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初中毕业生去向调查情况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氏初中毕业生去向调查情况总结

农村中学毕业生去向的问题,既体现义务教育的成效,也体现义务教育人才的出路,事关社会发展,情系千家万户。他们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将来以什么样的形式走入社会?是否做好了进入社会的准备?带着这些问题,现对我校“农村中学毕业生的去向情况”的调查进行总结。

一、毕业去向选择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97.5%的农村初中应届生毕业后将选择“继续求学”,只有2.5%的学生选择“停止学业”。对求学与就业的选择,有75%的农村初中应届生认为可由本人意愿决定;只有22.5%的初中生对将来的选择还得依靠家长来决定。不难看出,随着社会进步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加强,中学生的自主意识明显提高,多数学生已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当问及对毕业后是“继续求学还是选择就业”时,有92.5%的农村初中应届生认为“应继续求学”,他们认为更高学历有助于个人更好发展;另有7.5%的农村初中应届生认为学一门技术更实用。持“教育成本太高,对个人今后发展帮助不大”、“学一门技术更实用”、“读书无用,就业更实在”三种看法的各占2.5%。

二、影响去向选择的因素

1、家庭经济。调查显示,有70%的农村初中应届生认为家庭经济虽有一定困难,但仍想克服继续上学;30%的认为自己家庭经济较宽裕,可以支撑本人学业。而家庭经济相对农村的高中生来说,影响的程度会更大一些。调查结果表明:有5%的高中应届生感到家庭经济太困难,必须去就业养家。可见,有七成以上的农村初中应届毕业生其家庭经济并不宽裕,而家庭经济宽裕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初中应届毕业生毕业后的去留问题。

2、学习成绩。“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根深蒂固的观点不仅影响着过去的读书人,同样也影响着现在的莘莘学子们,学习成绩已成为影响个人命运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初中应届生认为成绩好坏对今后去向影响很大的,比例占到30%;认为有一定影响的各占70.0%。可见,应试教育在目前学校教学体制上仍然是一种主流。

3、个人意愿。调查显示,有12.5%以上的农村初中应届生在个人意愿上对学习的愿望强烈;有72.5%以上的农村初中应届生希望拥有较高学历,他们认为对今后就业机会更好;因个人具有一定的特长或强烈爱好,很想学专业技术的仅占5-7.5%。

三、调查后的思考

(一)家庭经济成为影响农村子女教育的瓶颈

大多数的农村子女由于所处的环境和父辈们的淳淳教诲,自小就埋下了发奋读书的愿望,他们都极力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现实并没有那么简单。随着子

女教育阶段升级而成倍增加的高昂的教育投入往往让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农户家庭捉襟见肘甚至无法承受。据了解,目前一个普通的农村子女在城里仅读个高中费用就超过1.5万元。有幸考上大学的,其费用至少都在6.0万元以上。对于多数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况且拥有2个及以上子女的农户家庭来说,负担的确太重。因此,在农村,往往会读书、想读书的孩子往往因家庭经济困难,被迫中断学业;不会读书、不想读书的,也被一些家长很“庆幸”地拉出了校门。

(二)城乡学校差距拉大,非重点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就目前的实际状况而言,重点与非重点、城市与农村学校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一是经费上差距。城里重点中学择校生的客观存在,在经费上无疑要比普通中学宽裕得多。二是师资力量与生源上的差距。高考制度恢复以后,为了追求“升学率”,不少农村优秀教师被逐步“整合”到城市重点中学,与之相伴的是生源力量也被重新“优化组合”,其结果,造成了城乡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的不平衡,农村优秀教育资源短缺,城乡教育发展失衡。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和弱势学校的相对存在,衍生出了诸多教育和社会问题:一是城市与农村学校之间被不公正地人为分成了“好、中、差”、“重点与非重点”校,客观上伤害了部份学校教师的感情,抑制了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二是学生被无意识地分成了“三、六、九”等,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弱势学校出现了学生“不愿来、留不住、学不好”的局面;三是重点与非重点、城市与农村学生不能接受机会均等、水平相当的义务教育,在教育资源上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制约了教育事业的整体推进。这也就是近几年来“城里中学尤其是重点中学生源爆满,农村中学生源奇缺”现象的根源所在。

(三)同等义务教育政策条件下的非均衡发展成为影响农村中学生学习自信心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同样的义务教育体制条件下,城乡中学由于存在不均衡的发展与差距,必然形成“强势”、“弱势”学校的区别。相对而言,强势学校的学生自信心较足,学习氛围较好,竞争也激烈;弱势学校的学生由于师资力量和学生生源的局限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相对比较差,且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调查结果显示:在城市中学就读的农村高中应届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还是充满自信的,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回答“若能考上本三以上,继续上学,否则不上”。而农村中学高中应届生只有10.0%的学生有足够的底气回答这个问题。他们更多的是把目标定在了专科线上,比例高达35%。

(四)素质教育难敌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仍是当前教育的主流

素质教育推行了好几年,课改工作也已进行,可多数家长和孩子最关心的仍是分数。因为目前的高考主要是以一次性考试成绩作为录取依据,没有高分数,就不能考上好大学。这种单一性的人才选拔方式对中小学教育起着方向标作用,同时也存在着误导,决定了现行中小学生教育必然是应试教育,何况整个教育系统从上而下,考核学校领导干部政绩和教师工作成效仍离不开“升学率”。

四、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对策思考

(一)帮扶薄弱学校,缩小城乡差距,扩大优质资源,多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中学必要的硬件投入,实现公平教育。要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 加大对农村中学教育的投入。

2、要严格按照居住片区或户口所在地进行招生,严禁招收择校生。

3、要建立、完善城市中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促进城乡教师交流。

4、加强农村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目前,农村中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外借、外流现象比较突出,这给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要从跟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切实提高农村教师政治、生活、工作待遇上入手。

5、营造争先创优氛围,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承担着培养祖国未来接班人的重任。欲正人,先正己。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把争先创优的机制引入教学工作,营造比学赶帮氛围。

(二)改变教育办学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农村教育健康快步发展,更新意识是关键。要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对孩子一生的重要性,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对孩子发展的必要性。首先要把素质教育作为考核学校领导干部政绩、教师工作成效的主要内容,不能唯“升学率”论英雄;其次,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改变应试教育现状、真正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特长,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终身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此,我们要做到:一是要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传达给社会的各个阶层。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可通过定期家访与举办座谈会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以形成教育共识,合力促进素质教育发展。

(三)积极推进农村教育创新

推进“农科教结合”的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继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以充分发挥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脱贫致富、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服务,实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