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目标: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学生明白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由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三者有关系3、教材地位及作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探究活动。
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
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探究活动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课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实验原型:不足之处:第三组实验若搅拌,将会把馒头小块弄碎,与对照实验相混淆,不能说明牙的咀嚼在消化中的作用,且实验组较多,增加了实验的难度。
同时,馒头松软,不易切成小块。
实验创新:改进之处:将牙齿的咀嚼与舌的搅拌看作一个变量,简化了实验,使得实验现象更加直观。
另外,馒头应选取速冻馒头,这样容易切成小块。
实验器材:新鲜馒头、凉开水、37℃温水、碘液、试管、试管架、大烧杯、小烧杯、镊子、刀片、量筒实验原理:碘遇淀粉变蓝色。
装置说明:牙的咀嚼馒头碎屑馒头碎屑馒头小块唾液作用 2ml唾液 2ml清水 2ml唾液舌的搅拌充分搅拌充分搅拌不搅拌条件 37℃水浴 37℃水浴 37℃水浴说明:如果淀粉被消化了,加入碘液后不会变蓝;如果出现蓝色,证明淀粉未被消化。
实验过程:一、设置情境复习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引出消化和吸收。
师: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与消化作用有关的结构?生:牙齿、舌、唾液。
师:它们分别起了什么作用?2 / 4生:牙齿咀嚼、舌搅拌、唾液消化食物。
师:口腔中主要对哪种营养物质进行了消化?生:淀粉。
二、实验活动:(学生品尝馒头)师:你们品尝到了什么味道?生1:一开始没有什么味道,后来有点甜味。
生2:有点甜味。
生3:和他们两个一样。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乌马河一中张婷一、对本课的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
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引起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因素。
通过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和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培养创新、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时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唾液的分泌、温度、时间等都有关的生物学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淀粉在口腔中的变化;2、说出口腔内唾液、牙齿、舌、以及温度对食物消化的作用;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设计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多变量实验方案,2、规范、熟练操作实验。
3、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饮食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会反思和纠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2、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三、实验内容不同小组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探究唾液、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温度对馒头消化的作用。
四、实验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全班分为18个小组(2人一小组,6人一大组)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培养全体学生的动脑动手以及合作能力.2、处理好放和收:因为本课要在45分钟完成多组实验,对年龄较小的初一学生来说十分不容易,所以要特别处理好放和收。
3、应用发展性评价鼓励创新,体验成功。
4、问题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五、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因课堂容量大,探究实验种类多,所以课前我和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我和实验员教师为学生准备了18套齐全的实验器材.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课前尝试制定实验方案,小组明确分工.(2人一小组,6人一大组,组长负责指导,做到每个人都参与到实验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学习如何进行实验设计,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会使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
实验结果的准确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馒头口腔模型显微镜实验记录表格2. 实验工具:刀具培养皿滴管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引入实验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份实验材料和工具。
引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结果分析:学生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 学生实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消化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和支持,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在结果分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培养科学的探究方法。
六、实验原理:1. 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馒头进入口腔后,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与口腔内的唾液混合。
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教案.docx
古浪县中小学实验教学优质课教案《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古浪县大靖初级中学赵冬林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古浪县大靖初级中学赵冬林教材地位及作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探究活动。
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
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探究活动的相关知识,所以本课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实验原型:1 号试管2 号试管3 号试管4 号试管馒头碎屑馒头碎屑馒头小块馒头碎屑2ml 唾液2ml 清水2ml 唾液2ml 唾液充分搅拌充分搅拌充分搅拌不搅拌对照组探究唾液条件探究牙齿条件探究舌头条件不足之处:第三组实验若搅拌,将会把馒头小块弄碎,与对照实验相混淆,不能说明牙的咀嚼在消化中的作用,且实验组较多,增加了实验的难度。
同时,馒头松软,不易切成小块。
实验创新:1 号试管2 号试管3 号试管馒头碎屑馒头碎屑馒头小块2ml 唾液2ml 清水2ml 唾液充分搅拌充分搅拌不搅拌对照组探究唾液条件探究牙齿和舌条件将牙齿的咀嚼与舌的搅拌看作一个变量,简化了实验,使得实验现象更加直观。
另外,馒头应选取速冻馒头,这样容易切成小块。
实验器材:新鲜馒头、凉开水、 37℃温水、碘液、试管、试管架、大烧杯、小烧杯、镊子、刀片、量筒实验原理:碘遇淀粉变蓝色。
装置说明:牙的咀嚼馒头碎屑馒头碎屑馒头小块唾液作用2ml 唾液2ml 清水2ml 唾液舌的搅拌充分搅拌充分搅拌不搅拌条件37℃水浴37℃水浴37℃水浴说明:如果淀粉被消化了,加入碘液后不会变蓝;如果出现蓝色,证明淀粉未被消化。
实验过程 :一、设置情境复习食物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引出消化和吸收。
师:口腔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口腔中有哪些与消化作用有关的结构?生:牙齿、舌、唾液。
初中生物_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馒头在口腔中的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2、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人作合作。
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探究、实验、讨论、合作交流、总结的方法课前准备1、准备好实验器材,馒头、小刀、大、小烧杯、试管、量筒、碘液、滴管、温度计、热水、凉水等。
2、按班级人数分好组。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取一小块馒头在口腔中细细咀嚼,您有什么感觉?吃过后,谈自己吃出什么味?为什么会有甜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二、开始探究1、学生按照提前分好的小组,先讨论,提出探究问题。
友情提示:①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遇到碘液变蓝。
②淀粉分解后变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都在口腔中进行。
2、制定计划。
明确分工,第一小组,探究唾液的作用;第二小组探究牙齿的作用;第三小组探究舌头的搅拌作用。
制定好计划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总结,形成可行方案。
提示:①选择实验器材,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模拟口腔内的环境。
实验中的变量是什么?设实验组和对照组时除了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应保持一样。
②淀粉遇到碘液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变蓝。
③各取2ml液体④人口腔中的温度是37℃。
(因为酶在37℃左右活性最强)3、开始实验。
(老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巡逻指导。
要求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
)友好提示,注意事项:①切取的馒头不宜过大,有大豆大小较为合适。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2)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3)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学会分析实验现象,提出结论;(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勇于表达的精神;(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2)学会使用实验方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2)实验方法的运用及实验结果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馒头、显微镜、实验盘、解剖针、放大镜等;2. 实验试剂:碘液、盐酸等;3. 教学课件及视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思考:馒头在口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2)学生分享已有知识,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内容。
2.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1)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3)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3.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3)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结论;2. 查阅资料,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其他变化;3.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对饮食健康的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2. 分析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原理和结果的理解程度;3. 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目标是否实现;2. 分析学生的反馈,评估教学方法的有效性;3.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消化和吸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消化和吸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二、教材分析《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从教学内容的安排来看:“消化和吸收”是全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为进一步学习“食物在胃、小肠内的消化”做好铺垫。
从探究活动本身来看:它对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训练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有重要作用。
三、学情分析通过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知道了淀粉检验和水浴加热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1.通过亲身体验,描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口腔中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对淀粉消化的作用。
五、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口腔中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对淀粉消化的作用。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馒头是北方人的最爱,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它,但同学们真正品尝过馒头的味道吗?今天老师请大家品尝馒头,要求同学们慢慢咀嚼,细细品尝。
提问学生:馒头在口腔中细嚼慢咽后,有什么感觉?生1:一开始没有什么味道,后来有点甜味。
生2:有点甜味。
生3:和他们两个一样。
师:我们知道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
为什么细细品尝会感到有甜味?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
从而提出问题:淀粉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让学生亲自去咀嚼一块馒头,并且在咀嚼馒头的过程中会感觉到有甜味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1.体验感悟、确定方向回忆刚才的体验过程,馒头变甜可能是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设计:4.2.2消化和吸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3.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4.强化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特别是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消化现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提升自身能力: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团队合作的能力。
2.利用生活实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
3.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学生对淀粉消化过程的理解程度,特别是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原理。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以下策略:
1.利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2.问题驱动,引导探究:
设计一系列问题串,如“馒头在口腔中为什么会变甜?”“唾液淀粉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实践活动,培养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4.分层次教学,个性化指导:
4.组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内化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力目标:体验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尝试对探究活动过程的反思。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活动的组织。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活动。
本课从学生的体验出发,通过学生品尝馒头,提出探究的问题,然后商讨探究计划,在这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一些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等。
本课的学习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增长。
教师在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时,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改进,首先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唯书。
教学中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启发学生去发现,去创新。
其次,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研讨、交流、创作的集体。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起讨论,形成科学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彼此的启发或思维碰撞,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合作学习展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1、本课是一节充满活力的探究性实验课,教学密度较大,要让学生大胆质疑,合作讨论实验计划,完成探究活动,表达和交流,这就需要有充足的课堂空间。
因此,本节课最好能安排两个相连课时。
2、本课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实验组,分别探究两个问题,这主要是受到了实验条件的限制。
其实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很多,学生提出的实验计划有的是很有创新的,如果能组织多组实验同时开展,效果可能会更好,更能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馒头的成分和口腔的基本结构。
掌握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1.2 技能目标学会使用放大镜观察馒头和口腔的结构。
学会进行实验和观察,并能够记录实验结果。
1.3 情感目标培养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合作和分享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馒头的成分和口腔的基本结构。
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2.2 教学难点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的观察和理解。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材料准备馒头放大镜实验记录表格3.2 场地准备实验室或教室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馒头的成分和口腔的作用。
4.2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一个馒头。
使用放大镜观察馒头和口腔的结构。
记录实验结果。
4.3 分享与讨论每个小组分享实验结果。
讨论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
5.2 同伴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
5.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表现进行评价。
第六章:教学延伸6.1 拓展活动邀请营养师或医生来讲解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6.2 家庭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人吃食物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思考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第七章:安全与环保7.1 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使用放大镜时要小心,避免划伤手指。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卫生,避免食物交叉污染。
7.2 环保意识实验结束后,要将实验材料分类投放,进行环保处理。
提醒学生节约使用实验材料,减少浪费。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师自我反思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8.2 学生反馈学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口头反馈的方式,向教师提供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建议。
第九章:教学计划调整9.1 根据学生表现和反馈,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初中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实验将可能影响馒头变甜的三个因素——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融合在一起进行探究,通过检验淀粉的存在来推测馒头变甜到底与其中的哪一种或几种因素有关。
这个探究活动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事情入手,在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究活动的相关技能的基础上,让他们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并通过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方面得以提升!教学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本次探究活动力争让课堂走进生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而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的事实。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养成细嚼慢咽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2、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教学难点: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前准备:1、将所有实验材料用具:试管、试管架、滴管、玻璃棒、37℃温水、冷水、唾液、等量馒头块、、碘液、清水、刀片、温度计、保温烧杯、量筒等放置在实验台上,让学生可自主选取器材。
2、学生提前收集好唾液。
3、学生分成小组合作。
教学方法:合作式探究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课上,先让学生细细咀嚼一小块馒头,体验其中的变化。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教案
古浪县中小学实验教课优良课教课设计《研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古浪县大靖初级中学赵冬林研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古浪县大靖初级中学赵冬林教材地位及作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汲取》中的一个研究实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品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研究活动。
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品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汲取确立了基础。
因为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研究活动的有关知识,因此本课能够让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察看实验现象,经过小组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形成必定的创新能力,培育团队合作的意识。
实验原型:1 号试管2 号试管3 号试管4 号试管馒头碎屑馒头碎屑馒头小块馒头碎屑2ml 唾液2ml 清水2ml 唾液2ml 唾液充足搅拌充足搅拌充足搅拌不搅拌比较组研究唾液条件研究牙齿条件研究舌头条件不足之处:第三组实验若搅拌,将会把馒头小块弄碎,与比较实验相混杂,不可以说明牙的咀嚼在消化中的作用,且实验组许多,增添了实验的难度。
同时,馒头柔软,不易切成小块。
实验创新:1 号试管2 号试管3 号试管馒头碎屑馒头碎屑馒头小块2ml 唾液2ml 清水2ml 唾液充足搅拌充足搅拌不搅拌比较组研究唾液条件研究牙齿和舌条件将牙齿的咀嚼与舌的搅拌看作一个变量,简化了实验,使得实验现象更为直观。
此外,馒头应选用速冻馒头,这样简单切成小块。
实验器械:新鲜馒头、凉开水、 37℃温水、碘液、试管、试管架、大烧杯、小烧杯、镊子、刀片、量筒实验原理:碘遇淀粉变蓝色。
装置说明:牙的咀嚼馒头碎屑馒头碎屑馒头小块唾液作用2ml 唾液2ml 清水2ml 唾液舌的搅拌充足搅拌充足搅拌不搅拌条件37℃水浴37℃水浴37℃水浴说明:假如淀粉被消化了,加入碘液后不会变蓝;假如出现蓝色,证明淀粉未被消化。
实验过程 :一、设置情境复习食品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引出消化和汲取。
师: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端部分,口腔中有哪些与消化作用有关的构造?生:牙齿、舌、唾液。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的教学设计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的教学设计第一篇:“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的教学设计“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的教学设计“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本实验将可能影响馒头变甜的3个因素――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的分泌,融合在一起进行探究,通过检验淀粉的存在来推测馒头变甜到底与其中的哪一种或几种因素有关。
在考虑实验比较综合和学生的实际探究水平的基础上,尝试对某次实验的教学设计进行如下调整,效果很好。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课前,让学生回家细细咀嚼一小块馒头,体验其中的变化。
学生都感受到了淡淡的甜味从无到有的过程。
由此,学生不难提出第一个问题:甜味是从哪里来的呢?课堂上教师又在馒头上滴了几滴碘液,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馒头里含有淀粉。
教师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已知条件: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
将咀嚼馒头变甜的体验和上述实验结论馒头中含有淀粉,以及最后教师提供的这个已知条件,三者联系在一起,你能做出怎样的推测呢?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淀粉发生了改变。
让学生连续做几个细细咀嚼馒头的动作,体验在咀嚼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
此时引导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如果馒头变甜的确是淀粉发生了改变,那么这个变化过程与其中的哪一个因素有关呢?这时学生会做出不同的推测,有的认为是牙齿的咀嚼、有的认为是舌的搅拌,有的认为是唾液,还有的学生认为与三者都有关系。
上述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的过程。
分析在口腔中做对照实验的不可行性和采用模拟实验的必要性馒头的变甜在口腔中完成,口腔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场所。
假设现在要探究其中的一个问题――馒头的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那么,能不能利用口腔这个天然的实验场所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呢?学生根据唾液这个变量,在口腔中创设一个有唾液,一个没有唾液这样一组对照实验,当然,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都具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
第二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活动探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深化了探究实验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说出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概述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实验的设计2.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唾液的收集四、教学设计思路该探究活动在本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用引导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点拨归纳法组织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会学习。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通过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掌握学习方法和基本技能。
五、教师准备1、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量的馒头三块、清水、碘液、量筒、记号笔、试管、烧杯、37 ℃的温水、玻璃棒、温度计、药匙、白纸、镊子、棉絮2、设计实验报告单3、制作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活动探究: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深化了探究实验的学习。
该探究活动在本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我主要用引导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点拨归纳法组织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会学习。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通过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掌握学习方法和基本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
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引起馒头在口腔中变甜的因素。
通过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和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并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时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唾液的分泌、温度、咀嚼的时间等都有关的生物学基本知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七年级上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已知淀粉的检验方法、水浴加热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探究实验,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唾液的分泌、温度、咀嚼的时间都有关。
技能目标:
1、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
2、体验合作的快乐,形成团队精神。
3、培养钻研、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的设计
教学难点:实验结果的分析
五、课前准备
实验用具:大烧杯,小烧杯,试管,试管架,量筒,碘液,凉水,热水,研钵,小纸槽,温度计,标签纸,刀片,馒头,凉水,热水
六、课时分配 1 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做出假设(5分钟)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在此要通过实验来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馒头是我们北方人的主食,在口腔中遇到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后、唾液的混合后会越变越……
生:甜。
师:实验是对自然现象的模拟,那么在口腔中,有可能使馒头变甜的因素有哪些呢?请你说出一种因素并说明理由。
生1:因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没有甜味,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麦芽糖后就有甜味。
所以,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关。
生2:我认为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也有关系。
因为饿极时的狼吞虎咽就感觉不到甜味。
生3:我认为与时间、温度也有关系。
口腔温度为37度。
师:同学们推测出了四个变量(板书:唾液、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时间、温度)有可能与馒头变甜有关系,但是你的推测再合理,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它是否成立,必须经过验证。
如果对每一个变量只做一次实验,结果可靠吗?
生:不可靠。
师:那怎么办?
生: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设置重复组。
师:为了使我们的实验更加真实,并且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
我们每四个小组
作为一组,探究一个变量。
下面分组:第1--4组:变量唾液,第5--8组:变量牙
齿的咀嚼舌的搅拌;第9--12组:变量温度;第13--16组:变量时间,分组初步
制定计划。
时间5分钟,5分钟后由本组组长向大家介绍本组的实验设计。
交流的
内容包括:1.本小组验证的问题是什么? 2.实验设计的原理是什么?3.如何控制
变量?4.采用怎样的模拟方法? 5.在实验过程中如何保持水温不变?6.预测的实
验现象是什么?
二、小组讨论,制定计划(10分钟)
每小组分别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展示。
展示时要求学生在讲解的同时将实验方案以图解的形式画在黑板上,将条件处理相同之处用“√”标记,将不同之处用“X”标记,便于其他学生在观察时清晰直观、一目了然。
先由本组同学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完善,再由其他小组同学质疑、纠正,教师教师适时指点,使问题一一得到解决。
生1、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没有关系。
”变量是:唾液。
根据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看有无唾液的实验现象如何。
对照组和实验组除了一个有唾液,一个有清水外,其余条件都相同。
对照组编号1,实验组编号2,。
预测的实验现象是:1号试管不变蓝,2号试管变蓝。
(同时投影本组实验方案)。
37度水温的控制方法:用向凉水添加少许热水的方法量控制37度水温。
生2、我们知道人是恒温动物,我们组考虑用手温代替水温,比较环保。
生3、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没有关系。
”变量是: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有没有关系。
实验原理和他们一样,我们实验组编号3,实验组3与对照组1不同的地方是不加馒头碎屑,加馒头块。
预测实验结果,3号试管馒头
块与唾液接触的部分不变蓝,切开后内部滴碘液变蓝。
生4、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馒头变甜与温度有没有关系。
”变量是:温度。
我们实验组编号4,实验组4与对照组1不同的地方是温度为60度高温。
因为高烧的时候吃饭没有味道,所以我们预测实验结果是4号试管淀粉酶在高温下失去活性,加滴碘液后应变蓝。
生5、因为做面汤会做糊,我们组认为高温下淀粉会变成其他物质,这样即使淀粉酶在高温下失去活性,滴加碘液后也有可能看不到变蓝的现象。
所以,我们组另外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在60度温度下,两组都有淀粉,但一组加唾液,一组加清水,看颜色变化是否一致。
如果一致,说明淀粉酶在高温无活性,如果不一致,说明淀粉酶在高温下还没完全失去活性。
生6、我们组探究的问题是:“馒头变甜与时间有没有关系。
”变量是:时间。
我们实验组编号5,实验组5与对照组1不同的地方是时间为1分钟。
预测实验结果是:5号试管因为时间短,淀粉没有完全变为麦芽糖,加碘液后应变浅蓝。
生7、实际咀嚼时间没那么长,一般不到一分钟。
如果他们组用的馒头碎屑过少,唾液过多,那么也有可能在1分钟内被完全消化。
这样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实验结果就会一样,导致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
而模拟实验要接近真实,所以我们组对照组1分钟,实验组30秒。
看蓝色的颜色深浅。
老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勇于创新,使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实验方案,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实验前强调一下学生注意不到的细节问题:溶液放至室温后再滴加碘液;搅拌唾液与搅拌清水的竹签不能混用;搅拌要“充分”,不能搅拌一两下就停止了,帮助学生圆满完成实验。
三、实施计划,得出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如实记录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四组为一大组,由大组长展示本组的实验结果,并与黑板上的预测相比较,得出各自的实验结论。
教师再将各大组的实验结果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
1 .通过观察,你认为对馒头变甜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2 .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对于实验现象与预测不一致的小组,教师应引导其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的根源。
五、回归生活,健康生活
八、板书设计
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
实验目的: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
唾液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 37℃时间预测实验结果:
①-7 √√√ 5
②清水√√ 5
③√馒头块√ 5
④√√ 60℃ 5
⑤清水√60℃ 5
⑥√√√ 1
分组设计实验:第1--4组:①②第5--8组:①③
第9--12组:①④第13--16组:①⑤
九、教学反思:
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学不应该从对事物的语言说明开始,而应始于对事物的观察。
实验是生物教师实施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渠道,所以上好一节实验课非常重要。
实验课前老师的周全的考虑,是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体会到生物课的神奇和魅力的关键。
在上课之前,我自己反复做实验,找到最佳的实验材料—干馒头;找出馒头碎屑与唾液的最佳用量;计算反应的最佳时间;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为了节约时间与材料,我将干馒头碎屑磨成碎屑、馒头切成方条、脱脂棉制成棉球、玻璃棒换成了竹签;学生分四人一组,指定负责的同学当组长等等,为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做了充分的准备。
过去实验教学的模式通常是:教师按照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老师做概括性总结。
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探究实验我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到实验设计、进行实验,以及结论分析等,都是由学生一步一步亲自完成的。
在这种过程式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与体验的多了,独立思考与相互间的思维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多了,学生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受到了很好的磨炼,实验设计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