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失业)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课后习题及详解(收入与歧视)【圣才出品】
第19章收入与歧视
一、概念题
1.补偿性工资差别(compensating wage differential)
答:补偿性工资差别指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所引起的工资差别。补偿性工资差别在经济中普遍存在。比如:教授的工资低于受教育时间大致相同的律师和医生,教授的低工资由工作所带来的学术上与个人价值上的满足而得到补偿。工厂中夜班工人的工资高于同类白班工人的工资。高工资补偿用来补偿他们不得不夜里工作而白天睡觉这种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的生活方式。
工资差别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为了“补偿”一些人在工作条件和社会环境方面所处的不利地位。由于他们所处的这种地位,使他们不得不承受更多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压力,承受了更高的“劳动的负效应”,也就是劳动引起的劳累、紧张、枯燥、疲倦、痛苦和危险的感觉或处境。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意味着他们比那些没有处于同样地位的人付出了更多的劳动。所以,这种工资差别被称为补偿性工资差别。
2.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答:人力资本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本。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如下:①提高物质资本使用率。较高的人力资本能更有效地提高物质资本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②产生余值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高于国民资源增长率的差距即为余值增长率,主要是由于规模报酬递增规律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产生的;③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力资本的进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人力资本是为了提高劳动的文化技术水平和劳动素质而投到劳动者身上的投资,是无形资本,它与物质资本(有形资本)共同构成了经济增长因素中的投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自身不仅能形成递增的收益还能使相关的劳动和资本也产生递增的收益,从而使得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32章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
一、概念题
1.贸易政策(trade policy)
答:贸易政策指直接影响一国进口或出口物品与劳务量的政府政策。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是为国家最高利益服务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反映。它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而改变,同时它也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反映各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力量和地位,另外它还受到一国内部不同利益集团的影响。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2.资本外逃(capital flight)
答:资本外逃指出于安全或保值方面的考虑,短期资本持有者迅速将其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的行为或过程。引起资本外逃的具体原因有三种:①一国政局动荡不稳,资本外逃以求安全。②一国国内经济情况日益恶化,国际收支持续逆差,其货币可能发生贬值,资本逃至币值稳定的国家以期保值。③一国加强外汇管制或颁布新法,使资本使用受到限制或资本收益减少,资本外逃以免遭受损失。在本世纪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欧美等国家曾出现过大规模的资本外逃现象。近年来,发生大量资本外逃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国内经济形势严峻,债务负担沉重,国际收支状况不
断恶化以及国内政局动荡。资本外逃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稳定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它将降低该国的国内储蓄水平,从而造成投资下降和生产萎缩;它将加剧国际收支逆差,从而引起外汇储备的减少和国际清偿能力的恶化;大量资本外逃时,如果一国试图维持一定的生产和消费水平,势必引起外债负担的迅速积累。因此,防止资本外逃是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任务。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课后习题详解(第7篇)【圣才出品】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课后习题详解(第7篇)【圣才出品】
第7篇深⼊研究的论题
第21章消费者选择理论
⼀、概念题
1.预算约束线(budget constraint )
答:预算约束线⼜称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指对消费者可以承受(在消费者收⼊和消费者希望购买的物品价格既定时)的消费组合的限制。预算约束线表⽰消费者⽀付得起的消费组合。假定以I 表⽰消费者的既定收⼊,以P 1和P 2分别表⽰商品1和商品2的价格,以X 1和X 2分别表⽰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那么,相应的预算等式为:P 1X 1+P 2X 2=I 。
上式表⽰:消费者的全部收⼊等于他购买商品1和商品2的总⽀出。⽽且,可以⽤1I P 和2
I P 来分别表⽰全部收⼊仅购买商品1或商品2的数量,它们分别表⽰预算约束线的横截距和纵截距。此外,上式还可以改写成如下形式:12122P I X X P P =?
+。式中的预算约束线⽅程表明,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为12P P ?
,纵截距为2I P 。
2.⽆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 )答:⽆差异曲线指带给消费者相同满⾜程度的消费组合的⼀条曲线。它表⽰消费者在⼀定偏好、⼀定技术条件和⼀定资源条件下选择商品时,对不同组合商品的满⾜程度是没有区别的。与⽆差异曲线相对应的效⽤函数为:U =f (X 1,X 2)。其中,X 1、X 2分别为商品1和商品2的消费数量;U 是常数,表⽰某个效⽤⽔平。由于⽆差异曲线表⽰的是序数效⽤,所以,这⾥的U 只需表⽰某⼀个效⽤⽔平,⽽不在乎其具体数值的⼤⼩。有的西⽅经济学者称这种效⽤⽔平为效⽤指数。⽆差异曲线可以表⽰为图21-1所⽰。
经济学原理曼昆第七版答案
经济学原理曼昆第七版答案
【篇一:经济学原理(曼昆)第七版--第21章消费者选
择理论多选题答案】
xt>1. emilio购买价格为10美元的比萨饼和价格为2美元的苏打水。他的收入为100美元。如果以下哪一个事件出现,他的预算约束线
就会平行向外移动?
a. 比萨饼的价格下降到5美元,苏打水大学价格下降到1美元,而
他的收入减少为50美元。
b.比萨饼的价格上升到20美元,苏打水大学价格上升到4美元,而
他的收入仍保持不变。
c. 比萨饼的价格下降到8美元,苏打水大学价格下降到1美元,而
他的收入增加为120美元。
d. 比萨饼的价格上升到20美元,苏打水大学价格上升到4美元,
而他的收入增加到400美元。
【答案】d
【解析】预算约束线:10x+2y=100
对于a:5x+y=50,此预算线和原预算线是同一条曲线。对于d:
20x+4y=400,预算线平行向外移动。
2. 在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该曲线的斜率衡量消费者的
__________. a. 收入
b.用一种物品换另一种物品的意愿
c. 对两种物品是替代品还是互补
品的认知 d. 需求弹性【答案】b
【解析】无差异曲线的斜率是边际替代率。
3. mathew和susan是衬衫和帽子市场上的两个追求最优化的消费者,他们用100美元买一件衬衫,用50美元买一顶帽子。mathew
买了4件衬衫和6顶帽子,而susan买了6件衬衫和12顶帽子。
从这些信息,我们推断,mathew的边际替代率是每件衬衫
__________顶帽子,而susan是每件衬衫_______顶帽子。
曼昆 经济学原理第七 课后题及答案
二十三章
1下列每种交易会影响CDP的哪一部分(如果有影响的话)并解释之。
A.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
答: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会增加GDP中的消费(C)部分,因为家庭用于家用电器的支出计算在消费的耐用品类中。
B.杰妮姑妈买了一所新房子。
答:杰妮姑妈买了一所新房子会增加GDP中的投资(1)部分,因为家庭住宅能长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宅房屋的投资计算在投资中。
C.福特汽车公司由其存货中出售了一部雷鸟牌汽车。
答:福利汽车公司由其存货中出售了一部雷鸟牌汽车会减少现期GDP中的投资,因为销售中间物品存货时,企业的存货投资是负的,因而减少了当期的GDP。
C.你买了一个比萨饼。
答:我买了一个比萨饼会增加GDP中的消费(C),因为我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计算在消费的非耐用品类中。
D.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
答: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增加了GDP中的政府购买(G),因为修建高速公路是政府的行为。
E.你的父母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
答:我的父母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会减少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法国红酒是进口食品,它的购买增加了美国的进口。
F.本田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马利斯维尔的工厂。
答:本田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马利斯维尔的工厂增加了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本田公司是一家日本企业,它在美国的投资减少了美国对日本本田汽车的进口,使NX增加
2.GDP组成部分中的“政府购买”并不包括用于社会保障这类转移支付的支出。想想GDP 的定义,解释为什么转移支付不包括在政府购买内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知识结构导图考点难点归纳及课后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详解(经济学十大原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1.1 知识结构导图
1.2 考点难点归纳
考点1:什么是经济学
(1)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2)稀缺性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
劳务。现实中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均以稀缺性为前提。
【名师点读】
经济学有两个最基本的假设:①经济个体是理性的,即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②经济资源是相对稀缺的,消费的前提是生产分配及交换,而生产的前提是有资源,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人必须进行选择。深刻的理解理性人假设及资源的稀缺性是学好本门课程的关键。
考点2:经济学十大原理
【名师点读】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是对经济学研究的各领域的中心思想的概括,考生应理解并记住。
(1)经济个体在追求最大化目标时,其理性行为受到限制,因此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十分强调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化。做出决策时,任何一种行为的成本可用其所放弃的机会衡量,理性人通过比较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作出决策,人们根据其所面临的激励改变行为。
(2)关于整体经济,考生需理解一些基本概念。如生产率决定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
活水平,是生活水平差异的最终根源,货币量的增长是通货膨胀的最终根源,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的短期权衡取舍等。具体内容在后续章节有具体讲到,考生需熟练掌握。
1.3 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章节题库(应用:赋税的代价)【圣才出品】
第8章应用:赋税的代价
一、判断题
1.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买者和卖者的状态都会变坏;税收提高了买者支付的价格,并降低了卖者得到的价格。()
【答案】√
【解析】税收减少了卖者所获得的收入,而卖者又会把部分税收加在价格上面,这样又增加了购买者的支付水平,买者的福利减少;购买价格的上升使消费者减少购买量,购买量的降低反过来又减少了卖者的收入,使卖者的福利进一步减少。
2.税收增加越多,它对激励的扭曲越大,而且无谓损失增加也越多。()
【答案】√
【解析】税收增加的越多就越减少卖者的收入,也越减少购买者享受物品的乐趣。这样买卖者的损失就越大,无谓损失自然也就增加的多。
3.假定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那么,在没有存货和政府干预措施的情况下,农产品的歉收会降低农民的总收入。()
【答案】×
【解析】农产品歉收会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由于对农产品的需求是无弹性的,故价格上涨的水平会高于农产品歉收的水平,最终农民的总收入就会增加。
4.低于均衡租金的租金上限会提高经济效率,减少无谓损失,因为这使得更多人能够
租得起公寓。()
【答案】×
【解析】租金上限会使得租金价格低于均衡市场价格,则租房供给减少,需求大量增加,会造成无效率和无谓损失,供给减少会造成大量的超额需求,这使得更少的人能够租得起公寓。
5.一般来说,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政府得到的收入正好等于税收引起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损失。()
【答案】×
【解析】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因税收遭受的损失大于政府得到的收入,两者之间的差额被称为无谓损失。无谓损失是由于税收扭曲了激励,从而引起市场配置资源时的无效率,导致社会福利净损失。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核心讲义(收入与歧视)【圣才出品】
第19章收入与歧视
一、决定均衡工资的若干因素
1.补偿性工资差别
(1)补偿性工资差别的含义
补偿性工资差别(compensating differential)是指为抵消不同工作的非货币特性所引起的工资差别。
(2)补偿性工资差别的例子
补偿性工资差别在经济中普遍存在。下面是几个例子:
①煤矿工人得到的工资高于其他有相似教育水平的工人的工资。他们的高工资用来补偿采煤的枯燥和危险性,以及煤矿工人所面临的长期健康问题。
②工厂中夜班工人的工资也高于同类白班工人的工资。高工资用来补偿他们不得不夜里工作而白天睡觉这种大多数人都不喜欢的生活方式。
③教授的工资低于受教育程度差不多的律师和医生。教授的低工资由工作所带来的学术上和个人价值上的满足而得到补偿。
2.人力资本
(1)人力资本与工资差别
①资本的本质在于它本身是被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是对人的投资的积累,如教育和在职培训。教育代表着为了提高未来生产率而在某一时点的资源支出。但是,与对其他资本形式的投资不同,教育投资是与一个特定的人相联系的,这种联
系使教育成为人力资本。
②人力资本较多的工人平均收入高于人力资本较少的工人。这种巨大的差异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得到了验证。这种差距在欠发达国家往往更大,因为受过教育的工人供给稀缺,用供给需求的角度可以解释:企业——劳动需求者——愿意向教育水平高的工人支付更高的工资,因为受教育程度高的工人有着较高的边际生产率。工人——劳动供给者——只有在受教育能得到回报时才愿意支付受教育的成本。实际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工人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之间的工资差别可以被看作对受教育成本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课后习题
详解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一、概念题
1.稀缺性(scarcity)
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
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自从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研究便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
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课后习题
详解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一、概念题
1.稀缺性(scarcity)
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
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自从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对经济学的研究便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
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
曼昆版经济学原理第七版课后题及答
1下列每种交易会影响CDP的哪一部分(如果有影响的话)?并解释之。
A.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
答:家庭购买了一台新冰箱会增加GDP中的消费(C)部分,因为家庭用于家用电器的支出计算在消费的耐用品类中。
B.杰妮姑妈买了一所新房子。
答:杰妮姑妈买了一所新房子会增加GDP中的投资(1)部分,因为家庭住宅能长期供人居住,提供服务。它比一般耐用消费品的使用寿命更长,因此把住宅房屋的投资计算在投资中。
C.福特汽车公司由其存货中出售了一部雷鸟牌汽车。
答:福利汽车公司由其存货中出售了一部雷鸟牌汽车会减少现期GDP中的投资,因为销售中间物品存货时,企业的存货投资是负的,因而减少了当期的GDP。
C.你买了一个比萨饼。
答:我买了一个比萨饼会增加GDP中的消费(C),因为我用于购买食品的支出计算在消费的非耐用品类中。
D.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
答:加利福尼亚重新铺设了101号高速公路增加了GDP中的政府购买(G),因为修建高速公路是政府的行为。
E.你的父母购买了一瓶xx红酒。
答:我的父母购买了一瓶法国红酒会减少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法国红酒是进口食品,它的购买增加了美国的进口。
F.本田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马利斯维尔的工厂。
答:本田公司扩大其在俄亥俄州马利斯维尔的工厂增加了GDP中的净出口(NX),因为本田公司是一家日本企业,它在美国的投资减少了美国对日本本田汽车的进口,使NX增加
2.GDP组成部分中的“政府购买”并不包括用于社会保障这类转移支付的支出。想想GDP的定义,解释为什么转移支付不包括在政府购买内?
曼昆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十大原理 英文版
TEN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5
钻石
水
人没有钻石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没有 水的话则很难生存。然而钻石却比 水贵?
TEN PRINபைடு நூலகம்IPLES OF ECONOMICS
16
ACTIVE LEARNING
1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You are selling your 1996 Mustang. You have already spent $1000 on repairs.
目的) do the best they can to achieve their objectives.(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 其目标;利益最大化)
make decisions by evaluating costs and benefits of
marginal changes – incremental adjustments to an existing plan. 边际变动—对当前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边际是高等数学微分的概念;理性人决策:边际收益>边际成
本(Do);边际收益<边际成本(Undo)
13
HOW PEOPLE MAKE DECISIONS
Principle #3: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the Margin Examples: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8~9篇【圣才出品】
第8篇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第23章一国收入的衡量
一、概念题
1.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
答:微观经济学指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市场经济中的单个消费者(或称家户、家庭)和生产者(或称厂商、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他们的消费决策或生产决策,来说明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进而说明稀缺性的资源如何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目的是为了论证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价格机制。因此,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价格理论。
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问题可以概括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其基本假设为:(1)经济行为个体是进行自由的、分散化决策的理性经济人,即消费者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生产者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2)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微观经济学从这两个基本假定出发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就构成了它的主要内容,具体地,它包括:①供求规律;②消费者行为理论,它构成消费品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③生产者行为理论或厂商理论,它构成消费品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④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理论或分配理论;⑤一般均衡理论;⑥福利经济学;⑦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2.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答:宏观经济学是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的,指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之一。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课后习题详解(第1篇)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课后习题详
解(第1篇)
第1篇导言
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一、概念题
1.稀缺性(scarcity)
答: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和经济物品都是以稀缺性为前提的。稀缺性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用性与有限性。人类消费各种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满足这种欲望的物品,有的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而随意取得,称之为自由物品,如阳光和空气;但绝大多数物品是不能自由取用的,因为世界上的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有限的、为获取它必须付出某种代价的物品,称为“经济物品”。正因为稀缺性的客观存在,
地球上就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的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任务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产
性资源(土地、劳动、资本品如机器、技术知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进行消费。”也就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使用有限的资源来生产
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2.经济学(economics)
答: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时下经常见诸国内报刊文献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词,大多也都在这个意义上使用。
自从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发表之后,西方经济学界
对经
济学的研究便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或个人,作为生产者的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或生产要素市场)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的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对经济总量的研究。
曼昆微观经济学课后练习英文答案(第七章)
WHAT’S NEW IN THE SIXTH EDITION:
There are no major changes to this chapter.
LEARNING OBJECTIVES:
By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students should understand:
➢ the link between buyer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a good and the demand curve.
➢ how to define and measure consumer surplus.
➢ the link between sellers’ costs of producing a good and the supply curve.
➢ how to define and measure producer surplus.
➢ that the equilibrium of supply and demand maximizes total surplus in a market.
CONTEXT AND PURPOSE:
Chapter 7 is the first chapter in a three-chapter sequence on welfare economics and market efficiency. Chapter 7 employs the supply and demand model to develop consumer surplus and producer surplus as a measure of welfare and market efficiency. These concepts are then utilized in Chapters 8 and 9 to determine the winners and losers from taxation and restriction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课后习题详解(竞争市场上的企业)【圣才出品】
第14章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一、概念题
1.竞争市场(competitive market)
答:竞争市场指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不足道的市场。竞争市场一般指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又称为纯粹竞争,是指不存在任何阻碍和干扰因素的市场情况,亦即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①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②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③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的流动性;④信息是完全的。
2.平均收益(average revenue)
答:平均收益指厂商在出售一定数量的产品时,平均出售每一单位的产品所获得的货币收入,即总收益除以销售量。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中,厂商的平均收益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单个厂商可以在市场价格下出售任何数量的商品,厂商面临一条水平的需求线(即平均收益曲线)。这时,当市场达到长期均衡时,厂商的平均收益与平均成本相等,所以厂商的利润为零,厂商只能得到正常利润。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能够影响市场价格。为了多销售一单位产品,它不仅要以比原来价格更低的价格出售这一产品,而且还必须降低原来所有产品的价格。因此,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即平均收益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厂商想要多销售产品,必须降低产品价格。
3.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
答:边际收益又称“边际报酬”,指新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销售量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增加量,这里的收益是指货币收益或销售收入。边际收益存在递减规律,即在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连续追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着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一点之后,边际收益将出现递减的趋势。出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可变投入的不断增加,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的组合比例变得愈来愈不合理。当可变投入较少的时候,不变投入显得相对较多,此时增加可变投入可以使要素组合比例趋向合理从而提高产量的增量;而当可变投入与不变投入的组合达到最有效率的那一点以后,再增加可变投入,就使可变投入相对于不变投入来说显得太多,从而使产出的增加量递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章失业
一、概念题
1.劳动力(labor force)
答:劳动力指一国或地区法定劳动年龄以上的,或者在工作,或者在积极寻找工作,或者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召回的所有人。劳动力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一国劳动力的规模取决于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劳动力参工率以及移民等因素。劳动力是既包括就业者又包括失业者的工人总量,用公式可以表示为:劳动力=就业者人数+失业者人数。
2.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答:失业率指失业者在劳动力中所占的百分比。失业率是劳工统计中用来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失业程度的主要指标。计算方法是失业人数除以劳动力人数再乘以100%,即: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人数×100%。失业率可以分别按性别、年龄、种族、产业和职业分组进行计算。西方各国失业者的统计标准并不相同,一般的标准是:凡是统计时没有工作,但在此以前的4周以内曾做过寻找工作的努力,却没有找到工作的人。此外,包括在失业者统计范围的还有:①暂时被解雇,正在等待召回的人。②正等待到新工作岗位报到,但等待时间达30天以上的人。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率这一指标并不足以反映一国或地区失业的严重程度,因为还有那些因为寻找工作太难而放弃寻找工作的努力,从而退出劳动力市场成为非劳动力人口的“丧失信心的工人”,他们并没有包括在失业者范围之内。
3.劳动力参工率(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答:劳动力参工率是指劳动力在成年人口中的百分比。这一统计指标反映了人口中选择参与劳动市场的人的比率。劳动力参工率用公式表示为:
劳动力参工率的高低是家庭工作决策的结果,取决于工资率、失业水平、教育水平以及工作态度。在20世纪工业化国家的劳动力参工率方面,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已婚女性劳动力参工率的提高。这是性别歧视的下降、出生率的下降以及实际工资的上升等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各国男性的劳动力参工率略有下降。在有些国家(例如英国)或有些组织(例如国际劳工组织)也用活动率这个概念来替代劳动力参工率概念,但两者除名称外,计算方法及所包含的意义并没有区别。
4.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自然失业率取决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愿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任何把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5.周期性失业(cyclical unemployment)
答:周期性失业是短期的需求不足造成的失业,也即失业率与其自然率的背离。在经济周期的一定阶段,无论怎样训练和调配劳动力,经济都不能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特别是在萧条阶段,需求水平和产量水平下降,从而引起失业。经济越萧条,周期性失业就越严重。当经济达到繁荣阶段,这种失业就消失了。周期性失业的存在就意味着经济没有达到充分就业。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周期性失业。
6.丧失信心的工人(discouraged workers)
答:丧失信心的工人指想工作但已经放弃找工作的人。他们曾经努力地寻找工作,但在失败之后放弃了努力。尽管他们实际上是没有工作的工人,但是在官方统计中不再被列入失业者行列中。
7.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 unemployment)
答:摩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者因为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它是劳动力在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劳动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即使在充分就业状态下,由于人们从学校毕业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寻找工作,总是会有一些人的周转。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和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由于在动态经济中,劳动力的流动是正常的,所以摩擦性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8.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 unemployment)
答:结构性失业指因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某些具有劳动力的工人,由于他们工作的产业进入萧条而失去工作机会,而他们不一定适应新工业部门的技术要求,因而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二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落后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因地理位置的限制,不能迅速流动到发展迅速的地区,因而也有一部分劳动者失业。
根据凯恩斯的观点,结构性失业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两者并存,但不匹配。结构性失业经常被认为是摩擦性失业的极端形式,它不能通过扩大总需求予以解决。一般认为对就业有严重影响的比较重要的结构变化有:消费者趣味的变化、技术水平的变化、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消费者趣味和技术水平的长期变化会产生一些新行业,也会淘汰一些行业,从而造成失业。人口的增长由于它既能影响生产又能影响劳动力供给,所以也会影响失业。随着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政府的开支和税收政策对失业影响也在增加。在宏观经济学界,对结构性失业还存在另一种观点。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通过劳动者相对工资的调整,可以反映出引起劳动力需求结构性失调的根本性需求变化,可以消除结构性失业,因而结构性失业不可能长期存在。他们还认为,自然失业率包含一种摩擦性和结构性因素,结构性因素来自劳动力和商品市场的特征以及社会和法律的障碍,因此他们认为,失业和空缺的并存与结构性失业无关。
9.寻找工作(job search)
答:寻找工作指在嗜好与技能既定时,工人寻找适当工作的过程。如果所有工人和所有工作岗位是同样的,以至于所有工人都同样适应于所有工作,寻找工作就不是一个问题,被解雇的工人可以很快找到非常适合于他们的新工作。但是,实际上工人的爱好与技术不同,工作的性质不同,而且等候工作者和工作空位的信息在经济中许多企业和家庭中扩散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