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浙江会考复习考点梳理必修一

合集下载

会考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最终使用版)

会考必修一知识点整理(最终使用版)

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卫星、行星、恒星,流星、星云、彗星2.天体系统:河外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银河系其它行星系太阳系地月系二.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1.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普通性注:火星→小行星带→木星;运动共性:同向性、公面性、近圆性2.存在生命的行星——特殊性²地球位于太阳系,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²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温度)²地球适当的体积和质量,使其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大气)²地球上具有液态水源(液态水源)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相关概念:温度(表面温度6000K)、太阳辐射2.能量产生为H原子的核聚变,只有1/2亿到达地球,却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3.对人类的影响:²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

²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动和生物活动。

²它是人类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

4.全球总分布趋势:由赤道低位向两极高纬逐渐递减。

主要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层结构:光球→色球→日冕(由内向外)2.太阳活动类型:⑴黑子:光球上某块地方温度较↓,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⑵耀斑:色球上某块地方突然增大增亮,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与黑子的出现相关*⑶日珥:太阳表层巨大的火焰喷射物向外延伸太阳风:太阳表面向外抛出的高能带点粒子常出现在耀斑之后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²对气候的影响:多数地区年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周期相关(高纬地区降水与太阳黑子数基本吻合)²电离层的干扰(无线电短波中断)、对磁场的影响(磁暴)、极光等第三节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1.地球的自转①自转方向:侧视→自西向东;北极俯视→逆时针;南极俯视→顺时针。

湘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I 知识点整理(适用浙江省会考)

湘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I  知识点整理(适用浙江省会考)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天体:宇宙间的物质存在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

2.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即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系(可见宇宙)河外星系4.太阳系示意图(课本P8 图1-3) (1)注意:①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②小行星带的位置:火星和木星之间 ③地球的位置:金星和火星之间 (2)八大行星的分类(课本P8)二、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性:位置、外观(不发光、不透明、近似球形)2.特殊性:存在生命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 能量分配:50%的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区。

(课本P12 图1-7)3.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到达大气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 2.分。

4.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维持生物生长;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提供能源,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5.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1)纬度:纬度位置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

(2)天气:天气晴朗,阴天少,光照时间长,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

(3)地势: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

(4)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好,尘埃少、杂质少,太阳辐射强。

例:①青藏高原成为太阳辐射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中尘埃含量少,透明度高,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②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有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2015学业水平考试(文科)知识点

2015学业水平考试(文科)知识点

2015学业水平考试(文科)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一、选择题 必修11、常见标量:路程、速率..、时间、质量。

常见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力。

三个国际基本单位:米(m )、千克(kg )、秒(s )。

2、常考的几种图象:3、外静F F =,方向相反;静摩擦力....与压力无关;压力越大,最大静摩擦力......越大。

N F F μ=滑,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有关。

物体在...水平面上滑动时.......,可直接写成mg F μ=滑。

物体在地面(或静止斜面)上滑动时,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4、二力合成:2121F F F F F +≤≤-合 三力合成:如果..2121F F F F F +≤≤-合范围包含第三个力........3F ,则三个力的合力最小值为零。

5、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惯性只跟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6、平衡力(两力作用于同一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两力作用于不同物体,总是大小相等。

主要特征:A 对B ,B 对A ,即题中只有A 、B 两个物体出现)。

7、超重:加速上升和减速下落。

失重:加速下落、减速上升、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或飞船中的人和物)。

8、机械能守恒..的情况:平抛、自由落体、沿光滑斜面下滑、卫星。

机械能不守恒...的情况:摩擦(粗糙)、.......刹车、...匀速、加速上升.......。

必修21、平抛运动:加速度不变,g a =,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周期(T )、频率(f )和角速度(ω)不变;线速度、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方向都在变,它不是匀变速运动.......。

同轴圆上的两个点:角速度相同。

表面接触的圆上两个点:线速度大小相同。

2、卫星:2r GMa =, r GMv =, 3r GMw =, GMr T 324π=3、αcos FS W =,α为锐角,做正功,α为钝角,做负功,α为直角,不做功。

浙江省历史会考复习知识点

浙江省历史会考复习知识点

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a b)【1】分封制① 内容:西周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②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③ 主要诸侯国:周武王时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最东)。

周成王时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

④ 诸侯权利:世袭统治权⑤ 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⑥ 作用及影响:积极作用: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消弱。

【2】宗法制① 含义: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②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③ 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④ 大宗与小宗: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b c)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分封制、商代的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西周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 (a b)统一的过程:①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②公元前215年蒙恬率秦军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次年渡河攻占阴山地区等边境军事要地,并修筑长城,修直道;③公元前220年屠睢统兵征讨岭南,于公元前214年平定岭南,置桂林郡、南海郡、象郡实施军事、行政管理,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并开凿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便利了兵员和军需的补充;④在“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交通路线,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浙江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一-专题一-复习提纲

浙江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一-专题一-复习提纲

朝代变革: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封建社会▲一、商周——奴隶社会①内容: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②作用及影响: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③结果: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初创1.秦的统一:时间: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巩固措施:修直道,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征讨岭南;“西南夷”开辟“五尺道”。

统一的影响:①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

②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 皇帝制度的创立: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太尉:主管军事。

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君权与相权矛盾产生)——郡县制(中央与地方矛盾产生)内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汉——汉承秦制1.汉初:地方上郡国并行2.汉武帝:中央:设内朝(中朝)地方:设州刺史监察。

▲四、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六部: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 地方制度:道州县▲五、宋1.中央官制: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副丞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掌管军事权;设三司掌管财政权2. 地方制度:路州县▲六、元1.地方制度: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注意点: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以及管理宗教事务)。

2015年浙江会考复习必修一专题二

2015年浙江会考复习必修一专题二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㈠鸦片战争的背景 b国际: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 )原料产地(根本原因)。

②国内: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夜。

(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b1840—1842 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1856—1860 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 法国挑起的中法战争1894—1895 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1901 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①列强侵华战争( )中国的国家主权。

a.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我们遗产。

b.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中( )等主权完整。

c.经济上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②中国国门洞开,由主权独立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爆发时间:1894年9月清军爱国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致远”管带( )(牺牲)、“经远”管带( ) (牺牲)、“靖远”管带叶祖珪等。

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而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1、原因: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人民的爱国热情(愿人人战死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2、过程:爱国志士( )、( )——义军、( )——黑旗军3、结果:最终失败,但显示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㈠“卢沟桥事变” b ⑴经过( )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冠军拒绝,日军随之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⑵影响:日本( )的标志,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会考知识点总结

会考考点总结(必修一)一、质点当物体的大小与形状在研究的问题中影响很小,可忽略不计时,可看成质点. 质点是一个理想物理模型1、研究地球公转时,地球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是次要因素可忽略. 可看成质点.2、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本身的大小和形状不可忽略. 不能看成质点.3、研究乒乓球的悬弧球时,不能把乒乓球看成质点4、研究花样滑冰运动员的动作时,不能把运动员看成质点 二、参考系1、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时,用来作参考(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2、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取地面为参考系 公式:A 相对B 是运动的,那么B 就是参考系 例如:船在河里穿行。

分析:可以说成船相对于河岸是运动的, 那么船就是参考系 三、坐标系如果物体沿直线运动,可以以这条直线为x 轴,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建立直线坐标系。

四、时刻和时间间隔 五、路程和位移1、路程: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的 物理量 路程只有 大小,没有 方向。

是标量2、位移: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是矢量 ① 初位置 → 末位置(方向)② 线段长 (大小) 符号:x ,单位:m六:速度: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 间的比值。

速度是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速度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2、速度大小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

3、平均速度=位移/时间 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七、加速度1、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2a 表示。

34、a 、v 0;a 、v 0反向, 减速运动 a 、v 、Δv 三者之间无必然联系 例题:如图所示是一个物体向东运动的速度图象.由图可知在0~10s 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 ,在10~40s 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在40~60s 内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 .八、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1、速度公式:v =v 0+at2、位移公式:3、位移与速度关系:4、平均速度: 九、自由落体运动1、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2、特点:V 0=0 只受重力3、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4、加速度(重力加速度)方向: 竖直向下 大小: g =9.8m/s 2或g =10m/s 2十、理解图象1、x-t 图像斜率表示速度2、v-t 图像斜率表示加速度 十一、重力1、重力的产生: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必修一复习

浙江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必修一复习

第一章描述运动的物理量一、知识点回顾:1、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的另外的物体。

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物体形状、大小忽略不计时可以看成质点。

3、时间和时刻:时刻是指某一瞬间,用时间轴上的一个点来表,它与状态量相对应;时间是指起始时刻到终止时刻之间的间隔,用时间轴上的一段线段来表示。

4、位移和路程:位移用来描述质点位置的变化,是质点的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5、速度:用来描述质点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是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xvt∆=∆,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

平均速度对变速运动只能作粗略的描述。

②瞬时速度:是质点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的速度,它可以精确描述变速运动。

瞬时速度的大小称速率,它是一个标量。

6、加速度: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a=△v/△t。

加速度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方向相同。

二、典型例题: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中的地球不能看作质点,而原子核可以看作质点B、研究火车通过路旁一根电线杆的时间时,火车可看作质点C、研究奥运会乒乓球男单冠军孔令辉打出的乒乓球的旋转时,不能把乒乓球看作质点D、研究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的速度时,可将汽车看做质点例3 小球从3m高处落下,被地板弹回,在1m高处被接住,则小球通过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分别是()A、4m,4mB、3m,1mC、3m,2mD、4m,2m例4下列关于位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一段时间内质点的初速度方向即为位移方向B 位移为负值时,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反C 某段时间内的位移只决定于始末位置D 沿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大小一定与路程相等例5物体以5m/s的初速度沿光滑斜槽向上做直线运动,经4s滑回原处时速度大小仍为5m/s,则物体的速度变化为,加速度为。

(规定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例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加速度的方向物体速度的方向无关B 、加速度反映物体速度的变化率C 、物体的加速度增大时,其速度可能减小D 、物体的加速度减小时,其速度仍可能增大例7、三个质点a、b、c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三个质点同时从点N出发,沿着不同轨迹运动,又同时到达了终点M,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三个质点从N到M的平均速度相同。

高中会考必做基础知识( 必修一)会考专用经典

高中会考必做基础知识( 必修一)会考专用经典

【知识点】A B x x A x B或且;{|,}=∈∈{|,}A B x x A x B=∈∈【例题】已知=A{1,2,3},=B{3,4,5},求A B,A BA B={3}A B={1,2,3,4,5}【练习】1.已知集合=−B{0,2,3},则A B=___________,A B=___________ A{1,0,1,2},=2.若集合=B{2,4,5},则A B =___________,A B=___________ A{1,2,4},=3. =A{2,3,5,7},=B{1,2,3,5,8},则A B=()A.{1,3,5,7}B.{2,3}C.{2,3,5}D.{1,2,3,5,7,8}B Z,则A B=()4.若集合=−A[1,2),=A.−−{1}{1,0}D.−{1,0,1}C.−{2,2,0,1}B.−5. 设集合=−<<B{2,3,4,5},则A B=()A x x{|24},=A.{2}B.,{23}C.{3,4}D.{2,3,4}6. 已知集合=B x x{|315},则A B中元素的个数为()A{1,2,3,5,7,11},=<<A.2 B.3 C.4 D.57.设集合=B x x x Z{|22,},则A B=()A{0,1,2},=−<<∈A.{0,1}B.−{1,0,1,2}D.{0,1,2}{1,0}C.−8.已知集合=−≥B{0,1,2},则A B=()A x x{|10},=A.{0}B.{1}C.{1,2}D.{0,1,2}9.设集合=A B C=()C x R x{|15},则()A{1,2,4,6},=B{2,4},=∈≤≤A.{2}B.{1,2,4}C.{1,2,4,5}D.∈≤≤{|15}x R x【知识点】1.{|,}AB x x A x B =∈∈且(公共); {|,}A B x x A x B =∈∈或(所有)2.数轴表示:【例题】已知=≤A x x {|5},或=≤−≥B x x x {|11},=−≤≤C x x {|33} 求,,AB BC A C 。

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标准(必修1考点 )

浙江省普通高中会考标准(必修1考点 )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过渡 时期 新中国 成立 __ ___ 十年 探索 时期
文革 十年
改革开放时期 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 中共十四大 “南方谈话” __ __ __ __
1985年1990年1992年
三大改 造完成 __ __ __
-----------------------------------------------__ __
1931年1937年1945年
-----------------------------------------------1840年 1842年1856年1860年 1894年1895年1900年1901年
___________
三 元 里 抗 英
黄 海 海 战
反 割 台 斗 争
全 民 族 抗 战
2.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①鸦片战争的背景(国际、国内) ②1840—1900年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时间、名称) ③《南》、《马》、《辛》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④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人权文化政治经济)
两极格局 形成 __ __ __
1955年
两极格局结束 多极化趋势 __ __ __
1961年 1967年 1991年 1993年
-----------------------------------------------二 战 结 束 __
1946年
丘 吉 尔 铁 幕 演 说
__
1947年 1949年
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
感谢聆听
澳 门 回 归
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时地内意)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意义) 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间、主要任务) ④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

201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总结(必修I)

201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总结(必修I)

2015年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必修I )I .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天体系统形成原因: 和 ;、总星系。

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河外星系又称星系; 即人们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

2.太阳系成员: 、 、 、 、 、 。

中心天体是太阳。

小行星位于 和 轨道之间。

八大行星按距日由近到远依次是 、 、 、 、 、 、天王星、海王星。

3.八大行星按结构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行星:木星、土星; 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4.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与八大行星相似的运动特征有) 性:绕日公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 性: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 性:公转轨道接近于圆。

地球 月球5.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②地球上大气、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③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如煤、石油、水能等。

2.太阳大气分层:由里到外依次是、、。

3.太阳活动主要标志:和。

出现在光球层,周期11年,它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出现在色球层,它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出现在日冕层。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①许多地方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周期有相关性(正相关或负相关,见上图);②干扰地球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③干扰地球磁场,出现现象;④带电粒子流与两极高空大气摩擦,产生现象。

三、地球自转1.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

2.自转周期3.自转速度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为赤道处一半;除极点外,地球各地点自转角速度相等,15°/小时。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叫1个太阳日;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圈);顺地球自转由夜到昼所经过的线为线(日出);顺地球自转由昼到夜所经过的线为线(日落)。

浙江省物理必修1会考复习提纲

浙江省物理必修1会考复习提纲

0 3 -2 B A 运动的描述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参照系: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参考系可以是运动的,也可以是静止的2、质点:用来代替物体有质量的点.----理想模型.... 与此相类似的物理学抽象还有:点电荷等 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是: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所研究问题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如:研究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可以看成质点,研究地球自转时地球不可以看成质点)。

研究下列问题时一定不能把物体看成质点:1)物体大小不能忽略时 2)研究物体各部分运动时 3)研究物体自身转动时 4)研究物体内部结构时3、坐标系:二、时间和位移1、时间(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时间对应时间轴上一段长度 时刻对应时间轴上一点。

2、位移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的物理量)。

起点指向终点的有向线段。

3、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只有当质点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同路程相等。

三、速度(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单位:米每秒,m/s ,其方向为运动方向 1(某段过程中的位移..△x 除以所用的时间△t )(比值定义法) 2、瞬时速度:质点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 具有的速度 3、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v :速度; △v=v t -v 0:速度的变化量; tv ∆∆:速度的变化率注:a 等于tv ∆∆,与v 、△v 无必然联系1、错误..说法:速度大,加速度就大;速度变化量△v 大,加速度就大。

2、讨论:加速、减速 :a 、v 同向,加速直; a 、v 反向,减速直。

说明:物体可以做加速度减小,但速度越来越大的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运动。

也就是说:加速度a 不变(包括大小和方向)的运动 二、匀变速直线的规律 1、基本规律c 、中间位移速度:2/2202/2t tx v v v v ≥+= (仅当匀速直线运动时相等)3)初速度为零(v 0=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比例式: a 、按时间均分前nt 内位移之比: 2321::9:4:1::::n x x x x n =(利用:2221tat x ∝= )第nt 内位移之比: )12(::5:3:1::::-=n x x x x N III II I第nt 末速度之比: n v v v v n ::3:2:1::::321 = (利用:t at v t ∝=)v 0=0 x x x xv 1 v 2v 3 v 4b 、按位移均分前nx 所需时间之比: n t t t t n ::3:2:1::::321 = (利用:x ax t ∝=2)第nx 所需时间之比: )1(::)23(:)12(:1::::----=n n t t t t N III II I 第nx 末速度之比: n v v v v n ::3:2:1::::321 = (利用:x ax v t ∝=2)2、v -t 图象和x-t 图象1)匀速直线运动......的x-t 和v-t 图像;x-t 图像的交点:表示两物体相遇t斜率表速度交点表相遇 面积无意义v-t 图像 斜率表加速度交点表速度相同,不表相遇 (速度相同时,间距有极值)面积表位移x-t 图像 tv 0=0 t Ⅰ t Ⅱ t Ⅲt Ⅳv1 v2 v3 v 42)匀变速直线运动.......v-t 图像三、自由落体运动1、模型: v 0=0;只受重力,a=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015年浙江省高考物理考点知识梳理——必修1

2015年浙江省高考物理考点知识梳理——必修1

2015年浙江省高考物理考点知识梳理——必修1编写:郑江波 审核:高三物理备课组说明: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分别用数字I 、II 标出。

I 、I I 的含义如下: I 、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

II 、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内容一】▁▂▃质点的直线运动(必修1第一章、第二章) 考点1:参考系、质点——I考点2:位移、速度和加速度——II知识梳理: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对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就可以看做质点. 2.参考系(1)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2)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可能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 3.位移是位置的变化量,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4.速度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即v =ΔxΔt,其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 =xt,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是矢量.瞬时速度的大小叫速率,是标量.规律总结:1.对“理想化模型”的理解(1)理想化模型是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它是对实际问题的科学抽象,可以使一些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2)物理学中理想化的模型有很多,如“质点”、“轻杆”、“光滑平面”、“自由落体运动”、“点电荷”、“纯电阻电路”等,都是突出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而建立的物理模型. 2.根据a 与v 方向间的关系判断物体是在加速还是在减速 (1)当a 与v 同向或夹角为锐角时,物体速度大小变大. (2)当a 与v 垂直时,物体速度大小不变.(3)当a 与v 反向或夹角为钝角时,物体速度大小变小.物理思想方法: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由平均速度公式v =ΔxΔt可知,当Δx 、Δt 都非常小,趋向于极限时,这时的平均速度就可认为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测出物体在微小时间Δt 内发生的微小位移Δx ,然后可由v =ΔxΔt求出物体在该位置的瞬时速度,这样瞬时速度的测量便可转化成为微小时间Δt 和微小位移Δx 的测量. 考点3: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 、图象——II知识梳理: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 匀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2)分类①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与v 0方向同向.②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与v 0方向反向.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1)速度公式:v =v 0+at .(2)位移公式:x =v 0t +12at 2.(3)位移速度关系式:v 2-v 20=2ax .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推论(1)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还等于初、末时刻速度矢量和的一半,即:v =v t 2=v 0+v 2.(2)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aT 2. 2.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重要推论(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的比为: v 1∶v 2∶v 3∶…∶v n =1∶2∶3∶…∶n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的比为: x 1∶x 2∶x 3∶…∶x n =12∶22∶32∶…∶n 2(3)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位移的比为:x Ⅰ∶x Ⅱ∶x Ⅲ∶…∶x n =1∶3∶5∶…∶(2n -1) (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的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 三、自由落体运动1. 条件:物体只受重力,从静止开始下落.2. 运动性质:初速度v 0=0,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 基本规律(1)速度公式:v =gt .(2)位移公式:h =12gt 2.(3)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规律总结:1.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思维规范2.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常用方法 (1). 一般公式法一般公式法指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及推论三式.它们均是矢量式,使用时要注意方向性. (2) .平均速度法定义式v =Δx Δt 对任何性质的运动都适用,而v =v t 2=12(v 0+v )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3) . 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重要特征中的比例关系,用比例法求解. (4) . 逆向思维法如匀减速直线运动可视为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5) .推论法利用Δx =aT 2:其推广式x m -x n =(m -n )aT 2,对于纸带类问题用这种方法尤为快捷.(6) . 图象法利用v -t 图可以求出某段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可以比较v t 2与v x2,还可以求解追及问题;用x -t 图象可求出任意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 3.应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应注意:(1)物体由静止开始的自由下落过程才是自由落体运动,从中间截取的一段运动过程不是自由落体运动,而是竖直下抛运动,应该用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去解决竖直下抛运动问题. (2)可充分利用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零的特点、比例关系及推论等规律解题. ①从运动开始连续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之比为1∶3∶5∶7∶….②从运动开始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2,v =h t ,v =12gt .③连续相等的时间T 内位移的增加量相等,即Δh =gT 2.物理思想方法:巧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1. 模型概识2. 解题思路(1)明确所研究的运动过程是否属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确定题目属于哪一类型. (3)灵活选择公式列方程求解.专题一 运动图象知识梳理:1. x -t 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在该点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 2. v -t 图象(1)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斜率的大小表示物体在该点加速度的大小,斜率正负表示物体加速度的方向. (3)“面积”的意义①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相应时间内的位移的大小.②若面积在时间轴的上方,表示位移方向为正;若此面积在时间轴的下方,表示位移方向为负.规律总结:1.对运动图象物理意义的理解(1). 一看“轴”:先要看清两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即图象是描述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 二看“线”:图象表示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在v -t 图象和x -t 图象中倾斜的直线分别表示物体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运动情况.(3).三看“斜率”:x-t图象中斜率表示运动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向.v-t图象中斜率表示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4).四看“面积”:即图线和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往往代表一个物理量,但也要看两物理量的乘积有无意义.例如v和t的乘积v t=x有意义,所以v-t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x-t图象与横轴所围“面积”无意义.(5).五看“截距”:截距一般表示物理过程的初始情况,例如t=0时的位移或速度.(6).六看“特殊点”:例如交点、拐点(转折点)等.例如x-t图象的交点表示两质点相遇,v-t图象的交点表示速度相等.2.易错点(1)..x-t图象、v-t图象都不是物体运动的轨迹,图象中各点的坐标值x、v与t一一对应.(2).x-t图象、v-t图象的形状由x与t、v与t的函数关系决定.(3).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所描述的运动情况都是直线运动.【内容二】▁▂▃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必修1第三章、第四章)考点4: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I考点5:形变、弹性、胡克定律——I考点6:矢量和标量——I知识梳理:1.重力(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2)大小:G=mg.(3)g的特点①在地球上同一地点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②g值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③g值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4)方向:竖直向下.(5)重心①相关因素:物体的几何形状、物体的质量分布.②位置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2.弹力(1)形变: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形变.(2)弹力①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②产生条件:物体相互接触;物体发生弹性形变.(3)胡克定律①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②表达式:F=kx.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为N/m;k的大小由弹簧自身性质决定.x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不是弹簧形变以后的长度.3.摩擦力(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2).产生条件:①接触面粗糙;②接触处有挤压作用;③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3).方向: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4).大小:①滑动摩擦力:F=μF N;②静摩擦力:0<F f≤F max.规律总结:一、弹力有无及方向的判断1.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1)条件法:根据物体是否直接接触并发生弹性形变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此方法多用来判断形变较明显的情况.(2)假设法:对形变不明显的情况,可假设两个物体间弹力不存在,看物体能否保持原有的状态,若运动状态不变,则此处不存在弹力,若运动状态改变,则此处一定有弹力.(3)状态法: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共点力平衡条件判断弹力是否存在.(4)替换法:可以将硬的、形变不明显的施力物体用软的、易产生明显形变的物体来替换,看能否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2.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根据物体所受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判断.(2)根据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弹力的方向.二、1.有弹性形变才有弹力,只接触不发生弹性形变不产生弹力.2.杆的弹力并不一定沿杆的方向,但与杆发生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3.几种典型接触弹力方向的确认:三、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假设法:假设法有两种,一种是假设接触面光滑,不存在摩擦力,看所研究物体是否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另一种是假设摩擦力存在,看所研究物体是否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2)状态法:静摩擦力的大小与方向具有可变性.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平衡方程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3)牛顿第三定律法:此法的关键是抓住“力是成对出现的”,先确定受力较少的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再根据“力的相互性”确定另一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四、摩擦力大小的计算1.静摩擦力大小的计算(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运动),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判断其大小.(2)物体有加速度时,若只有静摩擦力,则F f=ma.若除静摩擦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则F合=ma,先求合力再求静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的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用公式F f=μF N来计算,应用此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μ为动摩擦因数,其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F N为两接触面间的正压力,其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接触面的大小均无关.物理思想方法:一、滑轮模型与死结模型问题的分析1.跨过滑轮、光滑杆、光滑钉子的细绳两端张力大小相等.2.死结模型:如几个绳端有“结点”,即几段绳子系在一起,谓之“死结”,那么这几段绳中的张力不一定相等.3.同样要注意轻质固定杆的弹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作用力的方向需要结合平衡方程或牛顿第二定律求得,而轻质活动杆中的弹力方向一定沿杆的方向二、临界条件在摩擦力突变问题中的应用1.问题特征当物体受力或运动发生变化时,摩擦力常发生突变,摩擦力的突变,又会导致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的突变,其突变点(时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对其突变点的分析与判断是物理问题的切入点.2.常见类型(1)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三、用临界法解决摩擦力突变问题的三点注意(1)题目中出现“最大”“最小”“刚好”等关键词时,一般隐藏着临界问题.有时,有些临界问题中并不含上述常见的“临界术语”,但审题时发现某个物理量在变化过程中会发生突变,则该物理量突变时物体所处的状态即为临界状态.(2)静摩擦力是被动力,其存在及大小、方向取决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的趋势,而且静摩擦力存在最大值.存在静摩擦的连接系统,相对滑动与相对静止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3)研究传送带问题时,物体和传送带的速度相等的时刻往往是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和运动性质的分界点.考点7:力的合成和分解——II知识梳理:1.合力与分力(1)定义: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就叫这个力的分力.(2)逻辑关系: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2.共点力: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作用线或作用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的力.3.力的合成的运算法则(1)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1、F2的合力,可以用表示F1、F2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4甲所示.(2)三角形定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共点力F1、F2的合力,可以把表示F1、F2的线段首尾顺次相接地画出,把F1、F2的另外两端连接起来,则此连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图乙所示.图44.矢量和标量(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相加时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求和时按算术法则相加. 5.力的分解(1)概念: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2)遵循的原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分解的方法①按力产生的实际效果进行分解. ②正交分解法.规律总结:一、共点力的合成 1.共点力合成的方法 (1)作图法(2)计算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示意图,然后利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合力,是解题的常用方法. 2.重要结论(1)二个分力一定时,夹角θ越大,合力越小. (2)合力一定,二等大分力的夹角越大,二分力越大. (3)合力可以大于分力,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 二、几种特殊情况下的力的合成问题 1.两分力F 1、F 2互相垂直时(如图7所示):图7F 合=F 21+F 22,tan θ=F 2F 1. 2.两分力大小相等,即F 1=F 2=F 时(如图8所示):图8F 合=2F cos θ2.3.两分力大小相等,夹角为120°时,可得F 合=F . 三、力分解的两种常用方法 1.按力的效果进行分解:(1)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 (2)再根据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 (3)最后由平行四边形和数学知识求出两分力的大小. 2.正交分解法(1)定义:将已知力按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2)建立坐标轴的原则: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即尽量多的力在坐标轴上).物理思想方法:实际问题模型化后的合成与分解把力按实际效果分解的一般思路:考点8:共点力平衡(包含受力分析)——II知识梳理:1.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2)共点力的平衡条件:F 合=0或者⎩⎪⎨⎪⎧F 合x =0F 合y =02.共点力平衡的几条重要推论(1)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三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多力平衡:如果物体受多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何一个力与其余力的合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物体的受力分析(1).定义:把指定物体(研究对象)在特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所有外力都找出来,并画出受力示意图,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2).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先分析场力(重力、电场力、磁场力),再分析接触力(弹力、摩擦力),最后分析其他力. 规律总结:一、受力分析的方法步骤二、平衡条件的应用方法1.处理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2.处理平衡问题的两点说明(1)物体受三个力平衡时,利用力的分解法或合成法比较简单.(2)解平衡问题建立坐标系时应使尽可能多的力与坐标轴重合,需要分解的力尽可能少.物体受四个以上的力作用时一般要采用正交分解法.二、用图解法进行动态平衡的分析1.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2.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3.基本方法:图解法和解析法.三、平衡中的临界与极值问题1.临界问题当某物理量变化时,会引起其他几个物理量的变化,从而使物体所处的平衡状态“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在问题的描述中常用“刚好”、“刚能”、“恰好”等语言叙述.常见的临界状态有:(1)两接触物体脱离与不脱离的临界条件是相互作用力为0(主要体现为两物体间的弹力为0);(2)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为绳中张力达到最大值;绳子绷紧与松驰的临界条件为绳中张力为0;(3)存在摩擦力作用的两物体间发生相对滑动或相对静止的临界条件为静摩擦力达到最大.研究的基本思维方法:假设推理法.2.极值问题平衡物体的极值,一般指在力的变化过程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一般用图解法或解析法进行分析.物理思想方法:整体法与隔离法在平衡问题中的应用整体法和隔离法的使用技巧当分析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整体的受力情况及分析外力对系统的作用时,宜用整体法;而在分析系统内各物体(或一个物体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时常用隔离法.整体法和隔离法不是独立的,对一些较复杂问题,通常需要多次选取研究对象,交替使用整体法和隔离法.考点9: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II知识梳理:一、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2.意义(1)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2)指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3.惯性(1)定义: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2)量度: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3)普遍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二、牛顿第三定律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2.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判断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时,若为A物体B物体的关系,则为相互作用力;若为A物体→B物体←C物体的关系则为平衡力.三、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2.表达式:F=ma,F与a具有瞬时对应关系.3.力学单位制(1)单位制由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共同组成.(2)力学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有kg、m和s.(3)导出单位有N、m/s、m/s2等.规律总结:一、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与应用1.明确了惯性的概念.2.揭示了力的本质.3.揭示了不受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三、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三同、三异、三无关”(1)“三同”:①大小相同;②性质相同;③变化情况相同.(2)“三异”:①方向不同;②受力物体不同;③产生的效果不同.(3)“三无关”:①与物体的种类无关;②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③与物体是否和其他物体存在相互作用无关.2.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比较四、牛顿第二定律瞬时性的“两种”模型(1)刚性绳(或接触面)——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体,剪断(或脱离)后,其弹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2)弹簧(或橡皮绳)——两端同时连接(或附着)有物体的弹簧(或橡皮绳),特点是形变量大,其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时性问题中,其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保持不变.五、动力学两类基本问题求解两类问题的思路,可用下面的框图来表示:分析解决这两类问题的关键:应抓住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之间联系的桥梁——加速度.物理思想方法:利用整体法与隔离法求解动力学中的连接体问题1.整体法的选取原则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不需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分析整体受到的合外力,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或其他未知量).2.隔离法的选取原则若连接体内各物体的加速度不相同,或者要求出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就需要把物体从系统中隔离出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3.整体法、隔离法的交替运用若连接体内各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要求物体之间的作用力时,可以先用整体法求出加速度,然后再用隔离法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作用力.即“先整体求加速度,后隔离求内力”.考点10:超重和失重——I知识梳理:1.超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2.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3.完全失重(1)定义: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情况称为完全失重现象.(2)产生条件:物体的加速度a=g,方向竖直向下.规律总结:一、数图结合解决动力学问题物理公式与物理图象的结合是一种重要题型.动力学中常见的图象有v-t图象、x-t图象、F-t图象、F-a 图象等,解决图象问题的关键有:(1)分清图象的横、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及单位,并且注意坐标原点是否从零开始,明确其物理意义.(2)明确图线斜率的物理意义,如v-t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注意图线中一些特殊点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图线与横、纵坐标的交点,图线的转折点,两图线的交点等.(3)明确能从图象中获得哪些信息:把图象与具体的题意、情景结合,并结合斜率、特殊点等的物理意义,确定能从图象中反馈出来哪些有用信息(如v-t图线所围面积表示位移等)并结合牛顿运动定律求解.二、动力学中的临界极值问题临界或极值条件的标志(1)有些题目中有“刚好”、“恰好”、“正好”等字眼,明显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临界点;(2)若题目中有“取值范围”、“多长时间”、“多大距离”等词语,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起止点”,而这些起止点往往就对应临界状态;(3)若题目中有“最大”、“最小”、“至多”、“至少”等字眼,表明题述的过程存在着极值,这个极值点往往是临界点;(4)若题目要求“最终加速度”、“稳定加速度”等,即是求收尾加速度或收尾速度.三、动力学中的典型临界条件(1)接触与脱离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或脱离,临界条件是:弹力F N=0.(2)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两物体相接触且处于相对静止时,常存在着静摩擦力,则相对滑动的临界条件是: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3)绳子断裂与松驰的临界条件:绳子所能承受的张力是有限度的,绳子断与不断的临界条件是绳中张力等于它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力,绳子松驰的临界条件是:F T=0.(4)加速度变化时,速度达到最值的临界条件:当加速度变为零时.物理思想方法:。

浙江省高一地理会考要点总结归纳(参见会考导引)

浙江省高一地理会考要点总结归纳(参见会考导引)

浙江省高一地理会考要点总结归纳(参见会考导引)1.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P152.太阳外部结构由里到外分为-P163.太阳活动类型及发生的区域-P164.黑子数目变化周期-P165.地球的真正自转周期-P166.线速度的特征-P167.角速度约几度每小时-P168.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P179.如何通过看经度来判断南北极-P1810.如何判断正午太阳高度-P1811.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P1812.地壳、地幔、地核的范围-P1913.水圈中哪部分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P1914.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P2415.按成因,岩石分为-P2416.沉积岩的两个突出特征-P2417.板块和板块之间的基本关系-P2518.地质构造有哪两种类型-P2519.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P2620.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P272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特点-P2722.地中海气候特征-P2823.冷锋和暖锋的降水在哪里-P2824.暖流与寒流的影响-P2925.恐龙于何时灭绝-P3326.五个自然地理要素-P3427.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P3428.地球表面地域分异的四种基本规律-P3529.浙江所属什么自然带-P3630.聚落按性质和规模可分为-P4031.当前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以什么为主-P4232.自然灾害按成因和过程可分为-P4233.我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P4234.人口增长模式有哪些-P4735.人口容量的特点-P4836.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P4837.城市的三种基本功能区-P4838.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P5439.城市化过程中会出现什么现象-P5440.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P5541.常见的农业地域类型-P60-6142.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P6143.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态-P7444.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P7545.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P7546.南方与北方的划分-P7647.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P7648.西部大开发的意义-P7649.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P7650.田纳西河流域治理核心-P8451.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P8452.传统工业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和措施-P8553.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和措施-P8654.GIS的概念-P9255.GIS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P9256.RS的含义-P9257.RS的技术系统的组成-P9258.GPS的概念-P9359.GPS基本组成-P9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朝代沿革夏: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商:约前1600年—约前1046年周: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 东周: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秦:前221—前207汉:西汉:前202—公元9 东汉:25—220三国: 220—280 魏蜀吴晋:西晋:266-316 东晋:317-420南朝:420-589宋齐梁陈北朝:389-581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 581-618唐: 618-907五代十国:宋: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6 辽西夏金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36-1840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年 b1、分封制:⑴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 )⑵对象:( )、( )和( )⑶主要的诸候国:燕、( ) ( )⑷诸候的权利和义务:①权利:分封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 );诸侯可以在自己的封国内进行再分封,建立武装,设置官员,征收赋税。

②义务:定期( );提供军赋和力役;服从周天子。

2、宗法制⑴含义:按照父系( )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⑶内容:①( )制,余子分封制。

②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 )”的宗法等级③大宗、小宗形成庞大的宗族网,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

⑷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最大的特点)②血缘与政治结合(大宗和小宗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血缘上是兄弟关系)。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c①( )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 )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西周的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 )(史实:西周分封制---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也是政治实体,诸侯以嫡长子继承享有世袭统治权,后出现诸侯争霸)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㈠秦朝的统一 b1、条件: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增强(根本)/民族融合加强、人民的渴望/秦王的雄才大略2、时间:公元前( )年3、统一者:( )4、都城:咸阳5、疆域: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 )。

6、意义:⑴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⑵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⑶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为各族人民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㈡皇帝制度b ⑴时间:秦朝⑵特点: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 )郡县制的建立b1、出现:( )作为行政单位出现,而作为制度出现于秦朝。

2、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3、内容:⑴郡设( )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郡尉负责军事;监御史负责监察职责。

⑵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其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⑶县以下有乡、里基层行政机构4、特点:⑴( )地方⑵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 )5、作用:⑴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政体⑵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㈠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b1、含义: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候王国,郡国二制并行。

武帝时,全国划分( )州,长官为( )。

㈡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1、内容:唐朝中央设( )省(草拟、决策)、( )(审议)、( )(执行)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2、作用:⑴三省既合作,又相互( v ),加强了君权和中央集权。

⑵有利于科学决策,大大提高( )。

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㈢宋朝分割宰相权力的举措 b1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称“同平章事”,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 )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 ),地位略低于宰相。

⑵设( )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⑶设( )管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㈣元朝的行省制度 b1、目的:为有效控制地方2、内容:⑴元朝在地方上设( ),简称行省或省(最高地方行政区划),共设10 行省。

①重大民政事务呈报( )省;②军政要务需呈报( );③没有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④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⑵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①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大都及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②( ):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d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特点:( )。

(中央日益集权于皇帝)史实:①秦始皇始设丞相。

②汉武帝频繁换相;建立了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外朝”相对应的“中朝”。

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

④宋朝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

⑤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彻底解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

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特点:( )。

(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史实:①秦汉实行郡县制。

②西汉武帝设州刺史制度,监察地方高官。

③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作为最高地方最高行政区划,其权力受中央的节制。

㈠明朝内阁制的设立 b1、原因:⑴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⑵为加强君主专制2、设立者:( )3、性质: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仅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4、影响:( )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二)清军机处的设立 c1、时间:清朝( )皇帝时设立2、原因:⑴直接:适应( )用兵需要⑵根本:加强中央集权3、职位演变:由处理军务发展为处理政务4、性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 )机构5、特点:秉承帝意,跪受笔录( ),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6、影响: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 ),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c1、积极作用: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消极作用:⑴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⑵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

专题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国际: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 )原料产地(根本原因)。

②国内: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夜。

(2)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b1840—1842 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1856—1860 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1885 法国挑起的中法战争1894—1895 日本挑起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1901 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发动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c条约主要内容危害《南京条约》1842年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 )五处通商口岸。

④( ):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①香港岛的割让破坏了中国( )权的完整。

②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③五口通商使中国东南沿海门户洞开,便利了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

④协定关税严重破坏了中国的( )权]《马关条约》1895年①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国等干涉未能得逞)、( )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开放( )、杭州为商埠。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 )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①台湾等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民族危机( )加深。

②巨额的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便利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新的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④投资设厂,便利日本向中国输出资本,严重阻碍了中国( )的发展]。

《辛丑条约》1901年①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 )亿两。

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③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①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勒( )动。

④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索;②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③( )帝活动,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④列强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下。

](4)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c①列强侵华战争( )中国的国家主权。

a.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使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毁坏中华我们遗产。

b.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破坏中( )等主权完整。

c.经济上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②中国国门洞开,由主权独立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爆发时间:1894年9月 清军爱国将领:海军提督丁汝昌、“定远”管带刘步蟾、“致远”管带( )(牺牲)、“经远”管带( ) (牺牲)、“靖远”管带叶祖珪等。

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而失去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最终在威海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c1、原因: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 台湾人民的爱国热情(愿人人战死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2、过程:爱国志士( )、( )——义军、( )——黑旗军3、结果:最终失败,但显示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㈠ “卢沟桥事变” b ⑴经过( )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冠军拒绝,日军随之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⑵影响:日本( )的标志,成为全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㈡南京大屠杀和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 b1、南京大屠杀:⑴时间:( )年底⑵概况:日军占领南京后,对中国军民进行长达6周的屠杀⑶结果( )人遇难。

2、日军进行细菌战的罪行731部队罪行:日军在中国( )研制细菌和化学武器的部队,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试验。

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c⑴初步建立——①( )事变,日本占领东北三省,中日民族矛盾逐步尖锐。

②1935年,中共发表(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③同年12月,( )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国共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序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形成。

⑵正式建立——⑤1937年七七事变,中共发表抗日通电⑥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宣布抗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