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398条
伤寒论398条快速背诵

伤寒论398条快速背诵1. 伤寒有三阳并热者,不可下之,欲求小便者当与之调气液。
2. 食已饥,大便硬则宜以麦门冬汤下之。
3. 口干渴者,栀子豉汤主之。
4. 汗出不惊者,白虎汤主之。
5. 汗出惊狂者,桂枝汤主之。
6. 胸中烦者,小青龙汤主之。
7. 背及手足发凉,头痛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8. 两胁下痞,心中懊憹者,柴芍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9. 舌上胎芒者,柴胡加竹叶汤主之。
10. 大病差后,虚羸少气者,四物汤主之。
11. 病不下利,大承气汤主之。
12. 心下痞,嘈杂不得眠者,保和丸主之。
13. 病人自利清谷者,白虎汤主之。
14. 病发热而渴欲饮者,龙涎炭汤主之。
15. 病人身热头痛,口干咽燥者,白虎汤加知母主之。
16. 汗出自得,无恶寒者,桂枝汤主之。
17. 薏苡温中汤主治吐利。
18. 虚热自发者,小柴胡汤主之。
19. 多吐多泻,心下痞满者,小承气汤主之。
20. 实火妄动,口噤牙关者,黄连解毒汤主之。
21. 肝胆热结,烦躁不安者,清热火毒汤主之。
22. 肺胃郁火,口苦唇干者,柴胡清肝汤主之。
23. 毒积于里,身重烦躁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24. 脾胃虚弱,食少身瘦者,四君子汤主之。
25. 清热解毒汤,治疗疱疹和病毒性感冒。
26. 两胁胀痛,嗳气不得放,柴胡橘皮干姜汤主之。
27. 胀满而痛,难以言语,当以导引汤主之。
28. 连诃散,治疗暑湿病,脚气,增强免疫力。
29. 病人汗多,小便赤者,茵陈蒿汤主之。
30. 耳鸣身重,心烦不得眠者,黄龙汤主之。
31. 病人现多瘀血者,四物汤加龙骨牡蛎主之。
32. 疟疾及疾病的发汗和夜间盗汗,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33. 头痛不觉已,目赤不得闭,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34. 其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表证不除其邪,当下之,当以银翘散或荆防败毒散。
35. 疗法有解表证,宣肺散寒;清热解毒,破坏病毒;醒神定志,改善神经失调。
36. 气虚不足,苍耳子丸主之。
37. 大便干结,不更衣而急者,大建中汤主之。
解读《伤寒论》398条原文

解读《伤寒论》398条原文【仲景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条。
【释疑解惑】1、怎样理解“太阳之为病”?答:①、张仲景,论“太阳之为病”的目的是突出辨太阳病基本脉证的理论指导性与临床实践性,是临床中辨治太阳病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②、张仲景,论“太阳之为病”而强调辨治太阳病必须从基本脉证入手,必须懂得辨治太阳病的基本脉证是进一步认清疾病是此而非彼的重要理论根据,其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实践性,据此才能为进一步辨治太阳病而确立最佳治疗方药奠定可靠理论依据。
2、怎样理解“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答:①、张仲景,论“脉浮”而突出病变部位在太阳,但必须结合其他脉证而相互验证。
②、辨识“头项强痛”,即头痛项强,病变证机是太阳经气郁滞不利,脉络不通。
③、张仲景,论“恶寒”而未论“发热”的目的是突出病证表现既有发热,又有恶寒,以“恶寒”表现为主。
【仲景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条。
【释疑解惑】1、怎样理解“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答:①、张仲景,论“太阳病”的目的是突出辨太阳病,必须进一步辨清太阳病病变证型。
②、辨识“发热”是太阳病的基本脉证之一,病变证机是风寒侵袭,营卫奋起抗邪,正邪斗争。
③、辨识“汗出”的病变证机是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营阴。
④、辨识“恶风”的病变证机是营卫抗邪,不能及时固护肌表。
⑤、辨识“脉缓”是营卫虚弱,不能和调于脉。
2、怎样理解“名为中风”?答:①、张仲景,论“名为中风”而强调辨太阳中风证基本证型的重要性与临床指导性。
②、运用太阳中风证基本证型,既能辨治太阳中风证在病变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病证,又能辨治太阳中风证在病变过程中比较单一病证。
【仲景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条。
【释疑解惑】1、怎样理解“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答:①、张仲景,论“太阳病”的目的是强调辨太阳伤寒证基本脉证的重要性与临床指导性。
伤寒论398条原文(校对版)

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 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1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4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7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8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 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39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4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小青龙汤主之。 41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2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4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 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46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 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47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48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 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 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 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49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 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51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3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4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5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6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 者必衄。宜桂枝汤。 57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8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9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60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61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 子汤主之。
伤寒论 398 条背诵版

伤寒论398 条背诵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宋本《伤寒论》398条、注音背诵版

宋本《伤寒论》398条、注音背诵版老友养生社52.0万人互动1、本注音背诵版宋本《伤寒论》398条,由“李香愚”医师标注制作,并加以校对整理;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2、古文若没有“朗诵”或“唱诵”的标准节奏,很难流利的诵读,更不利于背诵,并且诵听皆很别扭,故:我用符号做了一些标记:英文红色逗号“,”表示连读前后句子勿停顿;右上标符号“~”表示左边的字要略停顿、并读向上扬的长音;“∧”表示要在此断句,“深红色加粗字词”表示重音重读;“蓝色词组”表示是一个整体,要连读勿拆开。
3、有12个“蓝灰色”条文,恐非仲景原文,故标出,以示区别;凡“汤剂名”“每纲提纲证”和“重要名词”皆加粗!有些条文后的“浅灰色”文字是方后嘱托与禁忌,亦具价值,一并摘出,不妨一起背诵记忆。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qiáng]痛而恶[wù]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0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00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
00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chì zòng],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00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00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00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0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伤寒论398条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呜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条文398条按六经分类(全)

伤寒论条文398条按六经分类(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原文398条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伤寒论》398条条文白话版整理完毕,中医必学!

《伤寒论》398条条文白话版整理完毕,中医必学!白话版伤寒论(第201~398条)▼201、阳明病,脉象浮而紧的,主胃燥成实,所以一定会出现潮热定时发作;只见脉浮的,主邪热内盛、实邪未成,所以一定会出现盗汗。
202、阳明病,口中干燥,但只想用水漱口,却不想吞咽下去的,这是热在血分的表现,一定会出现衄血。
203、阳明病,本来就有自汗出,医生又重复发汗,疾病虽然得以解除,但还微感心烦不舒适的,这一定是大便干结坚硬的缘故。
大便之所以干燥,是因为汗出过多,损伤津液,津液亏乏,肠中干燥所致。
此时,应当询问病人一天解几次小便,如果原来为一天三四次,现在只有二次,就可以推知大便不久将要解出。
究其原因,是因小便次数较原来减少,津液应当还于肠中,肠中津液势必增加,硬便得以濡润,则大便一定会很快解出。
204、伤寒病,呕吐剧烈的,虽然有阳明府实证,也不能用攻下法治疗。
205、阳明病,胃脘部痞满硬结的,不能用攻下法治疗。
如果误用攻下,就会损伤脾胃而致腹泻。
假如腹泻不停的,就有生命危险,假如腹泻停止的,疾病就会痊愈。
206、阳明病,满面通红的,不能用攻下法治疗。
误用攻下就会产生发热、肌肤发黄、小便不通畅的变证。
207、阳明病,没有使用涌吐或泻下法治疗,外邪内入,化热化燥成实,而见心中烦躁不安的,可用调胃承气汤治疗。
调胃承气汤方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用陈米酒洗。
以上三味药,将大黄、甘草切细,加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小火上煮一、二开即可。
一次温服,用来调和胃气。
208、阳明病,脉象迟,汗出而不怕冷,身体沉重,短气,腹部胀满,喘息,如果发潮热的,这是表证将要解除而里实已成,可以攻下里实;如果手足不断汗出的,这是大便已经硬结的标志,用大承气汤主治。
如果汗出较多,轻微发热而怕冷的,这是表证未解,病人不发潮热,不能用承气汤攻下。
如果腹部胀满厉害、大便不通的,可用小承气汤轻微泻下来和畅胃气,不可用峻泻药攻下。
《伤寒论》398条条文白话版整理完毕,中医必学!

《伤寒论》398条条文白话版整理完毕,中医必学!▍全文共14190字,预计阅读时间36分钟白话版伤寒论(第1~100条)1、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
4、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
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
5、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
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温发汗、禁用攻下、禁用火攻。
如果误用辛温发汗,就会使热势更甚,出现身体灼热、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盛、自汗出、身体沉重、时时嗜睡、呼吸时鼻有鼾声、说话困难,这就叫风温。
如果误用攻下,耗伤阴液,就会出现小便短少不通畅,两目直视、大便失禁。
如果误用火攻,就会使邪热更炽,火热内攻,轻的会引起肌肤发黄,严重的会引起手足阵发抽搐,好象惊痫发作一样的症状,肤色发黄很深,象烟火熏过的一样。
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反复误治,就会断送病人生命。
7、患外感病,如果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
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
这是因为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8、太阳病,头痛超过七天而自行痊愈的,是因为邪气行尽太阳经的缘故。
如果邪气未尽,有向阳明经传变趋势,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穴,使经气疏通,抗邪力增强,邪气不能内传阳明,疾病就会痊愈。
9、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之间。
10、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感觉不舒适的,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才能痊愈。
【《伤寒论》398条原文背诵打印版】

【《伤寒论》398条原文背诵打印版】名称:伤寒论条文398条作者:张仲景朝代:东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条文》中的诊断标准 (全398条)

《伤寒论条文》中的诊断标准 (全398条)
伤寒论条文中的诊断标准 (全398条)
本文旨在概述《伤寒论》中的诊断标准,该书共包含398条。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诊断标准条文:
1. 第一条:伤寒者,不呕不渴,不欲食,有潮热者,名为伤寒。
2. 第七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心中痛而上气者,此为重发。
3. 第二十二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視人者,不知人者,寸法微利,名为寒疟。
4. 第三十七条:伤寒已解後,卧後少时复热者,此为再发。
5. 第八十一条:伤寒发於脾络,吐蚁視蚁者死。
6. 第二百零九条:伤寒发为风水,口中干而不渴者,此必大便
数利,禀水数出,及亡血。
如有苦痛者,名为女勞。
7. 第三百八条:伤寒已解後,尚未和,不可与人同寝處。
这些条文通过描述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的发展,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伤寒诊断。
《伤寒论》作为一部古代医学经典,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请注意,本文对《伤寒论》的诊断标准进行了概述,并未做详细解读和分析。
建议医生研究该书以获取更全面的诊断知识。
参考文献:
- 《伤寒论》。
【《伤寒论》398条译文】

【《伤寒论》398条译文】《伤寒论》398条译文1、太阳病的基本症候特征,是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畏风,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还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均浮紧的,就叫做伤寒。
4、外感病第一天,邪在太阳,如果脉证静止在太阳未变的,这是疾病未发生传变。
如果病人总想呕吐、烦躁不安、脉象数而急疾,为邪气传里之象,表示病已传变。
5、外感病二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如果不见阳明、少阳病见证,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6、太阳病,出现发热、口渴、不怕冷的,就叫做温病。
温病为感受温邪所致,所以禁用辛温发汗、禁用攻下、禁用火攻。
如果误用辛温发汗,就会使热势更甚,出现身体灼热、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盛、自汗出、身体沉重、时时嗜睡、呼吸时鼻有鼾声、说话困难,这就叫风温。
如果误用攻下,耗伤阴液,就会出现小便短少不通畅,两目直视、大便失禁。
如果误用火攻,就会使邪热更炽,火热内攻,轻的会引起肌肤发黄,严重的会引起手足阵发抽搐,好象惊痫发作一样的症状,肤色发黄很深,象烟火熏过的一样。
一次误治,病人尚可苟延时日,反复误治,就会断送病人生命。
7、患外感病,如果出现发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阳经的表现;如果出现无热畏寒的症状,是病在阴经的表现。
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
这是因为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8、太阳病,头痛超过七天而自行痊愈的,是因为邪气行尽太阳经的缘故。
如果邪气未尽,有向阳明经传变趋势,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穴,使经气疏通,抗邪力增强,邪气不能内传阳明,疾病就会痊愈。
9、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之间。
10、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证解除以后,身体仍感觉不舒适的,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复,才能痊愈。
11、病人体表发热,反而想穿很多衣服,这是外部假热、内部真寒的表现;体表怕冷,反而不想穿衣服,这是外部假寒、内部真热的反映。
【中医经典】学伤寒论背诵398条条文精华版

【中医经典】学伤寒论背诵398条条文精华版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兀兀,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原文398条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痪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泰泰,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覆取微似汗,不须歆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整理]伤寒论条文398条
![[整理]伤寒论条文398条](https://img.taocdn.com/s3/m/cfd1c82e172ded630b1cb6de.png)
伤寒论条文398条伤寒论条文398条.txt伤寒论条文作者:张仲景朝代:东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証并治上】(一)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悪寒。
(二)太陽病,發熱,汗出,悪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三)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悪寒,体痛,嘔逆,脈陰陽倶緊者,名為傷寒。
(四)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静者,為不伝。
頗欲吐,若躁煩,脈数急者,為伝也。
(五)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証不見者,為不伝也。
(六)太陽病,發熱而渇,不悪寒者,為温病。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温。
風温為病,脈陰陽倶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若被火者,微發黄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薫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七)病有發熱悪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悪寒者,發於陰也。
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数七、陰数六故也。
(八)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経尽故也。
若欲作再経者,針足陽明,使経不伝則愈。
(九)太陽病,欲解時,従巳至未上。
(一〇)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一一)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髄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髄也。
(一二)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悪寒,淅淅悪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一三)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悪風,桂枝湯主之。
(一四)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悪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一五)太陽病,下之後,其気上衝者,可与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与之。
(一六)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温針,仍不解者,此為壊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観其脈証,知犯何逆,随証治之。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一七)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一八)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朴、杏子佳。
(一九)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
(二〇)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悪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二一)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満者,桂枝去芍薬湯主之。
(二二)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薬加附子湯主之。
(二三)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状,發熱悪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
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悪寒者,此陰陽倶虚,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黄各半湯。
(二四)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却与桂枝湯則愈。
(二五)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与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湯。
(二六)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渇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湯主之。
(二七)太陽病,發熱悪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二八)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満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二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煩,微悪寒,脚攣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姜湯与之,以復其陽。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薬甘草湯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気不和,譫語者,少与調胃承気湯。
若重發汗,復加焼針者,四逆湯主之。
(三〇)問曰:証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増劇,厥逆,咽中乾,両脛拘急而譫語。
師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両脚当伸後如師言。
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虚,風則生微熱,虚則両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間,増桂令汗出,附子温経,亡陽故也。
厥逆,咽中乾,煩躁,陽陰内結,譫語,煩乱,更飲甘草乾姜湯,夜半陽気還,両足当熱,脛尚微拘急,重与芍薬甘草湯,爾乃脛伸。
以承気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辨太陽病脈証并治中】(三一)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悪風,葛根湯主之。
(三二)太陽与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三三)太陽与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三四)太陽病,桂枝証,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連湯主之。
(三五)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悪風,無汗而喘者,麻黄湯主之。
(三六)太陽与陽明合病,喘而胸満者,不可下,宜麻黄湯。
(三七)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満脅痛者,与小柴胡湯;脈但浮者,与麻黄湯。
(三八)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悪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竜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悪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三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軽時,無少陰証者,大青竜湯發之。
(四〇)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気,乾嘔,發熱而咳,或渇,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満,或喘者,小青竜湯主之。
(四一)傷寒,心下有水気,咳而微喘,發熱不渇;服湯已,渇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竜湯主之。
(四二)太陽病,外証未解,脈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湯。
(四三)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四四)太陽病,外証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四五)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脈浮,故在外,当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四六)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証仍在,此当發其汗。
服薬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気重故也。
麻黄湯主之。
(四七)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四八)二陽併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転属陽明,続自微汗出,不悪寒。
若太陽病証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
設面色縁縁正赤者,陽気怫鬱在表,当解之、熏之。
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気怫鬱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処,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気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
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渋故知也。
(四九)脈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裏虚。
須表裏実,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五〇)脈浮緊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仮令尺中遅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栄気不足,血少故也。
(五一)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黄湯。
(五二)脈浮而数者,可發汗,宜麻黄湯。
(五三)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栄気和,栄気和者,外不諧,以衛気不共栄気諧和故爾。
以栄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栄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五四)病人蔵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気不和也。
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五五)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黄湯主之。
(五六)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与承気湯。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裏,仍在表也,当須發汗。
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五七)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数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五八)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五九)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
勿治之,得少便利,必自愈。
(六〇)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
所以然者,以内外倶虚故也。
(六一)下之後,復發汗,昼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嘔、不渇、無表証,脈沈微,身無大熱者,乾姜附子湯主之。
(六二)發汗後,身疼痛,脈沈遅者,桂枝加芍薬生姜各一両,人参三両新加湯主之。
(六三)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湯。
(六四)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六五)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六六)發汗後,腹脹満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湯主之。
(六七)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満,気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沈緊,發汗則動経,身為振振揺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六八)發汗,病不解,反悪寒者,虚故也。
芍薬甘草附子湯主之。
(六九)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七〇)發汗後,悪寒者,虚故也。
不悪寒,但熱者,実也。
当和胃気,与調胃承気湯。
(七一)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与飲之,令胃気和則愈。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渇者,五苓散主之。
(七二)發汗已,脈浮数,煩渇者,五苓散主之。
(七三)傷寒,汗出而渇者,五苓散主之;不渇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七四)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証,渇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七五)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
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両耳聾無聞也。
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虚故如此。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七六)發汗後,水薬不得入口為逆。
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發汗吐下後,虚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
若少気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七七)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七八)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
梔子豉湯主之。
(七九)傷寒下後,心煩,腹満,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八〇)傷寒,医以丸薬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姜湯主之。
(八一)凡用梔子湯,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八二)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八三)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
(八四)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
(八五)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
(八六)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陥,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
(八七)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八八)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陰疼,与禹余糧丸。
(八九)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蛕。
(九〇)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
若先發汗,治不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
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九一)傷寒,医下之,続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裏;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当救表。
救裏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九二)病發熱,頭痛,脈反沈,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裏,宜四逆湯。
(九三)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裏倶虚,其人因致冒。
冒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
裏未和,然後復下之。
(九四)太陽病未解,脈陰陽倶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気湯。
(九五)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栄弱衛強,故使汗出。
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九六)傷寒五六日,中風,往来寒熱,胸脇苦満,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渇,或腹中痛,或脇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渇、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九七)血弱気尽,腠理開,邪気因入,与正気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蔵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