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amebicdysentery),又称肠阿米巴病(intestinalamebiasis),是由致病性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结肠壁后所致的以痢疾症状为主的消化道传染病。
病变多在回盲部结肠,易复发变为慢性。
原虫亦可由肠壁经血流—淋巴或直接迁徙至肝、肺、脑等脏器成为肠外阿米巴病,尤以阿米巴肝脓肿最为多见。
简介痢疾阿米巴(溶组织阿米巴,Amoebahistolytica)为人体唯一致病性阿米巴,在人体组织及粪便中有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和包囊三种形态。
滋养体在体外抵抗力薄弱,易死亡。
包囊对外界抵抗力强。
(一)滋养体大滋养体20~40μm大小,依靠伪足作一定方向移动,见于急性期患者的粪便或肠壁组织中,吞噬组织和红细胞,故又称组织型滋养体。
小滋养体6~20μm大小,伪足少,以宿主肠液、细菌、真菌为食,不吞噬红细胞,亦称肠腔型滋养体。
当宿主健康状况下降,则分泌溶组织酶,加之自身运动而侵入肠粘膜下层,变成大滋养体;当肠腔条件改变不利于其活动时变为包囊前期,再变成包囊。
滋养体在传播上无重要意义。
(二)包囊多见于隐性感染者及慢性患者粪便中,呈圆形、5~20μm大小,成熟包囊具有4个核,是溶组织阿米巴的感染型,具有传染性。
包囊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于粪便中存活至少2周,水中5周,冰箱中2个月,对化学消毒剂抵抗力较强,能耐受0.2%过锰酸钾数日,普通饮水消毒的氯浓度对其无杀灭作用,但对热(50℃)和干燥很敏感。
溶组织阿米巴的培养需有细菌存在,呈共生现象。
目前无共生培养已获成功,为纯抗原制备及深入研究溶组织阿米巴提供了条件。
疾病概述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变主要在盲肠与升结肠。
临床上以腹痛、腹泻、排暗红色果酱样大便为特征。
本病易变为慢性,并可引起肝脓肿等并发症。
阿米巴痢疾分布遍及全球,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多见,毒力较强的虫株也集中于这些地区,呈稳定的地方性流行。
感染率与社会经济水平、卫生条件、人口密度等有关。
概念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一.
• CT:肝包膜、肝内钙化
重度肝纤维化:龟背样图 像
• 粪便涂片检查虫卵,常 用沉孵法
• 直肠粘膜活检检出率较 高
• 免疫学诊断方法:环卵 沉淀试验,间接荧光抗 体试验及ELISA
• 单克隆抗体检测循环抗 原
免疫诊断
皮试 检测抗体: • 环卵沉淀试验(Circumoval precipitin test,COPT) • 尾蚴膜反应(Cercarien Hullen Reaction,CHR) •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 检测循环抗原:单克隆抗体,斑点ELISA等。
(二)肠外阿米巴病
(extraintestinal amoebiasis) 1.阿米巴肝脓肿:
最常见,阿米巴痢疾伴肝脓肿高达1.8%~10% 时间:发病后1-3月内,少数可在数年之后 途径:肠壁小v-肠系膜v-门v-肝(右) 数量:单个多见,位于肝右叶(80%)
病变
肉眼: 大小: 脓肿大小不等,大者有小儿头大, 占据整个肝右叶。 组成: 脓肿内为阿米巴溶解组织所致的液化 性坏死物和陈旧性血液混合形成的果 酱样物质,炎症反应不明显。 脓肿壁呈破絮状外观。
浅在,不规则 不呈挖掘状
为炎性假膜 重、常发热 左下腹压痛 腹泻往往不伴里急后重
粪质少,黏液脓血便,
血色鲜红,镜检脓细胞多
(2)慢性期:
溃疡有的愈合,有的扩大,导致肠壁纤维组织 增生及息肉形成,肠壁变厚,变硬,肠腔狭窄。
临床表现:轻度腹泄、腹痛、常反复发作, 可出现肠梗阻症状。
慢性患者和包囊携带者是阿米巴病的主要传染源。
(1)急性期: ①早期:灰黄色点状坏死或浅表溃疡。
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阿米巴痢疾是一种由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感染疾病。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摄入被阿米巴原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而且在一些资源匮乏地区尤为常见。
阿米巴原虫一旦进入人体,会在结肠中繁殖,导致肠道组织受损,并可能扩散到其他器官,如肝脏、脾脏和肺部。
阿米巴痢疾的症状通常在感染后的数天至数周内出现。
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带有黏液和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丝。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腹痛和腹胀,以及体重减轻,食欲不振和乏力等全身症状。
有些人可能还会出现发热和恶心呕吐。
阿米巴痢疾的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验,通常是通过检测粪便样本中的阿米巴原虫卵来确认。
在一些情况下,医生可能还会进行肠道组织活检以确定炎症程度和阿米巴原虫的存在。
诊断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治疗阿米巴痢疾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抗阿米巴药物进行治疗。
常见的药物包括甲硝唑和华盐霉素。
这些药物可以迅速杀灭阿米巴原虫,并减轻腹泻和其他症状。
在严重感染或病情复杂的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联合使用多种药物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经常洗手、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食物,以及避免饮用未经过滤的水。
此外,配合医生的建议,患者需要遵循饮食指导,特别是在病情恶化期间,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和油炸食品。
阿米巴痢疾的并发症相对较少,但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可能出现。
例如,如果阿米巴原虫扩散到其他器官,可能会引起肝脓肿、脾脓肿和肺脓肿等严重的感染。
此外,长期患有阿米巴痢疾的人可能还会出现营养不良和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预防阿米巴痢疾的关键是维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这包括定期洗手,尤其是在接触食物和厕所后,以及定期清洁家庭和食品净化设备。
此外,为了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应尽量选择煮熟的食物,以及经过过滤或煮沸的水源。
总的来说,阿米巴痢疾是一种通过摄入被阿米巴原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引起的肠道感染疾病。
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病情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阿米巴痢疾
阿米巴痢疾(amebicdysentery),又称肠阿米巴病(intestinalamebiasis),是由致病性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入结肠壁后所致的以痢疾症状为主的消化道传染病。
病变多在回盲部结肠,易复发变为慢性。
原虫亦可由肠壁经血流—淋巴或直接迁徙至肝、肺、脑等脏器成为肠外阿米巴病,尤以阿米巴肝脓肿最为多见。
简介痢疾阿米巴(溶组织阿米巴,Amoebahistolytica)为人体唯一致病性阿米巴,在人体组织及粪便中有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和包囊三种形态。
滋养体在体外抵抗力薄弱,易死亡。
包囊对外界抵抗力强。
(一)滋养体大滋养体20~40μm大小,依靠伪足作一定方向移动,见于急性期患者的粪便或肠壁组织中,吞噬组织和红细胞,故又称组织型滋养体。
小滋养体6~20μm大小,伪足少,以宿主肠液、细菌、真菌为食,不吞噬红细胞,亦称肠腔型滋养体。
当宿主健康状况下降,则分泌溶组织酶,加之自身运动而侵入肠粘膜下层,变成大滋养体;当肠腔条件改变不利于其活动时变为包囊前期,再变成包囊。
滋养体在传播上无重要意义。
(二)包囊多见于隐性感染者及慢性患者粪便中,呈圆形、5~20μm大小,成熟包囊具有4个核,是溶组织阿米巴的感染型,具有传染性。
包囊对外界抵抗力较强,于粪便中存活至少2周,水中5周,冰箱中2个月,对化学消毒剂抵抗力较强,能耐受0.2%过锰酸钾数日,普通饮水消毒的氯浓度对其无杀灭作用,但对热(50℃)和干燥很敏感。
溶组织阿米巴的培养需有细菌存在,呈共生现象。
目前无共生培养已获成功,为纯抗原制备及深入研究溶组织阿米巴提供了条件。
疾病概述阿米巴痢疾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病变主要在盲肠与升结肠。
临床上以腹痛、腹泻、排暗红色果酱样大便为特征。
本病易变为慢性,并可引起肝脓肿等并发症。
阿米巴痢疾分布遍及全球,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多见,毒力较强的虫株也集中于这些地区,呈稳定的地方性流行。
感染率与社会经济水平、卫生条件、人口密度等有关。
第07章01阿米巴病传染病学第8版
病原学
(二)包囊
1.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形态。起传播作用, 感染人体后,在小肠下端,从囊壁小泡逸出而形 成滋养体。 2.抵抗力强,能耐受人体胃酸的作用,在潮湿的 环境中能存活数周或数月。 3.包囊呈无色透明的类圆形,直径10-16um,内 含1-4个核。
未成熟包囊有1-2个核,常见糖原泡和杆状拟染色体; 成熟包囊具有4个核,常见糖原泡和杆状拟染色体不易 看到。
(二)传播途径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虽然产生抗体,但不是保护性抗体,不 产生免疫力,故易再感染。 分布全球,近年来我国仅个别地区有病例散发。
10
(四) 流行特征
发病机制和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通过食物或水进入小肠下段, 逸出4个滋养体,寄生在肠腔并侵入肠壁组织, 吞噬RBC和组织细胞,损伤肠壁,形成溃疡灶。
22
(三)血清学检查
1.检测特异性抗体:阳性结果反映既往或现在感染。
IgG抗体阴性,一般可排除本病。 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或现症感染,阴性排除本病。 利用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检测患者粪便溶组织阿米巴 制样体滋养体抗原灵敏性、特异性强,
2.检测特异性抗原:阳性可作为明确诊断的依据。
23
18
(三)慢性阿米巴痢疾
急性阿米巴痢疾的临床表现持续存在达2个月 以上,则转为慢性。 表现:
食欲缺乏、贫血、乏力、腹胀、腹泻, 体检:肠鸣音亢进、右下腹压痛。 腹泻反复发作,或与便秘交替出现。
19
实验室检查
阿米巴痢疾ppt课件
个人或家庭感染经历分享
患者A
持续腹痛、腹泻,多次诊断为急性肠炎,后确诊 为阿米巴痢疾
患者B
与患者A有密切接触史,后出现类似症状,诊断为 阿米巴感染
患者C
长期腹痛、消瘦,多次大便检查未发现问题,后 通过结肠镜检查确诊为慢性阿米巴痢疾
医务人员或公共卫生工作者实践经验分享
医生D
分享诊断和治疗阿米巴痢疾的经验,强调症状不典型时的鉴别诊 断
阿米巴痢疾与肠套叠的鉴别诊断
阿米巴痢疾多见于青壮年,肠套叠多见于婴幼儿;阿米巴痢疾粪便多为暗红色,有腥臭味,肠套叠多 为黏液血便或紫红色血便。
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
诊断方法的改进
目前对于阿米巴痢疾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症状、粪便检查和结肠镜观察,但这些方法具有一 定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可能会探索更加敏感和特异性的诊断方法,如基于分子生物学和 免疫学技术的诊断方法。
预防措施建议
针对不同人群和场所,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和建议,如加强 食品监管、改善供水条件等。
05 阿米巴痢疾与其他疾病的 关联及研究进展
与其他肠道疾病的关联及鉴别诊断
阿米巴痢疾与细菌性痢疾的鉴别诊断
阿米巴痢疾大便为暗红色,有腥臭味,粪便或结肠镜取溃疡渗出物检查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 包囊;细菌性痢疾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红白细胞、脓细胞和吞噬细胞。
毒素作用
阿米巴原虫释放的毒素可引起肠道 炎症和溃疡,破坏肠道黏膜。
03 阿米巴痢疾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及流程
初步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腹痛、 腹泻、发热等症状,以及大便中 有无阿米巴滋养体和包囊等体征
进行初步诊断。
实验室诊断
通过粪便检查发现阿米巴滋养体 和包囊,或血清学检测抗阿米巴 抗体阳性,以及肠镜检查发现阿 米巴感染的典型病变等实验室检
1、痢疾阿米巴
(2) 人工培养:
(3) 乙状结肠镜检:
可观察溃疡,并作活组织检查和括拭物检查。
2.免疫学诊断: (1) IHA:80% (2) IFA:90% (3) ELISA:96%
五、流行: 痢疾阿米巴为世界性分布,多流行于热带和亚 热带地区,与人群的经济条件、卫生状况、生活环 境和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农村感染高于城市。 1.传染源: 慢性阿米巴痢疾患者和带虫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每人每天可排出包囊0.45亿~3.5亿个,包囊对 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① 在低温潮湿的环境可活:12天
[本题答案] 应根据粪便不同性状检查不同病原体: 生理盐水涂片法查大滋养体适于脓血便、稀便。 应注意标本及时送检;冬季注意保温;盛标本容 器接洁净。碘染涂片法查包囊适于慢性患者、带 虫者,取正常成形粪便。硫酸锌浮聚法或汞碘醛 离心沉淀法等包囊浓集,可提高检出率。应注意 包囊间歇性排出特点,要求隔天送检,连续送检 4次,必要时连续粪检1~2周。组织检查乙状结 肠镜或纤维结肠镜直接观察粘膜溃疡,活检或刮 拭物涂片,易于检出大滋养体,取材注意虫体多 在溃疡边缘或脓肿壁上。
4.为什么说阿米巴带虫者较阿米巴痢疾患者在传播上 更为重要? 用什么方法检查? [本题答案] 由于阿米巴带虫者无临床症状和体征,但不断 排出包囊,成熟包囊为阿米巴原虫的感染阶段,可 污染水源、食物等,感染其他健康人群。带虫者排 囊量大,每日排出的包囊可达4千5百万~3.5亿个, 包囊在外界生存能力较强,可在潮湿低温环境存活 12天以上,水中可活9~36天;感染方式简单,人 群感染主要通过人际间经口传染。阿米巴痢疾患者 排出的滋养体无传播作用。 阿米巴带虫者常排出成形粪便,可用碘液染色 法查找包囊,用铁苏木素染色显示细胞核,便于鉴 别诊断。用硫酸锌浮聚法和汞碘醛离心沉淀法提高 检出率。
阿米巴痢疾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为 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
污染环境。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 饮水、蔬菜等经口摄入
。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 、老年人、身体虚弱者 及免疫力低下者更容易
感染。
流行地区
阿米巴痢疾主要流行于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 在温带地区也有散发病
例。
PART 02
阿米巴痢疾的症状与诊断
预防成功案例分析
病例一
某地区开展广泛的卫生宣传和教育活 动,提高居民对阿米巴痢疾的认知和 预防意识。同时加强水源管理和环境 卫生整治,有效降低了该地区阿米巴 痢疾的发病率。
病例二
某部队采取严格的营区卫生管理措施 ,定期开展卫生检查和消毒工作,加 强食品和水源管理。通过这些措施, 该部队成功预防了阿米巴痢疾的发生 。
PART 05
阿米巴痢疾的案例研究
典型病例分析
病例一
患者李某,男性,35岁,因腹痛、腹泻、排粘液脓血便等症 状就诊,经粪便检查确诊为阿米巴痢疾。该患者起病急骤, 病情严重,出现高热、脱水等症状,经及时治疗病情得到控 制。
病例二
患者张某,女性,58岁,因反复腹痛、腹泻、排粘液脓血便 等症状就诊,经多次粪便检查确诊为阿米巴痢疾。该患者病 程较长,病情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佳,需长期治疗和护理 。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以显示白细 胞计数是否升高,有助于 判断是否存在感染。
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肠 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并获 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检查 。
鉴别诊断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与细菌性痢疾在症状上相似,但治疗方法不同,因此需要进行鉴别 诊断。
其他肠道感染
阿米巴痢疾预防和措施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阿米巴痢疾? 2. 谁容易感染阿米巴痢疾? 3.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4. 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 5. 采取行动后该做什么?
什么是阿米巴痢疾?
什么是阿米巴痢疾?
定义
阿米巴痢疾是一种由阿米巴原虫(Entamoeba histolytica)引起的肠道感染。
谁容易感染阿米巴痢疾? 高危人群
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地区的人群更易感染。
儿童和免疫力低下者(如HIV感染者)感染风 险更高。
谁容易感染阿米巴痢疾?
旅行者
前往阿米巴痢疾流行地区的旅行者也应提高 警惕。
尤其是在饮水和饮食卫生条件不佳的情况下 。
谁容易感染阿米巴痢疾?
无症状携带者
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传播病原体,增加其他 人感染的风险。
若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采取行动后该做什么? 追踪接触者
如有感染者,应及时告知曾接触的人,进行健康 监测。
以减少进一步传播的风险。
采取行动后该做什么? 定期复查
对于高危人群,感染后应进行定期复查,确保完 全康复。
必要时可进行复检以确认未再感染。
谢谢观看
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导致腹泻和腹 痛。
什么是阿米巴痢疾?
传播途径
该病通过口-粪途径传播,尤其是在卫生条件差的 地区。
人类是该病的主要宿主,感染后可通过粪便排出 虫卵。
什么是阿米巴痢疾?
症状
感染者可能会出现腹泻、腹痛、呕吐及发热等症 状。
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甚至危及生命 。
谁容易感染阿米巴痢疾?这类携带来自的存在使得控制传播变得更加困 难。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旅行前
阿米巴痢疾的原因
阿米巴痢疾的原因文章目录*一、阿米巴痢疾的简介*二、阿米巴痢疾的原因*三、阿米巴痢疾的危害*四、阿米巴痢疾的高发人群*五、阿米巴痢疾的预防方法阿米巴痢疾的简介阿米巴肠病是由于溶组织阿米巴(痢疾阿米巴)寄生于结肠内,引起阿米巴痢疾或阿米巴结肠炎。
阿米巴痢疾的原因1、感染因素(35%)溶组织内阿米巴有滋养体及包囊两期,滋养体以往将其分为小滋养体与大滋养体,前者寄生于肠腔中,称为肠腔共栖型滋养体,在某种因素影响下,可使其侵入肠壁,吞噬红细胞转变为后者,称为组织型滋养体,近年来,分子分类学研究证实,两类虫株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各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因此,认为存在肠腔的大部分滋养体为迪斯帕内阿米巴滋养体,为肠腔共栖生物,并不侵入肠壁,而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滋养体不论其大小,均具有侵袭性。
2、饮食因素(30%)由于食物或饮用水被病原体包囊所污染,所以包囊被吞食后,包囊在进入小肠下段,滋养体脱囊逸出,随粪便下降,寄生于盲肠,结肠,直肠等部位的肠腔,以肠腔内细菌及浅表上皮细胞为食,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滋养体侵袭肠黏膜,造成溃疡,到一定范围和程度时,酿成痢疾,一般认为溶组织内阿米巴的致病性因素中。
阿米巴痢疾的危害在阿米巴痢疾可出现肠道并发症与肠外并发症。
1、肠道并发症1.1、肠出血:肠壁溃疡累及血管,可造成肠出血。
出血量多少不等,大出血时患者往往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数及血压下降等出血性休克表现。
1.2、肠穿孔:多见于暴发型。
穿孔部位以盲肠、阑尾及升结肠为多见。
急性穿孔可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病情严重。
慢性穿孔造成周围组织粘连,形成局部脓肿。
1.3、阑尾炎:阿米巴阑尾炎症状与普通阑尾炎相似,易形成脓肿,若有慢性腹泻或阿米巴痢疾病史,粪便中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则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1.4、非痢疾性结肠病变:系由增生性病变所引起,包括阿米巴瘤、肠道阿米巴性肉芽肿及纤维性狭窄。
阿米巴瘤为大肠壁的炎性假瘤,以腹痛和大便习惯改变最多,部分伴间歇性痢疾,可诱发肠套叠和肠梗阻,主要体征为:右髂扪及可移动的、光滑的鹅卵形或肠曲样块物,X线上见占位性病变,对抗阿米巴治疗有良好效果。
阿米巴痢疾的护理
01
阿米巴痢疾的定义和症 状
02
阿米巴痢疾的病因和传 播途径
03
阿米巴痢疾的诊断和治 疗
04 阿 米 巴 痢 疾 的 预 防 措 施
阿米巴痢疾的定 义和症状
定义
01
02
03
04
阿米巴痢疾是一 种由阿米巴原虫 引起的肠道传染 病。
主要症状包括腹 泻、腹痛、发热、 体重下降等。
阿米巴痢疾的预 防措施
预防措施
01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 感染源。
03
加强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降低感染风 险。
02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未煮 熟的食物。
04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阿米 巴痢疾。
感谢您的观看
传播途径包括食 物、水、接触等。
易感人群包括儿 童、老年人、免 疫力低下者等。
症状
01 腹泻:主要症状,可能伴 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02
发热:可能伴有低热、寒 战等症状
03
体重下降:可能伴有食欲 不振、乏力等症状
04
脱水:可能伴有口渴、尿 少等症状
05
肠道出血:可能伴有便血、 黑便等症状
06
并发症:可能伴有肠梗阻、 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阿米巴痢疾的病 因和传播途径
病因
01
阿米巴原虫感 染:阿米巴原 虫是阿米巴痢 疾的病原体, 主要通过食物 和水源传播。
02
卫生条件差: 卫生条件差的 地区和人群更 容易感染阿米 巴痢疾。
03
免疫力低下: 免疫力低下的 人更容易感染 阿米巴痢疾。
04
肠道功能紊乱: 肠道功能紊乱 的人更容易感 染阿米巴痢疾。
1痢疾阿米巴
(注:慢性阿米巴痢疾患者,常间歇性排包囊, 故应连续送检粪便4次以上,可明显的提高检出率)
(2) 人工培养: (3) 乙状结肠镜检:
可观察溃疡,并作活组织检查和括拭物检查。 2.免疫学诊断: (1) IHA:80% (2) IFA:90% (3) ELISA:96%
人食入,消化液作用
二分裂繁殖
4核包囊→→→→→→→→→小滋养体→→→→→包囊→→→→排出
囊壁变薄,分裂为4个 ↑↓ 肠功能正常
肠功能异常 ↑↓
↑↓
随血
侵入肠壁形成大滋养体→→→→肝、肺、脑
流
基本生活史: :包囊→→→→小滋养体→→→→包囊
溶组织内阿米巴生活史及致病情况示意图 1.成熟期包囊 2. 囊后滋养体 3. 小滋养体 4. 囊前期 5. 大滋养体
五、流行: 痢疾阿米巴为世界性分布,多流行于热带和亚
热带地区,与人群的经济条件、卫生状况、生活环 境和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农村感染高于城市。 1.传染源:
慢性阿米巴痢疾患者和带虫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每人每天可排出包囊0.45亿~3.5亿个,包囊对 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① 在低温潮湿的环境可活:12天
核为圆形、核膜极薄、沿核膜内缘有一层 大小均匀,排列整齐的染色质粒,核仁细小位 于核中央。
(1)大滋养体: 大小约20~60µm,内外质分界明显,食物泡内
有红、白细胞,运动活泼,寄生于组织内,是致病 阶段。
(2) 小滋养体: 大小约12~30µm,内外质分界不明显,食物泡
内仅有细菌,运动迟缓,寄生于肠腔内,是阿米巴 原虫的增殖阶段。
不喝生水,不吃未洗净的瓜果、蔬菜、饭前便 后洗手,消灭苍蝇、蟑螂。
阿米巴痢疾健康宣教PPT课件
阿米巴痢疾如何传播?
阿米巴痢疾如何传播?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摄入带有阿米巴囊虫的污染水源和 食物传播。
手部卫生不良和卫生设施不足是传播的重要 因素在拥挤、不洁环境中的人群、旅行者以 及免疫系统较弱的人更易感染。
阿米巴痢疾的诊断与治疗 治疗方案
常用药物包括抗生素如甲硝唑和呋喃唑酮,具体 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应严格遵循医嘱,以避免耐药性出现。
阿米巴痢疾的诊断与治疗 康复与随访
患者应在治疗后定期复查,确保完全康复。
饮食调整与适量补液也是康复的重要部分。
阿米巴痢疾的并发症与注意事 项
阿米巴痢疾的并发症与注意事项 可能的并发症
包括肠穿孔、肝脓肿等严重并发症。
这些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需立即就医。
阿米巴痢疾的并发症与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患者应避免自我用药和随意停药,遵循医生 的治疗方案。
出现症状加重时,应及时就医。
阿米巴痢疾的并发症与注意事项
心理支持
感染阿米巴痢疾可能会对患者心理造成影响 ,适当的心理支持也很重要。
可以通过家人和朋友的关心来缓解患者的焦 虑和压力。
建议在高风险地区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早发现 感染者。
通过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
谢谢观看
阿米巴痢疾健康宣教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阿米巴痢疾? 2. 阿米巴痢疾如何传播? 3. 阿米巴痢疾的诊断与治疗 4. 阿米巴痢疾的并发症与注意事项 5. 公众健康倡导与教育
什么是阿米巴痢疾?
什么是阿米巴痢疾?
定义
阿米巴痢疾是一种由阿米巴原虫(Entamoeba histolytica)引起的肠道感染。
痢疾阿米巴
3.吐根碱:对组织内滋养体有有高的杀灭作用,但对肠腔内阿米巴无效。本药控制急性症状极有效,但根治 率低,需要与卤化喹啉类药物等合量用药。剂量按每日每公斤1mg计,成人每日不超过60mg,一般每次30mg,1日 2次,深部皮下或肌肉注射,连用6日。
二急性非典型阿米巴肠病
发病较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可有腹部不知,仅有稀便,有时腹泻,每日数次,但缺乏典型的痢疾样粪便, 而与一般肠炎相似,大便检查可发现滋养体。
三急性典型阿米巴肠病
起病往往缓慢,以腹痛腹泻开始,大便次数逐渐增加,每日可达10~15次之多,便时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与里 急后重,后者表示病变已波及直肠。大便带血和粘液,多呈暗红色或紫红色,糊状,具有腥臭味,病情较者可为 血便,或白色粘液上覆盖有少许鲜红色血液。
症状体征
症状体征
阿米巴肠病潜伏期长短不一,自1~2周至数月以上不等,虽然患者早已受到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感染,仅以 共栖生存,当宿主抵抗力减弱以及肠道内感染等,临床上始出现症状。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以下类型:
一无症状的带虫者
患者虽然受到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而阿米巴原虫仅作共栖存在,约有90%以上的人不产生症状而成为包 囊携带者。在适当条件下即可侵袭组织,引起病变,出现症状。因此,从控制传染源及防止引起致病的观点出发, 以于包囊携带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给予治疗。
4.
肠外并发症
阿米巴滋养体可自肠道经血流一淋巴蔓延远处器官而引起各种肠外并发症,其中以肝脓肿为是常见,其次如 肺、胸膜、心包、脑、腹膜、胃、胆囊、皮肤、泌尿系统、女性生殖系统等均可侵及。
阿米巴痢疾的措施护理课件
季节分布
流行季节与当地气候条件有关,一般在雨 季和潮湿季节较为常见。
02
阿米巴痢疾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表 现
腹痛
阿米巴痢疾患者通常会出现腹部疼痛的症 状,疼痛部位多位于下腹部或右下腹部。
腹泻
腹泻是阿米巴痢疾的典型症状,通常为水 样便或稀便,伴有恶臭。
发热
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通常为低热, 但也有可能出现高热。
心理支持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缓解 焦虑、恐惧等情绪。
隔离与预防
对疑似患者及时隔离,控 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04
阿米巴痢疾的预防护理
预防措施
饮食卫生
保持食物清洁,避免食用不洁、未煮熟的 食物,特别是生食。
饮用水安全
确保饮用水清洁,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水。
个人卫生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特别是在处理食 物和上厕所后。
案例总结
阿米巴痢疾是一种常见的 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 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对于阿米巴痢疾患者,应 尽早诊断和治疗,同时采 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促 进康复。
提高公众对阿米巴痢疾的 认知和预防意识,加强饮 食卫生管理,是预防阿米 巴痢疾的重要措施。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病因与病理
病因
阿米巴原虫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水或 接触污染的手、物体等进入消化道, 并在肠道内繁殖,引起炎症反应。
病理
阿米巴原虫在肠道内破坏肠壁组织, 导致肠道溃疡、出血和炎症,严重时 可扩散到腹腔和邻近器官。
流行病学特征
地区分布
阿米巴痢疾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但也可在温带地区流行。
人群分布
体重下降
阿米巴痢疾
加强阿米巴痢疾防控知识的宣传普及,提 高公众对疾病的认知和防控意识,形成全 民参与防控的良好氛围。
06
案例分析与学习
案例一:阿米巴痢疾在一个社区的爆发与控制
爆发背景
描述社区环境、卫生条件,以及阿米巴痢疾 在该社区的首次发现。
传播链分析
详细解析阿米巴痢疾在该社区的传播途径, 如水源、食物污染等。
控制措施
易感人群和预防策略
易感人群:所有人群均可能感染阿米巴痢疾,但免疫力较 低的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更容易发病。
预防策略
• 饮食卫生:避免食用可能被污染的食物和水源,确保 食物煮熟煮透。
• 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 与感染者密切接触。
• 环境卫生: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提高饮用水质量,减 少病原体传播的机会。
• 疫苗接种:目前尚无针对阿米巴痢疾的疫苗,但可通 过提高个人免疫力来降低感染风险。
03
临床表现与诊断
阿米巴痢疾的典型症状
01
02
03
04
腹泻
阿米巴痢疾的最主要症状是腹 泻,表现为水样或脓血样便。
腹痛
患者常常感到腹部绞痛或隐痛 ,疼痛部位多在脐周。
发热
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 温可升高至38°C以上。
复发预防
为了预防阿米巴痢疾的复发,患者需要加强个人卫生习惯,避免进食生冷、不洁食物,尤其在疫情高发地区要特 别警惕。此外,增强免疫力、保持生活规律等也有助于预防复发。如果患者出现复发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及 时诊断和治疗。
05
公共卫生策略与控制
阿米巴痢疾的公共卫生重要性
疾病负担
阿米巴痢疾是一种由溶组织内阿 米巴原虫引起的肠道感染病,给 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阿米巴痢疾的预防PPT
如何有效预防阿米巴痢疾? 饮水安全
确保饮用水经过净化或煮沸。
使用过滤器和消毒药片也是有效措施。
如何有效预防阿米巴痢疾? 食物卫生
选择新鲜、熟透的食物,避免街边摊和不明 来源的食物。
生菜、海鲜等易感染的食物要谨慎食用。
如何有效预防阿米巴痢疾? 环境卫生
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定期消毒。
特别是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要注意蚊虫滋 生。
如果感染了阿米巴痢疾怎么办 ?
如果感染了阿米巴痢疾怎么办? 及时就医
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
如果感染了阿米巴痢疾怎么办? 遵循医嘱
按照医生的处方进行抗生素治疗,并保持充足的 水分摄入。
主要症状包括腹痛、腹泻(有时带血)和发热。
什么是阿米巴痢疾? 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通过水源和食物传播,特别是在卫生条 件差的地区。
人类是主要宿主,感染后可通过粪便排出囊体。
什么是阿米巴痢疾? 流行情况
阿米巴痢疾在发展中国家较为普遍,特别是在热 带和亚热带地区。
全球每年有数百万例感染报告。
谁容易感染阿米巴痢疾?
必要时可以进行输液治疗。
如果感染了阿米巴痢疾怎么办? 隔离措施
确诊后应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防止传播。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
谢谢观看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与培训是必要的。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出行前
在出行前了解目的地的卫生情况,并做好相应的 准备。
可携带消毒剂和净水设备。
何时采取预防措施? 日常生活中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
特别是在处理食物前后、如厕后。
3第三节 阿米巴痢疾
概 述
• 溶组织阿米巴原虫引起,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见。病变主 要发生在盲肠、升结肠和乙状结肠。 • 如病原体自肠道经血流或直接蔓延侵入肠外脏器.则可引 起肠外阿米巴病,常见的有肝、肺阿米巴性脓肿* • 阿米巴原虫的侵袭力,主要表现为对宿主组织的溶解破坏 作用。阿米巴对宿主细胞的破坏具有接触溶解的特点,阿 米巴滋养体含有多种蛋白水解酶和毒素,可结合在细胞膜 上。当它和宿主细胞接触时,造成组织溶解破坏。
阿米巴痢疾
• 病变早期,肠粘膜表面有 多数灰黄色隆起的点状坏 死或浅在溃疡,为滋养体 溶解破坏肠桔膜表面组织 而造成。 • 随着病变进展,坏死灶向 周围扩大,滋养体穿过粘 膜肌层,到达粘膜下层。 • 形成阿米巴痢疾持有的口 小底宽如烧瓶状的潜行性 溃疡。 • 溃疡间粘膜一般正常。若 病变继续进展,形成大溃 疡。很少发生穿孔。
临床表现
毒血症、腹痛里急后重 不明显,腹部压痛右侧 多见。 量多,棕红色糊状,有 腥臭。 镜检:WBC少、RBC多。1.阿米巴性肝脓肿 最多见 • 2.阿米巴性肺脓肿 远少于肝脓肿,脓肿 的绝大多数系直接由肝脓肿蔓延而来。 • 3 阿米巴性脑脓肿 偶可发生,系阿米巴滋 养体由血道进入脑而引起,常为多发性。
结肠阿米巴痢疾病
肠外阿米巴病
细菌性痢疾与阿米巴痢疾的鉴被别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病原体 病 变 痢疾杆菌 病变部位在乙状结 肠、直肠。为假膜 性炎。(糠披样) 溃疡较浅,大小不 一。 毒血症、腹痛里急 后重明显,腹部压 痛左侧多见。 量少,粘液脓血便。 镜检:大量脓C、可 有RBC。培养有痢 疾杆菌生长 阿米巴原虫滋养体 病变部位在盲肠、升结 肠。为液化性坏死。溃 疡较深、烧瓶状。
病理变化
• 病变主要发生在盲肠和升 结肠,其次为乙状结肠和 直肠。因此,患者下痢次 数和里急后重症状较细菌 性痢疾为轻。 • 病变持点为坏死性炎,炎 症反应不明显,白细胞浸 润甚少,在坏死组织中易 找到阿米巴滋养体。 • 切片中滋养体里圆形,直 径20一40”u,核小而圆, 胞浆内常含有红细胞和空 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毒素
应激反应
儿茶本分胺↑ 严重酸中毒
血管收缩(微循环中血流 ↓↓)组织缺血、缺O2、酸 中毒 组织胺↑ 微血管扩张(微循环血流↑↑)
有效血流量↓
血管壁损伤 血浆外渗
休克进一步发展 更严重酸中毒. 微血管麻痹 启动内凝系统
血管壁严重损伤 血液粘稠
血流缓慢
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 DIC 导致重要生命器官功能严重损伤
四.病理解剖
• 以乙状结肠和直肠病变最显著 • 急性期—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不易穿孔(病变仅限固有层) • 慢性期—粘膜水肿,肠壁增厚,疤痕, 肠腔狭窄 • 中毒性菌痢—肠道病变轻,全身微血管痉挛 脑水肿
五.临床表现
• 潜伏期l一4d(数小时至7d)。 • 病情严重程度 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
细菌性痢疾
汉中3201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何莹
简称菌痢,主要表现腹痛、 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血便, 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 重者有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 脑病。
一.病原学
• 病原体 痢疾杆菌,属肠杆菌科志贺菌属, G– 杆菌,无鞭毛,有菌毛 • 分 型 目前分为4群及40个血清型,群型之 间无交叉免疫 痢疾志贺菌 A(病情最重) 福氏志贺菌 B(我国主要,易转慢性) 鲍氏志贺菌 C(我国较少) 宋内志贺菌 D(病情最轻,发达国家)
①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低分子右旋糖酐葡萄 糖盐水, 5%碳酸氢钠以纠正酸中毒。 ②血管活性药: 山莨菪碱解除微血管痉挛 多巴胺,酚妥拉明或阿拉明升压 ③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心脏,肾脏 ④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⑤防止DIC
脑型治疗
• • • • 20%甘露醇,快速,6~8h重复使用。 山莨菪碱改善脑血管痉挛 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防治呼吸衰竭:中枢性呼衰 周围型呼衰
• 少尿或无尿
①休克型的临床表现:
早期休克 (微循环缺血期) 休克中期 (微循环淤血期) 晚期休克 (微循环麻痹期)
神萎 少尿、面色苍白 血压正常/波动 肢端发凉
烦燥、抽搐、意识障碍 无尿 、面色差 血压下降, 肢体发凉、 大理石花纹
昏迷 面色青灰、 严重紫绀 血压极低→0 肢体冰凉 出血倾向,出血不止 重要生命器官功能严 重障碍,DIC、RDS等
(一)急性菌痢
• • • • 普通型(典型) 轻型(非典型) 重型 中毒型 (儿童多见) (1)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2)脑型(呼吸衰竭型) (3)混合型
普通型(典型)菌痢
• • • • 高热,寒战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 粘液脓血便 左下腹压痛,肠鸣音亢进
轻型(非典型)菌痢
• 毒血症状轻,低热或不发热 • 肠道症状轻,腹泻次数少,无脓血 • 轻度腹痛,无明显里急后重
• 应及时取便送检 • 粪便镜检确诊培养痢疾杆菌
鉴别诊断
急性菌痢
• • • • 急性阿米巴痢疾 食物中毒 其它肠道感染 肠套叠,急性坏死性出血性小肠炎
急性细菌性痢疾与急性阿米巴痢疾
• • • • • • • • • • • 病原 流行病学 潜伏期 全身症状 里急后重 便次 腹痛 粪便量 便性状 镜检 部位 痢疾杆菌 流行性或散发 1-7天 发热,症重 有 十数次、数十次 左下腹 少 黏液脓血便 WBC>RBC 直肠 乙状结肠 阿米巴原虫 散发 数周-数月 不发热,症轻 无 数次 右下腹 多 暗红色果酱样 RBC>WBC 升结肠 盲肠
散大、固定、不等 大光反射消失
③ 混合型临床表现:
(二)慢性菌痢(超过2个月)
• 原因 治疗不当 耐药,福氏志贺菌感染 免疫力低 基础疾病 慢性迁延型 急性发作型 慢性隐匿型
•
分型
六.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WBC N ,慢性可贫血 • 便常规:粘液脓血便,WBC≥15个/HP, 巨噬细胞存在有助于诊断。 • 病原学:便培养,注意取样 • 核酸检测 • 免疫学检查
腹痛、腹泻、脓血。
发病机制:
志贺菌释放内、外毒素,外毒素引起肠粘膜 细胞环死,内毒素引起发热和毒血症。机体 产生过敏反应,血管活性物质增加,全身小 血管痉挛引起急性微循环障碍。
• 中毒性菌痢发病机制与本菌产生强烈的内毒素及 机体对之敏感而产生强烈的过敏反应有关。 • 内毒素→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增加→急性微循环障 碍→DIC及血栓形成→重要内脏功能衰竭→感染性 休克、脑水肿及脑疝表现。
重型菌痢
• • • • 急起发热 腹泻30次以上,可有假膜,大便失禁 腹痛,里急后重明显 严重腹胀,中毒性肠麻痹,并半呕吐,外 周循环衰竭 • 部分患者可有中毒性休克及心肾功能不全
中毒型菌痢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感染性休克表现
• 严重毒血症状
• 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紫绀 • 血压下降,脉搏细数
十一. 预防
• 管理传染源 • 切断传播途径
• 保护易感人群
七. 诊断
急性菌痢 • 夏秋季,有进食不洁食物或与菌痢病人接触史。
• 临床表现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 血便;左下腹明显压痛。
• 实验室检查
慢性菌痢
• 病人有急性菌痢史
• 病程超过2个月而病情未愈。
中毒型
• 儿童多见,以严重毒血症状,休克和(或)中 毒性脑病为主要表现 • 胃肠道症状轻微甚至无腹痛、腹泻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 •易感性 普遍易感 免疫力不持久 无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 夏秋季多发,儿童多见
三.发病机制:
痢疾杆菌
消化道
大部分胃酸杀死 胃 少部分入肠→正常菌群拮抗作
用、分泌型IgA阻止不发病
人体免疫力
细菌侵入后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中繁 殖,引起肠粘膜炎症反应和固有层小血管循环障碍, 粘膜出现坏死和溃疡。
慢性菌痢
• 肠道癌症 • 溃疡性结肠炎 • 慢性血吸虫病
中毒性菌痢
• 其它感染性休克 •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九. 预后
• 痢疾志贺菌群重,福氏易慢性
• 中毒型病死率高
• 慢性不易根治 • 免疫力低,儿童或老年人病死率高
十. 治疗
急性菌痢治疗
• 一般治疗 隔离休息 饮食 保证足够水分、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喹诺酮类 其它 :头孢,阿奇霉素等 • 对症治疗
中毒性菌痢脑型(呼吸衰竭型)
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 严重毒血症状 • 烦躁,嗜睡,昏迷,惊厥 • 瞳孔改变 • 呼吸异常或衰竭
② 脑型临床表现:
轻 度 重 度
神经系统症状
面色 血压 * 呼吸 * 肌张力 * 瞳孔 *
头痛、呕吐、嗜睡
苍白 无异常或忽大忽小
昏迷、反复惊厥
明显苍白 节律不齐
致病能力
• 内毒素—主要致病物质 • 外毒素(志贺毒素)— 神经毒(产生神经系统症状) 细胞毒(肠粘膜细胞坏死) 肠毒素(类似霍乱肠毒素,水样泻)
生存能力
• 较强(宋内>福氏>鲍氏>痢疾) • 在瓜果、蔬菜及污染物上可生存1~2周 • 对各种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 • 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低于其他肠道杆菌,对酸 敏感;日光30分钟、煮沸2分钟
• 病原治疗
慢性菌痢治疗
• 全身治疗,积极治疗并存的慢性疾病 • 一般治疗 • 病原治疗 药敏 联合用药,疗程长,1一3个疗程 药物保留灌肠疗法 • 对症治疗 (1) 解痉药物 (2) 应用微生态制剂
中毒型菌痢
• 一般治疗 : 同急性菌痢 • 病原治疗
• 对症治疗 :降温镇静
休克型治疗(病原治疗基础上抗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