论】15、【河兵】16、【失石】17、【反激之力】18、【啮】19、【坎穴】20、【不已】21、【遂】22、【溯流】23、【据理臆断】【臆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参考答案一、重点注释默写:1、【河干】河岸。
2、【山门】佛寺的外门。
3、【圮】倒塌。
4、【阅】经过,经历。
5、【求】寻找。
6、【竟】终了,最后。
7、【棹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8、【曳铁钯】拖着铁钯。
【曳】,拖。
9、【设帐】设馆教书。
10、【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11、【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柿】,削下来的木片。
12、【湮】埋没。
13、【颠】颠倒,错乱。
14、【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15、【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16、【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
17、【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18、【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19、【坎穴】坑洞。
20、【不已】不停止。
21、【遂】于是。
22、【溯流】逆流。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练习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练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的一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一只石兽在河流中的种种遭遇,通过石兽的形象,反映了人的命运和生活的无常。
文章用词贴切,寓意深刻,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不再困难。
但他们在分析文章深层含义、探讨人生哲理方面可能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加以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知性,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重点词汇的掌握。
2.难点: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讲解:准备详细的课文讲解,包括词汇、句式和文章结构等方面的解释。
2.讨论问题: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你们认为,一个人的命运可以被预测吗?”2.呈现(15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并解释一些生僻的词汇和句式。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如人物、事件、情感等。
3.操练(15分钟)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词汇运用的训练。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阅读感悟和思考。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深层含义。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知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4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4 《河中石兽》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参考答案: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二、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
你的看法呢?请与同学讨论。
参考答案:我认为这个推断只适用于本文,并不适用于所有落入河中的石头。
因为判断河中失石的位置,应该综合考察多方面的联系,如物体的质量、地面的质地、流水的冲击力以及三者的关系,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积累拓展三、背诵这篇课文。
点拨:可以结合人物的出场顺序和语言特点进行记忆背诵。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2.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3.尔辈不能究物理..。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参考答案:1.经过,经历 2.终了,最后 3.事物的道理、规律 4.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五、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
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例: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湮没无闻)1.尔辈不能究.物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一老河兵闻.之……参考答案:1.追根究底;研精究微。
2.不宁唯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3.闻风丧胆;闻鸡起舞;闻过则喜;闻所未闻。
《河中石兽》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
《河中石兽》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24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亦颠.乎:②棹.数小舟: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④渐沉渐深耳.:⑤尔辈不能究物理..:⑥二石兽并.沉焉:⑦阅.十余岁:⑧是.非木柿:⑨盖.石性坚重:⑩但.知其一:⑪求.石兽于水中:⑫转转不已.:⑬沧州南一寺临河干.:2、一词多义:之:①闻之笑曰: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③一老河兵闻之:④其反激之力: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众服为确论: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④以为.顺流下矣:3、判断文言句式:①棹数小舟。
②一讲学家设(于)帐寺中。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④……求二石兽于水中。
⑤是非木杮。
⑥当求之于上流:⑦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⑧求之(于)地中:二、重点句子翻译: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翻译:2、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翻译: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翻译:4、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翻译: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翻译: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3、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4、写出这篇文章的主旨句,并概括主题。
参考答案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亦颠.乎:通假字,“颠”通“癫”,疯狂。
②棹.数小舟: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③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词类活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④渐沉渐深耳.:古今异义,古义:罢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河中石兽》讲解与例题素材 新人教版 精
河中石兽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作家作品纪昀简历:纪昀(yún)(1724—1805),清代文学家。
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代表作:《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字词广场★字音识记沧.州(cāng)圮.(pǐ)募.金(mù)棹.(zhào)湮.(yān)啮.沙(niè)溯.流(sù)臆.断(yì)欤.(yú)★字形辨析★古今异义阅.十余岁(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阅读)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物理学。
)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词,是)但.知其一(古义:只。
今义:但是)★一词多义★词性活用棹数小舟(棹:名词用为动词,划船)★通假字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
)★特殊句式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来。
“河中石兽”的故事就证明了这个道理。
想一想,你还知道类似的故事吗?[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二石兽并沉焉。
[2]阅十余岁,僧募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经历了十多年,庙僧募集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到钱决定重修,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河中石兽 复习要点
24 河中石兽复习要点一、重点字词纪昀(yún):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河干(gān):河边。
圮(pǐ):倒塌,坍塌。
并:一起。
阅:经过,过了。
岁:年。
竟:终于,到底。
棹(zhào):划船。
曳(yè):拖着。
铁耙(pá):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设帐:讲学,教书。
闻:听。
尔辈:你们。
究:推究。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这。
木杮:削下的木片。
湮(yān):埋没。
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颠:通“癫”,疯狂。
确论:确切的言论。
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
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表示落入水中的石头。
盖:大概,因为。
啮(niè)沙:这里指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kǎn)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
遂:于是。
溯(sù)流逆上:逆流而上。
溯流,逆流。
如其言:依照他的话(去做)。
果:果然。
但:只。
臆(yì)断:主观的判断。
二、文学常识《河中石兽》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朝短篇志怪小说,由作者以笔记形式编写而成。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这个故事用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几种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的特殊原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四、知识点1、通假字不亦颠乎。
“颠”通“癫”,疯狂。
2、古今异义(1)并: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1)阅:阅十余岁。
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阅读。
(3)物理: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物理学。
(4)是:是非木杮。
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动词,是。
(5)盖:盖石性坚重。
古义:大概,因为。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6)但:但知其一。
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3、一词多义(1)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2)之: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求之地中(代词,石兽)4、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复习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与复习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知识梳理与复习——《河中石兽》(有答案)【文学常识】1.本文作者是,字,代著名学者;他的代表作是《》,这是他晚年所作的一部小说。
【原文填空】2.揭示文章道理的句子是。
【字词复习】3.解释下面词语。
(1)临:(2)圮:(3)阅:(4)棹:(5)木柿:(6)湮:(7)颠:(8)河兵:(9)啮:(10)臆断:(11)已:(12)是非:(13)如:(14)设帐:(15)竟:(16)并:(17)临:(18)圮:(19)曳:(20)钯:(21)但:(22)倒掷:(23)盖:(24)暴涨:(25)尔辈:(26)干:(27)临:(28)并:(29)焉:(30)求:(31)以为:(32)盖:(33)溯:(34)物理:(35)坎穴:(36)干:【通假辨析】4.不亦颠乎【词类活用】5.棹数小舟【难句翻译】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2)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4)原文:遂反溯流逆上矣。
(5)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6)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问题探究】7.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9.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双基测评】10.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据理臆断()1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_______干:___________(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岁:___________(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12.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文章概述《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旳的记事录。
这篇说理短文出自《阅微草堂笔记》,叙述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实践出真知。
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可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现象,更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知道它是这样的原因。
(二)作者简介纪旳(1724.7.26〜1805314 ),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旳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
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
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旳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三)三行对译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靠近河岸;干,岸佛寺的外门倒塌一起于此,在那里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经过,经历十多年;岁,年寻找终了,最后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名词作动词,划(船)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拖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钯,通“耙”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设馆教书你们这些人研究,探求事物的道理、规律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这削下来的木片怎么能被洪水;暴,突然(急、大)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埋没颠倒,错乱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错乱吗?”众服为确论。
众人,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巡河、护河的士兵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因为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坑洞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倾倒像这样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
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不停止;已,停止于是逆流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固然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错乱了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依照,按照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既然这样那么只,仅仅表面现象根本道理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可据理臆断欤?根据主观地判断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译为“吗”第2页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四)内容梳理1文中四种寻找石兽的办法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五)知识总结(1 )古今异义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古义:岸边。
今义:做。
)渐沉渐深耳。
(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
)是非木柿。
(古义:代词,此,这。
今义:表示判断;多指正确,但并不完全是。
)但知其一。
(古义:但,只。
今义:表示转折,但是,去卩。
)求石兽于水中。
(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转转不已。
(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如其言。
(古义:像这样。
今义:如果。
)盖石性坚重。
(古义:原因是。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由上往下覆。
)(2)一词多义①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介词“被”)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为:动词“形成”)众服为确论。
(为:动词“认为是”或“是”)②重僧募金重修。
(重:读ch mg,重新)乃石性坚重。
(读zh eng,分量较大,与"轻”相对)(4)词类活用棹数小舟。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5)通假字曳铁钯。
(“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二、拓展延伸1《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旳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
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纪旳无疑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无怪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记史略》中评论此书道:“纪晓岚本长文笔,多见秘籍,文襟怀旷达,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他竟敢借文章以攻击社会,真算得很有魄力的人”。
《阅微草堂笔记》的主要成就也如鲁迅所说:“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中国小说史略》)。
由于作者的文笔好和地位高,它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
可见《阅微草堂笔记》实为“无人能夺其席”的中国文学瑰宝。
【课堂练习】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河中石兽纪旳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①山门圮于河()②湮于沙上()③如是再啮()(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
(2分)①一老河兵闻之()②当求之于上流()(3)用“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1分)众服为确论。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3分)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参考答案:(1)①倒塌;②埋没;③咬,这里意为冲激。
(2)①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②石兽。
(3)(1分)众/服为确论。
(4)(3分)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5)(3分)“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1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2分)(照抄原文,理解正确,可酌情给1分)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 )②然则天下之事( )③尝与其父奢言兵事( )④秦悉坑之( )(2)翻译句子。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3)对于河中石兽,甲文中寺僧“求之下流”,讲学家认为“求之地中”,作者通过他们的错误,告诉读者山门道理?请你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乙文中赵括最终兵败身死,葬送了赵国军队,请你用一个相关的成语概括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4)请根据甲乙两文中讲学家和赵奢所说的话,分别概括他们是怎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1)①倒塌;②既然这样,那么;③曾经;④活埋。
(2)①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冲走呢?②假使赵国不让赵括担任将军也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3)甲:最后一句;乙:纸上谈兵。
(4)讲学家是一个虽一知半解,但好为人师,自视甚高而轻视他人的人。
赵奢是一个熟知用兵之道,了解儿子并能作出客观评价,有远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