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

单位:闽侯县白沙中心小学作者:江信滨

摘要: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探讨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其中包括尝试性阐述了构建新体育课程教学方式,新体育课程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式/转变

1前言

在这里先给大家讲个“永远不晚”的故事:日语学习班开始报名时,来了一位老者。“给孩子报名?”登记小姐问。“不,自己。”老人回答。小姐愕然,屋里那些年轻的报名者也愕然,有的嗤笑。老人解释:“儿子在日本找了个媳妇,他们每次回来,说话叽里咕噜,我听不懂干着急,我想听懂他们的话。”“你今年高寿?”小姐问。“六十八。”“你听懂他们的话,最少要学两年。可两年后你都七十了。”老人笑吟吟地反问:“姑娘,你以为我不学,两年以后我就是六十吗?”

事情往往如此:我们总以为开始得太晚,因此放弃,殊不知只要开始,就永不为晚。明年我们总要增加一岁,不论我们走着还是躺着;明年我们同时增加一岁,可有人收获,有人依然空白——判别只在与你是否开始。

老人学与不学,两年后都是七十,但是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个能开心的和儿媳妇交谈,一个依然就像木偶一样在旁边呆着。这恰如我们的教育对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适应,只要我们跟紧时代的节奏,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定会与体育课程改革同步进入一个辉煌的历程。

教育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最大改变,将是更加注重情景创设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科中心的、竞技化的体育课程模式正如卢梭所批评的:“儿童本来有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方法,可是社会却把成人的情感和感受方法强加给他们。”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都有自己的体育感受,而旧的体育课程模式却把成人对体育的认识(学科中心的体育观)和竞技化的方式强加给学生,造成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本来喜欢体育活动的孩子大部份变得不喜欢体育课、甚至也不喜欢体育活动了。

课程改革以后,体育课教学的重点从过于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改变为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索。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

2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新

2.1新课程目标注重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人。新课程的目标正确处理了学生本位、学科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关系,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不再只是一句动听的教育口号。课程目标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教育民主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反映的是一种教育全人化的价值取向。

2.2 新课程实施中注重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教师将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的建设,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2.3 新课程实施中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改变学生过多地接受学习,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新的学习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促进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能力也具有重要作用。

2.4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2.5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旨在说明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2.6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它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新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需条件。

2.7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这样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学生如果不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常常遭遇学习的失败,他们就不可能也根本不会喜欢体育课,也就不会主动力参与到运动中来

3 构建新体育课程教学方式

3.1 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势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因此,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改革中就会随之改变,并得到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步骤、程序、法则、方式等,包括教法与学法。教法起着组织、控制、激发、引导、示范、说明、概括、评价等作用,学法起着主体、目的、内化、发展等作用。教法和学法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有什么样的教法,就会有某种相应的学法。换言之,为了建立某种学法,就必须选择与其相应的教法。传统的体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运动技术的传习为主,以教材为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地位未能得以充分的体现。因此,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大多采用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练习、复习的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创建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方式,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3.2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其创设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独立思维的空间,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让学生自我表现、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展现他们的独立个性,展现他们的创造能力,展现他们实践中的创新成果。这种展现又推动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3.3深入进行教学研究,探索适应新的体育课程的教学规律。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方面着手,研究改进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基本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及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涉及方方面面,要把宏观的理念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并变成可操作性的内容逐渐减少理念和行为的差距。努力的方向是真正顾及每个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建立起一个能够保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动态平衡4.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