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历史试题分析
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分析
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分析作者:安洁来源:《历史教学》2002年第01期一、试题主要特点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涉及历史学科试题的主要特点如下:1.要求考生用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变化发展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当今人类社会在“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发展变化中相互联系的问题,就必须坚持发展的、联系的观点。
综合考试的特点之一就是把历史问题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其表现形式就是扩大了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以往高考历史试题也要求根据历史发展的时序性进行纵向联系,只不过局限在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内,如局限在中国古代史的范围内进行知识的纵向比较与联系。
综合测试打破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的界限,使得古代、近代的许多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对比分析成为可能。
2001年涉及历史学科的每一组选择题和每道非选择题,都进行了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第38题,首先要求学生了解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基本过程,从而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出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即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加大。
其次要求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科技革命,了解科技革命是“怎样推动世界形成一个整体”的,进而分析科技革命是怎样推动二次大战后美国劳动力构成变化的,或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及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途径。
这样,科技革命的发展过程,以及科技革命对不同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就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41题,考查了考生对非洲沦为殖民地到逐渐独立这一发展过程的认识,要求考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多角度分析这一发展过程的各种原因,对原因分析时注意到内部和外部等各种联系。
如,17—18世纪西方殖民者占据地区的分布特点是“主要分布在非洲沿海”,这是一种历史现象,其重要原因是地理因素造成的,即“自然环境对当时殖民区域扩大的限制”;20世纪初和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政治版图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原因既有内部的,即“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又有外部的,即“老牌殖民国家的衰落”。
高考试题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卷Ⅰ)含解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 血缘纽带关系弱化的【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从商朝到西周王位继承兄弟相传这一王位世袭方式占据一定比例.这说明王位世袭除了传统的传子之外,方式进一步增多.故答案为B 项;禅让制强调选贤举能,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排除A 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君主寿命的长短,并且它与王位世袭方式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 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说明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 项.2.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 加强了货币管理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 削弱了诸侯实力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 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3.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 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 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 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答案为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A 项;唐玄宗《观拔河俗戏》的信息反映宫廷娱乐,无法得出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排除B项;唐代诗歌题材多元,D项说法片面且不符合史实,排除.4.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 交通方式的变革B. 土地制度的调整C. 货币制度的改变D. 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这主要是由于江南是经济中心所在,工商业发达,大量原料运到此地进行加工生产,因此体现的是地区经济的差异,D项正确;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土地制度没有调整,依然是土地私有制主导,不符史实,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货币制度没有改变,排除C项.5.下表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 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 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 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 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答案为B项;部分名人参与工商业是个人行为,不是科举取士选官标准变化的结果,排除A项;C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儒家的义利观念受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近代中国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排除D项.6.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A.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 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 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主出现频率降低,革命出现频率剧增.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主张用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故答案为A 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1924-1927年,时间不符,并且材料只涉及知识分子阶层,无法得出民众普遍拥护的结论,排除B项;当时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部分知识界否定,不符史实,排除C项;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未变,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7.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A. 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B. 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C. 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D. 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毛泽东认为中国与俄国存在不同之处,说明毛泽东主张中国革命不能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排除A;中国共产党代表无产阶级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与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不同,排除B;材料强调中国革命要联合资产阶级以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意在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故选择C;材料没有涉及对右倾错误的批判,且此时党内也并不存在严重的右倾,排除D.8.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 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 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 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 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答案】D【解析】【详解】由时间“1954年”可知,当时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故俄文书刊借阅书增加显著,故选D;当时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封锁我国,所以我国科学研究难以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B;由我国借阅苏联书刊大幅增加来看,反映出我国学习苏联经验蔚然成风.而反思苏联经验要到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排除C.9.在古代雅典城邦,陪审法庭几乎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甚至包括公民大会和议事会通过的法令,并进行最终判决.这说明A. 法律服从民众意愿B. 判决体现权力来源C. 全体公民参与政治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古希腊雅典的公民是雅典城邦的核心力量,有权参与城邦的政治事务,但公民的含义狭小,不包括妇女、儿童、奴隶和外邦人,所以A中的“民众”不等于公民,而D中的“人”也不等于公民,排除AD;只有到伯里克利时期,雅典公民才有充分的参与政治的机会,排除C;雅典的陪审法庭作为司法机关,受理公民投诉,对“当时政治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进行最终判决”,广泛参与政治生活,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故选B.10.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 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 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 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详解】西班牙和葡萄牙虽然引领开辟新航路,但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到这一地区,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因此出现这种差别主要是因为拉美移植了宗主国旧的生产方式,故选D;A、C项是拉美和美国的共性,排除;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并不是主要原因所在,B 项排除.11.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A. 源自于劳动实践B. 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C. 取决于资金保障D. 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瓦特发明“万能蒸汽机”是在前人的劳动实践基础上不断改进,故选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主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排除B;C夸大资金对工业革命的发明创造的作用,排除C;材料并没有揭示社会各阶级广泛参与发明创造,排除D.1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A. 抒发了浪漫情怀B. 遵循了写实原则C. 突出了理性思维D. 表达了幻灭反叛【答案】D【解析】【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残酷性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从而出现侧重于表现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现代主义美术,材料中“达达派”就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分支,它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表达了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表达幻灭反叛的内心感受,故选D.A是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A;B是19世纪中叶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B;C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41—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21950~1980年部分国家钢产量变化表〔单位:万吨〕——摘编自《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统计资料》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业发展主要原因.【答案】〔1〕趋势: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中国:快速增长.原因: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速.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2〕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的四个国家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产量快速增长,其原因结合50年代中国工业化建设及一五计划的影响回答.美国的也在增长,主要是受到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但是要考虑到70年代因滞胀所带来的下降.苏联数据也在增长,到70 年代放缓.原因主要在于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改革仍然以重工业为主,但在70年代因为勃涅日列夫改革放缓而慢了下来.日本主要是因为战后在经济的恢复过程中利用美国的扶植,引进技术而快速增长,但由于70代年受到美国滞胀的影响而放缓.〔2〕根据“20世纪 80年代以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引进外资等角度概括.同时根据材料“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等信息也可概括出相关的答案.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钱穆《国史大纲》〔1940〕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解析】【详解】本题是评论性的开放性试题.本题主要是要读懂材料中的观点.根据“三、所谓对其本国己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虛无主义......”可以得出钱穆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而应该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具体的史实论证可以结合比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史实.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经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的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3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候、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答案】〔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2〕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解析】 【详解】〔1〕根据“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得出其体现的是法家的思想.根据“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 照《周礼》,设公、侯、伯,”等信息,可以看出其体现的是与儒家思想有关的内容,强调“德治”. 〔2〕对象:根据“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并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可知对象是军人.根据“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得出对象是官员.作用:结合商鞅变法影响从打破世卿世䘵、提高军队斗志、有利于统一等角度概括.结合三国时期的内容可从对西晋的建立的影响角度考虑.的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而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这其中,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谁控制了北非、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谁就掌握了地中海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利比亚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毗邻的埃及受英国控制.墨索里尼为实现其建立“新罗马帝国”的梦想,极力要把英国势力赶出北非和地中海.1942年6月,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由此,爆发了阿拉曼战役.——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曼战役爆发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曼战役的意义.【答案】〔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2〕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解析】【详解】〔1〕根据“苏德战争爆发后,开辟第二战场成为苏、美、英三国外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所学可得出这一时期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建立.根据“英国极力拖延第二战场的开辟,它的战略是首先保卫大不列颠的安全,维护其海上运输线”可得出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根据“北部非洲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得出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根据“德意军队越过埃及边界,向亚历山大港和开罗逼近”得出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2〕根据“只有控制住北非、地中海和中东地区,英国才可能实现其上述战略目的......”并结合二战的进程可得出其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摘编自方莉等《少壮常怀强国志华巅犹抱济时心》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答案】〔1〕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丰富了中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2〕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解析】【详解】〔1〕根据“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得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根据“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得出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根据“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得出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根据“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得出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2〕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这些科学家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近三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2021年:石门六中杨敏一、试卷大体情况(一)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卷中所有的试题都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考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材料来源普遍,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
比如40题,试题立足于考查科技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以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作为切入点,既与科技进步有关,同时又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小视角,大视野”更是现今史学界研究的趋势。
由此可见命题的立意高远。
(二)考查内容突出骨干知识2021年新课标历史卷考查明显以骨干知识为主,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明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特点、罗马法、经济体制改革、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等等,而且注重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如材料分析40题以交通信号灯为例,整体考查学生对工业革命知识点的掌握,而第三问突出工业革命对城市化的影响;就考查知识的比例而言,对政治经济两大模块的考核要明显多于思想文化部份;对中国史的考核也明显多于对世界史。
(三)注重能力考查,表现高考导向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检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如2六、27、34、4五、48题。
同时也能注重学生多元史观的养成,如材料分析题41题提供的“冲击——反映”模式材料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表面上看是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掌握,但题型是开放式的,实际考核的却是考生多元史观的积累。
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育、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式运用的要求。
高考命题对能力考核的重视可见一斑。
整体而言,今年文综卷历史部份的命题更能秉承新课标的理念,“史料”、“史观”统领整个试题,所谓“见微知著,睹始知终”,鉴于高考命题的强势导向,此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将更具学科特点,专业性将加倍明显。
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全国大纲卷)解析版含答案
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西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试题答案】D【试题考点】古代经济政策(重农抑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中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到“假两千石”以及“倡乐”“奢侈”等信息说明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收到现实的挑战,故本题选择D项。
A说法错误,封建社会抑商政策一直没有改变;BC与材料信息不符。
13.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
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A.陈子昂B.岑参C.王维D.李白【试题答案】C【试题考点】古代文学(唐诗)【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魏晋时期,由于国家分裂、局势动荡不安,很多诗人不满于现状,追求自然式生活方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是其中典范,唐朝诗人王维以山水诗歌为典型,故本题选择C项;A属于送别诗;B属于边塞诗;D属于浪漫主义诗歌代表。
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试题答案】B【试题考点】明朝内阁制【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内阁不是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所以不能独立处理政事,不能任免官员以及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只能协助皇帝处理政事,这一点与唐朝宰相相同,故本题选择B项。
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试题答案】A【试题考点】古代商业发展(区域分工发展)【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科综合试题点评与解析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科综合试题点评与解析一、总体评价2021年全国甲卷文科综合试题在命题上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和学科能力的提升。
试题整体难度适中,知识点覆盖面广,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各科目特点分析1. 政治:政治科目考查了时事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点。
其中,时事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题目比例较大,对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较高。
2. 历史:历史科目的试题以考查基础知识点为主,难度相对较低。
但也有一些题目考查了考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如材料解析题等。
3. 地理:地理科目试题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的知识点。
其中,自然地理的题目难度较高,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好的分析能力。
人文地理的题目相对简单,但也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实际经验和思维能力。
三、考点分析在考点方面,全国甲卷文科综合试题注重考查学科的重点和难点,如政治科目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知识点;历史科目中的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等知识点;地理科目中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知识点。
这些考点的考查力度较大,对考生的知识储备和分析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四、解题思路与技巧对于文科综合试题的解题,考生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关键。
考生需要认真阅读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和考查的知识点,避免答非所问。
2. 知识储备: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对于各个科目的重要知识点都要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3. 分析能力:对于一些考查分析能力的题目,考生需要具备较好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4. 答题技巧:在答题时,考生需要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密,避免出现错别字或语句不通顺等问题。
同时,也需要合理分配时间,避免因为时间不够而影响答题质量。
五、备考建议针对全国甲卷文科综合试题的特点和考点分析,考生在备考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尤其是对于重点和难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一、试题总体评价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整体上延续了以往的风格,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强调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
试题题型稳定,内容涵盖广泛,重点突出,难度适中。
二、具体题目解析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该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涉及了农业、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
试题以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为材料,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和深入的理解能力。
2、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该题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为主题,选取了多个历史事件为背景材料,涉及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历史事件的经过,还要理解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3、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该题以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涉及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能够分析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4、世界古代文明该题以世界古代文明为主题,选取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文明为背景材料,涉及了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
试题要求学生具备对古代文明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能力。
5、世界近代史该题以世界近代史为主题,涉及了工业革命、殖民地运动、世界大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能够分析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备考建议1、夯实基础知识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学生在备考时要认真学习历史教材,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制度。
同时,要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提高解题能力高考历史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强调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
因此,学生在备考时要注重解题能力的提高,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关注时事热点高考历史试题往往会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命题。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解析版)
时
A. 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 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 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 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的时间来看,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鉴于当时的经济基础和现状,党中央联合资产阶级
的目的是便于接管城市后进行经济的恢复,B 项正确;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的内容,不符合材料的时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 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 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 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 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 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 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 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 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A. 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 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
C. 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 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雅典的陪审团成员是直接通过抽签产生的,代表了各阶层,而罗马则是由职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
营自主权的扩大,故 D 项正确;发展市场经济是从 1992 年开始,排除 A 项;材料只涉及到小型企业,因
此其它大型企业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 B 项说法过夸张,排除 B 项;企业承包给个人经营,但是所有权
高考文综真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文综真题答案及解析高考文综是每年高考中的一项重要科目,它包含了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考察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针对近年来的高考文综真题,本文将给出一些解析和答案,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和应对高考。
一、历史部分1. 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哪些?答案:《南京条约》、《黄埔条约》等。
解析: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战败,被迫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其中《南京条约》和《黄埔条约》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条约,它们剥夺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限制了中国的贸易自由和独立外交权。
2. 维新运动的主要目标是什么?答案:维新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借鉴西方文明,推进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改革。
解析: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中十分重要的一次变革运动,其主要目标是推动中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维新派倡导以自强为主题,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以实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
二、地理部分1. 什么是人口迁移?列举一些人口迁移的原因。
答案: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常见的原因包括就业机会、生活条件、自然灾害、战争等。
解析:人口迁移是一个普遍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的现象,它与经济、社会和自然因素密切相关。
人们迁移的原因可以是追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也可以是受到自然灾害或战争的迫使。
2. 请列举一些中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答案:中国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松花江等;主要湖泊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
解析:中国是一个河流众多、湖泊广泛的国家,长江和黄河是最长、最重要的两条河流,它们涵盖了中国广大的土地和人口。
至于湖泊,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和太湖也是中国重要的湖泊之一。
三、政治部分1. 请简要介绍中国的政治体制。
答案:中国的政治体制为社会主义制度,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中国的政治体制特点是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执政党。
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新课标III)(解析版)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A. 铸铁技术的进步B. 商品交易的需要C. 审美观念不同D. 国家统一的推动【答案】B【解析】【详解】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
2.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
“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 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 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 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 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D【解析】【详解】曹操通过实施屯田制,安置了流民、开垦了荒地、发展了农业生产,“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正确;利用政府控制的土地屯田,没有助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A项错误;屯田制为解决军粮问题,控制农业生产,没有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进程,B项错误;屯田制的推行,使流民成为政府的佃农,有了安定生产生活的条件,没有促进中原人口南迁,C项错误。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解析
··2021}?B~j 8 t uU>f T◇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民族中学 韩登琳 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积石中学 赵正林24.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
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
这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解析】从西周到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新开垦的土地越来越多,人口增长,贵族的采邑不断扩大,故选D项。
“废除”说法错误,采邑属于土地国有制的表现,排除A项。
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步瓦解,不是不断强化,排除B项。
诸侯国卿、大夫的采邑越来越多,实力逐渐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君权力,排除C项。
【答案】D25.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171 据表可知,在此期间(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解析】由表可知,与西汉末相比,东汉中期豫章、零陵、南阳民户数量增加,其余地区减少,豫章增长最多。
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户数的增加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再结合地理位置可知A项正确。
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强盛,排除B项。
该时期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排除C项。
由于农业技术进步,个体农耕经济获得了发展,排除D项。
【答案】A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
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高考中文科综合试题分析
高考中文科综合试题分析一、选择题部分1. 选择题解析选择题是高考中文科综合试题中常见的题型。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从给出的选项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正确答案。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应注意阅读题目和选项,理解问题的含义,并从选项中找出最合适的答案。
2. 阅读理解题解析阅读理解题是中文科综合试题中的重要部分。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文章或文段,回答相关问题。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应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并从文章中找出答案。
3. 七选五题解析七选五题是高考中文科综合试题中的一种较难的题型。
这类题目给出一个段落,并删除其中的几个句子或词语,要求考生从给出的选项中选择合适的句子或词语填入空格,使整个段落通顺合理。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应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理解文章的语义,并选择合适的选项填入空格。
二、阅读理解题部分1. 阅读理解题目分析阅读理解题在高考中占有较大的分值比例。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阅读一篇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应注意文章的主旨和细节,理解隐含的信息,并准确回答问题。
2. 阅读理解题解答技巧解答阅读理解题时,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仔细阅读短文,理解文章的整体意思和每个段落的主题;- 注意文章中的关键词和连接词,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分析文章的目的和意图;- 通过推理和归纳,找出正确答案。
三、写作题部分1. 写作题目分析写作题在中文科综合试卷上占有一定的比例。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材料,完成一篇短文或作文。
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应注意材料的内容和要求,合理组织语言,清晰表达观点。
2. 写作题解答技巧解答写作题时,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仔细阅读所给的材料,理解材料的主旨和要点;- 思考作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合理安排段落和句子的顺序;- 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使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型表达观点;- 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和连接,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精品解析: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Ⅱ)(解析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
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
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
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 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 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 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 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百姓‘三百里皆观’”“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的角抵表演雅俗共赏,受到不同阶层的欣赏,说明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不同阶层的人都欣赏角抵表演,没有强调对川剧艺术发展的促进作用,A项错误;根据材料“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角抵表演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但不能完整体现材料内容,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角抵表演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没有体现其渊源,无法得出源于民间劳动技能的结论,D项错误。
2.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
按考点解读XX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I历史试题评析.doc
按考点解读XX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I历史试题评析处于新旧交替时期的XX年的高考,己然呈现向新高考过渡的特点,为新高考的变脸投石问路。
一、试卷结构分析:1、题型结构:选择题(12道)题量、分值不变,主观题37题学科内综合题(32分)、39题跨学科综合(20分)分值不变,完全保持了以往题型结构,但选择题命题形式已彻底改变以往的专题式组题形式,使试卷的命题视野更加幵阔,主干知识的覆盖面更广。
2、知识结构:中国古代史40分(选择题1道4分,主观题37题16分(第2、4问与世界史内容各计半),主观题 39题20分);中国近代现代史24分(选择题6道24分);世界近代现代史36分(选择题5道20分;主观题37题16分)。
与往年一样,三大板块的分值区别主要体现在选择题部分,主观题命题范围仍然在中国古代史与世界史。
二、试卷特点分析:1、试题编排次序注重古今中外的时序性和空间性的特点。
除12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常识(古代地名中的“阴”的方位指示)外,13题至23题内容涉及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梁启超否定“科技万能说”、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二战时期的中国外交成果、新中国成立、工业文明、明治维新、世界经济危机、两极格局、二战后朝鲜半岛局势,编排次序注重古今中外的时序性和空间性的特点。
这与新教材编排理念如出一辙。
2、试题命制重视运用鲜活的情景材料,典雅清新。
今年试题在情境性选择题的增多、精心选用及巧妙设计方面,过渡性、方向性非常明显。
1 2道选择题几乎全是情境题,情境材料涉及报纸评论、学者观点、生活场景、历史图片等、37题、39题非选择题更是容量巨大的图表资料、文献资料摘录。
试卷中几乎没有一题是对教材内容直接发问的,都需要学生在新情境下,运用学科知识,进行一定的思考后才能作答,这使得广大师生惊呼“变化太大”。
但人人惊呼“变化太大”的背后,其实体现新高考必然以情境题为主的特点。
3、仍然以考核能力为主,稳中求变。
解读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
解读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2021年高考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题目为“晚清维新时期的政治变革”,此次考题涉及清朝晚期和民国初期的政治变革,强调了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重要性和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题进行解读。
题目分析2021年全国卷文科综合历史的题目为:“晚清维新时期的政治变革”这道题目从时间和主题两个方面出发,要求考生对晚清维新时期的政治变革进行分析和评价。
晚清维新时期的政治变革晚清维新时期是近代中国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革。
而这道题目要求考生对晚清维新时期的政治变革进行分析与评价,这个时间段内最重要的变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有重要影响的维新运动。
它的主要目标是推进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其中包括改革科举制度,加强民主宪政,推进产权制度、财政和教育的改革。
然而,由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以及统治者阶层的抵制,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所揭示的思想与理念却影响了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的方向。
2.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晚清维新时期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
它的发生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的终结。
在鸦片战争后,康雍乾时期建立的封建政权面临较大的危机,腐败和无能成为改革的初衷。
随着外国列强的逐渐深入,中国的传统社会制度逐渐崩塌,这也为晚清维新提供了契机。
3.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的胜利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始。
辛亥革命的实现离不开晚清维新以及其思想和理念的支持,其主要内容包括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历史。
虽然随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北洋政府的封建行径和政治腐败,但是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的意义不可忽视。
思路拓展对于本题,从晚清维新时期的三个重要事件入手,阐述其中的逐渐深入的思想变革及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下面两个方向供考生思考:1.外国列强的入侵和中国传统社会的崩溃1.外国列强的逐渐深入以及对中国传统制度的冲击。
安徽高考自主命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研究(2009-2013)的开题报告
安徽高考自主命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研究(2009-2013)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高考自主命题是国家教育考试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推动高考考试方式的转变和拓宽考生的思维视野。
文科综合历史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高考文科类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
因此,对于安徽高考自主命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科目教学改革,更能为高考备考提供参考和帮助,进一步提高安徽地区高考考生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安徽高考自主命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分析和研究,探讨试题的命题思路、考查内容和方法,总结命题规律和特点,为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备考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 统计分析安徽高考自主命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命题数量、命题类型、考查内容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对试题数量、类型的比较,研究试题变化趋势和特点。
2. 通过对安徽高考自主命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分析,总结试题命题思路和方法,探讨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策略。
3. 对安徽高考自主命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中考查的重要知识点和思维能力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历年试题,总结出高考备考的重点和难点。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学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运用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对研究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实例分析,总结高考自主命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命题思路、考查内容和方法。
具体的研究步骤如下:1. 收集安徽高考自主命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建立试题数据库。
2. 统计试题数、命题类型等情况,分析命题趋势和规律。
3. 进行试题分析并总结出命题思路、考查内容和方法。
4. 分别对试题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进行总结和分析,找出备考重点和难点。
5. 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策略。
四、预期成果通过对安徽高考自主命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分析和研究,预计将获得以下成果:1. 了解安徽高考自主命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命题趋势和规律,为高考备考和教学提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新课标全国卷I)历史部分试题分析禹州市二高高三历史组侯丙锋2013年高考是我们河南省文科综合试题使用的是课标全国卷(文综卷I),2013年的试题相对2011和2012年试题而言,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变化和调整,可以说是稳中有变,而探究这些变化,对2013年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于我们2014年的高三的复习备考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各部分考点及其分值的分布1、中国古代史:45分(必修·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共30分,选修·选考题15分)24题,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分封制在秦国与东方六国变化的差异(必修1政治史)4分;25题,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在宋代儒学称谓由“周孔之道”变为“孔孟之道”的原因(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40题第(1)问,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兼考查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和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10分;41题,汉唐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必修1政治史)12分;48题,韩愈提倡古文运及其对儒学发展的贡献(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2、中国近现代史:55分(必修·选择和主观题25分,选修·选考题30分)①中国近代史部分(共53分,必修23分,选修30分):29题,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历程(兼考查必修1政治史和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30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六大关于农村革命道路与城市革命道路的认识问题(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 40题第(2)问,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兼考查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和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15分;45题,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比较(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46题,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方面的不同和产生的不同影响(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②中国现代史部分(2分):35题(兼考查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与20世纪20年代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
3、世界史部分:45分(必修·选择题24分,选修·选考题19分)①世界古代史(4分):26题,古希腊、罗马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必修1政治史)4分。
②世界近现代史(41分,必修22分,选修19分):27题,对英国的光荣革命的认识(必修1政治史)4分;28题,近代科技与文艺复兴(必修3思想文化科技史)4分;31题,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胡佛对经济有限干预的措施,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所借鉴(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32题,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化(欧盟)(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33题,斯大林模式(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34题,德国疆域及邻国的变迁(选修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4分;35题(兼考查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与20世纪20年代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比较(必修2经济社会生活史)4分; 47题,越南战争和海湾战争的比较(选修3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总之,在全部历史试题所有分数的145分当中,中国史部分:102分(必修57分,选修45分),世界史部分:45分,(必修22分,选修19分)。
其中,政治史:60分(必修26分,选修34分),经济社会生活史:30分(必修30分),思想文化科技史:55分(必修25分,选修30分)。
纵观整个试卷,历史必修部分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分封制在秦国与东方六国变化的差异、宋代儒学称为的变化、雅典的民主政治、英国的光荣革命、近代科技与文艺复兴、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六大关于农村革命道路与城市革命道路的认识、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化、斯大林模式、中国的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古代和近代对海洋的利用和认识等教材重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二、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的特点总体上,2013年新课标文综历史考题相较2012年考题可以说是稳中有变、稳中求变。
总体难度适中,但学生想拿高分并不容易,对于今后的历史教学有很强的导向性。
2013年文综历史部分试题相对2012年试题稳的表现有:试卷的结构和分值分配保持了稳定(必修部分12个选择题48分+2个主观试题37分共计85分,选修4选1分值为15分)、继续加大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关心和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如40题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对海洋的利用和认识问题,实际上是在关注2012到2013年中国周边的海洋局势和海洋安全问题,中日关于钓鱼岛问题的矛盾及菲律宾侵占我国南海的岛屿导致了我国海疆局势的空前紧张,从而使我国的海洋主权和海洋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选择题延续了近几年通过新材料、设置新意境,考查考生基础主干知识和历史思维能力的特点、总体难易程度与去年大体持平、选修题仍然脱离选修教材等。
同时,2013年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在2011、2012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变化,其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2013年文综历史部分试题最大的变化是第41题的变化,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连续出了三年的小论文型题目,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而且也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在2013年的高考备考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投入了较大的精力,但今年却给出了两幅地图,让学生根据地图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该题的这个变化使得学生普遍感到意外,可能会产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的感觉,从难度方面看,可能今年41题的难度会略高于2012年该题的难度。
这属于首次出现的新题型,这种题目对考生的识图能力,以及历史知识的储备有很强的要求,考查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比较明显,该题的变化可能是命题者的求变设计,不失为今年试题的一个亮点。
其次,2013年在选择题中第一次出现了选修上的试题,今年的第34题,给出了四幅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
让学生依据这四幅图排列顺序,该部分内容属于选修二一—《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内容,这在历年来的新课标全国卷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情况,因为最后有四道选做题专门去考查选修的内容,前面的85分应该考查必修部分的内容,我个人认为该题是今年新课标全国卷(文综卷I)中最大的败笔,不仅有为难学生的嫌疑,而且违背了新课程标准中的原则之一—选择性的原则,这体现了命题者本人对新课程标准的不熟悉,同时,也给高中历史的教与学将带来很多的困惑与困难,也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第三,与2011和2012年的高考试题相比,今年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大部分选择题的设计水平有所下降,考查的能力要求有所降低,2011和2012年的高考试题的选择题通过新材料、设置新意境,注重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而今年的12道选择题中仅有2道(分别是第24题和第30题)是通过新材料、设置新意境考查考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其余的10道选择题在题干材料的选择上,与教材中的考点联系比较紧密,紧扣教材,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如25题考查宋代儒学称谓由“周孔之道”变为“孔孟之道”的原因、26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的特点及其原因、27题考查对英国的光荣革命的认识、28题考查近代科技与文艺复兴、29题考查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历程、31题考查胡佛对经济有限干预的措施、32题考查多极化趋势、经济区域化中欧洲联合的直接原因、33题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34题考查德国疆域及邻国的变迁、35题考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与20世纪20年代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我个人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大的变化可能是由于2010、2011、2012年连续三年文综历史部分的选择题考查的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过大,高中历史教学界意见较大,命题者有意降低历史试题的难度的考虑,也有意让学生回到对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轨道上来。
最后,该套试题还有一个明显的不足与缺陷是试题的设置有重复的嫌疑,选做题的第45题考查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比较(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46题考查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方面的不同和产生的不同影响(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这两个题目均涉及到维新派和维新变法运动,虽然考查的角度和内容不同,但总感觉考查的知识点有些重复。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小的变化,如中国古代史的比重相对2012年的试题而言略有上升,而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比重略有降低,2012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分值分别为39分、58分、48分,2013年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分值分别为45分、55分、45分,我认为这不具有规律性,仅仅是出于命题的需要而出现的巧合和偶然的现象,还有今年文言文的阅读材料明显减少,我认为可能是命题者出于降低历史试题难度的考虑吧。
总之,今年的考题要求高中历史学习不能盲目,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对于历史事件必须有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认识,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 2014年高考的复习备考对策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高考题每道题都在考查学生的能力。
体现了《考试说明》中考核能力要求的四个基本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这四种能力的考核,是历史学科考核的主要目标,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能力的考核是高考的核心并贯穿始终。
基于此,在下面的复习备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课标要求、考纲内容,这样,才能在教学和复习备考中做到有的放矢,才有针对性。
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一些原始材料进行教学。
一网上搜索资料,二看历史专著,如被誉为“当代资治通鉴”的美国著名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北师大刘宗绪教授编写的《世界近代现代史三十讲》、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等。
第二抓好第一轮复习,不求速度,要求质量,夯实基础。
尤其要抓好主干知识以及主干知识中的细节知识点,基本史实要弄清楚,把基础知识掌握踏实,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第三今年的历史题中出现了一些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的知识点,基于此,我们在今年的备考中要注意研究对比其他三种版本的教材,分别是人民版、岳麓版和北师大版的教材。
第四针对2013年高考出现的新变化,即选择题的难度基本稳定,而非选择题难度逐渐降低的事实和趋势,在加强选择题训练的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循序渐进的对非选择题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提高学生解答非选择题的能力(包含审题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组织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