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足三阴经15足少阴肾经
女人的不老穴:三阴交
女人的不老穴:三阴交作者:魏建子来源:《中医健康养生》2016年第08期多亏了三阴交穴18岁的小丽是一名高三学生,自13岁月经来潮以来,每次经期都觉得小腹坠胀、疼痛。
近半年来,症状明显加重,月经来潮第一天疼痛难忍,严重影响复习迎考。
听说针灸对痛经有很好的疗效,小丽来到医院针灸科就诊。
经过医生的仔细检查,诊断为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
主穴选用三阴交穴,配合关元穴、归来穴,行温针灸治疗后痛经症状明显改善。
因功课紧张,小丽无法腾出太多时间到医院治疗,医生在对小丽进行经期健康宣教的同时,推荐她在家里用艾条自己艾灸三阴交穴。
小丽依言施行,接下来的几个月不仅痛经症状没有再出现,连经常困扰她的排便不规律也好了。
在针、灸的帮助下,小丽顺利完成高考,并考取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大学。
小丽也因此喜欢上了针灸、喜欢上了三阴交穴,经常跟自己的好朋友宣讲三阴交穴的保健治疗作用。
妇科圣穴三阴交穴是中医针灸十分常用的“妇科圣穴”,对许多妇科疾病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除了前文介绍的痛经之外,月经不调、子宫肌瘤等妇科疾病也常用该穴治疗。
三阴交穴还是重要的保健要穴,民间有“拍击三阴交,胜吃老母鸡”“女子要不老,常按三阴交”等说法。
那么三阴交穴为什么能治疗妇科疾病呢?它的保健作用又是怎么实现的呢?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对三阴交穴有更多的了解。
三阴交穴的“三阴”是指足三阴经,也就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交”即交会,三阴交穴是足三阴经的交会之处,因此得名。
三阴交穴为足太阴脾经经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正坐屈膝成直角取穴。
这里的“寸”是中医针灸学独有的度量单位,专门为了穴位的定位而设立,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穴位定位法称“骨度分寸法”。
现在一般认为“寸”并非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一个“平分”概念。
例如,上肢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下肢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为13寸。
不同人的身高不同,因此每个人的“寸”是不一样的。
第十章 足少阴肾经
(三)病候
1.原文 《灵枢· 经脉》: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 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 喝喝而喘,坐而欲起, 目 如无所见, 心如悬若饥状, 气不足则善恐, 心惕惕如人将捕之, 是为骨厥
2.词解: [1] 漆 柴 —— 形 容 病 者面色发黑,如漆 如炭。 [2] 喝 喝 —— 为 气 喘 声 [3]目 ——音荒, 指视物不清。 [4]骨厥——肾主骨, 指本经脉所过部位 出现的证候。
(四)腧穴的特性与常用腧穴的主治
1 涌泉 KI 1 特性:井穴 主治 :①急救:小儿惊风,癫狂痫, 昏厥,中暑; ②头痛,眩晕,失眠; ③咽喉肿痛,失音; ④小便不利,便秘; ⑤足心热。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3太溪 KI 3
特性:输穴,原穴(阴经以输代原) 主治:①月经不调,闭经,遗精,阳萎, 小便频数; ②失眠 ,多梦,健忘; ③咳喘,咳血 ; ④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 ⑤腰膝痠痛,足跟痛,内踝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 可灸。
3 照海 KI6
特性: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主治: ①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 阴痒, 小便不利; ②便秘 《玉龙赋》照海支沟通大便之秘 ③咽干喉痛,目赤肿.5~1寸;可灸。
4 复溜 KI7
特性:经穴 主治:①盗汗,热病汗不出或汗出不止; ②腹胀,肠鸣,泄泻,水肿; ③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5~1.5寸;可灸。
足少阴肾经
经络腧穴教研室 何新芳
(一)经脉概述
肾经---- -----在体内属肾络膀胱。 足少阴经----从足走腹胸; 分布在下肢内侧后缘及 胸腹 第一侧线; 接膀胱经于足小趾端, 交心包经于胸部。
经脉循行
(二) 经脉循行 1.原文 《灵枢· 经脉》: 肾足少阴之脉: 起于小指之下, 邪走足心, 出于然骨之下, 循内踝之后,
针灸学十二经所属及十四经腧穴分寸歌
十二经所属及十四经腧穴分寸歌一、 手足十二经所属歌【出处】选自《医宗金鉴》,该书是清乾隆年间编撰的大型医学丛书,吴谦等编著。
,该书是清乾隆年间编撰的大型医学丛书,吴谦等编著。
【歌诀】五脏六腑共包络,五脏六腑共包络,手足所属三阴阳,手足所属三阴阳,手足所属三阴阳,太阴足脾手肺脏,太阴足脾手肺脏,太阴足脾手肺脏,阳明足胃手大肠,阳明足胃手大肠,阳明足胃手大肠,少阴足肾少阴足肾 手心脏,太阳足膀手小肠,厥阴足肝手包络,少阳足胆手焦当。
【注】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共包络 分属手足三阴三阳,为十二经也。
如肺手太阴,心手少阴,心包络手厥阴,手之三阴也; 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肠,手少阳三焦,手之三阳也;足太阳膀胱,足阳明胃,足少阳 胆,足之三阳也;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足之三阴也。
二、十四经腧穴分寸歌(1)手太阴肺经(LU)【歌诀】LU 十一是肺经,起于中府少商停。
胸肺疾患咳嗽喘,咯血发热咽喉痛。
中府云门下一寸,云门锁骨下窝寻,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胸中线六寸平,锁骨下窝寻,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胸中线六寸平,天府腋下三寸取,侠白府下一寸擒,尺泽肘中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凭。
腕上七寸凭。
列缺交叉食指尽,经渠一寸突脉中,太渊纹上动脉动,鱼际大鱼骨边中,大鱼骨边中,少商指甲根外角,去指甲角韭叶明。
指甲根外角,去指甲角韭叶明。
(2)手阳明大肠经(LI)【歌诀】LI 二十手大肠,起于商阳止迎香,头面眼鼻口齿喉,皮肤身热与胃肠。
,头面眼鼻口齿喉,皮肤身热与胃肠。
商阳食指外侧取,二间握拳节前方,三间握拳节后取,合谷虎口歧骨当,虎口歧骨当,阳溪腕上两筋陷,偏历腕上三寸良,温溜腕后上五寸,池前四寸下廉乡,四寸下廉乡,池下三寸上廉穴,三里池下二寸长,曲池尺泽髁中央,肘髎肱骨外廉旁,肱骨外廉旁,池上三寸寻五里,臂臑三角肌下方,肩髃肩峰举臂起,巨骨肩尖骨陷当,肩尖骨陷当,天鼎扶下一寸取,扶突肌中结喉旁,禾髎孔外平水沟,鼻旁唇沟取迎香。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针灸学高频考点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针灸学高频考点针灸学是中医医师考试的重点,医学教育网为大家整理了中医针灸学高频考点!1。
十二经脉中,脾经与心经的交接部位在——心中。
2。
十二经脉中,肝经与肺经的交接部位在--肺中。
3.十二经脉中,肾经与心包经的交接部位在--胸中.4。
手三阳经在上肢的排列按照前中后的顺序,依次是-—阳明、少阳、太阳.5。
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6.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是——太阴、厥阴、少阴。
7。
足三阴经在上肢内侧面的排列顺序是-—肺经、心包经、心经。
8。
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分出的部位是—-肘膝关节以下。
9。
在经络系统中,具有离、入、出、合循行特点的是——十二经别.10.一源三歧指的三条经脉是-—冲脉、任脉、督脉。
11。
十二经脉之海是——冲脉。
12。
阳脉之海是——督脉。
13.腧穴总体上包括——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14。
腧穴的主治特点是——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15。
属于腧穴近治作用的是-—腰痛取大肠俞。
16。
属于腧穴特殊作用的是—-大椎退热.17.诊断心病常用的腧穴是——巨阙、膻中、大陵。
18。
诊断肺病常用的腧穴是-—中府、肺俞、太渊。
19。
诊断脾病常用的腧穴是--章门、太白、脾俞。
20.诊断胆病常用的腧穴是--日月、胆俞。
21。
治疗高血压首选的腧穴是-—曲池.22。
治疗头项强痛应首选的腧穴是——列缺.23。
治疗上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内庭.24。
治疗下牙痛,用远部配穴法取—-合谷。
25。
治疗梅核气、噎膈首选的腧穴是——天突。
26.治疗目内眦,颈项之疾的穴组是——外关、公孙。
27。
肝阳上亢型头痛,应配合的穴位是——太冲、太溪、侠溪. 28。
治疗肺系、咽喉、胸膈疾病宜选用的配穴是——照海、列缺。
29。
治疗胃痛胃阴不足者,除主穴外,应加用的腧穴是--內庭、三阴交。
30。
治疗中风中脏腑闭证,除十二井穴外,应主取的是——督脉、手厥阴经穴。
31。
治疗耳鸣、耳聋实证,除局部取穴外,应主选的经穴是-—足少阳、手少阳经穴。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医学向世界传播
❖ 公元六世纪,针灸被传到东方和西方国家; ❖ 公元541年,针灸医学被传入朝鲜和日本; ❖ 公元17世纪,针灸传入欧洲(法国、德国、意大
利等); ❖ 1971向全世界公布针麻成功。 73年尼克松访华
掀起“针灸热”。 针灸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从业 人员达到 20余万 。
❖ 针灸医生培训:巳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培训针灸医生,并有联合办学等多种模式。
针-银针-不锈钢针 ❖ 灸法的变化:八木之灸-艾叶-直接灸-间接灸-
雷火针-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等。 ❖ 针和灸互相补充。“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 “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
具针种各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上古至春秋时期:《足臂十一脉灸经》、《阴 阳十一脉灸经》。为迄今有关经络与灸法的最 早著作。该书有经无穴、有灸无针,对研究经 络学说的形成有重大意义。
❖ 宋金元时期,1026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为北宋王惟一所著,考订了354个穴位。次 年,创铸了两具铜质人体经穴模型。作为教 学与观赏使用。
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 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重视灸术和 压痛点取穴。
❖ 金元:窦汉卿《标幽赋》提出“八脉交会 穴”。
❖ 元代公元1341年:滑伯仁《十四经发挥》三 卷。首次将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两脉与十二 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穴”。发展了 经络腧穴的理论。
❖ 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李学川《针 灸逢源》经穴361个、廖润鸿《针灸集成》 为代表作。 1840年-民国,针灸的衰落期。近代承淡 安先生:中国针灸事业的复兴者、开拓与 传播者。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针灸学十二经脉图解
阳经与阳经:同名阳经在头 面部交接。
阴经与阴经:在手心或足心 交接。
经脉流注顺序
手太阴肺经-手 阳明大肠经-足 阳明胃经-足太
阴脾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
厥阴肝经
手少阴心经-手 太阳小肠经-足 太阳膀胱经-足
少阴肾经
手太阴肺经
03
十二经脉的穴位分布
分布:分布于头部、躯干和四肢
交接:手三阳经在头部交接,足 三阳经在足部交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走向:手三阳经由手走头,足三 阳经由头走足
对应关系: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 分别对应人体阴阳五行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大趾末端,沿内侧赤白肉际,过内踝前缘,沿胫骨内缘上行,在内踝 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 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上毫毛部,向上沿足背内侧进入足离骨经内踝前1寸处,向上 在大腿内侧中点,私处毛际部和小腹,向下经过崩直走阴部。
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下边,斜走足心沿内踝尖渗入足跟,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穿过私 处,至腹部从脐两旁。向上穿过膈肌到肺。
02
十二经脉的交接和流注
经脉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的阴 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血
手三阳经
分布:手三阳 经分布于上肢
外侧
走向:手三阳 经从手走头, 依次经过手太 阳小肠经、手 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主治:手三阳 经主要治疗头 面、目、咽喉、 神志病以及经 脉循行部位的
其他病证
配穴:手三阳 经的配穴多用 于治疗头面、 目、咽喉、神 志病以及经脉 循行部位的其
十二正经介绍
⼗⼆正经介绍⼗⼆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包括⼿三阴经(⼿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三阳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三阳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三阴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简介⼗⼆经脉⼜名⼗⼆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部位综合⽽定的。
它们分别⾪属于⼗⼆脏腑,各经⽤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于⼿⾜、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
⼗⼆经脉的名称为:⼿太阴肺经、⼿厥阴⼼包经、⼿少阴⼼经、⼿阳明⼤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肠经、⾜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
⼗⼆经脉通过⼿⾜阴阳表⾥经的联接⽽逐经相传,构成了⼀个周⽽复始、如环⽆端的传注系统。
⽓⾎通过经脉即可内⾄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
其流注次序是:从⼿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阳明⼤肠经,⾜阳明胃经,⾜太阴脾经,⼿少阴⼼经,⼿太阳⼩肠经,⾜太阳膀胱经,⾜少阴肾经,⼿厥阴⼼包经,⼿少阳三焦经,⾜少阳胆经,⾜厥阴肝经,再回到⼿太阴肺经(表1)。
其⾛向和交接规律是:⼿之三阴经从胸⾛⼿,在⼿指末端交⼿三阳经;⼿之三阳经从⼿⾛头,在头⾯部交⾜三阳经;⾜之三阳经从头⾛⾜,在⾜趾末端交⾜三阴经;⾜之三阴经从⾜⾛腹,在胸腹腔交⼿三阴经。
⼗⼆经脉在体表的循⾏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肝、脾、肺、肾和⼼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三阴经。
凡属六腑(胆、胃、⼤肠、⼩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于四肢外侧、头⾯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三阳经。
⼿⾜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针灸学歌诀
十二经脉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名称三大要素手足+阴阳+脏腑十二经脉分布规律重点:四肢部的分布框架:内外,前中后内外:四肢内侧→阴经;四肢外侧→阳经前中后: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上肢外侧(手三阳经):前缘→手阳明大肠经;中缘→手少阳三焦经;后缘→手太阳小肠经(阳,少,太)上肢内侧(手三阴经):前缘→手太阴肺经;中缘→手厥阴心包经;后缘→手少阴心经(太,厥,少)下肢外侧(足三阳经):前缘→足阳明胃经;中缘→足少阳胆经;后缘→足太阳膀胱经(阳,少,太)下肢内侧(足三阴经):前缘→足太阴脾经;中缘→足厥阴肝经;后缘→足少阴肾经(太,厥,少)特例:组内踝上8寸以下:厥,太,少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肺大包焦心小肠,脾胃肝胆肾膀胱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联络眼角:目外眦→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少阳侧头痛目外眦)目内眦→足太阳膀胱经(睛明)入耳中: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交头接耳胆小鬼→焦胆小)舌:连舌本,散舌下→足太阴脾经夹舌本→足少阴肾经(肾两个夹着)齿:上齿→足阳明胃经下齿→足阳明大肠经入络脑:足太阳膀胱经环阴器: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举手向上:阴升阳降)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十二经脉大体交接部位相表里的阴经阳经→手足末端(指,趾)同名阳经→头面部(诸阳之会)相互衔接的阴经阴经→胸中十二经脉交接部位规律相表里的阴经阳经,同名阳经:看下条经脉起始穴部位(两处特殊:大肠→胃,膀胱→肾)阴经与阴经:看下条经脉对应脏腑奇经八脉名称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督,任,冲脉起于胞中,同出会阴,一源三岐)奇经八脉分布督脉:腰背正中(总督六阳经,阳脉之海)任脉:胸腹正中,上抵颏部(阴脉之海)冲脉:肾经并行,环绕口唇(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胁下,绕腰一周(约束纵行诸脉)阴,阳维脉:维系全身阴,阳脉阴,阳跷脉: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十二经别分布(离,合,出,入)四肢肘膝关节附近正经别出(离);经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脏腑联系(入);浅出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表里阳经经脉(合);“六合”经络学说临床应用诊断:分经辩证:前额→阳明;侧头→少阳;枕部→太阳;巅顶→足厥阴治疗:针灸治疗: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药物归经:如头痛(太阳→羌活;少阳→柴胡)腧穴分类十四经:归属十四经,总称“经穴”;固定名称位置;明确主治;组成362个穴奇穴:有的十四经,有的不是;固定名称位置;主治单一;可多个穴点组成(阿是穴基础)阿是穴:压痛点取穴,天应穴,不定穴;无具体名称位置;病变附近,也可较远;无定数腧穴主治特点近治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睛明→眼病);共同特点远治作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合谷→近上肢,远头面);十二经脉四肢肘膝关节下腧穴特殊作用:双向调节和特异治疗(天枢→泄泻,便秘;内关→升心率,降心率);某些腧穴(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原穴,络穴组成手太阴肺经:太撕心裂肺→太渊,列缺手厥阴心包经:大内侍卫→大陵,内关手少阴心经:心神通→神门,通里足太阴脾经:姜太公→太白,公孙足厥阴肝经:太离谱→太冲,蠡沟足少阴肾经:太大声→太溪,大钟手阳明大肠经:大谷粒→合谷,偏历手少阳三焦经:阳关道→阳池,外关手太阳小肠经:小腕正→腕骨,支正足阳明胃经:欧阳锋→冲阳,丰隆足少阳胆经:虚度光阴→丘墟,光明足太阳膀胱经:经常飞→京骨,飞扬任脉:络穴鸠尾散于腹督脉:络穴长强散于头脾之大络:大包布于胸胁原穴,络穴临床应用原络配穴法:肺经先病原穴太渊,大肠后病络穴偏历;大肠先病原穴合谷,肺经后病络穴列缺背俞穴,募穴组成背俞穴:什么脏腑→什么俞;心包背俞穴→厥阴俞募穴:六脏:肝→(肝癌晚期)期门;心→(巨开心)巨阙;脾→章门;肺→(肺腑之言)中府;肾→(肾精不足)京门;心包→(鸡蛋皮)膻中六腑:胆→(日月神教)日月;小肠→(大观园)关元;胃→中脘;大肠→(两天枢)天枢;膀胱→(尿急)中极;三焦→(三重门)石门五俞穴(井,荥,输,经,合)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八脉交会穴(肘膝以下)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腧穴定位骨度分寸(1寸=1等分)体表标志(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之间取膻中)活动标志(张口取听宫,闭口取下关)指同身寸(中指,拇指,横指同身寸(一夫法))。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一、名词解释1.针灸学:一门中医学科,通过针刺和灸热等手段调节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来治疗疾病的学科。
2.经络系统:中医学中的一种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种气血运行的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
3.十二经脉:人体内的主要气血运行通道,分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三焦经、足太阴脾经。
4.砭石:一种用于刺破皮肤以引出血液的工具。
5.“阳脉之海”:指人体内所有阳经脉相连成的一个整体。
6.经气:指经脉内流动的气血。
7.“一源三歧”:指经脉在人体内的起点和分支情况。
8.十五络脉:人体内的次要气血运行通道。
9.经络学说:中医学中的一种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种气血运行的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等。
10.“六合”:指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厥阴肝经、手阳明三焦经和足太阴脾经之间的相互联系。
11.“气街”:指经脉中的穴位。
12.五输穴:指肺经上的少商、太渊,心经上的鱼际、经渠,肝经上的尺泽。
13.“肺系”:指肺经和大肠经的整体。
14.募穴:指人体上的穴位。
15.“陷下则灸之”:指在人体下部穴位进行灸疗。
16.“感觉阈”:指感觉刺激的最低强度。
17.隔姜灸:一种灸疗方法,将生姜放在皮肤上,再用灸炷烧热。
18.平刺:指针刺入皮肤后不上下动作,直接刺向深部。
19.四总穴:指人体上的四个穴位。
20.XXX:一种灸疗方法,使用艾叶进行灸疗。
二、判断题1.《针灸大成》记载了361个经穴。
(错误,应为649个)2.《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正确)3.唐代初期,针灸发展成为一门专科,有“针师”、“灸师”等专业称号。
十二正经简介及速记歌诀
十二正经速记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子午流注经络走向:子时(23点至1点)胆经旺,胆汁推陈出新。
丑时(1点至3点)肝经旺,肝血推陈出新。
寅时(3点至5点)肺经旺,肺气推陈出新。
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亥时(21点至23点)三焦通百脉,人进入睡眠,百脉休养生息。
此“长生十二灯”分别是:双足涌泉、会阴、关元、命门、膻中、至阳、天目、玉枕、百会、双手劳宫。
关元、会阴、命门合起来是精鼎。
至阳与膻中合起是气鼎。
天目、玉枕、百会合起是神鼎。
1.手太阴肺经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
本经穴位:手太阴经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
2.手阳明大肠经主治:胃、肠等腹部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耳、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
本经穴位: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接(口)禾髎,鼻旁五分号迎香。
3.足阳明胃经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针灸学高频考题答案
针灸学高频考题一、A1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所以,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上肢体部的分布规律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2、【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手少阴心经应该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3、【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4、【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5、【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6、【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7、【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手足三阴经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分布规律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8、【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阳维脉主一身之表,具有维系一身阳经的作用。
“总督六阳”或者“总督诸阳经”是对督脉的描述。
9、【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任脉妊养诸阴经,总调全身阴气和精血,为“阴脉之海”。
10、【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称十五络脉,或十五别络。
11、【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与六脏相配属的六条阴经(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12、【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13、【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手阳明大肠经的主治特点是:前头、鼻、口、齿病。
14、【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手少阳三焦经的主治病证为:侧头、胁肋病。
15、【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足三阴经主治相同的疾病是:腹部病、妇科病。
16、【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肘横纹(平肘尖)至腕掌(背)侧横纹的骨度分寸是:12寸。
17、【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的骨度分寸是:8寸。
手足阴阳十四经脉走向示意图
疾病,精神病,风湿病和皮肤病,
甲状腺病,淋巴腺结核及月经不调 等。
三、足阳明胃经
• 联络的脏腑:络睥,属胃;
并和心、小肠、大肠 有联络。
• 病候:胃经病变的主
要病状如下:
• 第一是不思饮食,宿
食不化;
• 第二是胃痛; • 第三是恶心呕吐。
• 主治疾病:胃经由于循行路经较长,所
有储藏人体一切精微物质的作用,属阴,共有六,即 肝、心、脾、肺、肾、心包;腑,有消化、传导、排 泄的活动功能,属阳,共有六,即胆、小肠、胃、大 肠、膀胱、三焦。六腑六脏,各发出一条经脉,因为 它直接发源于脏腑,起主导作用,所以叫十二正经, 亦称十二经脉。经脉和脏腑一样,分为阴阳两个属性。 根据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毁灭等规律,把阴阳也 各分为三个阶段。阴气初生,叫少阴,阴气大盛叫太 阴,阴气将尽叫厥阴;阳气旺盛叫太阳,阳气盛极叫 阳明,阳气衰弱叫少阳。
•
经络在刮痧健康法上的应用
• 经络在人体正常生理情况下,是气血循环维持
生命活动的道路,它输送气血到人体内外、上 下、左右、前后,濡养脏腑、筋脉、肌肉、骨 骼、皮毛、腠理等周身各部分,发挥营内卫外 作用,达到协调内外,平衡阴阳的目的。若经 络失去人体阴阳、气血的生理作用,那么在气 血运行的经络、脏腑方面,就会失去营内卫外 的作用。一方面外感之邪由皮毛、经络、循经 脉而入脏腑;另一方面也因七情、房劳、饮食、 劳倦等内伤之邪由脏腑,经经脉、循络脉而出 于皮毛。《内经.皮部论》中说:“凡十二经脉 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
• 第三是癃闭、淋沥:此为膀胱气化功能失常的
主症。
• 主治疾病:膀胱经对循行所达之处的一些脏腑
器官的疾患,有更明显的治疗作用是一个特点。 头部段治疗五官科疾病,背部段主治胸腔疾病; 背下及腰上部段治疗腹腔器官的疾患,腰部治 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另外,该经的足端经穴, 对头部和其它脏腑有明显的远隔治疗效应。
《针灸学》复习题及答案
《针灸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经络答案: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2.运针答案:运针: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亦称“行针〞。
.3.一夫法答案:一夫法: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4.腧穴答案:腧穴:人体脏腑经脉之气在运行过程中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5.八会穴答案:八会穴:人体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之处。
6.骨度分寸法答案: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身体各部的长短,并以该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7.一源三歧答案:一源三歧: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8.得气答案:得气:亦称“针感〞。
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9.横指同身寸:答案: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一夫法〞。
10.间接灸:答案: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柱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1.擅长矫正胎位的是_______、治痰要穴是_______。
答案:至阴、丰隆2.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分布,纵观全身,其中六条阴经分布于、。
答案:四肢的内侧、胸腹3.行针的根本手法包含、。
答案:提插法、捻转法4.针灸医治的作用包含疏通经络、、。
答案:调和阴阳、扶正祛邪5.悬灸按其操作可分为和气灸、、。
答案:盘旋灸、雀啄灸6. 退热要穴为_________穴;去湿要穴为_________穴。
答案:大椎;阴陵泉7. 肝经与肺经的终止穴分别为_________穴、_________ 穴。
答案:期门;少商8. 针灸医治原则中清热温寒具体操作原则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3.足少阴肾经的正经
3.足少阴肾经的正经【原文】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
成以诸阴之别,皆为正也。
【译文】足少阴肾经的正经,行到膝腘窝中,别行与足太阳经相会合,上行至肾脏,当十四椎处,外出属于带脉;其直行的经脉,系于舌根,又出于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合。
这是足太阳与足少阴表里阴阳相配的第一合。
但这一合并不是经脉的旁通交会,而是正经自相出入离合,成为阴阳相成的循环道路。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足少阴肾经的正经,足少阴肾经的正经,至腘中,别走于太阳之部分,而与太阳之正相合,上行至肾,当脊之十四椎处,外出而属于带脉;其直行者,从肾上系舌本,复出于项,与太阳上出于项之经正,相合于项间,以为一合也。
《阴阳离合论》曰:“阳子之正,阴为之主。
少阴之上,名曰太阳;太阳之前,名曰阳明;厥阴之表,名曰少阳。
”,谓阳乃阴与之正,而阴为之主,阳本于阴之所生,故曰成以诸阴之别。
谓三阳之经正,合于三阴,以成手足三阴之经别,此三阳仍归于三阴之己,故曰皆为正也。
是以三阳之别,外合于三阴之经,而内合于五脏,三阴之别,只合三阳之经而不合于六腑也。
尚御公按:“十二经脉之荣气流行,六阴脉属脏络腑,六阳脉属腑络脏。
本篇三阴之经别,上至肾属心走肺,而皆不络于六腑。
又如足太阳之脉,循膂络肾,膀胱之经别,则别入于肛,属膀胱,散之肾;足少阴肾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经别至腘中,别走太阳而上至肾,又出属带脉,而复出于项;手少阴心脉,起于心中,出络心系,下膈络小肠,其经别入于渊液两筋之间,属于心;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而经别下渊液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手太阴肺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其经别入渊液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
此经脉与经别出入不同,各走其道,而马氏以正为正经,宜与《经脉篇》之直行者相合,不易疏也。
”。
【基础】中医执业-针灸学-足少阴肾经、腧穴
第十四单元足少阴肾经、腧穴大纲要求: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共27穴)要点: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照海、复溜、肓俞一、经脉循行:1.起于足心之涌泉,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从横骨穴处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俞府穴)2.直行支脉:从肾上行,经肝,膈,入肺→沿喉咙,夹舌本另一支脉,从肺分出,联络心3.考点一:1.胸部,距离正中线,依次是2寸肾经,4寸胃经,6寸脾2.腹部,距离正中线,依次是0.5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考点二:足少阴肾经联络的脏腑最多!二、主治概要三、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1.涌泉井穴【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约当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主治】①昏厥、中暑、小儿惊风、癫狂痫、头痛、头晕、目眩、失眠等急症及神志病证(井穴的通性)②咯血、咽喉肿痛、喉痹、失音等肺系病证(肾经之支脉入肺)③大便难,小便不利(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④奔豚气(特殊记忆,公孙,期门皆治奔豚气)⑤足心热(腧穴所在主治所及)足底第2、3趾蹼缘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凹陷中1/3与后2/3取穴的:涌泉,天宗,人中,环跳2.然谷荥穴----荥主身热【定位】在足内侧,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主治】①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等妇科病(足三阴皆治妇科)②遗精、阳痿、小便不利等泌尿生殖系疾患(肾主生殖)③咯血,咽喉肿痛(肾经支脉行经咽喉,故治咽肿)④小儿脐风,口噤(脐风多为肝风,用然谷体现滋水涵木)⑤消渴,泄泻(特殊功能,特殊记忆)⑥下肢痿痹,足跗痛(经络所行主治所及)然谷穴在足内侧,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3.太溪原穴输穴(阴经以输为原)【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主治】①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等肾虚证------(天职)②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阴虚性五官病证------(太溪为滋阴大穴)③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系疾患(肾经支脉入肺)④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消渴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而太溪滋阴)⑤月经不调(足三阴经皆治月经不调)⑥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经络所行主治所及但注意太溪滋阴大穴,这里同样可以治疗厥冷)太溪穴在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17助理考)4.大钟络穴【定位】在跟区,内踝后下方,跟骨上缘,跟腱附着部前缘凹陷中【主治】①癃闭,遗尿,便秘(络穴,络膀胱,治小便问题)②痴呆,嗜卧(肾主骨生髓髓通于脑)③咯血,气喘(咯血、气喘皆肺疾,肾经入肺)④月经不调(足三阴经皆治妇科病)⑤腰脊强痛,足跟痛(经络所行主治所及)大钟穴在内踝后下方,跟骨上缘,跟腱附着部前缘凹陷中-----肾经五行穴(全然太复古)----涌泉,然谷,太溪,在太溪这里兜了一个圈子,向下走大钟,再上行5.照海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阴跷照海膈喉咙【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主治】①癫痫、失眠等精神、神志病证(阴阳跷脉司寤寐)②咽喉干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阴跷照海膈喉咙)③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等妇科病证(足三阴皆治妇科)④小便频数,癃闭(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主小便)照海穴在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6.复溜经穴---(16年)用合谷治疗自汗盗汗时,需配伍复溜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主治】①水肿、腹胀、腹泻等胃肠病证(治胃肠,特殊记忆)②水肿、汗证(盗汗、无汗或多汗)等津液输布失调病证(联系合谷治热病之有汗或无汗---二者皆针对汗证!)③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经络所行主治所及,肾经贯脊柱)复溜穴在太溪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7.肓俞【定位】在腹部,脐中旁开0.5寸【主治】①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胃肠病证②月经不调③疝气此三功能,皆体现腧穴所在主治所及与此穴的位置直接相关肓俞穴在脐中旁开0.5寸1.胸部,距离正中线,依次是2寸肾经,4寸胃经,6寸脾经2.腹部,距离正中线,依次是0.5肾经,2寸胃经,4寸脾经----脐中为神阙,旁开0.5是肾经肓俞,2寸为胃经天枢,4寸为脾经大横。
针灸学练习题库
针灸学练习题库1.足三阳经在下肢的分布规律是XXX在前,少阳在侧(中),太阳在后。
正确答案为E。
2.本题可以按照经脉所属脏腑相表里的关系进行直接判断,心和三焦相表里,故正确答案为C。
3.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正确答案为A。
4.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正确答案为E。
5.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如足太阴经与手少阴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经与手厥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经与手太阴经交接于肺中。
正确答案为C。
6.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心中。
正确答案为A。
7.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胸中。
正确答案为C。
8.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交接部位是目外眦。
正确答案为B。
9.足三阳经的循行走向规律是从头走足。
这是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之一,其他经脉的走向规律分别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10.在十二经脉中,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的流注次序是肺经先行,肝经最后相传肺经。
选项B中的心经、小肠经、肾经未按照流注次序排列。
11.在腹部的循行旁开正中线4寸的经脉是脾经。
12.足太阴脾经在腹部的循行旁开正中线距离为4寸。
13.足少阴肾经在胸部的循行旁开正中线距离为2寸。
14.“一源三歧”是指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的情况。
因此选项B正确。
15.错误的叙述是阳维脉总督六阳。
实际上,阳维脉是总督十二经脉的。
其他叙述中,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冲脉涵蓄十二经气血都是正确的。
D.督脉贯穿全身六阳经脉,任脉贯穿全身六阴经脉。
XXX眼睑的开合作用。
答案解析:督脉是贯穿全身六阳经脉的主要经脉,被称为“阳脉之海”;任脉是贯穿全身六阴经脉的主要经脉,被称为“阴脉之海”。
阴跷脉主要司眼睑的开合和下肢运动。
16.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单选题]*A.带脉B.督脉(正确答案)C.冲脉D.阳维脉E.阳跷脉答案解析:督脉贯穿全身六阳经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因此被称为“阳脉之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盗汗、无汗配合谷; 腹胀,泄泻配天枢; 水肿配脾俞; 下肢痿痹配丰隆。
操作:直刺0.5~1寸。 备考:经穴。
2020/6/30
经脉
筑宾 Zhubin KI9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 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2020/6/30
经脉
应用:头痛、头昏配四神聪; 便秘配照海; 小便不利配水泉; 昏厥,癫狂配百会、水沟; 小儿惊风配合谷。
操作:直刺0.5~0.8寸。 备考:井穴。
2020/6/30
经脉
太溪 Taixi KI3
定位: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作用:补肾滋阴,纳气调经。
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 鸣,耳聋,气喘,胸痛,咯血,消渴, 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萎, 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 肿痛。
主治: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崩漏、小便难、 阴中痛、癫狂、膝股内侧痛。
应用:配肾俞、关元主治阳痿、小便难。
配曲池、血海主治阴痒、阴痛。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备考:合穴。
2020/6/30
经脉
大赫 Dahe KI12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 线旁开0.5寸。
作用:补益肾气,调理下焦。
通过对背诵此歌诀,腧穴的具体位置基本明了。
2020/6/30
经脉
3.主治要点
妇科、前阴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 遗精,遗尿,癃闭。
肾虚证:耳鸣,耳聋,腰痛,咽痛,气 喘,下渴、齿痛。
外经病:足心热,下肢痿痹,股内后侧 痛。
作用:调补肝肾,清热利湿。
主治:癫狂、痫证、呕吐、疝气、小腿内侧痛。
应用:配膀胱俞、三阴交主治尿赤尿痛。
配百会、人中主治癫狂、痫证。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备考:阴维脉郄穴。
2020/6/30
经脉
阴谷 Yingu KI10
定位:在眼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半膜 肌腱之间。
作用:益肾壮阳,通络止痛。
本经起于涌泉,至于俞府,单侧27穴。 本经联系的脏腑器官包括肾、膀胱、肝、
肺、心、喉咙、舌。
2020/6/30
经脉
2.取穴要点:
足底2、3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 后2/3交点上取涌泉。
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取然谷。 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取太溪。 内踝尖下方凹陷中取照海。 太溪穴直上2寸,当跟腱前缘取复溜。 太溪上5寸取筑宾。 半腱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取阴谷。
2020/6/30
经脉
足少阴肾经分寸歌
K I 二七肾经属,起于涌泉止俞府, 肝心脾肺膀胱肾,肠腹泌尿生殖喉。 足心凹陷是涌泉,再骨之下取然谷, 太溪内踝跟腱间,大钟溪泉稍后主, 水泉太溪下一寸,照海踝下四分处, 复溜踝上二寸取,交信溜前胫骨后, 踝上五寸寻筑宾,膝内两筋取阴谷, 从腹中线开半寸,横骨平取曲骨沿, 大赫气穴并四满,中注肓俞平脐看, 商曲又凭下腕取,石关阴都通谷言, 出门适当巨阙侧,诸穴均在肋隙间, 步廊却近中庭穴,神封灵墟神藏间, 彧中俞府平璇玑,都隔一肋仔细研,
2020/6/30
经脉
足少阴肾经经穴歌
足少阴肾二十七,涌泉然谷与太溪。 大钟水泉出照海,复溜交信筑宾立, 阴谷横骨趋大赫,气穴四满中注得, 肓俞商曲石关蹲,阴都通谷幽门值, 步廊神封出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毕。
2020/6/30
经脉
涌泉 Yongquan KI1
定位: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 3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 点上。 作用:滋阴降火,醒脑安神。 主治:头痛,头昏,小便不利,便秘, 小儿惊风,足心热,癫狂,昏厥。
阴跷,列缺通任脉,合治肺系,咽喉, 胸膈疾病。
2020/6/30
经脉
穴位主治鉴别表
穴位 太溪 照海
共
同
特殊性
性
主治肾之病变,月经不调, 益 耳鸣,咽喉疼痛 肾 滋 偏于镇静宁神,治疗癫狂、 阴 失眠
2020/6/30
经脉
复溜 Fuliu KI7
定位:太溪穴直上2寸,当跟腱前缘。 作用:补肾滋阴,通调水道。
(三)主治概要
妇科、前阴病:月经不调,带下,阴 挺,遗精,遗尿,癃闭。
肾虚证:耳鸣,耳聋,腰痛,咽痛, 气喘,下渴、齿痛。
外经病:足心热,下肢痿痹,股内后 侧痛。
2020/6/30
经脉
本经共27穴:涌泉、然谷、太溪、 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 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 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 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 俞府。
2020/6/30
经脉
应用:月经不调、遗精遗尿配关元; 阳痿、小便频数配肾俞、气海; 气喘,咯血配膏肓; 消渴(下消)配三阴交; 咽喉肿痛,齿痛配少泽; 耳鸣耳聋配听宫; 腰痛配肾俞,志室; 失眠配神门。
操作:直刺0.5~0.8寸。 备考:输穴,原穴
2020/6/30
经脉
照海 Zhaohai KI6
定位:内踝尖下方凹陷中。 作用:补肾滋阴,利咽宁神。 主治:痫证,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频数,
咽喉干痛,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 带下。
2020/6/30
经脉
应用:痫证配申脉;(调理阴、阳跷脉) 月经不调,带下配中极、三阴交; 小便频数配肾俞; 癃闭配曲骨; 咽喉干痛配列缺。
操作:直刺0.5~0.8寸。 备考: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照海通
主治:阴挺、遗精、带下、月经不调、 痛经、泄泻。
应用:配关元、三阴交治疗月经不调, 阴茎疼痛。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2020/6/30
经脉
足少阴肾经小结
1.经脉走向: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 心,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经 腹胸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循咽 喉,挟舌本,支脉从肺联络心脏,流注 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八、足少阴肾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循内踝,
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经腹胸第一侧线, 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循咽 喉,挟舌本,支脉从肺联络心脏,流注 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2020/6/30
经脉
(二)主要病候
咳血,气喘,舌干,咽痛,水肿, 便秘,泄泻,腰痛,下肢内后侧痛, 痿软无力,足心热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