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损失报告制度

合集下载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

一、总则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收集、整理和分析自然灾害的相关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灾害防治和应急响应能力。本制度规定了自然灾害情况统计的基本原则、工作内容、方法与程序等。

二、统计范围与内容

1. 统计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自然灾害情况的统计工作。

2. 统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灾害种类:包括地震、洪水、泥石流、台风、暴雨等各类自然灾害。

(2)灾害发生时间、地点、影响范围及程度。

(3)人员伤亡、失踪和财产损失情况。

(4)救援与应急响应情况。

(5)灾后重建与恢复情况。

(6)其他相关指标。

三、统计方法与程序

1. 建立统计制度:各级政府应建立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明确统计责任部门和协作单位。

2. 数据收集:通过建立信息报送网络、开展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

3. 数据审核: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审核,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 数据整理与分析:对审核通过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

5. 数据发布:将统计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四、工作要求与保障措施

1. 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自然灾害情况统计的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

2. 强化协调:各相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做好统计工作。

3. 加强培训:定期组织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4. 保障经费:各级政府应安排必要的经费,保障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民政部关于印发《灾情统计、核定、报告暂行办法》的通知-民救发[1997]8号

民政部关于印发《灾情统计、核定、报告暂行办法》的通知-民救发[1997]8号

民政部关于印发《灾情统计、核定、报告暂行办法》的通知

正文:

---------------------------------------------------------------------------------------------------------------------------------------------------- 民政部关于印发《灾情统计、核定、报告暂行办法》的通知

(1997年3月28日民救发[1997]8号)

各省、自治区、直轄市民政厅(局),各计划单列市民政局:

《灾情统计、核定、报告暂行办法》已经部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灾情统计、核定、报告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及时、准确掌握自然灾害情况,给救灾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国务院赋予民政部门的救灾职责和任务,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灾情,即自然灾害情况,是指干旱、洪涝、风雹(包括龙卷风、沙尘暴、飓风等)、台风(包括热带风暴)、地震、低温冷冻、雪灾、病虫害、滑坡、泥石流等各种异常自然现象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情况和工作数据。

第三条灾情统计、核定、报告的内容包括受灾时间、灾害种类、受灾范围、灾害造成的损失以及救灾工作的情况和数据。

本办法所称受灾范围,是指因灾农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和正常生活秩序遭到破坏、农牧业受到损失的地(州、市)、县(市、旗)、乡(镇)、村的数量。

第四条灾情统计、核定、报告必须实事求是、及时准确。

第五条向国际社会提供灾情,须经民政部批准。

第六条灾情统计内容主要包括综合情况、农牧业损失情况、工作数据等项。

自然灾害上报报告制度范本

自然灾害上报报告制度范本

自然灾害上报报告制度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我国自然灾害上报报告工作,提高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确保各类自然灾害及时应对、有效处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自然灾害上报报告工作。

第三条自然灾害上报报告工作坚持依法依规、分级分类、归口管理、及时高效的原则,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建立职责明晰、标准统一、规范准确、实时高效的灾害事故信息报告工作机制。

第四条应急管理部负责全国自然灾害上报报告的管理、协调和指导工作,具体承担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相关信息,向各级有关部门和单位通报有关信息。

二、自然灾害信息报告

第五条自然灾害信息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区域;

(二)自然灾害的类别、等级、影响范围;

(三)自然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失踪人数、受灾人口、财产损失情况;

(四)自然灾害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进一步影响和危害;

(五)各级应急管理部门采取的应对措施和救援情况;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重要信息。

第六条自然灾害信息报告应及时、准确、完整,不得迟报、谎报、瞒报。

第七条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信息报告渠道,明确报告路径和责任人,确保信息报告的畅通和高效。

三、自然灾害信息核实与评估

第八条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收到自然灾害信息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核实,对自然灾害的类别、等级、影响范围等进行评估。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自然灾害情况上报制度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自然灾害情况上报制度

气象灾害
地质灾害
包括但不限于洪涝、干旱、台风、风暴潮、 低温冷冻、雪灾等气象灾害的受灾人数、直 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等。
包括但不限于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 质灾害的受灾人数、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 济损失等。
生物灾害
其他灾害
包括但不限于农作物病虫害、动物疫情等生 物灾害的受灾人数、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 济损失等。
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处理
对核实后的灾害数据,应进行分 类、整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 息,为决策提供支持。
数据存储和共享
经过处理后的灾害数据应存储在适 当的数据库中,并与其他机构和部 门共享,实现信息互通和协同工作 。
04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与上报的关联
数据共享和整合
共享数据
在自然灾害情况下,多个部门和机构会收集到各种数据,这些数据需要进行共享,以便更好地进行综 合分析和应对。
制度保障
制定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和上报的 具体实施办法,明确上报的时间 、内容、方式等要求,使制度更
具可操作性。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灾情 统计和上报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促进全民参与和配合。
建立奖惩机制,对及时准确上报 灾情信息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和表彰,对瞒报、漏报、迟报的 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和处理。
上报方式和途径
01
02
03
பைடு நூலகம்紧急电话

突发自然灾害报告管理制度

突发自然灾害报告管理制度

突发自然灾害报告管理制度

1. 简介

本文档旨在建立和规范组织内突发自然灾害报告的管理制度,

以便迅速响应和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2. 目标

- 及时获得关于突发自然灾害的报告和信息;

- 实施有效的紧急响应措施;

- 最小化灾害造成的损失;

- 保障员工和公众的安全。

3. 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组织内的所有部门和人员,涵盖了所有可能发生

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灾等。

4. 突发自然灾害报告程序

4.1. 报告的流程

- 发现或接收到自然灾害迹象或险情时,立即向上级主管报告;

- 上级主管立即通知应急小组成员和相关部门,并启动紧急响应措施;

- 应急小组成员及时汇报灾情和应对情况。

4.2. 报告内容

- 报告应包括灾害发生地点、时间、类型、规模等关键信息;

- 报告应附上现场照片或视频等证据材料;

- 报告者需提供自己的联系方式以方便进一步沟通。

5. 紧急响应措施

5.1. 应急小组的责任

- 确定并指派专人负责现场情况评估;

- 实施紧急救援和安全撤离措施;

- 启动紧急通讯和协调机制。

5.2. 通知和沟通

- 应急小组需迅速通知和协调相关部门和相关方;

- 员工和公众需及时获得灾情和应对措施的通知。

6. 风险评估与预防

6.1. 风险评估

- 定期进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包括评估灾害发生概率和可能

带来的影响;

-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紧急应对计划的制定和调整。

6.2. 预防措施

- 建立和维护灾害预警系统;

- 提高员工和公众的自然灾害防范意识;

- 定期进行应急演和培训。

7. 监督与改进

7.1. 监督机制

- 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或岗位,负责监督报告管理制度的执行;

灾情上报管理制度

灾情上报管理制度

灾情上报管理制度

一、前言

灾害是自然界无法控制的力量,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及时有效地

应对灾害灾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建立健全的灾情上报管

理制度,以便及时了解灾情,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

二、灾情上报管理的重要性

1. 及时掌握灾情信息。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掌握灾情信息,有利于及时展开救援工作,

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科学决策救援方案。通过灾情上报管理,政府部门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灾情的整体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救援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救援工作。

3. 统一指挥协调。建立灾情上报管理制度,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的统一指挥协调,避免信

息不畅、救援混乱的局面出现。

4. 提高救援效率。有了灾情上报管理制度,救援工作能够更加有序进行,提高救援效率,

减少灾害给人民带来的损失。

三、灾情上报管理制度的内容

1. 灾情上报的时效性要求

在发生灾害事故后,各级政府部门要求相关单位在第一时间内将灾情信息上报给上级管理

部门,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 灾情上报的内容要求

灾情上报的内容应包括灾害名称、发生时间、地点、灾情严重程度、受灾人数和财产损失

情况等详细信息,为政府部门制定救援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3. 灾情上报的途径

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灾情上报的统一途径和平台,确保灾情信息的畅通和安全,避免信息

失实或丢失。

4. 灾情上报的责任人

各级政府部门应明确灾情上报的责任人员,确保上报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避免信息滞

后或失实。

5. 灾情上报的流程及审核

建立灾情上报的流程及审核制度,确保灾情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免给救援工作带来困难。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解读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解读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解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和《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是我国重要的灾害统计制度,下面对其进行解读: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对自然灾害的灾情信息进行了规范,

包括灾害发生时间、地点、范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救助情况等

方面的信息。该制度旨在为政府部门制定防灾减灾政策提供依据,同

时也为社会公众了解灾害情况提供了渠道。

《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则是针对特别重大自然灾害

制定的统计制度,主要包括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直

接经济损失包括房屋、基础设施、居民财产等方面的损失,间接经济

损失则包括停工停产、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损失。该制度旨在为政府部

门制定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提供依据,同时也为社会各界支援灾区提供

参考。

这两个统计制度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灾害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具有重要意义。政府部门可以根据统计数据,科学制定防灾减灾政策,提高应对灾害的能力。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公开的统计数据,了解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同时,这两个统计制度也是我国灾害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灾害管理工作提

供了有力的支撑。

灾难管理报告制度

灾难管理报告制度

灾难管理报告制度

背景

灾难管理是一个关键的领域,用于减轻自然和人为灾难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和管理灾难,建立一个有效的灾难管理报告制度至关重要。

目的

灾难管理报告制度的目的是收集、分析和报告与灾难相关的信息。通过这个制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灾难的情况和影响,为制定应急措施和长期恢复计划提供依据。

内容

灾难管理报告制度应包含以下内容:

1. 报告流程:明确灾难事件发生后的报告流程,包括灾难信息收集、报告途径和责任人。

2. 信息收集:确定收集和记录的信息内容,例如灾难类型、受灾区域、人员伤亡情况、物资需求等。

3. 报告要求:规定报告的时间要求和格式要求,确保及时准确

地收集和报告灾难信息。

4. 分析与评估:设立相应的机制和标准,对灾难信息进行分析

和评估,包括灾害规模、影响范围、风险评估等。

5. 报告结果:将分析和评估结果整理成报告,并定期提交给相

关部门和上级领导。

实施

为了成功实施灾难管理报告制度,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制定制度文件:明确制度内容、要求和流程,并以文件形式

发布和传达给相关人员。

2. 培训和宣传:组织培训活动,向相关人员介绍报告制度并提

供操作指导。

3. 监管和检查:设立监管机构或部门,负责监督报告制度的执

行情况,定期检查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4. 提供技术支持:为报告制度提供相应的信息技术支持,例如

使用灾难管理软件或系统进行信息收集和分析。

5. 定期评估和改进:定期对报告制度进行评估,收集反馈意见,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和优化。

结论

建立一个有效的灾难管理报告制度对于灾难管理至关重要。通过该制度,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评估灾难情况,为应对灾难和恢复重建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通过合理的实施和持续改进,能够提高应对灾难的能力和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

严重群发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

严重群发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

严重群发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

摘要

本文旨在制定一套严重群发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以加强对

自然灾害事件的防范和应对能力。该制度的目标是确保灾害事件及

时准确地报告,并促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本文

将提出报告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流程。

1. 引言

在面对严重群发自然灾害事件时,及时准确地报告事件情况对

于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建立一套严重群发自然

灾害事件报告制度是必要的。

2. 报告制度的主要内容

2.1 报告对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其所属机构。

2.2 报告内容:报告内容应包括事件发生地点、时间、规模和

影响范围等基本信息,以及灾情评估、救援措施和需求等详细信息。

2.3 报告方式:报告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电话或在线平台等多种途径进行。

3. 报告制度的操作流程

3.1 事件发生:当发生严重群发自然灾害事件时,相关单位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灾情评估,并记录相关信息。

3.2 报告编写:根据评估结果,相关单位应准备报告,包括事件发生地点、时间、规模和影响范围等基本信息,以及灾情评估、救援措施和需求等详细信息。

3.3 报告发送:报告应及时发送给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并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4 协同合作: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建立协作机制,确保信息的流通和资源的调配,以提高灾害应对效率。

4. 结论

建立一套严重群发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是确保对自然灾害事件及时响应和应对的重要步骤。本文提出了该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操

作流程,旨在加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并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该制度的有效实施还需要配套的培训与演练工作,以提高灾害应对的整体能力和水平。

(完整版)自然灾害事件与报告制度

(完整版)自然灾害事件与报告制度

(完整版)自然灾害事件与报告制度自然灾害事件与报告制度

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环境发生的灾害性事件,如地震、洪水、风暴等。由于其具有破坏性和突发性,对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威胁,制定和完善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本文旨在介绍自然灾害事件与报告制度的相关内容,包括其目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政策措施。

1. 自然灾害事件报告的目的

自然灾害事件报告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递有关自然

灾害的信息,实现预警、防灾和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通过及时报

告自然灾害事件,可以有效减轻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 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的重要性

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供及时预警

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可以提供及时准确的自然灾害信息,实

现预警功能。及时的预警可以让相关部门和人员做好准备工作,避

免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2 支持防灾工作

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可以为防灾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通过对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灾害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制定合理的防灾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保护社会公众

的安全。

2.3 促进救援工作

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可以促进救援工作的开展。及时、全面

的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可以提供救援人员所需的信息,使其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3. 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的政策措施

为完善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相关政策措施应包括以下方面:

3.1 规范报告流程

建立规范的自然灾害事件报告流程,并明确各级单位的责任和

义务。确保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能够快速、准确地传递到相关部门,实现信息的及时交流和共享。

自然灾害规章制度

自然灾害规章制度

自然灾害规章制度

自然灾害规章制度是针对自然灾害管理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旨在确保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和救援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规章制度:

灾害应急预案:制定针对不同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包括灾害预警、应急响应、救援措施、灾后恢复等方面,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方式。

灾害信息报告制度:建立自然灾害信息报告制度,要求相关部门及时报告灾害发生情况,包括灾害种类、受灾范围、损失情况等,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灾害救援制度:制定灾害救援制度,明确救援队伍的组织、调配和行动方式,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救援工作。

灾害保险制度:建立自然灾害保险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参加灾害保险,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

灾害宣传教育制度:开展自然灾害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灾害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灾害管理体系建设,包括灾害监测、预警、响应、救援等方面,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灾后评估制度:在灾害发生后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然灾害规章制度。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规章制度,不同地区和部门可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流程。这些规章制度旨在确保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和救援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灾情报送制度

灾情报送制度

灾情报送制度

1、发生灾害事故时,事故当事人或者发现人应当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或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紧急情况要报警,有伤亡、火灾、爆炸时,应当保护现场并迅速组织人员抢救。

2、发生较大灾害事故,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在事故发生后一小时内将事故发生时间、地点、起因、造成后果、已采取措施等情况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

3、一般灾害事故发生后十天内,事故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将发生灾害事故的时间、地点、经过、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原因、教训及防范措施、责任分析及处理等情况,报告给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

4、重、特大灾害事故的有关新闻,必须经上级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核实后,按有关文件规定进行报道。

5、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要及时将发生事故的原因和后果,向广大居民通报。

人防工程自然灾害报告制度

人防工程自然灾害报告制度

人防工程自然灾害报告制度

一、引言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我国作为一个多灾多难国家,经常受到地震、台风、洪涝等各类自然灾害的袭击。为了有效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我国加大了人防工程的建设力度。人防工程是指在城市、乡镇和村庄等人口聚集区域,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以减轻自然灾害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实施人防工程,及时了解和评估自然灾害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危害程度,必须建立完善的自然灾害报告制度。本报告对人防工程自然灾害报告制度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旨在为进一步提高人防工程的效能和科学性提供参考。

二、人防工程自然灾害报告制度的概念

人防工程自然灾害报告制度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或预警阶段,组织相关部门和群众准确并及时地收集、汇总、分析、评估自然灾害信息,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发布相关报告的一项制度。该制度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及时发出警报,帮助人们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三、人防工程自然灾害报告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1.内容

(1)自然灾害信息收集: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员应当在自然灾害发生或预警情况下,立即进行信息搜集工作,包括灾害类型、发生地点、时间、规模等信息。

(2)信息汇总和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应当及时进行汇总和分析,评估自然灾害对人防工程的危害程度,为发布报告做准备。

(3)报告发布:经过专业人员的评估和审核后,把报告发送给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告知灾害及时发出警报并采取相应措施。

2.实施步骤

自然灾害损失报告制度

自然灾害损失报告制度

自然灾害损失报告制度

自然灾害是指地球和天空诸多自然因素的突发事件,如地震、台风、

洪水、山火等等,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灾害的损失程度,各国普遍建立了自然灾害损失报告

制度。本文将从制度的意义、内容和实施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自然灾害损失报告制度的设立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灾害

损失报告制度是国家监测和管理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可以及时准确地了

解损失情况,为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

施进行救援和恢复工作。另一方面,灾害损失报告制度也是公众了解和评

估灾害影响的重要途径,可以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

社会的应对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其次,自然灾害损失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损失的种类、范围和金额。

种类包括人员伤亡、建筑物受损、农作物损失等等。范围涉及到灾区的地

理边界,可以定义为地区、省份甚至国家范围。金额是指损失的数值,可

以用货币单位来衡量,如人民币、美元等等。此外,还可以衡量灾害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长期影响,如失业率上升、环境破坏等。

最后,自然灾害损失报告制度的实施方法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

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机构或部门负责统计和报告灾害损失,这个

机构可以协调各个相关部门的数据,进行整体的统计和分析。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等,对

灾害损失进行快速准确的测算和评估。此外,还可以建立数据库和信息共

享平台,方便各方获取和使用相关数据,提高灾害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

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

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统计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16年6月制定

批准

- 1 -

本报表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有关规定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七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或者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对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 2 -

目录

一、总说明.............................................................................................................................. - 5 -

(一)统计的目的和意义.................................................................................................... - 5 - (二)统计范围.................................................................................................................... - 5 - (三)主要内容.................................................................................................................... - 5 - (四)调查方法.................................................................................................................... - 6 - (五)灾害损失的统计报送................................................................................................ - 6 - (六)组织方式和数据采集................................................................................................ - 7 - (七)统计资料公布及数据共享........................................................................................ - 7 -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自然灾害情况上报制度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自然灾害情况上报制度

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自然灾害情况上报制度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原因所引起的一系列突发性、破坏性事件,包括

地震、洪水、暴风雨、干旱、台风等。这些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

巨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建立统计制度和上报制度,及时了解灾害情况、采

取相应措施,以减少损失和保护人们的安全。

首先,建立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统计自然灾害

的发生次数、地点、强度等信息,可以及时评估灾害风险,为采取明确的

防灾措施提供依据。统计数据还可以用于制定政府的经济补偿方案和灾后

重建计划,以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提高对灾害的适应能力。

其次,自然灾害情况上报制度对于迅速了解和应对灾害具有重要意义。上报制度可以确保各级政府和灾害相关部门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灾害信息,

及时调动人力和物资资源,采取紧急救援措施。上报制度还可以促进不同

地区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提高灾害应对的效率和能力。同时,上报制度还可以通过灾害信息的公开透明,增强公众对政府和相关部

门的信任,并提高公众对自身安全的关注和自我保护意识。

1.灾害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建立专门的统计机构或部门,负责统计和

整理各类自然灾害的数据,包括发生时间、地点、影响范围、灾情程度等

信息。同时,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分类方法,以便于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2.上报渠道的建立:建立健全的自然灾害情况上报渠道,包括各级政

府部门、相关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等。上报渠道应具备快捷、及时、安全

的特点,方便灾害信息的收集和传递。可以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如互

联网、无线通信等,来实现信息的迅速传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损失报告制度

为及时、准确掌握自然灾害情况,为救灾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桂林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暂行)办法》及地方政府防灾减灾有关文,制定本制度。

一、自然灾害的定义及形成条件

1、定义: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

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形成条件:⑴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⑵是要有受到损害的

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1、人员伤亡;包括两个方方面:首先是生理伤害(死亡、伤残等),

其次是心理和精神伤害(恐慌、忧愁、痛苦等)

2、财产损失;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直接财产损失(自然灾害对作物、

牲畜、林木、房屋、建筑,设备、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等财产造成损毁),其次是间接财产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生产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

三、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危害

1、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滑坡等;

⑴地震的危害包括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交通中断,火灾、瘟疫、有

毒物质泄漏等;

⑵滑坡的产生的条件主要包括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

盖较差,多发于山地丘陵地区和工程建设频繁地区。

⑶泥石流的概念;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

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发生条件:地势陡峻、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短时间内的大量水流等,具有很强的突发性。泥石流的危害包括堵

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

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2、气象灾害;包括台风、干旱、寒潮、干热风等;

⑴台风在海上移动,会掀起巨浪,狂风暴雨接踵而来,对航行船只造

成严重威胁,当台风登陆时,狂风暴雨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

的损失,尤其对农业、建筑物的影响更大。

⑵干旱造成河流干涸、田地龟裂、草原枯死、作物收成受到严重影

响,人畜饮用水困难,甚至出现粮食短缺等;

⑶寒潮的危害包括农牧业生产遭受损失、严重时,会造成交通、通讯

受阻、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出行;

3、水文灾害包括洪涝、风暴潮、海啸等;

⑴洪涝灾害的危害包括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厂,

造成工农业的直接财产损失;

⑵水电、交通、能源等供应中断,城乡商业活动停止,生活秩序紊乱等

间接损失;

4、生物灾害的危害造成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人类生产活动收到严重影响等。

四、自然灾害的损失登记与评估

1、自然灾害的损失登记:包括因灾害发生的时间、灾害的类型、受灾

范围、造成的人员伤亡、房屋损坏、设备损坏、道路及桥梁损坏、电力损坏等等;

2、自然灾害的评估:灾害损失评估理论方法是指在掌握丰富的历史与现实

灾害数据资料基础上,运用统计计量分析方法对灾害可能造成的、正在造成的、或已经造成的人员伤害与财产或利益损失进行定量的评价与估算,以准确把握灾害损失现象的基本特征的一种灾害统计分析、评价方法,一般包括预评估、跟踪评估、实评估三种;

1)预评估灾害损失预评估是在灾害事故发生前对其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预测性评估,包括灾害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害或损失大小、数量多寡及损害程度,目的是在灾害事故发生前尽量采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消除或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后果。

2 )跟踪评估它是指灾害事故发生时对其所造成的损失进行快速评

估,目的是为抗灾抢险与救灾决策以及尽可能采取缩小损失程度的应急

措施提供依据。

3 )实评估是指灾害事故发生后,对其造成的实际损害后果进行计

量,目的是客观、真实地反映本次(或本期)灾害损失的规律和程度,为进一步组织灾后救援工作或恢复重建工作并确定未来的减灾对策提供依据。

三种评估方法中,跟踪评估是基础,实评估是主体,预评估则是灾害评估科学化的表现,三者紧密结合,构成了灾害事故评估系统。

3、灾害损失评估的目的内容:

1)确定灾害损失评估的具体对象与评估时段

一方面应当根据灾害种类的划分,确定评估对象-各种受灾体或可能受灾体。

2)对灾害事故危害的区域等进行实地勘查主要是实地勘查事故的种

类、起因、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危害的区域范围、危害的具体对象以及与损失后果评估有关的其他情况。

3)对灾害事故损失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一是从受灾体的角度评价,如人员损害评价、物质损害评价、社会损害评价等。

二是从与损失事件的关系角度评价,如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的

划分等

三是从损失承担者的角度评价,如国家或社会损失。企业或单位

损失、个人或家庭损失的评估等;

四是从损失的事件角度来评价,如灾前损失评估、灾时损失评估、灾后损失评估等。

4)对灾害事故损失进行核实为确保损失评估结果的真实、准确,应进行复核事故损失。

五、灾害损失报告

1、灾情损失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灾害类型,灾害造成

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机械设备受灾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损失),已采取的救灾措施和受灾区的需求等。

2、灾害损失报告时限:驻地办所辖标段灾害发生两小时内进行跟踪评估损

失情况并上报初步损失统计情况,总监办接报后两小时内汇总并上报业主全线灾害初步损失情况,驻地办所辖标段受灾八小时内进行灾后实际损失评估并上报总监办,总监办接报后两小时内核实汇总后上报业主备案、为救灾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