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导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下是小编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言文翻译,以供参考。
作品原文孟子曰:“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3、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18、米粟(sù):粮食。
19、多:充足。
20、委:抛弃。
21、而:然后22、去:离开。
23、之:代词,代“城”。
古诗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
古诗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佚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及注释【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攻打内外亲戚都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解释: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⒂ [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⒃ [至]极点。
⒄ [畔]通“叛”,背叛。
⒅ [顺] 归顺,服从⒆[故]所以。
(20)[是]这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与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社会治理
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 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
法治建设:加强法治建 设,维护社会秩序
环境保护: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和 谐,维护社会稳定
国际关系
01
国家间的合作与竞争:得道多助的 国家更容易在国际事务中获得支持, 失道寡助的国家则面临孤立和制裁。
02
国际组织的作用:得道多助的国家 更容易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 失道寡助的国家则难以获得国际组 织的支持。
03
地区冲突与和平:得道多助的国家 更容易在解决地区冲突中发挥建设 性作用,失道寡助的国家则可能加 剧地区紧张局势。
04
全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得道多助 的国家更容易在全球治理和可持续 发展中发挥领导作用,失道寡助的 国家则可能成为全球治理的障碍。
总结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帮助 学生理解“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 的含义,并学会 运用在生活中
04
道德与成功的实现: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正义与邪恶
01
正义:符合道 德和法律的行 为,得到人们 的支持和拥护
02
邪恶:违反道 德和法律的行 为,受到人们 的谴责和抵制
03
得道多助:正 义的行为得到 人们的支持和 帮助,更容易 取得成功
04
失道寡助:邪 恶的行为受到 人们的谴责和 抵制,难以取 得成功
律。 失道寡助,指违背天道、 仁义,就会失去人民的
支持和帮助。
得道多助,指遵循天道、 仁义,就会得到人民的 支持和帮助。
孟子的论述,强调了仁 义道德的重要性,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典故
01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故事背景:孟子与公孙丑讨论要人物:孟子、公孙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出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详解、造句、读音、解释、近反义词、
出处
成语名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成语读音:dé dào duō zhù,shī dào guǎ zhù
成语解释:道: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成语出处:《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成语造句:彼以武力为后盾,我以公理为前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三十一回)成语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复句式成语
成语正音:得,不能读作“děi”。
成语形式:8字成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接龙:
助天为虐趁有天灾的时候害人。
助我张目张目:睁大眼睛,比喻张扬气势。
比喻得到别人的赞助,声势更加壮大。
助纣为虐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助人下石帮助别人去作害人的事。
助边输财边:边防;输:捐献。
捐献财物作巩固边防的费用。
助桀为虐桀:即夏桀,夏朝最后一个君主,相传是暴君;虐:残暴。
帮助夏桀行暴虐之事。
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是道:道义;寡:少。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摘要:一、引言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解析1.得道:得到人民的支持2.失道:失去人民的支持3.多助:得到外部力量的帮助4.寡助:失去外部力量的帮助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应用1.个人成长2.企业发展3.国家治理四、如何获得道义支持1.诚信为本2.积极履行社会责任3.关爱他人4.弘扬正能量五、结论正文:在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中,有一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道义支持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古训进行解析,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得道,指的是得到人民的支持;失道,则是失去人民的支持。
多助,意味着得到外部力量的帮助;寡助,则是失去外部力量的帮助。
这句话传达了一个道理:一个个体或团体,如果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道义上的认同,那么在遇到困难时,就会得到众多外部力量的帮助;相反,如果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道义上的认同,那么在面临困境时,就会孤立无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个人成长、企业发展和国家治理三个方面来应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原则。
首先,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我们要努力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诚信为本,关爱他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这样才能在社会中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要秉持诚信经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关爱员工,弘扬正能量,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在国家治理方面,政府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保障人民的权益,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这样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为国家的发展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
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古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只有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关爱他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才能在困难面前得到众人的支持和帮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_文言文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_文言文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及其弟子(先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忙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忙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忙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必须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1) [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 [环]围。
(7) [之]代这座城(8) [而]连词表转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全文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姐妹都背叛的君主,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战,战就一定能胜利。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
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时候)
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协,和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⑴[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环] 包围。
⑺[池]护城河。
⑻[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委]放弃;[去]离开。
⑽[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原创版)
目录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来源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现实意义
正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古代的名言,意思是如果一个人行事符合道义,就会得到众人的帮助;反之,如果一个人违背道义,就会孤立无援。
这句话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意思是君子注重广泛结交朋友,而不是只与少数人勾结;而小人则只关注自己的小圈子,不考虑道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也非常适用。
如果我们在做事情时遵循道义,尊重他人的利益,就能够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反之,如果我们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就会失去别人的支持和信任,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在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时,应该注重道义和人际关系。
只有尊重他人,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够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在事业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第1页共1页。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的意思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的意思: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扩展资料:
该句出自于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
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先秦-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注释
先秦-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及其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包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是:这。
也:表判断语气,“是”。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下列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来源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现实意义
正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古代成语,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做正确的事情,他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如果一个人做错误的事情,他只会得到很少人的帮助。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道德是成功的关键,只有遵循道德原则,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句话的原意是,如果一个人遵循道德原则,他会得到众人的帮助;如果一个人违背道德原则,他只会得到很少人的帮助。
这句话告诉我们,道德是成功的关键,只有遵循道德原则,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的意义尤为重要。
在个人层面,只有遵循道德原则,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进而获得成功。
在社会层面,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石。
如果一个人或组织违背道德原则,他们不仅会失去他人的支持,还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和惩罚。
因此,遵循道德原则是成功的关键,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必要条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成语告诉我们,道德是成功的关键,只有遵循道德原则,才能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在个人和社会层面,道德都是维护秩序和稳定的必要条件。
第1页共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先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先秦·《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是: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本文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