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制造平台的模具人才培养方式探索
智能制造系统的工学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制造系统的工学人才培养模式智能制造是当今工业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它融合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目标。
为了满足社会对智能制造系统工学人才的需求,工学院积极探索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智能制造系统是工学领域的一个复杂的交叉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工学人才的重要原则。
工学院秉承这一原则,将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
在理论课程中,注重讲授智能制造系统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和应用案例;在实践环节中,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和实验项目,亲身参与智能制造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工学院还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实训项目,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实际工程项目,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二、跨学科融合培养智能制造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涉及多个学科,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工学人才,需要跨学科融合培养的模式。
工学院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上进行了优化和调整,开设了涵盖计算机科学、控制工程、机械工程和工业工程等学科的课程,培养学生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增加跨学科的合作教学,例如开设跨学科课程,组织跨学科团队进行科研和项目实施,提供多学科人才培养平台。
三、创新创业教育的加强智能制造系统是创新和科技发展的产物,为了培养具备创新和创业意识的工学人才,工学院加强了创新创业教育。
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项目实践和积极参与创业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精神。
同时,与创业团队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实践机会和指导,帮助学生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商业价值。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智能制造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为了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工学人才,工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国外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交流和合作研究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观念和合作能力;引进国外优秀教师和专家来校授课,提供国际化的教育资源。
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策略
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策略智能制造技术的兴起已经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格局,企业越来越需要精通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然而,我国当前的智能制造技术人才供给还不足,人才培养成为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本文将探讨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策略,以期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宽口径引进人才为了满足智能制造技术的迫切需求,企业应该广泛引进智能制造技术方面的人才。
这一策略的重点是引进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经验的人才,他们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需要,并为企业带来创新和技术进步。
同时,为了吸引优秀人才,企业还可以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以及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二、校企合作推进教育改革校企合作是培养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
企业可以与高校合作,共同制定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并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训基地,既让学生接触到实际工作环境,又能够培养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高校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教育更贴切于实际需求。
这种合作模式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育与实际工作之间的鸿沟,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便捷的人才引进渠道。
三、搭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智能制造技术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多层次的体系建设。
对于有相关专业基础的在职人员,可以通过短期培训和进修班提高其智能制造技术水平;对于在校学生,可以加强专业课程的设置和实践环节的安排,提升其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创新项目和竞赛,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还可以组织人才交流和培训活动,让人才能够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提高整体水平。
四、持续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因此应该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氛围。
企业可以鼓励员工参与创新项目和技术研发,提供良好的研发条件和资源支持;同时,也可以鼓励人才创办企业,提供创业支持和帮助,以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
此外,还可以组织创新创业大赛和论坛等活动,为人才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借此推动智能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智能制造的工学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制造的工学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当今工业界的热门话题。
在这个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时代,如何培养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工学人才,成为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就智能制造的工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智能制造的背景与概念智能制造,即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高新技术,使生产过程达到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的生产模式。
智能制造的兴起,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提升产品质量和工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二、智能制造对工学人才的需求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工学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技能。
首先,他们需要具备计算机科学及工程的知识,熟悉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以驾驭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
其次,工学人才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包括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以便能够在智能制造的全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和决策。
此外,工学人才还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智能制造需求。
三、智能制造工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为了培养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工学人才,应该构建具有以下特点的培养模式。
1. 课程设置的创新针对智能制造的特点,应当对工学人才的培养课程进行创新。
除了基础的工程学科知识外,还应增加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等相关课程的设置,以提升工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智能制造能力。
2. 实践教学的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工学人才的基础,而实践教学则是帮助工学人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的关键。
学校应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项目等实践教学活动,提供真实的智能制造场景,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和应用能力。
3. 跨学科的综合培养智能制造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应当加强跨学科的综合培养。
学校可以设置跨学科的选修课程、实验平台,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间进行融合学习和研究,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智能制造行业需要的不仅是掌握基本技术的工学人才,更需要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要求
(二)职业能力与素质结构
(1)职业能力与素质
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 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 变化的职业社会;熟悉智能制造的工作流程,严 格执行智能制造相关设备设施操作规定,遵守各 项工艺规程,重视环境保护,并具有独立解决非 常规问题的基本能力;能指导他人进行工作或协 助培训一般操作人员。
案例
序号
1
典型工作任务 (一体化课程)
简单零件钳加工
职业能力要求
1.能阅读生产任务单,并读懂钳加工零件图样,与班组长、工具管理员等相关人员进行专业沟通,明确工作任务 和技术要求。 2.能准确查阅钻床、砂轮机等设备的操作规程等资料,明确钳加工的工艺流程,制订工作方案,并根据工作方案, 正确领取所需工量刃具及辅件 3.能按照零件钳加工的工作流程与规范,在规定时间内采用划线、锥削、锯削、錾削、钻孔、扩孔,铰孔、攻螺 纹和套螺纹等方法完成手锤加工,对开夹板加工和凹凸模配作等工作任务。 4.能按企业内部的检验规范进行相应作业的自检,并在任务单上正确填写加工完成的时间、加工记录以及自检 结果,签字确认后提交质检部门进行质量检验 5.在作业过程中严格执行企业操作规范,安全生产制度、环保管理制度以及65管理规定,严格遵守从业人员的职 业道德,具有吃苦耐劳爱岗业的工作态度和职业责任感 6.能与班组长,工具管理员等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5年
高中毕业 3年
03
培养目标
案例
讨论填空
面向
类企事业单位,
适应
职业岗位群工作,
胜任
等工作任务,
具备
素养和能力,
达到
高级职业资格(国家
职业资格三级)要求的技能人才。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作者:邱国良来源:《现代企业》2019年第05期在智能制造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逐渐开始向着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导致众多岗位出现了人才稀缺的情况。
一些企业缺少专业性的技术人才,从而使得智能制造工作的开展存在着较大困难。
在进行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时,要结合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新前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使得智能制造人才满足前智能制造业发展的新需求。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实际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以满足智能制造行业发展的需求,为我国制造行业的升级转型提供智能制造专业的人才支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智能制造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2015年,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智能制造的发展方案,并且将工业化及信息化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提升前的产品质量,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来改变前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理念,并且结合互联网技术促进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
我国工业制造从此开始在互联网基础上实行了智能化、信息化的生产及发展,将生产过程由单一的流水线模式逐步转变为个性化的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的转变对于前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尤其是在智能制造工作过程中,需要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来完成相关操作。
为了适应生产行业的发展,我国明确提出了要重点培养产业升级转型及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方式需要进行改变,不但要培养具有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及适应智能生产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智能产业发展的需求,如何培养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需要结合智能制造的要求进行长期探索及实践,以形成独特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
在智能制造中,相应的工作人员要具备互联网工作的经验,掌握智能化的工作技术,从而实现高效、创新的工作方式。
智能制造中的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策略
智能制造中的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策略智能制造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工业4.0的推进,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的关键。
而要实现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是至关重要的策略。
本文将探讨智能制造中的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策略,并提出几个相关建议。
一、需求分析与岗位定制在制定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策略前,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
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智能制造的要求,确定所需的人才类型和职位需求。
在此基础上,可以制定出具体的岗位定制,包括技能要求、培养方向和晋升通道等。
定制化的岗位需求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培养与选拔符合要求的人才。
二、教育培训的定制化为了满足智能制造的人才需求,传统教育培训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
要根据智能制造的技术特点和岗位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可以联合企业、高校和培训机构,共同设计培训课程,并引进相关实训设备和仿真系统,提供实践机会。
同时,培训应该兼顾理论和实践,结合实际案例和项目,增强学员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持续学习与知识更新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迅速,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需要与之同步更新。
企业应鼓励员工进行持续学习,提供学习的机会和资源。
可以设立学习基金,支持员工参加培训课程、学习新技术和知识。
此外,建立知识管理平台,通过内部分享和交流,促进员工之间的学习与创新。
四、人才选拔与激励机制为了培养和留住智能制造的人才,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选拔与激励机制。
选拔应当注重综合素质和技能能力的评估,可以通过面试、技能测评和项目实操等方式,选拔具备潜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
同时,激励机制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绩效和技能提升情况进行薪酬调整、晋升和激励奖励,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产学研结合与合作创新智能制造的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需要产学研结合,通过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创新,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
可以成立智能制造研究中心或实验室,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技术探索。
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型
智能制造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型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制造行业日益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焦点和未来发展方向,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智能制造行业本身又十分复杂,需要拥有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成为了摆在智能制造企业和教育界面前的重要问题。
智能制造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型智能制造行业涉及的技术范围广且内容深,其中涉及到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内容更是让人望而生畏。
然而,尽管智能制造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很高,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具备培养高水平人才的能力。
因此,智能制造企业应该注重构建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完善的内部培训机制和晋升机制,为员工提供丰富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从而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在这个体系中,企业应该注重以下几点:一、提高培训质量,注重实用性企业可以引入先进的培养模式,实行现代化培训方式,例如综合性实践、技能技艺等的培训,培养员工的实用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员工自我学习,通过实践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
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企业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营造一个全员学习的氛围。
公司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更具趣味性的学习活动,比如公开讲座、技能比赛、科技创新交流等,以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
三、优化技能架构,注重人才配置企业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的技能标准,明确员工的职业晋升规划和技能培训路线,建立完整的技能档案,加强对优秀员工的关注和激励。
同时,企业应该合理配置人才,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交叉培养,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和岗位适应性。
教育界的人才培养模型随着现代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智能制造行业的技术进步也在不断加快。
为了培养符合智能制造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教育界应该将结构改革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构建适应智能制造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型。
一、建立现代化人才培养机制为了适应智能制造行业的需求和发展,教育界应该建立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和流动
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和流动智能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制造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中,人才的培养和流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本文将探讨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和流动问题。
一、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智能制造技术的需求推动了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
智能制造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传统制造技术,同时还需要掌握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掌握了这些技术和知识,才能实现生产流程的自动化和数字化。
因此,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培养需要各级教育机构的支持。
主要措施如下:1.发展相关专业为了培养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各级教育机构需要发展相关专业。
例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机电一体化、工业设计等专业,这些专业都会涉及到智能制造技术。
发展这些专业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2.加强实践教学除了传授理论知识,还需要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和知识。
3.促进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培养智能制造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生可以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同时企业也可以向学校提供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
这种合作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机会,对企业来说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竞争力。
二、智能制造技术的人才流动人才的流动对于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人才流动可以促进技术的交流和创新,同时也可以促进人才的储备和培养。
1.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企业中间的人才流动率较低。
不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加快制造业的升级换代。
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可以打破企业之间的技术壁垒,同时还可以促进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提高人才质量和管理水平。
2.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因为不同行业之间产生的技术交叉,会产生很多新的创意。
因此,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动可以促进技术的融合和创新,同时还可以拓展各行业之间的关系,提升行业之间的竞争力。
智能制造视域下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智能制造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而模具专业作为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高职模具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从智能制造的视域出发,探讨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智能制造对高职模具专业人才的要求智能制造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以智能装备和智能管理技术为核心,实现制造全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对模具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模具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技术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CAD/CAM/CAE等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和模具制造;另还需要模具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智能制造理念和创新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智能装备和智能管理技术进行模具设计和制造。
二、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在当前形势下,高职模具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高职院校的模具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滞后于智能制造的发展需求,无法满足智能制造对模具专业人才的要求;部分高职院校的模具专业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无法支撑智能制造技术的教学和研究;再次,部分高职院校的模具专业缺乏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际操作和实际项目经验,无法满足企业对模具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针对上述问题,当前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加强模具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加智能制造技术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的智能制造理念和实际操作能力;要加强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模具设计和制造设备,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再次,要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开展实际项目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际操作和项目经验。
四、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方向在智能制造的视域下,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在模具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研究,探索智能制造技术对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要开展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与智能装备、智能管理技术的融合研究,探索智能技术在模具设计和制造中的创新应用;再次,要开展高职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探索与智能制造技术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智能制造作为当今工业领域的热门话题,已经逐渐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而要实现智能制造的愿景,关键在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智能制造人才队伍。
因此,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当务之急。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智能制造的培养机制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仅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应该设立实践环节,包括实习、实验和项目实训等,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二、跨学科融合智能制造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如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
因此,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应该注重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具备多学科综合素养的人才。
这意味着培养机制需要与各个学科之间建立联动机制,推动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培养学生具备多学科融合的能力。
三、产学研结合智能制造的培养机制应该注重产学研结合。
学生在接受理论教育的同时,应该与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密切合作,了解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获得实践经验,并参与到实际项目中。
通过产学研结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智能制造的需求和挑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与创新相结合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应该注重学习与创新相结合。
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创新项目、创业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在智能制造领域中的创新能力。
五、持续学习与发展智能制造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领域,因此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应该注重学生的持续学习和发展。
学生应该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不断跟进行业的发展动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
培养机制应该为学生提供自学和继续教育的机会,促使他们保持与时俱进的能力。
总结: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推动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该机制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跨学科融合、产学研结合、学习与创新相结合以及持续学习与发展。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智能制造是当前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
为了适应智能制造的发展需求,培养适应新形势的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探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
一、背景介绍智能制造是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智能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的制造方式。
在智能制造时代,人才的角色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制造业的工人需要具备更多的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培养目标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他们应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1. 熟悉智能制造相关技术,包括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2. 具备工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智能制造项目的设计、开发和实施;3. 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能够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进行合作;4. 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
三、培养内容为了培养满足智能制造需求的人才,培养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基础: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数学、物理、电子等;2. 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包括编程、机械设计等;3. 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与发明。
四、培养方式为了更好地培养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式应该多样化,包括:1. 联合办学:学校与企业合作,开设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2. 实践实习: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参与实际项目,亲身体验智能制造技术;3. 比赛竞赛:组织智能制造技术相关的比赛和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 奖励政策: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智能制造相关活动。
五、实践案例某大学智能制造专业采取了全英语教学,学生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各类实践课程,并与企业合作进行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智能制造环境。
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智能制造技术竞赛,并设立了丰厚的奖励政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方案
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战略。
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不断拓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智能制造领域的人才需求,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培养目标1. 培养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和广泛学科素养的综合性人才;2. 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3.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全球化人才;4. 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内容1. 课程设置根据智能制造领域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课程设置,包括核心专业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程。
核心专业课程涵盖智能制造的基本概念、技术和方法,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
跨学科选修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界思维能力,包括管理、经济、法律等课程。
2.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智能制造人才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实践教学:- 实验课程:设置智能制造相关的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和实践,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 实习实训:与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让他们亲身体验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
-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开展科研项目、参加创新竞赛等,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导师制度建立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导师可以是教师、企业专家或者其他行业专业人士,他们可以帮助学生规划学习和职业发展路径,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指导。
四、培养方式1. 多元化培养提供多种不同层次和不同方向的培养途径,包括学术型硕士、专业硕士、本科、高职等,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背景的学生的需求。
2. 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培养智能制造人才。
可以通过设立专业课程实施方案、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实际工作,增加就业竞争力。
3. 国际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实习实训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五、评估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评估体系,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控。
创新驱动背景下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花瓣飘香》教学设计12篇(花瓣飘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下面是分享的《花瓣飘香》教学设计12篇(花瓣飘香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以供参考。
《花瓣飘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充分地朗读,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等关键的词句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3在反复诵读中积淀情感,感悟小女孩是个懂事关心父母的孩子,唤醒孩子们对父母的爱。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充分地读懂课文,通过朗读体验语义语境,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小女孩话语中蕴含的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揭题二、交流对小女孩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四、体会"我"是怎样的人,五:主题升华六、总结:七、拓展练习。
八、课堂延伸。
九、在歌曲《感恩的心》中下课。
十、板书设计。
《花瓣飘香》教学设计2十年育树,百年树人。
作为我们教育者,怎样去塑造孩子们那还不成熟的心灵,利用课文的文字材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途径。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⒊通过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体会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培养学生从小敬爱父母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
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本课的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抓住关键词,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美好情感。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法:1、有声有色想象法:我充分利用插图、简笔画、音乐来帮助学生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
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纯朴的亲情。
第一课时课前安排学生背诵有关集体的名言。
一、以言传情,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是一个温馨的大集体、大家庭,三年的朝夕相处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老师邀请你们到我家做客好不好?猜一猜老师的家是什么样子?(让学生到黑板画一画)。
模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模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模具工业是国家的基础工业,培养具有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企业所需,通过对模具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确定了“1231”的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了“3+nx”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学校实验室优势资源,为校园环境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新路。
Abstract: Mould industry is the industry foundation. It is necessary for enterprisesto train applied talents with knowledge and skills.Throug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ould specialty construction, the article determines the talents training goal of the "1231", and exploresthe"3+nx" training mode. It reforms curriculum system, and innovates teaching methods.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laboratory advantageresources,it explores a new training way of applied talents.关键词:模具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技能Key words: mould specialty;applied talents;training mode;practical skills中图分类号院G649.21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07-0292-02引言:模具是工业生产中极其重要的特殊基础工艺装备,其生产过程集精密制造、智能控制、和计算机技术为一体。
智能制造中的人才培养策略
智能制造中的人才培养策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关键因素。
智能制造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以推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因此,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对于智能制造的发展至关重要。
智能制造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技术层面上,他们需要掌握先进的制造技术,如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人工智能在制造中的应用等。
其次,在跨学科知识方面,要熟悉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控制工程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并能够将其融合运用。
再者,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能够在面对复杂的制造问题时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
此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以适应智能制造中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需求。
为了培养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人才,教育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基础教育阶段,可以增加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基础能力。
高等教育方面,高校应优化专业设置,开设智能制造相关的交叉学科专业。
课程设置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增加实验、实习和项目式学习的比重。
例如,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和实践。
同时,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将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中。
企业在人才培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内部培训,为员工提供针对性的技能提升课程和培训项目。
可以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和指导,组织员工参加行业研讨会和技术培训。
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自主学习和创新。
对于在技术创新和项目实施中表现出色的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此外,企业之间还可以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共同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能力。
产学研合作是培养智能制造人才的有效途径。
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企业则具有实际的生产需求和应用场景。
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例如,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科研项目,针对智能制造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面向模具企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面向模具企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1. 引言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模具企业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技术需求。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培养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和技术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索面向模具企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
2. 模具企业的技术需求分析模具企业主要从事模具的设计、制造和应用。
随着行业的发展,模具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主要的技术需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模具设计能力:模具设计是模具制造的基础,需要技术应用型人才具备良好的设计能力,能够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设计,并能使用相应的设计软件进行模具设计。
•模具制造技能:模具制造是模具企业的核心能力之一,需要技术应用型人才具备一定的机械制造和加工技能,熟悉模具加工流程和各类机床的操作。
•模具应用实践:技术应用型人才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熟悉各类模具的应用场景,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模具的调试和优化。
3.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为了培养面向模具企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我们可以探索以下几种培养模式:3.1 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校与模具企业可以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实际应用。
同时,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开设课程,提供实践指导,并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
3.2 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培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可以根据模具企业的需求,开设相关的职业培训课程。
这些培训课程可以针对特定的技能进行深入教学,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所需的技术。
同时,培训机构还可以与模具企业合作,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通过实践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
3.3 跨行业培养模式模具相关的技术在其他行业也有应用,可以探索跨行业的培养模式。
例如,可以将汽车制造和航空制造等领域的技术与模具制造相结合,开设相关的培训课程,让学生对不同行业的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应用。
面向模具企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面向模具企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随着模具制造行业的不断发展,模具企业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实现模具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探讨了面向模具企业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
一、树立人才培养的理念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思想。
模具企业应该树立以人为本,注重人才培养的理念。
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可以提高模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模具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
因此,模具企业必须将培养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针对模具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对现有人才进行评估,制定针对性的培养计划。
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定期评估人才培养效果,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三、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学科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模具企业应该加强对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
建立与时俱进的学科教学体系,配备优秀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室,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水平。
此外,还应该加强培养与科研的结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模具企业应该加强实践教育的组织,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可以通过与模具企业合作开展校企联合实践教学,让学生深入模具生产、制造现场,增强其实践操作能力。
此外,还可以举办工程实践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技术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也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模具企业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通过开设文化课程、外语课程、职业素养课程等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以上措施,模具企业可以培养出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刊基于智能制造平台的模具人才培养方式探索①许晓琴凌福林(盐城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江苏盐城224002)摘要:面向“中国制造2025”,以模具专业为例,探索了基于智能制造平台的模具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了重组模具专业核心 课程,增设物联网与信息通讯技术课程教学,组建模具专业教学团队,打造校级精品课程,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工学 结合“学用合一”的教学方式以及毕业设计、企业学习及“预就业”一体化等新模式。
关键词:智能制造;莫具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物联网_、弓1言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模具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加工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中国制造2025”是通过物联网、通讯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将设备通过数据连接起来,在工厂内和工厂间连成一个大整体,在制造自动化的基础上形成制造智能化。
智能体现在智 能工厂与智能生产上。
智能工厂是通过智能化的生产系统、生产过程和网络分布式设施实现的。
我国的模具工业从总体上看,无论与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中国制造2025”时代需 求,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缺乏大批高素质的模具人才。
二、基于智能制造平台的模具人才培养目标模具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数控加工、特种加工、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等多门学科,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及实践问题的解决能力要求较高。
要培养系统掌握材料、成型、加工及控制技术,能在智能 制造平台从事模具设计制造的专业人才任重道远。
模具工 业的岗位需求很多:模具设计、模具开发、模具维修、C A M/ C N C工程师、数控编程、数控加工、产品造型和其他管理、技 术人员等,而目前大多数毕业生都需要经过岗前培训才能胜任工作。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满足学生对模具设计、模具 加工工艺编制、冲压和塑料成型加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新 技术了解和掌握的愿望,同时显著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因此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探索基于智能制造平台的模具人才培养方式,提出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推进 网络信息技术化与制造工业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坚持创新驱 动、强化智能制造基础、加强制造业国际合作、重视产品质量 与服务的人才培养方案。
工作重点是整合并重组模具方向专业核心课程、简化理 论知识、在模具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中注重对学生专业基础技能、专业素质技能、专业核心技能和专业拓展技能等的培养。
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其综合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模具工业发展需求。
工作创新点是增设以太网等现代网络课程和加大信息通信技术课程的培训力度,推进两化融合,提升整体水平,使 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系统与语言基础、网络能力外,还应 具有主流软件的读识与开发能力,制造业的数字经济能力,跨学科的产品开发及项目管理能力,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创新开发能力。
三、基于智能制造平台的模具人才培养计划智能制造平台的模具人才不仅要系统掌握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扎实理论基础,了解模具行业的高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具备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创新思维,具备C A D/C A E/ C A M—体化应用能力,还需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 协作沟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尤其要掌握智能制造的前沿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和云技术等。
(1)为简化理论知识体系,整合并重组模具方向专业核心课程,形成了专业素质技能、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 和专业拓展技能等四个教学模块,注重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提高其综合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模具工 业发展及大学生就业需求。
专业素质技能教学模块,开设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思 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程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增设学业导师进行入学指导,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 创新、大学生创业训练等活动,并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 手段,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专业素质技能培养体系。
专业基础技能教学模块,整合机械制图、A u to C A D、公差 与配合,形成识图与绘图课程。
整合机械制造基础、金属材 料热处理,形成模具材料选择及成型方法课程。
整合电工电 子技术、机械设计、工程力学、材料力学、液压与气压传动、机 械加工操作技能实践、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形成模 具设备的传动与控制、模具零件的加工等课程。
专业核心技能教学模块,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钳 工工艺学、PR〇/E、U G、M aste rC A M等课程,突出模具设计基本技能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能。
开设数控编程与加工、快 速成型技术、特种加工技术、精密加工技术等突出模具零件数控加工和装配技能的培养。
专业拓展技能教学模块,开设设备工程管理、产品市场 营销、创新和创业等选修课程,进一步拓展学生素质、技能和① 2015年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PPZY2015B123”6◦教育教学研究专业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环境的 能力.(2)增设物联网等现代网络课程教学,物联网能够实现管理级至现场级的数据传输,是“中国制造2025”实现的关 键。
学生在掌握以太网的拓扑结构、传输介质以及网络体系 结构的基础上,关注物联网应用中的传感器技术、R F ID 技 术、嵌入式系统技术,重视智能制造基础培训。
(3)加大信息通信技术课程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及考证,使学生掌握通信技术的基础理论及使用维护的基本常 识,胜任智能制造平台的通信网络安装、管理、使用与维护 工作。
(4)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要求,组建一支“专兼结合、 结构优化”的专业教学团队,根据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打造 工学结合精品课程或网络课程,开展“学用合一”工学联合教 学,动态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提升专业课程体系的科 学性与实用性。
和模具中心(或模具企业)联合开展模具专 业的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参与具体任务,在项目的实施过程 中,了解和掌握系统开发流程,积累项目研究的专业基础和 技术能力。
()在模具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加 强实训和实践基地的建设,积极为学生实践操作创造条件, 进行顶岗实习或生产工程培训,使学生提升相关岗位的技术 能力,实现理论与工程“零距离”对接。
学院把毕业设计、企 业学习及“预就业”提前到第七学期统筹安排,学生也可以根 据就业意向、就业单位的实际项目进行调整,到实践中磨炼 并积累经验,使自己的能力与企业需求接轨,有利于学生就业,促进了学生所学知识直接与企业需求融合、高等教育与 社会需求接轨。
(6)构建适应智能制造的模具人才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形成以学校、企业和师生共同参与的监控体系,建立技能实 训课程的考核标准,采用过程考核与结业考核相结合的方 式,对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进行综合性考核。
四、结束语模具专业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系统工程,面向“中国制 造2025”,整合并重组模具方向专业核心课程,增设物联网与 信息通信技术课程教学,组建模具专业教学团队,打造校级 精品课程,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开展工学结合“学用合一”的教学方式以及毕业设计、企业学习及“预就业”一体化的新模式。
让学生带着课题参与企业运行,获得专职指导和 综合能力提升,实现办学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 导向的目标,推进网络信息技术化与制造工业智能化的深度 融合,强化智能制造基础。
参考文献:[1] 程晓蕾.智能制造工业4.0体系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 模式分析科教文汇,2015,(3) : 50 — 51.[2]李卫民等.基于区域经济的高职模具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3,(17) :26 — 27.[]石凤健等.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跨学科模具人才培养 模式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5) :141 — 143.[4]柳亚输等.基于岗位群和学生特点的模具人才培养 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4 ,2) :57 — 58.(上接第5页)和掌握,弥补了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的不足。
我们还重视网络 教学,建立了基础护理学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将教学大纲、课 程教案、P P T 课件、习题库、操作视频等资源传上网,把课堂 教学扩展到课外去,以便学生随时随地能学习。
(五) 学生模拟课堂教学为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体验教师角色,为以后成 为临床护理带教老师做准备,我们选择难易适中的教学内容 作为学生讲课内容,例如“排泄护理”、“冷热疗法”等章节。
让学生准备10〜15分钟的讲课内容,讲清某个知识点。
学 生为了讲好课,提前要深读教材,查阅资料、制作课件。
这种 “小讲课”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有利 于克服胆怯心理,锻炼心理素质,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做到临 危不乱。
(六) 临床见习教学法临床见习教学法贯穿基础护理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将书 本上的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的途径之一,专职教师跟班 见习教学,确保见习内容、教学目标的完成。
临床带教老师 精心选择病人和家属,注重实物实景讲解示范,让学生尽早 接触临床。
可在学生入学第二学期及第三学期期末利用假 期时间进行为期1周的临床见习。
第一阶段的见习是在学 生学完护理学导论、基础护理学部分基础技能的前提下进 行。
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悉病区环境、门诊及急诊护理工 作、见习和实践患者入院及出院护理、生活护理、卧位安置、 无菌技术及隔离技术、生命体征的测量等内容,使学生能体验临床护士角色,学习与病人有效沟通。
第二阶段是学生学 完基础护理学的全部内容,而专科护理课程也即将结束时进 行。
在巩固第一阶段见习的基础上,见习和实践各种注射 法、静脉输液与输血、冷热疗法、排泄护理、医疗与护理文件 记录等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临床护理工作的职责与范 围,提高临床观察、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结综上所述,在基础护理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针对不 同的内容灵活地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及临床 批判性思维能力,减少了学生从学校进入临床实践的盲目与 落差感,并能培养教学双方的职业责任心与职业能力,使基 础护理学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1] 郑艳楠,付强.浅谈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中国医 学创新,2012,9(28) :80 — 81.[2] 杨海莲.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基础生物化学研究性教 学[J ].中国大学教育,2006,(2) :35 — 36.[3] 熊振芳,刑彩珍,乔桂圆等.《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成效的质性研究[].数理医药学杂志,2014,27(4) :489 -491.[4] 姜岩.护理学基础实践教学方法探讨[].卫生职业教 育,2009,27(13) :99 —100.[5]叶晓芹.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0) :90 — 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