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自主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word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写作背景、创作年代、作者及作品内容。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语言表达等能力。
•通过对诗歌的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通过对诗歌中爱国情怀的理解,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通过对诗歌中情感表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升个人修养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
•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并能分析其作用。
2. 难点•理解诗歌中“醉书”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特别是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诗歌原文、课件、教学视频、相关资料等。
•学生准备:o预习诗歌原文,并思考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苏轼画像,并播放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歌曲。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是谁吗?他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引导学生说出苏轼的生平简介,并介绍《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创作背景。
2. 整体感知•学生朗读诗歌原文,并思考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感知,并提出以下问题:o诗歌的题目有什么特点?o诗歌的写作时间和地点是哪里?o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o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细致品味•分组合作学习,对诗歌进行细致的品味和分析。
o第一组: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并找出诗歌的中心句。
o第二组: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并找出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案5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案5篇教案在完成的过程中,大家需要注意讲授内容要点,你一定也在教学工作中,遇到过要写教案的情况吧,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能用“知诗人,解诗题,明词意,悟诗境〞的方法读懂诗。
3、体会夏日西湖骤雨初晴的美,感觉诗人苏轼豪迈奔放的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这首歌的歌名是——《但愿人长久》。
这首歌是由王菲演唱的,歌声十分优美动听,可惜——。
我们知道古诗古词原本就可以配合音乐用来歌唱,古诗词的韵律十分优美,而现代音乐与它完美的结合起来就更能把古诗词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曲调比拟——————你知道为什么吗2、除此以外你对苏轼还了解多少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佑进士。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3、今天我们就穿过时光隧道,跨越900年的历史与宋朝这位大文豪苏老先生相会,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这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二、初学古诗,自己理解1、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节奏(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完这首诗后我们就能知道了,谁来把这首诗读一下。
(读)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呀(理解诗意)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方法多多,渠道也多多,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懂了。
)三、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悟诗境)四、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未遮山,忽吹散,水如天等)师:你们一直都是这么聪明,真正的聪明人要能说出它好在哪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3、对仗工整。
北师大版语文八上第六单元《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材设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选自北师版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的诗词五首。
作者苏轼。
诗歌通过描写在西湖所见都的风、云、雨、水的变化及特点,变现西湖天气变化之快以及自己对眼前所见之景的独特感受。
语言清新质朴,意境开阔,令人读来韵味悠长。
本课内容很容易把握,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完成,因些,设计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景物描写及其特点和背景的介入,体会西湖美景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抓住景物特点,体会西湖风云变幻的奇特之美。
3.学习作者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提起杭州,我们首先想到风景如画的西湖。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宋代伟大的诗人苏轼一起来领略西湖之美。
[板书课题]先来看我们这节课的目标:[PPT出示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抓住景物特点,体会西湖风云变幻的奇特之美。
3.学习作者豁达开朗、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一)知停顿、明诗意出示PPT学习指导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自由地朗读一遍这首诗,注意节奏和停顿。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选一两个学生展示朗读。
教师点评,然后齐读。
)PPT出示朗读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出示PPT学习指导2: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意,并将其写在笔记本上。
指一两个学生展示所写内容,教师做点评。
然后出示诗歌大意,要求学生根据黑板上的内容修正自己的答案。
)(二)抓意象、赏美景理解了诗的意思,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具体感受西湖的美。
出示PPT学习指导:请同学们默读诗歌,找出每一句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并把它们各自的特点写在笔记本上,并思考作者写景所使用的手法。
(雨的特点,给出回答的句式:这是一场_____ _____的雨,从_____ _____ 可以看出。
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教案6篇
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教案6篇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颓、疙、瘩〞等13个生字,会写“豁、凛、磕〞等16个生字。
会写“威风凛凛、疲倦、跺脚〞等18个词语。
2.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体会作者语言的夸张色彩和幽默诙谐。
3.能概括故事情节,理清行文思路,感受作者对竹节人游戏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4. 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重难点:1.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并能概括故事情节。
2.难点:(1)通过学习“竹节人〞的制作指南和教别人玩“斗竹节人〞游戏的内容,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2)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自己童年玩具的图片、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童年》音频、微课《快乐的童年》、童年玩过的玩具图片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课件播放《童年》音频)师伴随着音乐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你的童年都玩过哪些玩具(生自由答复)你们想不想知道范锡林的童年玩过什么玩具范锡林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他非常聪明,就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竹节人的玩具。
你瞧,(课件出示竹节人的图片)这就是竹节人,你们玩过吗想不想知道怎么玩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看看,范锡林和小伙伴们是怎么玩的吧!生齐读课题:《竹节人》,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掌握不认识的字,并标注读一读。
2.以开火车的形式读生字,指名读生字。
重点指导:风行(mǐ)叉(chā)腿金箍(gū)棒窦(dóu)尔敦(dūn)俨(yǎn)然3.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豁、凛、雕、磕、跺、颓〞。
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豁〞是左右结构,注意“害〞“谷〞,相互要结合紧凑。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
3、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词析句方法,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重点:理解诗句,感受疾风骤雨之美和诗人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难点: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感受诗的美,爱上古诗词。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同学们,前段时间电视上有一个特别火的节目叫中国诗词大会,你们都看过吗?当中有一个环节叫飞花令,知道游戏规则吗?(主持人给出一个字,两个选手一人一句来背带这个字的诗句,中间不可以停,否则就输了。
)那今天我们也来做这样一个游戏,但我们要降低难度。
老师给出一个字,我们全班一起来轮流抢背含有这个字的诗句,不可以重复,中间不可以断。
准备好了吗?老师给出的字是雨。
(学生轮流背诗)虽然是一个小小的游戏,但老师看到了大家平时丰厚的积累,为你们点个赞。
雨千姿百态,在不同诗人眼中也总是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宋代著名诗人苏轼,走进一场特别的西湖雨。
抬起手,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望的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这一横呀!来读读这长长的题目,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6月27日是写诗的时间,当时是盛夏时节,望湖楼是写诗的地点,是西湖边的一座观景楼,醉是作者写诗的一种状态,书是写下这首诗。
)连起来说一说。
苏轼在6月27日这一天,在望湖楼这个地方,写下了这么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对于作者你了解多少呢?(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建筑家,是不可多得的全才。
你是从他的成就方面介绍的;他的诗歌题材广泛,清新豪健,善用夸张和比喻,独具风格,你是从他的诗歌风格来介绍的。
他的作品《饮湖上初晴后雨》《赠刘景文》《有美堂暴雨》你是从他作品方面介绍的。
并称,你是从世人对他的评价上介绍的。
北师大版八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word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预习导航:1.学会生字“遮”。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搜集描写夏天的好词佳句。
4.能说出古诗大意,感受作者对美景的赞赏之情。
5.找找苏轼的资料,并找出他的其他作品读一读。
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
1.教师背诵《水调歌头》。
提问: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人称东坡居士,他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3.你还知道苏轼的哪些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在望湖楼写下的一首诗。
(出示)二、初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才叫“有板有眼”。
谁能根据老师划分的节奏再读一读这首诗?三、品读感悟。
1.这首诗的题目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从诗题中你已经知道什么?时间:六月二十七日。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当是已经是——(板书:夏季)夏季常常有雷阵雨。
地点:望湖楼。
(出示望湖楼)师: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先得楼,坐落在西湖边上。
在望湖楼上极目远眺,西湖美景尽收眼底。
(醉)似醉非醉“书”写。
写什么呢?苏轼在这首诗中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看见到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
那是一场怎样的雨,雨后的景色又是怎样呢?就让我们走进诗中,细细品味。
2.明诗意:出示合作小贴士:1.选择感兴趣的一行诗,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在你研究的这行始诗中,你认为哪些词用得特别巧妙?圈出来,把你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古诗多媒体课件、荷花图等【教学时数】 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1、揭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并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欣赏范读。
二、初读指导。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问语。
3、检查自读情况:(1)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2)指名画出停顿。
(3)自读古诗,读正确。
三、复习学古诗的方法。
第一步:释诗题;第二步:知诗人;第三步:明诗意;第四步:悟诗情。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
1、出示课件、欣赏荷花。
2、揭题。
古诗播放,欣赏范读。
二、自主学习古诗。
1、自读古诗,读正确。
指名读古诗。
哪些词语的意思你一看就明白了。
还有哪些不明白的我们一起来讨论。
2、补充:(1)前两句意思是:毕竟是六月中的西湖了,风光和平时大不相同。
(2)后两句诗写了西湖的荷叶、花,色彩鲜亮,而且对仗工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三、再次学习交流。
1、你还想了解什么?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2、同学之间讨论。
反馈交流。
(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3、看着满湖的荷花,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4、有感情地读一读。
配乐读。
指导背诵。
四、深入研究学习。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风雨天——景物多、变化快、动态多。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晴天——只写“莲叶”和“荷花”,突出静态美,色彩美,无边无际的壮阔美。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古诗中的生字和词语,理解诗歌的意思。
2、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人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内容1、朗读诗歌,熟悉诗歌的内容。
2、学习和掌握生字、词语,理解诗歌的意思。
3、分析诗歌的意境和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
4、拓展阅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熟悉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解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思想内涵。
3、探究法:通过探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4、拓展阅读法:通过拓展阅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教师介绍诗人的生平和经历。
(2)引导学生了解望湖楼醉书的背景。
(3)启发学生思考诗歌学习和生活的关系。
2、学习生字和词语(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并组词。
(2)教师讲解生词的含义和用法。
(3)学生练习使用生词造句。
3、朗读诗歌,熟悉诗歌内容(1)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
(2)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诗歌的内容。
(3)教师带领学生逐句朗读,并讲解诗句的意思。
4、分析诗歌的意境和韵味(1)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现诗中情景。
(2)教师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3)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韵律和韵脚,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5、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内涵(1)教师介绍诗人的思想和人生经历。
(2)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3)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人的思想内涵。
6、拓展阅读(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与本诗内容、情感相近的诗歌作品,例如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等,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
(2)学生自由分享自己阅读其他诗歌的感受,以及在这些诗歌中体会到的情感、意境等。
7、课堂小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重点、难点。
(2)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心得,以及学到的知识技能等。
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题写教案
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题写教案
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课前预习
1. 了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背景信息及背后的文化历史;
2. 通读这首诗,仔细品味其中的语言表达方式、隐喻、形象;
3. 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课堂学习
1. 简述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体会其文化历史的渊源;
2. 分析诗歌中作者的婉转表达方式,生动的描述了当时的情况;
3. 进行团体讨论,探讨作者的创作心里,让学生跃然其中,体会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古代社会习俗。
三、课后作业
1. 撰写书面报告,通读诗歌,勾勒出作者的创作意图;
2. 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题,联想自己的生活,隐喻性叙述中泛泛营造出的氛围,合成一篇文章。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拓展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
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2学情分析
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
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就是简单的知识学生表现为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美丽的荷花固然为西湖增添了魅力,下边我们随着著名的诗人苏轼去领略一下,西湖边的另一种自然景象,看看作者在写诗中又流露出什么情感。
2【讲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北师大版语文八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word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明白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情感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进程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一、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讲说那时的情景?二、引入诗题:今天咱们来学习宋朝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如何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3、读了那个题目,你们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明白“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刻,现在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常常回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址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形下写的诗。
五、介绍作者。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一、自读朗诵,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二、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腾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尚未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突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
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情感一、试探并讨论: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2)咱们能够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二、朗诵全诗,体会天气转变之快。
3、假想那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一、仔细观看插图,试探: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仍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二、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夜雨寄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夜雨寄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诗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文体常识,理解诗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理解诗意并赏析诗歌。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传统文化魅力及诗的意境美。
重点:运用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感知诗中塑造的艺术形象。
难点: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法选择诵读、比较与讨论课前准备查找资料、准备课件一、导入新课导入: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在这里面留下的诗篇浩如烟海,其中就有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三苏”之一的苏轼。
我们就来学习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和苏轼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他们是怎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二、出示目标(同上)三、学法指导1.动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或心境。
2.听多媒体范读后,反复读诗。
(注意节奏和感情)3.精读全诗,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4.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5.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1.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
是晚唐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可惜运与愿违,“一生襟抱未尝开”,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
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隐在东川(今四川三台)节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担任书记(相当于现在的秘书)之职。
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问他何时能回长安。
激起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中成就最大的。
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
地点在望湖楼,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2.词语解释。
何当:何时能够。
却话:重提,再说。
却,还,再。
后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时候能够相聚在西窗下1.指名学生背或读自己搜集的大小李杜或苏轼的诗歌。
【推荐精选】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自主阅读 诗词四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北师大版
《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是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首七绝,描写的是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
表现作者对西湖雨景的喜爱之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进行适当的拓展,学习品析诗句,自主朗读表达情感;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2、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教学难点】注意古今词义变迁,理解诗意。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并背诵诗歌;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苏轼的资料。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苏轼写西湖的名篇之一。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代表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等。
2、题解:题目点明了写诗的时间、地点和写诗时作者的状态。
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示要发音正确、吐字清晰。
指名读(指导发音“遮”、“卷”)再指名读(提示诗的节奏)学生点评后,教师小结: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就叫“有板有眼”,还想读读吗?学生自由练读。
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所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结合你的发现想象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范读,生想象画面)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场急雨,黑云翻滚、雨大风大,来得快去得也快)苏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写得多么精妙啊!请同学们再身临其境读读,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你的感受。
202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202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五首组诗,描写了作者乘船游览西湖时所看到的情景,展示了西湖奇妙的湖光山色。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设计说明】古诗教学应注重策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思路提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唱诗—写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过程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课前准备,做好铺垫.师:你们班的老师贵姓 (孙)哦,那和孙悟空是一家子,今天学习的内容就和孙悟空有点关系.你看孙悟空能上天,能入地,这使我想起了《音乐》第8课的歌曲《天地之间的歌》,会唱吗(从天到地,从地到天,万事万物多么神奇……)师:我们赛赛书法如何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那老师今天就用双笔书法写下我的名字.(用双笔字写下名字)轮到我们班小书法家表演了,推荐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引入正题,学习古诗.1,师:我们今天要学习是23课《古诗两首》,请大家快速默读一遍,找出两首诗的共同之处.(西湖 ,夏季,景色)2,师:古诗的学习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逐首学,二是交融在一起学.今天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重点学习第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读题,解题,了解作者1,师:谁来把题目读一读,注意读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师:这是谁写的(苏轼)谁来介绍一下(简介苏轼)今天我们就跨越900年和苏老先生相会.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这个\'醉\'该如何解释(似醉非醉)是不是这样解释呢学习后我们就能知道,再来齐读题目.四,初学古诗,自己理解.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待会儿我们来交流.(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诗意)五,师生交流,理解诗意.1,师: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有较深的理解,下面我就把这首诗吟诵一遍,你能从我的吟诵中听出什么眼前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稍后我们来说一说.(师吟诵)2,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六,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1,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就这么风雨兼程\',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 2,师: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七,激发兴趣,吟读成诵.1,师:你会读这首诗吗 (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你能把2,3,4句的节奏感标出来吗 (学生标节奏)2,学生根据节奏读诗.3,师: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现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学生练习读)4,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指名学生读.5,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6,指名诵读这首诗.八,引入\'诗歌\'概念,感情得到升华.1,师:古人写诗是用来吟唱的,\'诗言志,歌咏情\',比如苏轼写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王菲唱得非常好听.现在我们就来练习一下,把这首诗谱上曲子,比如套用《天地之间的歌》的曲子就很妥切.(学生练习) 2,师生吟唱.3,师:你如果真正理解这首诗的意境之美,你就能现场为他谱曲,唱出你心中的歌,谁来试一试.4,学生自我谱曲吟唱,师生评价.九,对\'对子\'练习.1,师:这首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2,迁移:以前还见过这样的诗句吗谁来说两句!十,课堂练笔.1,师:这是一首神奇的小诗,通过学习.你对这首诗有什么感悟,请写几句话,我们来交流一下.2,师生交流.(教师出示自己的作品: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有感: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十一,师生总结,扩展延伸.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 (陶醉)2,苏轼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性格豪放,文笔豪放.同学们以后会学习他许多诗词,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唐宋八大家中,苏家就占三位.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共写下了五首诗,今天学习的是其中一首,同学们课后再去查一查另外四首.大家预习第二首诗,比较一下,这首诗与苏轼写的诗又有什么不同呢自我点评在青小借班上课,知道班主任姓孙.西湖这场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与孙行者有点关系.引入《天地之间的歌》为后面的唱诗又作铺垫.双笔书写引起学生兴趣,也替老师板书古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初步感知苏教版教材为什么会把古诗想会在一起.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醉\'字的理解是关键,这又巧设疑问.这一环节为学生自主感悟阶段,放手让学生学习,教师巡回点拨.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原则,不宜作过深理解.猜雨下了多长时间,这一问题设计巧妙.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西湖这场雨的主要特点.引用《风雨兼程》歌词,饶有趣味.学生会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美.引导学生学习读诗的技巧很有必要.\'朗读是有技巧的\'.潜移默化让学生感悟到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诗与歌进行结合,引起学生兴趣,把古诗学习推上一个高度.只要对诗的意境美感悟深些,就能结合自身音乐素养为这首诗谱上曲子.经过吟唱对诗的感悟更深.体会对偶句用词精确之美,为以后古诗学习作铺垫.学会感悟,学会品诗,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很有益处.教师以诗品诗,饶有趣味.\'醉\'字一解,感情升华,苏轼喜爱西湖美景的感情跃然纸上.发散迁移,为今后对苏诗,词的学习作下铺垫和引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赏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北师大版语文八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word说课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说教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朝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务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二、说教课目的:依据古诗教课的特色以及单元训练要求,制定本学时的教课目的为: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 1 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地意思。
3、感觉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地奇异情景,领会诗人地感情和诗句地语言之美。
教课重、难点为:感觉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地奇异情景,领会诗人的感情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三、说教法学法。
本首古诗内容浅易易懂,学生理解起来其实不难。
环绕学习重、难点,我将采纳怀疑、品读、赏析等方法,引领学生走近古诗的境界中去,悟诗情、明诗理。
四、说教课流程:本堂课共设为五大环节。
第一大环节为激趣怀疑,提炼诗眼。
经过读诗题,解诗题,而产生怀疑:“醉”在这里仅仅是喝醉酒的意思吗?激倡始学生研究课文的兴趣,进而顺利进入初读课文的环节。
初读古诗这一环节主要解决的任务是“苏轼看到了哪些光景让他这样陶醉呢?”率领学生逐词逐句的斟酌,并边斟酌边朗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词句中,为了深入主题,还能够设计一个环节:什么样的云?什么样的雨?什么样的风?将诗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再读古诗,回归整体。
用一个怀疑、猜想引领、贯串教课:大家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这个问题堪称牵一发而动浑身,以点带面,纲要挈领,让学生从文字的表面进入到文章的心里,意会苏轼语言的精妙。
重读古诗,紧扣“醉”字,设问:若是苏轼是一名画家,他该会用如何的色彩来描述这场西湖的夏雨呢?把诗歌的场景转变为真切的画面,在学生脑筋中真切再现,相信这首诗歌会在学生脑筋中深深植根。
最后一个环节为总结拓展。
以苏轼的另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总结全文,再次齐声背诵全诗,达成教课目的,拓展为阅读,收集《望湖楼醉书》另四首和西湖相关的诗,让学生累积语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优秀教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准确认读“遮”、“卷”、“散”;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3.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2.通过朗读、品读、悟读,想象并描述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六月西湖骤雨的奇特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古诗的研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积极主动积累古诗句。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想象并描述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研究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1.工具:成华区智慧教育云平台、互动课堂软件、PPT2.资源:古诗范读音频及朗诵背景音乐、雨景图片、“随课微写”练写单、苏轼生平及本诗写作背景(学生课前搜集)等。
【教学过程】一、竞读诗题,导入新课1.读懂诗题通过竞赛的方式,读准、读通、读懂诗歌题目。
学生准确朗读诗歌题目,注意停顿,说说题目的意思。
1生:六月二十七日(时间)/望湖楼(地点)/醉书(事件)2.设置悬念重点解读“醉”,设置悬念:“醉”是什么意思?学生思考,表达自己的理解。
生1:喝醉。
生2:不仅是喝醉。
过渡:这个“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从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读诗,首先就要读懂题目。
本诗题目较长,学生读的时候,需要通过理解意思,准确断句。
采用竞赛的方式,利用“互动课堂”软件中的随机抽人、光荣榜,激发学生研究诗歌兴趣。
题目中的“醉”,既指诗人当时的状态,又指向诗歌表达的情感,用设置悬念的方式,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引出对诗歌内容的研究。
)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1.读准诗歌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学生展示、交流。
(师生共同明确:“遮”是翘舌音,“卷”读“juǎn”,“散”读“sàn”;PPT出示本诗节奏划分。
3 古诗词三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案
3 古诗词三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目标1. 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发挥想象,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搜集作者资料,课件资源。
教学过程Ⅰ游戏导入,理解课题1. 播放《诗词大会》“飞花令”片段。
2. 师:今天我们也以“雨”为题,一起来玩“飞花令”。
预设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预设2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设计意图】学生参与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听课。
3.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描写雨的,我们一起把诗题读出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板书题目)4. 题目交代了什么?预设1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正是盛夏。
预设2 :“醉书”可能是作者喝醉后写下的此诗。
预设3 :地点——望湖楼。
5. 小结:望湖楼,是西湖边上的一座雅致的阁楼,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在此泼墨作诗。
这首诗正是盛夏时节苏轼酒后写于此的。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回答,锻炼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Ⅱ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诗读通读顺。
2.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划出停顿。
3. 请同学们按停顿读古诗。
4. 男生女生互读,师生互读。
5. 出示注释,组内讨论诗意。
【注释】①六月二十七日: 宋熙宁五年( 公元1072 年) 的六月二十七日。
②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③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④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
⑤白雨跳珠:雨很大,看过去白花花的,就像珍珠般跳落。
⑥卷地风:风从地面刮过。
⑦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6. 小组汇报结果。
7. 总结诗意:乌云翻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首七绝,描写的是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
表现作者对西湖雨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大致意思并背诵古诗;
2、学习诗人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3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媒体:电子白板
授课时数:一课时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苏轼写西湖的名篇之一。
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
(板书课题以及作者)
二、揭示目标(1分钟)
大屏幕出示,学生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由读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三、检查预习情况(5分钟)
1、作者简介(学生回答,学生补充,教师补充并做小结)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
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等。
2、题解(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做小结)
题目点明了写诗的时间、地点和写诗时作者的状态。
四、自学探索(15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巡视,及时表扬态度认真、做批注的学生;督促自学不积极、效率低的学生。
全面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情况。
这一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
1.自由朗读,背诵诗歌。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方案:先让学生自主完成以上问题,然后板书答案,特别是第二个问题,老师的提问要照顾到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问题1处理方案
明确:先让学生听音频,划分节奏,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找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做评价。
教师及时补充,强调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最后学生齐读并背诵诗文。
(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得多了,文意理解了,情感也就明确了)
问题2处理方案
积极展示对诗歌的翻译理解,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理解时要进入情境,眼前要有画面感。
然后先让小组代表板书答案,其他小组或个人进行评价补充(如3A板书,3B评价),最后教师纠正,做补充并做小结)
明确:黑云如墨汁搅动翻滚,此时尚未遮住天边的峰峦,转瞬间,白色的雨点好像跳动的珍珠击打着船舷。
一阵疾风,就将这墨云白雨席卷,望湖楼下,平静的水面辉映着雨后的蓝天。
五、合作提升(10分钟)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以下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这一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有助于增强其集体荣誉感。
)
1.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问题处理方案
本环节设置的问题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完成,各小组长回答。
老师可征询其他小组意见后,及时纠错、补充,最后明确。
1.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如:5A代表板书,5B代表评价)
明确: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①把“黑云”比作“墨”,写出了雨意很浓,把“白雨”比作“跳珠”写出雨大、雨猛、雨急。
②
“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既写出了天气变化的紧张气氛,又衬托出舟中赏雨的喜悦之情。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如:7A代表板书,7B代表评价)
明确:“卷”写出风大;“卷地风来”说明雨过得快的原因;“忽”字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水如天”则运用比喻,水色澄碧,平静如初,水天共色。
六、当堂检测(6分钟)
1.请说说“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的妙处。
2.概括本诗的主旨。
格式:本诗通过对___________的描写,表达了/表现了_____________的情感。
(注:学生完成当堂检测后通过提问、展示进行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并通过演板等形式进行展示,提升巩固效果,对知识方法进行总结概括。
)
问题处理方案:让3号同学到黑板上展示,同时其余同学以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对答案纠错,最后教师进行纠正、补充。
1.明确:“跳珠”这个形象而富有动感的比喻,既写出雨来纷急的样子,又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理解“跳珠”在本诗中的比喻义及其特定的表达效果即可)
2.明确:本诗通过对夏天西湖阵雨的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西湖雨景的喜爱之情。
七.抽查清(3分钟)
默写本诗。
每组的4号上交,批改之后,默写不过关的,整组重新背默。
八.作业布置(1分钟)
模仿诗人写景的方法,写写自己喜欢的雨,要求抓住特点写。
(本诗虽短,但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写,显得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值得学生学习运用。
让学生写短文,练习写作,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