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必修二课件:6-1-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优质课件

(人教版)物理必修二课件:6-1-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优质课件

第六章
课时1
第6页
RJ版· 物理· 必修2
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
二合一
4.某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远日点离太阳的距离为 a,近 日点离太阳的距离为 b,过远日点时行星的速率为 va,则过近 日点时的速率为( b A.vb=ava a C.vb=bva ) B.vb= D.vb= a b va b a va
RJ版· 物理· 必修2
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
二合一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1页
RJ版· 物理· 必修2
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
二合一
课时1
行星的运动
课 前 预 习 作 业
课 堂 效 果 检 测
第六章 课时1
课 后 巩 固 提 高
第2页
RJ版· 物理· 必修2
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
第六章
课时1
第10页
RJ版· 物理· 必修2
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
二合一
8.木星的公转周期为 12 个地球年,设地球距太阳的距离 为 1 个天文单位,那么木星距太阳的距离为________个天文单 位. 9.已知地球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试判断金星、冥 王星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比一年长,还是比一年短?
第六章
课时1
第15页
RJ版· 物理· 必修2
6.AC
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
二合一
由于 A 是近日点,B 是远日点,故由 A→B,太
阳对行星引力做负功,由 B→A 太阳对行星引力做正功,因而 选 A、C. 7. 匀速圆周 长轴的三次方 椭圆 所有这些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a3 =k T2 轨道半
周期的平方

高中物理常见星球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常见星球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常见星球问题教案
一、目标:了解常见星球的特点和运动规律。

二、教学内容:
1. 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
2. 太阳系中的主要行星;
3. 星球的表面特征和气候特点;
4. 星球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展示太阳系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激发学生对星球的兴趣。

2. 学习:讲解太阳系中的主要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介绍它们的表面特征、气候特点和运动规律。

3. 演示:通过实验或模拟演示,让学生观察星球的运动规律,如行星公转、自转等现象。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太阳系中的行星位置和运动规律对生命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星球的重要性。

5. 小结:对学生进行总结,梳理学习内容,强化对星球特点和运动规律的理解。

四、扩展延伸:
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2. 让学生研究其他星球的特点和运动规律,拓展对宇宙的认识;
3. 鼓励学生参加天文观测活动,深化对星球的了解。

五、课堂反馈:通过问题解答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星球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或观察,了解一个星球的特点和运动规律,并写一份小结报告。

七、教学评估: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高中物理_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六章万有引力§6.1行星的运动导学案【导入学习】浩瀚的宇宙中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以外还有许多的星体,它们在太空中是如何和平相处的?都在做什么样的运动?为什么做这样的运动呢?“日出东方”“日傍西山”,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感觉太阳每天绕地球转一圈,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行星的运动规律。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2.知道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3.知道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且这个比值与行星的质量无关,但与太阳的质量有关.过程与方法通过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开普勒等几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并加深对行星运动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理是来之不易的.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不竭的动力.【课前知识储备】1.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

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各物理量及相互关系式。

3.查找资料收集椭圆的知识,完成课本:“做一做”。

重在理解椭圆的焦点和长轴、短轴的概念。

教学目的:强化所学知识同时对于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先导学习,为本节的新课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自主与合作】学习活动一、人类认识天体运动的历史课前同学们已经做好了预习,并查阅了天体运动的相关资料,我们一起来解决下面几个问题问题1、“地心说”的内容及代表人物:思考:为什么地心说一度占据了统治地位问题2、“日心说”的内容及代表人物:问题3:“日心说”战胜了“地心说”,请阅读第33页《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找出“地心说”遭遇的尴尬和“日心说’的成功之处学以致用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B.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绕太阳运动C.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动D.“地心说”和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现在看来都是不正确的“日心说”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师:德国的物理学家开普勒继承和总结了他的导师第谷的全部观测资料及观测数据,也是以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来思考和计算的,因为不管是“地心说”还是“日心说”,都把天体运动看得很神圣,认为天体运动必然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

教学设计行星的运动

教学设计行星的运动

6.1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人类历史上发现行星运动规律——开普勒三定律的一个过程。

从托勒密发展并完善的地心说,哥白尼勇敢的壮举——提出日心说,布鲁诺宣传和捍卫真理,第谷天才的行星观测技术,到开普勒发现并总结三大定律,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要让学生了解这段真理发现的艰难历程,并从科学家身上看到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对象分析(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从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基础来看,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只是通过小学的科学课、报刊、杂志、电视等方式对有关科学家的事例略知一二,对科学家的发现、发明、创造内容的了解应该是非常琐碎的,无系统的天体运动研究历史方面的知识,但对天体的运动学习应该具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

(二)学生认知能力上的欠缺。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看,由于行星运动抽象、无法感知,学生在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上会存在障碍,同时椭圆在数学上还未接触过,也会给学生造成困惑。

本节课的目标切入点准确到位,侧重于“三维”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较好地体现了教材内容统领全章的地位和功能。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知道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及其科学价值,会用该定律分析行星运动问题。

3.知道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4.知道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且这个比值与行星的质量无关,但与太阳的质量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了解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过程,通过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开普勒等几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的不同认识,认识到观察、实验、总结实际规律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渗透物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想,形成正确的宇宙运动观。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不竭的动力,感悟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和献身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勇于创新、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七章 1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第七章 1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含义和基本规律。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预测行星运动现象。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开普勒第一、第二定律的含义和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开普勒定律解释和预测复杂的行星运动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图表和相关视频。

2. 准备教学器材,如天文望远镜、星球模型等。

3. 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天文观测数据、科普视频等。

4. 设计课堂讨论和实验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掌握行星运动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过程:1. 导入:首先,我会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和图片,让学生了解行星的运动情况,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行星的运动。

2. 新课讲解:接下来,我会详细讲解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首先,我会介绍第一定律,即所有行星都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然后,我会讲解第二定律,即从太阳到行星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最后,我会介绍第三定律,即所有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轨道半径的立方成正比。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三个定律的含义和适用范围。

3. 实验探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需要使用天文望远镜和测量工具,观察行星的运动,并记录数据。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案例分析: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我会给出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行星的运动规律。

例如,太阳系中不同行星的轨道半径和周期的关系,以及行星运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等。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高中物理7.1 行星的运动 教案1人教版必修2

高中物理7.1 行星的运动 教案1人教版必修2

行星的运动【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不同的观点及发展过程;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的描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提出科学假设,再经过实验验证的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德育目标:通过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建立过程,渗透科学发现的方法论教育,建立科学的宇宙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求知热情。

【教学重点】“日心说”的建立过程和行星运动的规律【教学难点】学生对天体运动缺乏感性认识;开普勒如何确定行星运动规律的【教学仪器】【教学方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学过程】引入:提问:在远古时代,为了耕种与收获,人们需要提前知道季节的更替,旱季或雨季的来临。

当时没有现在这样先进的仪器,人们是凭什么来判断的呢?在人们学会利用指南针来指引方向以前,航行时又是凭什么来判断方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类通过对天体——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的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人类就这样开始了对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研究。

新课教学展示教学目标一、行星的运动的两种学说在古老的宇宙观中,人们把天看成是一个盖子,地是一块平板,平板就由柱子支撑着。

在公元前四到三世纪,对于天体的运动,希腊人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请看影片。

[播放影片]提问:天体的运动,古希腊人有哪两种不同的认识?1.地心说地心说的内容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一切行星围绕地球做简单的完美的圆周运动。

地心说最早是欧多克斯在公元前三世纪提出,他从几何的角度解释天体的运动,把天上复杂的周期现象,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周期运动;他又给每一种简单的周期运动指定一个圆周轨道,或者是一个球形的壳层,他认为天体都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并且用二十七个球层来解释天体的运动,到了亚里士多德时,又将球层增加到五十六个。

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托勒密,他在公元127-151年进行观测,进一步发展了地心说。

托勒密设想,各行星都绕着一个较小的圆周上运动,而每个圆的圆心则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运动。

行星运动轨道解析教案

行星运动轨道解析教案

行星运动轨道解析教案。

行星运动轨道解析教案是一门重要的天文学科,其知识点主要包括太阳系及行星的运动规律、行星的离心率、轨道周期等。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行星的运动规律和特性,为日后的天文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旨在让学生掌握太阳系和行星的基本运动规律,学习行星离心率与轨道周期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了解行星的运行特点,加深对天文学科的认识。

具体教学目标包括:1.认识太阳系和行星的基本构成,了解其运动规律;2.掌握行星离心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了解不同行星离心率的意义和特点;3.掌握轨道周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了解不同行星轨道周期的意义和特点;4.了解行星运动轨迹的特点和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天体物理学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太阳系和行星的基本构成和运动规律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其围绕着运动的若干个天体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行星是指在太阳系中以太阳为中心作椭圆形运动的一类天体。

本部分将着重介绍太阳系和各星球的基本情况及运动规律。

2.行星离心率的计算方法和特点行星离心率是指行星轨道的离心程度。

不同行星离心率的大小及特点各不相同。

本部分将介绍行星离心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为学生深入了解天文学知识提供基础。

3.行星轨道周期的计算方法和特点行星轨道周期是指一颗行星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

不同行星的轨道周期各不相同,其特点也有所不。

本部分将介绍轨道周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天文学科的认识。

4.行星运动轨迹的特点和规律行星运动轨迹是指行星公转或自转时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

不同行星的运动轨迹规律各不相同,其特点也有所不同。

本部分将介绍行星运动轨迹的特点和规律,为学生进一步了解天体物理学奠定基础。

三、教学重点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掌握太阳系和行星的基本运动规律,加深对行星离心率、轨道周期的理解,进一步了解行星的运行特点和运动轨迹。

同时,掌握基本数学及物理知识可助力深入理解天文学科。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视频讲解、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本课程的知识点。

高中物理备课参考 行星的运动

高中物理备课参考 行星的运动
部分的物质才会被甩出来,构八大行星的大部分物质就是从那儿被甩出来的.从那儿被甩
出来的物质的运动面是一样的,都是沿着太阳的赤道面被甩出,因此行星几乎是在同一个面
中运动,那就是太阳的赤道面,故 C 正确;D、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 的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成正比,故太阳越远的行星绕太阳运转的周期越长,
R3 T2
=k,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适用于所有天体 B.适用于围绕地球运行的所有卫星 C.适用于围绕太阳运行的所有行星 D.以上说法均错误
针对训练
1.设行星绕恒星的运动轨道是椭圆,轨道半径 R 的三次方与运行周期 T 的平方之比为常数,
即 R3 T2
=k,则
k
的大小(

A.与行星质量无关 B.只与恒星质量有关 C.与恒星及行星质量都有关 D.与恒星的质量及行星的速度有关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 B.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动 C.地球是绕太阳运动的一颗行星 D.日心说和地心说都是错误的 3.关于太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阳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液态星球 B.太阳处在银河系的中心位置 C.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几乎在同一平面内运动 D.离太阳越远的行星绕太阳运转的周期越短,公转速度越大 4.2008 年 9 月 25 日,我国利用“神舟七号”飞船将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成功 送入太空,9 月 26 日 4 时 04 分, “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变轨,由原来的椭圆轨道变为距地 面高度为 h(约 340km)的圆形轨道.已知飞船的质量为 m,地球半径为 R,地面处的重力 加速度为 g,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ω,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飞船由椭圆轨道变为圆形轨道时,需要在椭圆的远地点处使飞船减速 B.飞船做匀速圆周运动时,运行速度小于 7.9km/s C.飞船在圆轨道上运动时,航天员将不受重力作用

高中物理天体教案

高中物理天体教案

高中物理天体教案
教学内容:星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太阳系、宇宙等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天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一些天文现象的解释与应用,并能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天体运动与结构。

教学重点:恒星的形成与演化、行星运动的规律、天体间相互作用等
教学难点:对太阳系、宇宙等天体系统的整体认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天文图片或视频进行引入,引起学生对天体物理学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讲解天体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如星系的概念、恒星的结构等。

2. 介绍恒星的形成与演化,让学生了解恒星的生命周期。

3. 探讨行星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分析行星运动的原因。

三、实验(20分钟)
设置一个模拟太阳系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

四、讨论(15分钟)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地球与其他行星、卫星的相互作用,以及太阳系与宇宙的联系。

五、总结(5分钟)
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天体物理学在现代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家中进一步了解天体物理学相关知识。

七、课堂反馈(5分钟)
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了解学生对天体物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材料:各种天文图片、视频资料、模拟太阳系实验器材等。

评估方式:课堂讨论、实验报告、阅读任务等。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参加天文观测活动,或者邀请专业人士进行天文讲座,拓展学生对天体物理学的认识。

《行星的运动》说课稿

《行星的运动》说课稿

《行星的运动》说课稿《行星的运动》说课稿1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2、知道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知道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且这个比值与行星的质量无关,但与太阳的质量有关。

4、理解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理是来之不易的。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开普勒等几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并加深对行星运动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澄清对天体运动神秘模糊的认识,掌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不竭的动力。

2学情分析本节是整章教学的知识基础,本节按照人类认识行星运动的历史事实,从运动学的角度描述了天体的运动再现了天文学家对天体运动观测和认识的曲折。

让学生了解对天体运动的历史探究过程,知道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教学难点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6.1行星的运动(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我们来欣赏几组图片,给学生介绍我们生活的地球,太阳系,到宇宙空间,从古到今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

由这些天体所组成的宇宙始终是人们渴望了解又不断探索的领域。

我们一起顺着古人的足迹来看看古人对行星的运动有哪些认识。

活动2【讲授】6.1行星的运动(二)进行新课1、古人对天体运动的看法及发展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投影出示以下提纲:1、古代人们对天体运动存在哪些看法?2、什么是“地心说”,什么是“日心说”?3、哪种学说占统治地位的时间较长?4、两种学说争论的结果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答案。

学生代表发言。

1、在古代,人们对于天体的运动存在着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对立的看法。

2、“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在绕太阳运动。

行星的运动教案设计

行星的运动教案设计

行星的运动教案设计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行星的运动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行星的运动教案设计一★课题 6.1行星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

学习开普勒三大定律,能用三大定律解决问题。

了解人类对行星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是来之不易的。

过程与方法:体会精确的观察记录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对过对开普勒三定律的学习了解天体运动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开普勒等几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并加深对行星运动的理解。

了解伽利略等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学习前人对问题一丝不苟、孜孜以求的精神。

★重难点:掌握天体运动的演变过程; 熟记开普勒三定律.★课时安排:1课时★新课引入: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运动学静力学及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并且用这些知识研究了地面上物体的运动,现在我们就放开视野,从今天开始我们来研究天空中的运动:天体运动。

首先是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研究天体的运动是从古到今科学研究的永恒主题。

关于行星的运动,历史上有两种对立的说法,这是历史上牺牲最大的科学争论。

★新课教学一、地心说1、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任何星球都围绕地球旋转。

2、代表人物:托勒密(公元90——168年)3、存在条件:第一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第二人们多信奉宗教神学,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

但:随着观测精度的不断提高,地心说算出的行星位置偏离观测位置越来越大二、日心说1、日心说: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动2、代表人物:哥白尼(1473——1543)3、存在条件:地心说解释天体运动不仅复杂,而且许多问题都不能解释。

而用日心说,许多天体运动的问题不但能解决,而且还变得特别简单。

进入高中物理的第一节课就学了参考系的选择,我们知道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从表面上看,两学说只不过是参考系的改变.但大家要注意,这是一两千年前的争论,运动描述的相对性是物理学发展后,一非常现代的科学观点,它们所谓的静止是绝对静止,就像我们还没读书,没学物理时认为地面是绝对静止的,其它物体相对地面的在动叫做运动的物体,地心说的观点就是地球绝对静止,日心说的观点就是太阳绝对静止.现在看来古代的两种学说都不完善,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共同点:天体的运动都是匀速圆周运动。

高一地理行星轨道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行星轨道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行星轨道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解行星轨道运动的基本概念;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3. 了解其他行星的轨道运动,比较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轨道运动的异同;4.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2.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3. 其他行星的轨道运动;4.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轨道运动的异同。

三、教学内容: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1.1 地球的自转运动。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

1.2 地球的公转运动。

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周期;地球公转引起的现象。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

2.1 自转引起的现象。

昼夜变化;自转引起的地球形状。

2.2 公转引起的现象。

四季变化;公转引起的昼夜长度变化。

3. 其他行星的轨道运动。

3.1 其他行星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其他行星的自转和公转引起的现象。

3.2 其他行星的轨道特点。

其他行星的公转轨道和周期;其他行星的公转引起的现象。

4.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轨道运动的异同。

4.1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4.2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轨道特点的异同;4.3 地球与其他行星的轨道运动引起的现象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1.1 地球的自转运动。

通过观察星空和日出日落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

1.2 地球的公转运动。

通过观察四季变化和昼夜长度变化的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周期;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引起的现象。

2. 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

2.1 自转引起的现象。

通过观察昼夜变化和地球形状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自转引起的现象;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自转引起的现象。

2.2 公转引起的现象。

新课标下将“戏剧”引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一例——《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将“戏剧”引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一例——《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性和学生个性差 异的矛盾 . 使学生各有所得 。 如分析各地理 事物之间的联系 .分析地 图反 映的基本 原理 . 解决图 中 “ 为什 么”怎 么样” “ 的问题等 这些问题有的学生 能自己解决 . 有
的需要教师的指导 因此 . 教师的指导必不可 少 此环节将学生推向了学习舞台的中心 . 教
师 不再是滔滔不绝地讲课 .而是 在学生学 习
价与终结性评价相 结合 这种多维评 价方式 使学生的情感 、 态度 和各种能力得 到关 注 . 学
生的思维能力得 到拓展和提升 一种 好的评 价方式可 以帮助学 生正确肯定 自己.建 立学 习地理的信心 .并 且可以及时体验 到学习地 理成功的快乐 总之 . 我们要树立“ 一切 为了每位学生发 展” 的理念 . 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信学 生 的潜 能 . 大胆引导他们 自学 . 真正把学 习的 主动权交给学生 . 这样学生才能深刻地理解 地 理知识 . 从而激发他们 学习地理的兴趣 . 培养 他们 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 神 让地理课更 精 彩. 应成为我们地理教师追求的最高目标。 ( 潘冰) 责编

0 10 ) 7 5 0
图, 在图 中找出“ 洲” 洲 、 洲 、 三 亚 欧 非洲 , 五 “ 海” 黑海 、 海 、 中海 、 里 地 红海 、 阿拉伯海 , 并要 确定 它们在地图上位置 .这 样在考试 中无论 填 图还是选择都能迎 刃而解 四、 经典讲解 。 减轻学生学习地理 的压力 新课改 强调 自主 、 合作 、 究 . 探 并不否认 教师讲解 、 归纳 、 结的作用 课堂教学 重心 总 前移 , 学生的问题 、 疑难 、 矛盾得 以提前暴露 、 展现 . 使教师 的讲解很 有针对性 . 可最 大限度 地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讲解时要 力求 栩栩如 生、 情趣盎然 、 言简意赅。 五、 合理评价 。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堂评价是一种 沟通 的艺术 .教 师在地 理课堂上 .应该 通过各种途径去 营造 和谐 民 主的情境 , 令学生如沐春风 , 人轻松 。这样 人 的氛 围. 正是进行课堂评价所 需求的 师要 教 注意 寻找学 生思维的闪光 点, 及时赞扬 . 鼓励 学生提 出创造性的见解 .增强 学生的 自我 意 识和 自信心 . 进一步激 发他们 的创造性 与此 同时 . 我们还应特别关 注学 困生 . 多给他 们一 些指 导和帮助 . 使他们 体验成功的快乐 评价 方法应多样化 . 要注 意将适时评价 、 形成 性评

行星的运动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

行星的运动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
误。
答案:C
【针对训练3】
如图所示,某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
为月球绕地球运转半径的 19 ,设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为27天,
则此卫星的运转周期大约是(
)
1
1
A.9天
B.3天
C.1天
D.9天
1
卫3
解析:由于 r 卫=9r 月,T 月=27 天,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
则 T 卫=1 天,故选项 C 正确。
答案:C

2
月3
= 2,

二、高中阶段对行星运动的近似化处理
1.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
2.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
3.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
3
r
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 2=k
T
4.开普勒三定律适用于所有绕中心天体运行的星系,但不同
星系的 k 值不同
飞船由A点到B点的时间
R R0 3
)
R3
2

T2
T '2
(
TAB
R R0 3 T
T'
(
) .
2
2R
2
R R0
【针对训练8】
(多选)已知某卫星在赤道上空轨道半径为r1的圆形轨道上绕地球运行的周期为
T,卫星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赤道上某城市的人每三天恰好五次看
到该卫星掠过其正上方.假设某时刻,该卫星在A点变轨进入椭圆轨道,近
和月亮以及其他行星绕地球匀速圆周转动。
优势: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也符合宗教神学关于
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
代表人物:托勒密
典型问题:行星的逆行

物理高中行星题目讲解教案

物理高中行星题目讲解教案

物理高中行星题目讲解教案
一、题目:为什么行星绕太阳运动是椭圆而不是圆形的?
二、目标:通过本次讲解,学生将了解到行星绕太阳运动为什么是椭圆而不是圆形的原因。

三、教学步骤:
1. 引入:首先,引入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到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是
导致行星运动的原因。

2. 解释:接着,解释为什么行星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的。

讲解的重点是开普勒定律,简
要介绍第一定律:行星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

然后解释椭圆形轨道的形成原因,即太阳作
为一个焦点,行星在其椭圆形轨道上运动。

3. 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示例演示,利用一张示意图,让学生看到行星绕太阳的椭圆形轨道,并让他们对椭圆的形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4. 总结:最后,总结本次讲解的内容,让学生明白行星绕太阳运动是椭圆形的原因,并引
导他们思考其他天体运动的规律。

四、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观点,加深他们对行星运动的理解,促使他
们在思考中学习。

五、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行星绕太阳轨道为什么是椭圆而不是
圆形的原因,并举例说明。

六、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或书籍进行阅读,深化对行星轨道形成原因的认识。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内容;(2)知道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3)知道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且这个比值与行星的质量无关,但与太阳的质量有关;(4)理解人们对行星运动的认识过程是漫长复杂的,真理是来之不易的。

2、过程与方法:过托勒密、哥白尼、第谷·布拉赫、开普勒等几位科学家对行星运动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并加深对行星运动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澄清对天体运动裨秘、模糊的认识,掌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不竭的动力。

2. 教学重点/难点二、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认识行星的运动。

学好本节有利于对宇宙中行星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掌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并有利于对人造卫星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澄清人们对天体运动神秘、模糊的认识。

3. 教学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地心说和日心说1.基本知识(1)地心说①内容: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②代表人物:托勒密.(2)日心说①内容:太阳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动.(3)两种学说的局限性它们都把天体的运动看得很神圣,认为天体的运动必然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这和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测数据不符.2.思考判断(1)宇宙的中心是太阳,所有行星都在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2)造成天体每天东升西落的原因是天空不转动,只是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周.(×)(3)与日地距离相比,恒星离地球都十分遥远.(√)探究交流地心说和日心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现在看来这两种观点哪一种是正确的?【提示】两种观点受人们意识的限制,是人类发展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两种观点都具有历史局限性,现在看来都是不完全正确的.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1.基本知识2.思考判断(1)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的速率是一成不变的.(×)(2)开普勒定律仅适用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3)行星轨道的半长轴越长,行星的周期越长.(√)探究交流行星绕太阳在椭圆轨道上运行,行星距太阳较近处与距太阳较远处相比较,运动速率何处较大?【提示】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由于在相等的时间内,行星与太阳的连线扫过相等的面积,显然相距较近时相等时间内经过的弧长必须较长,因此运动速率较大.三、行星运动的近似处理1.基本知识(1)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十分接近圆,太阳处在圆心.(2)对某一行星来说,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角速度(或线速度)不变,即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3)所有行星轨道半径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2.思考判断(1)在中学阶段可认为地球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中的a可认为是行星的轨道半径.(√)探究交流下图是火星冲日年份示意图,观察图中地球、火星的位置,思考地球和火星谁的公转周期更长.火星冲日年份示意图【提示】由题图可知,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小于火星到太阳的距离,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得:火星的公转周期更长一些.四、对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理解【问题导思】1.开普勒三定律分别从哪些方面揭示了行星的运动规律?2.太阳的位置是各行星的轨道焦点吗?误区警示:开普勒三定律是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总结定律,实践表明该定律也适用于其他天体的运动,如月球绕地球运动、卫星绕木星运动,甚至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等.例:有一个名叫谷神的小行星(质量为m=1.00×1021 kg),它的轨道半径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半径的2.77倍,则它绕太阳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审题指导】该题中谷神小行星与地球比较公转周期,需明确以下问题:(1)地球的公转周期为1年.(2)利用开普勒第三定律求解.【答案】 D五、天体运动的规律及分析方法1.天体的运动可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天体虽做椭圆运动,但它们的轨道一般接近圆.中学阶段我们在处理天体运动问题时,为简化运算,一般把天体的运动当作圆周运动来研究,并且把它们视为做匀速圆周运动,椭圆的半长轴即为圆半径.2.在处理天体运动时,开普勒第三定律表述为:天体轨道半径r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T的二次方的比值为常数,据此可知,绕同一天体运动的多个天体,轨道半径r越大的天体,其周期越长.3.天体的运动遵循牛顿运动定律及匀速圆周运动规律,与一般物体的运动在应用这两个规律上没有区别.特别提醒1.对于同一中心天体的不同行星k的数值相同,对于不同的中心天体的行星k的数值不同.2.公式常常用于比较不同行星周期或半径.例:飞船沿半径为R的圆周绕地球运动,其周期为T.如果飞船要返回地面,可在轨道上某点A处,将速率降低到适当数值,从而使飞船沿着以地心为焦点的椭圆轨道运动,椭圆和地球表面在B点相切,如图612所示.如果地球半径为R0,求飞船由A点运动到B 点所需要的时间规律总结: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应用应用开普勒第三定律可分析行星的周期、半径,应用时可按以下步骤分析:1.首先判断两个行星的中心天体是否相同,只有对同一个中心天体开普勒第三定律才成立.2.明确题中给出的周期关系或半径关系.3.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列式求解.课堂小结板书第一节行星的运动1、地心说和日心说2、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7.1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7.1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备课时间:2021.05.12开普勒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严格来说不是圆而是椭圆轨道;太阳不在椭圆的中心,而是在其中一个焦点上;行星与太阳间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不同行星绕太阳运动时的椭圆轨道是不同的,在行星的轨道上出现了近日点和远日点。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开普勒第 二定律告诉我们:行星在近日点的速率大于在远日点的速率,从近日点向远日点运动时速率变小,从远日点向近日点运动时速率变大。

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开普勒第三定律告诉我们:若用a 代表椭圆轨道的半长轴,T 代表公转周期,则可写出表达式为k Ta =23,其中k 是一个对所有行星都相同的且只与中心天体有关的常量。

开普勒第三定律的表达式为k Ta =23,它反映了行星的公转周期跟轨道半长轴之间的依赖关系。

椭圆轨道半长轴越长的行星,其公转周期越大;反之,其公转周期越小。

(三)行星运动的近似处理方法天体运动的规律及分析方法:(1)中学阶段我们在处理天体运动问题时,为简化运算,一般把天体的运动当做圆周运动来研究,并且把它们视为做匀速圆周运动,椭圆的半长轴即为圆半径。

(2)在处理天体运动时,开普勒第三定律表述为:天体轨道半径r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T 的二次方的比值为常数,即k Tr =23。

据此可知,绕同一天体运动的多个天体,运动半径r 越大的天体,其周期越长。

(3)表达式k Tr =23中的常数k 只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

如研究行星绕太阳运动时,常数k 只与太阳的质量有关,研究卫星绕地球运动时,常数k 只与地球的质量有关。

对绕不同天体的圆周运动,常数k 不同。

(四)课堂练习1.关于行星绕太阳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行星绕太阳运动时太阳位于行星轨道的中心处B .行星的运动方向总是沿着轨道的切线方向说明:教案内容字号:小四,字体:仿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星的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物理学史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地心说(托勒密)和日心说(哥白尼)分别以不同的参照物观察天体运动的观点;了解开普勒三定律的研究过程,知道三定律的内容。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阅读使学生知道开普勒对行星运动规律的描述。

3、教学方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4、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同时,也使学生懂得科学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光明大道,也要通过斗争,甚至付出生命代价的。

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激发学生学科学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对行星运动的了解,只停留在看电视科普节目、地理课程介绍或阅读科普读物的科普层次上,对行星运动的两种学说和三条规律还很陌生。

本节教学主要通过大量的史实向学生介绍行星运动的两种学说的来源,以及它们在矛盾中发展的最后结果。

在此基础上,再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及三定律的研究范畴。

(三)教学思路:
1、通过大量历史资料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力和运动的研究首先是从研究天体运动开始。

2、介绍两种学说——地心说与日心说,了解科学发现的艰辛。

3、最后引入开普勒三定律,使学生知道开普勒三定律的内容及研究范畴。

(四)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在远古时期,人类生活中遇到如何测量时间、如何辨别方向等问题,从而引发人们观测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等天体的运动,创造出了古代的历法,开始了早期的天文学研究。

(1). 地心说与日心说
①地心说
浩瀚的天空能引发人们无穷的遐想,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和哲学家对天体运动运动的研究鉴于当时的观测条件和认知水平,都只能从最简单的直观现象开始。

从太阳、月亮、星星全都由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得到直接的感受就是地球应是宇宙的中心。

从而构建出一幅简单而完美的群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地心说图景,这又恰好符合当时教会的教义,很快就被教会所利用。

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且静止不动,一切行星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

地心说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②日心说
大约在公元前四~三世纪,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指出,地球和所有行星都是围绕太阳而转动的,地球还围绕自身的中心轴而旋转。

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有关太阳系结构的所谓日心说。

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则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书中,对日心说有了更为具体的论述和论证。

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且静止不动,一切行星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两种学说的长期斗争,一方面体现了科学旅途的艰辛,另一方面折射出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开普勒三定律
开普勒经过十六年的刻苦计算,先后否定了十九种
设想,得出行星运行的轨道不是圆,而是椭圆,于1609
年和1619年先后发表了行星运动三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
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太阳与任何一颗行星的连线在相
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如图15-2所示,行星在相同时间()
内,太阳与行星的连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

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绕太阳运行轨道半长轴r的
立方与其公转周期T 平方成正比。


式中,k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常量,但与太阳的质量有关。

如把该定律用在其它星系时,不同星系的k值一般是不相等的,因中心天体的质量一般不同。

(3)典型例题分析
例题1 月球环绕地球运动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运行周期约为27天。

试用开普勒定律计算,在赤道平面内离地面多少高度,人造地球卫星可以随地球一起转动,就像停留在无空中不动一样。

解答:(略)
例题2 若近似认为月球绕地球公转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在同
一平面内,且轨道都近似为圆。

已知它们均做同向圆周运动,如图15-3
所示,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天(图中所画的是相继两次满月,月、地、
日相对位置的示意图)。

试求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T。

解答:如图所示,设在月球连续两次满月的时间内,
地球绕太阳公转转过的角度为,则此间月球绕地球公转
转过的角度为
故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
由地球公转可知
所以解得T=27.3天
例3如图15-4所示,A、B、C是在地球大气层外,圆形轨道上运行的三颗人造地球卫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C的线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线速度
B.B、C的周期相等,且大于A的周期
C.B、C的向心加速度相等,且大于A的向心加速度
D.若C的速率增大可追上B
解答:选项B正确,分析略。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本案例在教学设计上,注意到了物理学史在本节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中的几个环节也较清晰,整节课安排很紧凑。

突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也关注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

但从教学流程上看,本节课在前面物理学史的教学上所安排的时间不足,即在两种学说,特别是在第谷的贡献及开普勒如何运用第谷的观察数据进行研究,得出行星运动三定律上,挖掘得不够。

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了三道例题的求解上,这种安排不太妥。

建议把例题砍掉两道,保留一道即可,这样前面的教学更加从容,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会被发挥得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