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合集下载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人民日报》(2016年02月26日07 版)在2015年12月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就加强党的理论教育作出系统论述。

会议提出要研究回答好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如何看待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如何深刻领会新的发展理念、如何看待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十三个如何”的问题。

这些问题既涉及基本原理,又涉及现实生活,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深层次问题。

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专版,围绕“十三个如何”进行专题研讨。

今天刊发的4篇文章,围绕“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这一主题,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我们党的创新理念和思维方式以及国际社会的最新思想动态等进行探析。

——编者以人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新发展理念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性邓纯东《人民日报》(2016年02月26日07 版)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能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确立系统科学的发展理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能力的“试金石”。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念结晶,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彰显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高超智慧与能力。

彰显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根本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民心向背是政党政权前途命运的决定因素,这是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并为历史发展所证明的客观规律。

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以人为本,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落实到发展问题上,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扬人民首创精神,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实践与中国创新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实践与中国创新

主义发展观的时代创新,也开辟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实践与中国创新□ 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 何毅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关键在于把这五大发展理念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

一、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了对发展观的中国创新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主题。

从经济社会发展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西方社会开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到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其强大的逻辑力量和鲜明的立场情怀不仅科学地阐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更有力地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二O 一六年 第一期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强调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发展的实践不断积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随着实践、时代也不断地与时俱进。

发展观的科学和进步,铸就了发展实践的奇迹和发展成果的辉煌。

制造大国的世界第一、经济总量的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发展30%的贡献率、远超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3到4个百分点等等这些耀眼的指标,让中国“十三五”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但是新起点也伴随着新挑战,新目标更是提出新要求。

如何在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呈现重大转换、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不仅完美收官全面建成小康、完成第一个百链 接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

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这些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

”对这些发展阶段性特征做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消费需求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摘要:全民共享、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

共享发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凸显,新的征程上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享发展。

关键词:共享发展;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是分配不共同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把“蛋糕”做大,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共享发展理念应运而生,进一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一、共享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理论,总的来说,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1]马克思恩格斯恩格斯从不同角度多次论述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第一,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

第二,在个人消费品分配方面,实行等量劳动的领取等量报酬。

第三,按照社会整体需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不再通过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调节。

第四,过渡时期内推进无产阶级专政,在过渡期之后,阶级和国家将会逐步消亡。

第五,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在那里,公共权力将失去政治性质,社会、生产将采取自由人联合体的形式组织起来。

这些特征是社会主义同以往一切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相区别的根本所在。

共享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上述未来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五大发展理念”续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篇章

“五大发展理念”续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篇章

“五大发展理念”续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篇章乔晓琼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需要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思想武器。

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蓝图,总会在重要历史时刻显现出重大实践意义。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由此拉开了一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的大幕,推动着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再深化,聚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总命题。

发展理念关乎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归根结底属于哲学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从历史长过程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

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

”正是在这样的战略维度,“五大发展理念”专注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焕发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旺盛生命力。

一“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依然没有改变,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

发展理念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特征日益清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日趋紧迫。

面对如此深邃的“时代之问”,早在2014年7月2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给出了明确答案:“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轮廓和理论雏形映现在其中,继而在“十三五”谋篇布局中得以整体性呈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致力于探索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五大发展理念”围绕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逻辑体系严密,实践特征鲜明,充分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要义。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与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高度契合。

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探析

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探析

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探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享”发展理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根据我国改革、建设长期的发展经验总结得来。

共享发展理念是以公正、公平为实践基础,对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利益进行再调整,对各个阶层的利益均有体现,深入的学习和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有其深厚的哲学思想内涵。

共享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主要体现在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以及公平与效率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贯穿着人类历史前进的整个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变革。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依靠少数人占有的生产资料与多数人进行的社会生产实践构成的,而其中的多数人并不能与少数人共享劳动成果,这种不能共享的关系,也就是少数人对劳动成果、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具体表现。

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使一些物所属于一部分人,在多样化的积累过程中,形成了贫富差距,伴随着分工的形成,交换、交往程度不断加深,将社会中的人也分成了不同阶级。

由于贫富差距明显,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形成了消灭这些矛盾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使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全面的发展,能够共享社会资源。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而非单个人的历史,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历史。

人民群众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是漫长历史过程中的主体,任何决策都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以实現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为目标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加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建设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坚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奋斗的成果的准则。

(更新版xy)2019.1中特复习提要整理答案版

(更新版xy)2019.1中特复习提要整理答案版

2019年1月全日制中特理论复习提要一、题型1、判断题2*10,20分2、简答题5*8 40分3、材料分析题1*15分4、论述题1*25分二、参考内容(以下答案都可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8年版这本书里找到)1.简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含义。

P79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是由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基础,大健康产业为核心,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经济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智慧经济理论体系与智慧经济形态。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内涵。

P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四位一体”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如何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P213)和意义(P218)?内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化蕴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因。

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 、 工 人 阶级 、劳苦 大 众和绝 大 多数 人 的 马 列 主 义 基 本 立 场
马列 主义 经典 作 家始 终站 在无 产 阶级 一边 ,站 在劳 苦大 众一 边 ,站在 最大 多数 社会 成员 一边 。马列 主 义的立 场 就是 工 人 阶级 的立 场 ,就是 劳 动人 民的 立 场 ,就是 最 大多 数人 的立 场 。第一 ,马克 思 主义学 说产 生 于无 产 阶级斗 争 实践 。l9世 纪 三 四十 年代 , 马 克思 、恩格 斯积 极投 身 于欧洲 工人 运动 ,面 向工 人 阶级 ,深入 了解无 产 阶级 运动 条件 、基础 和一 般 结 果 ,总结 升华 工人 运 动 的历史经 验 和失败 教训 ,先 后 撰 写 了《关 于 费尔 巴哈 的纲 领 德 意志 意识 形 态 》等 巨著 ,全 面 阐发 了无产 阶级 的宇 宙观 。第 二 ,马克 思 主 义学 说服 务 于无 产 阶级 斗争 实 践 。马克 思 主义 理 论 的诞生 ,首 要 目标是 号 召无产 者联 合起 来 ,推 翻资 产 阶级 的统 治 ,建 立无 产 阶级政 权 。正如 列 宁所 说 : “马克 思 的学 说 直 接 为教 育 和组 织 现代 社 会 的先 进 阶级 服 务”,它 “把伟 大 的认识 工 具给 了人类 ,特 别是
给 了工 人 阶级 ”,“教会 了T 人 阶级 自我 认识 和 自我 意识 ,用 科 学代 替 了幻想”,为 无产 阶级 指 明了 “摆 脱 精神 奴役 的 出路 ’。第 三 ,马克思 主 义学说 集 中反 映 了无产 阶级利益 。马克 思恩 格斯 庄严 宣 告 :“过 去 的 一 切 运 动 都 是 少 数 人 的 或 者 为少 数 人 谋 利 益 的 运 动 。无 产 阶级 的运动 是绝 大 多数人 的 、为绝 大 多数 人 谋利 益 的独立 的运 动 。”第 四 ,马克思 政 党始终 代 表 无产 阶级 利益 。共 产党 人 ,“为工 人 阶级 的最 近 的 目 的和利益而斗争”,“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 的利 益不 同 的利 益”,始终 “强调 和 坚持 整个 无产 阶级 共 同 的不 分 民 族 的利 益 ”, “始 终 代 表 整 个 运 动 的 利 益”,始终 是 ‘‘各 国工 人政 党 中最坚 决 的 、始终 起推 动 作用 的部分”,支持 一切 反对 资 本 主义社 会制 度 和政 治制 度 的无产 阶级 革命 运 动 。

国内关于共享发展的理论内涵及其实践路径研究述评

国内关于共享发展的理论内涵及其实践路径研究述评

国内关于共享发展的理论内涵及其实践路径研究述评代俊远(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发展作为引领当代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性发展理念,这既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创新,又是立足当代中国发展实践的重大战略选择。

国内学界对共享发展理念及其实践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文从共享发展的理论内涵、重要意义、现实障碍和实践路径四个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共享发展的研宄路向进行反思和展望。

[关键词]共享发展;理论内涵;实践路径;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566(2017)05-0089-06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1]如何理解共享发展理念,对于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从理论内涵、重要意义、现实障碍和实践路径四个方面,将国内学界关于共享发展研宄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共享发展”的理论内涵目前,关于“共享发展”的理论内涵,国内学界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理解其内涵1.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角理解共享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否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

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群众,其中蕴含了两个重要特点:一是社会主义的共享不能局限于某一个阶级和阶层,而是具有全民性与普惠性。

二是人民的主体性需要得到彰显。

主体性的彰显不仅来自于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也源自于参与其中共同建设[2]。

也有学者认为,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那么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逻辑[3]。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创新第一章:引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全面、科学的理论,其思想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初是为了解决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但是该理论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包括在企业管理中。

在企业管理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运用于推动企业管理的创新和提高企业效率。

本文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创新。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2.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对企业管理也有重要作用。

生产力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则是企业维持生产力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在企业管理中,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企业的实际效益。

2.2 价值理论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之一。

在企业管理中,这种思想被运用到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中。

企业要在充分了解成本的基础上,合理定价,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不仅能赚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还能提高效率。

2.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存在阶级斗争的。

在企业管理中,这种思想被运用到员工之间的关系中。

管理者需要理解员工的需求和权益,合理安排工作和薪酬,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双赢。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提高员工的福利、推进员工培训计划、提升员工晋升空间,来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紧密联系。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创新3.1 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是生产力的创造者,企业管理应当以人为本。

在企业管理中,创新的关键是员工的发展和维护。

企业应当提供培训机会,激发员工的潜力,为员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3.2 信息共享现代企业管理不断追求信息化与智能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信息共享与合作共赢,在企业管理中也同样如此。

企业管理者应该建立开放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企业管理的智能化创新,提高企业管理的实效。

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考

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考

龙源期刊网 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哲学思考作者:李贵文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6年第04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新发展。

从精神实质上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体现。

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依据的就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路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新的飞跃。

马克思所说的“共同体”是由联合起来的个人构成的集体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

马克思指出,任何个人的发展,“没有共同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每个人而独立的,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

异化社会的共同体是虚假的共同体,是为某些个人利益服务的国家或社会的虚假共同体,共建和共享生产力成果的共同体才是真实的集体共同体,才是每个人的共同体,是个人的存在、价值和本质生于其中又实现于其中的共同体。

马克思“共同体”所贡献的路径方法,要求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共建共享原则。

正如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向春玲所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需要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创新意识,挖掘群众的创新潜能,鼓励群众的创新行为,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共建共享成为每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

”全面小康根本上是人的小康,发展的目的在人,发展的主体和推动力也在人。

因此,每个人都应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最终实现人人享有。

以人为本全民共享——从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角度探析共享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全民共享——从马克思人本主义思想角度探析共享发展内涵


共享发 展理 念 以维 护人 民权利 为导 向
“ 人 ”是 马克思 人 本 主义 的核 心部分 ,人对 于 马克思人 本 主义来说不仅 仅是 区别 动物 的存 在 。即 关照人 的人格 ,注重维护人 的权利 和尊严 。我 国是 人 民民主专政 的社 会 主义国家 ,国家的一切 权利属
于人 民 ,发展成果 理应 由全 体人 民共享 ,这 是广大 人 民利 益的根本所 在 ,是对 广大人 民基本权 利 的维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又一具 有 前 瞻性 的 实践 。共 享 发展 理念 从 人 民的 角度 出发 ,以维 护人 民权 利 为 导 向 ,切 实保 证
人 民的 生存 权 、发展 权 、平 等 权 ,体 恤人 民的 根 本 需 求 这 些 正是 马 克 思人 本 主 义 思 想 中 国化 的 生动 体现 ,蕴
护 。这 里 的人 民是 以普通 人物 为 主体 的全 体人 民 , 权 利则是指人 民基本 的生存权 、发 展权 、平等权 。 共享发展 成果是对 人 民生存 权 的保 障 。生存 权 作 为人 的基 本权利之 一 ,是人所 享有 的最基础 的权 利 。没有物 质基础作 为支撑 的个 人权利 的实 现仅仅 是 奢侈 品 ,社会成员 根本生 活利益的 实现 ,是 实现 人 生价值 ,追求 自由平等 的基 础 。只有 在社会 物质 财富 的不 断扩大 ,财 富的分 配在注重效 率的 同时注 重 公平 ,人 民有尊严 的活着才成 为可 能 。我们 强调 共 享发展 成果 ,不是 社会一部 分人 的福 利 ,而是全 体 社会成 员的共 同富裕 。共享 发展理念本 着 坚守底 线 ,保证 民生 的原则 实施脱贫 攻坚工 程 ,帮 助弱势 群体 ,促进全 民进 入小康社会 。 共享发 展成果是 对人 民发展 权 的维 护 。发 展权 的享受 主体 既包括 民族 、国家 ,也包 括个人 ,是指 人 民有 权利 参 与 发展 的过程 并 享 受 发 展 成果 的权 利 。共享发 展成果是 对人 民发展权维 护的最直 接体 现。它首先 要求每个 人都是社会 建设 的主体 ,参与 生 产实践 活动是享受 生产成 果的前提 ,这是社 会主 义社 会 为广 大 人 民群 众 提供 发 展 机 会 和 自由 的体 现。在资本 主义社会 ,由于异化 劳动 ,人 们被 物质 财 富所奴役 ,劳动产 品不为 劳动者服务 ,劳动 者却 成为 劳动产 品 的附属 品 ,所 以每个 人 的 自由选择 、 自由发展 以及发展机 会的平 等都 是痴心 妄想 。但 是 在 马 克 思构 想 的 理想 社 会 中是 以人 为最 高价 值 目 标 ,在其指 引下的社会 主义共享 发展 的理念 必然 是 从人 的发展 需要和幸 福需求 出发 ,给人 以平等 参与 发展 过程 的机会 ,自由选择劳 动和享受发 展成果 的

新发展理念唯物辩证法

新发展理念唯物辩证法

新发展理念唯物辩证法
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要义。

新发展理念是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治国理政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这五个发展理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框架。

首先,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唯物辩证法中,创新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其次,协调是发展的前提。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只有协调好各种关系,才能实现事物的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理念强调的是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处理好各种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三,绿色是发展的方向。

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在唯物辩证法中,绿色发展理念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长远性、整体性、持续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四,开放是发展的基础。

开放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在唯物辩证法中,开放发展理念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样性,符合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最后,共享是发展的目标。

共享发展理念强调的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在唯物辩证法中,共享发展理念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最终目的,符合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

总之,新发展理念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共享发展: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共享发展: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第30卷第5期2017年10月西安财经学院学报JournalofXi’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Vol.30 No.5Oct.2017收稿日期:2017-03-27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150289);福建中医药大学校管课题(X2013029)作者简介:吴镇聪(1982-),男,福建诏安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福建中医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

共享发展: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吴镇聪1,2(1.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2.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 350122)摘 要:在梳理和回溯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基础上,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在我国的发展脉络和主要特征,阐明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共享发展”、“公平”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关键词和主要特征,超越了仅将社会保障制度定位为服务经济发展、缓和社会矛盾的配套措施的定位,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为我国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指明了发展方向。

关键词:社会保障;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共享发展;公平;人的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A811∶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17)05-0083-05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论述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中,站在社会生产总过程的高度,从社会产品分配这一角度入手,指明社会生产过程中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清晰地指出社会保障金的来源,并高度概括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和内容,提出了广义的社会保障思想,形成了其着眼于未来社会的社会保障思想。

一、促进公平正义:马克思对社会保障性质的界定(一)保障为了发展:社会保障的本质属性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孕育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势头迅猛的历史阶段,在工业革命带来生产效率极大提高的同时,工人的生活缺乏保障,工作条件也十分恶劣,无产阶级的生活保障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和意义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和意义梁建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发展是动力,协调发展是方法,绿色发展是方向,开放发展是战略,共享发展是归宿。

五大发展理念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指明发展价值取向,把握科学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宗旨、科学谋划人民福祉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发展理念。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作为发展的归宿,共享发展理念是评价发展过程、检验发展成果的重要理念。

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共享发展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共享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个方面。

(一)全民共享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内涵就是发展以人民为中心。

共享发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全民共享、各得其所,人人享有发展成果。

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突出人民至上,致力于解决我国发展中共享性不够、受益不平衡的问题,彰显了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这就是人民至上、全民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深刻阐明了共享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二)全面共享共享发展是全面保障人民生活各方面需求的发展理念。

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

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作者:相星来源:《学理论·下》2018年第02期摘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变速换挡、社会深刻转型条件下提出的发展方式。

其中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一个重要发展理念,是全会精神的亮点之一,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性质及宗旨,它既是观念,也是实践;既是历史,又是现实。

因此,深刻领会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对缩小我们国家贫富之间的差距、维护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共享发展理念;理论基础;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010-03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

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新理解、新认识,其中共享发展理念强调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

它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立足于时代潮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顺应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不仅指引着我们当前的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而且使我们能够明确前进方向,保持发展动力。

它的深远意义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力量,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一、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共享的发展理念是对我国未来社会发展道路的新理解、新认识和新指向,它最早是由“发展成果的共享”逐步演进而来的。

在提出共享的发展理念之前,人们普遍听到的、看到的还是“共享发展成果”这一说法,直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才被党确立为“共享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从共享的覆盖面、共享的内容、共享的实现途径和共享发展的推进过程四个方面概括共享发展理念的主要内涵,即共享是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

(一)全民共享对于目前的经济社会来说,发展只是一种手段,共享才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而人民群众是共享的主要群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不断地创造出社会成果,所以这些成果也应该由人民共同享有。

马克思主 义如何促进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 义如何促进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主义如何促进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当今时代,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创新的经济模式,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行方式。

从共享单车到共享住房,从共享办公空间到共享知识技能,共享经济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各个领域。

然而,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如何为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呢?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在共享经济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推动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因素。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进步,使得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然而,生产关系也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在共享经济中,这意味着需要建立合理的制度和规则,以保障资源提供者、平台和消费者的权益,促进公平竞争,避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也能为我们理解共享经济提供深刻的视角。

在传统经济模式中,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往往被资本家所占有。

而在共享经济中,劳动者通过共享自己的闲置资源或劳动时间,获得了更多的收益,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剥削关系。

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共享经济平台可能存在着对劳动者的不合理抽成,或者通过算法等手段压低劳动者的报酬,这就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出发,审视和规范平台的行为,确保劳动者能够获得合理的回报。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分工的理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共享经济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使得个人能够更加灵活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

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一些劳动者过度依赖共享经济平台,面临工作不稳定、社会保障缺失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在推动共享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促进社会分工的合理优化。

从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点来看,共享经济在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

例如,共享经济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可能引发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压力;在促进就业灵活化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就业质量下降和劳动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人类共同的利益为基础的理念,强调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的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和共享繁荣。

这一理念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密切相关。

马克思主义强调了无产阶级的解放和社会的公平正义,追求共产主义社会的构建,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

共产主义理想的核心是人类共同的利益,即没有剥削的社会关系和无阶级的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整体利益和历史发展的理论相联系。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一种有规律的过程,从原始共产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人类整体利益逐渐凸显,人类命运日益紧密相连。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观念有关。

马克思主义主张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共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国际主义的核心是全人类的利益和命运的联系,无论国籍、种族、阶级等差异,人类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倡导的平等、自由、民主和人权等价值观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础。

只有人类共同尊重和坚守这些普世价值观,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与马克思主义对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批判的立场相关。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使得资本和资源的集中归并,导致贫富差距和不平等现象进一步加剧。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强调全球经济发展的共同性和互利性,要求全球各国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可以从共产主义理想、人类整体利益、国际主义观念、普世价值观和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批判立场等方面来理解。

这一思想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球化时代的重要价值体现。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驱动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驱动发展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驱动发展的启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理论,它具有世界性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思想深刻地影响和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理论支持。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对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人才创新的启示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对科技创新的启示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动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我们要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注重自主创新,加强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我们要把科技创新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理论的指导与实践的验证相结合。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创新,才能取得真正的突破。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主体地位。

科技创新必须注重人才培养和选拔,发展人力资源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

我们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质量和创新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合作与共享。

科技创新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构建面向全球的创新网络。

同时,要实现科技成果的共享,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造福全人类。

二、马克思主义对制度创新的启示马克思主义认为,制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制度保障。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制度的完备性和协调性。

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在国家治理各方面形成系统、科学的规范制度,保证各项制度的相互配合和协调运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港澳台工作和对外工作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港澳台工作和对外工作中的运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港澳台工作和对外工作中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不仅在中国内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践,也在中国的港澳台地区以及对外工作中展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并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不同地区和场合中的运用。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港澳台工作中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港澳台工作中的运用,体现了共产党对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坚定立场和有效策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理论,如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为推动港澳台地区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1. 港澳台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港澳台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宣传教育,港澳台地区民众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势和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性。

在港澳台地区积极引进先进的思想和科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实施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港澳台地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2. 港澳台地区的民主制度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港澳台地区的民主制度建设起到了指导和支撑作用。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港澳台地区的法治精神,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通过充分发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人民群众最广泛的创造力,推动港澳台地区的民主制度建设。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对外工作中的运用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指导和推动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合作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推动国际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国倡导和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始终秉持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原则,推动国际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和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巨大努力和贡献。

2. 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对外工作中的运用,突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

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作者: 李贤利
作者机构: 济南市人民政府督查室督查三处,山东济南250099
出版物刊名: 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页码: 23-27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期
主题词: 共享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研判问题、解决问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传承创新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思想,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践,深入思考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共享发展理念,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库时代·25·党政智囊共享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李 雪(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 110168)摘要:从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特色出发,共享发展充分体现了优越性和本质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包含在了共享发展的理念中,随其开展的各项重要实践活动而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同时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才能使共享发展得以进一步的推进。

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8)29-0025-002一、引言共享概念是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提出的,强调了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党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纳入共享发展理念是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

形成共享发展理念,并将其运用于中国的发展实践,是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予以遵循的基础上实施的,对创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予以了实现。

在经济建设和全面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与时俱进地创新,从而使新的难题、新的矛盾得以解决。

二、基因概述(一)哲理依据以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而确立的发展思想,是对将人仅仅作为社会发展手段的观点的批判,同时指出人需要有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包括能力的全面发展、个体需要的全面满足以及活动的全面性。

人需要真正实现人的本质以及彻底地解放自我,以达到作为人彻底摆脱对物和人的双重依赖关系,从一个全面的方式上,做到解放和发展自由的个性。

个人的自由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发展,依赖于其他人的发展,所以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又依赖于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分析不难得出,所进行的关于一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个体的解决的论述,也已包括了发展需要人人参与,同时发展成果也要人人共享的发展理念。

(二)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关于生产目的的理论提到生产以消费为目的。

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主导的经济体系运行中,货币财富积累和价值增值成为了主体生产经营的目的。

这些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力图通过对现在的巨大生产力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有计划的利用,使人人都可以在必须的劳动的基础和条件下,得到资料的共享,包括发展、体力、智力、生活、享受等所需的资料,并与其体社会全体成员进行共享的方式,将人类社会的生产目的予是回归到消费的本质上。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理论的重要基础,对财务创造和产品生产的决定力量予以了确定,同时对剩余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予以了科学的揭示。

并提出需将存在的剥削者无偿占有的劳动果实的极不公平状态予以改变,使其回到劳动者的手里。

另外对于劳动和非劳动生产要求进行了本质区别的论述,对资本主义的社会分配关系中的客观事实予以了肯定。

从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中可见,各种生产要素的拥有者共同创造的社会财富,则所有参与创造的人都理所应当共同享有。

财富创造和社会生产的主要力量不仅来自于普通劳动者,也有各种从事管理和科学技术工作的知识型劳动者,对于社会财富和劳动成果的共享权利应予以充分的保障。

(三)实现共享的前提要将共享的理念予以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制度和特质前提。

具备一定发展程度的社会生产力是物质前提,需要有足够的精神文化产品和物质产品可以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相应全面自由发展和物质文化的需求。

没有足够高度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仅无法实现共享,还会恶化极大一部分人的处境。

社会经济制度是共享能够得以实现的至关重要的制度前提。

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展到了共享需求所能满足的足够程度的生产力水平,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享仍然没有实现,是由造成社会财富和生产成果所占有的不平等性的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带来的。

所以,对经济制度必须进行改革,彻底打破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存在的社会畸形状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将其取代,这样发展成果的共享才能最终得到实现。

三、理论的新发展(一)必然要求和本质体现关于共享发展的内涵,有几个主要方面的规定:应具有全民共享的主体性,包含每一个人;共享应具有全面性,共享的资料涉及到实现自身发展和物质精神生活所需的一切资料,同时还包括了共享发展机会、政治权利等。

既每一个人需要人人参与共建、人人尽力,对机会公平予以保障,创造和有义务的同时,发展成果也可以人人分享,也是对发展予以促进,体现在享有和权利。

服务于社会所有成员的经济,根本目的是增加人民大众福址的本质特征的经济便是社会主义经济,其内在要求就是共享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特性,决定了其落脚点和根本着眼点为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另外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的福会主要矛盾为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需要我们在这样的国情基础上,对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质量不断以予以提高,对民生福址予以增进。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公平正义,其也是共享发展所应体现的原则。

提出的要求有:对于生产活动以及其他事业,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尽其所能地参与,同时应被平等地对待,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能够得以实现,发展成果并能得到分享。

对于不幸者和社会弱者,应切实保护其参与和分享发展成果的权利,不应受到歧视。

通过对社会制度是增加和维护社会全体成员利益还是对社会少数人的利益,是朝向共同富裕还是导致少数人富裕的目标来判断一个社会制度的优劣,所以共享发展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人民通过发展和共享主体地位的确认,对剥削制度下财富创造与共享脱节的现象予以了改变。

所以需要智库时代·26·党政智囊让人民对于利益可以看到和模到,有实际的获得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劳动和创业的积极性,并让每个人都拥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从而不断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二)制度建设需要有积极保障和促进发展的相关制度,才能有效地实现共享发展,对社会成员的自身能力提高、才能的发挥、事业地参与以及发展成果的分享予以保障。

实现自身发展、获取收入,并分享成果的必要前提就是对每个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相对稳定的职位岗位,所以充分就业的问题就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和优先的目标。

需要各级政府部分对就业环境进行梳理和创造,对存在的就业歧视的问题予以消除,提供更公平的就业条件和就业机会。

扩大就业和经济发展之间构建联动机制,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予以加大,现代服务行业发展加快,对过剩产能进行化解,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对富余人员的安置和再就业问题予以关注和重视。

终身职业培训制度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的构建和完善,对于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失业人员、贫困家庭子女、退役军人、农民工等,为使其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对这些社会人员需要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

对于技术工人的培养模式可以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及新型的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对新生代的农民工要提升其相关的职业技能。

劳动分配可分为主体为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初次分配形式和有效缩小收入差距的再分配调节机制。

按贡献参与对技术、资本、劳动、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制度为按劳分配,需要保持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报酬增长、经济增长和社会居民的收入增长的之间的同步提高。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逐步提高居民的分配比重,对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予以协调,并对劳动收入的增长予以保证,按照贡献分配的机制对市场评价要求予以完善,对管理人员、高技能人才以及科技人才的适当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予以保障,城乡居民财产增加更多的收入渠道。

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居民予以重点的关注,向民生领域进行更多的财政公共资金倾斜配置。

对个人所得税制度需要加快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构建,收入差距通过良好的税负公平的税收制度的制定予以有效地调节,对中低收入人群的实际税负予以有效切实地减轻,对财产税等制度予以进一步的完善。

构建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遵循责任分担、政府主导、互助互济的原则,并具有可持续性、普惠性以及公平性。

整合医疗保险和养老制度,逐步实现全现覆盖,并将统筹层次予以提高,对农村转移人口的社保问题予以更多的关注,社保范围要兼顾各类人员,并确保合理正常的社保待遇和调整机制。

对最低的生活保障制度予以完善,构建以各种基本生活救助为主体的城乡救助体系。

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要以对全体公民享有同等同质的社会福利的权利予以保障,并具有可及性、普惠性和均等化。

不仅需要努力扩大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还需要对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和困难群体加大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基本住房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供给,对公共服务配置的均衡性予以注重和增强。

(三)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根据我国的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利益差别、矛盾日益复杂化等情况,要推进共享发展理念需要采用统筹协调的方式。

对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制度的整合予以重视,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予以兼顾和协调,组织各方力量参与共享发展,并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才能,同时对合作予以加强和协调。

对存在的明显薄弱环节予以关注,集中力量补齐全面建设中存在的短板。

调整动社会各力量,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政治优势予以充分的发挥,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够真正实出现经济社会成果的共享。

四、坚持理论创新(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导向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某些领域认识不到位,或是政策措施落后,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从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导向上的偏离,对人民共享成果造成了妨碍和影响。

以规模增长和速度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追求目标,并不惜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环境以及资源代价。

这种粗放性的经济增长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质量效益造成了影响,也对民生福祉进行了大幅度的消减,一方面体现在改善民生的资源占用,另一方面居民消费求不能得到满足,另外环境质量受到大规模的破坏和影响,对人民生活质量也有了影响。

最后是民生福利因社会建设的滞后而受到影响,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被割裂开来,经济建设脱离了社会建设。

必须切实地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产业结构进行大力的调整和优化,供结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积极地予以推进,对落后、过剩产能予以坚决地化解,对新业态进行培育,提供更具有个性化的高品质的服务和产品,对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予以满足。

另外,对资源节约使用要予以高度重视,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放在优先的位置,不仅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予以保证,同进也需要对人民环境和生态环境予以保障。

还需要对过多和楄向性的占用的公共资源予以有效切实地纠正,将其向民生领域进行偏斜,对人民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予以切实地解决。

最后要进行有效地经济考核,政绩评价体系应予以创新,主要评价标准应放在民生就业、环境改善、收入增长、脱贫绩效等切实可以给人民带来幸福感的标准上,并提高其权重。

(二)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在个人与企业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社会各阶层群体之间,不同地区之间都存在着利益关系,应遵循的利益协调原则为,对各利益予以兼顾,并同时力争互得共赢的实现,并对每个人的个体利益进行优先安排,利益差距的扩大需要努力进行遏制并逐步缩小,更关注于中下层民众、边远地区、弱势群体、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贫困落后的地区的民众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