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湿地环境演化与景观格局动态

合集下载

科学研究情况(科研项目课题)-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科学研究情况(科研项目课题)-天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三维虚拟场景可视化技术研究 天津七里海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及其健康状况综合 评价(liu) 滨海新区围海造地的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天津市滨海新区自然灾害风险与应急预案情景分 析(liu) 天津市征地补偿资金分配制度研究(liu) 天津市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规律研究 天津城市社区空间分异研究 天津滨岸潮滩沉积物复杂环境营养盐多介质循环 与效应(校滨海专项培育项目) 基于 GIS 的滨海新区区域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研究(校滨海专项培育项目) 流域规模地下水环境污染时空模拟分析及评价 2009 年海洋功能区划体系及围填海、构筑物管理 研究(分四个子项) 海岸保护利用规划与海域分类标准 海洋功能区划实施情况调查分析技术研究 海域使用遥感动态监测业务化应用技术与示范 2010 海域评估、海洋能区划与海籍管理研究(分三 个子项) 天津市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及水文水环境机理研 究 城市化进程对区域湿地物质循环的影响研究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中国北方岩溶泉的影响研 究
天津滨海新区土地地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校 天津师范大学社科项目 滨海专项重点项目)项目 项目) 滨海新区地价体系与基准地价研究 (校滨海专项重 天津师范大学社科项目 点项目) 天津滨海新区自由贸易港规划建设研究 (校滨海专 天津师范大学社科项目 项重点项目) 天津王庆坨自行车产业集群研究 天津师范大学社科项目 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制度创新研究—深圳、 上 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的比较 企事业单位委托 近景数字摄影测量三维建模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在 “数字校园”中的应用 多尺度空间方向关系分析研究 企事业单位委托 企事业单位委托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于GIS的天津市滨海新区湿地演变分析

基于GIS的天津市滨海新区湿地演变分析

Keyw or : ta s e o uin: GI ds welnd ; v l t o S TBNA
在全球环 境变化研 究 中 ,土地 利用变化研 究一 方面为气 候变化 的全球 和区域模式 以及 陆地生 态 系统模式 提供 情景另 一方 面有助 于
解 释人地 系统 相互作 用 的内在机 制 【 1 J 。湿地是 介 于陆生 生态 系统 和 水生生态 系统之 间 ,具 有独特 水文 、土壤 、植被 与生 物特征 的生态
基 于 GI S的天津 市滨海 新 区湿 地演 变分析
李 雪梅
基 于 GI S的天 津 市 滨海 新 区湿 地 演 变分 析
李 雪梅
( 津城 市建设 学 院管理 工程 系 ,天津 308) 天 034
摘 要 :以 1 8 年 、1 9 94 9 5年 、2 0 年 遥 感影像 和 2 0 年 滨海新 区土 地 利用 现状 图为 主要数 据源 , 配合 其 它历 史数 据 ,在 遥感 08 04 与地 理信 息 系统技 术 支持 下 ,对 天津 市滨 海新 区 18- 08 期 闻景 观格 局及 其 动态 变化 进 行分 析。 结果表 明在 研 究期 内滨 94 20 年 海新 区湿地 面积 整体 呈下 降趋 势 ,湿地 面积 占总面积 比例 由 1 8 年 的 4 . % 降低 到 2 0 年 的 3 . %,其 中以 2 0 — 0 8年 94 81 6 08 16 8 0 4 20 湿 地减 少速度 最 快 ,5 内湿地 面积 减 少 1. %, 占土地 总 面积 1. 年 40 7 34 %的 湿地 转 出变为建设 用地 。这 其 中的 变化 有湿 地 向其
文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0 - 3 0( 0 1 0 - 0 9 0 07 07 2 1 ) 7 05- 3

天津滨海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天津滨海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me as p l t n a d v g tt n d g a ain o o sa t n s s a w t r p l t n g t n r e f h r e o r e tl o l i n e ea i e r d t f c a tl wel d , e a e ol i et g wos , i e y r s u c uo o o a u o i s d g a ain a d e c h s c l gc lp o lms o vo s n u n e t e ifa tu t r o sr c in a d t e s san b e e r d t n t .T e e e o o ia r b e b iu l i f e c h n r sr cu e c n tu t n h u t i a l o y l o d v l p n ft e rg o a r e e o o . h u h r u o w r o a u e o s l e t e e o o ia r b e , e e o me to h e in lma i c n my T e a t o s p tf r a d s me me s r s t o v h c lgc lp o lms n s c s r if r i g sf s b r d ,r n v t g t e s i e s i a d te h a y meas p l t d s i,p o e t g te c a tl u h a en o cn ot u g a e e o ai h a n ol n h e v t l ol e ol r tc i h o sa n l u n
天津 滨海 新 区始建 于 19 94年 。 19 天津 市 94年 决 定 建设 滨 海新 区 ,到 20 00年天 津 市设 立 了滨 海 新 区工委 、管委会 ,并 赋予 工委 和管委 会组织 编制

天津滨海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天津滨海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天津滨海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海岸带是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其生态系统服务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目前,海岸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其生态系统退化,已成为海岸带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瓶颈。

如何科学地开发与利用海岸带资源、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天津滨海新区具有海岸带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全面、深入地认识天津滨海新区海岸带的生态环境特征,可以为天津滨海新区的进一步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历程和经济发展现状1.1 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历程天津滨海新区(38°40′~39°00′N,117°20′~118°00′E)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渤海湾顶端。

天津滨海新区是我国仅有的3个“副省级新区”之一,其它2个副省级新区是上海浦东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

天津滨海新区是中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也是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天津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对推动天津市、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都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1]。

天津滨海新区的建设始于1994年,1994年天津市决定建设滨海新区,2019年天津市设立了滨海新区工委和管委会,并赋予工委和管委会组织编制滨海新区建设规划、确定滨海新区产业布局等职责。

2019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天津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上述3个区的行政区域作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

目前天津滨海新区由呈弧形条带展布的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保税区3个功能区、原塘沽、汉沽、大港城区部分3个行政区和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东丽区无瑕街、津南区葛沽镇)组成,该滨海新区海岸线北起涧河,南至歧口河,海岸线全长153km,陆地面积2270km2,海域面积3000km2。

滨海滩涂湿地生态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

滨海滩涂湿地生态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

滨海滩涂湿地生态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引言滨海滩涂湿地是位于滨海地区的一种特殊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滨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恢复滨海滩涂湿地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功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

本文将探讨滨海滩涂湿地生态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包括湿地恢复、生态修复、水质改善等方面,并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

湿地恢复技术湿地恢复是滨海滩涂湿地生态恢复的关键环节。

湿地恢复技术主要包括湿地重建、湿地改造和湿地保护。

1.湿地重建:通过人工手段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恢复植被、改善土壤质量、建设水体等。

重建湿地可以恢复湿地的水文条件,提供适宜的生境,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2.湿地改造:在不破坏原有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改变湿地的水文条件、植被结构和生境特征等,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服务能力。

3.湿地保护:加强对滨海滩涂湿地的保护工作,包括建立湿地保护区、加强生态监测和管理等。

保护措施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干扰,保护湿地的生态完整性和稳定性。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是指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手段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其生态功能。

在滨海滩涂湿地生态修复中,可以采取以下技术措施:1.植被修复:通过引入适宜的湿地植物,恢复湿地的植被覆盖率和物种多样性。

植被修复可以增加湿地的生物量和生产力,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

2.水质修复:通过净化水体,改善湿地的水质条件。

可以采用人工湿地、生物滤池等技术,降低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提高水质。

3.土壤修复:通过改善湿地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恢复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可以采用有机肥料、生物修复剂等手段,改善土壤质量。

功能提升技术功能提升是指通过技术手段提高滨海滩涂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

1.生态旅游开发:在湿地保护的前提下,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参观和体验湿地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特色。

生态旅游可以提高湿地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增加社会对湿地保护的支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滨海新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滨海新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1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2011年 科研热词 滨海新区 湿地 边界维数 演变 土地利用 半径维数 分形维数 元胞自动机 信息维数 黄酮 驱动力 风暴潮洪水演进 静压桩 随机有限元法 陶瓷 阻塞活动特征 铁电性 钢筋锈蚀 遥感 轨迹分析 设计 董事会结构 臭氧 胚胎发育 胎血 股权结构 聚类分析 耐久性评估 维生素e 维生素c 结构性软土 累积塑性变形 第四纪地质学 空间相关可靠度 空间关系 盐渍土 电滞回线 电场 生物学指标 生态网络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廊道 生产性服务业 滨海软土 滑动摩擦 溶胶-凝胶 混凝土碳化 流体体积函数(vof)法 泥质海岸带 沉降量 水环境 水深分布 推荐指数 8 3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精选)

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精选)

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精选)近现代以来,随着地理科学的快速发展,不再局限于自然地理现象的研究,而是逐步涵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特征。

现在xx为了让各位地理专业的本科学生们确定论文主题,现总结了近几年来最新的200个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各位前来查看。

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一:1、红树林可培养微生物活性评价和土壤宏基因组文库构建及生物活性筛选2、基于GIS和遥感的崇明岛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3、杭州西溪湿地景观格局研究分析4、基于3S技术的干旱区土壤盐渍化时空演变研究5、县域土壤系统分类基层分类与制图研究6、松嫩平原西部土地整理区景观格局及土壤属性空间变异特征研究7、哈尔滨城市绿地土壤调查及改良效果研究8、连作障碍土壤生态修复的研究9、不同盐碱程度盐碱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10、面向土系调查制图的小尺度区域景观分类研究11、酸沉降下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元素动态及其响应机制12、辽宁朝阳凤凰山基准剖面古土壤类型判定研究13、湖北省主要土纲基层分类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14、盐城典型滨海潮滩湿地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对景观分异的影响15、生物炭对石灰土性质及土壤系统中碳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16、基于遥感数据的土壤水分与地形地貌关系研究17、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18、基于无人机遥感的“黄河-铁塔样带”地貌与景观特征研究19、生物炭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初步研究20、氮添加对森林土壤可溶性糖、酚类物质及可溶性有机氮含量的影响21、粉煤灰改良盐碱土壤理化性状及对植物生理性状影响研究22、天津土壤盐渍化及其对土壤碳酸盐、有机碳分布的影响23、玄参属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学分析及砾玄参复合种的亲缘地理学研究24、高寒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25、巴丹吉林沙漠形成演化的地质历史与亚洲内陆干旱化研究26、黑河流域绿洲时空变化过程的驱动机制研究27、放牧对典型草原优势植物大针茅根际土壤养分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28、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对增氮增雨的响应29、长白山主要林型土壤酵母菌功能多样性的研究30、土壤改良剂对马铃薯生长和土壤质量的作用机制31、寒温带冻土区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子研究32、两种农药对红松混交林、人工纯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33、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及碳库特征研究34、城市景观视觉环境评价实践35、南海北部多波束海底地貌多尺度分析及其构造意义指示36、亚热带米槠人促林碳、氮、磷积累特征及土壤磷素有效性分级研究37、中国云杉属植物地理分布的水力限制与增温中文响应研究38、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景观变化下生态水文响应研究39、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40、滨海盐土改良利用措施的定量评价与控盐工程优化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二:41、全球变暖对松嫩西部草原中小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42、祁连山不同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43、放牧绵羊对陇东草原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44、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对施肥和放牧的响应研究45、祁连山地貌特征及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46、滨海典型地区土壤盐渍化时空变异及监测系统研究应用47、哈尔滨中心城区生态网络分析及其景观生态格局优化研究48、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土种稻改良机理与生产关键技术研究49、自然和人为添加生物质炭对土壤腐殖质碳和黑碳的影响50、模拟土壤增温和林内减雨对暖温带锐齿栎林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响应51、神农架巴山冷杉林土壤有机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52、天津滨海新区围填海演进过程与岸线、湿地变化关系研究53、水系对成都城市景观格局的影响研究54、不同耕作措施和外源碳输入对土壤结构和有机碳库的影响55、国家地质公园综合价值评价及分类管理研究56、流溪河流域景观特征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及河岸带对氮的削减效应57、中国大陆海岸线及海岸工程时空变化研究58、近70年中国大陆岸线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59、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土壤及植被的时空格局变化60、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成土特征61、吉林西部盐碱水田区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与变暖潜势研究62、生物质炭对高度风化的酸性铁铝土碳氮磷循环及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63、盐渍化土壤玉米水氮迁移规律及高效利用研究64、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群落特征和土壤对放牧强度季节调控的响应65、长白山植被垂直带地形控制机制研究66、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特征及土壤CO_2无机通量研究67、渭河流域地下水中氟和碘的形成机理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68、矿区土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研究69、海滨湿地互花米草沼泽景观演变机制研究70、基于景观生态分析的城市绿色天际线规划研究71、基于GIS的山地景观生态综合评价研究72、青藏高原东缘白龙江流域地貌定量化参数体系研究73、基于生态文明的干旱区湖泊湿地景观环境综合评价及改善对策研究74、土壤磷素耦合的水田碳-氮库动态消长规律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调控潜能75、中国南方红土磁学特征、起源及其与成土过程关系研究76、渤海海峡南部海域地貌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77、海岸侵蚀风险评价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78、延河流域景观格局与水文过程耦合分析79、大连主城区绿地景观格局与生态服务功能动态80、火对塔河森林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干扰作用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三:81、黄土高原人工纯林枯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对土壤极化的影响82、深耕与秸秆还田的土壤改良效果及其作物增产效应研究83、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渍化过程和格局特征及盐渍土改良模式探讨84、黑河流域历史时期垦殖绿洲时空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85、浙江沿海陆地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保护研究86、基于层次-熵权法的地质公园综合评价87、森林恢复对土壤有机碳氮循环的影响88、安徽大别山海拔梯度上森林土壤碳氮动态研究89、胶东集约化农田土壤酸化效应及改良调控途径90、北京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遥感估算与景观格局优化预测91、苏州市水岸带景观格局演变研究92、天津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93、基于景观结构的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调控研究94、重庆丘陵山区农村土地整治工程及其景观效应95、渤海湾海岸带环境演变及控制因素研究96、四川稻城地区地质景观研究97、基于多尺度NDVI和LUCC的漓江流域生态演变研究98、基于GIS的流域地貌形态分形空间变异特征研究99、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演化与模拟100、流域尺度景观格局时空演变与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101、加速溶剂萃取和离子液体微萃取在土壤样品处理中的应用102、福建近岸海域海底地貌研究103、长沙城市湿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与驱动机制研究104、北方滨海盐土高效改良技术研究105、生物炭在黄土高原典型土壤中的改良作用106、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格局及生态健康的影响研究107、青藏高原草地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108、高寒草甸坡向梯度上植物群落组成及其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的研究109、松嫩高平原土地利用景观梯度变化及其土地生态环境响应110、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土灌区稻田水盐调控灌排模式研究111、河岸带景观结构、功能及其关系研究112、生物炭改良白浆土的初步研究113、脱硫石膏与腐植酸改良滨海盐碱土的效应及机理研究114、水文过程对黄河口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115、芦竹生物炭对农业土壤环境的影响116、银杏复合系统碳储量及土壤碳循环过程研究117、基于植被根系分布形态的生态边坡稳定性研究118、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有机质、氮、磷分布特征及通量研究119、沙漠旅游资源评价及风沙地貌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研究120、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四:121、基于GIS技术的景观视觉质量评价研究122、浙江省土壤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123、腾格里沙漠腹地钻孔揭示的沙漠形成与古环境演化历史124、冷空气活动对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指标影响的初步研究125、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松嫩草原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126、生物质催化热解炭化的试验研究与机理分析127、基于景观服务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与设计研究128、不同尺度乡村生态景观评价与规划方法研究129、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景观格局演变与布局模式130、甘肃黄河石林地质景观可持续发展研究131、辽宁沿海经济带滨海公路生态景观模式研究132、泰山历史文化轴线山地段人文景观及空间研究133、非饱和土壤介电特性测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134、土壤-根系统养分迁移机制及其数值模拟135、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分区管理技术研究136、种植耐盐植物改良盐碱土的研究137、黄土旱塬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与模拟138、非饱和土中热-水力-力学-传质耦合过程模拟及土壤环境工程中的应用139、三峡库区坡面水土流失机理与预测评价建模140、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141、流域降雨侵蚀产沙与地貌形态特征耦合关系研究142、滑坡侵蚀及其动力学机制与定量评价研究143、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方法及其应用技术研究144、林火对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145、植被覆盖地表土壤水分变化雷达探测模型和应用研究146、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变化规律与调控措施的研究147、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148、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谱预测模型及其差异性研究149、田间土壤养分与作物产量的时空变异及其相关性研究150、遥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信息提取的决策树方法151、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分析方法研究152、基于GIS和RS的小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土壤侵蚀响应153、基于GIS的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154、蒸发条件下夹砂层土壤水盐运移实验研究155、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不同尺度水稻田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及其机理研究156、基于离散元细观分析的土壤动态行为研究157、植被覆盖地表极化雷达土壤水分反演与应用研究158、面向小流域管理的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方法研究159、基于遥感和GIS的区域土壤侵蚀调查研究160、海岸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及对泥沙运动研究的应用地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五:161、云南纳帕海高原湿地土壤退化过程及驱动机制162、常绿阔叶林退化过程中土壤的养分库动态及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163、北京八达岭地区森林土壤理化特征及健康指数的研究164、黄土地区流域森林植被格局对侵蚀产沙过程的调控研究165、林木根系与均质土间相互物理作用机理研究166、杭州湿地植物生态习性及景观设计研究167、城市地表灰尘-降雨径流系统污染物迁移过程与环境效应168、三峡库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研究169、平原河网地区景观格局变化与多尺度环境响应研究170、新疆艾比湖流域平原区景观生态安全研究171、中国几种典型土壤介电常数及其与含水量的关系172、基于遥感与GIS的景观类型信息提取及景观格局分析173、基于DEM的我国地貌形态类型自动划分研究174、基于DEM的地形信息提取与景观空间格局分析175、基于DEM的地貌分析研究176、南通市景观格局与景观生态规划研究177、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研究178、青岛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驱动力研究179、区域水土流失地形因子分析与提取研究180、黄土高原旱地长期定位试验土壤酶活性研究181、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及其与土壤可蚀性之间关系研究182、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研究183、乡村景观分类的方法研究184、使用MODIS数据反演土壤水分研究185、武汉市湿地功能评价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186、地貌三维综合的地图代数模型和方法研究187、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188、基于数据挖掘的遥感影像海岸带地物分类方法研究189、离子土壤固化剂对武汉红色黏土结合水作用机理研究190、北京市崇文区绿地表层土壤质量研究与评价191、不同地貌区及不同尺度的耕地质量评价与衔接研究192、土壤盐分离子迁移及其分异规律对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193、干旱区典型绿洲土壤盐渍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194、盐碱化草原农业改良技术及水盐运动规律研究195、中国主要森林群落林下土壤有机碳储量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研究196、上海乡村聚落景观的调查分析与评价研究197、基于DEM的川西高原构造地貌特征提取与分析198、武汉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199、基于GIS的煤矿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生态重建研究200、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土壤理化信息检测方法研究。

论天津七里海湿地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教训

论天津七里海湿地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教训
5.七里海湿地已无野生鱼蟹资源
七里海湿地有鱼虾蟹生长得天独厚的条 件,水肥草密,饵料丰富,适于鱼蟹生长期
180天左右。重要的是,20世纪60年代末之
前,由于海河水系淡水径流量丰富,渤海湾是 渤海三湾海洋生物最大的产卵场。其河口地 带的咸淡水交汇处也是渤海三湾降海性鱼蟹 最大的产卵场,而七里海则是溯河性鱼虾良 好的产卵场。
据有关资料统计,乾隆时期七里海的面
积约为170平方公里。民国时期,“七里
海,西接塌海淀,北承后海。后海之西北为 鲫鱼淀,……东南为曲里海,又南为宁车 沽”。新中国成立以后,据《宁河县国民经
济统计资料》统计,前七里海78平方公里; 后七里海30平方公里。随着国家的经济建 设和农业发展, 1958年大跃进时后七里海
砒整;■十』 超
e/费烬側
叫曾•超 讶襪^世£ 磁十揪\厂
f
「 • 「
?
「二 \
^ T
■■-
・\
"
公A
^ T ^

-;
306
50.60年代,七里海的水常年不干,7、8、 9月汛期季节上游“雨多水汇”,水深达2米 多是常事,整个七里海蓄洪总量可达近亿方O
现在•七里海“极目无涯,汪洋如海”已成
历史。自70年代初,潮白新河在七里海内筑
七里海湿地和天津滨海平原上的许多 湿地一样,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 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改善气候和维 持区域水分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七里海湿地正 在严重萎缩,昔日“烟波浩渺”的景观已不
复存在•目前只有在前七里海还部分残留有
沼泽湿地,面积不足45平方公里。湿地的
■. ■
条二级河道纵横“海”内9总面积约170平

天津滨海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

天津滨海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

天津滨海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建议薛苹苹;李明【摘要】作为天津市下辖的国家级新区、副省级区,同时也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天津滨海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概述了天津滨海新区湿地生态系统和大气环境近年来发生的变化、环境检测预警体系模型的应用,以及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在深入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当地湿地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的对策及建议.【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6)003【总页数】5页(P90-94)【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大气环境;模型预测;可持续发展【作者】薛苹苹;李明【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江西上饶334001;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院,天津30045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1作为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生态系统是介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区域[1]。

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仅上个世纪,全世界约有一半的湿地生态系统已经消失[2]。

湿地生态系统不仅具有对气候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对环境条件变化具有很好的反馈作用,更重要的是,湿地生态系统对环境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由其环境容量所决定的。

当污染物的浓度超过了湿地净化的承载力时,将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平衡的丧失,使得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损,湿地面积将会大大减少[3]。

大气环境在地球生物圈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和地位,它不仅提供生物新陈代谢所需的氧气,也是生物碳和氮等大量元素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人类生产和活动的重要场所[4]。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城市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有害物质进入大气中并长时间停留导致大气污染,进而对人类生活环境、生产活动和身体健康等都产生巨大危害。

这些有害物质主要由排放到空气中的尘粒、烟粒或盐粒等气溶胶以及各种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组成[5]。

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出现大面积大气污染,排放到空气中的颗粒与水汽结合形成雾霾。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研究摘要:良好的生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是关系民生福祉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本文主要对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策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是以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对策引言滨海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经济价值,滨海湿地位于海陆交错带,独特的水文条件和植被土壤特征,使得滨海湿地具有特殊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在维持区域乃至全球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同时,作为典型的脆弱生态敏感区,人类活动以及全球环境变化导致滨海湿地面积日趋下降,生态系统功能也逐渐退化。

相比其他生态系统,受周期性淹水与土壤高盐度的双重胁迫,加上径流输沙淤积或海浪冲蚀的干扰,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植被结构较为简单,极易遭受生物入侵。

因此对其修复和保护被提上日程。

1滨海湿地公园生态设计原则滨海湿地公园生态设计原则主要涉及到地方性和小干预性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性原则。

在对湿地公园景观进行实际设计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依据地方性原则,考量地域文化和当地环境的特征,遵照生态环境、地形地貌等特征,因地制宜、合理地使用植物材料开展设计,同时对当地植物进行有效保护与利用。

人文元素是特有的内容,和当地人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当地的花草水木都具备生态含义,所有湿地公园的设计中,都要基于当地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指导,这样才能对场所进行合理设计。

针对自然生态来讲,其具有更新、演变的规律,有良好的自我恢复能力,在生态设计中要把当地湿地的自然机理当成是系统搭建的关键性要素,对既有植被进行有效保留,全面梳理湿地景观并对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制定完善而合理的景观方案,构建现代化的生态廊道,把自然生态系统和湿地景观进行有机融合。

二是小干预性原则。

针对小干预来讲,基于最小的外部干预来强化景观设计成效,降低人类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设计工作者一定要使用正确有效的设计方式,对自然生态系统当中的物质进行有效应用,实现循环利用的目标。

滨海公园生态问题研究报告

滨海公园生态问题研究报告

滨海公园生态问题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滨海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其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滨海公园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生态问题,如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质量恶化、水资源污染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滨海公园生态现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本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为我国滨海公园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基于以下背景:一方面,滨海公园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对于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滨海公园面临着独特的生态压力。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围绕以下研究目的展开:一是评估滨海公园生态问题的现状及程度;二是分析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提出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措施。

研究假设为:滨海公园生态问题的产生主要与人类活动、自然因素以及管理不善有关,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与管理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滨海公园的生态环境。

研究范围限定在我国某典型滨海城市的公园,以期为同类型区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借鉴。

然而,由于研究时间、人力、物力等限制,本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在后续研究中不断完善。

本报告将从滨海公园生态现状、问题分析、修复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我国滨海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在滨海公园生态问题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理论框架方面,研究者主要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探讨滨海公园生态问题的成因、演变及影响。

早期研究侧重于单一因素的探讨,如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等对滨海公园生态环境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转向多因素综合分析,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对生态问题的影响。

在主要发现方面,研究表明滨海公园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质量恶化、水资源污染等。

同时,研究者发现这些问题与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等方面存在密切关系。

天津滨海新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天津滨海新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出了 加 强 湿 地 自然保 护 区建 设 、 建 景 观 廊 道及 安全 格 局 等 建 议 。 构
关 键 词 土 地 利 用 景 观 格 局 滨 海 新 区 景 观 指 数
土地 利用格 局受 自然 环境 的 限制 和人类 活动 的 干 预而发 生着 变 化 。土地 利 用 景 观 格 局 变 化 分 析 ,
研 究 一 定 时 期 内某 一 种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的 面 积 变 化 情
工业 化 、 镇化 的加 速发 展 , 海新 区的土 地利 用 景 城 滨
观格 局发 生 了明显 的变化 。
况, 即土地 利用 类 型面积 的变 化率 指数 , 表达式 为 :
r — rT 1
环 境 污 染 与 防治
第 3 3卷 第 2期
2 1 年 2月 01
天 津滨 海 新 区土 地 利 用 及景 观 格 局变 化 分 析
吕建 华 朱 坦 白 宏 涛 王 会 芝
( 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南 天津 3 0 7 ) 0 0 1
摘 要 利用 天津 滨海新 区 1 7 、 9 7 19 、 9 7 2 0 、 0 8年 6期 的卫星遥 感 ( 9 9 t 8 、9 2 1 9 、 0 5 2 0 TM) 图像 解译 数据 , 并在地 理信 息系统

() 1
式 中 : 为 研 究 时 段 某 一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面 积 的 变 化 R
局进 行 了 分 析 , 旨在 掌 握 研 究 区 新 的 土 地 利 用 状
况 , 讨 该 区 景 观 时 空 变 化 与 生 态 过 程 之 间 的 关 探
率 指数 ; 和 u 分 别 为 研 究 时 段 开 始 和 结 束 时 该 U

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摘要:我国有着较长的海岸线、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中,滨海湿地就是一种非常重要又特殊的的自然景观资源。

若是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会对土地利用、生态格局、海洋资源及海洋安全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基于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简述,继而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引言:滨海湿地景观的格局若是出现了变化,泰达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首先就是要从湿地的数据处理、信息提取、数量与面积、景观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探索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解决,加强其发展的驱动力。

一、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一)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工作人员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信息提取的时候,可以运用AreGIS9. 2软件和ERDAS9 1软件对地面进行分析,并对所产生的地形图进行栅格以及遥感图像进行处理,再通过这两个图像来完成相关的工作。

在这之后,工作人员也要按照数据和信息建立统一的坐标系,用坐标系对地形图进行校正和遥感影响前期处理工作,在对天津滨海新区湿地类型及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的过程当中,工作人员还可以通过监督分析、与人机交互的方法进行结合,或者通过进行解译来对湿地类型进行抽查验证,对影响条件不明确的情况下进行了严格的验证,这样也能保障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的质量。

(二)数量和面积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与土地开发利用节奏加快,滨海新区湿地也在不断变化,景观的斑块数量随之增多,斑块的面积也在逐渐减少,导致景观呈现破碎化的发展趋势。

开发区域内所具有的湿地景观种类中,主要也是以人造湿地的斑块规模与面积居多,而且通常都是以盐田的形式存在的。

湖湿地、沼湿地面积在变动的同时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规律。

但因为北大港古潟湖湿地区域早已被改建为了水库,所以湖湿地区域的面积变化也和北大港的蓄水量发生了联系。

因此,在最近的30年当中,湿地总面积的变化并没有太大,但是斑块的数量与面积却在一直变化,保障了研究报告数据的准确性与可信度。

滨海滩涂湿地生态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

滨海滩涂湿地生态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

滨海滩涂湿地生态恢复与功能提升技术滨海滩涂湿地是指位于海岸带的河口、海湾或滨海低洼地带的湿地。

这些湿地以其丰富的生态系统功能和重要的生态服务而受到广泛关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滨海滩涂湿地的生态系统往往处于破坏和退化的状态。

为了恢复滨海滩涂湿地的生态功能,提升其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各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

一、滨海滩涂湿地生态恢复技术1.湿地植被恢复湿地植被是滨海滩涂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

通过引种适宜的湿地植物,可以恢复湿地植被的多样性和密度,增强湿地的保护能力。

同时,湿地植物的生长还能够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净化水体,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2.水动力恢复滨海滩涂湿地的水动力状况对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功能提升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调整滨海滩涂湿地的水位、水流和水动力条件,可以恢复湿地的水文特征,改善水环境质量,促进水生生物的繁衍和栖息。

3.生物修复滨海滩涂湿地的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采用天然或人工介质,如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等,通过生物吸附、生物降解等作用,去除湿地中的污染物质,净化水体,提升湿地的水质和环境。

二、滨海滩涂湿地功能提升技术1.生态旅游开发滨海滩涂湿地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

通过合理规划和开发滨海滩涂湿地旅游资源,可以提升湿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2.生态教育与科普滨海滩涂湿地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通过开展生态教育和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湿地生态知识,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人们对滨海滩涂湿地的认知和保护意识,进而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3.海洋资源利用滨海滩涂湿地是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连接区域,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通过合理利用滨海滩涂湿地的渔业资源、海洋能源资源等,可以提升湿地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分析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分析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分析摘要:当前人们对生态环保问题持续关注,滨海湿地建设项目增多,积极发挥滨海湿地改善海域水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重生态功能,将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增强海洋生态安全。

国家也相继下发各项政策,要求要打造可持续海洋生态环境,而当务之急则是加强海岸带综合管理,落实滨海湿地保护工作。

本文主要就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修复问题进行重点探讨,明确滨海湿地生态保护及修复现状的基础上,探明有效的保护与修复路径。

关键词: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滨海湿地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地带,滨海湿地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作用明显。

而近几年沿海地区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也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滨海湿地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我们应认识到滨海湿地生态保护的紧迫性,关注红树林、海草、盐沼地的退化问题,以滨海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海洋湿地安全,维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一、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保护及修复现状相较于国外对滨海湿地生态保护及修复的高度关注,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目前的研究及实践多集中于红树林修复,对珊瑚礁、盐沼等湿地修复关注投入较少。

且红树林生态修复规模化效应不佳,修复还停留在植被恢复低层次阶段,对底栖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等保护关注较少,生态修复有失偏颇[1]。

近几年,我国就滨海湿地生态保护及修复问题给予重点支持。

继红树林专题修复研究后,从2008年以来,我国珊瑚礁修复逐渐步入正轨,也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珊瑚礁生态修复基地。

但是综合来说,我国滨海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不够理想,更强调单个项目或局部区域湿地、植被、珊瑚的人工修复,且生态修复监测及效果评估跟进步不及时,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缺乏综合系统支持和科学规划,影响最终的保护效果。

二、滨海湿地退化原因当前滨海湿地有明显的退化倾向,成因较复杂且多元。

滨海湿地中植物对湿地环境的适应特征

滨海湿地中植物对湿地环境的适应特征

滨海湿地中植物对湿地环境的适应特征滨海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植物在这样的环境中具备一些独特的适应特征。

以下是有关滨海湿地植物适应湿地环境的一些特征的解释。

1. 盐耐性:滨海湿地通常受到潮汐的影响,土壤中含有一定的盐分。

植物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必须具备盐耐性。

一些滨海湿地植物具有特殊的机制,如盐腺或盐细胞,这些机制可以帮助植物排除多余的盐分,维持正常的水分和营养摄取。

2. 泥沙适应性:滨海湿地通常处于潮汐影响下的河口或海岸线附近,泥沙的堆积和侵蚀是常见的现象。

植物需要适应泥沙的变化,以保持其稳定的生存。

一些滨海湿地植物具有较长的根系,可以稳定生长在泥沙中,并通过根系吸收所需的水分和营养。

3. 气孔调节:滨海湿地植物需要在潮湿和干燥的环境之间进行调节。

植物的气孔是通过调节水分蒸发和二氧化碳吸收来平衡水分和气体交换的。

在干燥的时候,植物会关闭气孔,减少水分蒸发,以保持水分;而在潮湿的时候,植物会打开气孔,增加气体交换,以促进光合作用和呼吸。

4. 忍受缺氧:滨海湿地常常有水淹的情况,导致土壤缺氧。

植物需要适应这样的环境,以保持正常的生长和代谢。

一些滨海湿地植物具有特殊的根系结构,如气生根或根状茎,它们可以向上延伸,从水面上获取氧气,以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氧气需求。

5. 耐寒性:滨海湿地常常处于寒冷的气候条件下,植物需要适应低温环境。

一些滨海湿地植物具有较厚的叶片或毛发,这些特征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和热量损失,从而保护植物免受寒冷环境的伤害。

总结起来,滨海湿地植物具备许多适应湿地环境的特征。

它们具有盐耐性、泥沙适应性、气孔调节、忍受缺氧和耐寒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它们能够在湿润、咸碱和动态的滨海湿地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这些适应特征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化与保护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化与保护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化与保护滨海湿地是指海岸线与陆地之间的交界带,包括河口、沿海湾、海岸地带和潮间带等。

生态系统是由各种生物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组成的。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作为全球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演化过程及生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来详细谈一下。

一、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演化滨海湿地作为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它的演化过程和成因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其变化导致许多生态问题和经济利益的冲突。

滨海湿地演化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1. 自然因素天气、气候和地形等自然因素是滨海湿地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湿地的演化取决于它所处的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地球物理特征。

海平面的上升,水流速度的变化和沉积物的积累,都会对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影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之一,如开垦土地、养殖、工业活动以及城市化进程等,都会对湿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造成的威胁已经成为了世界性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积极有效的保护。

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滨海湿地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而且对地球环境、成果丰富,对人类活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维护滨海湿地的生态系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护。

1. 改善水环境改善水环境是保护滨海湿地的首要任务,其方法包括处理污染物、限制化工等企业的排放行为,减少养殖养殖养殖养殖养殖养殖等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开展湿地和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增加处理污水的能力等。

2. 保护自然环境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决定的,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需要加强对城市、农业、工业等不同场所的环境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监测和管理。

3. 促进可持续利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并不只是要停止破坏生态环境,还要发挥其基本功能,多方面收益。

滨海湿地可进行观赏旅游,发展生态农业、水产养殖等从事农业,通过环保税、水域荫保费等税费管理方式,强化利益相关者企业的责任意识,加助湿地的保护和管理进而增加长期经济利益。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动态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动态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动态滨海湿地是海洋和陆地之间的交界地带,是海水和淡水交汇的地方,同时也是陆地和水陆生物之间的过渡地带。

滨海湿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孕育了各类生物,尤其是潮间带生物,其生态系统功能在整个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其中,潮间带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环境地带之一,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潮间带生态系统中涂、滩、沟、壳、海藻和海洋动植物等生物种类繁多。

这些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在维持整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生态角色,而它们的多样性的时空动态则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潮间带生态系统中潮汐变化的影响潮汐是影响滨海湿地潮间带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环境变量之一。

对于潮间带生物来说,即使是最小的潮汐变化也会对它们的生活、繁殖、食物获取和种群动态等方面产生显著的影响。

特别是在中国南方沿海,由于季节性的降雨和暴雨洪水,季节性的淡水输入对滨海湿地潮间带生态系统有着较大的影响。

例如,由于洪水输入可以改变潮滩的物理特性和水分分布,因此会对潮间带生物的生活、繁殖和种群动态产生巨大影响。

二、潮间带生物的时空分布格局潮间带的动植物是根据所处的海拔高度来划分区域,其中大青岛地区内常见的分区方法是以低潮线和高潮线位于海拔5米以上的地方作为潮间带的边界,划分为5个区域:2个上潮区、2个中潮区和1个下潮区。

这些不同高度的区域,因其不同的生境条件和物理化学参数,导致不同种类的生物具有不同的生存适应性,形成了不同的生物群落。

同时,潮间带生物的分布,通常与其生态学特征(如需要多大深度、喜欢稳定或不稳定的底质、需要日落或日出、需要银行或草甸等)也有关系,因此其分布格局往往具有一定的时空动态性。

三、滨海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动态是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方向。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滨海湿地的利用越来越广泛,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逐渐严重。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的滨海盐碱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的滨海盐碱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的滨海盐碱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摘要:天津滨海盐碱地是中国滨海盐碱地代表之一,很长时间内此地被称为“绿色生命禁区”。

为提高整个滨海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目前建设了著名的生态保护圈。

关键词:滨海盐碱地;景观修复及规划;实例1.1滨海盐碱地区域概况盐碱土中盐分主要来自海水,除海水影响外,土壤蒸腾、填海造田、填海造陆工程、砍伐森林、围湖产盐等都能造成土壤盐碱化。

此外气候因素(气候干旱、半干旱),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矿化度大都能对土壤盐碱化造成影响。

滨海盐碱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较为恶劣,生态因子作用复杂并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造成了滨海盐碱区域的植物生态环境的特殊性。

1.2盐碱地的生态修复生态修复要恢复的内容,首先是恢复此地域的生态功能,也就是恢复一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健全;其次恢复它的生态结构,即恢复一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再次恢复它的生态可持续性,一方面是生态系统的抵抗能力,另外一反面是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最终还要考虑它的地域性、历史及文化性、景观性能等。

1.3天津滨海新区海岸带景观的生态化建设天津滨海盐碱地是中国滨海盐碱地代表之一,其核心区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33平方公里,建区前是塘沽盐场的卤化池,渤海湾的滨海淤泥质滩涂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500毫米,蒸发量1900毫米,约为降水量的4倍,且降水月份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8%~80%。

年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3.9℃,地下水矿物化程度高,土壤含盐量高,1M土体平均含盐量为4.73%最高达7%以上,为NaCl形滨海盐碱土,土壤粘重,通气透水不良,原生滩涂上几乎无植被,经过多年的自然脱盐过程,生长着极少数的盐生植物如盐地碱蓬、碱蓬、中亚滨藜等,但尚未形成群落,盐尘现象较为严重,直接填垫客土极易发生次生盐渍化,很长时间内此地被称为“绿色生命禁区”。

为提高整个滨海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构建生态园林绿地系统,促进环境和经济的稳步发展,构建生态园林项目根据开发区的发展规划和城市特点,建设了著名的生态保护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滨海新区湿地环境演化与景观格局动态3孟伟庆,李洪远,郝 翠,梁耀元,莫训强,蔡 喆,阎 维,程 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071) 摘要:从历史演化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两个方面对天津滨海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进行了研究。

历史上天津地区为海洋,自滨海新区成陆以来,经历了多次的海浸和洪水淹没,海浸期间发生陆地湿地化,海退和洪水退却时发生水体湿地化。

本文总结了自地质时期以来的历史演化模型。

同时在GI S 和RS 技术支持下,运用FRAG 2ST ATS 软件,研究了1979-2008年滨海新区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随着滨海新区的发展和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大,研究区景观斑块数量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减少的趋势比较明显,景观呈现破碎化的趋势;总体上,近30年中,滨海新区湿地总面积变化不大,并没有大面积持续减少。

景观破碎程度从1979年开始持续上升,中间略有波动,但总体上升较快。

关键词:滨海新区;湿地;演化;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中图分类号:P93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K )09088(原1002-1264)(2009)02-0004-04W etl and Env i ronm en t a l Evolve m en t and D ynam i c Change of W etl andLandscape Pa ttern s i n B i n ha i New Area of T i a n ji n ME NG W ei 2qing,L I Hong 2yuan,HAO Cui,L I A NG Yao 2yuan,MO Xun 2qiang,CA I Zhe,Y AN W ei,CHE NG Chen(College of Envir 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W etland envir onment evolve ment and dyna m ic change of wetland landscape patterns in B inhai ne w area of Tianjin were studied .Tianjin area was sea in hist ory .Since B inhai ne w area beca me terrene,the area had been experienced ti m e after ti m e fl ood and transgressi on .The ev olve ment model was put for ward fr om antiquity,the dyna m ic change characteristic of the wetland landscape pattern of B inhai ne w area was analyzed utilizing the FRAGST ATS s oft w are on the basis of GI S and RS fr om 1979t o 2008.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tch nu mber and landscape frag mentati on increased meanwhile the average patch area decreased with the devel opment of econo my .I n general the wetland area of B inhai ne w area had little change in the past 30years .Key words:B inhai ne w area;wetland;evolve ment;landscape pattern;dyna m ic change 湿地是分布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具有独特水文、土壤、植被与生物特征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1],是地球表面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湿地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是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

近年来湿地环境演变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已经成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和重要研究领域[3]。

本文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不同类型湿地的生态环境特征、植被群落特征和演替规律等,从历史演变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两个方面对滨海新区内湿地在时间序列上的演化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总结。

1 研究区概况滨海新区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海河流域下游,天津市中心城区的东侧,濒临渤海。

地理座标位于N38°40′~39°00′,E117°20′~118°00′。

滨海新区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3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陆域面积2270km 2,海域面积3000k m 2,海岸线153km 。

滨海新区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降水量为604.3mm ,地貌属于滨海冲积平原,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度1~3m ,地面坡度小于1/10000。

滨海新区成陆时间较短,主要为第四纪以来的河积海积物,土壤为草甸盐土和盐化草甸土,一般特征是土壤质地粘紧,通气、透水不良,瘠4第22卷2期2009年4月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URBAN ENV I RONMENT &URBAN ECOLOGY Vol .22No .2Ap r .20093基金项目: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08ZCGYSF00200) 收稿日期:2009-03-06薄,土壤含盐量较高。

2 滨海新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历史演化地质历史时期天津地区曾经是茫茫大海,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大约在19.5亿年前,山脉隆起,海水退去,之后又几经沉降和隆起,天津北部一带的燕山山脉成陆。

在距今7500年的新石器时代,在一次剧烈的陆地沉降之后,天津地区北部、西部的陆地形成。

在这个时期,古黄河3次北徙在天津地区入海。

记载最早的一次是3400年前的夏商之际,最后一次改道迁离天津地区是南宋淳熙11年(即1184年)。

古黄河裹挟着大量泥沙从天津地区入海,造陆能力极强,这对天津冲积平原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西汉末期,渤海地区经历了一次灾难性的海浸。

《汉书天文志》记载,公元前47年,渤海水大溢,“一年中地再动,北海水溢,流杂人民”。

《汉书・沟洫志》记载:“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东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焉”。

今天的北抵宝坻、西至武清、南至静海、东至宁河的4m等高线以下地区大部分被淹,成为湿地[4]。

在汉唐时期,海河入海口推到今天的军粮城一带,天津地区大片平原基本形成,天津在海面回降和黄河入海泥沙冲击造陆的相互作用下成陆,但今天的滨海新区还没有完全形成。

成陆之初,河流纵横,泽淀棋布,地势低洼。

据先秦《禹贡》中记载“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有九河”(即子牙河、独流减河、潮白河、蓟运河及海河、南运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同归入海)[5]。

在没有人类干扰的状态下,自然景观的演变是相对稳定的,其内部的自然更替较为缓慢。

天津平原湿地的形成源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据史料记载,20世纪初期,尤其在滨海新区范围内水域连片、河流纵横,属于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

而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影响最大则是刚刚过去的20世纪。

天津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在历史上很早就成为重要的商业城镇,但由于人口较少直至20世纪初期,天津平原大部分地区仍是没有受到人为破坏的自然状态,滨海新区则是一片荒凉的无人居住区。

近一个世纪以来,天津湿地面积呈现持续减少趋势,而且近年来这种减少态势仍在继续,出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占用了大量的坑塘、滩涂湿地,取代天然湿地的是大片的人工景观,以农田、鱼虾养殖场、工业用地和城镇交通用地等为主。

水面的消失以及大面积湿地的萎缩、破碎化,目前天津的自然岸线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

对于湿地生态系统来说,水因子的改变是最重要的。

近年来,水质污染对滨海新区湿地的水环境质量构成严重威胁,许多河流、湖泊、滩地呈现黑色或黑褐色,严重地段鱼虾绝迹、寸草不生。

即使环境质量相对较好的北大港湿地,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氯化物等指标全部超标。

为防汛,不同级别的河道都改成“高标准”的钢筋混凝土或浆砌石护岸,河道断面单一,生物的生存条件被破坏,湿地的生态功能严重受损,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种群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

本文总结了滨海新区湿地的发育演化模式具体见图1。

图1 滨海新区湿地的历史演化模式概图 总体来说,湿地生态系统是滨海新区典型且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滨海新区成陆以来,经历了多次的海浸和洪水淹没,海浸期间发生陆地湿地化,海退和洪水退却时发生水体湿地化,现代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滨海新区的湿地在面积和功能上退化迅速,面临的问题严重,湿地生态系统处于崩溃的边缘。

3 滨海新区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3.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平台本文选取的数据源包括1980年1:5万地形图、天津市植被分布图、天津市土壤类型图以及时间跨度近30年的生长季节遥感影像图,其中包括1979年9月4日、1993年6月15日、1998年9月1日、2001年9月1日、2004年8月22日和2008年9月4日共6个时期的Landsat T M(或ET M)影像(分辨5 孟伟庆,等 天津滨海新区湿地环境演化与景观格局动态率30m),遥感图像处理和图像分类数据所用软件为ENV I4.5、ERDAS9.1、ARCGI S9.2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 ATS3.3(Grid)。

3.2 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为了实现地形图上土地利用与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的匹配,使二者在比例尺上和投影上相同,所对应的地面位置一致,分辨率一致,利用A rcGI S9.2软件和ERDAS9.1软件对地形图栅格数据及对T M遥感图像作预处理,再通过对地形图和T M遥感图像的配准来完成[6]。

之后建立统一的坐标系,进行地形图几何校正和遥感影像前期处理。

对天津滨海新区湿地类型的遥感影像解译采用监督分类和人机交互式解译相结合的方法,解译完成后进行实地抽查验证,精度评价,尤其要核实。

最后绘制滨海新区1979 -2008年的湿地类型分布图(图2-图7)。

6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2卷2期 2009年图7 滨海新区2008年湿地类型分布图3.3 结果分析基于A rcGI S9.2平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和2008年滨海新区湿地景观类型斑块数据,分析研究区的景观斑块、镶嵌体和空间特征,选用的景观格局指数包括景观级别上的和斑块类型水平上的,分别描述景观整体特征和斑块类型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