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期末复习资料
《人格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课程代码364006)一、名词解释1、利他主义2、特质3、人格4、自我效能感5、认知疗法6、泛化7、压抑8、自我同一性9、观察学习10、挫折11、唤起的交互作用12、个体意识13、主题统觉测验14、积极性理学二、简答题1、无意识的特点有哪些? 54-552、简述产生错误生活风格的原因。
833、简述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
2114、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的特点是什么? 605、简述弗洛姆社会性格的基本特性。
1016、简述大脑不对称性概念的含义及其与个体的情感的联系。
183—1847、简述安娜自我发展的六条发展路线或发展方面。
878、集体潜意识及对其理论意义1519、简述米勒的移置作用的特点20310、简述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11、简述行为治疗的特点。
12、集体潜意识及对其理论意义13、简述厌恶疗法的概念及其形式。
三、论述题1、论述什么是大五因素及其应用。
1272、论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91-933、论述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228-229复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利他主义:人们通过采取某种行动,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帮助了别人,在某种极端情况下,甚至肯能不惜放弃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别人的愿望。
特质: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它除了应答刺激而产生行为外,也能主动引导行为。
人格: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自我效能感: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的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认知疗法: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治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泛化:一种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个体可能不仅对条件刺激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而且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压抑:那些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冲动、观念或回忆压抑到潜意识中区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提出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
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范围
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范围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范围09-10大学生心理健康期末复习要点一、考试题型1、填空,每空1分,共20分2、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3、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4、论述题,20分5、案例分析,15分二、考试要求1、考试方式:17周随堂开卷考,请带教材及相关资料参加考试2、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30%,由课堂作业的上交情况计分;期末成绩占70%3、考试纪律:不得相互传借书及任何纸质资料,考试全程关闭手机,否则按作弊处理4、考前充分看书,题量比较饱满,临时翻书来不及三、考试重点1、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p1(状态、过程)2、世卫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上课ppt(三方面的完满状态)3、大学生心理矛盾具有什么特点,p104、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p65、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p136、判断心理健康的依据,p67、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期望对个体心理发展和健康的影响,p148、根据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对青年大学生的自我发展阶段的界定,p219、大学阶段是什么样的关键期?p3110、11、12、13、自我价值感的人格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p25 如何塑造积极、健康的自我观念?33大学生自我评价的途径p29 如何消除自卑?p3114、什么是自我阻碍,讲课ppt(自我设障:个体往往会通过一些减少成功机率的行为来避免可能的失败带给自己的伤害,这就是自我设障)15、16、学习动机的四个特征p89 大学生学习活动的五大要素,学习动机,对学习材料的感知,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对获得信息的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运用)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对学习的认识,p83(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如何克服学习动机缺乏?96 简述学习动机过强的原因。
P96 如何克服考试焦虑?p100 学生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p97简述耶基斯—多德森定律?p44 记忆系统的组成,p85(三部分)记忆的三项基本任务,p85 记忆最大的障碍是什么,p87 记忆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设置目标的原则是什么,ppt,(具体性,可衡量,能达到,现实性,时限性)人际沟通的意义,p59 人际沟通的主要形式,p61 人际沟通的心理效应有哪些,p63(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定势效应)在人际沟通中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p75 对诚实守信的内在认识,p71 人际沟通的基本特点,p62 人际沟通中羞怯的类型区分,ppt(气质性,认知性,挫折性)p65 怎样提高人际沟通能力?p67 人际沟通障碍有哪些类型,p66 压力应对包括哪三个阶段,p45 压力源的共同特点,ppt (超负荷,动机冲突,不可控制)压力源分为哪几类,p43 应对压力的方式中最重要的是什么?p49 压力状态下,行为反应的性质特点,p46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情绪对压力的影响,p52 归因方式的三个维度,p37 艾利斯的理性行为疗法(ABC理论)p50 非理性信念的三个特征p50 如何更好地进行时间管理?51大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主要有哪些?53 如何改变A型行为?54弗洛姆对爱的描述,p161 爱情的本质,p149 爱情的两个基本结构,p147 大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培养爱的能力?p161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p148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p131 性健康包括哪几方面,p126 性行为的划分,p131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什么?143 恋爱中的男女两性如何相处?p161 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论述如何才能使学习事半功倍.p87---88 结合自己与社会实际,论述心理健康对自己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纲要(精炼必考版)
一.概念1.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概念:即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
它包括了我们的个体感、惟一感、完整感以及过去与未来的连续性。
分类:个人方面——个人同一性,指清楚自己固有的特点、爱好、理想。
是一个确定自己做什么人的时期。
社会方面——集体同一性,是追求一种社会认同感。
2.班杜拉的观察学习(替代学习、模仿学习)论概念: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
特点:效率高、错误率低;间接学习。
(可以预测结果,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错误)3.米歇尔认知变量概念:与人们的认识和行动计划相关的稳定的认知因素。
内容:五个认知变量——1、编码对情景信息分类(建构)2、预期和信念对要发生什么进行预期3、情感感觉、情绪体验4、目标和价值个体目标、价值和人生计划5、能力和自我调节系统对变化和保持自己行为和人际状态的知觉能力,计划和策略。
4.罗特行为潜势 P439罗特在行为预测论中用来表示对于某一个人而言,某种行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在特定情境下人们可能选择表现的所有行为,其中某一特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5.马斯洛自我实现 P315-316自我实现是一个人努力成为他能成为的样子,是最高的动机的实现。
6.大五模型 P444-445所谓“大五”,是指人格的五个维度1、外向性(Extraversion, E)2、神经质(Neuroticism, N )3、开放性(Openness, O)4、随和性(Agreeableness, A)宜人性5、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 C)7.阿尔伯特关于人格的经典定义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个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1961)。
“Personality is the dynamic organization within the individual of those psychophysical systems that determine his characteristic behavior and thought.”8.机能自主性 P388人类的有些动机(并非全部)在机能上是独立于行为起源的原始动机的。
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完整
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心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第一章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心理现象分为(A)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A、认知过程B、情感过程C、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A、普通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C、理论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A、社会心理学B、应用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比较心理学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A、比较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A、社会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应用心理学D、普通心理学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B、洛克C、冯特D、缪勒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B、1879C、1798D、1897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A、冯特B、洛克C、笛卡儿D、缪勒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A、笛卡尔B、华生C、弗洛伊德D、罗杰斯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A、精神分析B、行为主义C、认知D、人本主义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A、罗杰斯B、华生C、弗洛伊德D、马斯洛二、多项选择题1、心理现象分为(A、C)A、心理过程B、认知过程C、个性心理D、情感过程E、意志过程2、心理过程包括(C,E,G)A、感知过程B、知觉过程C、认识过程D、注意过程E、情感过程F、行为过程G、意志过程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B,C,E)A、认知B、能力C、气质D、情感E、性格4、心理学可分为(A,D)A、理论心理学B、发展心理学C、普通心理学D、应用心理学E、社会心理学5、下列属于理论心理学的是(A,B,D,E)A、普通心理学B、社会心理学C、教育心理学D、生理心理学E、实验心理学6、下列属于应用心理学的是(B,C,D,E)A、社会心理学B、教育心理学C、咨询心理学D、管理心理学E、消费心理学7、以下哪些是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B,C,D,F)A、心理学学科性质B、心理学方法论C、身心问题D、学习心理机制E、心理的生理基础F、心理的起源8、科学的三大特征是(A,B,D)A、客观性B、可验证性C、准确性D、系统逻辑性E、描述性9、(A,B,C)决定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A、心理学的研究对象B、心理学的历史渊源C、心理学的研究方法D、人的社会性10、(A,C)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A、辩证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C、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E、机械唯物主义11、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A,B,C,D)、A、客观性原理B、系统性原理C、发展性原理D、教育性原理E、协同性原理12、观察法可以分为(A,B,C,E)、A、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B、现场观察与情景观察C、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D、情景观察与控制观察E、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13、观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别注意(B,C,D,E)A、每次尽可能长 B,有明确观察目的C、随时记录 D、可利用现代手段E、每次时间不宜过长14、实验法就是要在保持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研究(A,B)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A、自变量B、因变量C、人脑D、客观世界15、实验法可分为(A,D)A、实验室实验法B、情景实验法C、参与实验法D、自然实验法16、在实验室实验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哪些方面(A,B,C,D)A、实验情境B、控制被试C、控制实验刺激D、控制被试的反应17、调查法可分为(B,C,D,E)、A、一般调查法和特殊调查法B、一般调查法和专题调查法C、事实特征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D、结构式调查和非结构式调查E、访谈法、邮寄问卷法和电话调查法等18、调查法的缺点是(B,C,D)A、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第一手的资料B、被调查者可能有意不作出真实回答C、封闭式的问题损失数据有效性D、问题措词不易确定19、一般研究法主要包括(A,B,D)A、实验和研究设计B、对数据的统计处理C、抽样法D、逻辑思维法20、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分为(A,C)A、孕育阶段B、转折阶段C、确立阶段D、发展阶段21、冯特对心理学的历史功绩主要有(A,B,D)A、心理学的确立B、实验心理学的创立C、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D、建立心理学专业队伍22、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A,B,C)A、意识B、前意识C、潜意识D、后意识23、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包括(A,B,C)A、潜意识理论B、梦的解释C、泛性论D、本能学说E、人格理论第二章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A、信息的输入和登录B、信息的识别C、信息的选择D、信息的储存和提取2、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演算是以下哪种心理过程A、感觉B、知觉C、记忆D、思维3、主要收集声音和身体平衡位置信号的感觉器官是A、眼睛B、耳朵C、鼻子D、舌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A、阈限B、绝对阈限C、差别阈限D、相对阈限5、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A、大小恒常B、形状恒常C、颜色恒常D、亮度恒常6、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A、感觉B、注意C、记忆D、思维7、人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A、注意广度B、注意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8、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A、形象记忆B、情绪记忆C、运动记忆D、语词逻辑记忆9、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B、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C、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D、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10、以下又可以称为实践思维是A、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语词逻辑思维D、抽象思维11、按照思级结果的新颖性,可以把思维分成A、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B、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C、受制思维和创造思维D、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二、多项选择题1、感觉器官除了感受光波、声波、气味、滋味以外,还可以感受A、温觉B、冷觉C、痛觉D、触觉2、在“群魔殿”的多水平信息加工认知模型中,设像参与信息加工的有A、映象小鬼B、特征小鬼C、认知小鬼D、判断小鬼E、决策小鬼3、注意具有以下功能A、选择B、保持C、调节D、监督E、伴随4、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物体是A、刺激物是新奇的B、刺激物亮度增加C、刺激物静止D、刺激物发生相对运动E、刺激物符合需要5、注意的基本品质特点是A、注意范围B、注意稳定性 c、注意的分散 D、注意的转移 E、注意的分配6、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有A、动机B、神经系统的特点C、后天的训练D、兴趣E、刺激物的特点7、自动加工是A、不需要大量注意资源B、随时应对环境的变化C、经过大量统习D、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E、加工模式难以改变8、控制加工是A、受资源量限制B、是一种程式化的程序C、不能同时进行多项作业D、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E、需要集中注意完成9、以下以表象的方式编码的是A、形象记忆B、情绪记忆C、运动记忆D、语词逻辑记忆10、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A、物理特性编码B、言语听觉特性编码C、语义编码D、表象编码E、行为编码11、遗忘的发生是由于A、信息错误B、记忆痕迹消退C、信息的干扰D、意识的抑制E、信息不能再认12、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A、尝试错误B、顿悟C、类比D、启发式E、反推法13、以下关于定势描述正确的是A、一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B、凭借以前的经验看问题C、有时有助于较快解决问题D、缺乏灵活性E、可以发现更好的解决方法阳光大学生网大学生试题第三章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A、需要B、动机C、兴趣D、理想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B)A、气质B、性格C、兴趣D、能力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D)、A、荣格B、华生C、斯金纳D、班杜拉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A、荣格B、谢尔顿C、威特金D、霍兰德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B)A、艾森克B、卡特尔C、哈撒韦D、霍兰德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A,艾森克人格问卷B、Y-G人格测试 C、主题统觉测验D,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D)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A、不可遏制型B、活泼型C、安静型D、抑郁型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 C)A、认知能力B、操作能力C、社交能力D、模仿能力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B)A、l个月B、2个月C、3个月D、4个月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A、C,D)A、需要B、气质C、动机D、能力E、兴趣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B,C,D)A、需要B、气质C、性格D、能力E、兴趣3、信念是(A,B,C,D,E)A、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B、洞察事物的出发点C、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D、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E、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4、一般能力是指(A,B,C,D,E)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想象力 E、注意力5、气质类型包括(A,B,C,D)A、胆汁质B、多血质C、黏液质D、抑郁质E、神经质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A,B,C,D,E)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E、自我实现需要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C,D)A、荣格B、华生C、斯金钠D、班杜拉E、埃里克森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B,C,E)、A、艾森克人格问卷B、罗夏墨迹测验C、主题统觉测验D、16人格因素问卷E、儿童统觉测验9、信度包括(A,B,C)、A、再测信度B、等值信度C、分半信度D、内容信度E、效标关联信度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A,C,E)、A、强B、弱C、平衡D、不平衡E、灵活11、以下关于能力的描述是正确的是(A,C,E)、A、属于个性心理特征B、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C、发展比知识发展要慢得多D、随年龄增长不断积累E、随年龄增长是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第四章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针对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迅速找到差异所在的方法,称为(A)A、横向比较研究B、纵向跟踪研究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2、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是、(B)A、横向比较研究B、纵向跟踪研究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3将隶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儿童的一种或多种行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较,这种研究方法是(D)A、横向比较研究B、纵向跟踪研究C、连续发生研究D、跨文化研究4、揭示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是(C)A、华生B、加德纳C、皮亚杰D、斯腾伯格5、()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C)A、同化B、顺化C、平衡化D、自动化6、在《超越IQ》一书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是(C)A、皮亚杰B、加德纳C、斯腾伯格D、戴斯7、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理论是(B)A、强化学说B、先天决定论C、相互作用论D、循序渐进论二、多项选择题1、发展的主要内涵是(A,B,C、D)A、发展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B、能够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C、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高效的行为D、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E、是无规律的变化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是(A,B,C、D)A、连续性与阶段性B、定向性与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E、波动性3、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主要有哪些方面(A,B,C、D,E)A、认知B、语言C、情绪D、社会性E、个性4、横向比较研究的缺点是(C、D)A、经济节省B、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分别取样比较C、一致性效应D、很难控制影响发展的因素5、纵向跟踪研究的缺点是(A,C、D)A、投入较大B、揭示心理发展稳定性C、会有被试流失D、时代变迁效应6、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B,C)A、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B、认知结构的构建和再构建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C、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D、存在着相互独立的七种智力7、传统的观点认为,儿童的智慧发展受到以下哪些因素影响(A,B,C)A、成熟B、经验C、社会环境D、自然环境8、语言的构造包括三个部分(A,B,D)A、语音B、语法C、语句D、语义E、字形9、语言的发展包括以下阶段(A,B,C,D)A、牙牙语阶段B、单词语阶段C、双语或三词组合阶段D、完整句阶段10、语言能够影响人的(A,B,C,D)、A、人际交往B、认知C、自我调节行为D、社会化11、自我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C,D)A、自我意识B、自我评价C、自我监督D、自我控制第五章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哪六个层次(D)A、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B、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C、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D、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2认知学习分类理论是谁提出的(B)A、布卢姆B、加涅C、奥苏贝尔D、奥斯本3、奥斯本提出了(D)A、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B、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加涅)C、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奥苏贝尔)D、头脑风暴法4、加涅的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A)A、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B、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C、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D、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5、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B)A讲授法B、发现法C、掌握学习法D、头脑风暴法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D)A教学设计能力B、教学组织能力C、教学决策能力D、教学监控能力7、根据布登的教学年限划分,成熟阶段是(D)A、第一年 B,第2-3年C、第3--4年D、第五年以后8、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A)A、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B、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C、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二、多项选择题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B,C,D)A、教学目标B、教学内容C、教学对象D、教学媒体2、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B,D)A、目标B、策略C、计划 D,评价3、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包括(A,B,D)A、认知B、情感C、意志D、动作技能4、教学媒体包括(A、B,C,D,E)A、投影B、录象C、计算机D、黑板E、图片5、行为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成(A,B,C,D)A、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B、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C、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的变化D、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6、华莱士将问题解决描述为哪四个步骤(B,C,D,E)A、产生B、准备C、孕育D、明朗E、验证7、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A,B,C,D)A、独创性B、发散性C、灵活性D、突发性8、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表现为、(A,B,C,D)A、热爱学生B、善于启发C、勤学敬业D、以身作则9、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A,B,C,D)A、个人成就感B、认为从事教学活动很有价值C、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D、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第六章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学习与一般成人学习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是(C)A、人和动物的学习B、人类的学习C、学生的学习D、知识和技能的学习2、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变化的学者是(B)A、桑代克B、斯金纳C、加涅D、金布尔3、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哪位学者(C)A、桑代克B、巴甫洛夫C、奥苏贝尔D、金布尔4、提出“学习风格”概念的学者是(D)A、奥苏贝尔B、加涅C、布鲁纳D、塞伦5、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是指(B)A、效果律B、应用律C、失用律D、准备律6、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A、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B、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C、正强化和负强化D、强化和惩罚7、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A)A、注意力B、动机C、情感D、意志8、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C)A、观察力B、记忆力C、意志力D、思维力9、以下属于从外在观点对动机下定义的是(C)A、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B、动机是个体的内部过程C 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D、动机是一种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10、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D)A、直接兴趣B、间接兴趣C、中心兴趣D、广阔兴趣二、多项选择题1、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的是(B,C,D)A、桑代克B、巴甫洛夫C、斯金纳D、加涅2、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B,C)A、华生B、加涅C、奥苏贝尔 D,金布尔3、金布尔关于学习的定义是(A,B,C,D,E)A、学习的结果是学习的主体要发生持久的变化B、学习是发生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的变化C、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D、学习需要练习E、学习要受到强化4、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根据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A,B,C,D)A、知识的学习B、技能与熟练的学习C、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D、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5、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A,B,C,D,E)A、生理性要素B、认知要素C、情感要素D、意志要素E、社会性要素6、联结论的主要特征是(A,B,C)A、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B、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C、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D、学习主要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7、桑代克总结的主要学习规律是(A,B,C)A、效果律B、练习律C、准备律D、联结律8、斯金纳总结出的规律包括(A,B,C,D)A、习得反应 B,条件强化 C,泛化作用 D、消退作用9、正强化的方法包括(A,B,C,D,E)A、奖学金B、对成绩的认可C、表扬D、改善学习E、给予学习和成长机会10、学习活动中良好的性格特征表现为(A,B,C,D)A、努力奋斗B、实事求是C、独立意识D、创新精神第七章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是(A)A、归因B、印象(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C、自我认知(主我对客我的认知与评价)D、态度(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反应倾向)2、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D)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刻板印象效应3、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A)A、能力B、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原因)C、任务(稳定的,外在原因)D、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原因)4、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属于以下哪种因素的作用(A)A、熟悉性和临近性B、相似性与互补性C、外貌D、对等性或互惠性5、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C)A、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群体规范与群体目标的影响下,向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方间变化的现象)B、服从(在外界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C、暗示D、模仿(在无外在控制条件下,个体由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相同的行为方式)6、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C)A、服从B、从众C、模仿D、暗示7、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B)A、社会促进B、社会抑制C、社会进步D、社会退步二、多项选择题1、个体具有社会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A,B,C,D)A、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B、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C、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D、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2、大众传媒有(A,B,C,D)A、报纸B、电视C、广播D、互联网3、印象具有以下特点(B,C,D)A、直接性B、间接性C、稳固性D、综合性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A,B,C,D)A、劝导宣传法B、群体影响法C、活动参与法D、角色扮演法第八章题目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哪一层的标准A、非病状态B、良好适应状态C、理想状态D、正常状态2、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以下哪一条是不对的A、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细分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B、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C、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者应受过相应的培训D、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3、自卑感问题是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哪种标准来划分的A、问题的内容B、内在心理根源C、特定发展时期和阶段D、问题的性质4、关于自卑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B、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C、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D、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一、5、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二、多项选择题1、张春兴认为心理健康的条件有A、情绪较稳定B、乐于工作C、能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乐于和他人交往D、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悦纳自我E、对环境有适切的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适宜采用:A)诊疗模式B、发展模式C、教育模式D、文化模式3、关于心理测试的论述以下正确的有:A、心理测试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一对一进行B、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科研和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C、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预防工作、:D、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宣传作用、4、造成学生学习问题的可能原因有:A、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良B、学习动力缺失C、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D、亲子关系问题E、学业不适应5、对于学习习惯的建立,以下哪几种说法是不正确的?A、基本学习习惯不良多始于小学、B、家长的“陪读”会造成孩子在学习上对家长的依赖、C、不良学习习惯的扭转和改变不是很难的事、D、行为强化技术是改变不良学习习惯的一项重要技术、E、学习习惯的改变和确立要趁热打铁,趁学生有改变的兴趣,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建立好的学习习惯、6、在职业压力模式中,所谓的“组织外的压力”包括A、家庭问题B、生活危机C、财务问题D、生涯发展心理学试题必会要点一、判断题:错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人格心理学笔记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心理差异和人格特征形成与发展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关于人格心理学的笔记要点:1. 人格定义:人格是个体内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它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等方面。
2. 人格理论:人格理论是解释人格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框架。
常见的人格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等。
3. 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指个体在特定维度上的心理特征,如外向性、神经质、开放性、宜人性等。
特质理论认为人格可以通过这些维度来描述和测量。
4. 人格测量:人格测量是评估个体人格特征的方法。
常见的人格测量工具包括自陈量表、行为观察、心理测验等。
5. 人格发展:人格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老年的心理成长过程。
它受到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发展阶段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认同发展理论等。
6. 人格差异:人格差异是指个体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来源于遗传、环境、文化等因素。
人格差异影响个体的行为、情感和认知等方面。
7. 人格与环境:人格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健康。
环境因素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对人格发展有重要影响。
8. 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人格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心理特征,如边缘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等。
人格障碍可能导致个体在社交、工作和心理方面的问题。
9. 人格治疗:人格治疗是帮助个体改善人格特征、应对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人格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等。
10. 人格研究:人格研究旨在探讨人格的形成、发展、测量和应用等方面。
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案例分析等。
以上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要点。
医学心理学重点:人格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人格知识总结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一)人格的本质特征:独特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稳定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整体性分裂人格社会性性格决定命运(二)人格的心理结构格倾向性1.人格倾向性决定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基本动力人格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是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要包含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各种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2.人格心理特征个体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主要包含能力、气质和性格3.自我调节系统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 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 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自我控制(self-regulation) 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三)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人格是在个体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社会环境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教育发挥了主导作用。
(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2.艾森克人格维度理3.大五人格理论)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特质是指个人的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对刺激发生反应的一种内在倾向,是人格最有效的分析单元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 从外部行为能够直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 相互关联而以相同原因为其基础的行为特质。
卡特尔16种人格特质(16PF)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激进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
2.艾森克人格维度理论三因素模型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 J. Eysenck,1947,1967)外倾性:内倾外倾神经质: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孤独、冷酷、敌视等偏负面的人格特征例题:艾森克提出的人格维度理论不包括()。
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4-5个10分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3.注意: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记忆: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是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加工的观点)5.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6.性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7.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8.气质:是指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9.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10.情绪:人对待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11.情感: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2.智力:是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认知的能力的有机结合,并以抽象思维为核心。
13.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记忆的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
二、填空: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活动的过程、人格、心理状态。
2.人类情绪分为:①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具有爆发性和从动性。
②应激: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③心境:心境的特点具有弥散性——“喜者见之则喜,忧者见之则忧”人类情感种类分为:(1)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等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2)理智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
(3)美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美的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情感3.兴趣的分类:直接兴趣(对事物本身有直接需要而引起的兴趣)和间接兴趣(对事物未来结果有见解而产生的兴趣)4.长时记忆几乎没有容量限制,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7±2组块5.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综合其他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6.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变慢。
期末心理章节总结
期末心理章节总结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科学,通过运用科学方法对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从而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与规律。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认知、情绪、动机、人格、发展、社会等领域。
心理学在教育、医学、社会、管理等多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心理学的历史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在18世纪,心理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并通过实验心理学、行为主义和心理分析等不同的学派逐渐发展完善。
20世纪产生了心态学派、存在主义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和认知科学等多个新的心理学流派。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观察法、问卷法和案例研究等。
实验法通过对实验环境的控制来观察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行为来得出结论;问卷法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来获取信息;案例研究通过个别案例的观察和描述来进行深入分析。
四、神经系统与生理心理学神经系统是指人体的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的组合。
生理心理学通过研究神经系统的工作机制,揭示了神经递质和神经网络对人类情绪、记忆、学习等心理活动的影响。
生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包括脑成像技术和神经记录技术等。
五、感知与知觉感知是指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的感知过程,知觉则是基于感知数据对刺激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感知与知觉研究了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和其对行为的影响。
感知与知觉的研究方法包括阈值实验、视觉错觉实验和感知心理物理学等。
六、学习与记忆学习是指通过经验或训练形成新的行为方式或知识过程,记忆是指保存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学习与记忆的研究揭示了人类学习和记忆过程中的机制和规律。
学习与记忆的研究方法包括条件反射实验、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和记忆干预实验等。
七、情绪与动机情绪是指人对特定刺激产生的主观体验,动机是指推动人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情绪与动机研究了人类情感和欲望对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情绪与动机的研究方法包括情绪诱发实验、动机问卷和情绪自述方法等。
心理期末考试提纲
期末考试复习提纲1、环境适应适应是指有机体想要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与环境发生调和作用的过程。
它是一种动态的、交互的、有弹性的历程。
适应不良的表现有: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环境,不能很好的学习,不能与他人建立好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适应良好的表现有:能够很好地融入新环境中,能够适应新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建立其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2、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人成才的关键;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关键;拥有健康的心理是适应社会的需要。
3、立体健康观,即健康应由心理尺度、医学尺度、社会尺度来评价。
4、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5、偶尔出现的不健康的心理不等于心理疾病或心理不健康。
心理异常是一种持续的不良状态。
6、“正常”和“异常”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到严重的心理疾患是一个缓慢转化的、渐进的过程。
7、判断异常的标准统计学标准:是指在统计学上的少数,即社会上只有极少数的人是不正常的,于是统计学上出现行为偏差的人即是不正常的;不符合社会规范:即社会一般所认可和接受的行为即为正常,反之则为异常;精神病学诊断标准:是如今用的最为普遍的标准。
8、心理的在“正常”和“异常”的转换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9、心理危机识别信号:重大改变,如个体生活中发生重大事件、遭受挫折境遇、面临严峻挑战、遇到严重阻碍;无能为力,惯用的干预策略防御机制失效,努力尝试解决失败,产生严重的乏力感和失控感;心理失衡,以往平静、平衡和稳定的状态被打破,各项功能出现明显失调。
如:认知狭窄负性(只看到消极悲观无望)、情感低落、易躁(抑郁、烦躁、易激动)、行为僵硬刻板(不能做灵活的选择、作为或重复无效行为)。
10、我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预约方式有电话:3353399,QQ:876005820以及易.川信。
11、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个体身体、心理、社会特征等方面的认识。
个性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名词解释:1.控制点:即一个反应会不会影响强化获得的信念。
具体来说,控制点是对个人性格特点和行为与其所经历的后果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是人们从实际生活中积累的有关发生在自身生活里的各种因果关系的一种抽象概括。
2.智商:就是智力商数是通过一系列标准测试测量人在其年龄段的智力发展水平。
3.好奇动机:个体对新奇事物注意、探索和操弄等行为的内在动力。
4.个人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5.观察学习:是指人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的过程,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6.模仿能力:是指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
7.正诱因:当个体因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得到满足的诱因。
8.集体潜意识: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累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9.类化:就是条件反射不仅能为条件刺激引起,而且也能为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所引起。
10.能力:人们成公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1.成就动机:个人追求成就的动机,是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事情,去从事、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12.根源特质:是隐藏在表面特质后面,深藏于人格结构的内层,它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和人格的基本因素。
填空1.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韦纳等人将个人对成就行为的归因按照内外控制和稳定性划分为4类: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
3.4.在荣格提出的几种原型中,阿尼玛是男子个性中的女性成分。
5.多拉德和米勒认为人类行为是习得的,而不是天生的,学习需要四个因素循环往复地进行,它们是: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6.从认识能力的角度,可以把理想分为:具体形象理想、综合形象理想和概括性理想。
7.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三元理论分别是:智力的成分亚理论、智力的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的经验亚理论。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普通⼼理学期末复习资料1. 什么是⼼理学⼼理学是研究⼼理现象的科学,⽤科学的⽅法对⾏为和精神活动的研究。
在这个定义中涉及⼼理现象和⼼理是⼀门科学这两个问题。
2. 认识个体⼼理现象的构成⾏为,认识⾏为与⼼理的关系。
⼈是作为个体⽽存在的,发⽣、表现在个⼈⾝上的⼼理现象称为个体⼼理。
个体⼼理现象按照从动态-稳态的维度,⼀般分为⼼理过程、⼼理状态、个性⼼理三部分(1)⼼理过程⼼理过程指在个⼈⾝上表现的⼼理历程,操作程序。
包括: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绪情感过程:如喜、怒、哀、惧意志过程:如作出决定、执⾏决定(2)⼼理状态⼼理状态是⼼理活动在⼀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是⼼理活动存在的现实形态和背景状态。
⼼理状态基本可分为意识状态和⽆意识状态。
(3)个性⼼理个性⼼理是个体⾝上稳固⽽经常出现的⼼理特性,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个性⼼理特征:智⼒、⼈格1)⼼理与⾏为的区别⼼理:是内隐的、主观的精神现象⾏为:是外显的、客观的物质现象2)⼼理与⾏为的联系引起⾏为的刺激常常通过⼼理的中介⽽起作⽤,因此⼼理⽀配⾏为。
⼼理⼜通过⾏为表现出来,⾏为是⼼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3. 什么是普通⼼理学?普通⼼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特点?普通⼼理学是研究⼼理学的基本原理和⼼理活动的⼀般规律的基础学科。
普通⼼理学的四个特点:(1)研究对象是⼈类⽽不是动物;(2)是成⼈⽽⾮⼉童;(3)是常态⽽⾮变态、异常的;(4)是普通的、⼀般的⽽⾮特殊的⼈。
4. 什么是观察法?观察研究的优点和局限?⾃然观察法就是在⾃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的⾏为进⾏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理特点及规律的⼀种⽅法。
观察法的优点:保持了⼈⼼理活动的⾃然性。
容易实施。
观察法的局限:观察者效应:被观察者由于意识到⾃⼰被观察⽽改变⾃⼰的⾏为。
观察者偏差:观察者只看见了他们希望看见的东西。
从观察结果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5. 什么是实验法?认识实验研究中的三种变量,实验研究的特点是什么?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变量的变化,以揭⽰⾃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种研究⽅法。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范围说明:本复习范围为期末考试内容,主要题型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实例分析题和论述题。
同学们对知识点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5)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对认识有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
总之,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格心理学主要知识点
人格心理学主要知识点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人格结构、人格发展以及人格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以下是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一、人格特质理论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人的个体差异可以通过一系列固定的维度来描述。
其中最为著名的理论是五大人格特质模型,也称为“大五人格模型”,包括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
二、人格结构人格结构是指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和组织方式。
常用的人格结构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和认知社会学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将人格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认知社会学理论将人格结构视为认知过程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三、人格发展人格发展研究探讨人格是如何从出生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根据爱因斯坦的生命周期理论,人的人格经历了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特点。
四、人格测量人格测量是评估个体人格特质的方法与技术。
常用的人格测量工具有自我报告问卷、心理测验和项目ive测验。
其中,最常用的自我报告问卷包括NEO-PI-R(大五人格量表)、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评定量表)等。
五、人格与行为的关系人格与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人格特质可以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式。
另外,人格特质也可通过社会情境的选择和适应来表现出来,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
六、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个体人格发展不正常,出现明显的偏离常态的人格特征。
根据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分类,人格障碍被分为三个群体:奇怪型、情绪不稳定型和尖锐型。
每一类人格障碍都有独特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总结: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个体的人格特质、结构、发展和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学科领域。
了解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的个体差异,以及人格与行为的关系。
通过适当的人格测量和评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格特点,从而更好地发展个人潜能与实现自我价值。
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九章1、【表象】:又称意象,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2、【想象】: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3、【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是在人们在过去感知事物的基础上,当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4、【想象表象】:想象表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
5、【再造想】:再造想是根据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6、【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一、简述双重编码理论的重要内容。
答:人脑中存在两种信息编码和贮存系统。
意识表象系统,它对具体的客体或事件信息进行编码、贮存、转换和提取,其表征类似知觉;一是言语符号系统,用言语听觉,抽象概念或命题形式进行信息加工。
在信息加工中,两种系统可能重叠,也可能一种占优势。
在一定条件下,表象和言语可以互译,言语可以通过译码以感性形象再现,表象也可用言语贮存起来。
二、创造想象依赖于哪些条件?答:(1)创造动机是创造想象产生的动力。
(2)原型是激发创造想象的起点。
(3)灵感是产生创造想象的重要条件。
(4)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创造想象中是不可缺少的。
三、表象的特征是什么?答:(1)直觉性:表象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表象的形象比较暗淡模糊,不稳定、易变动,无论人如何努力,表象也不会持续太久,几秒钟后就会发生变动;表象的想象不完整。
(2)概括性: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是人多次知觉的结果。
它通常不表征事物的个别特征,而表征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
(3)可操作性:由于表象是知觉的类似物,因为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操作,这种操作就像人们通过外部动作控制和操作客观事物一样。
第十章1、【具体形象思维】:以事物的形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2、【逻辑思维】:又称理论思维。
心理学[第十二节人格]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二章人格第一节人格的基本问题一、人格的概念与特征(一)人格的基本概念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是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区别性特征。
(二)人格的本质特征1.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不同的素质基础、生活和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
人格相对于一些心理特征具有稳定性。
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冲动的心理特性都不能称为人格。
3.统合性。
人格是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人格的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4.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当面对挫折与失败,坚强者可能发奋拼搏,懦弱者则可能表现出一蹶不振。
二、人格的结构系统(一)气质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的速度、强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稳定的心理特征。
如有的人生气勃勃,有的人沉默寡言、举止安详;有的人庄重冷静,有的人多愁善感;有的人思维灵活、行动敏捷,而另一些人反应迟钝、动作缓慢等等,这些特点都是气质的表现。
人的气质是先天形成的,与遗传素质有关。
气质无好坏之分,气质不是指一时性的,而是指人们在许多场合一贯表现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点。
(二)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性,它是人格的主体。
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一个人“勇敢”与“怯懦”、“勤奋”与“懒惰”就是指个人的性格特征。
性格有好坏之分,能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风貌。
(三)自我调控1.自我认知。
这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3】中科院官方题库-人格心理学
【3】中科院官方题库-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人的个体差异和特
质形成的心理机制。
以下是中科院官方题库中的一些关于人格心理
学的问题:
1. 什么是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个体差异和特质形成的心理学分支。
它
关注人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探寻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2. 人格特质有哪些?
人格特质是个体在行为和感知等方面的稳定差异。
常见的人格
特质包括外向与内向、神经质与稳定等。
3.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人格心理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来探索个体差异和特质形成的心
理机制。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自陈报告、观察法、问卷调查、实验
研究等。
4. 为什么人格心理学重要?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差异和特质形成的心理机制。
通过了解人格特质,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解释个体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等方面。
5. 人格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教育、心理咨询、组织管理等。
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心理咨询师设计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并帮助组织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的个体差异。
以上是中科院官方题库中关于人格心理学的一些问题及答案。
如果您对这个主题还有其他疑问,可以继续提问。
心理健康期末复习集
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这是生理反应。
2.小朋友在绘本上看到身穿制服的警察,当看到小区保安时也称呼其警察,这是同化。
3.适应是来源于生理学的一个名词。
4.同流合污属于消极适应。
5.炎热的夏天,有些人选择不出门,有些人选择出门打伞,这属于外部适应。
6.对于共享单车从开始不了解到接纳和使用这是适应。
(正确)在鱼牛故事里,鱼根据青蛙的描述构建出牛的形象,这是顺应。
(错误)7.改变周围的环境,使周围的环境为你所用,为你服务,这是积极适应。
(正确)8.生涯适应力包括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
制定奋斗目标,需要考虑现实性原则,具体性原则,阶梯性原则。
9.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10.提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11.人格的特征包括动力性,社会性。
12.气质的概念是由希波克拉底提出的。
13.c型性格与癌症疾病有关。
14.人心不同,各有其面。
说明人格的独特性。
15.外向而稳定的属于多血质。
16.短跑,跳远运动适合胆汁质气质类型的人。
17.a型性格的核心特征不包括自卑。
包括多面出击冲动,易怒,时间紧迫感。
18.特质反映着个体某种基本特征,是人格有效组成元素和测评人格的基本单位。
19.悠闲自得,不容易紧张,没有时间紧迫感。
不喜欢争强,有耐心,能容忍是b型性格。
20.人格五因素把它们的英文首字母合起来,可以缩成ocean。
21.a型性格与冠心病疾病有关。
气质有好坏之分。
(错误)22.本我是一种潜意识的动机,是遗传下来的本能,遵循快乐原则。
(正确)23.人格是人的一种内在思维方式,它更多的是涉及到社会评价的部分。
(正确)24.生活当中所说的气质和心理学当中的有较大的区别。
(正确)25.气质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正确)26.气质具有遗传性。
(正确)27.多血质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与成就感。
(错误)28.跳蚤跳不出杯子这个实验。
其中这是习得性无助会导致自我设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格心理学1人格的含义1-1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1-1-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1-1-2性格和人格相互联系又区别,性格是个人的品行与其有道德评价含义的心理品质,是人格的下位概念,强调人社会层面和价值观的成分较多。
1-1-3詹姆斯对人格的层次性定义认为自我是内在的人格,第一层次是物质的自我,第二层次是社会的自我,第三层次是精神的自我、第四层次是纯粹的自我。
1-1-4阿尔伯特在《人格》中收集了50条人格定义分为集合式定义、整合和完形式定义、层次性定义、适应性定义、个别性定义、代表性定义六种。
1-2人格的基本性质: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社会性、共同性。
1-2-1人类文化学者把同一文化所陶冶出来的共同人格特征成为群体人格或众数人格。
在人格的独特性与共同性中,人格心理学家更注重的是人格的独特性。
人格的稳定性反应在人格的形成方面、表现方面、特征方面。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人格教育目的就在于提高健康人格的功能性,使人的生活中获得积极的行为结果。
2人格心理学的流派与应用2-1精神分析流派2-1-1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第一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第二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第三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本能的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人格界定:没有对人格进行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
潜意识是某些被排斥于意识之下的心理内容和过程。
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决定人的大部分行为,在早期,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潜意识。
人格结构: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间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
地形学模型将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部分。
意识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应,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
前意识指没有浮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潜意识也称为无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
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的中心概念。
结构模型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从本我分化而来,是人格中有组织合理的现实的取向系统,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从自我中分化而来、道德化了的自我,有良心和自我理想两部分,遵循道德原则。
人格动力:弗洛伊德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
他将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前者代表心理活动的性欲成分后者代表破坏成分。
与生的本能相联系的一切能量成为力比多。
人格发展: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主要是性本能的发展,他的理论是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人格的发展过程是性心理的发展过程,身体快感作为五阶段划分的指标,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两性期。
研究主题:①梦心理学,梦改装欲望的工作方式主要是四种:凝缩,置换,象征,润饰。
②焦虑:焦虑的唯一功能是向自我发出危险信号,三种焦虑: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道德焦虑,对应的根源是现实本我和超我。
③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防御机制是个体无意识地采用的非理性的、歪曲现实的应付焦虑、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方式,是自我的机能。
首次系统的整合防御机制的心理学家是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概括防御机制有五个重要特征:1)具有控制冲突及情感的作用。
2)在潜意识层面进行。
3)在各种机制之间互有差别。
4)尽管防御通常带有精神病状的特点,但它是可逆的。
5)既是适应性的也是病理性的。
主要防御机制类型:压抑、投射、反向形成、转移代替、合理化、否认、升华。
理论应用个体心理治疗、儿童治疗、家庭治疗、催眠。
理论评价:弗洛伊德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对人格进行全面而深刻研究的心理学家,1)他将潜意识作为其研究的核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2)他强调本能的作用。
3)他对性的研究,也冲击了传统的,陈旧的性观念。
4)他的“人格三结构”理论是第一个完整的人格理论。
5)注意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生理基础以及教育和训练在个发展阶段中的作用。
理论缺陷:首先对于人性消极负面的看法;其次,不少学者批评他的性心理发展阶段学说。
过分夸张性在人格形成发展中的决定行动力作用,忽视社会以及文化冲击对一个人的影响,最后,研究心理学的方法严谨性受到质疑。
2-1-2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人性观:人性观比较积极,认为潜意识也具有积极的力量,包括智慧。
对人类的前途并不悲观,相信人是成长的,人类能把握自己朝向平衡、完整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和谐宁静的心理状态,他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
人格界定:认为人生来就有一个完整的人格,人生的目标就是在原有完整人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展其多样化、连贯性和和谐性,而避免分散性和相互冲突,在荣格的著作里,他将心灵作为人格的专用语。
人格动力:他认为,人的整个人格和精神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且不断变化的动力系统。
人格动力的源泉来自心理能,荣格称其为力比多,他将力比多解释为普遍生命力,包括生殖、生长、其他活动,认为力比多是一种能,是所有精神方面的能,能被用于满足更重要。
关于心里能,他提出等值原则、平衡原则、反相原则。
人格结构:由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构成,意识处于最外层,是个体所能觉察到的心理过程,以自我为中心主要功能适应环境,中间层是由一些被遗忘或压抑个体经验构成,主要是一些情节构成,最深层是物种进化和文明发展所形成的心理积淀物,是经遗传而继承下来的祖先的经验与行为方式。
1)意识和自我,荣格认为意识是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知晓的部分。
意识自我由意识的直觉、记忆、回想和感觉所组成。
2)个体潜意识和情结,情结是个体潜意思中聚集在一起的一组一组的具有情绪色彩的心理观念。
3)集体潜意识和原型,集体潜意识是指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心灵印象,是千百亿年人类集体经验的沉积物,是对外在世界做适当反应所需的潜能。
其主要内容是原型,即对某一外界刺激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最重要的有四种①人格面具:是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出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
②阿尼玛和阿尼姆斯③阴影④自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个成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即自我实现。
4)人格结构的相互作用:①补偿作用,起到一种平衡作用,不会产生不协调特征②对抗作用,对立的人格成分会产生冲突,由此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成为生命的本质③联合作用,对立的人格成分不仅对抗,同时也会相互吸引、联合。
人格发展:荣格认为人格发展过程是一个人心灵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逐渐变成一个心理独立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个体个性化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充分认识到自己或达到一种自我意识,把人生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童年、青年、中年。
童年阶段(出生到青春期):是在人生的早期,力比多指向于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
青年阶段(由青春期到四十岁左右):必须努力开拓他们在生活中的位置。
中年阶段(大约四十岁以后)个体更关心智慧和人生意义。
人格成因:1,父母的作用2,教育的作用3,社会影响。
研究方法:荣格理论依赖的是临床观察法1,语词联想技术2.释梦技术(放大法、绘画疗法)理论应用:临床心理、文化领域。
研究主题:1)心理分析,在荣格看来,神经症症状是个体的心灵尝试自我调节的一种努力,是来访者在潜意识深处先后获得更完整人格的一种外部表现,而症状往往表现为情结,要使人格得以发展必须把情节和人格整合起来。
荣格将心理学治疗分为四阶段:宣泄、阐释、教育、个性化。
围绕荣格心理学治疗四阶段则有许多具体技术包括:释梦、移情、反移情分析、主动想象,象征放大技术等。
2)梦心理学:建立在集体潜意识基础上指出梦的理论取决于其潜意识假设,认为梦是集体潜意识表现形式,梦是潜意识心灵的真实描述。
梦结构:展示、发展、高潮、结束。
释梦方法:综合建构法 3)人格类型:两种人格倾向:内倾外倾;四中心理机能: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八种人格类型:2乘4理论评价:是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超越,是近现代新伦理学的先锋;将力比多看作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能量或生命力,摆脱了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倾向。
对于集体潜意识和原型的研究几乎涵盖了人类一切文化精神现象,完全超越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促进了民族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宗教心理学的发展。
理论缺陷:荣格学说浓重的神秘与宗教色彩、晦涩难懂的行为招致了很多批评。
思想陷入了假哲学漩涡中。
原型理论是形而上学的,无法验证概念种族遗传观点错误,心灵发展的概念不清。
2-1-3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人性观: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导引的,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
他所持有的自由意志人性观,强调个人的行为能根据其目标自主表现。
人的意识并非受制于本我潜意识内盲目的本能冲动。
阿德勒持一种行为目的论的观点即所有人的行为都具有目的。
人格界定:他将人格定义为一个人为了尝试去适应他所居住的环境而显现出的特殊风格。
强调个体与社会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突出强调人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社会性。
人格动力:早/后期理论里认为,对器官缺陷和生/心理自卑的补偿,是人格的原初动力。
因此,阿德勒理论把自卑感看做是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也是人类奋斗想上永恒的原动力,追求卓越,克服自卑感,是人生主导动机,也是人的天性。
人格结构:没有完整人格模型,提出基本概念1)生活风格,划分为四种:统治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2)创造性自我,即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遗传和环境的塑造,而是会创造性地运用遗传和环境所提供的素材,依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加以组合,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自己。
3)社会兴趣:是指个体觉知到自己是人类社会的一分子,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
发展的三阶段:习性,能力,简洁动力。
社会兴趣的充分发展有赖于三个重大问题的圆满解决:职业选择,社会活动,婚姻爱情。
人格发展与成因1)父母教养方式2)出生顺序研究主题:心理补偿与自卑,社会兴趣。
理论应用:教育作用、心理咨询。
理论评价:贡献:理论平实易懂,积极乐观,易被人接受;提出了人本主义的人性观,看懂人类利他本性和行为倾向;认为意识是中心,充分了解自我实现意义,计划指导个人行为;人行为受社会激励推动,社会兴趣是人格形成的要素;强调人格独特性和整体性;首创造性自我概念;对当代治疗实践贡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