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55张ppt)
合集下载
河中石兽ppt课件
![河中石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e8eabc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6d.png)
河中石兽ppt课件
$number {01}
目录
• 引言 • 河中石兽概述 • 河中石兽的形态特征 • 河中石兽的成因与演化过程 • 河中石兽的鉴赏与收藏 • 河中石兽的保护与利用
01 引言
课程背景
01
河中石兽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 故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02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古 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解释 ,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合理利用与开发建议
生态旅游开发
将河中石兽作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观赏、科普等旅游项目。
科研价值利用
利用河中石兽进行科学研究,了解其生态习性、繁殖习性等。
文化价值挖掘
挖掘河中石兽的文化价值,将其作为文化符号和象征。
投资潜力
对于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河中石兽,其投资潜力较大 ,但需要谨慎评估风险和回报。
06
河中石兽的保护与利用
保护措施及政策建议
建立保护区
划定河中石兽保护区,禁止非法捕捞和破坏。
加强监测与评估
定期对河中石兽进行监测和评估,了解其种群数 量、分布和生态状况。
制定保护政策
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保护目标和措施,加强执法 力度。
05
河中石兽的鉴赏与收藏
鉴赏价值
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
河中石兽形态各异,具有独特的艺术 美感,是雕刻艺术的珍品。
河中石兽的成因和演变过程,对于地 质学、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 要意义。
历史文化价值
河中石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是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宗教等方 面的重要资料。
收藏技巧与注意事项
鉴别真伪
收藏河中石兽时,要鉴别真伪, 确保收藏品的真实性。
$number {01}
目录
• 引言 • 河中石兽概述 • 河中石兽的形态特征 • 河中石兽的成因与演化过程 • 河中石兽的鉴赏与收藏 • 河中石兽的保护与利用
01 引言
课程背景
01
河中石兽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 故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02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古 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解释 ,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合理利用与开发建议
生态旅游开发
将河中石兽作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观赏、科普等旅游项目。
科研价值利用
利用河中石兽进行科学研究,了解其生态习性、繁殖习性等。
文化价值挖掘
挖掘河中石兽的文化价值,将其作为文化符号和象征。
投资潜力
对于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河中石兽,其投资潜力较大 ,但需要谨慎评估风险和回报。
06
河中石兽的保护与利用
保护措施及政策建议
建立保护区
划定河中石兽保护区,禁止非法捕捞和破坏。
加强监测与评估
定期对河中石兽进行监测和评估,了解其种群数 量、分布和生态状况。
制定保护政策
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保护目标和措施,加强执法 力度。
05
河中石兽的鉴赏与收藏
鉴赏价值
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
河中石兽形态各异,具有独特的艺术 美感,是雕刻艺术的珍品。
河中石兽的成因和演变过程,对于地 质学、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重 要意义。
历史文化价值
河中石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是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宗教等方 面的重要资料。
收藏技巧与注意事项
鉴别真伪
收藏河中石兽时,要鉴别真伪, 确保收藏品的真实性。
河中石兽PPT-完美版课件
![河中石兽PPT-完美版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34b943f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d9.png)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
那么。
只。
主观地判断。
不更颠乎( )曳铁钯( )
“颠”通“癫”,疯
通假字
词类活用
棹数小舟(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地名,今属河北。
接近,靠近。
倒塌。
河岸。
一起。
助词,无义。
经过,经历。
年。
募集。
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终了,最后。
往下游去。
在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求,寻找。
船桨。这作动词用,划(船)。
拖。
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河干( ) 门圮( ) 船棹( )曳 ( ) 湮没( ) 啮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断( )
ɡān
pǐ
zhào
yè
yān
niè
kǎn
sù
yì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60张PPT)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课件-(共60张PPT)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7725b75f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5b.png)
等。有名旳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 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 ,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 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干深受乾
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旳《四库全书》旳总
• 他旳作品统计诸多亲身经 历,详述一切他以为值得注意 旳事件,又对所叙内容经常加 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旳 文言笔记志怪小说《阅微草堂 笔记》。
• (写寺僧按一般人旳想法顺流找石兽。 )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
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
讥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旳
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
纪晓岚一寻思,“太守二千担,独 公……”
“怎么不说完?”府官问。“你要是还
我球,就是独公廉,不然就是独公贪。”府 官一楞,只好把球还给了纪晓岚。小伙伴们
纪晓岚趣事3 • 在清朝,纪晓岚是侍郎,和珅是礼部
尚书,有一次和绅宴请各位大臣,纪晓 岚最终一种到。和绅有意为难纪晓岚, 说:“那个纪侍郎,来来来,有事请教。 那个那个,究竟是狼是狗?是狼是狗?” 众大臣附和道:“对阿!是狼是狗,是 狼(侍郎)是狗。”纪晓岚说:“是狼 是狗?你堂堂一种尚书还分不出来吗? 我教你一种方法,看尾巴。下拖是狼, 上竖是狗。上竖(尚书)是狗。狼遇肉 食肉,狗遇屎吃屎。”和绅无话可说了。
• (一)导入:这篇讲了一种故事:有 一种庙接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旳两 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 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 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成果在下游没找到。 一种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 因为石头重,沙泥轻,成果在庙前旳沙泥 里也没找到。一种老水手最终说,这两个 石狮在上游,成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 懂得了。
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旳《四库全书》旳总
• 他旳作品统计诸多亲身经 历,详述一切他以为值得注意 旳事件,又对所叙内容经常加 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旳 文言笔记志怪小说《阅微草堂 笔记》。
• (写寺僧按一般人旳想法顺流找石兽。 )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
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
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
讥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旳
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
纪晓岚一寻思,“太守二千担,独 公……”
“怎么不说完?”府官问。“你要是还
我球,就是独公廉,不然就是独公贪。”府 官一楞,只好把球还给了纪晓岚。小伙伴们
纪晓岚趣事3 • 在清朝,纪晓岚是侍郎,和珅是礼部
尚书,有一次和绅宴请各位大臣,纪晓 岚最终一种到。和绅有意为难纪晓岚, 说:“那个纪侍郎,来来来,有事请教。 那个那个,究竟是狼是狗?是狼是狗?” 众大臣附和道:“对阿!是狼是狗,是 狼(侍郎)是狗。”纪晓岚说:“是狼 是狗?你堂堂一种尚书还分不出来吗? 我教你一种方法,看尾巴。下拖是狼, 上竖是狗。上竖(尚书)是狗。狼遇肉 食肉,狗遇屎吃屎。”和绅无话可说了。
• (一)导入:这篇讲了一种故事:有 一种庙接近河,庙门倒塌之后,门旁旳两 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后来要修庙,决定 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到下游去找, 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成果在下游没找到。 一种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里去了, 因为石头重,沙泥轻,成果在庙前旳沙泥 里也没找到。一种老水手最终说,这两个 石狮在上游,成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 懂得了。
《河中石兽》优秀课件
![《河中石兽》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8ebe65da216147916112820.png)
“得”后面省略了宾语 “之”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人教版)◆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人教版)◆
1、《阅微草堂笔记》是以笔记的 形式来记录奇闻轶事,以达到说理的 目的 ,本文讲述了一件什么“神异” 的故事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僧人们)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
找了十几里地,没找到石兽的踪迹。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一语文讲•选学修家\中设国小帐说寺欣赏中•(,配人闻教版之)◆笑曰:“ 尔辈
不 讲学,教学 听说 这件事
你们
推究 事物的道理、规律
能带究
物理是,
这
怎么 被 木片
坚硬沉是重非 木杮,岂松能散轻为浮暴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人教版)◆
四、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介词,被
为 众服为确论 动词,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动词,成为
金品质•高追求 我们让你更放心!
返回
◆语文•选修\中国小说一欣赏词•(多配人义教版)◆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 找石兽这件事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
于上流。盖 /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 /
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
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
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
涨 埋没
《河中石兽》优秀ppt课件(实用,含动态图)(上课材料)
![《河中石兽》优秀ppt课件(实用,含动态图)(上课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9e687e0684254b35effd3438.png)
•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 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 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
• 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基础定课件不移的道理。
10
10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 求之于上流。
• 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 “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 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靠近河, 庙门倒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 后来要修庙,决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有人说, 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 游没找到。一个读书人说,石狮肯定沉到沙泥 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 沙泥里也没找到。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 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然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 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代词,代石头. 的
至石之半
的
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基础课件
14
14
古今异义
古
今
干
岸
不潮湿
阅
经历
看
物理 事物的道理 一门学科
是
这 表判断的动词
已
停止
已经
基础课件
15
15
•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 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 么不 同?
一再翻转 停止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于是 逆流而上
固然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按照 他,指老河工。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河中石兽(原理动画演示)课件
![河中石兽(原理动画演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05c5d1b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e.png)
改变水流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沙输送
石兽会改变河流的水流和泥沙输送过 程,影响河床的稳定性和河流的自我 修复能力。
对河流景观的影响
破坏自然景观
石兽的存在会破坏河流的自然景观,影响视觉效果和旅游价 值。
影响河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在某些文化和艺术中,河流景观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石兽的存在可能会对这些意义和价值造成影响。
则形状。
河中石兽的大小也各不相同,有 的直径可达数米,有的则较小。
河中石兽现象的描述
河中石兽的形成与河流的水流 、河床的底质和河水的温度等 因素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流不断地 冲刷和磨蚀河床上的岩石,形 成了这些石兽。
在一些河流中,由于河水的温 度变化或季节性变化,还会形 成不同类型和形状的石兽。
河中石兽现象的地理分布
河中石兽现象主要分布在河流流域广泛的地方,特别是在山区的河流中较为常见。
在全球范围内,一些著名的河流,如尼罗河、亚马逊河和长江等,都存在河中石兽 现象。
在这些地区,河中石兽成为了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02
河中石兽形成原理
河中石兽形成的物理原理
01
02
河中石兽可能随环境变化而进化,以适应新的生 存条件。
对未来河中石兽的预测
种群数量减少
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物种竞争等因素,河中石兽的种群数 量可能会减少。
分布范围缩小
随着河流环境恶化,河中石兽的分布范围可能会缩小,集中于某 些相对较好的水域。
适应性增强
为适应变化的环境,河中石兽可能会进化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如 更强的繁殖能力、更好的环境适应性等。
道的影响。
声波驱赶
利用声波发生器产生特定频率的 声波,对河中石兽进行驱赶,使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b6446b1a77232f60ddcca17c.png)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三、拓展延伸。
同学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 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经常发生。古人编辑 的一些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比如“拔苗助长”,那人只知道拔苗助小苗快长, 却不知道违背生长规律。结果闹出了笑话。你能 列举出哪些事例?
刻舟求剑 守株待兔 掩耳盗铃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作业 1. 积累重点的文言词语。 2.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
课文作个性理解。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_ppt课件完美版
某日纪晓岚在翰林院与同仁校理图书,因正值盛夏,天 气炎热,屋内又书籍杂错,密不透风,纪晓岚素来怕热,只 觉汗流浃背。于是脱下衣服,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不料乾隆 帝突然大驾光临,纪晓岚来不及穿衣,又不能光膀迎见,匆 忙之中,只得躲藏在书柜后面。乾隆帝早已看见,因有心要 开纪晓岚的玩笑,故意佯装不知,示意群臣坐下,自己随意 翻书。纪晓岚在书橱后面热的难耐,好不容易听得已无人声, 便探出头来问道:“老头子走了吗?”一时众人大惊失色, 噤不敢言。纪晓岚发现气氛不对,这才看到乾隆帝仍端坐一 旁,不觉也吃了一惊。乾隆帝总算抓住纪晓岚的把柄,一定 要让他把“老头子”的称呼说清楚,否则,就要以大不敬治 罪。但见纪晓岚早已镇定下来,从容的答道:“万寿无疆之 谓‘老’,万民之首之谓‘头’,昊天之子之谓‘子’。 ‘老头子’之称,实为尊敬之意也。”乾隆帝一听,立即转 怒为喜,连连称善,众人也无不折服。
第24课《河中石兽》ppt课件
![第24课《河中石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8e4b38b6bec0975f465e2c0.png)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只 yú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主观武断 吗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僧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果得于 求之于上流 第四种 老河兵 数里外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
成为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是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 )
)
写作鉴赏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 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 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 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 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 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 形象。(重点)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难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 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重点)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 文学家,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 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 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 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 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分古今图书 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 库全书”。
闻之笑曰
一词多义
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 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入河沙里, 居然逆流而上了,到了数里外的上游。 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 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 ,而 且悟出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 ”不可“据理臆断” 的道理。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僧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果得于 求之于上流 第四种 老河兵 数里外
一词多义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
成为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是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 )
)
写作鉴赏
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 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 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 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 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 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 形象。(重点)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难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 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重点)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 文学家,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 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 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 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 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分古今图书 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 库全书”。
闻之笑曰
一词多义
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 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入河沙里, 居然逆流而上了,到了数里外的上游。 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 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 ,而 且悟出了“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 ”不可“据理臆断” 的道理。
《河中石兽》ppt课件
![《河中石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f33a498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54.png)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河中石兽》主题思想阐释
01
02
03
揭示社会现实
通过河中石兽的故事,表 达对封建社会中权势、迷 信等社会现象的批判。
倡导科学精神
强调实践出真知,对盲目 崇拜、迷信权威等行为进 行讽刺。
弘扬人文精神
关注人的尊严与价值,呼 吁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 科学态度。
故事情节梳理及人物形象塑造
叙事结构
探讨《河中石兽》的叙事结构特点 ,如悬念设置、情节转折等,并分 析其对故事发展的推动作用。
审美价值
从文学、历史、哲学等角度,探讨 《河中石兽》所蕴含的深刻审美价 值。
03
知识点讲解与运用
关键字词句解释及运用举例
关键字词
对课文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详细解 释,如“石兽”、“临”、“阅 ”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基本 含义。
故事情节梳理
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寻 找石兽、打捞石兽、揭示 真相等关键情节。
主要人物形象
分析僧人、讲学家、老河 兵等角色的性格特点及其 在故事中的作用。
人物形象塑造手法
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语言、 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塑 造人物形象。
独特艺术手法和审美价值探讨
讽刺与反讽
分析作者如何运用讽刺和反讽手 法,揭示封建社会的荒谬现象。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掌握
词类活用
详细讲解词类活用的现象和规律,如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等,帮助学生 理解古文中的语言现象。
特殊句式
分析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帮助学生掌握古文的 基本语法结构。
04
课堂活动与互动环节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文内容
角色分配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为每个 角色分配特定的台词和动作,如
《河中石兽》ppt课件
![《河中石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c79d93d0d233d4b14e696b.png)
总结课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凭老经验,凭习惯来推理事物,而造成 判断失误的例子也不少,所以,让我们记住 《河中石兽》简练之笔墨,让我们记住纪昀 教我们的行事之理,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不 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应该正确分析,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综合 考虑,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大家也许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刻舟求 剑》。 它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纪昀(yún)
凤阳县官塘中学 姚三余
敏而好学可为文,
授之以政无不达。
纪昀 jǐ yún (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 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 八十二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 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 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 乡里世称文达公。
倒塌 募集
寻找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一起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方位名词作动 词,往下游去zhà o
船桨,这里 名词作动词, yè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指划 船
拖着
踪迹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
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 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以为它
石性 沙性 水流
众服为 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确论 空谈事理,不切合实 际,据理臆断 (却没 有找到)
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 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坎穴,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石必倒 掷坎穴中。如是再 啮,石又再转,转 转不已,遂反溯流 逆上矣
《河中石兽》优秀课件
![《河中石兽》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a9e285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8d.png)
3
角色扮演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角色,并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角色的情感和动机。
教学评估方法
小组讨论
学生将在小组中参与讨论故事中的主题和价值观。
写作评估
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他们对故事理解和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口头演讲
学生有机会通过口头演讲展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分析。
创作灵感
丽莎·李创作此故事时受到 了中国传统神话的启发, 她通过故事向读者传递着 重要的价值观和人生智慧。
国际认可
《河中石兽》已经被翻译 成多种语言,并在全球范 围内赢得了儿童和家长们 的热爱。
《河中石兽》故事简介
故事讲述了一只神秘的石兽在河中出现,它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愿望。然而, 它也有一些危险的特性,需要小主人和朋友们一起勇敢面对挑战。
主要人物介绍
小舞
小舞是本故事的主要角色,她 勇敢、聪明,是一个真正的冒 险家。
小兔
小兔是小舞的忠实伙伴,他机 智勇敢,总是与小舞一起面对 挑战。
石兽
石兽是河中神秘的生物,它有 着神奇的力量,但也隐藏着一 些秘密。
教学目标和重点
1 培养阅读兴趣
通过《河中石兽》的故 事,激发学生对阅读的 兴趣,促进他们培养良 好的阅读习惯。
2 理解主题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 主题和价值观,培养他 们对道德和人生价值观 的认知。
3 提高写作技能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角 色发展,提高学生的写 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故事解读
通过阅读和讨论《河中石兽》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情节和角色。
2
创作任务
学生将被要求写一篇关于他们自己的神秘故事,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写作能力。
《河中石兽》优秀课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河中石兽》优秀精品ppt课件(实用,含动态图)
![《河中石兽》优秀精品ppt课件(实用,含动态图)](https://img.taocdn.com/s3/m/2a8ef8eb0740be1e640e9a7c.png)
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 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精选可编辑ppt
44
44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 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 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精选可编辑ppt
11
11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 • 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
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 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 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 “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 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
• 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
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精选可编辑ppt
25
25
精选可编辑ppt
26
26
精选可编辑ppt
27
27
精选可编辑ppt
28
28
精选可编辑ppt
29
29
精选可编辑ppt
30
30
精选可编辑ppt
31
31
精选可编辑ppt
32
32
精选可编辑ppt
33
33
精选可编辑ppt
精选可编辑ppt
44
44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 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 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精选可编辑ppt
11
11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 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 • 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
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
• 转转不已, 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翻来翻去停不下来,石头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 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
• 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到了这件事,又笑着说: “凡是河水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 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
• 它相反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
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
精选可编辑ppt
25
25
精选可编辑ppt
26
26
精选可编辑ppt
27
27
精选可编辑ppt
28
28
精选可编辑ppt
29
29
精选可编辑ppt
30
30
精选可编辑ppt
31
31
精选可编辑ppt
32
32
精选可编辑ppt
33
33
精选可编辑ppt
七年级语文下册24课《河中石兽》.ppt
![七年级语文下册24课《河中石兽》.ppt](https://img.taocdn.com/s3/m/51c45394998fcc22bdd10d61.png)
•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 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 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
是( D)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讲学家的话
凡是 失落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应当
上下句之间表原因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的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形成 坑穴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等到
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像这样sù
一再翻转 停止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于是 逆流而上
固然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按照 他,指老河工。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只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主观武断 吗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二 石兽并沉焉。
•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 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 可据理臆断欤?
• 真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 其中第二点的多了,
• 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
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之 其反激之力
代词,代石头. 的
•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 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
是( D)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讲学家的话
凡是 失落
当求之于上游。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应当
上下句之间表原因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
水的
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渐激渐深,至
形成 坑穴 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等到
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
像这样sù
一再翻转 停止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
于是 逆流而上
固然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 按照 他,指老河工。
得于数里外。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
找到 既然这样,那么
只
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主观武断 吗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二 石兽并沉焉。
•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就在河岸上,寺院的大门倒塌 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陷入水中。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 可据理臆断欤?
• 真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 其中第二点的多了,
• 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
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之 其反激之力
代词,代石头. 的
《河中石兽》课件
![《河中石兽》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d9d1b11650e52ea551898e8.png)
细细听读课文
请同学听出节奏,听出韵味,感知文本。
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石
靠近
岸边 年
倒塌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
一起
经历
募集
寻找
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竟然
摇(船) 踪迹
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牵引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 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 这条河里。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 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然没找 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驾 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 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2、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 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 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 “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 主观臆断。
这则故事用和尚、道学家和老河 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狮子的三种不 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 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原 理,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 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用自己的话复述寻找石兽的故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 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Βιβλιοθήκη 经过人物 僧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果得于 求之于上流 第四种 老河兵 数里外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 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 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完美版)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68757cee06eff9aef807fc.png)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 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 理。是非木杮(fèi),
•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 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 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
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 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
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 • 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巩固提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
解正确的一项是( C)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其中第二点的多了, • 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合作探究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 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 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 理。是非木杮(fèi),
• 一位教书先生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笑 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这两尊石兽不是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 怎么能够被洪水携带走呢? 只不过石头的性质
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 •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 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
河水寻找它们,不是弄颠倒了吗?” • 大家信服,认为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巩固提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
解正确的一项是( C)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 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 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其中第二点的多了, • 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合作探究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 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河中石兽》PPT免费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 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 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 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 。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 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 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 出判断。
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它的一方面, 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 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你会译吗?
1、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2、众服为确论。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 的言论。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据理臆断欤?
yú yì
1、僧 募 金 重 修, 求 二 石 兽 于 水 中, 竟 不 可 得
2、然 则 天 下 之 事,但 知 其 一,不 知 其 二 者 多 矣,可 据 理 臆 断 欤?
原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 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举手质 疑,全班一起探讨。
然则天下之事 的
1、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2.为什么老河兵寻找石兽的方法是对的, 而寺僧、讲学家寻找石兽的方法是错的?
3、说说课文运用了哪几种语言表达方式, 结尾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1、阅读课文,填写表格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顺流而上
果得于 数里外
2.为什么老河兵寻找石兽的方法是对的,而 寺僧、讲学家寻找石兽的方法是错的?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 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 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一旁的御史大笑道:“哈哈,我还道那是狼是 狗呢,原来上竖是狗,哈哈,哈。” 此时纪晓
岚不慌不忙的接着又说道:“另一种分辨的方 法就是看它吃什么。狼是非肉不食,狗则遇肉 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这下子连御史也 噤声无言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巡河、护河的士兵
落入水中的石头
当求之于上游。 应当
一个巡河、护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件事,又嘲 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 的上游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
原因是
形成 代词,指水
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
的
侵蚀、冲刷
坑洞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纪晓岚轶事
纪晓岚轶事
话说纪晓岚当礼部侍郎的时候,一天尚书和 御史连袂来访。聊着聊着,突然外头跑来一只狗。
尚书心中突生一计要取笑,便道:“咦,你 们瞧那是狼是狗?”(侍郎是狗) 纪晓岚知道尚书 在捉弄他,当下也不动声色的说:“要分辨狗或 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看它的尾巴,尾巴下垂的 是狼,上竖是狗。”(尚书是狗) ������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 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 “众 服 为 确 论”
接着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 写出了讲学家的看法和自信。
最后写老河兵一番话, 加上其结果,巧 妙也表现了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
僧人 讲学家 老河兵
根据常情考虑_不 经验丰富考虑—全—面—
▪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 定但经验不足)
▪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 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 深 ”了。
▪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 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划(船) 拖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 任何石兽的踪迹。
铁钯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
讲馆教书 听说 这件事
事物的道理规律
你们这些人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
怎么 被
带
研究、探求 削下来的木片
一位讲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 嘲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 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 走呢?
1、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圮
靠近 岸边 倒塌
于河,二石 兽 并沉焉。
一起
兼词,“于之”, 在这个地方。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 倒塌在了河水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 里。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
经过,经历 年 募集
寻找
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终了,最后
经过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 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 顺着水流到了下游。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固然 他的,指老河兵的
如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依照
找到
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 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颠倒,错乱吗?”按 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找到了石 兽。
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既然这样,那么 只
主观地判断
等到
倾倒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 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 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石下的 沙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 必定倒在坑洞里。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遂反
像这样
停止 于是
溯流逆上矣。 逆流
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转动。这 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头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 向移到上游去了。
1.品析下列句子中的“笑”。 (1)一讲学家设怅寺中,闻之笑曰……
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一种自 信,写出了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心态。
(2)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老河兵的“笑”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 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 有成竹。
2.作者是如何妙用层层铺垫 的手法来传情 达意的?
▪ 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 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 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 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
yún
纪昀(1724 1805),清 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 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 人。乾隆年间进士,晚年 自号“石云”。他的著作 有《 阅微草堂笔记 》。 他编纂的《 四库全书》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大事,只知道表面 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 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 观臆断吗?
课文前三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 第1段:描 述 了 寺 僧 错 误 地 顺 流 寻 找 石兽的行为。 第2段:叙述了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的盲从 心理。 第3 段:叙 述老兵阐述自己的观点,又 驳 斥前 两 种 观点。
3、说说课文运用了哪几种语言表达方式, 结尾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 结尾句属于议论 作用: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任何事物都不 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 观 臆断,而应以事实为根据。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它的一方面, 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 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 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 有很大的贡献。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 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 书”。
《阅微草堂笔记》 是纪昀晚年所作的 一部文言笔记小说, 题材以妖怪鬼狐为 主,对于人事异闻、 名物典故等也有记 述,内容相当广泛。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cāng
gān
pǐ
1、沧州南一寺 临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 是 坚硬沉重 松散轻浮 埋没
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颠倒,错乱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 埋没在泥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 兽,不是颠倒,错乱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 确的言论。
讲学家的话 凡是 3、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纪昀
▪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 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 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 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 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 剑。)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 己的剑吗?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
▪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 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 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 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 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 明主题)
▪ 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 会把石兽带到下游。
石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zhào yè pá
mù
fèi
xié
diān
yān
xué
dǎo
niè
zhì
yǐ
suì sù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遂反溯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 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 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 出判断。
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呢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它的一方面, 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 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你会译吗?
1、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2、众服为确论。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 的言论。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 据理臆断欤?
yú yì
1、僧 募 金 重 修, 求 二 石 兽 于 水 中, 竟 不 可 得
2、然 则 天 下 之 事,但 知 其 一,不 知 其 二 者 多 矣,可 据 理 臆 断 欤?
原文: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 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举手质 疑,全班一起探讨。
然则天下之事 的
1、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2.为什么老河兵寻找石兽的方法是对的, 而寺僧、讲学家寻找石兽的方法是错的?
3、说说课文运用了哪几种语言表达方式, 结尾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1、阅读课文,填写表格 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顺流而上
果得于 数里外
2.为什么老河兵寻找石兽的方法是对的,而 寺僧、讲学家寻找石兽的方法是错的?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 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 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一旁的御史大笑道:“哈哈,我还道那是狼是 狗呢,原来上竖是狗,哈哈,哈。” 此时纪晓
岚不慌不忙的接着又说道:“另一种分辨的方 法就是看它吃什么。狼是非肉不食,狗则遇肉 吃肉,遇屎吃屎。”(御史吃屎)这下子连御史也 噤声无言了。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5、特殊句式
巡河、护河的士兵
落入水中的石头
当求之于上游。 应当
一个巡河、护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件事,又嘲 笑说:“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 的上游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
原因是
形成 代词,指水
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 为 坎穴 ,
的
侵蚀、冲刷
坑洞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纪晓岚轶事
纪晓岚轶事
话说纪晓岚当礼部侍郎的时候,一天尚书和 御史连袂来访。聊着聊着,突然外头跑来一只狗。
尚书心中突生一计要取笑,便道:“咦,你 们瞧那是狼是狗?”(侍郎是狗) 纪晓岚知道尚书 在捉弄他,当下也不动声色的说:“要分辨狗或 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看它的尾巴,尾巴下垂的 是狼,上竖是狗。”(尚书是狗) ������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 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 “众 服 为 确 论”
接着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 写出了讲学家的看法和自信。
最后写老河兵一番话, 加上其结果,巧 妙也表现了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
僧人 讲学家 老河兵
根据常情考虑_不 经验丰富考虑—全—面—
▪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 定但经验不足)
▪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 性松浮” 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 深 ”了。
▪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 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划(船) 拖
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 任何石兽的踪迹。
铁钯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
讲馆教书 听说 这件事
事物的道理规律
你们这些人
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这
怎么 被
带
研究、探求 削下来的木片
一位讲学者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了这件事 嘲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 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 走呢?
1、沧州南一寺 临 河干,山门圮
靠近 岸边 倒塌
于河,二石 兽 并沉焉。
一起
兼词,“于之”, 在这个地方。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 倒塌在了河水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在这条河 里。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
经过,经历 年 募集
寻找
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终了,最后
经过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 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 顺着水流到了下游。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固然 他的,指老河兵的
如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依照
找到
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本来就颠倒;错乱了;” 在原地深处寻找石兽,不是更颠倒,错乱吗?”按 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找到了石 兽。
然则 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既然这样,那么 只
主观地判断
等到
倾倒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 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 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石下的 沙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 必定倒在坑洞里。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遂反
像这样
停止 于是
溯流逆上矣。 逆流
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转动。这 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头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 向移到上游去了。
1.品析下列句子中的“笑”。 (1)一讲学家设怅寺中,闻之笑曰……
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一种自 信,写出了讲学家自恃博学的心态。
(2)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老河兵的“笑”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 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 有成竹。
2.作者是如何妙用层层铺垫 的手法来传情 达意的?
▪ 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 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 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 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
yún
纪昀(1724 1805),清 代学者、文学家,字晓岚, 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 人。乾隆年间进士,晚年 自号“石云”。他的著作 有《 阅微草堂笔记 》。 他编纂的《 四库全书》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大事,只知道表面 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 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 观臆断吗?
课文前三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 第1段:描 述 了 寺 僧 错 误 地 顺 流 寻 找 石兽的行为。 第2段:叙述了讲学家的观点及众人的盲从 心理。 第3 段:叙 述老兵阐述自己的观点,又 驳 斥前 两 种 观点。
3、说说课文运用了哪几种语言表达方式, 结尾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 结尾句属于议论 作用: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任何事物都不 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 观 臆断,而应以事实为根据。
▪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 断欤!
▪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它的一方面, 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 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 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 有很大的贡献。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 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 书”。
《阅微草堂笔记》 是纪昀晚年所作的 一部文言笔记小说, 题材以妖怪鬼狐为 主,对于人事异闻、 名物典故等也有记 述,内容相当广泛。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cāng
gān
pǐ
1、沧州南一寺 临河干,山门 圮于河,二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 是 坚硬沉重 松散轻浮 埋没
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颠倒,错乱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 埋没在泥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 兽,不是颠倒,错乱吗?”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 确的言论。
讲学家的话 凡是 3、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纪昀
▪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 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 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 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 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 剑。)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 己的剑吗?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
▪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 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 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 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 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 明主题)
▪ 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 会把石兽带到下游。
石 兽 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 募金重修,
求二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zhào yè pá
mù
fèi
xié
diān
yān
xué
dǎo
niè
zhì
yǐ
suì sù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 不已,遂反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