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赏析

合集下载

影视鉴赏《芙蓉镇》

影视鉴赏《芙蓉镇》
因此影片《芙蓉镇》,虽然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给我们讲了一个小镇的故事,但不能否认这个故事的空间假定性。戏剧冲突,是现实主义叙事作品的一个要素。为了调动观众的观影兴趣,必定会对史实空间进行重新整合,从而形成新的、冲突集中的故事空间。 《芙蓉镇》的故事是集中在“文革”前后江南一小镇,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与外界大环境的信息流通靠着以李国香为代表的“工作组”来完成。秦书田、胡玉音的命运也随着不同阶段“工作组”的到来而发生变化。
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既然他面对现实生活,他必然要不断揭露一切违背人性的现象,而呼唤人性正是一个现实主义艺术家必然拥有的精神力量。《芙蓉镇》的现实主义力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毕竟诞生于80年代。上世纪的80年代依然是一个由政治意识形态主导,夹杂着左倾右倾多种思潮,并混杂多种传统的、现代的政治教条的年代。一个仍处于政治运动状态下的思想解放时期。虽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已成一种常识,但是何为实践?何为真理?依然还处于诡辩乃至莫衷一是的状态中。各种各样的社会评价常常为政治评价所左右,清除精神污染,人道主义异化的讨论,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问题,时阴时晴地运动着。谢晋导演在《芙蓉镇》中,也依然未能免俗。王秋郝这个“土改根子”、贫雇农,热衷于打土豪分田地、盼望着天天都在土改的人物,他从一个地痞到书记到文革后成为一个政治疯子,这种人生轨迹不乏个例,但是,作为一种文艺形象,他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中,成为一个概念化、观念化模式的人物类型,成为一种过于普遍的人物象征。 《芙蓉镇》对这个人物的塑造,虽然孤立地看,似也还算合理,与整部电影的任务构思并不背离。但是,这个人物的平面化却是显而易见的。秦书田平反昭雪归来,与胡玉音新婚燕尔之时,疯了的王秋郝前来讨吃,敲着破锣,口中大喊着:“运动啦、运动啦!”看似很深刻的反讽,对文革、对某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反讽,但它的生活理据与现实政治相去甚远。事实是,真正让文革逼疯的,反倒是文革中的罪人,饱受文革迫害的人。历史与现实所展现的正恰恰相反,许多文革的既得利益者,卖友求荣者,并未得到应有的清算。反之,摇身一变,依然是风生水起,平安无事。这种现实更为可怕,也更为深刻地彰显着难以言喻的社会政治弊端。

芙蓉镇:土家文化滋养的千年古镇

芙蓉镇:土家文化滋养的千年古镇

芙蓉镇:土家文化滋养的千年古镇芙蓉镇位于湖南省常德市南部,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

它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素有“楚南小桂林”之称。

但是,让芙蓉镇更加独特的是其土家族文化底蕴,这种文化遗产已经延续了数千年之久。

土家族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芙蓉镇是一个土家族聚集地,其土家文化流传至今,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芙蓉镇,每到农历三月三日,土家族的“打花板”节便会隆重举行,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节日。

人们习惯在这一天悬挂五彩斑斓的花板,以示祈福和庆祝丰收。

另外,芙蓉镇还有一种独特的祭祀方式——糯米酒祭。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当地居民会用好几个小时的时间亲手酿造出大量糯米酒,然后再将其馈赠给祖先。

这种活动既是对祖先的纪念,也是土家文化的一种生动表现。

另外,芙蓉镇的建筑也是富有特色的。

土家族人民的住宅通常都是木质结构,建筑风格古朴、雅致。

在芙蓉镇,这些木屋依山而建,让整个古镇更加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举目望去,整个古镇布满了老旧的木屋、小巷和流水。

这些旧居历经沧桑岁月,已经成为芙蓉镇的独特景观之一。

此外,古老的土地庙、古桥和浮雕,都是芙蓉镇的文化遗产,为整个古镇添加了浓郁的历史氛围。

时至今日,芙蓉镇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

但是,这个古镇除了美景美食,更值得人们发掘的是其深厚的土家文化底蕴。

对于那些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游客来说,他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更有机会去了解土家族文化的底蕴。

总的来说,芙蓉镇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镇。

它的存在,不仅为南方地区的旅游业增添了魅力和吸引力,同时也为我们传承和发掘宝贵的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

我们可以在这里认识、了解并欣赏我们伟大的祖先遗留下来丰富的人文景观。

赏析影片《芙蓉镇》

赏析影片《芙蓉镇》

向大师致敬!——赏析影片《芙蓉镇》他是中国第三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被人称作是中国的黑泽明。

他用他那略显沉重,在艺术造诣上却无比精彩的镜头。

向无数的观众诉说着中国成长的痕迹。

他就是谢晋。

一个令姜文也非常崇敬的人。

一个伟大的导演。

提起谢晋,那就不得不说他的反思三部曲。

谢晋把他最辉煌的贡献都留在了80年代,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和《芙蓉镇》成就了中国第三代导演的最高峰。

而1986年拍摄的《芙蓉镇》无疑是反思三部曲中的佼佼者。

导演用他那深刻的镜头。

向观众刻画出了一幅在文革时期,被打到,被污蔑。

却又可歌可泣的爱情。

真实还原了那个疯狂年代的人性扭曲。

《芙蓉镇》这部电影刚上映的时候被列为了禁片。

因为它太过于真实。

真实的让人害怕。

镜头里面形形色色的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都变得异常的疯狂。

无论是县里的官员李国香还是流氓王秋赦。

都在特殊的年代把自己的本性展露无疑,让人印象深刻。

而秦书田和胡玉音的爱情,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显得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80年代的电影,无论是镜头色彩还是画面特效当然和今天不能相提并论,但《芙蓉镇》却凭借着它优秀的剧情、演员出色的演出,成为了华语电影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同样是反思“文革”的电影。

相比于张艺谋的《活着》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

《芙蓉镇》的人物显得更为的底层。

只是一个小镇上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而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塑造。

也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后更容易产生共鸣。

更加的同情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的遭遇。

电影的情节十分紧凑,这使得影片2个半小时的时间不会让观众觉得拖沓。

而影片最值得让人称道的,无疑是导演对人物设定的成功。

无论是片中的主人公胡玉音、秦书田还是粮站主任老谷,以及所谓的反派人物李国香。

都在导演的设置下显得十分有情感张力。

这也使得原本就十分优秀的演员面对镜头时更加的游刃有余。

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导演对人物设置的把握出色。

才使得《芙蓉镇》这部电影变得无比优秀,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着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芙蓉镇专业影评

芙蓉镇专业影评

芙蓉镇专业影评从多角度分析,帮助你更好的去理解这部经典著作这部片子就是要告诉我们,文革已经过去,但是我们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要忘记,苦难深重的中国人,何时才再也不受那种罪?影片中呈现的是湘西美好的淳朴的小镇居民生活,是中国多少小镇的缩影啊!影片中的人物是多少中国人的写照啊!《芙蓉镇》是一部灰色的影片,同时,因了这灰色保持了难得的美丽与优雅,它也成为一部内容与形式俱佳的经典之作。

纯粹的人性贯穿全片,放射着耀目的光芒,抵抗着那个灰色的年代。

乐观与绝望,欣喜与悲伤,平静与混乱,真实与虚假,在片中一一对照又一一平衡。

《芙蓉镇》,故事从1963年开始,到1979年结束,是描写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部力作。

在1963年,凭着热情周到的服务,胡玉音与丈夫桂桂经营的米豆腐摊子前渐渐成为早市上最热闹的一道风景,加上夫妻俩省吃俭用,手中积攒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财富。

当他们盖好新房准备日子更上一层楼时,迎上“四清运动”,一直嫉妒胡玉音的原国营饮食店经理、今县商业局科长李国香与二流子王秋赦联手,趁机将她定性为“反革命五类分子”中的“富农婆”,将之派去与原县文化馆馆长、今被人称作“秦癫子”的“右派”秦书田一起清扫大街,桂桂身亡。

运动中黎满庚昧着良心将胡玉音背叛,谷燕山则一直以老革命军人的标准诚实做人。

《芙蓉镇》之所以使我们感到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容量,具有一般小说都难以抵敌的密度和厚度,其根本原因,是它创造了三四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具有丰富社会内涵的典型人物: 《芙蓉镇》中最出彩的就是秦书田这一角色。

仅有一腔智慧是不够的,须得像秦书田那样,大智若愚,讪笑之间便能偷换卑贱与高贵。

秦书田,人称“秦癫子”,一个最神秘也最有人性光彩的人物。

他任打任罚,玩世不恭。

无论是跪砖头、挨批斗、挂黑牌游乡,他总是一马当先,笑眯眯,像走亲戚、坐酒席一般;“他即兴创编“黑鬼歌”、“黑鬼舞”,逗人捧腹;每一次运动,“秦癫子”首当其冲被羞辱一次,只有他把羞辱当荣耀玩,成了个“老运动油子”。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摘要】《芙蓉镇》是一部融合了悲喜剧元素的文学作品,其叙述风格兼具悲剧的沉重和喜剧的活泼轻松。

在小说中,悲剧元素表现为人物遭受困境和磨难,而喜剧元素则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幽默对话和滑稽情节。

作者巧妙地将悲喜元素融合在一起,通过情节设计和人物性格的对比实现悲喜转换。

这种叙述风格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让读者在欢笑中思考人生的苦难和喜悦。

《芙蓉镇》独特之处在于其情节设计精巧、人物形象丰满,使得悲喜剧叙述风格得以充分展现,让读者在阅读中既感受到悲伤的情感,又能享受到喜悦的乐趣。

【关键词】《芙蓉镇》、悲喜剧、叙述风格、悲剧元素、喜剧元素、融合、情节设计、人物性格、对比、成功之处、独特之处。

1. 引言1.1 介绍《芙蓉镇》《芙蓉镇》是著名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20世纪初的一个富庶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和四代人的爱恨情仇。

在这个小镇上,四代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百态和情感纠葛。

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使读者对于他们的命运关注备至。

整个故事情节虽然以小镇上的人们为主线,但却融入了悲剧与喜剧元素,展现了悲喜剧的独特魅力。

作品中悲剧元素的存在使人们对于生命的脆弱和无奈有所感悟,而喜剧元素的出现则给人以一丝温暖和希望。

这种悲喜交织的叙述风格,使《芙蓉镇》成为一部深刻而动人的作品,引人深思。

1.2 悲喜剧的定义悲喜剧是一种结合了悲剧和喜剧元素的文学或戏剧形式,旨在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和人生经历的反思,展现出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悲剧部分通常表现为人物的不幸命运或悲惨结局,引发观众的同情和共鸣,而喜剧部分则是通过幽默、逗趣的情节和对人物性格的夸张描写,带给观众欢乐和轻松感。

悲喜剧叙述风格则是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和风格融合在一起,通过反差和对比来增强故事的张力和深度。

悲喜剧的目的在于使观众在欢笑与泪水中,对生活和人性有更深入的思考和体会,产生悲喜交集的情感共鸣。

《芙蓉镇》影评

《芙蓉镇》影评

《芙蓉镇》影评《芙蓉镇》影评我们已经远离那个动乱的年代那么多年了,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场浩劫,可是,也一次次的从老人们的口中听到那个年代他们身上经历的种种磨难,这次,可以说是第一次从电影中感受了曾经想都不曾想过的痛苦与煎熬。

影片《芙蓉镇》从头到尾都显得沉闷,窒息。

灰暗的天,漆黑的夜几乎占据了整个电影的场景,我们感受得到人们的恐惧,慌乱和无处不在的无奈和隐忍。

影片中的女主角胡玉音是一个勤劳,朴实又美丽的农村的妇女形象,她和自己的丈夫桂桂凭借自己的双手辛苦赚钱盖房,夫妻二人过最简单的普通人生活,有个美满的家,却招来当时国营饭店女经理李国香的嫉妒,后来,她带领县委工作组进入芙蓉镇,运动随之展开,在那时的社会主义平均思想的口号之下,胡玉音被迫远走他乡,辛苦赚来的钱和房产不仅被当作资本主义财产充公,而且她一直视为亲人的干哥哥知识分子黎满庚被戴上资本主义的帽子被逼无奈交代了替胡玉音保管的1500块钱后得以继续苟且偷生的活着,看得出,他也是出于无奈而背弃了胡玉音,内心充满了歉疚和彷徨无措,但是一个大男人,一个知识分子,他无能为力。

胡玉音回到家后才发现自己的丈夫被活活逼死,自己更被扣上了资本主义富婆的罪名,此时她已经变得家破人亡,整个影片看到这,让人不免唏嘘不已,为她苦难的生活。

而后来李国香升职又被打到冠以“破鞋”的称呼,没过多长时间又复职的变化,那个无赖懒汉王秋赦的官运让人们不得不被那个黑暗年代的反复无常的荒唐政策而痛心,到处人心惶惶,而胡玉音与“右派分子”秦叔田在共同的艰苦劳动中慢慢相爱似乎是整个片中唯一让人觉得美好的事,他们作为“五类分子”申请结婚,可是在那混乱的年代他们爱情的结合还是被贴上了“两个狗男女,一对黑夫妻”的标签,成为了反革命典型,秦叔田被判10年,胡玉音被判3年,因有身孕监外执行。

他们却表现出了无比的坚强,不肯低头,作为一个女人,生命中承受了太多痛苦,如果不是那句“活下去,像牲口一样的活下去”,我想,她一定会像老辈人口中的那些善良的人一样,在不堪侮辱和身体上的折磨,精神崩溃的状态下选择死亡,在那个时候,活着比死更需要勇气!简短的一句话,似乎概括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也是对那个时期人民出境的一种反映,然而,那些年的困苦,岂能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1979年的春天,一切黑暗都结束了,终于迎来了光明,所有的冤案审判和错误划分都诚信澄清了,人们又回到了那种平静安详的日子里,秦叔田回来了,李国香一个人又高升了,芙蓉镇上又重新拥有了芙蓉姐的米豆腐店,王秋赦疯了,每天拿着一个破锣衣衫褴褛的大声叫嚷“运动了,运动了!”那场折磨人的运动过去了,王秋赦的吊脚楼倒塌了,一个时代的悲剧结束了,可是,谁又能把那些失去的生命和岁月找回来呢?这部影片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像是针一般扎进每个人的内心,这是一部苦累史,更是一部辛酸史,它让我们觉得荒唐可笑又可悲的同时实实在在的表现了真实的存在的悲惨时期。

芙蓉镇影片观后感

芙蓉镇影片观后感

芙蓉镇影片观后感影片《芙蓉镇》是一部以乡村题材为背景的电影,在观影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片通过真实而细腻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乡村生活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本文将就片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主题思想进行论述。

首先,影片的故事情节紧凑而引人入胜。

影片讲述了芙蓉镇的一段鲜活的故事。

通过描绘镇上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展现了乡村生活中丰富的情感和生活百态。

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故事,让观众对这个小镇的人物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影片的叙事节奏紧凑,情节交织有机,让观众始终保持着紧张的观影状态。

这种故事结构的设置使影片具备了很强的吸引力,让观众一直沉浸在故事中,难以自拔。

其次,影片的人物塑造细腻而真实。

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

他们的生活琐事、喜怒哀乐都表现得非常真实,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

其中,对于女性角色的刻画尤为出彩。

她们或坚强,或柔弱,或聪明,或勇敢,或娇媚,细腻地体现了女性在乡村生活中的各种形态和价值。

这种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不仅增加了影片的观赏性,更是向观众展示了乡村生活的多样性和女性的生存之道。

最后,影片的主题思想深入人心。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芙蓉镇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挑战的地方,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爱和希望的地方。

影片通过展示乡村居民面对各类生活困难时的坚韧和乐观,强调了乡村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和顽强生活态度。

乡村并不只是落后和贫困的代名词,而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的地方。

影片通过描述芙蓉镇的故事,呼吁观众关注和理解乡村,给予乡村以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总之,影片《芙蓉镇》通过真实而细腻的故事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以及深入人心的主题思想,成功地展示了乡村生活的多样性和价值。

观影后,我对乡村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深化,对乡村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期待能看到更多类似的电影作品,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读书分享:芙蓉镇

读书分享:芙蓉镇

读书分享:《芙蓉镇》
《芙蓉镇》是作者古华的代表作,全书分四个章节描述了四个年代的生活变迁,小说以芙蓉仙子胡玉音的故事贯穿全部情节,透过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微小人物来写那个年代江南地区的农村生活,文笔质朴,以小见大,从一个小小的芙蓉镇里看到的却是一整个时代,作者从生活的春雨、秋霜、峡谷、沟壑走来为我们献上一副与政治风云与世态民俗的风俗画,一曲哀婉而又严控得的山间民歌,小说的文字带有古典韵味,但典雅的同时又融入了现代的人物性格和时代的魔鬼云雀,当这部作品越发的沉重,胡玉音原本可以平淡度过一生,却因为各种运动波折不断,命运跌宕起伏我们从中看到的小人物在大时代之下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却又带着一种满满的无奈。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到每个人的头上,都是一座山,当时代扬起的尘埃落定后与刀风雨摧残的人们仍像历经风霜的芙蓉花一样,不断衍生出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

评析芙蓉镇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

评析芙蓉镇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

评析芙蓉镇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芙蓉镇是钱钟书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围城》中的一个小镇,它被很多读者认为是小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背景,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对芙蓉镇的时代特征和艺术特色进行评析。

首先,芙蓉镇作为一个城镇,展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典型特征。

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芙蓉镇虽然地处偏远,但也受到了国内外时事的影响。

例如,小说中提到的浩浩荡荡的红军,就是时代背景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芙蓉镇还有电影院、舞厅等现代化设施,反映了此时期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小说中人物的思想观念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如对婚姻的传统观念、中西文化的冲突等。

其次,芙蓉镇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民风民俗特色,这也是小说艺术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芙蓉镇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有双面人,有庸碌者,有意志坚定者,有机智聪明者等等。

这些人物形象的丰富多样性,使得整个镇有了生动的呼吸。

此外,小说中还描绘了芙蓉镇独特的民风民俗特色,如篱笆茶室、渔村、庙会等,这些场景的描写使得整个镇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再次,芙蓉镇还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叙事风格。

钱钟书先生以细腻、犀利的笔触,描绘了芙蓉镇的历史、景色、人物和事件,使得芙蓉镇成为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之一。

他通过对细节的铺陈和补充,使读者更容易沉浸在这个小镇中,体验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人物命运。

而且,他巧妙地运用回忆的手法和人物的视角转换,使得芙蓉镇在整篇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最后,在《围城》这部作品中,芙蓉镇不仅仅是一个背景,更是一个象征。

钱钟书先生通过对芙蓉镇的多维度描写,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选择。

在这个小镇中,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选择,他们或被困在城墙内,或选择逃离,或选择留下等等。

这种象征的意义,使得芙蓉镇成为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象征主题。

总之,芙蓉镇是《围城》中一个承载着丰富时代特征和独特艺术特色的地方。

它真实地再现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风貌,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民风民俗特色,同时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叙事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芙蓉镇》是张爱玲在1957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芙蓉镇为背景,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社会风貌和一段悲惨的爱情故事。

小说中采用了悲喜剧的叙述风格,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的喜剧与悲剧并存的现实。

《芙蓉镇》以芙蓉镇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沈佳儿的描写,展现了上世纪30年代上海社会的繁华与庸俗。

小说中大量使用了细腻的描写手法,如对芙蓉镇的建筑风貌、物品摆设等进行了精细入微的描绘,以及对人物对白的准确捕捉。

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给人一种仿佛亲临其境的感觉,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当时上海社会的氛围。

在小说中,张爱玲通过对主人公沈佳儿的命运描写,展现了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

沈佳儿在与罗成的婚姻中经历了种种变故,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自己的爱情,嫁给了别人。

这个故事充满了悲情,但又不乏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使得读者在悲剧中能够感受到一些喜剧的元素。

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并没有以传统的大团圆结局来收尾,而是以沈佳儿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嫁给了别人而告终。

这种结局既是对主人公命运的宿命化描写,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无奈的折射。

正是这种结局,使得小说既充满了悲情,又具有了喜剧的结局。

除了在故事情节上体现悲喜剧的叙述风格,小说中的对白也是其悲喜剧性的重要体现。

张爱玲通过对人物对白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荒诞。

人们在面对现实的时候常常是无奈的,但又常常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

尤其是在婚姻这个话题上,人们常常在笑中隐藏着泪水,用一种取笑自己的方式来面对生活的不幸。

这种对白的处理方式,使得小说具有了一种悲喜交织的感觉。

《芙蓉镇》剖析

《芙蓉镇》剖析

2.《芙蓉镇》以湘南一个小山镇的青石板 街为中心场地,以“芙蓉姐”勤劳发家,却 招致不幸的故事做“引线”,缝串起与之相 关相连的一组人物,并由这些遭遇不同,性 格各异的人物组成一个小社会,通过这个小 社会,写走动着的大时代。小说从20世纪六 十年代初期一直写到20世纪七十年代末,足 足跨了十六个年头,举凡小小芙蓉镇的政治 风云、人事浮沉、爱情纠葛乃至经济生活和 文化活动。
帽挡日头……”这几句话通过清丽的语言和 丰富的辞藻描绘了芙蓉镇依山傍水,风景独 好,人杰地灵。另外,它通过写水芙蓉的大 叶片的作用来反映镇民们的劳动情况,表现 出他们的勤劳。其中“上结莲子,下产莲藕” 运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上”“下”“结” 对“产”,“莲子”对“莲藕”,字数相等, 并且都是动宾结构,由此可见作者对字句斟 酌的严谨态度。
2.《芙蓉镇》全书大小悬念此结彼解、层出 不穷,从而使小说摇曳生姿、一波三折,收 到很好的美学效果。小说以人为主、以事为 辅,以人为经、以事为纬,以人为纲、以事 为目,一言以蔽之,以人物性格为筋骨、以 故事情节为血肉,就构筑起《芙蓉镇》这幢 精美牢实的艺术楼厦。这是《芙蓉镇》美学 风貌的独特之处,也是古华艺术构思的独到 之点。
Part 3人更美
“好哥哥”,“亲哥哥”……这 是信任,也是责任。黎满庚松开了手, 一种男子汉的凛然正气,充溢他心头, 涨满他胸膛。就在这神圣的一刹那间, 他和她,已改变了关系。山里人纯朴 的伦理观占了上风,打了胜仗。感情 的土地上也滋长出英雄主义。
“玉音妹妹,今后你就是我的亲 妹妹……都要护着你……”这是生活的承诺, 庄严的盟誓。
秦书田
胡玉音
王秋赦
李国香

胡玉音是个二十五、六岁的 青年女子,人称“芙蓉姐
人 子”,长得秀美动人,加

芙蓉镇赏析

芙蓉镇赏析

浓郁的乡镇风情与时代的变奏——《芙蓉镇》赏析古华的《芙蓉镇》发表于《当代》1981年第1期。

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是作家的成名作。

也是新时期第一部“与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史”的优秀长篇小说。

被认为是新时期初期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之一,曾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古华是一位有着浓郁的乡土情怀作家,他热切地讴歌他的家乡、讴歌家乡的人们、讴歌家乡的山山水水和风俗民情。

《芙蓉镇》就是他深入生活,刻苦磨练的结晶。

在这部作品中,囊括他二三十年来对南方乡镇生活、社会风俗、风土人情的深入了解和深刻的思考,努力通过对平凡的乡镇生活,普通人物命运的变化,展现出时代风云的波澜。

作品分析:主题小说以解放后特别是60 年代以来湖南山区芙蓉镇的面貌变化和人物聚散为背景,通过对小镇上若干人物命运变化的描写,反映了我国农村二三十年来的政治变幻和人世沉浮、变迁,真实地表现了“左”倾思潮影响下的赤裸裸的生活现实,慨叹社会普通人悲苦的命运和被扭曲的灵魂,赞美了在那人妖颠倒的年代里未曾泯灭的良知和人性美,无情地抨击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文革”中极“左”路线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由衷地歌颂了十届三中全会所开辟的新的生活航道。

人物形象胡玉音人称“芙蓉姐”,是小说的主人公。

她是一位勤劳、美丽、性格温柔、善良而又刚强的女性。

本来她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的爱情有着执著的追求,却因为“左”的思想的禁锢和束缚,无法与自幼青梅竹马的伙伴一起生活。

她屈从命运的安排嫁给屠户桂桂。

结婚后,与丈夫两人辛勤劳动,勤俭持家。

她从提着竹篮卖糠菜粑粑发展到米粉摊。

在那个劳动受到尊重的年代,她凭着“含着温柔的微笑”和“唱歌一样好听”的嗓音,接待四方来客,一墟一摊,攒下了钱,盖起了新房子。

没有想到却在“四清”运动中,被打成了“新富农分子”,丈夫黎桂桂被迫自杀。

文化大革命中,她进一步沦为“黑鬼”,受尽批斗,摧残,凌辱。

她天天扫街,在扫街过程中与“右派分子”秦书田扫到了一起。

古华的小说《芙蓉镇》读后感+赏析

古华的小说《芙蓉镇》读后感+赏析

古华的小说《芙蓉镇》读后感+赏析1、芙蓉镇小说赏析小说整篇都是在一种压力的环境中进行,到处都是革命,到处都是错误,这也真正反映了共和国那段不寻常的经历。

唯一使人感到一丝温暖的是在胡玉英被判处有期徒刑的时候,因身怀有孕被批准监外执行,这多少也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

我从未对小说的结构、文字进行什么解构分析,也没有那种兴趣。

我不是文科专业,我喜欢就是小说给我的那种感觉,读古龙,感受一种潇洒;读金庸,感受一种儒雅、正派;读尼采,感受一种思辨;读沈从文,感受一种纯净……一个边远小镇在全国政治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的故事,一群小人物们在这场舞台上的血与泪、苦与甜,爱与恨,忠诚与背叛,迷乱与清醒,矛盾与取舍,坚持与守望那样一场故事远去了,它属于彼时的中华大地,而余音袅袅,并未断绝。

当生命受到折辱,当希望看似消尽,总有一株温暖的藤蔓倔强地生长,挽留住欲亡人,把他们连接起来,这种力量最初源于谁,是为了什么而在倔强,分不清,也无需分清。

但这种相连支撑着彼此,走过了这漫漫的寒冬,却是毋庸置疑。

温暖散播了温暖。

世事时常不免荒谬,命运,这子虚乌有的东西,却也将人嘲弄。

唯有那一颗真心淬火不灭,冰雪不消。

感动人的不是苦难,而是面对苦难时的坚强;催人泪下的不是有情人的隔绝,而是隔绝下的默契与守望;隽永的不是肃杀的压抑,而是漫过压抑的温暖与对生的执着。

2、古华的《芙蓉镇》读后感以前从未听说过《芙蓉镇》这部作品。

也从未听说过古华这位作家为何许人也。

也许是冥之中,上天注定要我和他邂逅在图书馆——一个浪漫的地方。

随意翻开《芙蓉镇》,吸引我的是一句方言——“老表”。

顿时让我们之间感到无比的亲切。

于是乎拜读之。

那《芙蓉镇》给我什么感受呢?这个我没有感受到,但是作者将我的思绪引导了他描写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和事。

在我的只是架构里,对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没有太多的知识和影像的记忆。

知道就是这回事我们在建国初期由于执政经验的不足,以及一些个人崇拜的严重等等原因导致了执政上的错误,给我国人民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伤害。

《芙蓉镇》的分析剖析

《芙蓉镇》的分析剖析

不同意见: 《芙蓉镇》,简化的“文革”,将政治动
乱作伦理化解释。(人物的二元对立, 好/坏)
另一种解读方式:现代性与民间的冲突
对传统的承续与超越:
与沈从文《边城》相对照
《芙蓉镇》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 可由两个维度看出:其一,是共时性的反思 文本;其二,是历时性的中国当代农村题材 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写作。
《芙蓉镇》
古华
古华:
• (1942—) 原名罗鸿玉,湖南嘉禾人。 1961年冬结业于郴州农业专科学校。 1962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杏妹》。 此后10余年间陆续写了一些中、短篇小 说,大多反映农村新人新事。
短篇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
也着力批判极“左”路线,获1982 年全国短篇小说奖。
《芙蓉镇》
• 1、创业缘起及出版经过 •来自2、主题及主要人物 • 3、解读
主题:“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 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
作品以“芙蓉姐”胡玉音的 悲欢遭际为主 线,从一个小镇上几个普通人物在“文革” 前后十几年命运的升沉变迁,从他们的个性 不同程度的被扭曲、被异化,描写了从 1963年到1979年湖南农村的社会变迁:农 村经济复苏时期、“四清”运动时期、“文 革”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揭露 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来反思民族的历史。
主要人物:
• 1、“芙蓉姐”胡玉音 • 2、秦癫子秦书田(知识分子) • 3、北方大兵谷燕山 • 4、黎满庚 • 5、政治人物李国香 • 6、流氓无产者王秋赦
有关胡玉音:
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民间的代言者 传统文化心理
• 作为知识分子秦书田的“假癫”
解读:
刚出版时:与其他伤痕小说相比,《芙蓉镇》把视线 和笔触不仅投向“文革”,而且投向“四清”和“反 右”等运动,涉及对于社会、政治等问题的痛切反省, 揭示中国农民和知识分子在极“左”时期所遭受的痛 苦经历和精神创伤,将几十年历史真相昭示于人,传 递出前所未有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复杂信息,说明 极“左”路线是由来已久的,它与传统封建思想合二 为一地造成社会和人的深刻异化。对历史和现实进行 了更强烈的批判,展现了更强的反思力度。这与“伤 痕文学”相比,主题更为深刻,理性色彩更为浓重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芙蓉镇》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芙蓉镇发生的一系列悲喜剧事件的描写,呈现了中国农村的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

本文将从叙述风格角度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芙蓉镇》以一种夸张、荒诞的方式叙述悲喜剧场景,展现了小人物的悲喜和命运的无奈。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蓝玉”、“婶婶”、“磙子张”等,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极具戏剧性和喜剧性,如蓝玉的愚笨和纯真、婶婶的吝啬和卑鄙、磙子张的无耻和狡猾等。

这些个性鲜明的小人物在小说中的冲突和争斗,变成了一场又一场让人捧腹大笑的喜剧场景。

小说中描写的农村的生活琐事,如水米油盐的购买、邻里之间的纠纷等,也都以一种夸张荒诞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形成了一种戏剧性的喜剧效果。

《芙蓉镇》以反讽的手法揭示出农村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都透露出浓厚的讽刺意味,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事件的叙述,暗示了农村社会中贪婪、欺诈、猥亵等丑恶现象的存在,并以一种夸张的方式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小说中描写的磙子张通过欺骗、抢夺等手段获取财富的故事,实际上是在讽刺农村社会对于金钱的贪婪和对于道德的漠视。

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和事件,如男子假扮女儿参加高考、女儿出家等,也都以一种讽刺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人不禁发笑的也对农村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产生深深的思考。

《芙蓉镇》以寓言的手法表现了人类命运的无奈和悲剧性。

小说中的芙蓉镇可以视为一个小世界,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命运,而这些命运往往是无法改变的,人们只能去顺应命运、承受命运的摆布。

小说中的芙蓉镇是一个封闭的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命运都在这个小小的镇子中循环往复,代表了整个中国农村社会的现状。

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如蓝玉、婶婶、磙子张等,他们的命运都是不幸和悲剧的,他们努力改变命运,但最终却无法改变现实。

小说以一种讽刺的态度来描述人类命运的悲剧性,通过这种方式对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剖析。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芙蓉镇》是中国作家莫言的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品以湖南乡村芙蓉镇为背景,通过讲述村民们的生活、爱情、友情和梦想,展现了一幅由悲喜交织的剧情所构成的世界。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叙事手法三个方面,探讨《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故事情节是《芙蓉镇》悲喜剧叙述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个小说呈现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搞笑场景和让人痛心的悲剧事件。

小溪的年度祈福活动中,村民们为了一个追求欢乐的猜灯谜游戏而努力奋斗,而他们所追求的胜利却成为了一个个闹剧的源头;又如,阿丙和煤不拉谱的充满喜剧色彩的表演引得全村人的喝彩,然而他们最终却因为无法逃离自己的身份局限而走向悲剧。

这样的故事情节一方面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普通喜剧和悲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嘲讽和讽刺,形成了悲喜相间的效果。

人物形象也是《芙蓉镇》悲喜剧叙述风格的重要体现。

小说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普遍的人性。

阿四、小溪、小石头等村民形象生动鲜明,他们朴实善良、努力奋斗,时而憨厚可笑,时而令人心疼。

他们在生活中常常遭遇意外和困境,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和热情。

这样的人物形象既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又带来了欢笑,使整个故事更富有悲喜剧的魅力。

叙事手法是《芙蓉镇》悲喜剧叙述风格的关键之处。

莫言采用了多角度、多线索的叙事方式,通过村民们自身的视角和经历,将悲喜剧表达得更加真实、深刻。

他运用夸张、夸张和嘲讽等手法,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描绘得更加生动有趣。

莫言还特别注重描写细节,通过描绘村民们的日常生活细节,展现出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社会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这些叙事手法让读者在阅读中经历喜剧和悲剧的反复,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叙事手法等方面的运用,成功地创造出一个悲喜相间的世界。

它既传达了农村生活的喜剧和悲剧,又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嘲讽和讽刺,使读者在笑声和泪水中感受到人性的伟大与不完美。

《芙蓉镇》的语言分析

《芙蓉镇》的语言分析

《芙蓉镇》的语言分析《芙蓉镇》的语言分析摘要: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是一部对历史尽兴深切的反思,对极“左”路线破坏下的中国农村生活尽兴了深刻描绘的作品。

它在反映主题、描写风俗、刻画人物等方面非常成功,而这些跟其作品语言密切相关。

《芙蓉镇》的特色是语言清丽,辞藻丰富,乡土气浓,是写实的,笔调有感情。

细读古华的《芙蓉镇》,如饮醇酒,似品佳茗,常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

这说明了他具有深厚的文笔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论文关键词:语言,风俗人情,方言词,修辞,笔调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基本职能可以简略概括为四个字:传情达意。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向读者传情达意,也必须借助作品语言这一载体。

自鲁迅开创“乡土文学”以来,乡村小说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一直举足轻重。

而《芙蓉镇》就属于乡村小说,它在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还先后被译为日文、法文等;1987年被搬上银幕,并获中国第六节电影金鸡奖。

《芙蓉镇》为什么能集各项荣誉于一身呢?显而易见,这跟它叙述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中心思想密切相关。

而它又是通过什么来叙述内容和表达思想呢?毋庸置疑,是作品语言,其中也有作者的家乡话,即湘方言。

古华曾经说过:“我觉得叙述是小说写作,特别是中长篇小说写作的主要手段,叙述最能体现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和文字功力。

我读小说就特别喜欢巴尔扎克作品中的浮雕式叙述,自己写小说时也常常津津乐道于叙述。

”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古华所说的浮雕式叙述,不仅立体感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还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我们读《芙蓉镇》的时候,会时刻感觉到有一种巨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同作者那种浮雕式的立体感的叙述语言密不可分。

由于受文体语体学影响,通常把文学语言分为四类:小说语言、散文语言、诗歌语言、戏剧语言。

显而易见,《芙蓉镇》的语言属于小说语言,但是它不仅有诗歌戏剧般的语言,更有戏剧性的人物对话。

下文将从景物描绘、人物刻画、议论和抒情、对话描写、方言词方面来分析《芙蓉镇》的语言。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

浅谈《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芙蓉镇》是中国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它以中国农村社会为背景,通过对一个普通家庭的描写,展现了悲剧和喜剧并存的叙述风格。

本文将就《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进行浅谈。

我们不得不提及曹禺作品中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性剖析。

《芙蓉镇》以1920年代至1940年代的中国农村为背景,展现了农民的生活状况、阶级矛盾和封建礼教的束缚。

通过对主人公马大夫一家的描写,曹禺呈现了家庭内部的矛盾和破裂,同时也透露了农村社会底层人的受苦受穷和艰难生存的真实写照。

在这一社会背景下,《芙蓉镇》的悲喜剧叙述风格就显得愈发突出。

悲剧和喜剧在《芙蓉镇》中交织渗透,表现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品中主人公马大夫一家饱受生活的磨难,困顿和苦闷是他们的日常,而作者通过细致入微地描写,将这种苦难变得更加真实和触动人心。

在这些痛苦的描写之中,曹禺却融入了大量的幽默元素,通过生动细腻的笔触,对农民生活中的滑稽、荒诞和荒唐进行了轻嘲和戏谑。

这样的叙述风格使得作品既富有悲剧色彩,同时又带着浓烈的喜剧氛围,给人以深刻启迪和心灵震撼。

作品中塑造了众多丰满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也是《芙蓉镇》悲喜剧叙述风格的一个突出特点。

主人公马大夫一家每一个成员都有着鲜明生动的性格特点,他们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举止形象生动,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具有非常鲜明的喜剧特色。

而曹禺笔下的其他人物形象同样富有传奇色彩,他们或悲或喜,或是命运的牺牲品,或是尊严的守护者,都在作品中成为了悲喜交融的元素,赋予了作品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感染力。

曹禺在《芙蓉镇》中通过对悲剧和喜剧元素的巧妙运用,诠释了人生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作品中的悲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与喜剧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作品的独特叙述风格。

在作品中,悲喜交织、相辅相成,呈现出一种对人生的全面思考和对命运的深刻揭示。

《芙蓉镇》中的悲剧和喜剧叙述风格不仅仅限于描绘了一个家庭的兴衰史,更展现了广阔的社会底层的生活图景和精神面貌,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述说,这也正是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之一的深层原因。

芙蓉镇——不能忘却的历史

芙蓉镇——不能忘却的历史

芙蓉镇——不能忘却的历史《芙蓉镇》——不能忘却的历史“《芙蓉镇》是谢晋的高峰,认识《芙蓉镇》也是通向他的最好的路程。

《芙蓉镇》至少做了一件对于中国功德无量的事——它用正面而完整的笔触,描写了一次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

”这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电影百年》一书对谢晋导演的《芙蓉镇》的评价。

《芙蓉镇》的题材是严肃的,是直面历史的。

它表现的是小人物在那个特殊的时期的悲欢离合。

他们的苦痛在电影中表现出来,令人感同身受。

如果说《蓝风筝》和《活着》悲烈,那么《芙蓉镇》就是将所有情感都无限包含在他波澜壮阔而又细致入微的叙述中。

影片改编自古华的同名小说,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原著,保留了原著的原汁原味。

影片以三个时间点为主线。

六零年代初始一切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清澈的玉叶溪,婀娜的水芙蓉,逶迤的青石板,别致的吊脚楼,浓郁的湘西风味扑面而来。

但就在这样一幅美好的景象中,蛰伏的丑陋正暗潮汹涌。

勤劳致富的米豆腐摊子夫妇暗中招惹了许多小人的记恨;被土改帮助翻身却依然贫穷而又不事劳作的空有其名的光荣雇农,已被打倒多年的反动右派,根正苗红的女干部,退伍复员的公社领导,时常被叫去训话的黑五类分子。

这是新中国,这是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后的新社会,只是新的还不够彻底。

一句在现在的中国依然具有讽刺意味的对白,拉开了小镇又一轮政治运动的序幕。

女干部看着王秋赦破败的屋子,捶胸顿足的仰天长叹:“解放了十几年了,穷的穷,富的富,是该搞运动了。

”她不去深究和王秋赦一起的人都致富了为何王秋赦还是这么贫穷的深层原因,却只知道喊口号搞运动。

是该搞运动了。

被搞的是人,搞人的还是人。

女干部和王秋赦那些隐秘的小心思在运动中显露无疑。

胡玉音为了躲避这场风波逃到了广西的亲戚家,临行前将辛苦积攒的1500元钱托付给干哥哥黎满庚。

可是在那个时代,青梅竹马的情分终究敌不过现实。

黎满庚选择了将这钱上交给组织。

等到胡玉音回来时,她的吊脚楼被充公了,钱没收了,这些并不是最残酷的,她的丈夫黎桂桂在这场运动中不堪受辱上吊自杀了,还被弃尸荒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不管经济效益等等。而且还使我们看到了一些地区和部门在拨乱反正时,要么“文过饰非、官官相护”,要么“诿过他人”、“杀鸡给猴看”。总之,凭借手中的权势打扮自己、保护亲信的那种恶劣作风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如果说这两个人物有什么典型意义的话,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它的典型意义所在。?
作品中的其他主要人物秦书田、谷燕山等也写得栩栩如生,而且具有较高的典型性。他们“都不同程度地代表着一种社会势力,其命运无不与乡镇生活变迁息息相关,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一切社会的政治的属性都是通过个性而表现的。”⑨?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芙蓉镇》????以小见大???民情风俗????社会??
引??言?
长篇小说《芙蓉镇》是古华的代表作。作者从生活的春雨秋霜、峡谷沟壑中走来,为我们献上了一幅寓政治风云于世态民情的风俗画、一曲哀婉而又严峻的山乡民歌。它以“芙蓉姐子”胡玉音的悲欢遭际为主线,表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升迁沉浮,揭露了“左”倾思潮的谬误危害。?
?1?
浓缩的篇章,宏阔的世界?
??????????????????——古华《芙蓉镇》小说艺术论?
?????????????????????????
?
摘要:本文借鉴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对《芙蓉镇》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进行了综合考察,认为:古华通过对《芙蓉镇》民情风俗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和生活情节的安排,达到“透过小社会来写大社会”的目的。同时,古华的这种技巧在其它作品中也有体现。但是,同是“以小见大”,《芙蓉镇》和其它作家的作品又有不同之处。文中还对古华的创作成长成熟道路进行了简评。?
?3?
民情风俗、人物形象和生活情节这三个“小”的方面来反映“大”的社会生活内容的。?
《芙蓉镇》在美学意义上的最大特色就正如作者自己总结的“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从一个小镇看全国,从小社会看大社会。尽管作者写的只是湘南五岭山脉腹地的一个普通小镇的人事变迁、悲欢离合,但是透过它我们看到的是我们国家、我们党近二十年走过的艰难历程。?
首先,作者颇具匠心地写了圩场的变化,小小的圩场成了时代风云的晴雨表:解放初期是“一旬三圩,一月九集”后来打击城乡资本主义势力,圩期一改再改,变成了星期圩、十天圩、半月圩;到了六十年代,县政府又行下令公文,改为五天一圩;到文革“割资本主义尾巴,打击投机倒把”,圩场形同虚设,无圩无人。直到党的三中全会后,圩期又是一旬三圩了。?
作品中的另外两个主要人物王秋赦和李国香的生活遭遇,更使我们看到了以“文革”为代表的农村革命的几个重要侧面。林彪反革命集团是陷农村于灾难境地的罪魁祸首,他们鼓吹的“农村社会主义革命”贯彻的是一条错误路线,用黎桂桂的话说就是“死懒活跳,政府依靠;努力生产,政府不管;有余有赚,政府批判”。正是这条错误路线把我国广大农村推向了一个十分穷困、十分愚昧的危险境地。另外它还让我们看到了在“左”的路线制驭下的农村各级干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选拔干部时只讲家庭成分,不重实际表现;领导运动时只看上级脸色,不顾下边实际;组织生产时只造政治声势,
?5?
兵”谷燕山、矫情阴毒的“政治女将”李国香、在良心悔愧中挣扎的大队书记黎杜桂、馋懒顽劣的运动根子王秋赦、佯装癫狂的“铁帽右派”秦书田等,这些人物个个写得血肉饱满,各具特色,其命运相互关联、旋转交错,组成了一个不断在变迁的“小社会”,而其中正隐现了整个大世道千家万户的聚散沉浮。?
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胡玉音的遭遇是最具代表的。《芙蓉镇》围绕胡玉音与三个男人的故事叙写了她人生旅途中的三次大波折:与黎满庚初恋,好事不成双。二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无奈“血统论”者区委书记杨民高棒打鸳鸯,不得不把痴情爱意转化为兄妹情;与黎桂桂结合,婚后守寡。夫妇二人省吃俭用,勤劳刻苦,逐渐富裕,可是在“四清”运动中,一个做了阴间冤魂,一个成了人间活鬼;与秦书田再婚,罪加一等。直到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夫妻才二度团圆,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芙蓉镇圩期和圩场习俗的变化图景折射出了不同年代的政治经济形式和政策。节日、仪式和生活习俗的变化同样传递着世道沉浮、国家兴衰、人民忧乐的信息。四时八节,“互增吃食”、“讲人缘”“满圩满街人成河”,这是因为解放初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芙蓉镇的民风才如此朴实、淳厚。至于圩厂不象圩厂,卖的尽是糠粑、苦珠、蕨粉、土茯苓,互赠吃食代之以特殊习俗—“精神会餐”,不用标出“大跃进”的牌号,都知道是“马瘦毛长,人瘦面黄。国家和百姓都得了“水肿病”的年月的“土特”产“。早请示、晚汇报、忠字舞、”“五类份子”戴高帽游街、“九种人”挂黑牌挨批斗、牛鬼蛇神“跳黑舞”加钵饭等“新风恶俗”盛行,无疑标示着现代迷信、“斗争哲学”成为人们的思维模式。嗡嗡的闹市声重新响彻芙蓉镇,圩场上新出现的米行、肉行、木案板排成两行,争相比膘肥、油厚、肉嫩,而顾主则挑剔“净是肥冬瓜,精肉太少了”,这显然是报道党的三中全会迎来春天,全国一片欣欣向荣。仅就编年史价值这点而言,上述种种变化的民情风俗描写确乎是可以让人联想到巴尔扎克笔下的十九世纪法国的流动风俗画的。?
三、以小见大,精心巧妙安排生活情节?
为了做到“以小见大”,作者除了在民俗风情描写和人物刻画方面精心构思外,还对生活情节进行了巧妙的安排。?
作家对黎满庚这个人物着墨不多,对他的思想性格并没有进行很充分、很深刻的开掘,只是突出地写了最足以表现他的性格特征的三四件事,特别令人击节的是,作品把他在“四清”中被迫交出干妹子胡玉音送来保管的一千五百块钱这样一个政治性极强的事件,巧妙地安排在黎满庚和五爪辣夫妻吵架的一场“重头戏”里。五爪辣对胡玉音的满腔醋意,把事情闹得更加复杂化了,她又哭又闹,寻死觅活,两口子在半夜唱开了“全武行",惊动了左右四邻。黎满庚哭了,“活了三十几岁,第一次这么伤心落泪”,他喊出了自己痛苦的心声“在这世上,不你踩我,我踩你,就混不下去啦”。由于五爪辣软硬兼施,更由于当时“你死我活”的斗争形成的不可抗拒的政治压力,为了保存党籍,为了“这女人,四个妹儿,这个家"他不得不抛弃对昔日恋人、今日干妹子仅存的一点兄妹情,他决心交出胡玉音送来的那笔钱。昔日对胡玉音“今生今世我都要保护你”的承诺是脆弱的。??这种保护与社会的强大压力发生冲突时,理智向情感挑战时,“保护”的默契就被挤碎。黎满庚的保护开始变形、转化,最后终于转化为它的对立物一一由“保护”到实质上的“落井下石”。?
在中国当代也涌现过一批善于把特定的社会生活民情风俗溶铸进作品中的优秀作家,如赵树理。他写于1955年的《三里湾》是一部农村题材的小说。作家以有力而多变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太行山地区群众生活的风俗画,从社会现象的表层进入到事物的内核,挖掘和表现了民族人物的心理、性格、命运,使其小说具有了解中国农民的革命斗争和中国农村的精神、制度、文化演变的不朽价值。他也擅长通过民情风俗这个“小”的方面来反映当时“大”的时代风貌。不过,他主要是写太行山两侧农村的婚俗史、伦理道德。相对而言,《芙蓉镇》的风俗描写中渗透的社会政治经济内容更加集中丰富。也就是说?,二者“小”的侧重点不同。不过,《芙蓉镇》许多大段风俗描写着重于人物命运的背景勾勒,而与人物的行为方式直接联系松弛,在风俗画所含社会政治文化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陈忠实的《白鹿原》的艺术成就似比《芙蓉镇》更高,陈忠实在根本的气质上和巴尔扎克太相似了,他耗费五年的时间隐居于乡间,终于写出了五十年的关中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半个世纪中国史的缩影。”?
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文学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社会生活在人的头脑中能动反映的结果”,因此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普通生活,而是“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有普遍性”。这就要求作家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素材进行精心提炼,反复改造,把生活的美变成艺术的美,而以小见大正是遵循这一规律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雷达说,《芙蓉镇》“首先吸引我们的是作者手中那支散发着浓厚泥土香气的风俗画笔,他的风俗画是流动的,渗透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内容,从而时时透漏着时代的消
?4?
息”。蔡葵也肯定了《芙蓉镇》里的风俗画“透露出世道沉浮和国家兴衰的消息,并随着不同时期政治气候和经济形式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面貌来。⑥”高尔基说,“作家必须知道一切—生活的整个潮流和一切细小的支流,现实生活的一切矛盾,它的悲剧和喜剧,它的英雄主义和庸俗习气、虚伪和真实”,他应当知道,某一现象看起来不管有多么细小和不重要,然而它不是正在崩溃的旧世界的一个碎片,就是新世界的一个萌芽“。《芙蓉镇》正是靠那些民情风俗的描写来传递世界破裂和萌芽的声音。?
《芙蓉镇》的写作手法新颖独特,其中之一便是以小见大,即作者所说的“透过小社会来写大社会,来写整个走动着的大时代。?
?2?
一、以小见大,从民情风俗中展示?
《芙蓉镇》滥觞于作者家乡一个年轻寡妇的真实故事。1978年秋天,古华到一个山区大县采访,该县文化馆的一位干部讲了一个寡妇的冤案。故事本身很惨,说是一个女社员前后死了两个丈夫,但她却一脑子宿命思想,怪自己命大、命独、克夫,晚上偷偷去给两个男人上坟。古华没有根据其他人的建议简单地把这一题材写成“寡妇上坟”、“双上坟”、“一个女人的昭雪”等描写妇女命运的作品,而是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它写出新意来。到党的三中全会的召开,制定了“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的正确路线“才使我茅塞顿开,给了我一个认识论的高度,给了我重新认识的高度,给了我从新认识、解剖自己所熟悉的湘南乡镇生活的勇气和胆魄”,“终于产生了这样一种设想:即以某小山镇的青石板街为中心场所,把这个寡妇的故事穿插进一组人物当中去,并由这些人物组成一个小社会,写他们在四个不同年代里的各自表演,悲欢离合,透过小社会来写大社会,来写整个走动着的大时代。于是有了《芙蓉镇》。古华的这种设想也就包含了艺术辩证法的道理——以小见大。?
作品内容丰富,囊括了作者二三十年对社会观察、认识与思考,浓缩了作者对乡亲乡镇乡土浓厚的爱恋情怀。作者几乎调动了自己全部的生活积累,在短短十五六万字的篇幅中向我们展示了从1963至1979年间四个不同时代的变迁:农村经济调整时期、四清运动时期、十年动乱时期和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如此风云多变的大动荡年月,作者让生旦净丑、红脸白脸、花头黑头在历史舞台上一一亮相,演出了一幕幕催人泪下的人间悲喜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