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模量试验报告
弹性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弹性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弹性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引言:
弹性模量是材料力学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用于描述材料在受力后的变形程度。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金属材料的拉伸变形,计算其弹性模量,并探讨不同因素
对弹性模量的影响。
实验装置与方法:
实验中使用的装置主要包括拉伸试验机、测量仪器和金属试样。首先,选择一
根长度为L、直径为d的金属试样,并对其进行表面处理以确保试样表面光滑。然后,在拉伸试验机上夹住试样的两端,使其处于拉伸状态。通过加载装置施
加拉力,同时使用测量仪器记录试样的变形程度。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清洁金属试样表面,确保试样无明显缺陷。
2. 安装试样:将试样放入拉伸试验机夹具中,调整夹具使试样两端固定。
3. 测量初始长度:使用游标卡尺等测量工具测量试样的初始长度L0。
4. 施加拉力:通过加载装置施加逐渐增加的拉力,同时记录下相应的拉伸变形量。
5. 测量最终长度:当试样断裂时,使用测量工具测量试样的最终长度L1。
6. 数据处理:根据测得的拉伸变形量和试样的几何参数,计算弹性模量。
结果与讨论:
根据实验数据,我们计算得到了金属试样的弹性模量。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
了不同材料的试样进行测试,包括铜、铝和钢等。通过对比不同材料的弹性模
量,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弹性特性。
此外,我们还探究了温度和应变速率对弹性模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温度的变化会导致材料内部晶格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材料的弹性性质。另外,应变速率也会对弹性模量产生影响。较高的应变速率会导致材料内部的位错运动增加,从而使材料的弹性模量降低。
弹性模型测量实验报告
弹性模型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弹性模型的力学特性,研究其力学行为,并通过实验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和验证。
实验仪器和材料
- 弹性模型(橡皮球、弹簧等)
- 测力计
- 手动夹具
- 金属尺子
- 计时器
实验原理
弹性模型是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可逆形变的物体。本实验以弹簧为例,通过给弹簧施加外力,测量其变形量与所受力的关系,得到弹簧的力学特性。
根据胡克定律,弹性体的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F = k * x,其中F 为受力,k 为弹性系数(弹簧刚度),x 为变形量。
实验步骤
1. 准备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手动夹具、金属尺子和计时器。
2. 将手动夹具固定在桌面上,并通过夹具将一端的弹簧固定在夹具上。
3. 在弹簧的另一端挂上测力计,并将测力计的读数调零。
4. 缓慢施加外力,使弹簧发生变形,同时记录下测力计的读数和弹簧的变形量。
5. 逐渐增加施加的外力,每次增加一定的力量,记录下读数和变形数据。
6. 弹簧变形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减小施加的外力,并记录下读数和变形数据。
7. 测量弹簧恢复到原始状态所需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得到的变形量和读数,绘制弹簧的应力-应变曲线。根据曲线的斜率,即施加的外力与变形量的比值,得到弹簧的弹性系数k。实验还可以通过弹簧的变形时间来研究弹簧的动态特性。
实验结果显示,当施加外力较小时,弹簧的变形量与施加的外力成正比关系。当外力增大一定程度后,弹簧的变形量不再线性增加,而是逐渐趋于饱和状态。这是因为弹簧的材料特性决定了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恢复形状,但在超过一定范围后则会发生塑性变形,不能完全恢复。
弹性模量实验报告
弹性模量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探索材料的弹性性质以及其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
弹性模量,即杨氏模量(Young's modulus),反映了物体在受力下发生形变的能力。通常用E表示,单位为帕斯卡(Pa)。弹性模量是衡量材料刚性和弹性的重要物理量。
实验仪器:
1. 弹簧恒力器:用于施加给材料样品一定的拉伸力。
2. 测微计:用于测量样品的变形量。
3. 数字测力计:用于测量施加在样品上的拉伸力。
4. 物体支撑架:用于固定弹性体和测力仪器。
5. 样品:不同材料和形状的试样。
实验步骤:
1. 校正弹簧恒力器和测力计:用标准物体校正弹簧恒力器和测
力计的示数,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 安装样品:将不同材料的试样安装在弹簧恒力器上,保证样
品在测力和变形的过程中处于稳定状态。
3. 施加加载:用弹簧恒力器向外拉伸试样,根据需要调整拉力
大小,并记录示数。
4. 测量变形:用测微计测量试样在受力下的变形量。注意测量
时要保持测微计平行于样品表面。
5. 计算弹性模量:根据杨氏模量的定义,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据
计算出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
实验结果与讨论: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金属、橡胶和塑料等不同材料进行测试。通过测定每种材料的拉伸力和变形量,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材料弹性模量(GPa)
金属 200
橡胶 0.01
塑料 2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金属的弹性模量远大于橡胶和塑料。
这是因为金属具有紧密排列的晶格结构,分子间键力较强,因此
具有较高的刚性和弹性。而橡胶和塑料的分子结构则相对松散,
分子间力较弱,因此其弹性模量较小。
弹性模量e的测定报告
弹性模量e的测定报告
弹性模量,也称为弹性常数、弹性系数或伸长之极限,是指材料,在它
得到塑性变形之前,相对于定义力的有效模量。它即材料的弹性性能的度量,表示材料能够抗拉切形变的能力。通常,弹性模量与材料的原子结构和介质
机制有关。
弹性模量测量是研究材料力学特性的重要方面。弹性模量的测量主要通
过拉伸、压缩和扭转试样的机械特性分析来确定。各种试验台和力学装置可
以测定此参数。弹性模量可以通过施加外力和变形量计算得到。
新帝特尔有限公司开展了一项弹性模量测试,应用“新帝特尔公司新推
出的MTS型试验台下的机械弹性模量测试系统”。该系统由强度传感器、称
重传感器、加载系统、标定单元、控制台、电脑等构成。
实验中施加了不同的载荷,观察样品受力后的变形,并根据变形量或变
形坐标计算出材料的弹性模量和稳定模量。最终结果表明,材料的弹性模量
为209 GPa,稳定模量为210 GPa。
经测试,鉴定弹性模量符合预期结果。新帝特尔有限公司特此发表这份
测定报告,以此明确所测试的材料的弹性模量。
弹性模量的测量实验报告
弹性模量的测量实验报告
一、拉伸法测量弹性模量 1、实验目的
(1) 学习用拉伸法测量弹性模量的方法; (2) 掌握螺旋测微计和读数显微镜的使用; (3) 学习用逐差法处理数据。
2、实验原理
(1)、杨氏模量及其测量方法
本实验讨论最简单的形变——拉伸形变,即棒状物体(或金属丝)仅受轴向外力作用而发生伸 长的形变(称拉伸形变)。设有一长度为 ,截面积为 的均匀金属丝,沿长度方向受一外力后金属 丝伸长 。单位横截面积上的垂直作用力 / 成为正应力,金属丝的相对伸长 / 称为线应变。实 验结果指出,在弹性形变范围内,正应力与线应变成正比,即
L
L
E S
F δ= 这个规律称为胡克定律,其中L
L S
F E //δ=
称为材料的弹性模量。它表征材料本身的性质, 越大的材料,要使他发生一定的相对形变所需 的单位横截面积上的作用力也越大, 的单位为Pa(1Pa = 1N/m 2; 1GPa = 109Pa)。
本实验测量的是钢丝的弹性模量,如果测得钢丝的直径为 ,则可以进一步把 写成:
L
D FL
E δπ2
4=
测量钢丝的弹性模量的方法是将钢丝悬挂于支架上,上端固定,下端加砝码对钢丝施力 ,测出钢丝相应的伸长量 ,即可求出 。钢丝长度 用钢尺测量,钢丝直径 用螺旋测微计测量,力 由砝 码的重力 = 求出。实验的主要问题是测准 。 一般很小,约10−1mm 数量级,在本实验中用 读数显微镜测量(也可利用光杠杆法或其他方法测量)。为了使测量的 更准确些,采用测量多个 的 方法以减少测量的随机误差,即在钢丝下端每加一个砝码测一次伸长位置,逐个累加砝码,逐次记 录伸长位置。通过数据处理求出 。
金属弹性模量实验报告
金属弹性模量实验报告
金属弹性模量实验报告
引言
金属弹性模量是衡量金属材料抵抗变形和恢复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实验测量
金属的弹性模量,可以了解其力学性能和应用范围。本实验旨在通过不同金属
材料的拉伸实验,测量其弹性模量,并探讨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
弹性模量是指材料在受力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的能力。实验中常用的测量方法
是拉伸实验。拉伸实验中,将金属试样置于拉力机上,施加一定的拉力,测量
应变和应力的关系,从而得到弹性模量。
实验步骤
1. 准备金属试样:选择不同金属材料的试样,如铜、铁、铝等,并确保试样尺
寸一致。
2. 安装试样:将试样固定在拉力机上,确保试样的两端与夹具之间的距离一致。
3. 施加拉力:逐渐增加拉力,记录每个拉力下试样的长度变化。
4. 计算应变:根据试样长度的变化计算应变,并记录。
5. 计算应力:根据施加的拉力和试样的截面积计算应力,并记录。
6. 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将应力和应变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
7. 计算弹性模量: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计算弹性模量。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如下图所示:
(插入应力-应变曲线图)
根据曲线的斜率,计算得到不同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如下:
铜:XXX GPa
铁:XXX GPa
铝:XXX GPa
讨论
1. 不同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存
在较大差异。这是由于金属的晶体结构和原子间的键合方式不同所导致的。晶
体结构越紧密,原子间的键越强,材料的弹性模量越大。
2. 弹性模量与应力-应变曲线的关系: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越大,表示材料的
材料弹性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材料弹性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材料弹性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引言:
弹性模量是材料力学性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材料在受力时的变形能力。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材料在不同受力状态下的应力和应变关系,计算出材料的
弹性模量。
实验仪器与原理:
本实验使用了弹性模量测定仪,该仪器由弹簧、测量装置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实验原理基于胡克定律,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仪器,确保其工作正常。
2. 安装试样:将待测材料样品固定在测量装置上,确保其受力均匀。
3. 施加载荷:通过调节弹簧的拉伸或压缩,使试样受到一定的力。
4. 测量应变:使用应变计测量试样在受力状态下的应变值。
5. 记录数据:记录不同受力状态下的应力和应变数值。
6. 数据处理: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并计算出材料的弹性模量。实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的应力-应变曲线如下图所示:
[插入应力-应变曲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材料在受力状态下呈现线性关系,符合胡克定律。根据线性
段的斜率,即弹性模量的定义式E=σ/ε,可以计算出材料的弹性模量。
实验误差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误差来源。首先,由于测量仪器的精度限制,测量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其次,试样的制备和安装也可能引入误差。此外,实验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变化也可能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结论:
通过本实验测定得到的材料弹性模量为XMPa。实验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较高的弹性,能够在受力时保持较小的变形。
实验的局限性与改进:
本实验仅考虑了单一材料的弹性模量测定,未考虑材料的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对弹性模量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可以考虑引入多种材料的对比实验,以及对温度和湿度等因素进行更加详细的控制和分析。
混凝土抗抗压弹性模量试验报告
混凝土抗抗压弹性模量试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试验旨在测定混凝土的抗抗压弹性模量,从而评估混凝土的抗压性能和弹性变形特性。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装置及试件
1.压力试验机:用于施加压力。
2. 混凝土试件:使用常见的150mmx150mmx150mm的立方体试件。
四、实验步骤
1.将混凝土试件清洗干净并测量其尺寸。
2.将试件放置到压力试验机上,并调整试件的位置,使其底面完全接触到试验机的平台上。
3.按照预先制定的载荷应力阶梯进行加载,每个阶梯保持一段时间,以确保混凝土的稳定变形。
4.在每个阶梯加载期间,使用应变计对试件的应变进行连续测量,并记录下来。
5.在每个阶梯结束后,记录试件受力的最大载荷值,并计算出相应的应力。
6.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混凝土的抗抗压弹性模量。
五、实验数据处理
1.计算应变:通过应变计测得的数据可以得到试件的应变值。
2.计算应力:根据实验中载荷的大小和试件的净截面积可以计算出试
件所受的应力。
3.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将应力与应变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
4.计算弹性模量: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的斜率计算出弹性模量。
六、实验结果与讨论
完成上述实验步骤后,我们得到了试件在不同载荷下的应变和应力数据。通过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并根据曲线的斜率计算出混凝土的抗抗压
弹性模量。
在讨论结果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弹性模量的大小与混凝土的抗抗压性有关。一般来说,弹性模量越大,混凝土的抗抗压性能越好。
2.弹性模量的大小与混凝土的配比有关。混凝土中的水胶比、骨料种
类和比例等都会对弹性模量产生影响。
3.弹性模量的大小与试件的年龄有关。混凝土的强度随着时间的增长
水泥混凝土抗压弹性模量试验报告
水泥混凝土抗压弹性模量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水泥混凝土抗压弹性模量试验
一、引言
水泥混凝土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其性能的研究对于工程实践具有
重要意义。抗压弹性模量是水泥混凝土在受到压力时变形的能力,是评价
其抗压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本试验旨在通过在试验机上施加荷载,测定
水泥混凝土的抗压弹性模量。
二、试验目的
1.测定水泥混凝土的抗压弹性模量。
2.掌握试验方法和步骤,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三、试验原理
抗压弹性模量是指材料在受到压力时的弹性变形能力,表示为E。在
水泥混凝土试件上施加荷载时,会产生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其中弹性变
形可恢复,而塑性变形不可恢复。根据胡克定律,弹性变形应力与应变之
比为弹性模量,即:
E=σ/ε
其中,E为弹性模量,σ为应力,ε为应变。
四、试验材料和设备
1. 水泥混凝土试件:规格为150mm * 150mm * 150mm的立方体试件。
2.试验机:具备恒定速率加载和加载屏幕显示的压力机。
3.涂料刷和刮板:用于将试件表面平整和清除杂质。
4.毛巾:用于清洁试件和试验机。
五、试验步骤
1.准备工作
将试件从水中取出并完全晾干,用涂料刷和刮板将试件表面平整,并
清除杂质。将试件放置在试验机的加载平台上。
2.开始试验
a.打开试验机电源,启动试验机。
b.选择加载速率并将其设置为恒定的数值。通常建议的加载速率为
0.5MPa/s。
c.显示屏上会显示荷载值和位移值,记录试验开始时的位移值。
3.施加荷载
a.使用试验机的控制面板上的按钮,将荷载施加到试件上。推荐初始
荷载为10%试件的预设极限荷载。
b.记录每隔1分钟的位移值和对应的荷载值。直到试件达到预设极限
混凝土弹性模量试验研究报告(15页)
•
用下变形差平均值(mm):
△n=(εa(左)+εa(右))/2一(ε0(左)+ε0(右))/2;
• εa—Fa时标距间试件变形(mm);
• ε0—F0时标距间试件变形(mm)。
• 试验结果以3根试件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为测定值。如果其循环后的任一根与循环前 轴心抗压强度与之差超过后者的20%,则弹 性模量值按另两根试件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 值计算;如有两根试件试验结果超出上述规 定,则试验结果无效。
• 8预压:确认7后,以相同的速度卸荷至基准应
力0.5MPa对应的初始荷载值Fo并持荷60s。以 相同的速度加荷至荷载值Fa,再保持60s恒载 ,最后以相同的速度卸荷至初始荷
载值Fo,至少进行两次预压循环。
• 9.测试:在完成最后一次预压后,保持60s
初始荷载值F0,在后续的30s内记录两侧变
形量测仪的读数ε0(左),ε0(右),再用
•
Fa —F 0
L
•
Ec=
•
×
A
△n
式中:Ec—混凝土抗压弹性模量(MPa);
• Fa—终荷载(N)(1/3fcp时对应的荷载值); • Fo —初荷载(N)(O.5MPa时对应的荷载值);
• L—测量标距(mm);
• A—试件承压面积(mm2);
• △n——最后一次加荷时,试件两侧在Fa及F0作
材料力学弹性模量E测定试验报告
材料力学弹性模量E测定试验报告
实验目的:
测定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E,了解材料的刚性和弹性性质。
实验原理:
弹性模量E是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弹性变形的能力衡量指标。弹性模量E的计算公式为:E=(F/A)/((dL/L0),其中F是作用力,A是横截面面积,dL是拉伸量,L0是原始长度。实验中,通过施加外力,测量材料的拉伸量和变形力来计算材料的弹性模量E。
实验器材和材料:
1.弹性体样品
2.弹簧秤
3.测量尺
4.弹力计
5.电子天平
实验步骤:
1.准备好实验器材和材料。
2.制备不同材料的弹性体样品。
3.将弹性体样品固定在拉伸装置上。
4.使用测量尺测量弹性体样品的原始长度L0。
5.通过拉伸装置施加一个作用力F,记录施加力F的数值。
6.使用测量尺测量拉伸之后的长度L。
7.使用电子天平测量弹性体样品的质量m。
8.根据公式E=(F/A)/((dL/L0)计算弹性模量E。
实验结果与分析:
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我们选取了不同材料的弹性体样品,依次测量了原始长度L0、施加力F和拉伸后的长度L,并使用电子天平测量了弹性体样品的质量m。根据计算公式,我们得到了材料的弹性模量E。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E具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材料的成分、结构和制备方法都会影响材料的弹性性质。例如,金属材料通常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E,而弹性体材料则具有较低的弹性模量E。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测定了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E。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弹性性质,对于不同的应用领域具有不同的适用性。熟悉材料的弹性模量E可以在工程设计和材料选择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材料力学弹性模量E测定试验报告
材料力学弹性模量E测定试验报告材料力学弹性模量E测定试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拉伸试验测定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E,理解弹性模量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弹性模量的测量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原理
弹性模量是材料在弹性变形阶段内,应力与应变之间的比例系数。它反映了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是材料的重要力学性能指标之一。本实验采用拉伸试验方法,通过测量试样在拉伸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求得弹性模量E。
三、实验步骤
1.准备试样:选择一根金属材料试样,长度为100mm左右,直径为3mm左右。
将试样表面擦拭干净,去除毛刺和氧化层。
2.安装试样:将试样安装在上、下两个夹具之间,确保试样与夹具接触良好,
没有松动。
3.加载实验:打开试验机控制软件,设置实验类型、载荷上限等参数。缓慢加
载,使试样逐渐变形,记录应力-应变曲线。
4.数据记录:在实验过程中,每隔0.5%应变值记录一次应力值,直至应变达
到2%左右。记录数据时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并计算弹性模量
E。
6.清洗试样:实验结束后,取出试样,用酒精或清水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四、数据分析与处理
1.数据记录表:附表1
通过附表1可以看出,随着应变的增加,应力也逐渐增加。在弹性变形阶段,应力与应变呈线性关系。
2.弹性模量计算:附表2及公式
根据附表2中的数据和公式E=(σ/ε)×10^(-3),计算得到弹性模量E。其中,σ为应力值,ε为应变值。从附表2中可知,该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为200GPa左右。
弹性模量报告6
.
'.
青岛建国工程检测有限公司
混凝土棱柱体抗压弹性模量检测报告
共 1 页,第 1 页JGJ-TX-BG-103
批准:校核:主检:检测单位(盖章)
签发日期:2014.01.02
山东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监制
弹性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弹性模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测定材料的弹性模量,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掌握弹性模量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弹性模量是材料的重要力学性能参数,它反映了材料在受力时的变形能力。实验中通常采用拉伸实验来测定材料的弹性模量。根据胡克定律,拉伸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弹性模量E可以通过应力和应变的比值得到。即E=σ/ε,其中σ为应力,ε为应变。
实验仪器和材料:
1. 电子拉力试验机。
2. 试样。
3. 温度计。
4. 温湿度计。
5. 计时器。
实验步骤:
1. 准备试样,测量试样的截面积和长度。
2. 将试样安装在电子拉力试验机上,调整试验机的加载速度和加载方式。
3. 开始实验,记录加载过程中的应力和应变数据。
4. 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材料的弹性模量。
5.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差异。
实验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材料的弹性模量,并进行误差分析,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测定,得到材料的弹性模量为XXX。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材料的弹性模量受材料本身性质和工艺制造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材料的弹性模量差异较大。
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拉伸实验测定材料的弹性模量,掌握了弹性模量的测定方法。实验
结果表明,材料的弹性模量是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指标,对于材料的选用和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材料力学性能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
能力。同时也发现了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实验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实验改进:
在今后的实验工作中,应注意实验条件的控制和数据的准确性,提高实验结果
钢丝弹性模量实验报告及评分标准
钢丝弹性模量实验报告及评分标准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测量钢丝的弹性模量,以便评估其力学性能。
2. 实验原理
根据胡克定律,弹性模量可以通过测量材料的应力和应变来计算。在本实验中,我们将利用钢丝的拉伸试验来测量其应力和应变,从而确定其弹性模量。
3. 实验设备和材料
- 钢丝样品
- 张力测试设备
- 变形计
4. 实验步骤
1. 准备钢丝样品,并记录其初始长度和直径。
2. 将钢丝样品固定在张力测试设备上。
3. 施加逐渐增加的拉力,记录相应的应变数据。
4. 根据测得的应力和应变数据,计算钢丝的弹性模量。
5.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的钢丝弹性模量如下:
6. 评分标准
本次实验的评分标准如下:
- 实验步骤正确性:30分
- 数据记录准确性:30分
- 数据处理及结果呈现:30分
- 实验安全操作:10分
7. 结论
通过本实验测量,我们得到了钢丝的弹性模量,并根据评分标准对实验进行了评分。尽管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整体上可以认为实验达到了预期目标。
8. 延伸实验
为了进一步研究钢丝的力学性能,可以开展以下延伸实验:
- 温度对钢丝弹性模量的影响实验
- 不同直径钢丝的弹性模量比较实验
请根据实验需求进行进一步探索和实验设计。
参考文献
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的测定实验总结
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的测定实验总结实验总结:
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的测定实验旨在利用杨氏模量对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的测定,也可以在不影响材料性质的条件下测量材料的抗变形特性。
实验前准备:
1.实验需要用到具有良好精度的硬度计,放大器和痕实验夹具,以确保实验精确度。
2.用于测试的材料必须完整无缺,确保其强度,以保障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实验步骤:
步骤一:将硬度计放入夹具中,并调节放大器,以确保数据的精确性。
步骤二:加载恒定负荷到材料的径向部分,使其受到痕压,并记录因痕应力和应变而产生的结果。
步骤三:将记录下来的数据用图形标明,以便在其中计算e 和泊松比m。
步骤四:根据计算结果计算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m,并用该结果来描述材料的抗变形特性。
实验结论:
通过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m的测定实验,我们可以获得被测材料的抗变形性能,从而进一步估算材料的运行参数,实现对该种材料的更有效的应用。这也表明了在实际工程中,要将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m用来工程设计中学习材料运行机理,预测材料的变形以及力学行为,增强设计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结果 试件 编号 试件 序号 试验 日期 龄期 初始荷载 (d) F0(N) 控制荷载 Fa(N) 测量标距 L(mm) 承压面积 A(mm2) 静力受压弹性模量Ec(MPa) 单值 组值
检测评定依据:
试验结论:
试验
Leabharlann Baidu
复核
批准
单位(章)
表号:铁建试报17 批准文号:铁建设函【2009】27号
理论配合比报告编号 制件捣实方法 制件维勃稠度(s) 养护方法
报告编号
施工拌和用料量(kg/m3)
(3)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前、后轴心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试件 编号 试件 序号 试验 日期 龄期 折算系数 (d) 破坏 荷载 F(N) 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前 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后 轴心抗压强度fcp(MPa) 轴心抗压强度f′cp(MPa) 单值 组值 单值 组值
混凝土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报告
委托单位 工程名称 施工部位 代表数量 报告编号 委托编号 记录编号 报告日期 (1)技术条件 设计强度等级 理论配合比 工地拌和方法 制件时坍落度(mm) 制件日期 工地捣实方法 制件时扩展度(mm) 试件尺寸(mm) (2)混凝土使用材料情况 材料名称 水泥 掺和料1 掺和料2 细骨料 粗骨料 外加剂1 外加剂2 拌和水 材料产地 品种规格 设计弹性模量(MPa) 施工配合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