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课堂笔记
5、古诗词三首一、易读错的读音mùtóng zhúgāo zhào zhēyǔwēng ǎo wúlài bāo lián peng suōyī牧童竹篙棹遮雨翁媪亡赖剥莲蓬蓑衣二、作者简介1、《牧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吕岩),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
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2、(宋)代诗人(杨万里)作了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舟过安仁》)。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有(《诚斋集》)。
这首诗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3、《清平乐•村居》的作者(宋)代诗人(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有《稼轩长短句》。
4、《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三、单个词意思1、弄:逗弄。
2、怪生:怪不得。
3、清平乐:词牌名,“乐”读yuâ4、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5、翁媪:老翁、老妇。
6、亡赖:同“无赖”,“亡”读“wú”,这里指顽皮、淘气。
四、课文解说及词句解析1、《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2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1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1《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内容,本文将通过对三首古诗的解读和赏析,展示出这些古诗的意境和美感。
第一首古诗是《静夜思》。
这首古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深沉的思考和寂寥的氛围。
诗人在床前明月光的照耀下,思念远方的亲人,思绪万千。
通过诗人对大自然和内心情感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亲情的思念之情。
第二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古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通过描写登上鹳雀楼所看到的美景,表达了对国家兴旺和社会繁荣的向往之情。
诗人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楼前烟柳画桥、楼外巫山云雨的景象,展现出了壮丽的山水风光和充满活力的社会场景。
通过读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国荣兴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第三首古诗是《悯农》。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绅创作的一首农民题材的诗歌作品。
诗人通过描绘农民劳作的场景和艰辛,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动和他们所承受的困苦的同情之情。
诗人生动地描绘了农民的汗水、背脊和瘦弱的身体,将读者带入到了一个对农民辛勤劳动致以敬意和同情的氛围中。
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到农民辛勤付出的重要性及其所面临的困境。
总的来说,这三首古诗通过各自独特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文人对生活、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关怀之情。
这些诗歌表达了情感、思考和对美的追求,激发了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品味和欣赏这些古诗的精髓,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也能够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古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诗人的才华和智慧,也能够从中获取灵感和力量,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和文化修养。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古诗三首》这个单元时,能够充分理解和欣赏其中的诗意,感受到诗歌的美好和力量。
通过读古诗,我们能够启迪思维、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审美素养,也将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带去更多的启示和收获。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
思亲 念家
情
诗人正是借助秋风、梧叶这 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这种写法叫作借景抒情。这正如 学者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 情语。”
料想,猜想。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作者为何在这里用“知”字,而不用“见” 字呢?为什么这两句诗不倒过来说呢?
灯下的儿童在捉蟋蟀,是作者看到的吗?
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 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寒斗霜。朋友,一 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 秋天。
诗题是“赠刘景文”,读到这里,你觉得 苏轼是想送给好友刘景文什么呢?
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完整地说说 整首诗的意思。
背诵古诗。
书写指导
板 书 设 计 古
诗 三 首
秋天美丽的景色在诗人的 笔下充满了生机。读诗句,想 画面。这次秋游中诗人的心情 会是怎样的?
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完整地说一说整 首诗的意思。
运用借助注释、图片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人的心情。
诗意: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 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我)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经霜的枫 叶比二月春花还艳丽。
不是的,他并没有亲眼看到,只是看到了 夜里篱笆下的灯火而猜想到的。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意】料想是孩子们在拨弄蟋蟀,因为夜 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看到灯火,诗人回忆起了自己的家 人、家乡,此时的他又会想些什么呢?
读古诗交流,为什么诗人在思念家乡、 倍感孤独时还要写挑促织这样有趣的 事情呢?
我们还可以从哪儿读出诗人的孤独之感? 江上秋风动客情。
那这里的“客”指谁? 叶绍翁。
诗人为何称自己为“客”呢?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人教版)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激发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引用诗词的兴趣。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通过三首诗词的对比学习和拓展,初步了解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4、通过对三首古诗词的学习,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揭示课题。
师:思乡是一种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怀,它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
由古至今,从未间断。
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思乡的诗词。
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诗。
板书课题“古诗词三首”,诗词题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检查朗读,读通古诗。
重点强调“间”“重”等多音字,并以此渗透联系上下文,分析字意,确定多音字读音的学习方法。
三、借助注释和课外搜集的资料,自读疏通诗歌大意。
1、学生运用积累的学习方法,自读古诗,画出不懂的问题。
2、同学交流,解决不懂的字词。
3、老师质疑检测。
“你从诗句中读懂了作者身在何处呢?”引出两首诗的写作背景,感知古诗大意。
四、朗读品味两首诗,体会诗情,感悟诗境。
对比两首诗的异同。
1、小结过渡。
2、引导品读《泊船瓜洲》:(1)自读批注,读解语境。
透过诗中哪些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可以在书上圈一圈、画一画,还可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感悟,指导朗读:重点预设“一水间”“只隔”“绿”“又”“何时”“还”。
(3)还原诗境,感情朗读。
(4)角色替换,自由吟咏。
背诵诗文。
3、自读体会《秋思》。
(1)小结过渡。
在奉诏进京的途中,是融融的春风,家乡的春景勾起了诗人无限的乡愁,那引发了客居洛阳的张籍乡愁的又是什么呢?思乡的王安石,久久地站在瓜洲古渡,江水边,明月下,想着自己的家乡,发出了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中文语文课程中常见的文学作品,其深厚的诗意内涵和华美的语言表达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它们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情感,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品味。
第一首古诗是《春晓》,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清晨的景象,阳光洒在大地上,微风轻拂,一切都显得十分宁静、美好。
通过对大自然的细腻描绘,诗人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这首诗充满了活力和希望,给人以无限的憧憬和感动。
在学生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可以引导他们走进诗的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和向往。
第二首古诗是《静夜思》,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夜晚时的寂寞和思念之情。
清寒的月光照耀着大地,孤独的诗人独坐在床前,心中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
这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忧伤。
学生在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诗人的情感体验,懂得尊重爱惜亲情,珍惜眼前的幸福,传承美好的人文情怀。
第三首古诗是《登鹳雀楼》,这首诗通过写景的手法,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和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人站在高楼之上,远眺山川河流,仰望星空,内心充满了对人生理想和追求的激情。
这首诗以雄浑壮丽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和向往,给人以无限的激励和启迪。
学生在学习这首古诗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理想和人生的追求,懂得珍惜时光,积极进取,勇攀高峰,不断超越自我。
从这三首古诗中,我们不仅能品味到古代诗人的深沉情感和高超艺术技巧,更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永恒魅力。
古诗三首,如同三幅立体的画卷,展现了我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它们不仅是语文课堂上的一篇篇经典课文,更是一扇通往中华文化精髓的窗户,带领他们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塑造高尚的情操和灵魂。
当我们在读懂这三首古诗时,也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情感的表达,培养对内心世界的关怀,发现自己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和追求。
如此深刻的中文文章,能更好地传达古诗三首所蕴含的意义,让人深有感触。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5 古诗词三首》重点知识及课后练习
|第二单元|5 古诗词三首一、生字词:1、易错字词:剥(bāo)莲蓬2、词语理解:弄:逗弄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怪生:怪不得〔"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茅檐:茅屋的屋檐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二、诗词译文及理解:1、《牧童》:译文: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诗句给我们以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笛声的悠扬悦耳,使我们想象到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当然,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黄昏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吃饱饭的牧童休息的情景。
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没有家人聚集的场景,没有伙伴嬉戏的情景,吃饱了饭的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
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或者什么都没想,就睡着了……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
五年级语文上册-要点难点-古诗词三首
第二单元浓浓的乡情5.古诗词三首知识小屋语言积累1.字词全解要求学会的字。
2.难句解析①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
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
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相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
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
诗人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吹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充满了乡愁。
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二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③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地拆开信封。
“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人微。
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
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示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④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的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
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声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
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
“故园无此声”虽然寥寥几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篇章解读这三首古诗词都是写游子们思乡怀乡的绝唱。
《泊船瓜洲》写诗人在瓜洲随船停留时遥望家乡,不知何时能回到家乡的惆怅;《秋思》写了诗人在洛阳城给家人写信,无奈信短情长,无法尽诉;《长相思》是一首词,写到戍边打仗的南方将士,在北方的风声雪声里因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ppt课件
《山行》:石径-石头小路;晚-晚景。
《赠刘景文》:荷尽-荷花已凋谢;雨盖-雨伞,即舒展 的荷叶;菊残-菊花凋残;傲霜-不怕风霜;橙黄橘绿时 -橙子发黄橘子还绿的时候,即秋末冬初。
《夜书所见》:梧叶-梧桐叶子;客情-旅居外地思念家 乡之情。
诵读古诗
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 这三首古诗,读好节奏。
通过朗读,你仿佛看到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诗人旅居在外深 感孤独,表达了对家 乡的无限思念。
整体感知
读到这里,你知道这三首古诗 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了吗?你是 从哪些地方发现的?用完整的话说 一说。
深秋的景色
《山行》:寒山,枫林,霜叶。 《赠刘景文》:荷尽,菊残,傲霜枝,橙黄橘绿。 《夜书所见》:梧叶,寒声,秋风。
理解诗意
山行
借助插图,结合注
jú
橙
橘
哪些生字 容易读错?
zèng
li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赠
刘
ào
jūn
傲
君
tiǎo
挑
多音字
知有儿童挑促织
tiǎo ( 挑战 )
( 挑拨 )
挑
tiāo
( (
挑选 挑水
) )
◎合作探究
试着说一说三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行:“行”,行走;“山行”,在山里行走。 赠刘景文:“赠”,赠送;“赠刘景文”,赠给好朋友 刘景文。 夜书所见:“书”,书写;“所见”,看见的景象; “夜书所见”,书写在夜晚看见的景象。
◎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852年),字 牧之,号樊川居士。著有《樊 川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 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 “小杜”,以别于“大杜”杜 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古诗三首分别是:1. 《暮江吟》:- 作者:唐代诗人白居易。
- 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解析:- 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生动地描绘了夕阳西下时,江面一半呈现出碧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的奇特景象。
“残阳”点明了时间是傍晚,“铺”字形象地表现出夕阳余晖在江面上的柔和与均匀,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觉。
- 后两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写了夜晚的景色。
“可怜”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像弯弓一样悬挂在天空,营造出一种清新、优美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江边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题西林壁》:- 作者:宋代诗人苏轼。
- 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解析:- 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
“横看”时,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侧看”时,庐山又变成了高耸的山峰,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庐山的千姿百态。
-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整首诗的精髓所在。
诗人感慨自己之所以不能看清庐山的真正面貌,是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
这两句诗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即人们在观察事物时,如果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就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3. 《雪梅》:- 作者:宋代诗人卢钺。
- 原文: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解析:- 前两句“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描绘了梅花和雪花都认为自己是春天的代表,互相争春,不肯服输的情景。
“骚人”指的是诗人,“阁笔”表示放下笔,“费评章”则是难以评判的意思,这两句诗生动地表现了梅花和雪花的争奇斗艳。
- 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对梅花和雪花进行了比较。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笔记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笔记1. 诗句内容。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这里的“残阳”就是快落山的太阳啦。
“铺”字用得超妙,就好像夕阳是轻轻地、慢慢地铺展在江面上一样,很有画面感。
你看,江水一半是青绿色(瑟瑟),一半被夕阳染成了红色,这景色多美啊。
就像大自然这个大画家,用两种颜色在江面上画了一幅绝美的画。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可怜”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可怜巴巴的意思,在这儿是可爱、让人怜爱的意思。
九月初三的夜晚,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弯弯的像一张弓。
这两句把夜晚的景色描写得精致又迷人,让人感觉好像就在那个江边,看到了那带着露珠的草叶,还有那弯弯的月亮。
2. 写作手法。
- 诗人用了对比的手法,残阳下的江水半红半绿,夜晚的露珠和弯月,都是不同的景象对比。
而且还运用了比喻,把露水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弓,让我们一读就能够想象出那些东西的样子。
3. 情感表达。
- 诗人描绘了暮江从傍晚到夜晚的景色,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他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就忍不住把它写下来,想让大家也感受到这种美。
1. 诗句内容。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这两句就是说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是高耸的山峰啦。
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看到的样子都不一样。
就像我们看一个东西,从不同的角度看,它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这就告诉我们看事情不能只从一个角度看哦。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这两句是说为什么不能看清庐山真正的样子呢?就是因为自己就在庐山里面呀。
这是一种很深刻的哲理,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也会这样,对自己身边的事情或者自己本身,因为身处其中,反而不能全面地认识。
2. 写作手法。
- 前两句是描写庐山的景色,从不同角度去描写,是一种写实。
后两句从写景突然转到说理,这种先写景后说理的写法很独特。
- 诗人通过描写庐山的景色来说明一个哲理,这就是借景说理。
五年级-第二单元-古诗三首 精选1篇
五年级-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本单元共学习了三首古诗,分别是《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
这三首古诗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作品,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一、《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全文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通过描绘月光的景象,展现了一个宁静美好的夜晚。
诗人以“床前明月光”开篇,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这样一个美丽的夜晚。
接下来的“疑是地上霜”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美好氛围,使得读者更加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
接下来的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对故乡思念之情的写照。
诗人在这样的夜晚,无法抑制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于是抬头仰望明亮的月亮,低头则是对故乡的无尽思念。
这里的“故乡”不仅仅是指地理位置,更是指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乡的感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厚的感情,也使得整首诗更具感染力。
二、《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首诗以鹳雀楼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全文如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诗人以“白日依山尽”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太阳落山的景象,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这样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观之中。
接下来的“黄河入海流”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美好氛围,使得读者更加沉浸在这个意境之中。
接下来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的写照。
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不禁想要看得更远、更广,于是提出“欲穷千里目”的愿望。
而“更上一层楼”则是诗人对自己不断努力、追求更高境界的鼓励。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文
古诗三首课文,一个充满着古老诗意的话题。
这三首古诗《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不仅在三年级上册的课文中得以传颂,更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浅入深,由简到繁地探讨这三首古诗,带你领略其中的深刻意蕴。
一、《静夜思》1.1 来自“唐诗三百首”之一的《静夜思》,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诗情雅逸,慷慨悲凉。
在这首诗中,诗人隐居寺庙,却意兴阑珊,思绪万千。
景物描写中,引人入胜。
1.2 李白在《静夜思》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比如“天末”、“夜阑”,这些平淡无奇的词语却使得整个诗意更加深远。
1.3 当我们细细品读《静夜思》时,能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与深情,这正是李白诗歌的魅力所在。
也引发我们对于夜晚、思念、孤独等主题的思考。
二、《登鹳雀楼》2.1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象。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墨描绘了壮观的山水景色,激发读者的无限遐想。
2.2 王之涣以雄浑豪放的词藻,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登高远望的豁达与超然。
2.3 通过《登鹳雀楼》,我们能够体会到王之涣对壮美景色的独特理解,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人生境界的高远追求。
三、《春晓》3.1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清晨春天的美景。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现了春天清晨的宁静与美好。
3.2 孟浩然在《春晓》中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春天清晨的万物复苏,传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3.3 通过《春晓》,我们能够感受到孟浩然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生命的热爱,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他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回顾总结通过对《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这三首古诗的探讨,我们不仅领略到了诗人们对自然、人生、美好的理解,更能深刻体会到我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这些古诗不仅是我们课本中的内容,更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能对这三首古诗有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17课《古诗三首》的笔记1. 《望天门山》——唐代诗人李白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译文:天门山在楚江的中间被分开,向东流的碧水在这里回旋。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只小船从太阳那边驶来。
诗人李白用壮丽的笔触描绘了天门山的景色。
他通过描绘楚江、碧水、青山、孤帆等元素,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壮观。
同时,他用“中断”、“回”、“出”、“来”等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山水的动态美。
整首诗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2.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代诗人苏轼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晴天,西湖的水面波光粼粼,景色非常美好。
在下雨时,远处的山峦烟雾缭绕,景色也显得非常奇特。
想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非常适宜。
诗人苏轼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湖的美景。
他通过描绘水光、山色等元素,表现了西湖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美丽。
同时,他用“比”、“淡妆浓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西湖的美貌。
整首诗充满了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3. 《望洞庭》——唐代诗人刘禹锡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湖水和秋月相互映衬,景色非常和谐。
湖面平静无风,就像一面未磨的镜子。
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周围的群山绿意盎然,就像一只银盘上放着一只青螺。
诗人刘禹锡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
他通过描绘湖光、秋月、潭面等元素,表现了洞庭湖的宁静和美丽。
同时,他用“两相和”、“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洞庭湖的特色。
整首诗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三首古诗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三首古诗1、《山行》唐代: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2、《春晓》唐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3、《咏柳》作者: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
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
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出”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
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
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
“不知细叶谁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答。
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
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
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
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在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的第二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春晓》和《小松树》。
这三首古诗以不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情和家国情怀。
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三首古诗,领略其中的美妙意境。
《登鹳雀楼》这首古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
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自己的情感,诗人展示了对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的“千里目”意味着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也暗喻着人生的不易。
我们可以从这首古诗中感受到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被启发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梦想。
《春晓》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孟郊的作品。
诗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通过描绘春天的清晨和自然界的变化,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充满生机的春天的讴歌。
这首古诗流露出孟郊对简朴的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忘珍惜时间,感受生活的美妙与变化。
《小松树》这首古诗是北宋诗人杨万里的作品。
诗中写道:“小松树,栽在深山里。
你不畏严寒,不怕风吹雨打。
”通过描绘小松树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这首古诗启示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不被环境所限。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首古诗都充满了智慧和感情。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不仅能欣赏到古代文人的才情和家国情怀,还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继续研读古诗,感受其中的意境和内涵,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和欣赏古诗,我们能够增强对汉字和语文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表达。
希望我们能够继续在语文学习中发现更多美丽的古诗,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对文学的欣赏水平。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1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六、背诵古诗和积累
1. 有感情地朗读2首诗。
2. 根据理解,带着感情,背诵2首诗。
3. 积累:古时别称:
书信:万金家书 信札 来鸿 鸿雁 家信 乡书 尺素
家乡:故乡 故园 故里 故土 乡土 乡里 桑梓 梓里
七、分层作业设计:
1.背诵、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2.除背默外,把你对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与父母进行交流。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第二单元 古诗词三首
《牧童》诗意:
▪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 七里都是草地,
▪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悠扬的笛声。 ▪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
时分, ▪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
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 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 的生活。
《舟过安仁》诗意:
“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 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 宋爱国诗人辛弃疾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 品。
▪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 满了茵茵绿草。一阵阵吴音,絮絮叨 叨,还带着几分醉意,真是亲切美好!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公公,老 婆婆?
▪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的豆地里锄草。二 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真巧!小儿 子躺在溪边剥着莲 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
了一把伞。 ▪ 怪不得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 ▪ 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 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 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表现诗人 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 。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词是诗 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 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 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 本来是 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
安宁、悠闲、快乐、恬静、 幸福的平淡农村生活让人 陶醉使人向往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人教小学语文三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件第一首古诗:《人月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诗歌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表达了岁月如梭,人事如梦,人与自然的关系等主题。
诗歌分析该诗以描写春天的梨花开放为开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映衬人事的薄凉和匆忙。
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一句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事的瞬息万变相连结,凸显了时间的流逝和不可逆转。
而“狐裘不暖锦衾薄”一句则形象地表达出人们在富贵之中所感受到的苍凉和虚幻。
授课要点1.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写的花开和时间的变迁,感受岁月的流转和变化;2.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认识到人生短暂,要珍惜时间,珍惜每一个当下。
第二首古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歌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和人生追求的主题。
诗歌分析诗中以作者登高望远的景象为描写开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大自然的广阔和壮丽。
最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对事物不断追求和超越的观念。
这种追求更高层次、更广阔视野的精神,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人生不断追求的态度。
授课要点1.给学生讲解诗歌中的山河景色,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第三首古诗:《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松露一丝。
柔筋缠岩屋,鬼火载骤帷。
诗歌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描绘了夜晚牛渚江上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历史和传统的怀念之情。
诗歌分析诗中以夜晚的牛渚江为,“牛渚西江夜,青松露一丝”以江、树的形象描绘出江边的静谧与孤寂。
诗的后两句“柔筋缠岩屋,鬼火载骤帷”则以对比手法来表现过去历史的巨大变迁和文化的消逝。
通过描写景物和情感的交融,诗歌既展示了当下的景色,又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思念。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的古诗三首以金秋时节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秋天美丽的风景。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
1. 《秋浦歌》:这是一首描绘秋天山水景象的诗篇。
诗人通过描绘秋水、山峦、白鹭等景物,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宁静。
2. 《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以牛渚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英雄的怀念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夜晚的江水、月亮和烽火台等景象,展现了壮烈的历史画卷。
3. 《登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篇。
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登山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诗中提到了丰收的果实、金黄的树叶和飞翔的鸟儿等景象,展现出秋天的繁荣和生机。
这三首古诗都表现了古代诗人对秋天景色的独特见解,他们借景生情,用美丽的秋天景色来表达自己对历史、英雄和自然的敬意。
五年级-第二单元-古诗三首 精选1篇
五年级-第二单元-古诗三首本单元共学习了三首古诗,分别是《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诗歌作品,它们的内容丰富,意境优美,对于我们学习和了解古代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下面我们来分别了解一下这三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内容以及赏析。
一、《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誉为“诗仙”。
《静夜思》的创作背景:据史书记载,李白在长安时期,因得罪权臣杨贵妃而被贬谪至夜郎(今贵州)。
当时正值寒冬腊月,李白在夜里思念家乡,心情忧郁,便写下了这首诗。
《静夜思》的内容:诗中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月亮高挂在天空,星星闪烁。
诗人在这样的夜晚,因为思念家乡而无法入睡。
他抬头看着天空中的明月,感叹时光的流逝,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静夜思》的赏析:这首诗以简练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诗中的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忧伤。
二、《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摩诘,唐代著名文学家。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誉为“诗圣”。
《登鹳雀楼》的创作背景:据史书记载,王之涣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因才子佳人的故事而广为传颂。
当时王之涣受命担任洛阳丞,他在登上鹳雀楼时,看到了壮丽的河山景色,心生感慨,便写下了这首诗。
《登鹳雀楼》的内容:诗中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美丽景色,包括黄河、白日依山尽等。
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胸怀壮志、豪情满怀的情感。
《登鹳雀楼》的赏析:这首诗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鹳雀楼上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学习《牧童》和《舟过安仁》二首古诗,识记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词,并能背诵。
2.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大意。
3.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的心。
2.我能通过( )方法理解下列词语。
弄、蓑衣、蒿、棹、怪生、茅檐、相媚好、亡赖
3.通过反复朗读,我发现诗人描述的儿童生活给我的印象是,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PPT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一、谈童年,引诗题
师: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悠扬动听;也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五彩缤纷;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情。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两位诗人的笔去感受古时儿童的快乐生活。
5.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吗?(PPT出示吕岩小传)你知道了写什么?
(吕岩(简介作者。吕岩即吕洞宾。传说是“八仙过海”的其中一仙。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板书: 5.古诗词三首
诗 《牧童》 《舟过安仁》
情 悠闲自在 无忧无虑 聪明可爱 天真顽皮
画 牧童晚归休息图 两儿戏耍图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指名读——评读——赛读——齐读)
生交流
板书 牧童
学生根据清单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给图取名
生交流
◆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悠闲自在、无拘无束(板书)◆展开丰富的联想
4.请同学们想象:假如是你,假如你便是杨万里,恍然大悟,你会是怎样的表情?(体验诗人情绪,引出童趣)
5.小结:一个“怪生”让我们看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还让我们看到两个有趣的孩童,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之情。
6.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谁能用你的朗读,传递给在座的每一位同学?
7.拓展:诗人杨万里,还写过其他描写孩童的诗篇呢。(出示诗篇)
2)谁能用语言给我们描述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从古诗的哪些词句中看到牧童?
PPT 预设一: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
◆这样的生活真是——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
◆如此悠闲、自在、轻松的牧童,谁能将他读出来?
PPT 预设二: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二)学习《舟过安仁》(板书)
1.牧童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让我们跟随诗人杨万里乘船,在晴空之下,碧波之上,跳过安仁,是怎样一副画面吸引了诗人的目光,引发了诗兴呢?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自学第二首故事。
(板书:诗 情 画)
二、读诗文,正诗音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利。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词,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3.刚才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老师读时,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师配乐范读)三、解诗意,悟诗情一) Nhomakorabea习《牧童》
6.总结: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更渴望能过上这样安悠、快乐的生活。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指名读诗。
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轻轻地诵读诗歌。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
再看看我们今天学的诗歌(轻音乐起),结合起来,你能见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8.总结:诗人杨万里就是这样一位对孩童充满喜爱之情,童心未泯的大诗人。不光写儿童,杨万里还写了许多其他的田园杂诗,每一首诗的背后,我们都能见到诗人深藏的美好的心。
四、拓诗文,情延伸。
1.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牧童》、《舟过安仁》去感受了古时儿童的快乐生活,那还有哪些诗同样给我们再现了童年生活的场景呢?同学们还可以收集积累。
2.诗人看到一副怎样的图画?
看到这样的一幕,假如此时你也和杨万里立于船上,心中会发出怎样的疑问?
3. 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百思不解,左思右想,愣是想不明白。大白天撑着一把雨伞,撑篙、船桨叶放在船上。忽然,他明白了,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你是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恍然大悟?——来,谁能读出这样的恍然大悟?
1.师:我们往常学习古诗,了解古诗大意有什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些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第一首古诗。出示小组学习清单: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插图等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2)提出疑惑,交流探讨。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2.谈收获,读诗情,品诗境
1)你能给这幅画取个名吗?(板书:牧童晚归休息图)
◆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
◆你能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同学们,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音乐《牧童短笛》),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
3.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4.你们看这无忧无虑的小牧童,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多么悠闲自在的生活呀,让我们再读全诗,展现这一副牧童晚归休息图。
重点难点
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方法初步了解古诗词大意。
2.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前置性作业
1.在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
快乐(lè yuè) 清平乐(lè yuè) 剥落(bō bāo) 剥莲蓬(bō bāo)
亡羊补牢(wáng wú) 亡赖(wáng wú) 草铺(pù pū) 铺开(pù pū)
◆各种形式读
◆在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摆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
◆引导学生理解“铺”给人舒适感。“六七里”:眼前似乎是宽阔的原野。随身一躺,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