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溢出效应研究
我国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作者:韩文颢来源:《商情》2017年第01期【摘要】FDI技术是指投资者直接运用资金开设经营厂,也可以采取入股的方式,购买与企业数量相等的股份。
我国制造业,FDI技术运用很明显,研究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明确FDI技术溢出效应中影响因素对制造业的作用。
本文以我国的制造业为研究背景,分析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因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我国的制造业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
制造业比较关注投资的效益,在采取FDI技术的同时,研究溢出效应,明确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以免出现闲置的资金,最主要的是促使FDI的溢出效应,能够符合制造业的市场环境,推进制作业朝向经济性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现状分析分析我国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现状,如:我国的制造业领域,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区域,外资投资时,根据制造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近几年,制造业的投资比例明显下降,FDI溢出效应的现状,表现为制造业区域分布不均衡和比重下降两个方面,不利于制造业的发展,FDI溢出效应受到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与外商的期许值,发生了很大的技术差距,无法衡量出制造业的生产效率,致使制造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得不到提高。
二、我国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一)技术因素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中,技术因素比较明显。
制造业中,各个公司的技术明显不同,促使生产水平有差异,进而影响了FDI技术溢出效应,如果技术水平差距非常大,就会降低企业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此时FDI技术溢出效应没有任何优势。
我国制造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受到技术因素的干扰,积极引入新的技术,逐步具备了吸收新技术的能力,打开制造业的市场,通过市场获取先进的技术。
制造业运营中,要注重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由此获取FDI技术的支持,促使FDI技术的溢出效应,得到最大化的发展,再利用FDI技术,吸引更多的新技术,体现出技术因素与制造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良性循环。
FDI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中期报告
FDI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中期报告本研究旨在探讨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
在本研究中期报告中,我们总结了目前已有的相关文献,分析了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并初步探讨了研究结果。
一、文献综述我们对现有关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文献进行了综述。
根据文献,FDI对技术溢出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FDI投资企业的属性、企业内部的技术转移和行业层面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对于企业的属性,国别和行业领域是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因素。
在国别方面,发达国家在FDI技术溢出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在行业领域方面,一般认为高技术含量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对FDI技术溢出效应有着更显著的影响。
对于企业内部的技术转移,文献对技术溢出原则归纳为“密集程度匹配原则”、“技术吸收潜力原则”和“技术平台原则”。
在行业层面上,研究表明,与外部竞争和合作联系紧密的行业具有更高的FDI技术溢出效应。
此外,国际贸易和技术创新协同发展也有利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增强。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使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FDI对我国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数据源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的2000~2019年全国行业和企业统计年鉴。
三、初步结果探讨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我们发现FDI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呈现出显著的积极影响。
具体来说,FDI的投入量、投资企业的国别和行业领域、企业内部的技术转移和行业层面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是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探讨FDI对我国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具体机制和政策启示。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溢出效应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溢出效应研究摘要伴随着全球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快速出现与蓬勃发展,集群溢出效应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是企业的空间集聚,它的出现与发展存在特定的路径依赖性,但从地理区位、人文因素和政府政策协调等方面都对集群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合理的区域集聚和产业集群既是发达地区保持发展优势的利器,又是落后地区摆脱困境的有效手段,而目前大多数关于产业集群中知识溢出的研究都是针对外生溢出,而在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可大体根据其内涵分为知识溢出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
本文首先对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相关的阐述,从理论上分析了其对集群整体经济效益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影响,然后又结合着国际上诸多学者关于产业集群经济效益的探讨,更深一层次的进行分析,提出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集群模式的优势性,并结合我国陕西生产性服务业集群的发展,总结了其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
关键词:产业集群;空间聚集;溢出效应;陕西;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竞争;第1章导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 研究背景自从1920年马歇尔最早提出了集群层面的溢出效应以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全球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快速出现与蓬勃发展,集群溢出效应的问题才真正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马歇尔之后,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在主流经济学中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有经济地理学仍然在关注产业的区域集聚问题。
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1986)和卢卡斯(1988)为代表内生增长理论,从人力资本溢出、技术扩散和收益递增这些内生因素分析经济增长的原因。
内生增长理论的发展为产业集群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内生增长理论中提出的人力资本溢出、技术扩散和收益递增成为产业集群形成和演化机理研究的重要分析工具。
而尽管在目前的诸多研究中,产业集群内的溢出效应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不少经济学家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不同视角的钻研,但总的来说,对于集群溢出效应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
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生产率的空间外溢效应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0—7 6 3 6 ( 2 0 1 5 ) 0 8— 0 0 2 1 — 0 9
一
、
问题提出
发达 国家的经验表明 : 服务业在 现代经 济发展 中的重要性在不 断提高 。在信 息和通讯 技术 ( I C T ) 的支撑 下 , 服务业 占国民经济 比重 、 服务业就业份额 以及服务 贸易份额 不断提 高。服务业 的发展 可 以通过 两个机 制促进 经
收稿 日期 : 2 0 1 5—0 1— 2 5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 科学基金青年项 目“ 产业转移粘性的机理、 测度及治理研究 ” ( 1 4 C J L 0 3 0) ; 安徽省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 地项 目“ 安徽 新型 城镇化 战略实施 的保障机制研究” ( S K 2 0 1 4 A 0 2 6 )
论是本 国的服务品还是进 口服务 品都会促进 ~ 国创新 效应 和经 济增长 。王诏 怡 ( 2 0 1 3 ) 对 中国制造业 1 9 9 9 — 2 0 1 0年的面板 数据进行 回归分析 , 发现生产性服务进 口和生产性服务业 F D I 提高 了中国制造业的分工水平 , 从 而 促进 了中国制造业整体生产率 的提升 。 随着上海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 通过服务关联效应 必然会辐 射长三 角乃至全 国其他 地 区。尤其 是 自贸区成立 后, 上海市服务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强化 。对 上海市服务业 发展 空间外溢效 应 的研究 不仅有助 于长三 角的发展 , 还能为全 国其他区域 协调发展提供经验教训 , 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创新点 主要 有 : 第一 , 提 出了服务业发展空 间外溢新的测算方法 。借鉴 国际贸易 中的引力模 型 , 合理计算 了上海市服务业 发展对 江浙 2 4 个地 级城市 的外溢强度 。第二 , 利用测算 的指数分析 了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对江浙 制造业技术进 步的影响 , 发现上 海市服务业 发展可 以显著促进江浙制造业的技 术进步 , 这个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纯技术进 步率 的提升 。第三 , 分地区研究后发现 , 上海市服务业发展对江浙 制造业 的促进作用存在 明显 的异质性 , 对江苏省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 率的促进作用高于浙江省 。这也 部分地解 释了江苏省 的经济发展为什么超越浙江省。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
一 、 研 究 背 景
产 效 率提 高 的坚 实基 础 和必 要 保 障 ,此 时 ,仍 认 为生
以升 级 新 兴 制 造 业 为 主 要 发 展 目标 的 “工 业 产 性服 务业发 展受 限于 制造 业 。“互 动论 ”有 别于之
济 效 益 。
业化 集 聚与分 工可 以使 知识 、信息 和技 术在 区域 范 围
目前 ,我国制 造业 相对 世界 制造业 产业 链而 言 仍 内扩散 和 共享 ,由此 提 高生 产 率 。其 次 ,生 产 性服 务
处于 中下 游 ,虽然 我 国制 造 业产 品产 量 位于 世 界前 业 集聚 的知识 和 技 术溢 出效 应对 工 业效 率 提 升有 促
当代 经济
201 8年 7月 刊 第 14期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空问溢 出效应
李卓迪 ,黄兹龙 ,叶睿泽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 南 昌 330000)
摘 要 :本 文 运 用 2014年 一 2O16年 全 国 29个 省 级 行 政 区 的数 据 ,采 用 空 间 杜 宾 模 型 分 析 了 生产性 服务 业集 聚对制 造 业升级 的 空间外 溢效 应。分 析 结果表 明 ,生产性 服 务业 集 聚对本 地 制 造业 升级 存在 一定 的抑 制 效 应 ,而 对周 边地 区的制 造 业升 级 具有 空间 溢 出效应 ,且 为正 向溢 出 效应 ,同时,外 商直接投 资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抑制效应 ,信 息化 水平通过 间接效用促进制造 业升 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区域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
内容摘要
标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区域间溢出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 模型的分析
一、引言
一、引言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优化 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率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对生产性服务业 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 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本次演示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深 入研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区域间溢出效应,旨在为优化我国生产性 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和政策提供参考。
六、政策建议
六、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优化产业政策:制定更加精细的产业政策,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向高技能、 高附加值领域发展,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政策建议
2、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其服务水平, 实现与东部地区的协同发展。
六、政策建议
3、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行业 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六、政策建议
4、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生产 性服务业的创新发展。
六、政策建议
5、优化营商环境:通过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和 优秀人才进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三、投入产出模型在生产性服务 业研究中的应用
三、投入产出模型在生产性服务业研究中的应用
投入产出模型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它可以描述经济系统中各部门之 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利用投入产出模型,我们可以定量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 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效应,进而揭示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动态分析,观察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关联关系的变化 情况。我们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 的关联关系呈现出动态演进的特征。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其 他产业的关联关系相对较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生产性服务 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关系逐渐增强。
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孙绪晓(天津商业大学,天津300134)[摘要]以2009-2018年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和3类生产性服务业FDI 为样本,使用中介效应模型分别分析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FDI 通过技术创新能力、成本费用影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来看,技术创新能力、成本费用在生产性服务业FDI 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中呈中介效应,且技术创新能力中介效应大于成本费用中介效应;从3类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来看,技术创新能力中介效应占比趋同,而成本费用差异较大。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FDI ;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能力;成本费用[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2)03-0057-04[作者简介]孙绪晓(1996-),女,天津人,2019级世界经济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国公司理论与国际投资。
第2022年第3期(总第547期)商业经济No.3,2022Total No.547一、问题的提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截止202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位。
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为26.6万亿元,占全世界的30%左右。
但在规模和产能快速扩大的背后,中国制造业仍面临研发投入不足、竞争力不足和附加值较低等问题。
如何提高技术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是中国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逐步由工业化转向服务业化,服务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剥离,作为独立的产业进行发展,其具有高技术资本、高知识资本的特点。
但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制造业通过外部购买来满足自身相对劣势的中间需求,不仅提高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而且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两产业融合发展(王芳,2021)[1]。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现象日益显著,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内在机理及其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产业发展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界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涵及特征,明确协同集聚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在此基础上,分析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基础,包括产业集聚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等。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结合典型国家或地区的案例,深入剖析协同集聚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具体作用。
本文将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提出促进协同集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理论基础协同集聚,作为产业空间布局的一种新型模式,近年来在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中受到了广泛关注。
它主要指的是不同产业或相同产业的不同部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相互关联,通过共享资源、知识溢出和减少交易成本等方式,实现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和优化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从产业关联的角度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紧密的前后向联系。
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如研发设计、物流运输、金融服务等,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又能为制造业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支持,促进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种产业间的关联效应为两者的协同集聚提供了可能。
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协同集聚是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的重要表现。
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能够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FDI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开题报告
FDI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进一步开放的步伐,各种外商直接投资(FDI)不断涌入我国经济体系,特别是在中国制造业中,外资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种情况既带来了巨大的外汇收入和就业机会,也加速了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
因此,进一步探讨FDI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于深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意义重大。
二、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研究问题:FDI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究竟有多大?其对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有何影响?研究目标:通过深入探讨FDI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为我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学支撑和政策建议。
三、研究内容1. 国内外研究综述。
介绍国内外学者对FDI技术溢出效应以及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研究的现状。
2. FDI与我国制造业技术溢出的理论分析。
通过文献调查,对FDI技术溢出的理论经济模型进行梳理,分析FDI产生技术溢出的内在逻辑。
3. FDI对我国制造业技术溢出的实证研究。
选择适当的宏观和微观经济数据,搜集FDI投资和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FDI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以定量方法考察FDI与我国制造业技术溢出的关系。
4. FDI对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机制探讨。
通过实证研究,探讨FDI 与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具体机制,分析FDI的聚集效应、企业间技术学习、流动和转让、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于其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5. 结论和政策建议。
根据实证结果和机制探讨,提出针对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政策建议。
四、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调查、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FDI 对我国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定量考察,并运用回归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FDI对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五、研究价值及创新点本文将通过研究FDI对我国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揭示FDI的技术溢出内在机制,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中国,面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工业增长的减速,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2000年到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占全国总就业比重由61增加到43,显示出其在国内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为一种空间经济现象,其形成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集聚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不仅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而且通过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这种溢出效应表现为知识技术由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区向地理距离较近的临近区域传播,以及由大城市流向中小城市的过程,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构建理论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利用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和溢出效应,推动经济增长。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且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1. 阐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一文中,作者深入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一个动态且复杂的互动机制。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支撑制造业升级转型和创新驱动的关键部门,其集聚不仅增强了区域内的专业化分工与知识交流,还促进了技术、信息等无形资产的快速流动与扩散。
这种集聚现象,尤其是在城市群或特定区域的发展中,形成了高度密集的知识与服务中心,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肥沃土壤。
FDI对中国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
FDI对中国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外商直接投资(FDI)在中国的规模和数量都得到了快速增长。
从2016年开始,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FDI吸收国之一,FDI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然而,FDI对中国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一直存在着争议,迄今为止还没有得到完全的解决。
因此本文旨在分析FDI对中国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以期为中国吸引FDI提供参考。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FDI对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FDI是否能够在技术方面产生溢出效应,一直存在着争议。
FDI可能在技术、管理以及其他方面带来许多好处,但是同样也会对国内企业带来威胁。
因此,研究FDI对中国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FDI对中国的发展所起的真正作用,对制订FDI 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1. 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FDI对中国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将通过资料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来揭示FDI在技术方面的溢出效应。
2. 研究方法(1)资料分析法:查阅FDI吸收的相关文献,并分析FDI对中国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的理论基础、内涵和特征等。
(2)实证分析法: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具体发展情况,利用统计方法对FDI对中国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确定FDI对中国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程度。
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年份的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探讨FDI对中国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四、预期成果和存在问题1. 预期成果通过深入分析FDI对中国制造业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分析FDI在技术方面的溢出效应,探究其影响因素;(2)提出中国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分析FDI的作用与限制;(3)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完善FDI政策体系,并提高FDI对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4)为不同合作方提供参考,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摘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区是现代经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与提高,同时也为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提供了支持。
该文起首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空间溢出效应的观点。
接着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探讨了三种机制:信息溢出、知识溢出、人力资源共享。
最后,案例如何进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搭配进步,实现高效的互相增进与协同进步。
本文旨在借鉴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创新的增进作用,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技术创新效率;机制;搭配进步AbstractThe agglomeration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service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economic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improvement have been achieved, and support has been provided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and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Then, it analyzes the impact of agglomeration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explores three mechanisms: information spillover,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sharing of human resources. Finally, the paper gives an example of how to develop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llocation development to achieve efficient mutual promo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learn from the promo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y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Keywords: agglomeration of productive service industry;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mechanism; collocation development目录1. 前言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征2.1 集聚观点及其形成原因2.2 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因素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3.1 溢出效应的观点3.2 溢出效应的机制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4.1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增进作用4.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探究方法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搭配进步模式5.1 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在需求与制造业的进步需求5.2 模式的实施路径6. 结论与展望。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前向和后向技术溢出效应检验
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产生前 向的正溢出效应 , 向溢 出效应不显著。( ) 后 2 生产性服务业对资 本 密集 型制造 业技 术效 率前 向正 溢 出效 应 最 强 , 对技 术 密集 型 制 造 业 产 生微 弱 的 后 向 正 溢 出效 应 。
() 3 长三 角地 区生产 性服 务 业对 制造 业 技 术 效 率产 生前 向正 溢 出效应 , 渤海 经 济 圈和 珠 三 角地 区 环
)男, , 福建 永泰人 , 门大学 经济学 院计 划统计 系教授 、 厦 博士
)男 , , 甘肃庆阳人 , 泰科 电子有 限公 司中国区 P L供应 商管 理人员 , 广东 B 研究方
向为供应商管理 。
一
2 — 9
黄莉芳
黄 良文
郭
玮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 造业前向和后 向技术溢 出效应检验
而要把 握 生产 性服 务业 与制 造 业之 间技 术溢 出效 应关 系 和强 度 , 常用 的研究 思 路是选 取 产值 、 业竞 产 争力 或产 出效 率指 标 为 因变量 , 产业 发 展水 平 、 间投 入水 平 或 就业 水 平 为 自变 量 , 在 模 型 中 引入 中 并
某些控制变量 、 中介变量 、 调节变量等第三类变量 , 利用面板数据模型 、 随机前沿模型等进行计量经济 分析 。与此 相 关 的 研 究 有 G er r & Mec nl 、 而 诚 、 乃 华 等 、 志 彪 等 、 泰 文 urei i li i 华 ia 1 顾 刘 冯 等n 。 由于产 业发 展 阶段差 异 , 目前 国外 的研 究 侧 重 于 生 产性 服 务业 对 制 造 业 的后 向关 联 效 应 分
摘 要 : 文分 析 了生产 性服务 业通过 前 向关联 和后 向关联 对 制 造 业产 生技 术 溢 出效 应 的 内在 机 本
生产服务业集群的溢出效应研究
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关生产服务业集群溢出效应的定量依据,推动生产服务 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
02
生产服务业集群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 础
生产服务业集群的定义与特征
定义
生产服务业集群指的是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生产服务业 企业及相关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有序集聚现象,表 现为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知识共享。
生产服务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集聚度
知识溢出
生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越高,越能吸引相关 企业的集聚,进而产生溢出效应。
生产服务业内部的知识溢出是促进生产服务 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创新环境
政策支持
创新环境对生产服务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具有 重要影响,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够促进知识和 技术的传播和应用。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生产服务业集群的溢出效应能够 带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升整 体竞争力。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生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推动产业 结构的升级,促进传统产业的转 型和升级。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生产服务业集群的溢出效应能够 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 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促进生产服务业集群的溢出效应的政策措施
政策支持对生产服务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具有 重要影响,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促 进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和集聚。
生产服务业集群的溢出效应计量模型构建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01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来探讨生产服务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可以更
好地考虑地理空间因素对溢出效应的影响。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实证分析
02
利用时间序列模型来探讨生产服务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可以更
创新环境对溢出效 应的影响
良好的创新环境能够促进生产服 务业集群的溢出效应,其中创新 基础设施和政策支持的作用较为 显著。
中国服务业OFDI正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中国服务业OFDI正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中国服务业OFDI正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摘要:服务业OFDI(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是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年来得到逐步发展。
与此同时,技术溢出效应是服务业OFDI的一项关键特征,通过提升主要投资国的技术水平、产业链的优化和本土经济的催化作用,为本地区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通过系统性的阐述服务业OFDI的现状及其特点、理论模型和技术溢出的定义、形成机制和实践案例,旨在探究中国服务业OFDI的正向技术溢出效应,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关键词:服务业OFDI;技术溢出效应;产业链优化;中国企业;国际投资第一部分:引言随着中国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对外投资也日益增加。
服务业OFDI是中国对外投资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15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服务业OFDI 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扩张的重要形式之一。
随着投资企业的不断壮大,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也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理由之一。
同时,服务业O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也在逐步被认识到。
随着大量案例的涌现,服务业O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开始被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服务业OFDI正向技术溢出效应进行研究。
第二部分:服务业OFDI的现状及其特点服务业OFDI是指跨国企业为了获取国外市场资源,通过投资、收购、合资、联营等形式在服务业领域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
服务业OFDI的目的主要在于扩大企业市场,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和离岸中心,为本土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并在各地建立服务网络以适应客户需求的多样性。
根据统计,中国服务业OFDI主要涉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科技研发等领域。
服务业OFDI具有以下特点:1. 服务业OFDI主要出现在高附加值领域,在企业创新与知识密集型居多。
中国制造业承接国际外包的生产率溢出效应——基于外向度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制造业承接国际外包的生产率溢出效应——基
于外向度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国际外包已经成为全球
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制造
业国家之一,已经成为了全球最主要的外包市场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制造业承接国际外包的生产率溢出效应,对于深入认识中国制
造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开展基于外向
度的研究,研究中国制造业承接国际外包的生产率溢出效应,并深入探
讨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具体来说,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国际外包市场背景和现状分析。
2. 中国制造业承接国际外包的生产率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3. 案例分析:国内外企业在中国承接外包的实践效果。
4. 问题及挑战分析:在承接国际外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三、预期成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深入探讨中国制造业承接国际外包的生产率溢
出效应,为了解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提供理论参考。
这将对提高中国
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推动其高质量发展、促进国际分工和贸易合作等方
面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性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效应文献述评
生产性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效应文献述评[摘要]生产性服务业FDI作为服务业FDI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目前生产性服务业FDI占整个服务业FDI已达到90%以上。
由于其自身知识密集和产业关联性强的特征,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此关于生产性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引起了社会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成为近年来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溢出渠道这一角度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归纳和述评,从产业内水平溢出和产业间垂直溢出对生产性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渠道进行了细分。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效应[DOI]10.13939/ki.zgsc.2015.17.0161 引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通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简称FDI,以下同)和发展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取得了长足进步。
随着全球化向纵深方向发展,国际产业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服务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FDI的重心也转向服务业。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制造业服务化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日本学者并木信义指出,在国际竞争舞台上相互角逐的是制造业产品,而服务业则在制造业的背后,间接地规定着制造业的产业竞争能力。
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把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到商品生产中,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由于其自身知识密集和产业关联性强的特征,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发展中国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关注的重点。
因此,生产性服务业FDI及其溢出效应的作用引起了社会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成为了近年来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溢出渠道这一角度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归纳和述评,从产业内水平溢出和产业间垂直溢出对生产性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渠道进行了细分。
2 生产性服务业FDI技术溢出渠道的研究许多研究指出,FDI技术外溢效应有多种渠道,不同行业从技术外溢中受益的程度主要取决于FDI的技术溢出路径。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区域间溢出效应研究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区域间溢出效应研究伴随着生产分工的细化、技术创新的进步和全球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着持续的动力,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技术、知识密集,高增值性、高产业关联度等特征,已经成为了经济社会基础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重要职能,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先导性和驱动性的作用。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后工业化时代,消费性服务业和政府服务的需求比重会越来越低,生产性服务业凭借其产业间“黏合剂”和产业模式创新“驱动器”的功能,其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潜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型的增长特征,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严重,服务业的发展较多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对国民经济具有支撑和先导作用的生产性服务业起步较慢,发展层次相比世界发达国家比较低下。
主要表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规模较小,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低;产业结构落后,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对资本进入构造了很高的壁垒,导致发展活力严重不足,整个行业竞争活跃度不够从而创新比较缺失。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其与其他行业的产业关联度不高。
以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最为密切的制造业为例,对比中美两国制造业对各产业的中间需求比重发现,我国制造业企业的中间投入中,制造业本身占68.9%,而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仅为9.7%,远远低于同一时期美国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比重(29.5%)。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典型的“中间投入型”行业,它在部门生产过程中的嵌入程度、它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的融合程度、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的导向作用,决定着我国未来的可持续竞争力。
为此,本文基于产业关联理论,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凭借创建多项指标,构造了一个全面整体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特性的系统性框架,从纵向动态比较分析、横向截面比较分析、交叉互动比较分析的三重维度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特性展开了细致的实证测算,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和归纳,主要结论包括: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呈现较强的中间投入品特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依靠形成中间投入品的供给型推动力,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制约力,因此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能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形成有效的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经评论》2〇17年3月第2期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溢出效应研究陈菲周钰玲刘艳敏[摘要]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薄弱、资源利用率低等困局。
打破困局,需要深 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行业的影响途径。
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 之间的内在机理分析,运用2004-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空间计量分析法,引入生产成本和创新能力两个中介变量,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
分析结 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直接促进本地区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还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 力,间接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并且能促进周边地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 效率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技术效率的效果显著。
因此,应充分重视激励生产性服务 业的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增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技术效率;生产成本;创新能力;溢出效应[中图分类号]F719; F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298 (2017) 02-0020-14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创新源泉。
美国曾经将制造业视为“夕阳产业”,同时转移其发展重心,这一战略调整严重削弱了美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汽车、半导体等优势领域被日本赶超。
后来的反 思与再调整使美国更加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纵观30多年来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 历史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的角色经历了从辅助服务到管理支持,再到战略指导的转变,产业融合度不 断提高。
次贷危机后,美国提出的再工业化计划,不是简单的传统工业复苏和回归,而是以人工智 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技术为主的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主要来自于先进的生 产性服务业。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需求扩大以及经济与环境协调发 展等问题,应合理借鉴先进工业国家的发展经验,重视发挥服务投入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 用。
“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已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
已有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研究大致分为“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互动论”和“融合论”四类。
“需求遵从论”认为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前提,生产性服务业依附 于制造业发展对中间服务的需求,制造业企业通过外部购买来满足其对一些自身相对劣势的相关服务 的需求,从而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Goe,1991)[1]。
“供给主导论”认为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 务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效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收稿日期]2016-10-10[作者简介]陈菲,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第三产业经济与管理;周钰玲,华南理工大 学产业与城镇发展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第三产业经济与管理;刘艳敏,华南理工大 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第三产业经济与管理。
• 20 •保障(Daniels ,1991) [2]。
“互动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间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 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
如Coffey 和Bailly (1991[3],2007[4])提出,服务和产品创新与差异化发 展趋势使研发、设计、广告、营销渠道的重要性逐渐提高;公司规模扩大和生产链延长使内部管理和 协调需求迅速增长,从而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融合论”认为随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 不断发展,二者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融合,从而产生了新型的产业形态,主要表现为“制造业服务 化”、“服务型制造”。
这两个概念反映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强调过程,后者强调结果。
服务 化就是制造商由物品提供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的过程(Reiskinetal .,2000)[5]。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通过两个路径促进制造业效率的提升。
(1)降低制造业成本。
生产性服务业 的发展能够促进转移化程度的提高和劳动分工的深化,进而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服务部门的发展 能为制造业部门提供成本较低的中间投入(服务)(Kakaomerlioglu 和Carlsson,1999) [6]。
冯泰文 (2009) [7]分析了交易成本在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制造业效率作用中的中介效应。
(2)提高制造业技术 水平。
Riddle (1986)[8]指出,服务业作为一种过程产业(Process Industries ),以经济粘合剂的形式,为市场交易和产品生产提供便利,从而促进该产业部门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 密集型产业,其实质上充当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传送器,最终将这两种能显著提高最终产品增加值的资本导入生产过程中(Gmbel 和Walker ,1989) [9]。
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合同研发等 方式,将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转移到制造业内部技术和产品研发过程中,促使制造业企业能快速获取 和积累先进的生产经验和知识,将资源和精力集中于核心技术的开发上,突破企业内部范围不经济。
综上所述,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机制归纳成图1。
图1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的内在机理分析根据图1,首先,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分化出来的价值环节,直接影响制造业发展。
第二, 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
第三,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属于知识和技术密 集型行业,其发展有利于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
以往文献主要关注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整体效率提升的作用及内在机制,实证结果也表明生产 性服务业发展有助于提高制造业效率,但缺乏对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行业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及其空 间外溢效应的深人研究。
据此,下面运用2004-2014年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地区生产 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技术效率关系,重点回答3个问题: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提升制造业效率 是否存在积极影响,且这种影响是否具有空间外溢性?二是如果存在影响效应及空间外溢性,作用的 路径是怎样的,其效应值有多大?三是这种外溢效应对制造业不同行业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回答这 些问题的意义:(1)将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引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技术效率分析,拓宽研究 视角;(2)构建包含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影响路径的模型,使研究结果能清晰地展现生 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过程;(3)通过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不同制造业行业技术 效率的影响,拓展研究深度。
基于以上研究思路,余下内容安排为:第二部分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 展以及制造业技术效率及其空间相关性的动态演进进行统计性描述;第三部分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 21 •制造业技术效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计量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统计分析(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生产性服务业属于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劳动投入是决定生产性服务业类型的重要变量,因此选 取生产性服务业的从业人员数作为代理指标来分析2004 -2014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关 于生产性服务业所包含的行业的界定,至今尚未形成较为统一的意见,因为许多服务行业都具有生产 性服务与消费性服务的双向性能,划分的差异取决于侧重点的不同。
参考程大中(2008) [1°]对生产性 服务业部门构成的归纳,结合数据的可得性与完整性,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 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 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数据代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004 -2014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各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大致呈逐年上升趋势(图2)。
其中, 东部地区相较于中西部地区始终居于领先水平,就业规模占全国一半以上,增长趋势与全国整体趋势 基本一致。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西部地区,但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规模与西部地区基本相 同。
分行业来看(图3),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变化较为明显。
具体而言,交通运输仓储和 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比重中占比较高,其绝对值也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原 本在生产性服务业内占比较小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增长尤为显著,就业比重不断提高。
总体而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规模逐年扩大。
但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从业人员所占 比重过高,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仍然较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生产性 服务业整体发展层次仍然较低。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2009 2010 2011 2Q12 2013 20141_,_,_,•全国咖东咅卩 中咅卩 西咅图2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各地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万人)(二)2〇〇4_2〇14年中国制造业技术效率变化技术效率指生产者的实际产出水平与生产前沿面的接近程度,测度的关键在于生产前沿面的确 定。
技术效率的测算有不同标准和不同分类方式。
其中,按照是否确定前沿生产函数,可分为参数法 与非参数法:参数法主要包括随机性参数前沿法(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非参数法主要包 括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
SFA方法相较于DEA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考 虑了随机误差,但SFA方法需要提前假设生产函数,主观性较强。
DEA不用事先假定生产函数,确 定评价指标体系,参数估计更加合理和客观。
因此,采用DEA方法测度我国制造业技术效率。
投入 为资本和劳动力,产出为中国31个省市区21个制造业工业企业总产值其中,资本的测算采用永 续盘存法,公式为:H(i-〇 +4、为第纟个地区第(年的固定资本存量,4为该地区当年的固定资产净值,资本存量和投资均以 基年不变价格计算,〜为折旧率。
基期资本存量的估计采用资本产出比率法,即以基期固定资产净值 除以估计期内各年资本产出比率的平均值为基期资本存量。
由于投资项采用固定资产净值进行估计,故取折旧率为零。
劳动力采用各行业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从全行业技术效率来看,我国制造业技术效率发展水平仍然不高,且区域差异明显。
如图4所 示,2004 -2014年,我国制造业技术效率没有明显变化,始终在0.7的水平线上徘徊,只是2014年 呈现出小幅下降的趋势。
东部地区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水平基本维持在0.9左右,远高于全国及中西部 地区,但仍有继续上升的空间和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