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 文言文原文
西京杂记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作品注释
1、不逮:烛光照不到
2、逮:到、及
3、乃:就
4、穿壁:在墙上凿洞
5、邑人:同县的人
6、大姓:大户人家。
7、文不识:指不识字。
一说,人名。
8、与:帮助
9、佣:雇佣。
10、佣作:做雇工,劳作。
11、偿:报酬。
12、求:要。
13、怪:感到奇怪。
14、愿:希望
15、资给:借,资助。
16、以:用
17、遂:于是。
18、大学:大学问家。
作品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凿壁偷光原文及翻译注释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翻译: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凿壁偷光的故事(8篇)
凿壁偷光的故事(8篇)凿壁偷光的故事篇1汉朝时,有一人叫匡衡,勤奋好学。
家里很穷,白天务必干活,晚上他才能读书。
但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一到晚上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生气,但是他更下定决心,必需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静静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
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慢慢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四周有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此刻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仆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用酬劳。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能够了。
”仆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容许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之后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出名的学者。
凿壁偷光的故事篇2匡衡年青时非常好学。
但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不能读书。
他见邻居家有烛光,就在墙壁上凿了个小孔,让微光透过小洞照在书上。
就这样他经常学习到深夜。
他们乡下有个大户人家,并不识字,但有许多藏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打工,却不要一个工钱。
仆人家很惊奇,问他要什么,他说:“只要能读遍你家藏书,我就满意了。
”仆人很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终成西汉出名的学者,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凿壁偷光的故事篇3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夫家庭。
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
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苦恼。
之后,他发觉邻居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方法。
由于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
灯光果真从小孔里透过来了。
他兴奋得跳了起来。
从今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邻居家熄了灯,他才心满足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向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经常碰钉子,他又开头苦恼起来。
凿壁偷光的故事
凿壁偷光的故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凿壁偷光的故事_成语凿壁偷光的典故【注音】záo bì tōu guāng【成语故事】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出处】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西京杂记》卷二【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勤学【相近词】囊虫映雪、穿壁引光、废寝忘食、凿壁借光【反义词】不学无术【示例】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志士。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凿壁偷光小古文原文
凿壁偷光小古文原文《凿壁借光》原文和译文及赏析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凿壁借光》原文和译文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一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主人,我想读遍你家所有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典故】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凿壁偷光翻译
凿壁偷光翻译凿壁偷光意思是在壁上凿个洞,借着别人家的灯光来读书,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
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名文不识的大户人家,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兰陵县匡王村)人。
是西汉经学家、大臣,以说《诗》著称。
汉元帝时位至丞相。
匡衡任职期间,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陈述治国之道并经常参与研究讨论国家大事,按照经典予以答对,言合法义,博得元帝信任。
每当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匡衡总是引《诗经》为据,认为“六经者,圣人所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意,使不悖于其本性者也。
故审六经之指,则人天之望可得而和,草木昆虫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
”匡衡的主张得到元帝及成帝的支持,这与从汉朝中期就开始兴起的独尊儒术,推重经学,微言大义的社会风尚是分不开的,实际是汉朝统治者用以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汉元帝后期时,宦官石显为中书令,他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但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
成帝即位后,匡衡便上疏弹劾石显,列举其以前所犯罪恶,并纠举他的党羽,这是匡衡所做的最后一件铲除奸佞,为汉朝廷尽忠的事情。
不久,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被人弹劾,贬为庶民,返回故里,不几年,病死于家乡。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凿壁偷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凿壁偷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凿壁偷光(凿壁借光)。
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
原文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读之。
邑人大④姓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⑭其佣⑥作而不求偿⑬。
主人怪⑦问衡,衡曰:“愿⑧得⑨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⑩以书,遂⑪成大学⑫。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
”鼎,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如是。
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
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反。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文言知识]说“穷”。
“穷”是个多义词。
一、指“困窘”。
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为处境艰难时只能自己管好自己。
二、指“尽”、“极”。
上文“穷矣”,意为没什么可说了。
成语有“无穷无尽”,其中“穷”与“尽”为同义。
三、指“贫困”。
四、指“寻求到尽头”。
《桃花源记》:“欲穷其林。
”其中的“穷”即为寻求到尽头。
注释①逮:到;及。
②穿壁:在墙上打洞。
③映:照耀。
④大: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⑤文不识:邑人的名字。
⑥佣:雇佣。
⑦怪:以...为怪;认为...是奇怪的。
⑧愿:希望。
⑨得:得到。
⑩资给:资助、供给。
⑪遂:终于。
⑫大学:大学问家。
⑬偿:报酬。
⑭与:帮助。
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匡鼎来了,没有人敢讲《诗经》。
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
凿壁偷光的典故
凿壁偷光的典故参考资料一:凿壁偷光: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凿壁偷光(主人公匡衡好学)。
这个成语表面上的凿壁偷光意思是在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而此刻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的样貌。
故事是: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但是正因家里穷,没钱上学。
之后,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潜质。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十分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好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因此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刻看书,我能够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刻来看书。
但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样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之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参考资料二:【典故】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十分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因此他白天务必干许多活,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但是,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刻,内心十分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十分气愤,但是他更下定决心,必须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
文言文《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①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而问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⑤给以书,遂成大学⑥。
【注释】①引:引来,使出现。
②邑:同乡。
③文不识:人名。
④与:为;替⑤资:借。
⑥大学:很有学问的人。
1.选择带点字的意思。
(1)邻舍.有烛而不逮( C )
A.居住
B.休息
C.房屋
D.施舍
(2)主人怪而问之.( A )
A.指书里的内容
B.指匡衡
C.指匡衡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这件事
D.语气词
2.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C )。
A.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B.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C.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翻译下列句子。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用墙上的洞把隔壁邻居家里的光引进来用来看书
4.“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用原文回答)。
5.这个故事赞美了匡衡坚持不懈,努力学习的精神。
类似的故事我还知道《囊萤夜读》。
凿壁偷光解释意思文言文
凿壁偷光解释意思文言文
凿壁偷光,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西京杂记》。
该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凿壁偷光》文言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凿壁偷光》翻译:
匡衡勤奋好学,但无奈家中并没有蜡烛。
只有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便在自家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居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很有钱,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打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道:“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凿壁借光和凿壁偷光有区别吗
凿壁借光和凿壁偷光有区别吗凿壁偷光和凿壁借光都是正确的。
凿壁偷光[ záo bì tōu guāng ] 基本释义:也称凿壁借光。
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凿壁偷光和凿壁借光都是正确的。
白话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扩展资料:凿壁偷光的相关典故: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凿壁偷光的故事(版本5篇)
凿壁偷光的故事(版本5篇)西汉时候,有个农夫的孩子,叫匡衡。
匡衡很喜爱读书,借了无数书在家里读。
匡衡白天要帮家里干活,仅有晚上的时光能够读书。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骤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走到墙壁边一看,原先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街坊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方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以后,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之后成了一个很有知识的人。
凿壁偷光的故事(二):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样识字,但家中富有,有无数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酬劳。
仆人感到很惊奇,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期望读遍仆人家的书。
仆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高校问家。
凿壁偷光的故事(三):匡衡是西汉人,出身在一个穷苦的农夫家庭。
他从幼年起就酷爱读书。
白天要劳动,没有多少空余时光,晚上很想读书,却穷得点不起灯,他为此很烦恼。
之后,他发觉街坊家夜夜有灯光,就想了个方法。
由于邻家点灯的房子和他的住室之间,只隔着一堵墙,于是,他便在墙上凿了个小孔。
灯光果真从小孔里透过来了。
他兴奋得跳了起来。
从今以后,他每夜蹲在墙脚,借着这一线亮光读书,直到街坊家熄了灯,他才心惬意足地去睡觉。
过了不久,又发生了另一个问题:他仅有的几册书早已被读得滚瓜烂熟,却一向没有钱买新的,向有书的人家去借,又经常碰钉子,他又开头烦恼起来。
当地有个叫文不识的富豪,家里藏书无数。
匡衡便请人介绍,去文家产长工。
到了文家,他干活既卖力又不要一文工钱。
文不识觉得很惊奇,就问匡衡道:你为什么自愿做工,而不要工钱呢?我给您做工,不为别的,只期望您把书借给我,让我好好阅读。
文不识答应了他的哀求。
匡衡一得到丰盛的图书,就像几天没有吃饭的人得到美食佳肴一样,贪欲地、津津有味地读啊读啊,读完一册又读另一册。
【文言文】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和启示
【文言文】凿壁偷光文言文翻译和启示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
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
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
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
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坚持读书,创造条件达到目标。
要坚持不懈。
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
拥有顽强的意志。
外因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
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
这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只
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凿壁偷光 小古文
凿壁偷光小古文凿壁偷光文言文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隔壁烛光透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凿了一个洞引进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但是不识字,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辛勤劳作,却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借给他书。
最终匡衡成了有学识的人。
注释1.匡衡:西汉经学家。
2.逮:到,及。
3.穿壁:在墙上打洞。
穿:凿。
4.邑人:同县的人。
5.文不识:人名。
6.与:帮助。
7.佣作:被雇佣劳作。
8.偿:指报酬。
9.怪:奇怪的。
10.怪:奇怪的。
11.遂:终于。
12.资给:资助,供给。
13.得:得到。
14.屣:鞋子。
15.以:读。
16.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
颐,脸颊。
启示1.本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天道酬勤,勤奋终有回报。
即使学习环境再艰苦,也不要失去半途而废,要开动脑筋来解决问题,通过刻苦勤学去解决困难,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2.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克服一切困难也要坚持读书,创造条件达到目标。
要坚持不懈。
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学习关键在于愿意学习以及拥有顽强的意志。
1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 záo bìtōu guāng
• 出自西汉匡衡幼时凿穿墙壁 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 代名相的故事。
• 现用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 刻苦。
匡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 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 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 成大学。
我们要学习凿壁借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 怕艰难好学的恒心与毅力。
• 不逮:烛光照不到 • 逮:到、及 • 乃:就 • 穿壁:在墙上凿洞。 • 邑人:同县的人 • 大姓:大户人家。 • 与:帮助 • 佣:雇佣。
• 佣作:做雇工,劳作。 • 偿:报酬。 • 怪:感到奇怪。 • 资给:借,资助。 • 以:用 • 遂:于是。 • 大学:大问家。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 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 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 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 中富有, 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 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 他说:“,我想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 深为感叹,就借给匡 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含义: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 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外因只是影响事 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启示:
由于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 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 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 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 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
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
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
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
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
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指鹿为马
1.三年,章邯等将其卒围巨鹿,楚上将军项羽将楚卒往救巨鹿。
冬,赵高为丞相,竟案李斯杀之。
夏,章邯等战数却,二世使人让邯,邯怒,使长史欣请事。
赵高弗见,又弗信。
欣恐,亡去,高使人捕追不及。
欣见邯曰:"赵高用事于中,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
"项羽急击秦军,虏王离,邯等遂以兵降诸侯。
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羣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
后群臣皆畏高。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不耻下问
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
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
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
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
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悦诚服。
手不释卷
解释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
示例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
(清·王晫《今世说·德行》)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
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
”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
”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
”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
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
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
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
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
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
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
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
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
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
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
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后来,他也当了高官。
刘绮燃荻读书。
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