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分期、审美嬗变与新时代走向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分期、审美嬗变与新时代走向

还是比较表面的回答,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今天许
多新解放区的作者所共有的这个疑问和困惑。” ③ 尽
20 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演变历程,在 1949 年是
管论战的根源始于相关新闻报道与论述者、传播者
范式的转换,使 1949 年理应被视作中国当代文学批
于同一“频道”。不过这个事件本身,也较为充分地
评史形构与持续生长的逻辑起点。始于此,一方
如徐俊西在 1980 年代所指出的:“衡量文艺作品中人
物的典型性和环境的典型性是否应该有两种不同的
标准呢?作品中的人物如果只在自己‘所描写的范
围’内才是典型的,而在一定时代和社会生活中则
基本围绕“延安讲话”的主旨,突出文学创作与理
不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那末这样的人物形象难道
论批评对于党和国家文艺政策的贯彻遵循。周扬所



也是相关方面在尝试催生“一种新的语言和知识”
人学” 命题,还没有像后来那样被歪曲为“黑八
的背景下作出的探索,且其对当代文学批评的演进
论”的“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
构成深刻的借鉴意义。
“现实主义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
7
就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主体构成来讲,作为独
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离
面,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逻辑起点的思考,需
点问题,牵扯到其时文学批评从业者以怎样的标准
要重新审视某些被当下文学史写作思维与表现形式
看待、区分和评判诸种文体形式的“人”与“人”
所固化的认知观念、审美理想、价值立场,结合相
在意识形态层面的阶级立场和情感态度。
重要的历史节点。外部社会结构的更替与内部批评
改造” ⑨ 。但当延安时期“有经有权” ⑩ 的“延安讲

文学评论论文范文精选

文学评论论文范文精选

一、批判意识:西方文化批评理论的重要启示在本世纪六十年代进入后工业社会并在学术思想界萌发和孕育了解构主义的西方,到了八、九十年代又表现出对解构理论的厌倦和拒斥,解构理论的强胜之势开始减退。

希利斯•米勒曾具体描述解构文论的这种衰退的状态:自从1979年以来,帝国主义式地占领一切文学领域的“景观”的修辞阅读方法,不仅没有以系统的严密性开展起来,而且“已经从对‘阅读’的兴趣迁移到各种形式的阐释学解释(hermeneu-ticinterpretation)中(即注重语言同上帝、自然、社会、历史、自我等被认为是外在于语言的事物的关系)。

在文化批评当中注入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以人文理性的思考和观察,去发现和针砭后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病,表达对社会的完善发展以及人性向善的渴望,更是西方当代人文学者的共同精神导向。

而这种文化批判意识也同样对九十年代中国文化批评的兴起产生了精神的引导作用。

在西方,文化批判是与现代市民社会的诞生相关联的,是随着西方文化在现代以来的深刻变革而出现的。

文化批判作为一种生存知识体现着人类对历史的感觉模式的改变。

在现代以前,历史给予人们以确定的信念和经验的规范,新生的事物总是拥有着永久的合理性的,而旧事物又总是必然地被颠覆。

然而,这二者之间的悖论在现代的辩证逻辑当中被揭穿,人们发现任何事物的合理性都不是永久性的,所谓传统和现代的划分也都是不确定和相对而言的。

在这种传统和现代的“走马灯”似的更迭交替中,人们赖以了解世界的信念和经验规范动摇了,于是开始面对现代的问题,去寻找隐含其中的永久恒定的人类本性以及与此有关的一切创生机制,通过理解文化去理解变化的自身和变化的世界,文化批判便应运而生了。

同时,市民社会的诞生也为文化批判的兴起提供了历史语境,它使人类文化第一次获得了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的可能,使人的生活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获得了愈来愈大的自由度,与此相伴生的文化机构和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出现,更为文化批判的兴起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90年代的文学思潮

❖ (三)女性文学创作思潮:铁凝、陈染、王安忆等
❖ 1.共同特征
❖ 女性写作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便是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 自觉。——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 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
❖ 2.类型
❖ (1)社会复合型
❖ 以张抗抗、铁凝、王安忆等为代表。她们的文本或关注女性 命运、或书写城市的文化氛围与妇女命运的关系,基本上是 站在中性的立场,塑造人物、揭示主题。代表作有:张抗抗 的《淡淡的晨雾》《北极光》《夏》《红罂粟》《隐形伴侣》 《情爱画廊》;铁凝的《砸骨头》《孕妇和牛》《午后悬崖》 《永远有多远》《玫瑰门》;王安忆的《叔叔的故事》《纪 实与虚构》《香港的情和爱》《岗上的世纪》《长恨歌》等。
❖ 5.文坛三足鼎立: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文学、知识 分子精英文学、大众世俗文学三分天下。这三大板 块在创新独立、坚定固守、回归传统等方面呈现出 了各自的特色,使得当代文坛佳作不断,精彩纷呈。
❖ 6.文学批评的出现新的特征,即理论化和学院化。
(三)90年代文坛变化原因
❖ 1.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在影响人们社会 心理的同时,也深层地影响着写作者固有的文学观 念;在影响了作家身份的同时更影响了文学作品的 生产方式,使文学变成为了社会综合力量参与的创 造活动。
❖ 2.相对自由的“无名”时代的出现,为作家的创 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主空间。人们无论是表现自 我欲望的追求与实现,还是展示隐秘的个人感受与 体验,都比以前少了诸多顾忌。
❖ 3.全球化语境的冲击,使文学作品的重心地位有 所偏移。为了生存,许多作家将目光转向了通俗文 学,书写了一批具有媚俗色彩的通俗文本。
❖ 2.长篇小说创作的兴盛。不论是先锋文学、寻根文学、新 写实,在80年代,各个文学流派均主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 至90年代,随着作家和新时期文学的进一步成熟,长篇成为 众多追求的东西。如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白鹿 原》、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等。 而其原因主要有:(1)作家的“文学史”意识;(2)各种 “文学奖”的暗中激励;(3)市场经济的推动,如电影电 视改变的需求。

傲骨“书生”冯雪峰的长征路与长征情

傲骨“书生”冯雪峰的长征路与长征情

2024年第2期文史春秋见证历史●梁译文“傲骨如雪,笔墨成峰”,这八个字述说着傲骨文人冯雪峰不屈的一生。

“书生”冯雪峰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参加完长征的文化人。

在长征路上,他写诗歌、写散文、写剧本,记录长征岁月;他谨记自己“政治教员”的职责,重视战士们的宣传教育;东征时,他身先士卒、英勇战斗,成为真正的战士;他锲而不舍地撰写长征长篇小说书稿,20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倾诉他的长征情。

冯雪峰(1903—1976),原名冯福春,浙江义乌人,我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作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和鲁迅研究专家。

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冯雪峰早在1927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0年2月,他参与组建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之后历任“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上海中央局宣传部干事、中国著作家抗日会执行委员、中共江苏省宣传部部长,领导“左联”反抗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1933年底,由于形势的变化,冯雪峰从上海前往中央苏区工作。

在瑞金,冯雪峰担任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等职务。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冯雪峰跟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和战士们同吃同住,一路写诗文剧本,记录长征的峥嵘岁月。

用笔记录长征见闻长征前,冯雪峰便以文为剑奔走于抗战救国文艺战线的前沿,救国救民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

1935年4月,冯雪峰跟随干部团上级干部队在四川、云南、贵州一带活动。

在随队转战贵州大山时,看见贫农因国民党繁重的苛捐杂税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冯雪峰非常愤怒,用一首短诗《小茅屋——贵州西北边境的贫民生活写真》,记录了广大贫民处处受压迫而苦苦挣扎的艰辛生活画面,号召贫民参加红军,反抗国民党的腐败统治,用热血换取幸福的生活。

兄弟流离爹娘死,卖儿鬻女偿不足,何如参加红军去?!拼将热血换幸福!!(冯雪峰:《冯雪峰全集1》,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13文史春秋2024年第2期见证历史4月29日,干部团在距离金沙江125公里的四川与云南交界处(彝族区域)接到中央军委五一劳动节夺取金沙江的命令,便连日疾进赶往金沙江。

青岛大学现当代文学试题

青岛大学现当代文学试题

欲索取更多考研资料,请上北京天问教育网站官网!青岛大学科目代码:417 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 (共 1 页)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五四”时期“人的文学”2、文学研究会3、“语丝文体”4、《名优之死》5、《创业史》6、丙崽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巴金小说《寒夜》的做含意是什么?2、沈从文为什么被称为“文体作家”?3、简述《子夜》的情节结构。

4、20世纪80年代“归来者”诗作的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简论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独创性。

2、简述新时期“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倾向。

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校考试试题招生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考试科目:中国现当代文学 注意:1、考生在“研究方向”后注明“现代文学”或“当代文学”。

2、本试卷第一、二、三大题为所有考生必做题。

3、本试卷第四大题为选做题,即考生按照自己的报考方向选做。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____________年的《____________》。

2、“两个口号的论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论争。

3、巴金的第一部小说是《___________》,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______________》。

4、刘白羽和杨朔的散文风格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5、首先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文学刊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6、王安忆的“雯雯系列”有《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主观战斗精神2、新生代诗人3、魏连殳4、战国策派三、简述或简答(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延安文学与左翼文学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2、闻一多在新月派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3、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说说“十七年”的文学作品塑造“英雄典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4、以顾城的《小巷》为例,从思想和艺术方面,说说这样的诗在当时为什么被称为“朦胧诗”?(附原诗:小巷/又弯又长/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四、论述题(按照不同方向选做)(每题25分,共50分)(现代文学考生必做)1、谈谈《影的告别》。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概述(基础知识框架梳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概述(基础知识框架梳理)

第一章现代文学批评的先导一、“新文体”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端主要批评论著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1922)《美术与生活》(1923)《屈原研究》(1922)《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1922)《情圣杜甫》(1922)新文体: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

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

其基本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

梁启超的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

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新文体”为“时务体”、“新民体”。

这种文体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效仿者众,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

梁启超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1、政论特征《陶渊明》2、引进外国名词与语言新变天演、风格、政治小说、心理学、情节、叙述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3、笔锋常带感情二、王国维与现代学术话语的产生王国维建立现代文学批评体系第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批评论第二,尝试了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文学批评理论1、悲剧观:《<红楼梦>评论》(1904)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思考(革新文学批评方法)王国维悲剧观产生的文化机制(心理动因)人生体验:叔本华、尼采、老庄的影响2、审美独立第二形式之美说(古雅说)的原创性探索审美批评理论3、境界说:《人间词话》(1908)4、文学进化论:《宋元戏曲考》(1912)王国维对现代文学批评体系建构的贡献首先,他的文学研究主要以非正统文学为研究对象,对小说、戏曲、词等非正统文学给予了更多关注其次,从理论上建立了新的文学批评标准,以美学理论取代传统文论中的经学意识和政教功利主义第三,他以客观的、理论的批评改造乃至取代了主观的、印象的批评第四,他自觉借鉴并运用了西方文论和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解构和挑战,从而使中国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西方文学批评的接轨与对话,实现了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第二章《新青年》批评家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建构古典——现代;典雅——世俗;贵族——社会一、胡适与现代文学批评语言的重建胡适(1891—1962),汉族,安徽绩溪人。

批评框架与理论资源:胡风左翼文学批评再认识(一)

批评框架与理论资源:胡风左翼文学批评再认识(一)
兴 文 艺 。⑦
四”精 神 的批评框 架 。但是 ,胡风批评框 架 中的巾
西文化 暨中西文 学 比较 ,又不 同于 “ 四” 五 ,没有

些新文化倡 导者身上 突出的学 院文化 特征 , 胡风
[ 稿 日期】2 1—32 [ 收 0 20 —0 基金项 目】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 “ 中国左翼文学研究” (5 W02 ;广 东省哲学社科 “ 一扛” 划项 } 0AZ 0 ) 十 J
主 ’/“ 客观主 ’ 自然主 ’倾向的对立和斗争 中形成的,建立在对左翼丈学创作的切 /“
实感 受与认 识之 上 ,是通 过他 的左 翼文 学批 评发展 起 来 的。
[ 关键词] 左翼文学批评;胡风 ;“ 三根理论支柱” 苦闷的象征 主观公式主义”/‘ ; ;“ 喀
观 主 义” /“ 自然主 ’
是与他 认识 中的中国国 民性有着 “ 几千年精神 奴役
的创伤 ”内在相联系 的 ,即在他看 来 ,在 中国人 【 { J 占去绝 大多数 的农 民是小私有者 ,他们 是 “ 封建 在 主义底 几千年 的支配 下面 生活 了过来 的” ,因而存
如 温儒敏教授 所说 ,胡风文学批评有 “ 三根 理论支 柱 ”① ,体 现在 “ 三根 理论支 柱”建立 起来 的文学 批 评整体框 架之 中:其一是他 的 “ 界进步 文艺支 世
又冷的路 卜旬的 色马 ,我都在 自己的独特的 领悟之下得到感激了。…一 也许正 因为如此,有岛
武 郎在 与 幼小者 )里 面对 于 ‘ ) ‘ 无劫的世界 ’的顶 礼 ,几次地读 着它我都激 动地流 了泪。在 中 国新文
学创作 里 面发 现 了真 实 的赤裸 的人生 和它 的搏 战 ,
13 9 0年代 多元共 存 的状况 逐渐 为上升 为左翼 “ 共 识 ”的意 识形态所 改变 ,为这 一意识形态所 支撑 的

冯雪峰的诗歌

冯雪峰的诗歌

冯雪峰的诗歌冯雪峰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下面是对冯雪峰的诗歌进行的相关参考内容的描述,来展示他的作品特点和艺术魅力。

冯雪峰的诗歌以内涵丰富、富有哲理而著称。

他的作品往往并不简单地陈述事物,而是以一种象征性的语言风格,通过隐喻和比喻来传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歌常常探讨人的内心世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现象的种种问题。

他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精湛的文字表达,将抽象的概念和情感变得具体而又鲜活。

冯雪峰的诗歌主题广泛而深刻。

他的作品不仅涉及到个体的内心体验,还包括对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广泛领域的思考与观察。

他的诗歌往往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在文化与传统之间进行着对话。

他对于现代人的焦虑、困惑和迷失有着深入的洞察,通过诗歌将这些问题加以表达和思考。

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以启迪和思考,引发读者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冯雪峰的诗歌语言优美、精炼。

他多用诗情画意的线条和充满节奏感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使得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美感。

他玩味词汇,对词语的选择和排列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每个字句都有着深刻的内涵与意义。

他善于运用比喻和暗喻,使得诗歌在抽象的层面上具有丰富的意义,并给人以强烈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冯雪峰的诗歌既有古风又有现代感。

他常常运用古体诗的形式与手法,融合现代意识和语言,使得诗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张力。

他的作品在形式上引领了一种新的潮流,使得传统与现代之间形成了一种对话与碰撞。

总的来说,冯雪峰的诗歌以其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和语言优美而备受赞誉。

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文化反思,通过对个体内心和社会问题的探讨,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他的诗歌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诗歌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90年代文学

90年代文学

下篇:90年代文学第十三章90年代的文学状况一文学环境的变化1、市场经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作家下海。

参与一些有更丰厚报酬的“亚文学”写作,如影视剧作,纪实文学,通俗小说等作品畅销。

例如《王朔文集》的出版,《北京人在纽约》、《曼哈顿的中国女人》等“移民文学”热,《废都》、《白鹿原》等小说的出版所形成的“陕军东征”等。

2、对现代化认识的改变在80年代,“现代化”在知识界的想像中,是充满希望的乐观前景。

80年代整个文化氛围的理想主义情绪大体是建立在这种想像的基础上的。

进入90年代,知识分子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和位置趋向“边缘化”。

同时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负面效应,使他们意识到现代化发展本身具有的矛盾。

他们开始对自身的价值、曾经持有的文化观念产生怀疑。

因而,在90年代文化意识和文学内容中,80年代那种进化论式的乐观情绪受到很大的削弱,而犹豫困惑、批判和反省的基调得到凸现。

“全球化”的发展也影响90年代人们关于现代化看法。

3、文化分流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分化在90年代,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词,却是“多元化”、“个人化”等。

对于原先那些被理解为集体性或统一性的观念,例如“现代化”、“发展”、“历史批判”等的认识,趋于分化。

90年代的文化区分为三种形态,即“主流文化”(又称国家意识形态文化、官方文化、正统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又称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又称流行文化、通俗文化)文化的分流造成了知识分子群体的进一步分化。

采取何种方式参与现实文化实践,站在什么样的文化立场上发言,成了知识分子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这种分化是在不断的文化争论和文化交流中形成。

其中最为重要,规模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的是1993—1995年间关于“人文精神”的论争。

90年代文学的主要冲突,从80年代针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提倡文学的“独立性”,更多地转移到文学创作与商业操作之间的冲突上来。

“雅”与“俗”、“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分也被重新提出。

二重要文学现象1、文学潮流的淡化。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2012.4)真题及答案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2012.4)真题及答案

自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2012.4)真题及答案一单选1."随感录"最早出现在A.<新青年>B.<每周评论>C.<现代评论>D.<语丝>正确答案A知识点名称新思潮的输入,外国散文的译介,现代报刊杂志的兴盛和现代文学社团的兴起难易程度简单讲解<新青年>上常登载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周作人、刘半农等人写的文艺性社会论文,到了第4卷第4期(1918年4月)上,开创了"随感录"一栏,影响尤为深远。

统计刷题次数:756 错误率:12%2.最早提出"文学散文"概念的是A.胡适B.陈独秀C.刘半农D.周作人正确答案C知识点名称从广义的散文向纯文学散文概念发展,大量输入外国散文理论,突出强调散文要写实求真,表现作家个性难易程度简单讲解最早提出"文学散文"概念的是刘半农,他在1917年5周号<新青年>发表的<我之文学改良观>中,率先耐取法于西文,分一切作物为文字Language与文学Literature二类",认为"凡可视为文学上有永久存在之资格与价值者,只诗歌戏曲、小说杂文二种也".刷题次数:430 错误率:0%3.徐蔚南和王世颖合著的纪游名作是A.<小小的温情>B.<龙山梦痕>C.<春之花>D.<倥偬>正确答案B知识点名称国内的游记和旅行记难易程度简单讲解徐蔚南、王世颖的<龙山梦痕>(1926)是纪游的名作,给读者带来了山阴道上、越州古城的迷离梦影。

统计刷题次数:559 错误率:0%4.蒋光慈与宋若瑜1924-1925年间的通信结集为A.<两地书>B.<月夜>C.<涛语>D.<纪念碑>正确答案D知识点名称表现漂泊者的希望、悲愤和哀歌的记叙散文难易程度简单讲解蒋光慈(1901~1931),安徽六安人,诗人和小说家。

冯雪峰的“编者按”究竟“错”在哪

冯雪峰的“编者按”究竟“错”在哪

笔写下 了< 关 于< 红楼梦 ) 研究问题 的信= } , 并将< 关于 < 红楼 梦 简论 ) 及其 他) 和< 评< 红楼梦研究 ) > 两篇文章一并附上 ,
给 中央政 治局 的主要领导 以及文艺界的有关负责人传 阅 ,
正式 发出 了他要在文 化领域 发动一场 思想政治运 动的先
在 山东大学出版 的< 文史哲> 月刊今年第九期 上面。 它的作 者 是两个在开始研究 中国古典文学的青年 : 他们试着从科 学 的观点 对俞 平伯 先生在< 红楼 梦简论> 一 文 中的论 点提
出了批 评 , 我们觉得这是值得引起 大家注意的。 因此 , 征得
< 关 于( 红楼 梦简论 ) 及其他= 》 一文时所加 的‘ 编者按 ’ 和< 光 明 日报 > 新发表的《 = 评< 红楼梦研究 ) > 及‘ 编者按 ’ 仔细读 了
1 9 5 4年 所 发 生 的 一 系 列 事 件 的 源 头 之 一 。这 篇 文 章 刊 发
在< 文史 哲 ) 1 9 5 4年 第 9期 , 文 中对俞 平伯 的《 红楼 梦= } 研
究进行 了学术商榷 。 文 章发表后 , 引起 了毛泽东 的注意 , 他 让江 青到人 民日报社找邓拓转载该 文 , 以期引起争论 。不 过, 在 转载的过程 中, 经过研究最后 达成一致 决定 由《 文艺 报》 转 载 。为 了引起大家的讨论 , 《 文艺报》 第 1 8 期在转 载
的观点是 正确的 , 不 是深刻 周密 的问题 , 而 是批 判 错 误 思
众所 周知的事实 。 因此 。 人们 不禁要 同: 这则 由冯雪峰撰写
的“ 编者按 ” 究 竟“ 错” 在 哪里 ?


令毛泽东“ 怒火 中烧” 的“ 编 者按”

从成仿吾和冯雪峰的批评观点看革命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的差异

从成仿吾和冯雪峰的批评观点看革命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的差异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从成仿吾和冯雪峰的批评观点看革命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的差异崔谦 西安欧亚学院摘 要:革命文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是中国左翼文学中的重要流派。

由于二者在出现时间上存在先后关系,这容易让人们在分析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文学当作革命文学向后发展的产物。

实际上,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理论来源上到最终导向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关键词:革命文学;马克思主义文学;成仿吾;冯雪峰;区别作者简介:崔谦,山西太原人,西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现就职于西安欧亚学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3-02现代文学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和历史阶段。

革命文学于20年代末开始形成一种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支持这一观点的理论家、作家们开始积极地宣扬“无产阶级文艺”,认为文学的发展到了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转变的历史阶段。

到了三十年代初,左翼文学开始蓬勃发展。

其中最为重要的成绩就是“左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从30年代开始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的译介和研究工作,马克思主义文学以及文艺批评进而成为了最新进且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并在40年代出现了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重要理论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革命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学两种文学思潮都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并发展的,但并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解为革命文学蓬勃发展之后的产物,二者之间实际上存在有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这两种文学思潮的代表成仿吾和冯雪峰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两种文学思潮的理论来源不同。

作为创造社最负盛名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成仿吾的文学观念的发生和发展可以被看作是创造社文艺观念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

在成仿吾的批评文章中,《诗之防御战》可谓是最负盛名的一篇。

落井不下石 凛然见风骨——有感于冯雪峰、胡风的一则“文革”轶事

落井不下石  凛然见风骨——有感于冯雪峰、胡风的一则“文革”轶事

作者: 宁源声
出版物刊名: 同舟共进
页码: 44-45页
主题词: 冯雪峰 胡风 周扬 三十年代 现当代文学史 建国后 文革 轶事 反革命集团 鲁迅
摘要: 往日读《冯雪峰刚专》一书和《凝望雪峰》一文,冯雪峰和胡风的一则"文革"轶事,深深地打动了我,一想起它,就仿佛有一种正义、豪迈、圣洁的旋律在心灵里不停地回荡。

冯雪峰和胡风,都是现当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艺理论家,著名的作家和诗人。

他们又同是鲁迅先生十分信任的战友和学生。

建国后,他们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一个被错划为右派,开除出党,撤销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作协副主席等领导职务,降工资三级;另一个则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头子,判刑二十多年。

从三十年代起,他们与周扬一直处于清感隔膜、思想对立状态,彼此积怨甚深。

周扬是造成他们后半世人生劫。

简述中国当代文学三大批判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简述中国当代文学三大批判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简述中国当代文学三大批判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1950年到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这是建国后第一次重大的文艺思想争论和文艺批判运动;1954年到1955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思想的批判,这是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一、文坛三公案(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武训其人:武训生于1838年,山东堂邑人。

原名武七,七岁丧父,随母乞讨为生。

因受人欺负,认识到不识字的不幸,从21岁开始以文盲加乞丐的身份行乞集资办学。

至49岁时,已经积聚了230亩田,3000多吊钱,于1888年花钱4000余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

之后又相继兴办两所义学。

山东巡抚为其事迹感动,赐名武训。

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从此武训声名大振。

1896年4月23日,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

《清史稿》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武训在众学童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五十九岁。

2、陶行知的评价:陶行知写有短诗《武训颂》:“朝朝暮暮,快快乐乐。

一生到老,四处奔波。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

与人有益,牛马也做。

公无靠背,朋友无多。

未受教育,状元盖过。

当众跪求,顽石转舵。

不置家产,不娶老婆。

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3、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为武训撰写了《兴学节略》,说武训的义塾“行之数十年,弟子卒业而去者,不可胜数”,而武训始终“日以两钱粗馒终其身”。

文中最后总结:“铢积寸累,惟以兴学为事。

殆所谓奇节瑰行,得天独厚者欤!”4、武训在民国时期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武训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

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都与武训精神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学者们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个有着四万万人口的大国,而且是一个穷国,文盲比例非常高。

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综述

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综述

义 文学 观 , 影响深远 。因此 , 他对现实主义 的叙说 和建构必然
引起众 多研究者 的探 寻。学者对现实主义文艺观点 的研究 多
冯雪 峰的文学理论批 评活动与整个 中国现代革命 和中国
现代 文学史 紧密相连 ,无论 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均有很 大的影
是在 比较视野关 照下 进行 的 ,普遍认为他的现实主义理论是 比较清醒稳健但仍难摆脱 “ 左” 的牵制 。 马驰 的《 卢 卡奇 、 胡风 、
众 多研究者所青 睐, 其 中以李丕显 的《 简论冯雪峰 的主体性实
践论 文学观 》 和《 主体性文学论 的先声 : 冯雪 峰的典型 创作论
为代表 , 前 一篇 以蕴含着新 的主体性实践论 的 冯雪峰文艺批评 研究也带有文化批评 的印迹 ,众学者 多从 冯 及 其深层底 蕴》 雪峰文艺批 评的文本 理论 观点 、文艺批评实践及文艺 理论 思 文 学观从文学 和政治 的外部 关系 阐释创 作 中的主客观 因素 ,
静、 清醒, 一 方面否定创作 中主体精神 的客观作 用 , 另一方 面 又是对胡风 “ 主观战斗精神” 说 的补充 。 盛夏 的《 革命现 实主义
周扬 胡风冯雪 峰论 》 以三人 的生平经历 、 个 多褒少 , 但也有一些创获。9 0 年代 以来 , 关于冯雪峰文学理论 理 论的三驾 马车 : 的研究 出现 了新 角度 、 新 方法 、 新观点 。 因此 , 对这些新 的研究 性气质来论述他们 的革命 现实主义文艺观 ,认为冯雪峰包含
长, 冯 雪峰作为 2 0世纪 中国现实 主义 的重要 阐释者 , 先后 写
了 《 中国文学从古典 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的发展 轮 廓》 、 《目前 中国文学上 的现实 主义 》 、 《 关 于社 会 主义 现实 主

第三次高潮--90年代长篇小说述要

第三次高潮--90年代长篇小说述要

外,还有大量逸出规律的现象,所谓正说,反说, 复社会线索的人物,重现了一段历史的风云波
数作品是作为好看的故事和通俗的读物填充在 更好看的中短篇?为什么在半个身子已进入信
市场上的,它们中的一部分甚至不具备长篇起 息社会的今天,人们还那么钟爱长篇?还要继续
码的美学品格。这里丝毫不是贬低作家严肃的 钟爱下去吗?等等。
艺术追求,只是想说,有时候,人们会走错房间,
你走红了,却不是你的努力得到了回应,倒可能
社会和市场对长篇小说的需求猛增,作家 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作品的形态多式多样, 凡此种种,我以为首先与90年代我国市场化进 程的加速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有关系。 由于社会思想文化背景日趋多样,精神价值多 元,就出现了如有人归纳的:官方主导文化,民 间大众文化,学界精英文化并存不悖且互为渗 透的格局。某种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性淡化的大 气候,闲暇时间增多和休闲情趣上升的生活氛
以上作品中有的在今天已不耐读了,渐被 遗忘,但有一些却仍具吸力,所以我们不可以 低估这一时段创作的意义和价值,即使今天, 90年代长篇的潮声盈耳,数量激增,仍然很难 说90年代的长篇就一定超越了80年代的,第三 次高潮就一定高过了第二次高潮。一部长篇能 否作为民族的精神财富存留下来,短时间难见 分晓。这一时段的文学,经历了由人文主义的 反思到文本主义的实验的过程。反思性是其核 心。从政治反思进而到文化反思(包括寻根思 潮)。如《活动变人形》对中国知识分子弱点的 解剖,如《古船》对政治文化的反思,如《玫瑰 门)titi写专制与男权、政治与性对女性压抑的 双重反思,都具相当的深刻性。对有的作家来 说,也许他们写出了自己平生最好的作品,后 来再无力超越自己了。这期间长篇的另一特点 是,融入了现代主义的某些方法、观念、手法, 尤其注重探索心理深度和人性深度。像莫言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_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及答案_[1]

中国现代文学史_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及答案_[1]

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1.1921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朱自青、冰心等。

3《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为人生、现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成;该社团进行演剧活动,改编演出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等进步戏剧,在留日年1月,吴宓主编的撰稿人有梅光迪、胡光马肃等,称为学衡派。

学衡派属于复古主义思潮,但不同于封建遗老林琴南,他们都是欧美留学生,摆出一副学贯中西的架势,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标榜,受到鲁迅戴望舒早期诗歌"",受法国魏尔伦等象征诗派的影响。

注重音乐,是其代表作。

以传统诗词中的丁香为意象,表现一个现代青年的迷茫、烦愁。

诗中那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中心意象,她在期待的梦幻中出现、走近,旋又在"雨的衰曲"里消失。

诗中ɑng韵的词反复出现,织就了一张音韵的网。

诗人把那份忧郁浪漫化、诗化了,获得广泛好评(为新诗音节开了个"雨巷诗人"的美32"一二八"前后江南某镇林家杂货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

小说以林老板的挣扎与破产为情节主线,以林小姐的婚姻纠葛为副线,展示了当时的民族危机和经济恐慌,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趁民族危难之时,大肆掠夺、敲诈和欺压小商人和穷苦贫民的罪行,挖掘了中下层人民悲惨命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情1949年7月2—决定性胜利的形势下,于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

巴金回忆冯雪峰

巴金回忆冯雪峰

巴金回忆冯雪峰引言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冯雪峰,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文坛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新星,是人们公认的我国“鲁迅学”权威。

可是,他的后半生却历尽坎坷,饱受苦难。

他的遭遇,深深的打上了过去那个时代的烙印。

本文为《回忆雪峰》一书中巴金先生为纪念冯雪峰而写下的文字,文章情真意切,笔触所及,漫溢苍凉。

文章彰显了雪峰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和作为作家的诗性的人格,现录于此,与读者共飨。

巴金回忆冯雪峰18岁时的冯雪峰我去巴黎的前几天,住在北京的和平宾馆里。

有一天傍晚雪峰的女儿来看我,谈起5月初为雪峰开追悼会的事,我说我没法赶回来参加,我想写一篇文章谈谈这位亡友。

雪峰的女儿我过去似乎没有见过,她讲话不多,是个沉静、质朴的人。

雪峰去世后不久,他的爱人也病故了,就剩下这姐弟三人,他们的情况我完全不了解,但是我有这样一个印象:他们坚强地生活着。

我认识雪峰较晚,1936年年底我才第一次看见他。

在这之前1922年《湖畔》诗集出版时我是它的爱读者。

1928年年底我第一次从法国回来住在上海,又知道他参加了共产党,翻译过文艺理论的书,同鲁迅先生较熟。

1936年我在上海,忽然听见河清(黄源)说雪峰从陕北到了上海。

这年鲁迅先生逝世,我参加了先生的治丧办事处的工作,对治丧委员会某些办法不大满意,偶尔向河清发一两句牢骚,河清说这是雪峰同意的,他代表党的意见。

我并未读过雪峰翻译的书,但是我知道鲁迅先生尊重党,也听说先生对雪峰有好感,因此就不讲什么了。

治丧处工作结束以后,有一天鲁彦来通知要我到他家里吃晚饭,说还约了雪峰。

他告诉我鲁迅先生答徐懋庸文最初是由雪峰起草的。

我并不怀疑这个说法。

先生的文章发表在孟十还主编的《作家》月刊上,在排印的时候,我听见孟十还谈起,就赶到科学印刷所去,读了正在排版中的文章,是许广平同志的手抄稿,上面还有鲁迅先生亲笔修改的手迹,关于我的那句话就是先生增补上去的。

我在鲁彦家吃饭的时候见到了雪峰。

我们谈得融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综述作者:姜学春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1期摘要:90年代以来的冯雪峰文艺批评研究多从冯雪峰文艺批评的文本理论观点、文艺批评实践及文艺理论思想、批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释,采用了多种研究视角和方法,纠正在以往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偏差,在水平上实现了拓宽和深化,但在这些成绩的背后还隐藏着关注度不够、研究范围狭窄、对其理论的矛盾性及局限性原因的分析出现概念化、雷同化的弊病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07-02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冯雪峰是左翼文坛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新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者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和党的文艺领导人,长期从事党的文化战线和宣传工作,致力于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的建设,成为有胆有识独具特色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创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冯雪峰的文学理论批评活动与整个中国现代革命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紧密相连,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均有很大的影响力,对冯雪峰文学批评的研究也一直未中断过。

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他的文学批评是在与各方的论战中体现的,也是冯雪峰理论创作的黄金时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在党的极左政治的高压下和文艺反右的推动下,冯雪峰研究是在众矢之的中进行批判的;新时期到80年代末,刚经历文革的创伤,文艺界在开掘伤口,反思伤痛之时,对阶级论、工具论文艺思潮普遍持一种贬低观点,因此对他的文艺理论是贬多褒少,但也有一些创获。

90年代以来,关于冯雪峰文学理论的研究出现了新角度、新方法、新观点。

因此,对这些新的研究做出相应的概述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笔者将以研究角度为经,以时间为纬,勾勒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的运行轨迹,梳理研究成果,以期有所创获。

一、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回顾90年代整个的文艺批评处于相对低潮期,对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也有此种趋向,主要是以文化批评来关照批评理论的。

这种批评所关注的与其说是文学的审美品性,不如说是文学中的非文学因素,譬如文学作品的文化性质,它如何被生产、被接受的过程,它如何体现了大众的消费欲望,如何进入市场化的进程,它代表了什么样的文化理念,等等。

90年代的冯雪峰文艺批评研究也带有文化批评的印迹,众学者多从冯雪峰文艺批评的文本理论观点、文艺批评实践及文艺理论思想、批评方法等各方面来对他的理论进行阐释。

(一)文本理论观点阐释对冯雪峰文学理论的文本理论观点的阐释主要集中在对现实主义理论以及和冯雪峰理论创作的阶段性成果等理论的总体述说来进行研究的。

1、关于现实主义观点的研究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在20中国世纪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冯雪峰作为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的重要阐释者,先后写了《中国文学从古典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轮廓》、《目前中国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系统论述了现实主义的历史脉络,形成了完整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影响深远。

因此,他对现实主义的叙说和建构必然引起众多研究者的探寻。

学者对现实主义文艺观点的研究多是在比较视野关照下进行的,普遍认为他的现实主义理论是比较清醒稳健但仍难摆脱“左”的牵制。

马驰的《卢卡奇、胡风、冯雪峰现实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通过将卢卡奇与胡风和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理论分别进行比较,特别是冯雪峰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中与作家、艺术家主体意识有关的部分抽取出来与其他现实主义理论做了一番比较。

认为冯雪峰围绕现实主义与“主观论”问题讨论中所提出“人民力”“主观力”远比胡风冷静、清醒,一方面否定创作中主体精神的客观作用,另一方面又是对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说的补充。

盛夏的《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三驾马车:周扬胡风冯雪峰论》以三人的生平经历、个性气质来论述他们的革命现实主义文艺观,认为冯雪峰包含着艺术倾向的政治化的现实主义是很难有人企及的,但仍有时代的印迹。

董剑的《阳翰笙、冯雪峰比较论》及贾冀川、胡润森的《论四个左翼文学批评家》和盛夏的论述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而蔡朝辉的《论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理论》主要从“真实论”、“典型观”来系统论述与评价了冯雪峰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对其中的合理成分予以赞扬但对他的政治偏激情结进行了指摘。

主体论文学观作为现实主义理论观点的一个分支,也为众多研究者所青睐,其中以李丕显的《简论冯雪峰的主体性实践论文学观》和《主体性文学论的先声:冯雪峰的典型创作论及其深层底蕴》为代表,前一篇以蕴含着新的主体性实践论的文学观从文学和政治的外部关系阐释创作中的主客观因素,探究文学的民族形式。

后一篇以“典型的个性”论,主张典型化和个性化同时进行,倡导多种多样的典型形象预示着新型的文学理念—主体性文学理论的先声。

这些都表明冯雪峰现实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品格和时代特色的功利性色彩。

2、理论创作的阶段性成果的研究冯雪峰文学理论批评活动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以往许多研究者都很注重他左联时期的批评实绩,然而他的理论批评相对成熟应当说是在40年代。

代表冯雪峰理论建树的著作大多写于40年代还有小部分写于50年代初。

如《论典型的创造》(1940)、《关于形象》(1940)、《论艺术力及其他》(1945)、《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1946)、《题外的话》(1946)以及《创作感想》(1951)、《中国文学从古典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的一个轮廓》(1952)。

90年代以来研究者对批评理论分期以二三十年代和四五十年代为主,也有总体关照的,但并未出现系统的研究成果,只是在理论研究的方法及角度上稍有变化。

1990年王建中在《有胆有识独辟蹊径—冯雪峰二三十年代的理论批评》一文中从冯雪峰的文艺理论批评活动与整个30年代的阶级矛盾、社会需求及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文学演进史探讨、评价冯雪峰二三十年代的理论成果。

认为冯雪峰1931年为“左联”执委会所起草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是为了结合中国实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当时革命形势的需要而作的具有实践性品格的理论的理论体系,“表现出一种科学性和务实精神”,符合了当时社会的消费需求。

蔡朝辉在《探索中的卓识与局限—冯雪峰三四十年代文艺批评理论概观》一文中分别从冯雪峰对文艺与政治关系认识的嬗变、对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理性言说的阶段性发展进行论述并总体评价了其理论的局限性,同时也分析了理论局限的原因是由于冯雪峰处于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幼稚和成长期,缺少理论借鉴的渊源,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文艺创作方法与哲学思维的方法的区别,同时也与冯雪峰作为党的文艺领导人注意引导文坛为政治服务的这一因素息息相关。

吴隐林在《冯雪峰文艺批评简论》中从宏观上对他的整个文艺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总体关照,白崇义在《冯雪峰与文艺批评》中也采用了此种方式的言说。

(二)文艺批评实践研究冯雪峰作为文艺批评家,除创作批评理论的文章,同时也运用自己的理论观点来批评当时的一些作家的作品,研究者认为他的批评实践主要特点有:文艺批评偏重作品政治思想和作品与现实关系的分析。

蔡朝辉在《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一文中以冯雪峰评欧阳山的《高干大》、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马加的《江山村十日》来说明冯雪峰在批评实践中有的是本质、阶级、倾向、主题和政治意义的分析与评判而缺少对作品应有的艺术方面的赏析与评价,并认为在鲁迅、柳青等人的作品评价过程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以评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作为农村社会研究资料,有着大的社会意义,请读者们不要忽视此点”和马加的《江山村十日》“最能够纵横地写出农村的历史面貌和阶级关系,能够深入地写出农民的生活意识和性格”来说明冯雪峰文艺批评重视作品与现实的关系。

此类研究成果还有木子的《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从她的丁玲论谈起》、丁子钰的《浅谈鲁迅小说“取法”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从冯雪峰的一个观点说起》等等。

此时期比较有特色的关于冯雪峰文学批评实践研究的是刘绍武的《“革命”中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评冯雪峰论“知识分子”的两篇文章》以写于1928年的《革命与知识阶级》和写于1948年的《悼朱自清先生》为例来阐述冯雪峰对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革命”时期所应有的特殊性和一般性的深刻认识。

可谓触到了当时主流话语的敏感神经。

(三)文艺理论思想、批评方法的研究对文艺理论思想的研究丰富多彩,既有外来文艺思潮的借鉴、形成、特点等方面的研究,也有整体文艺思想的述评。

如柳传雄的《论冯雪峰与托洛斯基“同路人”文艺观之关联》系统阐释了冯雪峰对托洛斯基文艺观的借鉴;李江在《冯雪峰文艺思想的形成及特点》一文中从冯雪峰的生平经历及个人的社会理想解说其文艺思想的形成及具有的现实性品格和理性精神。

黄立平、丘山的《冯雪峰文艺思想述评》、庄锡华的《雪峰文艺思想论》和朱丕智的《论冯雪峰的文艺批评思想》,前两篇都以理论发展的线索来论述思想的发展状况的,而朱丕智则以文艺批评思想与文艺观来考察冯雪峰的文艺批评原则的。

批评方法多以马克思文艺理论中的批评方法或其中的一个小点来进行阐发。

如张清明从“艺术力”概念看冯雪峰文学思想的精神实质(《从“艺术力”概念看冯雪峰文学思想的精神实质—兼论胡风的影响》),蔡清富从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方法来论述冯雪峰的文艺批评,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去分析文学现象,探研艺术的特殊规律来指摘冯雪峰带有庸俗社会学的批评方法。

温儒敏站在马克思文艺批评的立场来评判冯雪峰在《历史选择中的卓识与困扰》比较客观的、有深度的评价了冯雪峰的文艺理论并指出冯雪峰在接受运用马克思主义批评过程中出现的理论方法上的局限。

二、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的不足及在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90年代以来,关于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一直在谋求出新与深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采用了多种研究视角和方法,纠正在以往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偏差,在水平上实现了拓宽和深化但在这些成绩的背后还隐藏着诸多问题。

首先,对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的关注度不够,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著作。

周扬、胡风、冯雪峰并称现实主义理论的“三驾马车”,但在研究中却出现“三驾马车”未并驾齐驱的现象,对周扬和胡风的研究远远多于对冯雪峰的研究,而且少有专门的、系统性的论述冯雪峰文学批评的专著。

研究者应将关注焦点多投入到对冯雪峰文学批评的研究中来,形成系统的研究著作,以弥补这一不足。

其次,研究范围狭窄。

多将关注点放在冯雪峰比较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及其文学思想形成等方面的研究上。

如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论等。

对其“中国文学现代化”、《讲话》的承继关系及其他的其他理论观点未作大量深入的研究,只是略有提及。

所以此后在研究范围上应多注意细节问题,在主要理论之外,对一些小的文艺观点进行阐述,以补充对冯雪峰文艺批评研究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