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运动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6.1行星的运动(教案)

6.1行星的运动(教案)

6.1 行星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指示目标:了解人类对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过程,知道开普勒三大定律2、能力目标:会利用地球的公转周期与公转半径计算任意一个太阳系行星半径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古人在追求真理时候的执着,研究问题的任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教学过程●1、学生阅读书本两分钟,从书上获取信息提问1.古代人对天体运动存在哪些看法?2.“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分别是什么?3.哪种学说统治时间更长?为什么?板书:一、历史回顾板书:1、地心说资料:地心说的起源很早,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经亚里士多德完善,又让托勒密进一步发展成为“地心说”。

在16世纪“日心说”创立之前的1000多年中,“地心说”一直占统治地位。

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

地球之外有9个等距天层,由里到外的排列次序是: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原动力天,此外空无一物。

上帝推动了恒星天层,才带动了所有天层的运动。

人类居住的地球,则静静地屹立在宇宙中心。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它行星都绕地球运动。

统治很长时间的原因:①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②符合宗教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说法。

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地心说是长期盛行于古代欧洲的宇宙学说。

它最初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在公元前三世纪提出,后来经托勒密(90-168)进一步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板书:代表人物:托勒密(90-168)板书2、日心说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它行星都绕太阳转动。

哥白尼的“日心说”体系约在公元前26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阿利斯塔克最早提出了日心说的观点。

但真正发展并完善日心说的,是来自波兰的哥白尼(1473-1543)。

板书:代表人物:哥白尼(1473-1543)资料:1.地球是球形的。

行星的运动教案全文剖析

行星的运动教案全文剖析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行星的运动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行星的运动教学目标:1. 理解行星的运动包括公转和自转,并能描述其特点。

2. 掌握行星运动的规律,包括公转周期、自转周期和轨道形状。

3. 能够解释地球的日周运动和年周运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1. 投影仪或电子白板。

2. 行星模型或图片。

3. 常见行星的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行星的照片或模型,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行星运动的好奇心。

2. 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地球以及其他行星是如何运动的吗?请简单描述一下。

探究行星运动: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推理,讨论行星的运动规律,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4. 组织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发现,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行星的运动规律。

解释行星运动:5. 教师进行解释和补充:根据学生的发现和讨论,教师对行星运动的规律进行解释和补充,包括公转、自转、轨道形状等概念。

6. 利用投影仪或电子白板展示行星运动的动画或模拟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应用行星运动:7. 学生练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行星来研究,包括该行星的公转周期、自转周期和轨道形状等信息。

然后让他们设计一张海报或口头报告来介绍该行星的运动特点。

8.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依次展示他们的海报或口头报告,其他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

总结和评价:9. 教师总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行星的运动规律和特点。

10. 学生评价: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行星的运动规律,并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困惑。

拓展活动:11. 观察夜空中的星星和行星:组织学生进行观星活动,观察夜空中的行星和星星,让他们思考这些行星的运动是如何展示在夜空中的。

教学延伸:可以结合天文学、地理学等相关知识,深入学习关于行星系统、星球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等更深入的内容,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行星运动的理解和兴趣。

高一物理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高一物理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1页共6页
确地认识行星的运动。
学生交流、
新课讲解
讨论各自的
一、古代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
课前预习结
问 1:.古人对天体运动存在哪些看法?“地心说”和“日心说”. 果,并且总
问 2.什么是“地心说”?什么是“日心说”’?
结、发言。
“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大阳、月 ( 通 过 课 前
【板书设计】
§6.1 行星的运动
一、古代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
1.地心说:托勒密
2.日心说:哥白尼
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1.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
上.
2.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
面积.
3.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
在哥白尼那里还是隐含的,意大利学者布鲁诺将它公开说出,结果 理的求知热
被捕入狱,在被囚禁的八年中,布鲁诺始终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 情。)
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第谷·布拉赫(1546-1601),丹麦天文学家和占星学家。毕
生精力投入到行星位置的测量中,他所做的天文仪器观测精度之

第4页共6页
A.k 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
B.若地球绕太阳运转轨道的半长轴TR地地2为3
RR月3地,周期为
T月2
T
地;月球绕地球运转轨道源自的半长轴为 R 月,周期为 T 月,则
C.T 表示行星运动的自转周期
D.T 表示行星运动的公转周期
五、【课堂小结】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
六、【作业】导学案 1、2、3、4 题

行星的运动教案设计

行星的运动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行星的运动特点和规律。

2. 使学生掌握开普勒定律及其在行星运动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行星的运动特点2. 开普勒定律3. 行星运动规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行星的运动特点,开普勒定律,行星运动规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开普勒定律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行星运动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行星运动,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行星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行星的运动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讲授行星的运动特点:介绍行星运动的规律,如椭圆轨道、面积速率恒定等。

3. 讲解开普勒定律:阐述开普勒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定义及其推导过程。

4. 应用开普勒定律分析行星运动:举例说明开普勒定律在行星运动中的应用。

5. 分析行星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介绍行星运动在航天、地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6.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讨论,解答疑惑。

行星的运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开普勒定律及其对行星运动规律的描述。

2.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行星运动的规律。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开普勒定律的描述和解释。

2. 行星运动的规律。

3. 行星运动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及其对行星运动的解释。

2. 教学难点:开普勒定律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行星运动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行星运动,增强学生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行星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行星的运动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讲授行星的运动特点:介绍行星运动的规律,如椭圆轨道、面积速率恒定等。

3. 讲解开普勒定律:阐述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开普勒定律对行星运动的解释。

行星的运动教案设计

行星的运动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案名称:行星的运动教案设计2. 适用年级:八年级3. 学科领域:物理4. 教学时长: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行星的运动特点,掌握开普勒定律。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培养其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

三、教学内容1. 行星的运动特点2. 开普勒定律的发现3. 开普勒定律的表述4. 行星运动规律的应用5. 太阳系中的行星运动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行星的运动特点,开普勒定律的表述及应用。

2. 难点:开普勒第三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探究行星的运动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行星运动的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结合历史背景,讲述开普勒定律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讲解太阳系行星的运动,引发学生对行星运动特点的好奇心。

2. 探究行星运动特点:让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中的行星运动轨迹,引导学生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

3. 讲解开普勒定律:介绍开普勒定律的发现过程,讲解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内容。

4. 应用开普勒定律:分析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让学生运用开普勒定律解释行星的运动规律。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开普勒定律在解释行星运动中的重要性。

七、教学活动1. 观察行星运动轨迹: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观察不同行星的运动轨迹。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行星运动的规律,分享各自的发现。

3. 展示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讨论成果,讲解行星运动的规律。

4. 思维导图: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总结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八、作业布置1. 复习开普勒定律的内容,理解行星运动的规律。

2. 结合教材,思考开普勒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地球的公转等。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行星运动的其他解释模型。

《第七章 1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 1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含义和基本规律。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行星运动现象。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的含义和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开普勒定律解释和预测复杂的行星运动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图表和相关视频。

2. 准备教学器材,如天文望远镜、星球模型等。

3. 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天文观测数据、科普视频等。

4. 设计课堂讨论和实验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掌握行星运动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我会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图片,让学生了解行星的运动情况,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行星的运动。

2. 新课讲解:接下来,我会详细讲解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首先,我会介绍第一定律,即所有行星都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然后,我会讲解第二定律,即从太阳到行星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最后,我会介绍第三定律,即所有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轨道半径的立方成正比。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三个定律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3. 实验探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需要使用天文望远镜和测量工具,观察行星的运动,并记录数据。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案例分析: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我会给出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行星的运动规律。

例如,太阳系中不同行星的轨道半径和周期的关系,以及行星运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等。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行星的运动教案

行星的运动教案

行星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能够描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以及月球的绕地球运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证明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以及月球的绕地球运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了解地球的美丽与神奇。

二、教学重难点:1. 了解行星的自转与公转运动。

2. 了解月球的绕地球运动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夜晚星空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行星运动的思考。

2. 概念讲解:(1)自转运动:讲解地球的自转运动,即地球以西向东自转一周所花的时间为一天,造成昼夜交替的现象。

(2)公转运动:讲解地球的公转运动,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造成四季变化的现象。

(3)绕地运动:讲解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规律,即月球以逆时针方向绕地球公转一周所花的时间为一个月。

3. 实验探究:(1)实验一:利用一个篮球表示地球,一颗橙表示太阳,一个小球表示月球,橙球固定在教室中央,篮球在场地上自转,同时绕橙球公转,小球围绕篮球绕圈。

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个月。

(2)实验二:利用一个手电筒固定表示太阳,一个旋转台表示地球,一个小球表示月球。

通过手电筒照射地球,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学生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4. 归纳总结:(1)与学生共同总结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以及月球的绕地运动规律,澄清概念和规律。

(2)巩固知识点,解答学生的问题。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画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的示意图。

(2)让学生编写一首歌曲或小诗来表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6. 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行星的运动规律,掌握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以及月球的绕地运动。

同时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了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观察,写一篇关于日月星辰运动的观察日记。

行星运动轨道解析教案

行星运动轨道解析教案

行星运动轨道解析教案。

行星运动轨道解析教案是一门重要的天文学科,其知识点主要包括太阳系及行星的运动规律、行星的离心率、轨道周期等。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和特性,为日后的天文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旨在让学生掌握太阳系和行星的基本运动规律,学习行星离心率与轨道周期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了解行星的运行特点,加深对天文学科的认识。

具体教学目标包括:1.认识太阳系和行星的基本构成,了解其运动规律;2.掌握行星离心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了解不同行星离心率的意义和特点;3.掌握轨道周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了解不同行星轨道周期的意义和特点;4.了解行星运动轨迹的特点和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天体物理学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太阳系和行星的基本构成和运动规律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其围绕着运动的若干个天体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行星是指在太阳系中以太阳为中心作椭圆形运动的一类天体。

本部分将着重介绍太阳系和各星球的基本情况及运动规律。

2.行星离心率的计算方法和特点行星离心率是指行星轨道的离心程度。

不同行星离心率的大小及特点各不相同。

本部分将介绍行星离心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为学生深入了解天文学知识提供基础。

3.行星轨道周期的计算方法和特点行星轨道周期是指一颗行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

不同行星的轨道周期各不相同,其特点也有所不。

本部分将介绍轨道周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天文学科的认识。

4.行星运动轨迹的特点和规律行星运动轨迹是指行星公转或自转时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

不同行星的运动轨迹规律各不相同,其特点也有所不同。

本部分将介绍行星运动轨迹的特点和规律,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天体物理学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掌握太阳系和行星的基本运动规律,加深对行星离心率、轨道周期的理解,进一步了解行星的运行特点和运动轨迹。

同时,掌握基本数学及物理知识可助力深入理解天文学科。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视频讲解、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本课程的知识点。

行星的运动教案

行星的运动教案

行星的运动教案【篇一: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第六章万有引力定律(一、行星的运动)教学目的: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2.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教学重点:知道开普勒对行星的描述教学过程:引入: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力和运动,并且讲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动力学。

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物体运动,本章将介绍一种新的力-------万有引力和一种新的运动实例--------行星的运动。

一地心说与日心说1.让同学自己阅读,找出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地球的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它行星都绕地球运动。

日心说:认为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它行星都绕太阳动动2.为什么地心说会统治人们很久时间。

3.古人是如何看待天体的运动:古人认为天体的运动是最完美、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

4.谁首先对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的观点提出怀疑:开普勒二开普勒三定律开普勒通过四年多的刻苦计算,先后否定了十九种设想,最后了发现星运行的轨道不是圆,而是椭圆。

并得出了开普勒两条定律: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动,太阳是在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如图:如果时间间隔相等,即t2-t1=t4-t3那么面积a=面积b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

r/t=k (k是一个与行星或卫星无关的常量,但不同星球的行星或卫星32k值不一定相等)其中m为行星质量,r为行星轨道半径,即太阳与行星的距离。

也就是说,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正比于行星的质量而反比于太阳与行星的距离的平方。

而此时牛顿已经得到他的第三定律,即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用在这里,就是行星对太阳也有引力。

同时,太阳也不是一个特殊物体,它用语言表述,就是: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行星的运动物理教案

行星的运动物理教案

行星的运动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行星运动的基本概念,如行星、椭圆轨道、开普勒定律等。

2. 使学生掌握行星运动的物理原理,如万有引力定律、向心力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行星运动的基本概念:行星、椭圆轨道、开普勒定律。

2. 万有引力定律:概念、公式、适用范围。

3. 向心力:概念、公式、作用。

4. 行星运动的规律:椭圆轨道、抛物线轨道、双曲线轨道。

5. 行星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周期:公式、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行星运动的基本概念、物理原理、开普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向心力。

2. 难点:椭圆轨道、抛物线轨道、双曲线轨道的性质和计算,行星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周期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行星运动的基本概念、物理原理、开普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向心力等。

2. 利用图形、动画等直观教学手段,展示行星运动的轨迹和物理过程。

3.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 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行星运动的基本概念,讲解椭圆轨道、抛物线轨道、双曲线轨道的性质。

2. 第二课时:讲解万有引力定律、向心力,分析行星运动的规律。

3. 第三课时:讲解行星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周期,举例计算。

4. 第四课时:课堂讨论,提问回答,总结本章知识点。

5. 第五课时: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行星运动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行星运动的物理原理,并展示讨论成果。

3. 练习题:布置相关的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行星的运动特点,如火星、木星、土星等。

2. 探讨行星运动在天文学领域的应用,如行星探测、星系演化等。

3. 引导学生关注行星运动的研究动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一地理行星轨道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行星轨道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行星轨道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解行星轨道运动的基本概念;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3. 了解其他行星的轨道运动,比较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轨道运动的异同;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2.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3. 其他行星的轨道运动;4.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轨道运动的异同。

三、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1.1 地球的自转运动。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

1.2 地球的公转运动。

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周期;地球公转引起的现象。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

2.1 自转引起的现象。

昼夜变化;自转引起的地球形状。

2.2 公转引起的现象。

四季变化;公转引起的昼夜长度变化。

3. 其他行星的轨道运动。

3.1 其他行星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其他行星的自转和公转引起的现象。

3.2 其他行星的轨道特点。

其他行星的公转轨道和周期;其他行星的公转引起的现象。

4.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轨道运动的异同。

4.1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4.2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轨道特点的异同;4.3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轨道运动引起的现象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1.1 地球的自转运动。

通过观察星空和日出日落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

1.2 地球的公转运动。

通过观察四季变化和昼夜长度变化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周期;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引起的现象。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

2.1 自转引起的现象。

通过观察昼夜变化和地球形状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自转引起的现象;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自转引起的现象。

2.2 公转引起的现象。

行星的运动教案

行星的运动教案

行星的运动教案教案标题:行星的运动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和基本特征。

2. 掌握行星运动的分类和描述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天体运动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模型,用于示范行星的运动。

2. 图表或幻灯片,用于展示行星的运动规律和特征。

3. 天文学书籍或网络资源,用于提供更多相关知识和案例。

4.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纸,用于学生的练习和巩固。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出行星的运动话题。

2. 展示一张行星运动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提问学生,询问他们对行星运动的了解和观察。

探究: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颗行星进行研究,并回答以下问题:- 行星的自转和公转方向是怎样的?- 行星的自转和公转速度有何特点?- 行星的轨道形状和倾斜角度有何规律?- 行星的运动周期和周期变化有何特点?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介绍他们选择的行星,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3. 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展示,总结行星的运动规律和特征,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拓展:1. 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行星,并深入研究其运动特征和相关知识。

2. 学生展示:学生可以用海报、PPT等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与同学分享。

巩固:1. 练习与讨论:提供一些行星运动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答,并与全班分享答案和解决思路。

2.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解答进行评价,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展望:1. 鼓励学生继续探究:激发学生对天体运动的兴趣,鼓励他们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2. 提供更多资源:向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网站和天文观测活动,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行星的运动。

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讨论、展示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学生表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环节表现积极,能够合作与交流,但在个别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练习中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进一步指导和支持。

小学物理教案:了解行星的椭圆轨道运动

小学物理教案:了解行星的椭圆轨道运动

小学物理教案:了解行星的椭圆轨道运动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迹并掌握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轨道运动规律。

二、教学内容1.行星运动的基本规律2.行星绕太阳的轨道3.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轨道运动规律三、教学重点1.行星绕太阳的轨道2.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轨道运动规律四、教学难点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轨道运动规律五、教学方法1.课堂授课2.课件展示3.图像演示4.实验展示六、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地球是绕着什么运动的?(2)展示地球与太阳的运动轨迹图像。

2.活动一:观察实验(1)观察一张行星绕太阳的图片。

(2)分析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和旋转角度。

(3)发现行星绕太阳的轨道是呈椭圆形的。

3.活动二:听讲、合作探究(1)听老师讲解并观看课件内容,了解行星轨道是一个椭圆。

(2)同桌合作,结合实验,探究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轨道运动规律。

(3)总结行星绕太阳运动的特点,掌握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轨道运动规律。

4.活动三:小结巩固(1)放下笔记和学过的实验装备,学生重新回到座位上,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测试学生是否对知识掌握确定,及时巩固知识。

(2)根据学生的反馈,老师及时修正教学内容。

七、教学资源1.课件: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轨道运动2.图像:行星绕太阳的图片3.实验装备:模拟太阳系模型八、教学评价通过对小学生的讲解和实验模拟,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深入了解行星绕太阳的轨道、行星绕太阳的椭圆轨道运动规律,增加了小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实验技能,达到教育科学与合理发展的目的。

科学教案二:了解太阳系的行星运动

科学教案二:了解太阳系的行星运动

科学教案二:了解太阳系的行星运动)太阳系是什么?我们每天看到的蓝天白云、太阳和星星都属于太阳系的一部分。

太阳系中有八个主要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这些行星绕着太阳旋转,形成了一个星球系。

了解太阳系的行星运动对于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非常重要。

早在古希腊时期,天文学家就开始研究太阳系内行星之间的运动规律。

在当时的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了许多关于行星运动的基本理论,如开普勒定律。

在现代,我们通过使用各种科学研究仪器和技术,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太阳系的行星运动以及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

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太阳系中每个行星的运动规律。

第一个行星是水星,它靠近太阳,一个恒星周期只进行三圈。

开始时,水星和太阳很靠近,之后绕着轨道公转,同时不断旋转,像陀螺一样。

这类似于一只旋转的陀螺,并且非常具有挑战性。

由于水星每恒星年只绕行太阳轨道3.3圈,而地球却绕行太阳轨道一周,因此在天空中观测水星的运动是一大挑战。

第二个行星是金星。

它是太阳系中最明亮的行星之一。

由于它的亮度和地球非常相似,因此有时我们可以在天空中看到它。

根据开普勒定律,我们可以知道它是一颗近乎椭圆形的行星。

从地球上观测金星的运动,会看到它围绕太阳不断地运动,并在最大后距离时消失。

第三个行星是地球。

我们所认为的“家园”就是地球,它是太阳系的第三个行星。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周需要约365天。

地球的公转运动被称为“地球年”,是我们时间计量单位的基石。

第四个行星是火星。

它和地球很相似,同样也是一颗岩石行星。

火星的自转周期比地球长,一个恒星周期中进行了6400度旋转。

火星上看到的日落和日出会非常吸引人,因为它们的光芒会呈现出橙色和红色。

第五个行星是木星,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

木星的大小是所有行星的总和的两倍多。

木星的自转速度非常快,一个恒星周期进行约11圈。

木星有最多的卫星(79天然卫星)。

第六个行星是土星,和木星一样也是个巨型气体行星。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安远二中张招胜课题: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②第六章第一节《行星的运动》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介绍了人们对星体运动的认识过程,重点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天体运行的规律与地面物体的运行规律本质上是相同的,从而为万有引力定律的得出作准备。

这节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陌生的,甚至无法去感知。

所以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星体运动认识的发展过程,从“日心说”和“地心说”的内容到其两者之间的争论,从第谷的精心观测到开普勒的数学运算,在学生整体感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大师们的思路、方法及他们的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并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求知欲望。

2、学生分析高一的学生对知识充满着一种渴望,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的观察不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而具有更深层次的探究愿望。

他们对天体的运动充满好奇又觉得非常神秘而不易理解。

但对行星的运动的了解只停留在看科普电视节目、科普书籍和地理课的介绍层面上,对古代天体运动的两种学说和开普勒行星三定律还很陌生。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宇宙观。

2.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3.知道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的内容。

4.理解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理是来之不易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开普勒等几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并加深对行星运动的理解.2.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品质的教育,感知物理学史,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与艰辛。

3. 通过对天体运行研究历史的了解,体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质疑、批判、猜测、观察与实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天体运行研究历史的了解,感悟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和献身精神。

2.澄清对天体运动裨秘、模糊的认识,掌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
行星的运动




科学观念
(1)了解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历程。
(2)了解观察的方法在认识行星运动规律中的作用。
科学思维
(1)行星运动模型的建立。
(2)通过托勒密、哥白尼、开普勒等几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并加深对行星运动的理解.
(3)具有使用科学证据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有定性到定量对行星三定律进行描述、解释。
土星
1.43×1012
9.30×108
天王星
2.87×1012
2.66×109
海王星
4.50×1012
5.20×109
(通过数据验证开普勒第三定律的正确性,并理解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
思考与交流: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那它可能跟谁有关?(每个小组算一组数据)
教师:实际上,多数行星的轨道与圆十分接近(展示表格),
感悟观察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体会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和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感悟人们对行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理是来之不易的。
学习任务3:学习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学生阅读回答相关问题: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下面有请各个小组成员把课前收集的关于对天体运动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资料(各自的研究结果、所持观点及依据)进行小组讨论并选出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他们的相关情况。.
对学生收集材料进行点评(表扬、补充);
阅读科学足迹,托勒密:地心宇宙;哥白尼:拦住了太阳,推动了地球
问题探究:
1.为什么日心学说占统治地位的时间较长?

行星的运动教案

行星的运动教案

行星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行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行星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3.理解行星运动的原因和影响;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天文现象。

二、教学内容1. 行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行星是指绕太阳运行的天体,按照距离太阳的远近可以分为内行星和外行星。

内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外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矮行星等。

2. 行星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行星的运动规律可以用开普勒三定律来描述:1.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第二定律:行星在其轨道上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当行星离太阳较远时速度较慢,当行星靠近太阳时速度较快;3.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公转的周期的平方与行星到太阳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

3. 行星运动的原因和影响行星运动的原因是由于太阳的引力作用,行星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行星运动的影响包括:1.行星的运动速度和轨道大小影响着行星的季节变化;2.行星的运动轨迹和周期影响着行星的气候和天文现象;3.行星的运动规律和轨道形状影响着行星的探测和研究。

4.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天文现象通过对行星运动规律的了解,可以解释很多天文现象,例如:1.行星的视运动和逆行现象;2.行星的日、月、星合和月食、日食现象;3.行星的自转和磁场现象等。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演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行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演示行星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以及实验观测行星的运动现象,让学生深入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和影响。

四、教学步骤1. 行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讲解行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行星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 行星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演示行星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让学生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和轨道形状。

3. 行星运动的原因和影响讲解行星运动的原因和影响,让学生了解行星运动的原理和影响。

4. 实验观测行星的运动现象通过实验观测行星的运动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行星的运动规律和影响。

教学设计行星的运动

教学设计行星的运动

6.1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人类历史上发现行星运动规律——开普勒三定律的一个过程。

从托勒密发展并完善的地心说,哥白尼勇敢的壮举——提出日心说,布鲁诺宣传和捍卫真理,第谷天才的行星观测技术,到开普勒发现并总结三大定律,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要让学生了解这段真理发现的艰难历程,并从科学家身上看到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对象分析(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只是通过小学的科学课、报刊、杂志、电视等方式对有关科学家的事例略知一二,对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创造内容的了解应该是非常琐碎的,无系统的天体运动研究历史方面的知识,但对天体的运动学习应该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二)学生认知能力上的欠缺。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看,由于行星运动抽象、无法感知,学生在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上会存在障碍,同时椭圆在数学上还未接触过,也会给学生造成困惑。

本节课的目标切入点准确到位,侧重于“三维”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较好地体现了教材内容统领全章的地位和功能。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知道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及其科学价值,会用该定律分析行星运动问题。

3.知道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4.知道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且这个比值与行星的质量无关,但与太阳的质量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过程,通过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开普勒等几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的不同认识,认识到观察、实验、总结实际规律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渗透物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形成正确的宇宙运动观。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不竭的动力,感悟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和献身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本节课内容是该章第一单元的开篇。

这一单元教材在安排上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展开,重在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建立的过程,这是一次生动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从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到天文学家对行星运动大量的观察资料;从研究行星运动规律,到猜想行星运动的原因;最终得到万有引力定律,无处不在体现着科学探索的精神与方法。

这节内容在第一单元教学中起到开门砖的作用。

对学生来说本节内容是抽象的、陌生的,甚至无法去感知。

对天体的运动充满好奇又觉得非常神秘而不易理解。

所以我们必须去引导学生了解人们对星体运动认识的发展过程,从“日心说”和“地心说”的内容到其两者之间的争论,从第谷的精心观测到开普勒的数学运算,在学生整体感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大师们的思路、方法及他们的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并激发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求知热情。

本节内容包括“地心说”“日心说”的内容、开普勒定律的内容和天体运动的近似处理等知识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及发展过程;
2.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
3.知道天体运动的近似处理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提出科学假设,再经过实验验证的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和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
3.通过体验性活动提高学生实践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建立科学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求知热情;
3.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以及评价探究结果的素养。

【教学重点】
1.“日心说”的建立过程。

2.行星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1.学生对天体运动缺乏感性认识。

2.开普勒行星运动规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1.“日心说”建立的教学──采用对比、反证及讲授法。

2.行星运动规律的建立──采用挂图、放录像资料或用CAI课件模拟行星的运动情况。

【教学用具】
二、开普勒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椭圆轨道定律):所有的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动,太阳是在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体验活动:椭圆的制作
引发学生思考: 椭圆有什么特点?
椭圆中最长的线段(长轴)如何确定?
如果太阳位于椭圆的左焦点,请同学们在自己画出的椭圆中标出近日点和远日点位置?并思考近日距离和远日距离的关系。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联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所扫
过的面积相等。

若行星从A 到B 的时间和从C 到D 的时间相等,则图中的面积S 1=S 2
细绳的两端点为椭圆的两
个焦点,滑动,在纸上画出轨迹。

离与远日距离之和等于长轴的长度。

若用
R 表示半长轴,用T 表示周期,则有:
(K 与运动的行星无关)
强调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引发学生思考:
现在我们已发现了太阳周围有几颗大行星吗?分别是什么?
评价:(回答的很好),那同学们知道哪颗行星离太阳最近?
再问:水星绕太阳运转的周期会和地球一样吗?
评价:(回答的非常精彩)不过这是理论上的证明,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吗?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版图了解多数大行星轨道的近圆特点,并让学生自学天体运动的近似处理方法。

开普勒三定律的意义
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确切描述不仅使人们在解决行星的运动学问题上有了依据,更澄清了人们多年来对天体运动神秘、模糊的认识,同时也推动了对天体动力学问题的研究。

慢。

火、土、地球、天王星、海王星。

可知:同行星,以水星离太阳最近,运转的周期也最短。

以通过查找数据资料来估算水星和地球的相同,从而得出结论。

【巩固练习】 用投影仪出示练习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 B.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绕太阳运动 C.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动
D .“地心说”和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现在看来都是不正确的 2.关于开普勒行星运动的公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k 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数 B. 不同星球的行星,k 值可能不同 C. T 表示行星运动的自转周期 D. T 表示行星运动的公转周期
3.由于多数行星的运动轨迹接近圆,开谱勒行星运动规律在中学阶段可以近似处理,其中包括:
A 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
B 太阳处于圆周的中心
C 中的R 即为圆周的半径
D 所有行星的周期都和地球公转的周期相同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和知道了:
1.“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及发展过程。

2.行星运动的轨迹及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举R3/T2=K(K 是与行星无关的量)。

3.大行星绕太阳的运动可近似看做匀速圆周运动。

【作业】
1.阅读有关对行星运动的认识的发展史。

2.作业本作业:《高效课堂》第28页
k T R 2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