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治疗与UGT1A1解读
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组学的应用
![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组学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419035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d.png)
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组学的应用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是基于个体基因组信息的药物研发和治疗方法。
通过研究个体基因组在药物代谢、药物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方面的变异,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毒副作用,从而实现个体化的药物治疗。
本文将从个体化药物选择、剂量调整、治疗预测和安全性评估等方面探讨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组学的应用。
一、个体化药物选择个体化药物选择是根据患者个体基因组特征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不同个体基因组中的一些关键基因可能对药物的代谢和作用机制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个体基因组中的CYP2D6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导致药物代谢能力的差异,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通过对患者个体基因组的分析,可以预测患者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能力,从而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二、个体化药物剂量调整个体化药物剂量调整是根据患者个体基因组特征来调整药物的剂量。
不同个体基因组中的一些关键基因可能影响药物的清除和排泄速率,从而导致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异。
例如,个体基因组中的UGT1A1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导致对伊立替康(Irinotecan)药物的敏感性差异。
通过对患者个体基因组的分析,可以预测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从而调整药物的剂量,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
三、个体化药物治疗预测个体化药物治疗预测是通过分析患者个体基因组特征来预测治疗效果。
不同个体基因组中的一些关键基因可能与药物的作用靶点相关,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例如,个体基因组中的ERBB2基因的扩增可能导致对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药物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差异。
通过对患者个体基因组的分析,可以预测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并根据结果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四、个体化药物安全性评估个体化药物安全性评估是通过分析患者个体基因组特征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不同个体基因组中的一些关键基因可能与药物的毒副作用相关,从而影响药物的耐受性。
例如,个体基因组中的TPMT基因多态性可能导致对硫唑嘌呤(Azathioprine)药物的耐受性差异。
个体化用药
![个体化用药](https://img.taocdn.com/s3/m/edf6ceeb102de2bd960588ce.png)
基因导向个体化用药“用药的安全有效是中国政府最为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之一”;个体化治疗和个性化用药,一直以来就是国家卫生部、各级医院积极追求的治疗模式。
个体化用药,就是药物治疗“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在充分考虑每个病人的遗传因素(即药物代谢基因类型)、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病理特征以及正在服用的其它药物等综合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安全、合理、有效、经济的药物治疗方案。
一项统计数据表明,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的有效比率一般为50%,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的有效比率为30%,而癌症药物的有效比率仅25%。
进行个体化用药的目的是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减少医疗费用,让患者花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费用,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我国因药物不良反应而直接或间接住院的病人每年约250万人次,直接死亡约20万人。
造成药物副作用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由于药物本身在人体内的滞留时间太长(代谢过慢),从而对人体造成的累积毒害。
据统计,10~15%的中国人的药物代谢基因型为弱代谢型,因而常规剂量的药物使用会在人体内造成代谢产物堆积,产生药物性肝炎或药物中毒等不良反应。
而强代谢型人群,因为药物代谢过快,一是药物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造成药效不佳和药物使用上的浪费;二是某些药物如丙戊酸,代谢产物有严重的肝毒性,强代谢者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注意用量。
相同的药物对不同的病人所产生的作用的不同,迫使医生采取试探性治疗或保守性治疗,用药以及剂量很难做到个性化和针对性。
临床上迫切需要有一种诊断指标,可以指引临床上用药达到安全并有效。
基因导向个体化医学的开展可以应用于对人体血液中药物代谢基因型的检测,对药物进行个性化评估,从而个性化选择药物种类和用药剂量,进行个性化指导治疗。
近年来,化学新药的获批比例在逐年下降,而与个体化用药有关的基因检测产品的获批比例却在逐年提高。
据统计,美国FDA从2005年开始批准用于个体化用药指导的基因检测产品上市,到目前为止已批准了16个相关产品(包括CYP2C19,CYP2C9,CYP2D6等)美国FDA已经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指导基因与用药的相关政策,奥巴马政府也已把“个体化治疗”作为美国医疗改革的重要内容。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https://img.taocdn.com/s3/m/00c03796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4c.png)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知识系列文章】从浅入深解读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引言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简称UGT)是一类重要的代谢酶,参与了许多药物、有害物质和内源性物质的代谢转化过程。
UGT基因家族拥有较高的多样性,并且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本文将从浅入深,逐渐解析UGT基因在亚洲社会中具有的重要意义,同时探讨其在药物代谢和健康疾病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1. UGT基因概述UGT基因家族是编码UGT酶的基因群,位于人类基因组的多个染色体上。
UGT1A家族是其中最为重要和广泛研究的成员之一,主要参与药物和内源性化合物的代谢。
UGT基因家族的重要性归功于其对体内外物质代谢的调控作用,这使得研究UGT基因在人体中的功能和变异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焦点。
2. UGT基因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UGT基因编码的UGT酶在药物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UGT酶通过将葡萄糖醛酸基团转移至药物分子中的含氧官能团,从而增加药物的水溶性,促进药物代谢和排泄。
许多药物代谢途径都受到UGT酶的影响,UGT基因的表达水平和多态性对于药物疗效和副作用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针对UGT基因的研究已经发现了多个与药物代谢相关的突变位点,这些位点的差异明显影响了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药效。
3. UGT基因与健康疾病的关联除了药物代谢,UGT基因还与许多健康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研究表明,UGT基因多态性与心血管疾病、癌症、代谢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风险密切相关。
UGT1A1基因突变引起的Gilbert综合征,会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进而增加患者发生肝脏疾病的风险。
UGT基因对一些环境和生物因素的反应敏感,与个体对致癌物质和毒素的敏感度紧密相关。
研究UGT基因与健康疾病之间的关联,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4. UGT基因在亚洲社会中的重要性UGT基因在亚洲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多态性,与高发病率的某些亚洲疾病密切相关。
ugt1a1基因名称
![ugt1a1基因名称](https://img.taocdn.com/s3/m/21f2716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6.png)
ugt1a1基因名称
UGT1A1基因是人体中的一种重要基因,它在体内发挥着关键的生物功能。
UGT1A1基因编码着一种特定的酶,即UDP-葡萄糖基转移酶1A1,这种酶在肝脏和其他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UGT1A1基因的主要功能是催化废物物质的转化和排除。
它能够将许多异物与葡萄糖结合,从而使它们变得更易于排泄。
这种转化作用对于人体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过滤掉我们摄入的许多有害物质。
除了废物物质的排泄,UGT1A1基因还参与了一些重要的生理过程。
例如,它在胆红素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胆红素是血液中的一种黄色物质,它是红细胞分解后产生的。
UGT1A1酶能够将胆红素转化为可溶性的胆红素葡萄糖醛酸,从而使其更容易排出体外。
如果UGT1A1基因发生突变或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胆红素代谢紊乱,进而引发一系列疾病,如遗传性黄疸综合征。
除了胆红素代谢,UGT1A1基因还与药物代谢有关。
一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中需要UGT1A1酶的参与。
如果UGT1A1基因存在突变或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药物代谢不畅,影响药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UGT1A1基因的研究对于了解人体生物代谢过程以及药物疗效的个体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UGT1A1基因的研究,科学家可以更
好地了解人体对各种物质的代谢能力,进而为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UGT1A1基因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功能,参与废物物质的排泄和胆红素代谢等生理过程。
对UGT1A1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生物代谢过程和药物疗效的个体差异,为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UGT1A1基因突变:不仅仅是黄疸
![UGT1A1基因突变:不仅仅是黄疸](https://img.taocdn.com/s3/m/d72c1ad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72.png)
UGT1A1基因突变:不仅仅是黄疸展开全文郑素军2019年8月23-2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暨2019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年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年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郑素军教授做了“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诊疗进展”的专题报告,现将精华分享如下。
1. Gilbert综合征与Crigler-Najjar综合征可以看做严重程度不同的UGT1A1基因病1.1 UGT1A1基因突变所致黄疸GS与CNS的共同分子遗传学基础是UGT1A1基因突变导致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降低,临床上都表现为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二者的区别在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以及血中胆红素水平不同,因而疾病进展和预后有差异。
因此可以将这两种疾病视为严重程度不同的UGT1A1基因病。
GS代表较轻的一种表型,而CNS I型代表最严重的致死性的表型。
具体临床表现见表1.1.2 Gilbert综合征与Crigler-Najjar综合征相关UGT1A1基因突变GS最常见的UGT1A1基因突变,包括启动子区域TATA盒的TA 插入突变[A(TA)7TAA](UGT1A1*28),以及1号外显子的错义突变c.211 G> A(p.G71R)(UGT1A1*6);其中UGT1A1*28在高加索人、非洲人较为常见,而UGT1A1*6在亚洲人群比较多见。
其他较为常见的突变还有位于苯巴比妥反应元件(phenobarbital responsive enhancer module, PBREM)的c.-3156G>A和c.-3279T>G,1号外显子的错义突变c.686C>A(p.P229Q),以及分别位于4号、5号外显子的错义突变c.1091C>T(p.P364L)、c.1456T>G(p.Y486D)。
需指出的是,c.-3279T>G单独突变并不足以引起GS,它往往和UGT1A1*28共同作用导致GS。
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检测
![个体化药物治疗基因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e7241a0c71fe910ef12df8de.png)
胰岛素增敏剂(激 活过氧化物酶 增殖体激活的 受体γ— PPARγ),增强 胰岛素的作用
PPARγ基因多态性检测 (药物激活PPARγ 而减少胰岛素抵抗 分子产生)
双胍类 (二甲双胍等)
降低食物吸收及糖 原异生,促进 组织摄取糖
OCT2(有机阳离子转 运体2)基因多态性 检测(OCT2用于该 药清除)
影响药物分布作用时间和强度三常用的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一糖尿病用药药物药理作用检测的相关基因临床意义磺脲类甲苯磺丁脲等促胰岛素释放cyp2c9细胞色素450p2c9基因多突变型对该药清除率低致该药血药浓度升高应减量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激活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的受体ppar增强胰岛素的作用ppar基因多态性检测药物激活ppar而减少胰岛素抵抗分子产生突变型较好突变型杂合子对罗格列酮有反应的比率高达866野生纯合子有反应者为4372二甲双胍等降低食物吸收及糖原异生促进组织摄取糖oct2有机阳离子转运体2基因多态性检测oct2用于该药清除基因突变致该药清除减慢降糖效应增强不良反应风险增高应减量氯茴苯酸类oatp1b1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1编码基因slco1b1多态性检测肝细胞基底膜特异的转运蛋白与肝解毒有关基因突变血药清除减慢降糖效应及毒副作用增强野生纯合子活性正常二抗高血压药抗高血压药药理作用检测相关基因临床意义1受体阻断药阿替洛尔等竞争1受体adrb11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突变中国人约占70致该类药与adrb1结合能力增强故对该类药敏感野生型纯合子不敏感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剂ace卡托普利等抑制at形成降低血管收缩性并能改善心功能促进前列腺素合成扩血管ace基因多态性不同基因型对不同药敏感性不同野生型纯合感性高血管紧张素at即at受体抑制at收缩血管及促醛固酮分泌作用cyp2c9基因多态性洛沙坦经cyp2c9代谢为e3174后发挥疗效野生型纯合子使用常规剂量洛沙坦
UGT1A1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和临床作用影响的进展
![UGT1A1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和临床作用影响的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929d86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14.png)
UGT1A1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和临床作用影响的进展张喆;蔡卫民【摘要】UG T1A 1基因是参与人体代谢循环的重要基因,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发现其基因多态性与某些药物代谢水平相关,进而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等诸多方面.随着研究进展,UG T1A 1的底物在不断扩展,包括胆红素、雌激素、伊立替康及其他一些药物已有研究.研究UG T1A 1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情况的影响,在临床疾病的诊治、预后判断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期刊名称】《药学实践杂志》【年(卷),期】2018(036)006【总页数】5页(P488-492)【关键词】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基因多态性;药物代谢;药物基因组学【作者】张喆;蔡卫民【作者单位】上海复旦大学药学院,上海201203;上海复旦大学药学院,上海2012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3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ridine-5′-diphosphate glucuronosyl transferase, UGT)是一种结合在内质网上的膜蛋白,它是许多内源性和外源性物质在生物体内进行Ⅱ相生物转化时一种重要的酶。
UGT体外孵育时其活性表现需要孔道蛋白参与; 而CYP450 锚在内质网膜,活性部位朝向胞浆,体外孵育不需要特殊条件,并且大多数药物主要经过Ⅰ相代谢,因此对UGT 的研究落后于Ⅰ相代谢酶CYP450[1]。
在药物代谢中,UGT催化葡萄糖醛酸从UDP-葡萄糖醛酸(UDP-glucuronic acid, UDPGA) 转移到其他分子(通常是疏水分子)上,使得生成的亲水性代谢物由肾脏及胆汁排泄,其余的疏水性代谢物则由肠道及转运蛋白运输。
以上两种排泄方式都会受到UGT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即葡萄糖醛酸化低活性导致药物清除率降低,因此药物所需服用的剂量相应减少;相反,如果葡萄糖醛酸化高活性则清除率增高,需要相应调高药物剂量。
人类的UGT 超家族根据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分为2个家族: UGT1和UGT2,两者又进一步分为3个亚家族:UGT1A,UGT2A及UGT2B。
UGT1A1检测与个体化治疗及吉尔伯特综合征诊断
![UGT1A1检测与个体化治疗及吉尔伯特综合征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b8bddce9f705cc1755270987.png)
UGT1A1 基因型的检测对野生型患者用药有何优化作用
2011年在 临床肿瘤学杂志(JCO)上发表了一篇根据 UGT1A1 基 因型研究伊立替康耐受剂量的文章,提出完全野生型的患者( 6/6 ) 其常规的180mg/m2的剂量可能不够,需要加量。这也属于肿瘤的个 体化治疗的部分。因此,从长远来看UGT1A1 基因型的检测还可以 在野生型患者中进一步优化开普拓的使用剂量。
UGT1A1基因表型检测
野生型
杂合子型
纯合子型
高剂量或标 准剂量伊立 替康
标准剂量伊 立替康
低剂量伊立 替康
讨论
1、由于开普拓上市时的一期剂量爬坡实验未进行基因分型, 是否导致了开普拓的剂量在6/6型及6/7型患者中被低估;
2、个体化治疗时代,UGT1A1基因检测是否可以指导患者使 用更加合适的剂量,从而为患者争取到更佳的治疗效果;
UGT1A1 基因编码的蛋白主要在肝脏中表达,促进胆红素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在GS 发病中起关键作用。
Gilbert 综合征
目前发现,Gilbert 综合征患者的UGT1A1基因异常
主要有3 种类型,包括启动子区域TA 盒中TA 碱基 序列插入突变、UGT1A1 基因外显子区域的单碱 基突变以及远端加强序列即苯巴比妥反应增强元 件( phenobarbital - responsive enhancer module, PBREM) 的突变。
具有UGT1A1*28纯合子的患者在伊立替康初次给药时应给予常规剂量并
监测血液毒性。之前治疗时发生较严重血液毒性的患者应该考虑降低伊 立替康的初次给药剂量。但是,在这一患者群中具体应该使用多少的初
始剂量并未明确,后续剂量的调整应当基于具体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情况
UGTIA1基因多态性检测在CPT-11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UGTIA1基因多态性检测在CPT-11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ccc9431abb68a98271fefa43.png)
注: 同L A A组对 比, P< 0 . 0 5 ; 同S A O组对比 , AP< 0 . 0 5
3 讨论
[ 1 ] 吴海琴 , 郭荷娜 , 张桂莲 , 张茹 , 王学 良, 赵 英贤; 急 性脑梗 死患者血液 糖化 血红蛋 白与病情轻 重关 系的探讨 ; 卒中与神经疾病 ; 2 0 0 7年第O 5期: 6 8 — 7 1【 2 J 黄成林 , 徐 耕, 金国栋, 吴康松 , 傅 国胜, 单江 ; 高敏 C反应 蛋 白、 心肌肌钙 蛋 白 I与冠状动 脉病 变程度 的关 系f J _ ; 临床内科杂志; 2 0 0 5年 ( ) 4期: 8— 1 0 [ 3 ] 许 晓辉 , 许予明, 谈颂 , 宋波 ; 缺血性卒 中改 良的 T O A S T分型 与 O C S P分型关 系的 研 究; 中国实用内科 杂志; 2 0 0 8年 0 7期 : 2 5— 2 8 [ 4 ] 王晓艳 , 党瑜华, A c h a r y a D K, 唐 宝华 , 李朝晖; 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 P一 选择素 、 高敏 c反应蛋 白及血脂检测[ J ] ; 郑 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 0 0 6年 0 3 期: 4 7— 4 8 .
( P> 0. 0 5 ) 。
表1 比较 5 组问C R P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 A 1 C浓度( 均数 ± 标准差 )
患者l 。虽然 S S S — T O A S T 较 为先进 , 可是 对于 贫穷群体 来说 , 检查 多 、 时间 长 、 费用 高, 这些人无法承担。本研究就针对了如何让贫穷群体来使用 S S S— T O A S T进行治疗进 行 了研究。这研究就是探讨 了部分血 液生化指标 同 S S S —T O A S T之 间存在何 种 关联 。 本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 中组 和原 因不明 的缺血性脑卒 中 组患者血液中的高敏 c反应蛋白浓度显著 比剩下的 3 组 高, 比较大动 脉粥样硬 化性脑 卒 中组和原因不明的缺血性脑卒 中组得 出大动 脉粥样硬 化性脑卒 中组 , 这能说 明 j , 正 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和原因不明的缺血性脑卒 中导致 了动脉粥样硬化斑 块和不 稳定 的状态 , 产生急性缺血性卒 中就是 因为斑块 的掉落和 出血。所 以最 初判断是 否是 动脉粥样硬化型可通过检测 高敏 C反应蛋 白浓度。本研究中还得出了急性缺 血性 脑卒 中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组患者的 H b A I C的浓度显著比其余的 4组高 , 所 以还可 以从检 查病患的 H b A 1 C浓度来简单判断是否为小血管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患者 。 本研究最终得出了可以测定发现高敏 c反应蛋 白的浓度和糖化血红蛋 白的浓度初 步判断是否为动脉粥样硬化型或小血管 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患者。虽然这 不能全部 代替 S S S — T O A S T分 型, 但是这能帮助研究 S S S — T O A S T分型 , 尽可能的节 约 r 费用, 让 贫穷群体能够得到 了治疗。
个体化方案治疗转移性直肠癌的临床对照研究
![个体化方案治疗转移性直肠癌的临床对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9f83e82d0d233d4b14e6972.png)
个体化方案治疗转移性直肠癌的临床对照研究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化疗方案治疗直肠癌的疗效。
方法:将转移性直肠癌患者60名,治疗前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传统的化疗方法,另一组30例中采用个体化化疗方案,后组采用个性化用药诊断试剂盒检测30例直肠癌活检新鲜肿瘤标本组织中的mrna 表达水平,基因多态性,筛选合适的化疗药物,并通过检测肿瘤组织中的基因突变,决定是否加用分子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
结果:60例转移性直肠癌患者,传统治疗组30例化疗6-8周后,取得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13例,稳定(sd)8例,进展(pd)5例,总有效率(rr)为56.7%(17/30),疾病控制率(dcr)为83.3%(25/30)。
个体化化疗方案治疗6-8周后,取得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16例,稳定(sd)5例,进展(pd)2例,总有效率(rr)为76.7%(23/30),疾病控制率(dcr)为93.3%(28/30)。
结论:个体化化疗方案治疗直肠癌的疗效优于传统的直肠癌的化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直肠癌;个体化治疗;分子标志【中图分类号】r73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016-02近几年来,遗传学/基因组学和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直肠癌的个体化治疗也因此开始从理想走向现实。
通过相关基因的检测,判断患者的预后,预测抗肿瘤药物的疗效,个体化治疗-给不同的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抗肿瘤药物,已经成为直肠癌治疗中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经济负担的必需路径。
2008年1月~2012年3月,我院对60例转移性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传统化疗治疗组和个体化化疗方案治疗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比较传统化疗治疗组和个体化化疗方案治疗组的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晚期直肠癌60例,男38 例、女22例,年龄41~ 79岁;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临床分析药物治疗的个体化与精准化
![临床分析药物治疗的个体化与精准化](https://img.taocdn.com/s3/m/de9a28a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14.png)
临床分析药物治疗的个体化与精准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不断追求,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和精准化成为了临床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传统的药物治疗往往是以一种普遍适用的方式来应对疾病,而忽略了每个患者的独特情况,无法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因此,个体化和精准化的药物治疗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意义个体化药物治疗是指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以及疾病特点,针对性地选择和调整药物的用量、方式和时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个体化药物治疗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成功率,实现个体的快速康复。
二、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实践为了实现个体化药物治疗,临床医生会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以及生活习惯等,以便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
其次,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化验结果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严重程度。
最后,医生会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药物的特点,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精准化药物治疗的意义精准化药物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基因型等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根据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调整药物的用量。
精准化药物治疗可以减少因个体差异而导致的治疗失败或者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精准化药物治疗的实践精准化药物治疗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
例如,通过基因检测可以获得患者的基因型信息,以确定患者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或者耐受性。
此外,通过药物浓度监测技术可以了解患者体内药物的浓度,从而调整药物的用量和频率。
精准化药物治疗还需要进行临床试验和大样本研究,以验证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五、个体化与精准化药物治疗的挑战与前景实施个体化和精准化药物治疗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
首先,个体化和精准化药物治疗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
其次,技术手段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也是实现个体化和精准化药物治疗的关键。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个体化和精准化药物治疗的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药物治疗个体化与精准医学
![药物治疗个体化与精准医学](https://img.taocdn.com/s3/m/59fc78a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0f.png)
药物治疗个体化与精准医学现代医学领域正迅速发展,并引入了个体化医疗和精准医学的概念。
药物治疗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药物治疗个体化和精准医学的概念、意义以及可能的应用。
一、药物治疗个体化的概念和意义药物治疗个体化是指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等因素,为患者量身定制出合适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药物治疗的疗效,减少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耐受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个体化药物治疗的意义在于每个患者都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疾病发生机制,因此同样的药物在不同患者身上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通过个体化的药物治疗,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特征选择最佳的药物、剂量和疗程,更好地控制疾病的进展和症状的缓解,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精准医学和药物治疗个体化的关系精准医学是一种基于个体化的医疗模式,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全面的医学信息,在预防、诊断、治疗和监测疾病的过程中实现最佳的个体化医疗效果。
而个体化的药物治疗则是精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化的药物治疗需要依赖于先进的基因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来确定影响药物疗效的基因变异和生物标志物,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药物选择。
精准医学提供了开展个体化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为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三、药物治疗个体化的应用目前,药物治疗个体化已经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1. 肿瘤治疗个体化:个体化的药物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可以确定肿瘤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从而选择更加合适的靶向药物。
这种个体化的药物治疗策略可以提高肿瘤治疗的有效性,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2. 心血管疾病治疗个体化: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健康问题,药物治疗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体化的药物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临床特征,选择最优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和药物剂量的个体化
![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和药物剂量的个体化](https://img.taocdn.com/s3/m/ac3fe4c7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a8.png)
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和药物剂量的个体化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药物治疗领域也在不断创新。
然而,由于个人基因的差异,可以导致药物在不同个体中的代谢速度和剂量的响应存在着差异化。
因此,为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以个体为中心的药物治疗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心之一。
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与药物剂量的个体化密切相关。
药物代谢酶是指通过代谢让药物分解并被排出体外的酶。
在人体中,药物代谢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和加氧反应等,将药物变成代谢产物;第二阶段为半折衷反应、甲基化和硫酸化等,将药物代谢产物进一步转移或清除。
基因多态性是指同一基因在不同人群中具有不同的基因型或等位基因。
药物代谢酶同样存在着基因多态性,例如CYP2C9,CYP2D6和UGT1A1等基因多态性,导致不同个体的药物代谢能力与药效不同。
例如,阿司匹林是用于治疗疼痛和发热的药品。
在某些人中,它可能引起消化道反应或不良反应。
这一结果可以从CYP2C9基因多态性中解释。
CYP2C9的异质形式使得药物在不同个体中的代谢速度存在差异。
因此,确定患者的CYP2C9基因多态性有助于选择非常规药物剂量,以避免多次用药产生不良反应。
同时,药物抗癌治疗领域的研究也不断探索药物剂量的个体化。
在具有UGT1A1基因多态性的肠癌患者中,常用药物伊立替康的药代动力学表现中,药物在体内的清除速度显著减慢,导致减小药量代表治疗潜力。
而在具有CYP3A4基因多态性的肺癌患者中,伊马替尼的药物剂量需要针对不同基因型进行个体化选择,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治疗有效性的降低。
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涉及到患者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多个领域。
同时,这些技术的使用也面临许多限制,例如技术成本较高和检测过程较为复杂等。
因此,在药物治疗中,医生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患者的药物代谢情况,谨慎选择药物,并根据患者的反应进行适当的调整。
总体来看,基因多态性是个体化治疗的重要基础,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与药物剂量的个体化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药物代谢酶系统及其与个体健康关系的研究
![药物代谢酶系统及其与个体健康关系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6677b0d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9f.png)
药物代谢酶系统及其与个体健康关系的研究药物代谢酶是一种能够加快或减慢药物代谢的蛋白质。
它们在肝脏和其他组织中存在,是药物被身体分解和代谢的关键因素。
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差异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因此,研究药物代谢酶系统的功能机制及其与个体健康的关系,对于生成精确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药物代谢酶药物代谢酶系统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药物代谢酶(CYPs)和第二类药物代谢酶(UGTs)。
其中,CYPs是最重要的药物代谢酶之一,负责将药物转化为可排泄的代谢产物。
而UGTs则负责将代谢产物转化为可溶性物质,以帮助其从体内排出。
CYPs是酶的超家族,在人类中有至少57种成员。
每种成员都可以降解不同的药物,其活性因人而异。
CYPs的活性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SNPs是基因序列中的单个碱基发生变异的现象。
不同的SNPs会降低或提高CYPs的活性,并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
UGTs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将药物代谢产物转化为可排泄的形式;二是对一些危险物质进行结合和解毒,以降低毒性。
UGTs的活性变异同样受到SNPs的调节,进而产生药物代谢率和药物副作用的变化。
CYPs和UGTs的重要性考虑到药物代谢中CYPs和UGTs的重要性,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研究它们如何影响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研究表明,CYPs的活性的变异与许多常见疾病的风险密切相关。
例如,CYP2C19的突变与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增加了5-10倍。
CYP2D6的高活性等位基因则与心理类药物治疗反应的改善相关。
UGTs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与重金属毒性以及药物副作用的关系。
一个UGT1A1的突变,使患者更容易在使用伊立替康静脉注射时出现骨髓压抑,并使患者的代谢产物达到有毒的药物水平,而在优秀的药物代谢酶状态下,可以轻松地将药物代谢为不具有毒性的形式。
UGT2B7代谢巴比妥酸药物时,一些变异体现了相对较快的代谢,这导致药物处理速度快,导致客观评估失误甚至误诊。
基因突变对药物代谢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基因突变对药物代谢及不良反应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5f9a937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09.png)
基因突变对药物代谢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基因突变是指生物体基因序列出现的变异。
这种变异可能对药物代谢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产生显著影响。
在药物治疗领域,了解基因突变对药物代谢和不良反应的影响对于个体化用药和药物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基因突变对药物代谢和不良反应的影响,并介绍相关研究和现有的个体化用药方法。
一、基因突变与药物代谢1. 代谢途径的影响基因突变可能影响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
人体药物代谢主要经由肝脏的细胞色素酶系统进行,其中包括CYP450酶家族。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CYP450酶的功能改变,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速率。
例如,CYP2D6基因突变可导致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能力降低,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增加,进而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风险。
2. 药物转运的影响除了代谢途径,基因突变还可能影响药物的转运。
转运蛋白在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ABCG2基因突变会导致转运蛋白功能异常,进而影响某些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排泄。
3. 药物降解酶的影响药物降解酶也是药物代谢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些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药物降解酶的活性增强或减弱,从而影响药物的代谢速率和清除率。
例如,UGT1A1基因突变会造成双烯丙基和双氮苷类药物代谢减慢,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二、基因突变与药物不良反应1. 药物过敏反应基因突变可能引起药物过敏反应的产生。
一些基因突变与药物过敏反应的风险密切相关。
例如,HLA基因的突变与药物相关性皮肤坏死松解症的发病风险有关。
2. 药物副作用药物代谢和转运的改变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的积累,增加出现药物副作用的风险。
例如,药物代谢酶CYP2D6的突变可能导致对某些药物的清除减慢,从而引起副作用的出现。
三、个体化用药与基因突变个体化用药是一种根据患者的遗传信息和个体差异来选择适合的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的方法。
基因突变对于个体化用药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患者基因突变的检测,可以更好地预测药物在个体体内的代谢速率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SN-38峰浓度与伊立替康毒性及疗效的研究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SN-38峰浓度与伊立替康毒性及疗效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fd87530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ea.png)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SN-38峰浓度与伊立替康毒性及疗效的研究摘要:胃肠道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伊立替康是一种常用的治疗药物,它是一种白介素-21受体激动剂,可通过激活肿瘤微环境来靶向抗肿瘤。
然而,伊立替康的毒性和疗效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UGT1A1是一种关键的代谢酶,它能够代谢SN-38,维持SN-38的稳态浓度,影响伊立替康的毒性和疗效。
本研究旨在探讨UGT1A1基因多态性与SN-38峰浓度及伊立替康毒性和疗效的关系。
关键词:UGT1A1基因;SN-38峰浓度;伊立替康;毒性;疗效引言胃肠道肿瘤是世界范围内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患者人数不断增加。
伊立替康是一种常用的胃肠道肿瘤治疗药物,但其毒性和疗效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UGT1A1是一种关键的代谢酶,能够代谢SN-38,维持SN-38的稳态浓度,影响伊立替康的毒性和疗效。
本研究旨在探讨UGT1A1基因多态性与SN-38峰浓度及伊立替康毒性和疗效的关系。
方法选取100例接受伊立替康治疗的胃肠道肿瘤患者,通过基因芯片技术检测UGT1A1基因多态性,并测定SN-38的峰浓度。
对患者的毒性和疗效进行评价,并分析UGT1A1基因多态性、SN-38峰浓度与毒性、疗效之间的关系。
结果UGT1A1基因多态性与SN-38峰浓度呈现显著相关性(P<0.05)。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毒性存在相关性(P<0.05),UGT1A1*6和UGT1A1*28基因型患者伊立替康的毒性更高。
SN-38峰浓度与毒性和疗效呈现显著相关性(P<0.05),SN-38峰浓度较高的患者伊立替康的毒性更高,但疗效更好。
结论UGT1A1基因多态性与SN-38峰浓度呈现显著相关性,UGT1A1基因多态性与伊立替康毒性存在相关性,SN-38峰浓度与伊立替康毒性和疗效呈现显著相关性。
UGT1A1基因多态性和SN-38峰浓度可作为伊立替康毒性和疗效的预测因子。
个体化药物治疗概念
![个体化药物治疗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fd836bb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ff.png)
个体化药物治疗概念个体化药物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模式,旨在根据患者个人的基因特征、病理类型、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制定更为精确的治疗方案。
这种治疗理念代表了从传统的“一刀切”模式向个性化进化的趋势,目标是提高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减少不良反应,从而最终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
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发展背景随着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研究人员逐渐认识到,每个人的基因组都存在独特的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会影响个体对药物的代谢、疗效和安全性。
传统药物治疗往往根据疾病类型和常规临床经验来确定疗法,但这种方法并不能保证每个患者都能从中获益。
在这种背景下,个体化药物治疗应运而生。
早在21世纪初,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科学家们已经开始通过对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研究不同人群在响应药物方面的差异。
诸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研究都开始关注不同个体间的遗传差异,以探索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一发展为个体化药物治疗奠定了基础。
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在个体化药物治疗中,有几个基本原则需予以遵循:精准诊断:在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包括基因组测序、蛋白质组分析以及代谢组学等。
这些评估结果为医生提供了必要的信息,以便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个体差异:每位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差异,在对药物的反应上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医生会特别关注患者特有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其遗传特征如何影响药物代谢。
疗效最大化:个体化药物治疗致力于帮助医生选择最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以期最大程度地提高疗效。
通过优化药物选择和剂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获得良好结果的概率。
副作用最小化:许多药物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而这些反应往往与个体的遗传背景密切相关。
借助于基因组学技术,对于易受副作用影响的人群,可以实施更为谨慎并定制化的监测与管理,从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
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
![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78f4991503d8ce2f00662390.png)
• DPD点突变检测
– DPD作为5-FU分解过程的关键酶,其活性高低直接决定了5-FU进入 合成代谢和产生核苷酸类似物的量。 – 毒副反应的发生:有些突变使得5-FU的合成途径活跃、降解代谢减 慢,其活性代谢产物的累积可以导致血液、神经以及消化系统的 毒性,这些严重毒副作用有时甚至是致命的。检测对DPD酶活性, 有助于判断治疗的难以程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UGT1A1基因多态性检测
– 伊立替康主要用于治疗成人晚期/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治疗,对小 细胞和非小细胞肺癌及宫颈癌和卵巢癌亦有疗效。 – UGT1A1基因多态型与患者治疗的毒副作用密切相关,野生型患者 接受该药物治疗时产生毒副作用风险较低,突变和杂合型则相对 较高。美国FDA要求在伊立替康药品标签上加入警示,建议患者在 使用伊立替康前先检测是否带有UGT1A1基因的多态性的情况。
Product Benefits Intended Use
•
每个反应的多突变点的检查 载量灵敏度 >1000 一盒二法,突变灵敏度 5-20% 重现性 > 99% 每突变点价格低 UNG 抗污染的酶系 IVD 仪器和耗材
以结直肠癌、乳腺癌、鼻咽癌、 消化道肿瘤,肝癌、膀胱癌、胃癌 等检测;检测对DPD酶活性影响较 大的A74G、T85C、A1627G、 T1896C、IVS14+1G>A、G2194A点 突变; 判断治疗的难以程度、制定个体 化治疗方案。全血为标本。
UGT1A1*28型(TA)7 测序图
12/15/2016
2013 Lifei-Daan - All Right Reserved
10
12/15/2016
2013 Lifei-Daan - All Right Reserve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alcone A et al. JCO 2007;25:1670-1676
荟萃分析:FOLFOXIRI(三药联合)进一步提高疗效
PFS
研究 Souglakos (2006) Falcone (2007) 荟萃分析 权重 52% 48% 100% HR (95% CI) 0.83 (0.64-1.09) 0.63 (0.47-0.81) 0.72 (0.60-0.88) 研究 Souglakos (2006) Falcone (2007) 荟萃分析
3.31
0.88-12.38
0.076
0.77
0.24-2.48
0.665
14.66
1.91-112.38
0.01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1.54
0.74-3.22
0.251
1.38
0.61-3.11
0.435
Montagnani F, et al. Colorectal Disease 2011; 13:846-854.
FOLFOXIRI vs FOLFIRI一线治疗mCRC的疗效
.
缓解率: FOLFOXIRI: 66% FOLFIRI: 41% R0切除率 (仅肝转移.): FOLFOXIRI: 36% FOLFIRI: 12%
©2007 by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OS
研究 Souglakos (2006) Falcone (2007) 荟萃分析 总体效应 HR Z检验=2.66;P<0.01 Cochran’s Q检验=0.03;P=0.87;I2=0%
0.5
0
0.1 1 10 总体效应 OR (log) Z检验=2.89;P<0.01 Cochran’s Q检验=0;P=0.95;I2=0%
Saltz, NEJM 2000 IFL Douillard, Lancet 2000 FOLFIRI Goldberg, JCO 2004 FOLFOX Tournigand, JCO 2004 FOLFIRI 后序贯FOLFOX
14.8
17.4 19.5 20.6 20.3 21.3 23.9 23.5 10 OS (月) 15 20 25
结肠癌的治疗药物
5FU/LV -推注
-连续输注
卡培他滨
优福定/LV
伊立替康
奥沙利铂
贝伐珠单抗
西妥昔单抗 帕尼单抗
Hale Waihona Puke 瑞戈非尼 ……..DPD
UGT1A1
KRAS
近十年来总生存获益逐步改善
Saltz, NEJM 2000 5-FU 推注
Douillard, Lancet 2000
5-FU静滴
12.6 14.1
我们有可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吗?
进一步提高疗效之—— 同时联合三种有效药物:FOLFOXIRI?
. 三药化疗方案FOLFOXIRI 治疗mCRC
©2007 by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Falcone A et al. JCO 2007;25:1670-1676
Hurwitz, NEJM 2004 IFL + 贝伐珠单抗
Saltz JCO 2008 FOLFOX + 贝伐珠单抗 Douillard, JCO 2009 FOLFOX + 帕尼单抗 VanCutsem, NEJM 2009 FOLFIRI + 西妥昔单抗 0 5
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化疗基石
FOLFOX 或 FOLFIRI ? 口服或静脉氟尿嘧啶类?
UGT1A1基因与个体化治疗
转移性结直肠癌诊疗的近期进展
近年来靶向药物的出现使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药物变得 丰富 FOLFOX及FOLFIRI化疗方案仍然是治疗的基石
– 在单药或联合化疗中卡培他滨可替代静脉应用5FU
总体上,缓解率、PFS及OS得到改善 近期单克隆抗体的疗效在较早阶段治疗中被验证 生物标记物与药物基因组学特征的发展使得“个体化”治疗 成为可能
Montagnani F, et al. Colorectal Disease 2011; 13:846-854.
但FOLFOXIRI(三药联合)的代价是毒性的增加
毒性 中性粒细胞减少 贫血 血小板减少 恶心/呕吐 腹泻 神经毒性 疲乏 OR 2.34 1.36 2.44 1.56 2.33 19.96 1.21 95% CI 1.49-3.44 0.96-1.93 1.56-3.81 1.17-2.07 1.61-3.37 11.32-35.16 0.85-1.73 P <0.001 0.083 <0.001 0.002 恶心/呕吐 <0.001 <0.001 0.276 腹泻 神经毒性 疲乏 2.54 1.58-4.09 <0.001 2.68 1.21-5.93 0.015 3/4级毒性 中性粒细胞减少 贫血 血小板减少 OR 1.85 95% CI 1.28-2.67 P <0.001
缓解
FOLFOXIRI FOLFIRI 59/137 73/122 132/259 49/146 41/122 90/268
权重 OR (95% CI) 62% 1.5 (0.92-2.42) 38% 2.94 (1.75-4.96) 100% 2.05 (1.44-2.91)
总体效应 Z检验=3.31;P<0.01 Cochran’s Q检验=2.05;P=0.15;I2=51%
进一步提高疗效之—— 提高现有标准化疗方案的剂量?
0.5
0 HR
0.1 1 10 总体效应 Z检验=3.99;P<0.01 OR (log) Cochran’s Q检验=3.48;P=0.06;I2=0% R0切除
权重 HR (95% CI) 41% 0.72 (0.49-1.09) 59% 0.70 (0.50-0.96) 100% 0.71 (0.55-0.91) 研究 Souglakos (2006) Falcone (2007) 荟萃分析 FOLFOXIRI FOLFIRI 12/137 18/122 30/259 5/146 7/122 12/268 权重 OR (95% CI) 43% 2.71 (0.93-7.9) 57% 2.84 (1.14-7.08) 100% 2.79 (1.39-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