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层学考试大纲整理
古生物学复习提纲
《古生物学》复习提纲一总论1.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
标准化石:分布局限、演化快、特征明显、延续时间短、具有较强的地质年代意义的化石称为标准化石,其是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指相化石:分布广、狭适性、能过明确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的生物化石2.单名法:用一个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来表示生物分类单元的学名二名法:任何一个物种的正式学名由其归属的属名加自身的种名构成。
三名法:在属名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优先律:任何分类单位的正确有效名称是最早正式发表的名称。
3.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化石的形成条件与化石不完整性(地质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化石的形成过程与化石不完整性(从生物群死亡群 埋藏群 化石群的变化)4.试述化石的保存类型:●实体化石:生物遗体保存的化石(1)未变实体化石:生物遗体未经显著变化(2)变化实体化石:生物遗体经过一定的石化作用●模铸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物。
根据化石与围岩的关系分成4类: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核化石、铸型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化学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5.化石化作用:从遗体埋藏开始,经历一系列变化成为化石的作用。
1)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空隙,被矿物质沉淀充填,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和坚硬。
2)置换作用:生物体原来组分被溶解,并被外来矿物质交代置换,如硅化、钙化、黄铁矿化等3)碳化作用: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分解和挥发,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石6.适应趋同:指一些类型不同,亲缘疏远的生物,由于适应相似的生活环境而在形体上变得相似,不对等的器官也因适应相同的功能而出现了相似的性状。
适应辐射:分类位置相近的生物,由于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发生的形态分化7.试述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底栖:指生活在水层底部,经常离不开基底的生物,包括表生生物和内生生物。
626普通地质学
626-《普通地质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普通地质学》是古生物与地层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
《普通地质学》考试力求遵循古生物与地层学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平等、确切、规范地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以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入学,为国家地球科学发展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与地质学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础知识的控制情况和运用能力。
三、考试形式和分值
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举行,本科目满分150分,考试时光为180分钟。
四、试题结构
1)、名词解释: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2)、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五、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宇宙、太阳系和地球
第三章地球的结构和组成
第 1 页/共 2 页
第四章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第五章风化作用
第六章风的地质作用
第七章地表流水的地质作用
第八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第九章冰和冰流水的地质作用
第十章海洋的地质作用
第十一章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
第十二章构造运动及其形迹
第十三章地震作用
第十四章岩浆作用
第十五章变质作用
第十六章地质灾害与环境
第十七章人类与地球
第十八章地质科学发展阶段与地球科学观的演变。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813 古生物地史学 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古生物地史学》考试大纲
一、试卷结构
(一)内容比例
古生物学,约50%
地史学,约50%
(二)题型比例
术语解释约30%
论述题约70%
二、其他
古生物地史学
考试内容与重点
一绪论
古生物地史学的含义、内容和任务,古生物地史学发展简史,古生物地史学发展时期的重大事件。
二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
化石的定义;化石形成的条件:生物本身条件,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件,成岩条件,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化石保存类型:①实体化石,石化作用——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碳化作用,②模铸化石,③遗迹化石,④化学化石;化石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化石的分类与命名:分类单位,物种定义和古生物种的特点,古生物的命名法则——单名法、双名法、三名法、优先律、拉丁语缩写词及含义;古生物学的分类系统。
重点:化石定义,化石形成条件,化石保存类型,化石的分类与命名
三生命的起源与生物的进化
生命的起源:外星来源说,地球发生说——生命产生的三个阶段;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一是从非生物的化学进化发展到生物进化,二是生物的分异,三是原核生物向真核生物的演变,四是后生动物的出现;显生宙生物的演化:动物界的第一次大发展,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动物界各门类的演化谱系;物种的形成:渐变说和突变说;生物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生物的进步性发展,进化的不可逆性,相关律和重演律,适应、特化、适应辐射和适应趋同;生物演替:种系代谢和生态代替,背景灭绝与群集灭绝;生物的复苏。
重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演化,生物进化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四生物与环境。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复习资料
古⽣物地层学(考试)复习资料古⽣物学1:古⽣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它所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在地史时期中曾经⽣活过的各类⽣物,也包括各地质时代所保存的与⽣物有关的资料。
古⽣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的⽣物,其具体对象是发现于各时代地层中的化⽯(fossil),保存在岩⽯中的远古时期(—般指全新世,距今⼀万年以前)⽣物的遗体、遗迹和死亡后分解的有机物分⼦。
化⽯: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物遗体、⽣物活动痕迹及⽣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
标准化⽯: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等特点的化⽯2.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与异地埋藏的化⽯?答:原地埋藏的化⽯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物常伴⽣在⼀起;⽽异地埋藏的化⽯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物混杂,具有⼀定的定向性3. ⽯化作⽤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置换作⽤)和(碳化作⽤)三种形式。
概述“化⽯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答:化⽯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条件。
并⾮所有的⽣物都能形成化⽯。
古⽣物已记录13万多种,⼤量未知。
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仅是各地史时期⽣存过的⽣物群中极⼩的⼀部分。
4.印模化⽯与印痕化⽯如何区别:。
印模化⽯:⽣物硬体在围岩表⾯上的印模。
(包括:外模、内模、复合模。
)外膜反映原来⽣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膜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印痕化⽯:⽣物软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种,在沉积物中留下的印痕经过成岩作⽤以后,遗体消失,印痕保存下来。
反映⽣物主要特征。
5.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许多新物种。
(某⼀类群的趋异向着各个不同⽅向发展,适应多种⽣活环境。
规模⼤,较短时间内完成)适应趋同:⽣物亲缘关系疏远的⽣物,由于适应相似的⽣活环境,⽽在形体上变得相似是指那些具有最适应环境条件的有利变异的个体有较⼤的⽣存和繁殖机会。
水文08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地史学 2 岩石地层单位 3 地层对比 4 穿时性 5 前寒武纪和前寒武系 6 地层叠覆律7 瓦尔特相律8 威尔逊旋回9 层型10 旋回沉积作用11 非补偿盆地12 平行不整合13 层面构造和层理构造14 地层划分15 古生物学16化石和标准化石17 底栖生物18 适应趋同19 适应辐射20 重演律21 单名法22 双名法23 实体化石24 物种25 变异26 遗传27 共生28 群落29 进化的不可逆性30 共栖31生物复苏32 集群绝灭33 浮游生物二、填空题1.地质年代单位分为、、、、和六级。
2. 以高等植物为度,泥盆纪、石炭—二叠纪、中生代和新生代分别被为时代、时代、时代和时代。
3.以脊椎动物为度,泥盆纪、石炭—二叠纪、中生代和新生代分别被为时代、时代、时代和时代。
4. 我国东部自开始形成“南海北陆”的局面,一直延续末,而运动基本上结束了这一局面,受燕山运动的影响使我国东部从转向。
5. 古生代期间,华北地台分别于、和时期,普遍沉积陆表浅海相、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地层,又于时期为遭受剥蚀的古陆环境。
6. 显生宙期间发生了五次重大世界性地壳运动,从老到新依次为、、、和。
7.化石的保存类型大致分为、、、四大类。
8. 植物界可划分为、、、和五个主要演化阶段。
9.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条件取决于、、、和五个条件。
10. 岩石地层单位分为、、、四级。
11. 地层加积方式有、。
12. 沉积环境的判断标志为、、、。
13. 威尔逊旋迴分为、、、、、六个阶段。
14. 古生代划分为、、、、、六个纪。
15. 多重地层单位可以概括为、两类地层系统。
16. 石化作用分为、、。
17. 一个地层与相邻地层的关系有、、、、五种类型。
18. 地层对比的可操作性标志主要有、、、。
19.保存有笔石类化石的三种沉积相分别是、和。
20. 根据人的形态特征可将其分为、、、和四个进化阶段。
三、问答题1.简述岩石地层单位与时间地层单位的关系。
古生物地层学总结(考试必备)
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研究对象化石。
化石形成条件:生物本身条件;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件;成岩石化条件(压实作用小,未经严重的重结晶作用)。
石化作用过程:指埋藏在沉积物种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被保存为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全部或部分古生物遗体;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印模、核、铸型);遗迹化石:古生物活动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古生物软体分解后的有机质。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
集群灭亡:在一些地质时期,许多门类的生物近乎同时灭绝,使生物界灭绝率突然升高背景灭绝:地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一些生物灭绝,使总的平均灭绝率维持在一个低的水平上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和生态系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复到其正常发展水平的过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生物生存条件的总和,形成了生物的生活环境。
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早期生物发展演化的四个阶段?四大飞跃1)最早生物的出现2)早期少高恒无分异即多样性的增加3)从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4)后生动物的出现。
显生宙生物演化的形式?⑴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第一幕,小壳动物群出现,从无壳到有壳的另一次飞跃;第二幕,5.3亿年前产于我国云南澄江寒武纪早期地层中的“澄江动物群”⑵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发展⑶动物界各门类的演化谱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概括说明什么是原生动物?1)原生动物是一类与多细胞动物相对应的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动物个体由一个细胞组成2)原生动物没有真正的器官3)个体微小4)分布广泛。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勘查方向)◆适用教材:《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概论》一、古生物总论1.古生物:出现在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也泛指据今约一万年以前的生物。
2.古生物学: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化石。
3.化石: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必须具有生物特征、必须是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4.化石形成条件:生物本身条件、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5.化石化作用:古生物遗体在沉积物的成岩过程中,改变成为化石的过程。
形式:充填作用、交替作用/置换作用、升馏作用/碳化作用。
6.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经受明显变化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模铸物。
并非生物体本身实体,但却能反映生物体的主要特征。
a)印痕化石:没有硬体的动物及植物的叶子的印痕。
b)印模化石:指生物遗体坚硬部分的表面在围岩上印压的模,分外模(生物硬体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和内模(生物硬体的内面特征留下的印痕)。
c)核化石: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化石本身溶解,其他物质的再充填形成。
分内核(贝壳和骨骼的内部空腔中充填的沉积物固结后,形成与原物空腔形态大小类似的实体)和外核(内部空腔还未被充填而原贝壳和骨骼已被溶解消失,整个空间经充填而形成与原硬体同形等大的实体)。
d)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及内核后,壳体全被溶解,又被另一种矿物质填入所形成的化石。
7.标准化石: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在该地层上下层位中基本上没有,只在该段地层里出现的化石。
8.古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共同起源、共同形态特征、习性和机能相似、分布于同一地理区和适应于一定的生态环境,并且与其它类似有机体在生殖上隔离的自然居群。
属:是种的综合,包括若干同源的和形态、构造、生理特征近似的种。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地史学:地史学也叫“历史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岩石圈,即地壳和部分上地幔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
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沉积(地层)发育史、生物演化和构造运动史。
2 岩石地层单位: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
其建立在岩石特征在纵、横两个方向具体延伸的基础之上,而不考虑其年龄。
其地层单位可分四级:群、组、段、层,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3 地层对比:地层对比在地层学意义上是表示特征和地层位置的相当,所强调的现象不同,对比的种类也不同。
4 穿时性:岩石地层单位是根据地层的岩石学及地层结构等特征确定的,而这些特征是随沉积环境的变迁或沉积作用方式的演变而变化的。
因此,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不一致,或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斜交。
这种现象称为岩石地层单位的穿时或时侵5 前寒武纪和前寒武系:距今5.43亿年以前的地质时代,统称前寒武纪,相应年代的地层统称为前寒武系6 地层叠覆律:地层在未经过强烈构造变动而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地层学三定律是构造地质学和地层学的基础.7 瓦尔特相律:只有在地理(空间)上彼此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在原生的垂向层序上依次叠覆。
8 威尔逊旋回: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提出的大洋盆地从生成到消亡的演化循环9 层型:指一个已经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其界线的原始(或后来厘定的)典型剖面。
在一个特定的岩层层序内,它们代表一个特定的间隔,或一个特定的界线。
这个特定的间隔和界线就是这些地层单位的单位层型和地层界线的界线层型。
10 旋回沉积作用: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退序列时,编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粒度、化石的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 名词解释 考试必备
上篇一、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化石的定义、古生物学的含义及研究内容;化石形成的一般条件、石化作用过程;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分子化石);化石的原地埋藏与异地埋藏。
二、生物进化规律及特点、生物进化的证据1)主要古生物门类的形态结构、地史分布、生态特征生物学的分类单位及辅助分类单位;物种定义和古生物种的特点;古生物的命名法则:单名法、二名法、优先律,拉丁语缩写词cf., aff., sp., nov., indet.的含义;2)主要古生物门类的形态结构、地史分布、生态特征原生动物门:有孔虫、蜓腔肠动物门:四射珊瑚、横板珊瑚软体动物门:头足类、双壳类、腹足类节肢动物门:三叶虫、介形虫专腕足动物门笔石动物牙形石古植物(孢粉):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等。
三、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一般关系:生存条件、生活环境、生物圈、生态系、生态平衡、营养结构、食物链、生物相;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生物环境分区;生物的主要生活方式;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化石群落分析的一般方法。
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指相化石法、形态功能分析法、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等下篇一、地史学基础部分:1)地史学、它的三个主要内容;2)相的概念,相分析的原理;3)地层概念,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4)地层划分,什么是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5)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组成;6)时间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分的组成,其相互对应关系;7)记忆地质年代表;8)沉积组合、复理石建造、磨拉石建造的概念;9)地槽,其主要特点和发展模式;地台,其主要特点;10)构造旋回,地质发展史的几个构造旋回及分别对应的地质时代;11)板块构造学说与槽台学说的关系。
二、前寒武纪地史部分:1)前寒武纪的时代划分;2)前寒武纪的生物演化史,Edicara动物群及其生物演化史的意义;3)华北地台的形成,华北地台在中晚元古代的地质发展史;4)湖北西陵峡震旦系剖面;5)中国南方(扬子地区)与中国北方(华北地区)前寒武纪地史发展的区别。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化石、双名法、组、延限带、谱系带、阶、穿时、米兰科维奇旋回、界线层型、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瓦尔特相律、相、地台、双变质带、蛇绿岩套、埃迪卡拉动物群、小壳动物、笔石页岩相、加里东构造二、填空题1.蜓类旋壁的微细壳层可分为、、、、原始层,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五种。
2.生物带是生物地层单位的统称,经常使用的生物带有五种类型,它们是、、、、。
3. 奥陶纪后期,由于____________ 运动的影响,使华北地台整体上升,从而由老到新缺失的地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华北地区二叠系岩石地层单位(组)从下而上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组成。
5.两栖类最早出现的地质时代是。
6.中生代构造运动分为两期:第一期发生在时期,在我国称为;第二期发生在期间,我国称为运动。
7. 人类从南方古猿到现代人的演化进程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简答题1、简述岩石地层单位与生物地层单位二者的关系。
2、什么叫小壳动物化石?研究小壳动物化石的地质意义。
四、论述题1、认真阅读以下地层剖面(假想),并从构造运动、沉积环境、古地理古气候三方面简要分析该地的地质发展史?上覆地层 G组紫灰色砾岩、夹砂岩、泥岩条带60m ————————F组棕红色、紫红色砾岩、夹砂岩,粉砂岩,含植物Pterophyllum、Podozamites化石274m E组上部紫红色薄板状泥灰岩夹钙质泥岩,含双壳纲Claraia及淡水鱼化石,中下为紫红色砂岩、泥岩夹页岩84mD组上部为紫红色泥岩、粉砂岩、下部绿黄色细砂岩、粉砂岩、泥岩,含植物Glossopteris、Pecopteris、孢粉及双壳纲Myophoria等化石135mC组上部灰黑色粉砂岩、页岩、夹煤层多层,下部为肉红色砂岩含植物Sphenophyllum、孢粉等化石250mB组黄绿色粉砂质泥岩、夹有细砂岩、粉砂岩,产植物Neocalamites、Pecopteris化石 75m ————————下伏地层 A组灰黑色泥岩、砂岩、粉砂岩互层,夹煤层和煤线,产植物Lepidodendron、介形类、双壳类等化石224m 2、我国二叠纪含煤地层的时空分布有何规律,举例说明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规律?。
水文08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地史学:研究地球〔要紧是地壳和上地幔顶层〕开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又称历史地质学,地史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2岩石地层单位: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三度空间岩层体。
3地层比照:表示地层特征或地层位置是否相当,依据所强调的侧重点的不同,有不同种类的比照,如岩性比照、生物比照、年代比照等。
4穿时性:多数岩石地层单位和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不一致,或岩石地层单位的界线与年代地层单位的界线歪交。
5前冷武纪和前冷武系:距今5.43亿年往常的地质时代,统称前冷武纪,相应年代的地层统称为前冷武系。
6地层叠覆律:地层在未通过强烈构造变动而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7瓦尔特相律:只有在地理〔空间〕上彼此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在原生的垂向层序上依次叠覆。
8威尔逊旋回:从板块构造瞧点来瞧,洋壳盆地并非永恒存在,一般都经历开裂、扩张、收缩、闭合的开展过程。
9层型:指一个差不多命名的地层单位或其界线的原始〔或后来厘定的〕典型剖面。
10旋回沉积作用:沉积旋回是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
11非补偿盆地:沉积基盘下落速度大,物质提供缺乏,水深变大,表现为海进序列。
这类盆地也称饥饿盆地。
12平行不整合:在沉积过程中,地壳运动使沉积区上升,受到剥蚀,沉积作用间断,后来又下沉同意沉积,故其间缺失局部地层。
因上、下两套地层相互平行,其间存在一个假整合面。
这种接触关系称为平行不整合。
又称假整合。
13层面构造和层理构造:在沉积岩层面上维持有自然作用产生的一些痕迹,统称层面构造。
它经常标志着岩层的特性,并反映岩石的形成环境;层理构造:是由于先后沉积下来的矿物或岩屑的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外形的不同而显示的成层现象。
14地层划分:按照岩石所具有的任一特征、性质或属性,将地球的岩层按其原来的顺序、性质或属性系统地组织、划分为有关的单位。
古生物地层学总复习总结概要
物种的形成
影响物种形成的四大要素:
遗传、变异、隔离和自然选择
生物进化的特点和规律:
进化的不可逆性 器官相关律 重演律(生物发生律) 适应、特化、适应辐射、适应趋同
第六章 生物与环境
海洋生物分区及其特征 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 影响生物的主要环境因素 群落与生态系
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 指相化石法 形态功能分析法 群落古生态分析法
笔石的地史分布
整个地史分布 ∈2 — C1 ? 始现于中寒武世 ? 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 ? 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 ? 志留纪开始衰退 ? 早泥盆世末 正笔石类绝灭 ? 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
石完全绝灭)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 鱼形超纲与四足超纲的分类 ? 鱼形动物尾鳍的形态:
化石保存的不完备性
化石的分类与命名
命名方法: 单名法 双名法 三名法 优先律
化石物种的鉴别标志(12页):
共同的形态特征、构成一定的居群、具有一定的生态
特征、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 。
第三章 生命起源与生物的进化
地球早期生命演化过程中的几个重要动物群和事件
?Edicara动物群
典型代表:发现于澳洲南部晚元古代 Edicara 崩德砂岩中, 时间5.9-7.0 亿年。 动物群的分布:西南非洲、加拿大、西伯利亚、英国、 瑞典,中国的震旦系。 动物群的组成:大部分是腔肠动物,如水母、水螅、锥 石、钵水母、海鳃类等,还有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
笔石 胎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笔石簇
1)胎管
? 胎管:第一个个体分泌的圆锥形外壳,开口 朝下,尖端朝上。分成基胎管(螺旋纹)和 亚胎管(生长线),亚胎管上具芽孔
? 线管:胎管上方伸出的一条细线状小管,是 一种附着器管岩相: 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 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化, 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 ---指相化石
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古生物地史学复试大纲
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古生物地史学》复试大纲
一、试卷结构
问答题 100分
二、考试基本内容
1、化石与
2、与生物演化
3、与地质年代
4、与生态环境
5、与矿产能源
6、古生物化石的主要类别、特征及地史分布
7、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8、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概念和方法
9、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表
10、历史大地构造分析方法
11、中国东部各地史时期典型剖面的地层序列与古地理
12、中国和全球各地史时期海陆分布格局及演变
13、地史时期重大生物-环境事件与圈层耦合
14、古生物学、地史学研究相关的英文专业文献片段翻译
15、古生物学、地史学常用图件绘制方法
三、参考书
杜远生,童金南主编,2022,古生物地史学概论(第三版),。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重点古生物地层学复习1、1969年维他凯尔根据细胞结构和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2、适应辐射:适应辐射指的是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的产生许多新物种。
3、趋同: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4、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5、寒武纪海洋生物大爆发:在寒武纪早期,几乎所有的现生海洋无脊椎动物和许多后来已灭绝的生物“突然”从寒武纪地层底部几乎同时出现,这一现象称为寒武纪大爆发。
6、小壳化石:是指在前寒武系/寒武系界限附近开始出现、在寒武纪初大量繁盛和分异、个体微小、具硬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化石。
包括软舌螺、似牙形石、软体动物以及大量分类位置不明的管状、帽状、片状等型的化石。
小壳化石的出现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的第一幕。
7、化石群落原地埋藏的判别原地埋藏是识别化石群落存在的只要标志之一,原地埋藏的化石具有以下特点:(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壳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 :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8、实体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不完整实体、完整实体)9、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10、印模化石:主要指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11、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和内核之后,壳质完全溶解,被另一种矿物质充填,填入物保存了贝壳的原形大小,这就是铸型化石。
12、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8、叉笔石式——胞管口部向内转曲
9、瘤笔石式——形成背褶,口部内转,腹褶弱
10、xx笔石式——形成背褶及柱状腹褶
16、笔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特征?
答:
生态:
1、生活方式:
树形笔石类大部分为固着生活,其他各类笔石大都是浮游生活
2、生活环境:
xx、陆棚边缘到陆棚斜坡等海域
3、保存岩性:
可以保存于各类沉积岩中,但以页岩为主,尤其黑色页岩
地史分布:
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灭绝,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灭绝。
17、笔石页岩相?
答:
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化,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指相化石。
22、论述古生物学在地质学中的应用?
答:
23、xxxxxx系标准剖面?
24、xx三叶虫的演化趋势?
答:
xxxx世以莱德xx虫目为主。
xxxx世——以褶颊虫目为标志。
晚寒武世中晚期出现一些头鞍特殊的属,中晚寒武世——有浮游生活的球接子类。
25、早古生代三个纪的生物面貌及主要的化石类别?
答:
生物面貌:
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为主;寒武纪早期硬壳动物开始出现,生物大爆发,脊椎动物开始出现;奥陶纪无颌类动物出现,志留纪中期维管植物系统产生,志留纪晚期颌类动物、裸蕨类出现,植物登陆。晚奥陶和晚志留爆发了两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28、xx贞丰三叠系剖面概况?
答:
贞丰剖面总厚约5000米,处在拉丁期大海退对应的印支运动总体为一个海侵——海退旋回,下中三叠统为海相,上三叠统为海陆交互相——陆相含煤沉积,早中三叠世气候干旱,玩三叠世气候温暖潮湿。下三叠统由飞仙组和永宁镇组组成,中三叠统由关岭组和法郎组组成,上三叠统由把南组、火把冲组、和二桥组组成。飞仙组含丰富的底栖双壳类化石,岩层为干旱气候滨海沉积的紫红色砂泥岩,含铜;永宁镇组含菊石类化石,岩层干旱气候条件先的潮上蒸干环境下沉积的泥灰岩、白云岩,上部膏溶角砾岩;关岭组含双壳类及腹足类等化石,岩层为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绿豆岩煤沉积;法郎组含双壳类,菊石类化石,是浅海碳酸盐岩——滨海碎屑泥质沉积;把南组及火把冲组含双壳类化石,岩层为滨海沼泽环境的海陆交互砂页岩夹煤层;二桥组含植物及双壳类化石,岩层是陆相砂页岩含煤沉积,D-C植物群,湖沼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生物地层学考试大纲整理上篇:古生物学基础一、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1)古生物学的含义及研究内容:古生物是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历史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和生物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以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为线索,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体及其相关各个地质和生物学方面。
古生物学可分为研究地质时期动物界及其发展的古动物学和研究地史时期植物界及其发展的古植物学。
(2)化石的定义: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痕迹史。
(3)化石形成的一般条件:一般取决于以下五个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具硬体、数量大的生物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较大,具硬体的生物较保存为化石,因为硬体主要由矿物质组成,比软体更能抵抗各种破坏作用。
生物的软体,只能在特殊条件下才能保存为化石。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受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影响,如高能水动力条件下生物尸体易被破坏;水体PH值小于7.8时,碳酸钙易于溶解,氧化环境中有机质易腐烂;食腐生物和细菌常破坏生物尸体。
3.埋葬条件:生物死后因被不同的沉积物质所掩埋,保存为化石的可能性会有差别。
如果生物尸体被化学沉积物或生物成因的沉积物埋葬,硬体就较少遭受破坏,但若被粗碎屑物质埋葬,由于机械作用,生物尸体往往受到破坏。
在特殊条件下,松脂的包裹或冻土的掩埋,可以保存完好的化石,如琥珀中的昆虫、第四纪冻土中的猛犸象。
4.时间因素:生物死后及时埋葬并且埋葬后不被再挖掘出来容易保存为化石,同时要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5.成岩石化作用: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一般来说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
只有压实作用较小且未经严重的重结晶作用的情况下,才能保存为完好的化石。
(4)石化作用过程: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作用方式分为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化作用。
(5)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已记录的现今生物170多万种,估计有500-1000多万种;已记录的古生物13万种,大量未知。
(6)化石保存类型:按照化石保存的特点不同,可以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实体化石:全部或部分古生物遗体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根据化石与围岩的关系分成4类: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和铸型化石遗迹化石:古生物活动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古生物软体分解后的有机质,如氨基酸、脂肪酸等。
(7)化石的原地埋藏与异地埋藏:原地埋藏是识别化石群落存在的主要标志之一,原地埋藏的化石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位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流水冲刷排列整齐的想象;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瓣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一比一;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二、生物进化规律及特点、生物进化的证据(1)生物学的分类单位及辅助分类单位:基本分类单位有界(kingdom)、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辅助分类单位主要是亚sub-,超super-(2)物种定义和古生物种的特点:物种是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的基本分类单元,它不是人为规定的单位,而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实体。
古生物中的特点是:1.共同的形态特征;2.构成一定的居群;3.居群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4.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等(3)古生物的命名法则:生物各级分类单位均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属和属以上单位的命名都采用一个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即用单名法。
属以上的分类单位用正体。
种名则用两个词表示,称为二名法。
亚种学名则用三名法,即由亚种名和所从属的种学名结合构成。
在命名的时候,遵守“优先律”,即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规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为准,此后再有同一化石的命名,应作为同义词而废弃。
(4)一些拉丁词缩写词的简介:cf.为conformis.—相似、比较的缩写aff.为affinis—亲近的意思sp.为species—未定种sp.indet.—不定种gen.nov.—新属sp.nov.—新种(5)主要古生物门类的形态结构、地史分布、生态特征:1.原生动物门(Protozoa):最低等的真核单细胞动物,无组织、无器官,细胞各部分化,各司一定的功能,形成“类器官”,个体微小,一般2~5mm,需要显微镜观察研究,由一团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细胞质内可具有骨架或分泌坚硬的外壳,分布广泛:淡水、海水及潮湿的土壤中,甚至寄生。
代表:蜓是已经绝灭的海生有孔虫。
壳多为钙质,少数为硅质。
绝大数保存在海相灰岩中,少数可在泥灰岩、白云质或硅质灰岩、钙质泥岩和钙质细砂岩中发现。
分布于石炭纪、二叠纪,延续时间短,演化迅速,属种数目多,地理分布广,因而是地层划分和对比的重要化石之一。
2.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a):低等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有组织无器官,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组成,由体壁包围形成肠腔,司消化和吸收作用,身体多呈轴对称,少数为两侧对称。
体型可以归纳为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类,珊瑚纲为腔肠动物门中化石最多的一个纲,全部海生,单体或群体,只有水螅型,消化腔中有6、8或多个辐射状隔膜,绝大数有钙质外骨骼。
化石代表:(1)四射珊瑚:外形分为单体和复体,单体始部锥形,可直可弯,后期形态各异,复体由多个个体构成,包括丛状复体和块状复体(2)横板珊瑚:全是复体,块状和丛状,隔壁不发育,一般不分组,没有序生现象,隔壁多呈刺状、鳞片状或脊状,少数呈板状,横板发达,也可分完整和不完整横板。
完整横板呈水平、倾斜或中央下凹,不完整横板呈交错状、泡沫状或漏斗状等。
四射、横板珊瑚全部海生,固着底栖,分为造礁和不造礁珊瑚,地史分布为四射珊瑚——中奥陶世~二叠纪末,横板珊瑚——晚寒武世~第三纪,主要古生代,它们的四个繁盛期为晚奥陶世~中志留世,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早二叠世。
3.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三胚层真体腔动物,种类很多,大多为水生,少数为陆生,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可分为十个纲,代表有头足类、双壳类、腹足类。
头足类是软体动物中发育最完善、最高级的一个纲,全部海生、食肉动物、海底爬行或水中游泳,两侧对称,头、眼发育、位于前方,中央有口。
腕的一部分环列于口周围,用于捕食;另一部分则靠近头部的腹侧,构成排水漏斗,是独特的运动器官,腮呼吸;双壳类为水生、两侧对称,具左右两瓣外壳,两瓣壳一般相互对称、大小相等,每瓣壳本身前后一般不对称,为固着、躺卧、飘游生活者壳形变异;腹足类,贝壳1个,螺旋形,称单壳类、螺类,身体分头、足和内脏团,头部发达,具1-2 对触角,口腔内有齿舌,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大多水生(鳃),少数陆生(肺)分布在海洋、湖泊、河流、沼泽、平原、山地等各种环境爬行、浮游凿穴等4.节肢动物门:门类最庞大,占现生动物的85%,生态领域极广,几乎遍布所有生态领域,部分寄生,体节愈合成头,胸、腹或头、胸、尾三部分,附肢分节,体披甲壳或厚皮,几丁质或磷酸钙质,脱壳生长。
代表,三叶虫,是节肢动物门中化石最多的一类,已经绝灭,身体扁平,左右对称,背面为一坚固的背甲,腹面为一柔软的腹膜和成对分布的附肢。
背甲上有两条呈前后方向延伸的纵沟,称为背沟,背沟把背甲纵分成中间的轴部和两侧的两个肋部,全部海生,生活方式多样,有底栖、游泳、漂浮,分布时限为寒武纪至二叠纪,在在寒武纪占统治地位,志留纪至二叠纪,只留少数类别,二叠纪末绝灭;介形虫,一类微小的水生动物,分布很广,能生活在各种水域内,主要爬行底栖或短距离游泳,少数为浮游生活,最早出现在寒武纪,一直延续至今。
5.笔石动物: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是绝灭生物,是中寒武世-早石炭世、奥陶纪-志留纪标准化石,主要有两大类,包括树形笔石类和正笔石类。
树形笔石类大部分为固着生活,其它各类笔石大都是浮游生活。
它们生活于滨海、陆棚边缘到陆棚斜坡等海域。
可以保存在各类沉积岩中,但以页岩为主,尤其是黑色页岩。
6.牙形石:又名牙形刺,是一类微小细齿状已绝灭的海生动物骨骼化石。
牙形石个体一般长0.1~0.5mm,骨骼成分为几丁磷酸钙。
牙形石出现在寒武纪至三叠纪的海相地层里,地理分布广泛,化石特征明显,演化快,数量多,是一类重要的海相动物化石。
一.地史学基础部分1.地史学,它的三个主要内容地质发展史是研究地球历史的科学。
就目前的条件而言,它的研究对象是地壳,主要限于大陆地壳的表层,一般不超过6~7km深度,更深处只能借助于地球物理的方法间接推断。
地质发展史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演化史、沉积演变史和地壳构造发展史。
具体研究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地表岩层及其古生物化石的形成顺序,以确定岩石(包括沉积矿层)的地质时代及其划分和对比的问题,这就是狭义的地层学研究的内容。
2)研究地层类型、分布规律及其所蕴藏的矿产资源。
3)研究地层形成的古环境,并通过各时代地层沉积相的分析,再造当时古地理环境,恢复地壳的沉积演变史。
4)研究地层的沉积及岩浆组合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构造变动有关的变质作用,划分出不同的构造单元和构造阶段,恢复地壳的构造发展史。
2.相的概念,相分析的原理地层学中“相”的含义可指岩石或岩石特殊组分的面貌、性质或特征的表现,通常反映成因条件。
对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并推断其乘机环境的方法称为相分析。
相分析的方法是以研究现代各种地质作用及其产生的物质记录作为基础,来分析判断地质时期沉积物的沉积环境,这即是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
3.地层概念,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地层:各种层状岩石的统称。
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
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整合(在一个沉积盆地内,连续沉积的两套地层没有明显的、截然的岩性变化,它们是逐渐过渡的,两者产状平行一致);不整合【角度不整合(两套地层之间不但隔有大陆侵蚀面,而且两者之间的岩层还呈现截交关系,产状不一致)、平行不整合(也称假整合。
两套地层之间隔着一个起伏不平的大陆侵蚀面,但两者产状平行一致)】;非整合4.地层划分,什么是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地层划分: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单位。
地层对比:根据不同地区或不同剖面地层的各种属性的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的地层时代或低层层位的对应关系。
岩石地层学方法(岩性法、标志层法、沉积旋回)、生物地层学方法(标准化石法、生物组合(生物群)分析法、种系演化法)、构造学方法、现代地层学方法(同位素年龄法、古地磁测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